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鱼类褪黑素合成酶系编码基因的系统进化与生理功能
1
作者 卞超 张新辉 +5 位作者 张凯 魏汉银 何哲 文正勇 黄玉 石琼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71,共14页
褪黑素是一种小分子神经递质,主要在脊椎动物的松果腺中合成与分泌,到达机体各部位来参与调控生物节律、生殖、生长与发育等生理过程。在鱼类中,松果腺是一个复合体,主要由类光感细胞构成,具有感光与内分泌双重功能。褪黑素的生物合成... 褪黑素是一种小分子神经递质,主要在脊椎动物的松果腺中合成与分泌,到达机体各部位来参与调控生物节律、生殖、生长与发育等生理过程。在鱼类中,松果腺是一个复合体,主要由类光感细胞构成,具有感光与内分泌双重功能。褪黑素的生物合成从色氨酸开始,涉及色氨酸羟化酶(TPH)、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AAAD)、芳香烷胺-N-乙酰转移酶(AANAT)和乙酰色胺甲基转移酶(ASMT)。前期,我们通过对众多脊椎动物开展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这4个褪黑素合成酶系编码基因的系统进化与脊椎动物的物种进化基本一致,表明这些基因(同褪黑素一样)都很保守。有意思的是,在鱼类中各催化酶基因拷贝数出现显著增加,但四倍体与二倍体鱼中的拷贝数并不一定是2∶1,这是因为鱼类基因组复制后存在部分基因丢失的现象。此外,在大多数鱼类基因组中还鉴定到一些新基因,譬如aaad-like和asmt-like,可能拥有新的功能;有的催化酶基因缺失、出现移码突变或假基因化,可提升物种对特殊生境(诸如洞穴或深海)的生存适应性。本综述主要以我们团队近十年来的相关工作为主线,综合简介鱼类褪黑素合成酶系编码基因的系统进化与生理功能,以期深入理解褪黑素对鱼类生殖内分泌活动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鱼类性腺发育、人工繁殖和分子育种等提供指导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褪黑素合成酶 系统进化 生理功能 适应机制
下载PDF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leaf muntjac(Muntiacus putaoensis) and phylogenetics of the genus Muntiacus 被引量:3
2
作者 Guo-Gang Li Ming-Xia Zhang +2 位作者 Kyaw Swa Kyaw-Win Maung Rui-Chang Quan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10-316,共7页
The leaf muntjac (Muntiacus putaoensis) is an endemic deer species found in the east trans- Himalayan region. In recent years, population numbers have decreased due to heavy hunting and habitat loss, and little gene... The leaf muntjac (Muntiacus putaoensis) is an endemic deer species found in the east trans- Himalayan region. In recent years, population numbers have decreased due to heavy hunting and habitat loss, and little genetic data exists for this species, thus our knowledge of distribution rangs and population sizes likewise remain limited. We obtained mtDNA genes and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sequence of M. putaoensis using PCR, followed by direct sequencing. The complete mitogenome sequence was determined as a circular 16 349 bp mitochondrial genome, containing 13 protein-coding genes, two rRNA genes 22 tRNA genes, and one control region, the gene composition and order of which were similar to most other vertebrates so far reported. Most mitochondrial genes, except for ND6 and eight tRNAs, were encoded on the heavy strand. The overall base composition of the heavy strand was 33.1% A, 29.3% T, 24.2% C, and 13.4% G, with a strong AT bias of 62.4%. There were seven regions of gene overlap totaling 95 bp and 11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s totaling 74 bp. Phylogenetic analyses (ML and BI) among the Muntiacus genus based on the sequenced of mitogenome and ND4L-ND4 supported M. putaoensis as a member of Muntiacu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M. vuquangensis. However, when analyses based on cyt b included two more muntjacs, M. truongsonensis wa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M. putaoensis rather than M. vuquangensis, and together with M. rooseveltorum, likely forming a M. rooseveltorum complex of the species. This study will help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taxonomic status of the leaf muntjac, as well as its protection as a genetic resou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NTIACUS Muntiacus putaoensis MITOGENOME phylogenetics
下载PDF
Contribution of phylogenetics to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and epidemiology of dengue virus 被引量:1
3
作者 Xi Yu Gong Cheng 《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410-417,共8页
