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蓝隐藻PC645两种β亚基的分离及空间结构差异性
1
作者 张昆 王静 +2 位作者 王宇涵 李琴 陈敏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24年第2期172-179,共8页
为了确认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 T13)藻蓝蛋白PC645中新发现的β亚基的空间结构差异性,以纯化的C.placoidea PC645为材料,经6 mol/L尿素变性后,摸索了两次DEAE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法,大规模分离得到了β_(1)亚基... 为了确认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 T13)藻蓝蛋白PC645中新发现的β亚基的空间结构差异性,以纯化的C.placoidea PC645为材料,经6 mol/L尿素变性后,摸索了两次DEAE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法,大规模分离得到了β_(1)亚基和两种β_(2)亚基洗脱样品。吸收光谱表明所得的这三种β亚基洗脱组分均保持着活性状态。圆二色谱(CD)显示,β_(1)亚基与两种β_(2)亚基的可见光区CD谱相近,但远紫外区和近紫外区光谱存在不同,这说明两种β亚基具有相同的色基组成,但其蛋白质的二、三级空间结构存在差异,其中β_(1)亚基中α-螺旋的比例高于β_(2)。上述结果不仅进一步确定了新的β亚基的存在,也为重新认识特异的隐藻藻胆蛋白的亚基组成和组装方式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隐藻 pc645 Β亚基 圆二色谱 空间结构差异
下载PDF
结合态PC645组分的分离纯化和性质
2
作者 王宇涵 任靖文 陈敏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24年第3期281-292,共12页
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从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中分离得到了含有结合态藻蓝蛋白PC645的Chl-蛋白条带BandⅢ;硫酸铵分级沉淀显示,50%硫酸铵可最有效去除其中大部分Chl-蛋白且有效避免PC645的损失。光谱和多肽分析表明,含量最... 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从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中分离得到了含有结合态藻蓝蛋白PC645的Chl-蛋白条带BandⅢ;硫酸铵分级沉淀显示,50%硫酸铵可最有效去除其中大部分Chl-蛋白且有效避免PC645的损失。光谱和多肽分析表明,含量最丰富的BandⅠ的亚基主要为1型,说明PC645占主导的α1α2β1β2异二聚体形式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于类囊体腔中;而BandⅢ中富含的2型亚基参与形成的异二聚体很可能为α1α2β1β2,其疏水性更强,更易于被盐析沉淀。硫酸铵分级沉淀后的BandⅢ经疏水层析得到的疏水程度较低的组分1同时含有PC645和Chl a-蛋白;疏水程度最高的组分4,为基本不含叶绿素的、充分纯化的PC645,且很可能是BandⅢ中与Chl-蛋白处于结合态的PC645组分。结果为今后隐藻两套捕光系统结构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隐藻 pc645-Chl-蛋白复合物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硫酸铵分级沉淀 疏水层析
下载PDF
蓝隐藻PC645的存在状态及其聚集态复合物的分离
3
作者 王玉璇 李琴 +4 位作者 王静 张昆 陈敏 任慧慧 郭志强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21年第4期412-420,共9页
以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为材料,探索细胞中PC645的天然存在状态,以及聚合态PC645存在条件与细胞破碎和离心分离时盐浓度及pH变化的关系。吸收和荧光光谱分析显示,除了小分子的PC645异二聚体之外,在高密度蔗糖梯度区还发现有PC-... 以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为材料,探索细胞中PC645的天然存在状态,以及聚合态PC645存在条件与细胞破碎和离心分离时盐浓度及pH变化的关系。吸收和荧光光谱分析显示,除了小分子的PC645异二聚体之外,在高密度蔗糖梯度区还发现有PC-叶绿素-蛋白复合物与大分子藻蓝蛋白复合物的混合条带,说明隐藻藻胆蛋白的天然状态包括游离异二聚体、聚合形式以及与膜结合的多种形式,且结合态的PC645与叶绿素之间保持着活性的能量传递状态。通过检测和比较PC645的660 nm特征荧光强度,发现该条带中大分子藻蓝蛋白复合物在破藻缓冲液磷酸盐浓度为50 mmol/L、pH 4.92,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时磷酸盐缓冲液浓度为300 mmol/L、pH 4.92时含量最高。一定浓度的磷酸盐和pH小于6.5的酸性条件有利于藻蓝蛋白复合物的形成和稳定。实验结果将为深入了解隐藻藻胆蛋白的结构、组装和功能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隐藻 pc645 藻胆蛋白复合物 PC-叶绿素-蛋白复合物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下载PDF
Interventional effect of phycocyanin on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and activity of PC12 cells after hypoxia/reoxygenation 被引量:3
4
作者 Nan Jiang Yunliang Guo Hongbing Che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7-139,共3页
