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证成难题”与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 被引量:1
1
作者 贺来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8,共11页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中是否存在着哲学维度,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而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证成难题”构成这一争议的焦点。如何回应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证成难题”,对阐明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需要澄清并深...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中是否存在着哲学维度,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而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证成难题”构成这一争议的焦点。如何回应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证成难题”,对阐明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需要澄清并深入分析马克思哲学的“反哲学”和“非哲学”的真实所指,并从马克思关于哲学与生活实践的辩证关系的变革性理解出发,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哲学的合法性提供根本性辩护,并彰显其哲学观独特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 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证成难题” 独立哲学的外观 生活实践的观点
下载PDF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命表现”思想探析
2
作者 郗戈 陈洪鑫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121,共8页
“生命表现”思想揭示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浪漫主义因素,构成了对现有阐释模式的反思,因此具有重要理论价值。马克思的“生命表现”思想在综合吸收浪漫主义对感性丰富性的强调、对人性圆融整全的追求与反思启蒙现代性的哲... “生命表现”思想揭示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浪漫主义因素,构成了对现有阐释模式的反思,因此具有重要理论价值。马克思的“生命表现”思想在综合吸收浪漫主义对感性丰富性的强调、对人性圆融整全的追求与反思启蒙现代性的哲学主题的同时,扬弃了浪漫主义的非现实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生命表现”思想显露出的克服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所导致的人的分裂对立、复归个人生命总体性的内在逻辑,同构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及其扬弃的逻辑思路,深刻切中马克思克服现代性分裂的问题意识。在这一问题意识下,“生命表现”思想在与黑格尔的绝对思辨和费尔巴哈的感性有限性进行理论对话的过程中,呈现出错杂的理论图景,促使马克思意识到“生命表现”思想的内在逻辑困难。对“生命表现”思想的探析,既展现出马克思思想的丰富层次与内涵,也突出了认真考察马克思思想中各种理论倾向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表现”思想 浪漫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现代性分裂 思想对话
下载PDF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传统儒家天人观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3
作者 郭敏科 赵佳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3-23,共11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突破传统生态哲学逻辑并对其在内容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把握二者之间关联的应有之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传统生态思想的改造,建基于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突破传统生态哲学逻辑并对其在内容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把握二者之间关联的应有之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传统生态思想的改造,建基于对其三重逻辑的把握:在价值的来源上,既肯定人来源于自然,又强调人要理性地看待自然的人化过程;在价值的主体上,既肯定人与自然万物在思维和实践活动上的区别,又强调人与自然在实践活动中的统一性;在价值的目标上,既肯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价值,又强调要发挥人的集体性的自觉行为,在实践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章立制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在整体的意义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相成的平等共建也实现了对传统有机生命体理念、万物并育观、天人自然发展观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哲学基础 天人合一 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孔子孝道思想探析——基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释义
4
作者 张玥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11,共6页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反映孔子孝道思想的一句话,但关于这句话的释义仍存在争议,主要集中于“三年”和“道”的释义。由于孔子十分重视三年之丧,而“无改于父之道”针对的是子女在父亲去世之后该如何做的问题,与三年之丧语境相似,所...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反映孔子孝道思想的一句话,但关于这句话的释义仍存在争议,主要集中于“三年”和“道”的释义。由于孔子十分重视三年之丧,而“无改于父之道”针对的是子女在父亲去世之后该如何做的问题,与三年之丧语境相似,所以“三年”指的是三年的服丧期,“道”应释为父亲在世时的为人处世准则。孔子强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因为子女尽孝要始终怀有敬意。这种敬意源于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受制于三年之丧的礼制要求,更重要的是与孔子的政治构想相通,由孝亲推致忠君,从而构建一个秩序井然、等级分明的社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孔子 孝道