Dengue virus(DENV)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boviral pathogens in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and nearly one-third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at risk of infection.The transmission of DENV involves a sylvatic ... Dengue virus(DENV)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boviral pathogens in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and nearly one-third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at risk of infection.The transmission of DENV involves a sylvatic cycle between nonhuman primates(NHP)and Aedes genus mosquitoes,and an endemic cycle between human hosts and predominantly Aedes aegypti.DENV belongs to the genus Flavivirus of the family Flaviviridae and consists of four antigenically distinct serotypes(DENV-1-4).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DENV have revealed its origin,epidemiology,and the drivers that determine its molecular evolution in nature.This review discusses how phyloge-netic research has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DENV evolution and how it affects viral ecology and improved ou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predict future DENV emerg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gue virus(DENV) EVOLUTION FLAVIVIRUS phylogenetics
下载PDF
Phylogenetics and Molecular Divergence of Tilapia Fish (Oreochromis Species) Using Mitochondrial D-Loop and Cytochrome b Regions 被引量:1
4
作者 Ekerette Emmanuel Ekerette Ekei Victor Ikpeme +5 位作者 Ogbuagu Ugorji Udensi Michael Ohiokhuaobo Ozoje Owoidihe Monday Etukudo Anthony John Umoyen Samuel Olutunde Durosaro Matthew Wheto 《American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18年第1期39-57,共19页
Understanding the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any population is an important requisite towards strategizing measures for conser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tock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phylogenetics ... Understanding the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any population is an important requisite towards strategizing measures for conser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tock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phylogenetics and molecular divergence of tilapia fish species obtained from two populations (Domita in South-South and Odeda in South-West, Nigeria) using the displacement loop (D-loop) and cytochrome b reg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deoxyribonucleic acid (mtDNA). A total of 28 samples (15 from South-South and 13 from South-West) were used for the genetic analysis. DNA was extracted from the tissue of all the samples using Quik-gDNATM miniPrep kit. The D-loop containing the hypervariable region was sequenced for all samples from the two populations, while cytochrome b (Cyt b) region of mtDNA was only sequenced for samples from South-South population. Chromatograms of the sequences were viewed and edited using Bioedit software.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was carried out using 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 analysis (MEGA) software before subsequent genetic analyses. Phylogenetic analysis grouped the samples into two clusters based on population. Also, when the two mitochondrial regions were pooled together, they clustered into two major groups based on mitochondrial regions.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 revealed 37.32% variation within population and 62.68% variation among population with a significant fixation index of 0.627 (p 0.05). The genetic distance inferred between D-loop regions of South-South and South-West populations was 0.243. Maternal lineag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origin of tilapia fish from both populations could be traced to Oreochromis spirilus and Oreochromis leucostictus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loop reg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molecular divergence among the tilapia populations and may serve as pivot information for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this important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logenetics Molecular Divergence MATERNAL LINEAGE TILAPIA FISH