BACKGROUND: Phycocyanin can relieve decrease of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through reducing production of active oxygen so as to protect neurons after hypoxia/reoxygenation.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Phycocyanin can relieve decrease of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through reducing production of active oxygen so as to protect neurons after hypoxia/reoxygenation.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hycocyanin on activity of PC12 cells and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after hypoxia/reoxygenation. DESIGN: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SETTING :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stitute of Affiliated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MATERIALS: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at the Key Laboratory of Prevention and Cure for cerebropathia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2005. PC12 cells, rat chromaffin tumor cells, were provided by Storage Center of Wuhan University; phycocyanin was provided by Ocean Institute of Academia Sinica; Thiazoyl blue tetrazolium bromide (MTT) and rhodamine 123 were purchased from Sigma Company, USA; RPMI-1640 medium, fetal bovine serum and equine serum were purchased from Gibco Company, USA. METHODS: ① Culture of PC12 cells: PC12 cells were put into RPMI-1640 medium which contained 100 g/L heat inactivation equine serum and 0.05 volume fraction of fetal bovine serum and incubated in CO2 incubator at 37℃. Number of cells was regulated to 4 × 10^5 L 1, and cells were inoculated at 96-well culture plate. The final volume was 100μL. ② Model establishing and grouping: Cultured PC12 cell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phycocyanin group, model control group and non-hypoxia group. At 24 hours before hypoxia, culture solution in phycocyanin group was added with phycocyanin so as to make sure the final concentration of 3 g/L , but cells in model control group did not add with phycocyanin. Cells in non-hypoxia group were also randomly divided into adding phycocyanin group (the final concentration of 3 g/L) and non-adding phycocyanin group. Cells in model control group and phycocyanin group were cultured with hypoxia for 1 hour and reoxygenation for 1, 2 and 3 hours; meanwhile, cells in non-hypoxia group were cultured with oxygen and were measured at 1 hour after hypoxia/reoxygenation. ③ Detecting items: At 1, 2 and 3 hours after reoxygenation, absorbance (A value) of PC12 cells was measured with MTT technique so as to observe activity and quantity of cells.