下载PDF
鄂西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20
5
作者 裴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48,共4页
"跳丧舞"是土家族先民古老而奇特的丧葬习俗,是一种建构在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之间的文化心理的行为形式,它以其古朴的气息传达出原始群体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从宗教与哲学的角度对其产生背景、发展源流、表现形态加以分析,... "跳丧舞"是土家族先民古老而奇特的丧葬习俗,是一种建构在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之间的文化心理的行为形式,它以其古朴的气息传达出原始群体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从宗教与哲学的角度对其产生背景、发展源流、表现形态加以分析,试图揭示出这种民俗事象背后的原始宗教特征与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 跳丧舞 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 原始生命意识 生死观 巫风文化 鄂西地区 丧葬仪典
下载PDF
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 被引量:12
6
作者 钮则诚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2-17,共6页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源生于一所天主教中学的伦理教育和宗教教育,具有深厚的西化倾向和宗教色彩,倘若普及推广于各地华人社会,有可能出现不相应状况,有待进行本土转化扩充与在地落实扎根。台湾生命教育偶然走上以哲学为核心学问的道路是...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源生于一所天主教中学的伦理教育和宗教教育,具有深厚的西化倾向和宗教色彩,倘若普及推广于各地华人社会,有可能出现不相应状况,有待进行本土转化扩充与在地落实扎根。台湾生命教育偶然走上以哲学为核心学问的道路是其特色,转化后的“华人生命教育”将据此发展以中国人生哲学与生死哲学为中心价值的生命学问。这种“生命的学问”反映出传统儒道思想与民俗信仰的智能结晶,具有“后科学、非宗教、安生死”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生命教育 非宗教 生命的学问 生死哲学
下载PDF
论人文学科的特殊性 被引量:2
7
作者 任媛 曾思艺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8-92,共5页
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不同,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以揭示人的精神世界、探寻人的本质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为目的的学科,以人的生存价值、存在意义等为研究主题,关注于对人的文化生命的理解,其本身所具有的哲思与诗性况味要求研究者... 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不同,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以揭示人的精神世界、探寻人的本质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为目的的学科,以人的生存价值、存在意义等为研究主题,关注于对人的文化生命的理解,其本身所具有的哲思与诗性况味要求研究者自觉地以对话意识及心灵的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与研究对象之间架起沟通、碰撞、交融的桥梁,使文本在理解中获得意义的充实,显示出无限丰富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学科 文化生命 哲思 诗性 对话
下载PDF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被引量:6
8
作者 何梅琴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3-96,共4页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全面觉醒的时期,生命成为人们主要关注的对象。陶渊明对生死的认识是非常理性的,因而他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但作为一位有抱负的诗人,理想无法实现,因而对时光飞逝、生命短促充满了焦虑和痛苦。陶渊...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全面觉醒的时期,生命成为人们主要关注的对象。陶渊明对生死的认识是非常理性的,因而他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但作为一位有抱负的诗人,理想无法实现,因而对时光飞逝、生命短促充满了焦虑和痛苦。陶渊明自觉探求生命的根本,关注人类的命运或生存境遇,去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永恒,力求实现生命的理想境界。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为后代士人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 生命意识 哲学思考
下载PDF
向死而生:武士道生死观之述评——以《叶隐闻书》为中心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坤容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42-46,共5页
武士道是日本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长期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石,对日本国民的个人修身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隐闻书》是武士道最重要的理论典籍,而生死观则是武士道核心精神的体现。从生死观的角度来考察并阐发武士道的精... 武士道是日本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长期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石,对日本国民的个人修身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隐闻书》是武士道最重要的理论典籍,而生死观则是武士道核心精神的体现。从生死观的角度来考察并阐发武士道的精神:(一)其特点是重死轻生和向死而生;(二)其内容为"离生死"、"任事"和修武德;(三)其意义为忠君奉公的世间意义和道身合一的终极意义;(四)"死狂"心理和"预立"意识是武士了脱生死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士道 生死观 民族性格
下载PDF