下载PDF
Missing data and the accuracy of Bayesian phylogenetics 被引量:2
5
作者 John J. WIENS Daniel S. MOEN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7-314,共8页
The effect of missing data on phylogenetic methods is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issue in our attempts to reconstruct the Tree of Life. If missing data are truly problematic, then it may be unwise to include species in a... The effect of missing data on phylogenetic methods is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issue in our attempts to reconstruct the Tree of Life. If missing data are truly problematic, then it may be unwise to include species in an analysis that lack data for some characters (incomplete taxa) or to include characters that lack data for some species. Given the difficulty of obtaining data from all characters for all taxa (e.g., fossils), missing data might seriously impede efforts to re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phylogeny that includes all species. Fortunately, recent simulations and empirical analyses suggest that missing data cells are not themselves problematic, and that in-complete taxa can be accurately placed as long as the overall number of characters in the analysis is large. How-ever, these studies have so far only been conducted on parsimony, likelihood, and neighbor-joining methods. Although Bayesian phylogenetic methods have become widely used in recent years, the effects of missing data on Bayesian analysis have not been adequately studied. Here, we conduct simulations to test whether Bayesian analyses can accurately place incomplete taxa despite extensive missing data.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of other methods, we find that Bayesian analyses can accurately reconstruct the position of highly incomplete taxa (i.e., 95% missing data), as long as the overall number of characters in the analysis is larg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highly incomplete taxa can be safely included in many Bayesian phylogenetic analy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定理 系统发生学 数据缺失 准确度
下载PDF
我国华东与华南地区养殖鱼类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素一 池洪树 +2 位作者 陈斌 张晓佩 许斌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3,共7页
目的对17株来源于我国华东与华南地区的养殖鱼类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分离株进行多样性分析。方法通过菌体血清凝集试验及16S rRNA与hsp60部分基因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菌体血清凝集试验结果显示,鳗源迟缓爱德华氏菌ETY的... 目的对17株来源于我国华东与华南地区的养殖鱼类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分离株进行多样性分析。方法通过菌体血清凝集试验及16S rRNA与hsp60部分基因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菌体血清凝集试验结果显示,鳗源迟缓爱德华氏菌ETY的抗O血清可凝集大部分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人源迟缓爱德华氏菌标准株ATCC15947的抗O血清仅与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WY37有交叉凝集;鲶鱼爱德华氏菌EIV的抗O血清与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无交叉凝集。2株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AL60306NA1和E29L与以上3种爱德华氏菌抗O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基于16S rRNA及hsp60部分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来源于不同地区的绝大部分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进化同源性较高,在基于16S rRNA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山东地区分离自大菱鲆的迟缓爱德华氏菌聚为一支。3株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AL60306NA1、E29L、GK4与人源迟缓爱德华氏菌ATCC15947及人源鲶鱼爱德华氏菌EIV有一定亲缘关系。结论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普遍具有相似的血清型和较高的进化同源性,并与人源的迟缓爱德华氏菌、人源的鲶鱼爱德华氏菌有明显差异。个别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血清型与分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一致,提示在防控鱼类爱德华氏菌病时,应将菌体表面抗原的免疫原性与分子聚类分析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氏菌 血清型 16S rRNA HSP60 系统进化树