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PC12 cells marked by rhodamine 123 was measured with confocal microscope in order to observe changes of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MAEN OUTCOME MEASURES: Comparisons between quantity and activity of PC12 cells and mitochondria membrane potential at 1, 2 and 3 hours after reoxygenation. RESULTS: ① Effect of phycocyanin on quantity and activity of PC12 cells: A value was 0.924±0.027 in adding phycocyanin group and 0.924±0.033 in non-adding phycocyanin group. A value was lower in model control group and phycocyanin group than that in non-hypoxia group at 1, 2 and 3 hours after reoxygenation (0.817±0.053, 0.838±0.037, 0.875±0.029; 0.842±0.029, 0.872±0.025, 0.906±0.023, P 〈 0.05). A value was higher in phycocyanin group than that in model control group at 1, 2 and 3 after culture (P 〈 0.05). With culture time being longer, A value was increased gradually in phycocyanin group and model control group after reoxygenation (P 〈 0.05). ~ Effect of phycocyanin on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of PC12 cells: Fluorescence intensity was 2.967±0.253 in adding phycocyanin group and 2.962±0.294 in non-adding phycocyanin group. Fluorescence intensity was lower in model control group and phycocyanin group than that in non-hypoxia group at 1, 2 and 3 hours after hypoxia/reoxygenation (1.899±0.397, 2.119±0.414, 2.287±0.402; 2.191±0.377, 2.264±0.359, 2.436±0.471, P 〈 0.05); but it was higher in phycocyanin group than that in model control group at 1, 2 and 3 after reoxygenation (P 〈 0.05). With culture time being longer, fluorescence intensity was increased gradually in phycocyanin group and model control group after reoxygenation (P 〈 0.05). CONCLUSION: Phycocyanin and reoxygenation can protect PC12 cells after hypoxia injury through increasing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and cellular activity, and the effect is improved gradually with prolonging time of reoxyge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ventional effect of phycocyanin on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and activity of PC12 cells after hypoxia/reoxygenation PC
下载PDF
The phycocyanin-chlorophyll-protein complexes isolated from Chroomonas placoidea
5
作者 Min CHEN Qin LI +2 位作者 Yuxuan WANG Jing WANG Kun ZHA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690-702,共13页
An active photosystem(PS)Ⅱparticle and two light-harvesting complexes,as well as their subcomplexes that have not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were isolated from a cryptophyte Chroomonas placoidea by Triton X-100 sucrose... An active photosystem(PS)Ⅱparticle and two light-harvesting complexes,as well as their subcomplexes that have not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were isolated from a cryptophyte Chroomonas placoidea by Triton X-100 sucrose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efficient energy couplings between phycocyanin(PC645)and chlorophyll(Chl)within both zonesⅢandⅣof the gradient,which were designated respectively as light-harvesting complex and PSⅡparticles whose size was 15-20 nm according to negative staining in electron microscopy.When the two complexes were further resolved into sub-complexes,the energy coupling was retained in the core PSⅡcomplex(named as zoneⅣ-2 of the sucrose gradient),which contained almost no outer antenna pigment Chl c.