杜威教育思想的生命现象学底蕴探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崔国富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7-70,共4页
杜威的实用主义经验论哲学具有生命现象学的特质,他从生命经验出发直观生命现象的本质,描述和阐释了生命所具有的情境性、过程性、自主性、理智性和社会性等特征。这些生命现象学描述构成其丰富深邃的教育思想体系的哲学底蕴。
关键词 生命现象学 杜威 教育思想 哲学底蕴
下载PDF
灵魂里的山水——论冯至散文集《山水》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邑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09-115,共7页
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其散文集《山水》在中国现代散文中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抗战时期,昆明一隅素朴、安静的自然山水成为冯至的精神寓所,冯至汲取中国禅宗、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体"... 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其散文集《山水》在中国现代散文中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抗战时期,昆明一隅素朴、安静的自然山水成为冯至的精神寓所,冯至汲取中国禅宗、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体"的思想,融合里尔克的山水理念以及歌德的蜕变论,形成自己独到的富于"宇宙精神"的自然观,即众生一体、万有同源,一切均在关联变化中向前向上的自然观。这一自然观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山水》关注"灵魂里的山川",流淌着光风霁月的情怀,贯穿着"正当的死生"的主旋律。这一睿智坦荡的生死观,充溢着担当、坚忍、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山水》行文清朗深婉,诗情与哲思水乳交融,韵味悠长,宛如一首沉思的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山水》 自然观 生死观 哲思
下载PDF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逻辑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向军 童成帅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4,共11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系统完备而又逻辑缜密的哲学基础。生命共同体论是其哲学立论基石,它确证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概括了二者在生存道义上所具有的耦合性与涌现性特质;哲学方法论是其内在理论依循,它为我国全面推进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系统完备而又逻辑缜密的哲学基础。生命共同体论是其哲学立论基石,它确证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概括了二者在生存道义上所具有的耦合性与涌现性特质;哲学方法论是其内在理论依循,它为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逻辑指导与方法遵循;“两山”理论是其思想内核,它内蕴着对“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共增的目标设定、矛盾主次分明的价值权衡以及克服为己私欲的辩证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向;环境民生论是其思想与实践的价值旨归,它诠释了自然环境与民生福祉之间的耦合交互关系,为推进生态民生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南。深入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逻辑,对于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准确研判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向与实践目标,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蕴与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命共同体论 哲学方法论 “两山”理论 环境民生论
下载PDF
道家哲学智慧与企业家的潇洒人生 被引量:4
13
作者 葛荣晋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5-66,共12页
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主张“轻物重生”、“少私寡欲”、“齐死生”、“上德若谷”。它给企业家以重要的启示:要想在人间“潇洒走一回”,至少要通过“名利关”、“情欲关”、“生死关”和“气度关”,从价值观和人生观上来一个转... 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主张“轻物重生”、“少私寡欲”、“齐死生”、“上德若谷”。它给企业家以重要的启示:要想在人间“潇洒走一回”,至少要通过“名利关”、“情欲关”、“生死关”和“气度关”,从价值观和人生观上来一个转变,方可构建自己的潇洒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思想文化 道家 哲学智慧 企业家 潇洒人生
下载PDF
论道家与道教的生死观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秀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18,共5页
从历史角度看,以哲学、思想理论为主导的老庄道家创立于前(先秦),以宗教信仰为主旨的道教建立于后(东汉以降),随之而来的是道家与道教的融合、涵化、整合、熔铸,亦道家亦道教,亦道教亦道家。因此,从整体上说,作为思想学术的老庄道家与... 从历史角度看,以哲学、思想理论为主导的老庄道家创立于前(先秦),以宗教信仰为主旨的道教建立于后(东汉以降),随之而来的是道家与道教的融合、涵化、整合、熔铸,亦道家亦道教,亦道教亦道家。因此,从整体上说,作为思想学术的老庄道家与作为宗教信仰的道教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文章分析了老庄道家自然主义的生死观与道教“我命在我”的长生成仙说,说明了在生死观上道教对道家思想的援引和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道教 生死观
下载PDF
幸福观教育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14
15
作者 何芳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年第1期1-6,11,共7页
