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Diversity of Chinese Soybean mosaic virus Strai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Plant Potyviruses Based on P3 Gene Sequences 被引量:1
1
作者 YANG Qing-hua LI Kai +1 位作者 ZHI Hai-jian GAI Jun-y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2184-2195,共12页
Soybean mosaic virus (SMV), a member of the genus Potyvirus, is a major pathogen of soybean plants in China, and 16 SMV strains have been identified nationwide based on a former detailed SMV classification system. A... Soybean mosaic virus (SMV), a member of the genus Potyvirus, is a major pathogen of soybean plants in China, and 16 SMV strains have been identified nationwide based on a former detailed SMV classification system. As the P3 gene is thought to be involved in viral replication, systemic infection, pathogenicity, and overcoming resistance, knowledge of the P3 gene sequences of SMV and other potyviruses would be useful in efforts to know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and control the disease. P3 gene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from representative isolates of the above-mentioned 16 SMV strains and were compared with other SMV strains and 16 Potyvirus species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GenBank database. The P3 genes from the 16 SMV isolates are composed of 1041 nucleotides, encoding 347 amino acids, and share 90.7-100% nucleotide (NT) sequence identities and 95.1-100% amino acid (AA) sequence identities. The P3 coding regions of the 16 SMV isolates share high identities (92.4-98.9% NT and 96.0-100% AA) with the reported Korean isolates, followed by the USA isolates (88.5-97.9% NT and 91.4-98.6% AA), and share low identities (80.5-85.2% NT and 82.1-84.7% AA) with the reported HZ 1 and P isolates from Pinellia ternata. The sequence identities of the P3 genes between SMV and the 16 potyviruses varied from 44.4 to 81.9% in the NT sequences and from 21.4 to 85.3% in the AA sequences,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SMV wa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melon mosaic virus (WMV), with 76.0-81.9% NT and 77.5-85.3% AA identities. In addition, the SMV isolates and potyvirus species were clustered into six distinct groups. All the SMV strains isolated from soybean were clustered in Group I, and the remaining species were clustered in other groups. A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analysis of the C-terminal regions indicated that the P3 genes within a species were highly conserved, whereas those among species were relatively var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mosaic virus POTYVIRUS P3 gene homology analysis phylogenetic tree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下载PDF
茶树炭疽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威 袁丁 +2 位作者 郭桂义 杨国一 叶乃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8-453,共6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福州市茶树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茶树炭疽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基于谷氨酰胺合成酶(GS)、β-微管蛋白(β-TUB2)、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和核糖体DNA大亚基(LSU)等4个基因序... 【目的】明确福建省福州市茶树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茶树炭疽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基于谷氨酰胺合成酶(GS)、β-微管蛋白(β-TUB2)、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和核糖体DNA大亚基(LSU)等4个基因序列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从福州市几个茶园不同茶树品种炭疽病典型病叶上分离获得的茶树炭疽病病原菌(FFB、FJG、FRG、FSX和FFA)进行鉴定,并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的致病性。【结果】5株供试病原菌均能通过伤口侵染茶树叶片,且病症相似,为茶树炭疽病致病菌。5株病原菌分离物形态特征相似,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将5株供试菌株鉴定为Colletotrichum siamense。【结论】C.siamense为茶树炭疽病弱致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染茶树。生产中应尽量避免人为活动造成茶树叶片损伤,以减少茶树发生炭疽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炭疽病菌 鉴定 致病性测定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多粮浓香型白酒生产中放线菌的多样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超 赵东 +4 位作者 王涛 游玲 冯瑞章 王松 何建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192-196,共5页