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showed that the PC645 components appeared in Chl-containing protein complexes were mainly the β subunit with molecular weight of 20 kDa.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C645 in this cryptophyte was structurally but preferentially combined with the light-harvesting complex and PSⅡcore.The excitation energy absorbed by PC645 could be directly transferred to Chl a(especially the long wavelength of Chl a)in the PSⅡreaction center or via the Chl a/c-protein complex.The β subunit corresponded to the terminal fl uorescence emission and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mitting energy from PC645 to the Chl-protein complex.The results will help in elucidating the archite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nergy transfer system comprising phycobiliproteins and Chl-protein complexes in cryptophy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omonas placoidea phycocyanin-chlorophyll-protein complex photosystemⅡ light-harvesting complex(LHC) phycocyanin(pc645) fluorescence spectra
下载PDF
光照条件变化对蓝隐藻色素蛋白复合物表达含量的影响
6
作者 王静 张昆 +2 位作者 王宇涵 李琴 陈敏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24年第1期37-45,共9页
前期研究发现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藻蓝蛋白PC645存在未报道过的β亚基,但其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及表达情况不明。实验比较了6组不同光照条件下培养的蓝隐藻对数生长期细胞的色素组成变化及PC645亚基的表达差异。发现光照增加对叶... 前期研究发现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藻蓝蛋白PC645存在未报道过的β亚基,但其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及表达情况不明。实验比较了6组不同光照条件下培养的蓝隐藻对数生长期细胞的色素组成变化及PC645亚基的表达差异。发现光照增加对叶绿素a/c-蛋白复合物影响不明显,但有利于PC645的积累;且影响PC645中两种β亚基的相对表达量,而对α亚基含量影响很小。1级12 h和24 h时β_(2)亚基相对含量最高,较低或过高强度的光照都不利于β_(2)的表达。说明PC645在蓝隐藻光适应机制中可能担负调节作用,β_(2)亚基的存在不仅影响隐藻藻胆蛋白的聚合形式,也与藻细胞的光能传递功能可调性相关。实验结果将为分析新亚基的功能,阐明隐藻特异的光合系统结构与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隐藻 光照条件 Chl a/c-蛋白复合物 pc645 亚基
下载PDF
活性炭对极大节旋藻来源藻蓝蛋白和蛋白质的吸附性能和机制研究
7
作者 白仁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3期1-6,共6页
通过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试验,揭示活性炭对C-PC和总蛋白质的吸附特性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同样条件下,活性炭去除杂蛋白质的效率更高,经过活性炭纯化后,C-PC占总蛋白质的比例从31.2%增加到51.5%;活性炭对C-PC和总蛋白质... 通过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试验,揭示活性炭对C-PC和总蛋白质的吸附特性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同样条件下,活性炭去除杂蛋白质的效率更高,经过活性炭纯化后,C-PC占总蛋白质的比例从31.2%增加到51.5%;活性炭对C-PC和总蛋白质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0.5和88.5 mg/g;活性炭对C-PC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而对总蛋白质的吸附为多层级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藻蓝蛋白 蛋白质提取 活性炭 吸附等温曲线
下载PDF
用液相等电聚焦电泳纯化藻蓝蛋白亚基 被引量:13
8
作者 黄峙 杨芳 +1 位作者 郑文杰 郭宝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51-1054,共4页