下载PDF
高黎贡山南段海拔梯度森林乔木层时空动态 被引量:2
7
作者 罗亚皇 马梁梁 +6 位作者 高连明 王兴杰 赵玮 杨兴亮 马绍宾 施晓春 刘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3-805,共13页
研究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动态对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以及预测全球变化情景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山地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梯度的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如何随着时间尺度的变化仍不清楚... 研究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动态对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以及预测全球变化情景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山地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梯度的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如何随着时间尺度的变化仍不清楚。该研究以高黎贡山南段东、西坡海拔梯度(960~2878 m)森林群落固定监测样带的17个样方为研究对象,基于2004、2008和2013年乔木层(DBH≥5 cm)重调查数据,分析样方内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沿着海拔梯度,物种多样性呈现单峰分布格局,系统发育多样性呈现上升的趋势,系统发育结构呈现聚集到离散或者随机的结构。(2)在时间尺度上,森林乔木层在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上并未发生显著性变化。然而,系统发育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更加聚集的趋势。(3)在海拔梯度上,东坡低海拔区域(960~1381 m)的森林群落样方呈现显著的物种丧失,其植被完全被耕地所替代。其中,诃子(Terminalia chebul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ifolia)、枳椇(Hovenia acerba)和假香冬青(Ilex wattii)等为主要的丧失物种。相反,物种获得主要集中在西坡低海拔的样方,群落中丰富度显著增加的物种主要为曼青冈(Cyclobalanopsis oxyodon)、华山矾(Symplocos chinensis)和台湾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等。据此,我们推测高黎贡山海拔梯度森林乔木层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在中高海拔受群落演替和气候变化的制约,而在低海拔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加深了对高黎贡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的认识,也有助于该地区精准保护策略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动态 海拔梯度 高黎贡山 物种多样性 系统发育多样性 时空尺度
下载PDF
桂西南岩溶区植物叶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及其关联分析
8
作者 庞世龙 欧芷阳 +4 位作者 申文辉 叶斯进 黄宝珍 凌福诚 陆国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共9页
【目的】探究岩溶植物叶性状在不同生活型水平上的差异以及系统发育保守性,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对异质性生境的适应机制,进而为岩溶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桂西南岩溶区20种常见阔叶木本植物为对象,采用K值法检验了叶... 【目的】探究岩溶植物叶性状在不同生活型水平上的差异以及系统发育保守性,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对异质性生境的适应机制,进而为岩溶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桂西南岩溶区20种常见阔叶木本植物为对象,采用K值法检验了叶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并运用系统发育独立比较(PIC)和标准化主轴估计(SMA)的方法分析了叶性状间的关联适应性。【结果】1)研究区植物群落10个叶性状均未表现出较强的系统发育保守性,系统发育结构与性状结构并不完全一致。2)叶面积(LA)与叶长(LL)、叶宽(LW)以及叶组织密度(LTD)与LL、叶体积(LV)间均呈异速生长关系,而LL与LW、LA与叶干质量(LDW)间均呈等速生长关系;其中,LTD与LL的生长关系在常绿植物组发生了改变,由异速生长关系转变为等速生长关系;其他性状组合间的生长关系并未因生活型的不同而引起差异,表明常绿植物倾向于限制LL以适应环境的变化;3)LA、LL和LW以及LTD与LL、LV在常绿和落叶植物组间的斜率均沿共同主轴方向显著漂移(P<0.05),表明常绿和落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发生了位移,常绿植物倾向于选择小叶、组织密度大的资源保守型生长策略,而落叶植物则倾向于选择大叶、组织密度小的资源获取型生长策略。【结论】生态位分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促进亚热带阔叶林群落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性状 标准化主轴估计 系统发育独立比较 异速生长 系统发育信号 岩溶
下载PDF
‘怀玉山’高山马铃薯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洪森荣 张牧彤 +4 位作者 徐子林 张钦荣 罗雨欣 田文慧 王心雨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3,共12页