以改良的高氏I号培养基为基质,从多家宜宾多粮浓香型白酒生产企业的窖房空气、曲房空气、窖泥和糟醅分离到123株典型丝状放线菌,并对其进行了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23株典型放线菌分属于Streptomyce、Massilia... 以改良的高氏I号培养基为基质,从多家宜宾多粮浓香型白酒生产企业的窖房空气、曲房空气、窖泥和糟醅分离到123株典型丝状放线菌,并对其进行了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23株典型放线菌分属于Streptomyce、Massilia、Nocardiopsis 3个属,Streptomyce为绝对优势属(121株,占总菌株数的98.4%);Streptomyce属的121株菌与该属内26个种的典型菌株序列相似度≥98%,其中,有45株与S.violascensISP 5183T序列最接近,分布于4个取样点;在4个取样点中,窖泥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糟醅的优势度指数最高;各样点间放线菌的相似性较低,且都存在特有的放线菌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放线菌 16S RRNA基因序列 系统发育分析 多样性
下载PDF
茶树炭疽菌的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威 叶乃兴 +4 位作者 刘伟 金珊 连玲丽 赖建东 谢运海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1-586,共6页
通过PCR扩增并测定福建省不同产地茶树上分离的炭疽病菌的β-Tub2、ITS、GDPH和ACT 4段基因序列,采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其纯培养、分生孢子、附着孢等形态特征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法测定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5株供试病... 通过PCR扩增并测定福建省不同产地茶树上分离的炭疽病菌的β-Tub2、ITS、GDPH和ACT 4段基因序列,采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其纯培养、分生孢子、附着孢等形态特征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法测定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5株供试病原菌分离物均为Gloeosporium cingulata f.sp.camelliae,为茶树炭疽病病原菌,它们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都相似.致病力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均对茶树叶片致病,但其中一株致病力明显强于其余菌株,且致病力强的菌株与其余菌株的基因序列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炭疽菌 病原鉴定 强致病力 多基因系统发育
下载PDF
入侵种西花蓟马与本地近缘种花蓟马的双基因鉴定 被引量:4
5
作者 田虎 张蓉 +3 位作者 张金良 王玉生 万方浩 张桂芬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2-622,共11页
快速准确的害虫种类识别是有效筛选天敌昆虫开展靶向性生物防控的关键。入侵种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与本地种花蓟马F.intonsa常同域同期同种寄主上发生,因体型小、形态相似,难以快速准确鉴定。本研究以mt DNA COI与r DNA ... 快速准确的害虫种类识别是有效筛选天敌昆虫开展靶向性生物防控的关键。入侵种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与本地种花蓟马F.intonsa常同域同期同种寄主上发生,因体型小、形态相似,难以快速准确鉴定。本研究以mt DNA COI与r DNA ITS2基因为标记对我国10个采样点的西花蓟马和花蓟马开展分子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当以COI或ITS2基因为靶标时,西花蓟马与花蓟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221和0.113,是种内遗传距离的22.1和18.8倍,且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间无重叠,并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独立的分支,表明2种基因均可准确区分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此外,基于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西花蓟马的各单倍型聚为了2个亚分支,并分别对应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表明COI基因还可用于西花蓟马品系的识别鉴定。研究结果对近缘种花蓟马的快速鉴定、专食性天敌昆虫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蓟马 西花蓟马 近缘种 双基因鉴定 遗传距离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水稻编码光系统Ⅱ相关捕光色素蛋白Lhcb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志航 金伟刚 +5 位作者 宋丽双 章静静 邵少波 周勇 梁国华 裔传灯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共8页
捕光复合物蛋白(LHCP)在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基于水稻基因组信息,以亚洲栽培稻籼稻品种黄华占、长雄蕊野生稻及其杂种F1为试验材料,克隆了水稻Lhcb2基因,并对其基因内含子信息、蛋白序列特征、进化树、蛋白结构、基因表... 捕光复合物蛋白(LHCP)在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基于水稻基因组信息,以亚洲栽培稻籼稻品种黄华占、长雄蕊野生稻及其杂种F1为试验材料,克隆了水稻Lhcb2基因,并对其基因内含子信息、蛋白序列特征、进化树、蛋白结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Lhcb2基因全长880 bp,含有1个长98 bp的内含子。开放阅读框长度为792 bp,编码263个氨基酸;水稻LHCB2与13个其他植物的LHCB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68.78%。进化树分析显示,水稻LHCB2蛋白与同属禾本科的毛竹和麻竹亲缘关系最近,与低等植物团藻亲缘关系最远。水稻LHCB2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其理论分子量为28 495.40,理论等电点为5.62,具有2个无序化区域,无序化比例为30.04%;水稻LHCB2蛋白三级结构有2个β折叠和3个α螺旋组成。Lhcb2基因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长雄蕊野生稻和杂交F1代植株叶片中表达量分别为黄华占的1.22和1.96倍。长雄蕊野生稻中的叶绿素a和b、色素、类胡萝卜素等均高于黄华占及其杂交F1代。长雄蕊野生稻叶绿素a的含量分别为另2份水稻材料的1.13和1.75倍,叶绿素b含量为1.10和1.60倍,色素含量则为1.13和1.7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捕光复合物蛋白 多序列比对 进化分析 基因表达 叶绿体色素