以纯藻蓝蛋白(C-phycocyan in,C-PC)为材料,采用Rotofor系统进行液相等电聚焦(L iqu id-phase iso-eletric focusing,LP-IEF)电泳纯化C-PC的α,β亚基,探讨蛋白质亚基纯化的制备电泳(Preparative eletro-phoresis)技术.结果显示,样品经... 以纯藻蓝蛋白(C-phycocyan in,C-PC)为材料,采用Rotofor系统进行液相等电聚焦(L iqu id-phase iso-eletric focusing,LP-IEF)电泳纯化C-PC的α,β亚基,探讨蛋白质亚基纯化的制备电泳(Preparative eletro-phoresis)技术.结果显示,样品经2次等电聚焦电泳后,C-PC的α,β亚基分别浓集在pH=4.9和pH=4.1附近,平板超薄等电聚焦(Slab u ltra th in IEF)和SDS-PAGE电泳鉴定表明分别为高纯度的C-PCα,β亚基.提示LP-IEF是分离纯化等电点差异蛋白质活性亚基的简便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亚基 液相等电聚焦电泳 等电点 藻蓝蛋白 制备电泳
下载PDF
培养条件对螺旋藻生长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新美 梅兴国 +1 位作者 房伟 钟凡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03年第1期21-25,共5页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尿素代替硝酸钠作氮源和不同氯化钠质量浓度改变渗透压对螺旋藻的生长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适宜质量浓度尿素 ( 0 .1g·L-1)培养可加快螺旋藻生长 ,增加藻胆蛋白含量 ;质量浓度高于 0 .2g·L-1其...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尿素代替硝酸钠作氮源和不同氯化钠质量浓度改变渗透压对螺旋藻的生长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适宜质量浓度尿素 ( 0 .1g·L-1)培养可加快螺旋藻生长 ,增加藻胆蛋白含量 ;质量浓度高于 0 .2g·L-1其生长受到抑制 ;而质量浓度过高 (≥ 0 .4g/L)时培养几天螺旋藻即断裂并逐渐死亡。培养基中不加氯化钠或质量浓度为 2 0g·L-1时培养 ,生长速度均与对照相当 ,但藻胆蛋白含量比对照要高 ;质量浓度为 40g·L-1~ 6 0g·L-1时培养 ,其生长明显变慢 ,且氯化钠浓度越高生长越慢 ;当质量浓度过高 (≥ 6 0g·L-1)时培养 3d ,螺旋藻细胞即破裂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藻蓝蛋白 别藻蓝蛋白
下载PDF
螺旋藻藻蓝蛋白的稳定性及抗癌活性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陈新美 王晓华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06年第1期59-62,共4页
螺旋藻藻蓝蛋白提取物在pH4.0~8.5、40℃以下和弱光环境中表现稳定,并通过MTT比色法测定其对肝癌细胞SMMC-7721和喉癌细胞HEp-2的生长抑制作用,研究了其抗癌活性。
关键词 螺旋藻 藻蓝蛋白(PC) 抗癌活性
下载PDF
IRS1在藻蓝蛋白介导的H460细胞增殖和迁移调控中的作用
11
作者 王静 郝帅 +2 位作者 刘媛璞 李爽 赵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5-813,共9页
藻蓝蛋白来源于海洋藻类,是我国认可的食品着色剂和功能型食品.初期研究表明,藻蓝蛋白处理能抑制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系H460的体外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使得其体外集落形成能力减弱.通过转录组学测序分析进一步探究具体作用机制,从藻蓝蛋白... 藻蓝蛋白来源于海洋藻类,是我国认可的食品着色剂和功能型食品.初期研究表明,藻蓝蛋白处理能抑制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系H460的体外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使得其体外集落形成能力减弱.通过转录组学测序分析进一步探究具体作用机制,从藻蓝蛋白处理前后发生显著变化的基因中,筛选出了一个藻蓝蛋白处理后发生显著下调的基因,即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并通过体外转染siRNA的方法抑制IRS1的表达,来研究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系H460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表明,下调IRS1的表达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生长速率降低,迁移能力、集落形成能力受到抑制,同时使细胞周期被阻滞到G1期.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表明,藻蓝蛋白处理使得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受到抑制,下调IRS1的表达使得PI3K-AKT信号通路部分蛋白表达也下调,通路活性受到一定程度抑制.本研究结果表明,藻蓝蛋白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系H460体外活性功能的机制,可能与IRS1的表达和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这为藻蓝蛋白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蓝蛋白 胰岛素受体底物1 H460 非小细胞肺癌 细胞增殖和迁移
下载PDF
藻蓝色素蛋白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1299细胞凋亡的机制
12
作者 郝帅 李前程 +3 位作者 李爽 刘媛璞 王静 王成涛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15,共8页