【目的】分析‘怀玉山’高山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var.cormosus‘Huaiyushan’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为开展‘怀玉山’高山马铃薯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优化、叶绿体基因组改造,探索物种进化和增加外源基因表达等研究提... 【目的】分析‘怀玉山’高山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var.cormosus‘Huaiyushan’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为开展‘怀玉山’高山马铃薯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优化、叶绿体基因组改造,探索物种进化和增加外源基因表达等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怀玉山’高山马铃薯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组装和注释后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结构、基因组成及密码子偏好性分析。【结果】‘怀玉山’高山马铃薯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5296 bp,为经典的4段式结构。大单拷贝区(LSC)、小单拷贝区(SSC)和反向重复区(IR)长度分别为85737、18373、25593 bp,总鸟嘌呤和胞嘧啶所占的比例(GC比例)为37.88%,共注释出133个基因,包含87个编码区(CDS)基因、37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和1个假基因。‘怀玉山’高山马铃薯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38个简单重复序列位点(SSR位点,36个单碱基重复和2个双碱基重复)和32个长重复序列(16个正向重复和16个回文重复)。‘怀玉山’高山马铃薯叶绿体基因组核苷酸多样性为0-0.13927,高变区主要分布在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大单拷贝区trnL-UAA-trnF-GAA、cemA、rps12-exon1-clpP1、clpP1基因变异率最高,小单拷贝区rpl32-trnL-UAG、ycf1基因变异率最高。‘怀玉山’高山马铃薯叶绿体基因组87个CDS基因的平均有效密码子数(ENC)为47.29,ENC>45的基因有60个,密码子偏性较弱。‘怀玉山’高山马铃薯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使用偏性很大程度上受自然选择的影响,而受突变压力的影响小。CGU、AAA、CUU、GUU、GGA、GUA、GGU、UCA、GCU、CCU为‘怀玉山’高山马铃薯叶绿体基因组的10个最优密码子。【结论】‘怀玉山’高山马铃薯与马铃薯栽培种S.tuberosum‘Desiree’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玉山’高山马铃薯 叶绿体基因组 序列特征 密码子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西瓜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10
作者 曾蓉 徐丽慧 +5 位作者 陈灏岚 成玮 高萍 高士刚 宋志伟 戴富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0-317,共8页
2022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西瓜上发生一种深褐色、不规则至近圆形斑的叶部病害。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害样本进行分离,分离物SHCCC01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具有较强致病性。根据分离物的菌落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生物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内部转... 2022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西瓜上发生一种深褐色、不规则至近圆形斑的叶部病害。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害样本进行分离,分离物SHCCC01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具有较强致病性。根据分离物的菌落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生物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组蛋白基因(histone,His)、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TEF 1-α)和肌动蛋白(actin,Act)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等,将病原菌鉴定为瓜类尾孢Cercospora citrullina。10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己唑醇、氟环唑、戊唑醇等4种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较高,其EC_(50)分别为0.3752、0.5754、1.4723、1.8902μg/mL。这些结果为西瓜尾孢叶斑病的防控和杀菌剂登记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瓜类尾孢 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 毒力测定
下载PDF
渝东北片区聚集性诺如病毒感染毒株的遗传多样性
11
作者 郎中凯 陈爱平 +2 位作者 王恒芹 甘雨露 张拥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8-453,共6页
目的分析2021-2022年渝东北片区聚集性诺如病毒感染毒株遗传多样性,促进重点人群和场所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方法采集聚集性诺如病毒感染事件中患者肛拭子及环境拭子,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逆转录PCR扩增病毒RNA聚合... 目的分析2021-2022年渝东北片区聚集性诺如病毒感染毒株遗传多样性,促进重点人群和场所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方法采集聚集性诺如病毒感染事件中患者肛拭子及环境拭子,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逆转录PCR扩增病毒RNA聚合酶/衣壳蛋白片段并测序分析,诺如病毒分型工具网站(http://www.rivm.nl/mpf/norovirus/typingtool)确定基因型,运用MEGA-X软件按最大似然法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共调查渝东北片区4个区县11起聚集性诺如病毒感染事件,qRT-PCR检测55份样品,均为GII基因群诺如病毒,经测序存在6种基因型。GII.17[P17]基因型导致4起疫情,GII.17[P17]和GII.1[P16]基因型混合感染导致1起疫情,GII.6[P7]及GII.8[P8]基因型各引起2起疫情,GII.2[P16]及GII.3[P12]基因型分别导致1起疫情。种系发生分析显示55株GII基因群毒株分布在5个基因簇。不同事件相同基因型的诺如病毒都位于同一个基因簇。不同事件不同基因型的诺如病毒各自聚集成簇,分属于不同的基因簇。结论2021-2022年渝东北片区11起聚集性诺如病毒感染毒株涉及多种基因型,GII.17[17]是引起聚集性感染事件的常见基因型,绝大多数事件由单一传染源引起,不同事件相同基因型的诺如病毒存在遗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基因分型 种系发生分析
下载PDF
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尹明华 余璐 +3 位作者 周佳慧 刘李娜 徐文萱 孙美龄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4-846,共23页