作为理性的人类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思考人生。在思考人生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时,一个辩证的、意义普遍的规律(存在模式)需要我们去把握与认识,即:每个自为的人生都要经历一个“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辩证运... 作为理性的人类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思考人生。在思考人生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时,一个辩证的、意义普遍的规律(存在模式)需要我们去把握与认识,即:每个自为的人生都要经历一个“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辩证运动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获得人生的意义,提升做人的价值,从而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因为人生是一个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其完善与提升须经过“自我否定”来完成;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追求的幸福必须在自我创造的人生历程中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 幸福 哲学思考
下载PDF
从对死亡的缺失思考谈死亡的哲学内涵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德君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年第4期79-81,共3页
死亡是生命不可超越的终极归宿,正是生之有限造成了人们对死亡本能的恐惧,但是对死亡的逃避和漠视将会导致人们缺乏对生命真谛和意义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过对死亡内涵的哲学追问,引发了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反思,由死观生,就会使人们更加... 死亡是生命不可超越的终极归宿,正是生之有限造成了人们对死亡本能的恐惧,但是对死亡的逃避和漠视将会导致人们缺乏对生命真谛和意义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过对死亡内涵的哲学追问,引发了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反思,由死观生,就会使人们更加善待生命,从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缺失思考 哲学内涵 生命
下载PDF
生命的启示录——论戴·赫·劳伦斯的哲学随笔《天启》的基本思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悦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764-769,共6页
对戴·赫·劳伦斯的哲学随笔《天启》进行了文本解读,概括出劳伦斯生命哲学思想中的三个主要观点:第一,"生命"是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其基本特点是有机性、创造性与超越性;第二,现代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 对戴·赫·劳伦斯的哲学随笔《天启》进行了文本解读,概括出劳伦斯生命哲学思想中的三个主要观点:第一,"生命"是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其基本特点是有机性、创造性与超越性;第二,现代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悖逆了生命的本质,使人性变得愈加麻木而野蛮;第三,人们应该倾听生命的启示,恢复健全的人性,与天地万物重新建立本真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赫·劳伦斯 《天启》 生命 哲学思想 启示 现代西方文明
下载PDF
老子不争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孟琦 葛梦薇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9-72,89,共5页
老子不争哲学思想,包含处下守柔、知足去欲和不敢为天下先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功遂身退、为而不争、以退为进、以"不争"来争。作为传统的为人之道和处世哲学,它对国人谦退忍让、知足常乐、礼贤下士等传统美德的形成曾经... 老子不争哲学思想,包含处下守柔、知足去欲和不敢为天下先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功遂身退、为而不争、以退为进、以"不争"来争。作为传统的为人之道和处世哲学,它对国人谦退忍让、知足常乐、礼贤下士等传统美德的形成曾经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作为包含着辩证思想的智慧谋略,它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当代人消除精神压力、领导者提高领导艺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不争哲学思想 处下守柔 知足去欲 不敢为天下先
下载PDF
生与死的辩证法——论《潮骚》与《春雪》创作理念的差异与共通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瑞怡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89-93,共5页
《潮骚》与《春雪》是三岛由纪夫作品中集唯美、浪漫与古典风格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文学价值。同为青春纯洁的爱情小说,三岛由纪夫却秉持着不同的创作理念,孕育出不同的文学风格与艺术气质。通过分析这两部小说,从中对比三岛由... 《潮骚》与《春雪》是三岛由纪夫作品中集唯美、浪漫与古典风格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文学价值。同为青春纯洁的爱情小说,三岛由纪夫却秉持着不同的创作理念,孕育出不同的文学风格与艺术气质。通过分析这两部小说,从中对比三岛由纪夫创作理念的差异与共通,以把握其小说艺术中复杂的辩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骚 春雪 三岛由纪夫 创作理念 生与死的辩证法
下载PDF
论林纾评点《庄子》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胜璋 《闽江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9-15,共7页
林纾《庄子》评点的著作有《庄子浅说》和《左孟庄骚精华录》,二书一扫明末清初以来《庄子》评点重音韵训诂、引征释义的陈旧气息。林纾指明《庄子》之文的章法结构,提出《庄子》之文"不能以文绳之",应"破碎读之",... 林纾《庄子》评点的著作有《庄子浅说》和《左孟庄骚精华录》,二书一扫明末清初以来《庄子》评点重音韵训诂、引征释义的陈旧气息。林纾指明《庄子》之文的章法结构,提出《庄子》之文"不能以文绳之",应"破碎读之",从文章精微细节处入手,关注《庄子》之文的奇幻色彩、语言表现力和行文的情绪节奏等。其评点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融入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在国家、社会、文化变革交替期的生命体验和个人思索,在清末民初的《庄子》研究领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庄子》 无法之法 奇幻 生死之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