藻蓝色素蛋白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天然食品着色剂,也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具有优良的抗炎、抗氧化及抗肿瘤特性。前期试验表明:藻蓝蛋白能够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1299细胞的凋亡。本研究以高通量转录组技术为手段,对藻蓝蛋白处理前、后的... 藻蓝色素蛋白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天然食品着色剂,也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具有优良的抗炎、抗氧化及抗肿瘤特性。前期试验表明:藻蓝蛋白能够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1299细胞的凋亡。本研究以高通量转录组技术为手段,对藻蓝蛋白处理前、后的H1299细胞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探究藻蓝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调控机制。转录组分析显示:藻蓝蛋白能够显著降低H1299细胞内toll-白介素1受体域接头蛋白(TIRAP)基因的表达;采用siRNA干预TIRAP的表达后,H1299细胞出现凋亡,细胞形态发生非正常改变,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抑凋亡蛋白Bcl-xL表达下调;同时,沉默TIRAP的表达能够显著降低H1299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本研究表明:藻蓝蛋白能够抑制TIRAP的表达,通过降低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而诱导H1299细胞的凋亡。此结果揭示了藻蓝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机制,为肺癌的潜在治疗和藻蓝类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蓝蛋白 H1299细胞 转录组 toll-白介素1受体域接头蛋白(TIRAP)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基于哨兵3A-OLCI影像的内陆湖泊藻蓝蛋白浓度反演算法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苗松 王睿 +6 位作者 李建超 吴志明 时蕾 吕恒 李云梅 赵少华 刘思含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1-630,共10页
蓝藻是内陆富营养水体水华发生的主要优势藻种,而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是蓝藻的标志性色素,因此利用遥感估算水体中藻蓝蛋白浓度从而对蓝藻水华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太湖、滇池、洪泽湖的实测数据,构建藻蓝蛋白随机森林遥感估算模... 蓝藻是内陆富营养水体水华发生的主要优势藻种,而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是蓝藻的标志性色素,因此利用遥感估算水体中藻蓝蛋白浓度从而对蓝藻水华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太湖、滇池、洪泽湖的实测数据,构建藻蓝蛋白随机森林遥感估算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哨兵3A-OLCI影像。通过对随机森林的输入自变量进行重要性分析,发现第7波段(620 nm)、第8波段(665 nm)和第9波段(675 nm)三个波段对藻蓝蛋白反演的影响程度最大。同时,反演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反演的藻蓝蛋白浓度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34. 86%,均方根误差(RMSE)为38. 67μg/L,与Simis等半分析算法和齐琳的PCI(Phycocyanin Index)指数模型相比,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分别提高了85. 06%和15. 65%,均方根误差分别提高了26. 08μg/L和19. 86μg/L。利用地面实测数据对同步卫星影像大气校正进行精度评价,发现MUMM(The Management Uint Mathematical Model)算法可以用于OLCI影像的大气校正,尤其在560~779 nm处共8个波段的MAPE低于30%,光谱曲线与实测光谱曲线形状保持一致。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基于哨兵3A-OLCI影像的藻蓝蛋白随机森林反演模型,可以成功的应用于我国的内陆富营养化湖泊,为我国内陆湖泊藻蓝蛋白浓度的遥感反演提供一个新的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蓝蛋白 OLCI 随机森林 遥感 反演
下载PDF
藻蓝蛋白/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丛仪 李冰 杨鹏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制备新型负载藻蓝蛋白(C-phycocyanin,C-PC)的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纳米微球(nanoparticle,NP),探讨藻蓝蛋白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球(C-PC/CMCNP)对人宫颈癌He La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正交分... 目的:制备新型负载藻蓝蛋白(C-phycocyanin,C-PC)的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纳米微球(nanoparticle,NP),探讨藻蓝蛋白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球(C-PC/CMCNP)对人宫颈癌He La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正交分析方法,以CMC和C-PC的质量比、CMC浓度、Ca Cl2浓度为考察因素,通过检测C-PC/CMCNP的粒径和CMC的包封率,优选制备C-PC/CMCNP的最佳条件,并制备C-PC/CMCNP。