【目的】为了明确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与同属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阐明马家柚在柑橘属中的分类地位,对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的特征及其密码子的偏好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DNBSEQ-T7测序平台对马家柚进行测序,采用Noveplastys... 【目的】为了明确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与同属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阐明马家柚在柑橘属中的分类地位,对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的特征及其密码子的偏好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DNBSEQ-T7测序平台对马家柚进行测序,采用Noveplastys、CAP3、GeSeq和tRNAscan-SE软件对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注释;采用CGViewServer、MISA、REPuter、CodonW、Gview、IRscope、NADnaSP6.0软件对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特征进行分析;采用MAFFT 7.0和FastTree 2.1.10软件对马家柚及其85个同科种和山小橘属3个外群种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和建树。【结果】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60186 bp,包括1个大单拷贝(LSC)区、1个小单拷贝(SSC)区和2个反向重复(IR)区,为典型闭合环状双链结构。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共注释到133个功能基因,包括88个编码蛋白(CDS)基因、8个核糖体RNA(rRNA)基因和37个转运RNA(tRNA)基因。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共检测到79个简单序列重复(SSR)和34个长序列重复(Longrepeat)。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非编码区的变异程度高于基因编码区,LSC区的变异性>SSC区>IR区,SC/IR边界较为保守。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平均ENC值为48.02,密码子偏好性较弱。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受内部突变的影响小。马家柚叶绿体基因有10个最优密码子(AAU、UGU、AAA、UUU、GCU、GGA、CCA、ACU、CGU、AGU),均以A、U结尾。马家柚与西双版纳东试早柚(KY055833,来源地:云南)、日本夏橙(ON193075,来源地:韩国)、福建六月早蜜柚(MT527726,来源地:福建)、福建琯溪蜜柚(MN782007,来源地:福建)有亲缘关系。【结论】马家柚是一个柑橘属中较为独特的品种,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马家柚的遗传资源、物种资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家柚 叶绿体基因组 序列特征 密码子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薄壳山核桃CiSPL2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13
作者 王敏 席东 +2 位作者 莫正海 张仕杰 朱灿灿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目的】克隆薄壳山核桃SQUAMOSA启动子结合蛋白(SPL)转录因子基因CiSPL2,并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为探究该基因在薄壳山核桃雌花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薄壳山核桃基因组数据,采用RT-PCR方法克隆CiSPL2... 【目的】克隆薄壳山核桃SQUAMOSA启动子结合蛋白(SPL)转录因子基因CiSPL2,并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为探究该基因在薄壳山核桃雌花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薄壳山核桃基因组数据,采用RT-PCR方法克隆CiSPL2基因编码区(CDS)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序列特征和蛋白理化性质,构建pCAMBIA1300-CiSPL2-GFP融合表达载体,瞬时转化烟草后观察荧光信号确定亚细胞定位情况。基于转录组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iSPL2基因在不同组织及不同雌花芽分化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薄壳山核桃CiSPL2基因CDS长度为1398 bp,共编码465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量为51.78 kD,理论等电点(p I)为8.28,不稳定系数为49.89,脂肪酸氨基酸指数为64.62,平均亲水性平均值(GRAVY)为-0.617,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含有SBP结构域(位于第183~257位氨基酸),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CiSPL2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17.42%)、延伸链(13.55%)、β-转角(1.72%)和无规则卷曲(67.31%)组成。薄壳山核桃CiSPL2蛋白与核桃JrSPL2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高,为95.05%,其次是光皮桦BlSPL2蛋白,相似性为70.83%。CiSPL2蛋白与核桃JrSPL2蛋白亲缘关系最近。CiSPL2基因启动子中含有植物激素响应、干旱胁迫响应和分生组织表达元件。CiSPL2基因在雌花和果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雌花芽分化各阶段均有表达,在雌花序形成期表达水平最高。【结论】CiSPL2基因含有SPL转录因子家族典型的SBP保守结构域,推测其参与调控薄壳山核桃雌花芽分化和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CiSPL2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亚细胞定位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一株新型鹅星状病毒HNxy2111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14
作者 董建国 麻冰洁 +9 位作者 王瑞 芦一丹 杨海倩 杨大苗 梁自怡 王念念 饶丹 焦凤超 张宁 何书海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178,共6页