下载PDF
基于ITS及GPD序列分析对贵州紫花菌的分类鉴定 被引量:3
7
作者 董芳 张传博 吴石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94-1799,共6页
明确贵州省紫花菌分类地位,对其人工驯化、加工及活性物质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在贵州4个具有代表性的紫花菌产地附近的农贸市场,收集紫花菌样本进行组织分离,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分离纯化获得20株菌株,根... 明确贵州省紫花菌分类地位,对其人工驯化、加工及活性物质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在贵州4个具有代表性的紫花菌产地附近的农贸市场,收集紫花菌样本进行组织分离,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分离纯化获得20株菌株,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在贵州市场收集的紫花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形态特征与鲜艳乳菇(Lactarius vividus)一致,另一类形态特征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一致。基于ITS和GPD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分离获得的15株菌株与鲜艳乳菇(L. vividus)的遗传距离为0,在系统发育树上以较高的自举支持率与鲜艳乳菇(L. vividus)聚为一支,将15株菌株鉴定为鲜艳乳菇(L. vividus);5株菌株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的遗传距离为0,在系统发育树上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聚为一支,自举支持率为100%,将5株菌株鉴定为红汁乳菇(L. hatsudake)。笔者在贵州市场上收集到的紫花菌中没有鉴定出松乳菇(L. deliciosus),可能与近年松乳菇采集过度或因环境改变导致其发生量减少有关,也有可能是松乳菇与鲜艳乳菇、红汁乳菇形态较为接近,不易区分导致错误鉴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菌 鲜艳乳菇 红汁乳菇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多花黄精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7
8
作者 但雨柔 刘铭 +3 位作者 崔馨燕 马万里 汤子萱 尹福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8-293,共6页
炭疽病是多花黄精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研究从重庆市万州区采集疑似为炭疽病的多花黄精病叶,分离培养获得了培养性状不同的2株炭疽菌,致病性测定表明这2株菌株都可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利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肌动蛋白(ACT)... 炭疽病是多花黄精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研究从重庆市万州区采集疑似为炭疽病的多花黄精病叶,分离培养获得了培养性状不同的2株炭疽菌,致病性测定表明这2株菌株都可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利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合成酶(CHS-1)和β-微管蛋白(TUB)基因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2株菌株分别与松针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和博宁炭疽菌C.boninense聚在一起,形成明显分支。结合形态学特点,确定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松针炭疽菌C.fioriniae和博宁炭疽菌C.boninense。其中松针炭疽菌C.fioriniae引起黄精炭疽病是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分离鉴定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松针炭疽菌 博宁炭疽菌
下载PDF
一株祁连野生羊肚菌多基因联合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地理分析
9
作者 孟清 马婷 +2 位作者 谢占玲 徐鸿雁 杨家宝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9,共13页
【背景】青海野生羊肚菌野生资源丰富,但物种识别度低,相关研究滞后。【目的】鉴定识别采集自青海祁连的野生羊肚菌并分析其生物地理。【方法】利用形态学、多基因谱系一致性系统发育学物种识别法与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 【背景】青海野生羊肚菌野生资源丰富,但物种识别度低,相关研究滞后。【目的】鉴定识别采集自青海祁连的野生羊肚菌并分析其生物地理。【方法】利用形态学、多基因谱系一致性系统发育学物种识别法与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野生羊肚菌并分析该物种分化时间和重建祖先区域。【结果】野生羊肚菌菌株MQL-1子实体菌盖呈黄褐色,圆顶,菌柄呈白色、中空,形似羊肚菌,孢子大小为(21.17±4.33)μm×(14.26±3.25)μm,菌丝直径(13.95±3.19)μm。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MQL-1与羊肚菌属中的黄色羊肚菌类群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相似性高达99%,多基因谱系一致性系统发育学物种识别法将MQL-1识别为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分化时间估算和祖先重建结果表明青海祁连粗柄羊肚菌MQL-1与云南M.crassipes M10的分化时间12.75 Mya(百万年前),其重建的最可能的祖先区域为印度(52.49%)。【结论】本研究得到了一株青海祁连地区粗柄羊肚菌菌株并确定了其正确的科学命名,丰富了青海省羊肚菌资源信息数据库,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真菌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形态类型 多基因谱系一致性系统发育学物种识别法 多基因分子系统学 分化时间 祖先区域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