CCK-8法检测C-PC、CMC和C-PC/CMCNP对He La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He La细胞凋亡情况,Westren blotting检测He La细胞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CMC与C-PC的质量比为1∶2、CMC质量浓度为1 mg/ml,Ca Cl2质量浓度为1 mg/ml为最佳制备条件,最终制备的C-PC/CMCNP的平均粒径为(118.4±2.07)nm,并具有较高的包封率(63.2%),其缓释12 h的累积缓释率超过60%。C-PC、CMC和C-PC/CMCNP均能抑制He La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促进caspase-3蛋白的表达,但C-PC/CMCNP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结论:优化制备条件得到具有高效缓释性能的C-PC/CMCNP,其对He La细胞显著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caspase-3蛋白的表达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蓝蛋白 纳米微粒 羧甲基壳聚糖 人宫颈癌HELA细胞 增殖
下载PDF
优化培养基增加层理鞭枝藻藻胆蛋白产量
15
作者 李月 邓迎峰 +1 位作者 周明 赵开弘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31-535,共5页
关键词 层理鞭枝藻 藻红蓝蛋白 藻蓝蛋白 别藻蓝蛋白
下载PDF
C-藻蓝蛋白抑制TGF-β1诱导的宫颈癌Caski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姬欢欢 董晓雷 +5 位作者 朱峰 刘国祥 韩晶晶 杨方浩 杨一凡 李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目的:探究C-藻蓝蛋白(C-phycocyanin,C-PC)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诱导的宫颈癌Caski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影响。方法: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将Caski细胞分... 目的:探究C-藻蓝蛋白(C-phycocyanin,C-PC)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诱导的宫颈癌Caski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影响。方法: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将Caski细胞分为3组即10 ng/ml TGF-β1处理组、10 ng/ml TGF-β1+300μg/ml C-PC共处理组和对照组(未加药处理),处理24 h后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TGF-β1和C-PC对Caski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PC对TGF-β1诱导的Caski细胞上皮表型标志蛋白E-cadherin、间质表型标志蛋白N-cadherin表达水平的影响;qPCR法检测间质表型相关锌指转录因子Snail、Zeb1、Twist m RNA的表达。结果:TGF-β1处理组Caski细胞失去原有的上皮表型的特征,而TGF-β1+C-PC共处理组细胞保持正常的上皮表型的特征;TGF-β1处理组Caski细胞的迁移率[(60.0±1.4)%vs(33.5±2.2)%、(40.0±2.8)%,均P<0.05]和侵袭穿膜细胞数[(108.2±6.2)vs(25.2±3.1)、(39.8±5.4)个,均P<0.01]较共处理组和对照组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TGF-β1处理组Caski细胞中E-cadherin表达显著降低(P<0.05),Twist、Snail、Zeb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加入C-PC共处理可逆转上述改变(P<0.05或P<0.01),同时显著降低N-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P<0.05)。结论:C-PC处理能够抑制TGF-β1诱导的Caski细胞侵袭转移能力进而影响EMT过程,其机制可能与C-PC处理降低Twist、Snail、Zeb1的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藻蓝蛋白 TGF-Β1 宫颈癌 迁移 侵袭 CASKI细胞
下载PDF
基于DL/T 645-2007规约的智慧开关APP升级上位机软件设计
17
作者 马春雷 于华东 +2 位作者 程显明 杨连喜 张宝 《电子测试》 2021年第21期78-81,共4页
随着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开关在电力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满足智慧开关设备本地维护需求,实现智慧开关APP(Application)文件的本地和远程升级功能,基于DL/T 645-2007规约和C#编程语言研究设计一款智慧开关APP文件升级的上位机软件... 随着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开关在电力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满足智慧开关设备本地维护需求,实现智慧开关APP(Application)文件的本地和远程升级功能,基于DL/T 645-2007规约和C#编程语言研究设计一款智慧开关APP文件升级的上位机软件,实现了智慧开关内部APP文件的传输,进而达到智慧开关内部APP本地和远程升级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上位机软件运行情况良好,界面设计人性化,操作方便,所有功能均能满足智慧开关内部APP升级需求,提高了APP升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开关 DL/T 645-2007规约 APP文件升级 上位机软件