为分析信阳地区鹅星状病毒(GAstV)的遗传变异情况,研究从信阳某鹅场痛风病鹅采集病料,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全基因组扩增测序,获得GAstV基因组,随后进行遗传进化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一株GAstV,命名为HNxy2111,基因组全长7 175 bp;... 为分析信阳地区鹅星状病毒(GAstV)的遗传变异情况,研究从信阳某鹅场痛风病鹅采集病料,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全基因组扩增测序,获得GAstV基因组,随后进行遗传进化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一株GAstV,命名为HNxy2111,基因组全长7 175 bp;HNxy2111基因组及ORF2基因均与参考毒株G519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分支,属于GAstV-Ⅱ型;HNxy2111基因组、ORF1a、ORF1b编码氨基酸序列与GAstV-Ⅱ型中的G519同源性最高,均为99.2%。ORF1b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GD AHAU2同源性最高,为100%。与G519相比,HNxy2111 ORF1a、ORF1b和ORF2编码的蛋白质分别发生了8处、3处和5处突变。综上所述,HNxy2111属于GAstV-Ⅱ型,与国内经典鹅星状病毒有较近的遗传关系,ORF1a、ORF1b和ORF2编码的蛋白有一定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星状病毒 基因组 遗传进化分析 同源性 分离鉴定
下载PDF
济南市两株输入性登革热3型病例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分析
15
作者 韩莹 焦海涛 +2 位作者 刘子薇 武晶晶 刘岚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对济南市两株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进行血清学和基因检测,获取全基因数据并进行分子特征分析。方法采集济南市2例登革热疑似阳性病例的全血样本,通过Real-time PCR对病毒进行分型检测。离心分离血清,用于胶体金法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 目的对济南市两株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进行血清学和基因检测,获取全基因数据并进行分子特征分析。方法采集济南市2例登革热疑似阳性病例的全血样本,通过Real-time PCR对病毒进行分型检测。离心分离血清,用于胶体金法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IgM抗体和IgG抗体;同时扩增病毒全基因序列,将序列与国内外分离株序列进行比对,Mega 7.0软件构建进化树,RDP4软件进行基因重组分析。结果2例病例核酸分型检测结果为DENV3型,胶体金检测结果显示NS1抗原均为阳性,IgG抗体结果均为阴性;测序后拼接序列长度分别为10707 nt和10706 nt,两条序列仅在末端有6个核苷酸的差异,经系统进化分析,这两例病毒株属于DENV3型基因1型,与2017年孟加拉国流行株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济南市登革热的防控依旧需要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全基因序列 系统进化分析
下载PDF
StGID1基因调控马铃薯植株高度、直径和叶绿素含量
16
作者 李华鹏 彭小荷 +3 位作者 梁晓 唐铭霞 王克秀 胡建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5期102-109,共8页
为了研究赤霉素不敏感矮化基因(gibberellin insensitive dwarf,GID1)在马铃薯生长中的作用,在马铃薯中克隆该基因并转化植株记录相关表达差异。以马铃薯‘川芋21’组培苗为材料,通过马铃薯基因库设计引物克隆到了一个马铃薯赤霉素不敏... 为了研究赤霉素不敏感矮化基因(gibberellin insensitive dwarf,GID1)在马铃薯生长中的作用,在马铃薯中克隆该基因并转化植株记录相关表达差异。以马铃薯‘川芋21’组培苗为材料,通过马铃薯基因库设计引物克隆到了一个马铃薯赤霉素不敏感矮化基因StGID1。通过转化‘鄂马铃薯3号’,得到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和RNAi植株并记录表达差异。进化分析显示,StGID1蛋白氨基酸序列与番茄SlGID1b-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过量表达和干扰抑制表达的转基因植株对比显示,在组培苗中,干扰抑制表达的植株平均茎直径为过量表达植株的2倍。在成熟植株中,抑制表达植株株高仅为过表达植株株高的62.8%,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和过表达植株。在赤霉素处理时,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干扰抑制表达植株及对照均表现出随赤霉素浓度升高而茎高增高,茎直径减小。本研究证明StGID1是GID1基因家族在马铃薯中的同源基因,为马铃薯赤霉素调控路径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StGID1 系统进化分析 赤霉素调控路径
下载PDF
安徽地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σC基因序列分析
17
作者 胡晓苗 李薇 +7 位作者 李婷 许夏澎 薄宗义 郭梦娇 张小荣 吴艳涛 戴银 张成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5-811,共7页
为掌握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最新流行特征,本研究收集安徽某地区鸭场出现肝组织肿胀、出血等临床症状的25份雏鸭肝脏及脾脏样品,利用RT-PCR方法检测NDRV。将RT-PCR检测为阳性的病料样品接种SPF鸡胚分离病毒,收获第3代尿囊液进行PCR... 为掌握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最新流行特征,本研究收集安徽某地区鸭场出现肝组织肿胀、出血等临床症状的25份雏鸭肝脏及脾脏样品,利用RT-PCR方法检测NDRV。将RT-PCR检测为阳性的病料样品接种SPF鸡胚分离病毒,收获第3代尿囊液进行PCR检测及病毒纯净性鉴定;同时对NDRV分离株的全长σC基因进行克隆并测序,将测序所得的分离株σC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21株禽源呼肠孤病毒参考株的相应基因序列及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分离株基于σC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并进行σC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突变分析。将分离株接种Vero细胞观察其体外培养特性,感染雏鸭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25份病料样品中检出3份NDRV阳性样品,将阳性病料样品接种鸡胚3 d内,鸡胚全部死亡,并伴有水肿、严重充血等现象;病毒纯净性试验结果显示,病料样品仅NDRV呈阳性,其他病原如鸭甲型肝炎病毒(DHV)、鸭坦布苏病毒(DTMUV)、禽呼肠孤病毒(ARV)、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AIV)及禽腺病毒(FAdV)均为阴性。将3株分离株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其目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为同一株病毒,并将其命名为NDRV AH株。对NDRV AH株σC基因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发现,NDRV AH株与其他NDRV参考株σC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89.5%~99.0%,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为85.3%~98.9%。σC基因的遗传演化结果显示,NDRV AH株属于基因2型。σC氨基酸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与灭活疫苗TH11株(KC493571.1)相比,NDRV AH株aa67、aa93、aa100、aa132、aa151、aa158、aa212、aa253和aa298均发生了突变。将该分离株接种Vero细胞,可观察到细胞出现形态圆缩、细胞核聚集等细胞病变。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感染雏鸭死亡率为40%,剖检发现雏鸭肾脏、肝脏出血,脾脏肿大,有轻微坏死灶或大面积坏死灶,有些脾脏质地较硬。可见大面积坏死灶。本研究揭示了NDRV在我国安徽地区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变异株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对NDRV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分离鉴定 σC基因 进化分析 致病性试验
下载PDF
浙江省香椿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18
作者 耿显胜 舒金平 +1 位作者 刘莹 刘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57,共7页
[目的]分离和鉴定引起浙江省香椿溃疡病的病原菌,揭示香椿溃疡病的病因,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香椿溃疡病的田间症状,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物种鉴定,采用柯赫... [目的]分离和鉴定引起浙江省香椿溃疡病的病原菌,揭示香椿溃疡病的病因,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香椿溃疡病的田间症状,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物种鉴定,采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结果]1)从感病香椿样品中分离到2株病原菌;病原菌的培养性状、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的形态特征与假毛丛赤壳菌一致。2) LSU rDNA、ITS rDNA和tef1-α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XCKY2菌株的LSU rDNA、ITS rDNA和tef1-α基因片段与假毛丛赤壳菌的同源性均为100.00%;XCKY1和XCKY2菌株与11株假毛丛赤壳菌聚为一支,贝叶斯后验概率为0.94。3)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假毛丛赤壳菌的菌饼和分生孢子悬浮液均能引起健康香椿苗发病,从发病香椿苗组织中也能再分离到假毛丛赤壳菌,由此确定假毛丛赤壳菌为香椿溃疡病的病原菌。[结论]从浙江省感病香椿样品上分离到2株假毛丛赤壳菌,经鉴定为引起香椿溃疡病的病原菌。本研究首次报道假毛丛赤壳菌是香椿溃疡病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溃疡病 病原真菌 致病性 系统发育分析 柯赫氏法则
下载PDF
甘肃省辣椒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19
作者 荆卓琼 郭致杰 +1 位作者 孙倩 徐生军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7,共7页
以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采集疑似辣椒炭疽病的发病辣椒果实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构建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和柯赫氏法则鉴定兰州市辣椒炭疽病病原真菌种类,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 以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采集疑似辣椒炭疽病的发病辣椒果实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构建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和柯赫氏法则鉴定兰州市辣椒炭疽病病原真菌种类,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从具有典型症状的病果上分离得到13株具有相同培养性状的菌株,柯赫氏法则明确代表菌株CA1902为辣椒炭疽病的致病菌;通过ITS、TUB2、ACT、CHS-1、HIS3和GAPDH构建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该菌株与松针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聚在同一分支,且支持率为100%。综合可知,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辣椒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松针炭疽菌C.fioriniae,是该种引起甘肃地区辣椒炭疽病的首次报道。考虑到辣椒的经济价值,可依据该鉴定结果制定有效的病害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 分离鉴定 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 松针炭疽菌
下载PDF
鸭甲型肝炎病毒3型信阳株的分离鉴定及遗传演化分析
20
作者 焦凤超 李鑫鑫 +7 位作者 李迎晓 雷震 董建国 赵瑜 何书海 赵聘 曲哲会 黄立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0-87,共8页
为了解信阳地区鸭甲型肝炎病毒3型的遗传变异特性,对信阳市发生疑似肝炎的金定雏鸭进行9种常见病毒PCR/RT-PCR检测,同时采集病鸭肝脏组织无菌处理后,尿囊腔接种10日龄SPF鸭胚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毒株进行全基因组和VP1基因序列分析。... 为了解信阳地区鸭甲型肝炎病毒3型的遗传变异特性,对信阳市发生疑似肝炎的金定雏鸭进行9种常见病毒PCR/RT-PCR检测,同时采集病鸭肝脏组织无菌处理后,尿囊腔接种10日龄SPF鸭胚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毒株进行全基因组和VP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成功分离到1株鸭甲型肝炎病毒3型(DHAV3),命名为HNXY23;接种病毒的鸭胚发育不良,死亡胚体全身呈出血水肿;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表明,分离株HNXY23属于DHAV3 GⅠ基因型,与2022年分离株HB-1、HZ-1、HZ-2和HZ-3亲缘关系较近;利用DNAMAN软件比对31株DHAV3 VP1氨基酸位点变异情况,发现在184、187、195、206和209位这5个氨基酸位点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差异。本研究结果丰富了信阳地区DHAV3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DHAV3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甲肝病毒3型 VP1基因 遗传进化分析 重组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