下载PDF
基于半分析模型的滇池藻蓝蛋白浓度反演 被引量:2
18
作者 尹斌 吕恒 +3 位作者 李云梅 吴传庆 朱利 王彦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72-478,共7页
藻蓝蛋白色素(phycocyanin,PC)存在于蓝藻中,由于这种色素在620 nm处有较强的吸收,可以用来作为检测蓝藻含量的指标.利用2009年9月19~20日在滇池实地采样获得的实测光谱数据和水质参数数据,结合前人提出的半分析嵌套模型,建立了适用于... 藻蓝蛋白色素(phycocyanin,PC)存在于蓝藻中,由于这种色素在620 nm处有较强的吸收,可以用来作为检测蓝藻含量的指标.利用2009年9月19~20日在滇池实地采样获得的实测光谱数据和水质参数数据,结合前人提出的半分析嵌套模型,建立了适用于滇池的藻蓝蛋白色素浓度反演的半分析模型;建立了620 nm波长处的藻蓝蛋白比吸收系数[aP*C(620)]和620nm波段的藻蓝蛋白色素吸收系数[aPC(620)]之间的经验关系,降低了Simis模型中620 nm处藻蓝蛋白色素比吸收系数易变性的影响.利用2009年12月1日的实测光谱数据和水质参数数据对本研究建立的半分析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半分析算法能较好地反演滇池藻蓝蛋白色素的浓度,藻蓝蛋白浓度反演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1.63%;对模型误差进行分析后发现,由于季节差异导致的不同生长期的蓝藻细胞内色素浓度和组分的变化是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藻蓝蛋白色素 半分析模型 反演 比吸收系数
原文传递
双水相萃取纯化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技术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付丽丽 那日 +1 位作者 郭久峰 金晶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3-196,共4页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双水相萃取纯化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技术进行优化,研究体系中PEG2000含量、酒石酸钾钠含量及p H值三个因素对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纯化的影响,确立了双水相萃取纯化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的优化条件:双水相体系总质量为20 g,...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双水相萃取纯化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技术进行优化,研究体系中PEG2000含量、酒石酸钾钠含量及p H值三个因素对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纯化的影响,确立了双水相萃取纯化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的优化条件:双水相体系总质量为20 g,加入C-PC粗提液5m L时,PEG2000的浓度为17%(w/w),酒石酸钾钠的浓度为21%(w/w),p H值为6.5。结果表明,双水相萃取纯化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所得的PC纯度3.11,C-PC的回收率为93.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顶螺旋藻 藻蓝蛋白 双水相萃取
原文传递
巢湖蓝藻藻蓝蛋白纯化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涛 苏雨 +3 位作者 张发宇 余金卫 武康 汪家权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3期319-323,共5页
目的优化巢湖蓝藻藻蓝蛋白的纯化工艺。方法将新鲜蓝藻藻泥经冻融破壁处理,获得藻蓝蛋白粗提液。采取两步盐析及Cellfine A-500阴离子交换层析结合法进行纯化,并以纯度和回收率为检测指标,对一步盐析摩尔浓度(0.8、1.0、1.2、1.4、1.6 m... 目的优化巢湖蓝藻藻蓝蛋白的纯化工艺。方法将新鲜蓝藻藻泥经冻融破壁处理,获得藻蓝蛋白粗提液。采取两步盐析及Cellfine A-500阴离子交换层析结合法进行纯化,并以纯度和回收率为检测指标,对一步盐析摩尔浓度(0.8、1.0、1.2、1.4、1.6 mol/L)及二步盐析摩尔浓度(1.6、1.8、2.0、2.2、2.4 mol/L)、阴离子交换层析缓冲液pH(6.0、6.5、7.0、7.5、8.0)、进样浓度(0.418、0.726、1.044、1.288、2.090 mg/L)、洗脱速度(0.5、1、1.5、2、2.5、3.0 cm/min)及洗脱液盐梯度浓度[(0.08、0.10、1.0)、(0.08、0.15、1.0)、(0.08、0.20、1.0)、(0.08、0.25、1.0)、(0.08、0.30、1.0)mol/L]进行优化。同时采用最适条件纯化3批藻蓝蛋白。结果两步盐析的最适摩尔浓度分别为1.0和1.8 mol/L,阴离子交换层析最适条件为缓冲液p H 7.0,进样浓度为1.0~2.0 mol/L,洗脱流速为2 cm/min,洗脱液盐梯度浓度为0.08、0.20、1.0 mol/L。最适条件纯化的3批藻蓝蛋白纯度可达4.0以上,回收率达11%以上。结论成功优化了巢湖蓝藻藻蓝蛋白的纯化工艺,纯化出了试剂级(纯度4.0以上)的藻蓝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蓝藻 藻蓝蛋白 盐析 阴离子交换层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