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Pediatric Ankle Varus Deformity with Physeal Bar Resection and Hemi-Epiphysiodesis 被引量:5
1
作者 Gang FU Wang WANG +2 位作者 Yi-fei DONG Xue-min LV Zheng YANG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SCIE CAS 2019年第4期604-608,共5页
Children presenting with partial physeal arrest and significant remaining growth may benefit from physeal bar resection,although the operation is a technique demanding procedure.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treatment of p... Children presenting with partial physeal arrest and significant remaining growth may benefit from physeal bar resection,although the operation is a technique demanding procedure.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pediatric ankle varus deformity using physeal bar resection and hemi-epiphysiodesi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wo operative methods.Forty-five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 distal tibial medial physeal bridge as well as ankle varus deformity following traumatic ankle physeal injury between 2009 and 2017 were followed.Thes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让h physeal bar resection and hemi-epiphysiodesis,with the assistance of either fluoroscopy (10 cases) or intraoperative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35 cases).Of the 45 cases,the median age was 9.0 years (range:3-14 years) with 28 male and 17 female patients.The median of pre-operation ankle varus angle was 20 degrees (IQR 15-25) and 5 degrees (IQR 0-20) at the time of final follow up,representing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No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with regards to age,gender,and surgical history between effective group and ineffective group (P>0.05).The median of pre-operative ankle varus angles of the navigation and fluoroscopy groups were both 20 degrees (P>0.05).The median correction angle of the navigation and fluoroscopy groups was 10 and 15 degrees,respectively (P>0.05).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physeal bar resection and hemiepiphysiodesis are effective treatments for correcting ankle varus deformity due to traumatic medial physeal arrest of the distal tibia.We observe no difference in outcome between fluoroscopy group and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group during the proced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KLE VARUS physeal BAR RESECTION navigation
下载PDF
Percutaneous fixation of neonatal humeral physeal fracture: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2
作者 Wei Tan Fu-Hua Wang +4 位作者 Jing-Hui Yao Wei-Ping Wu Yi-Bin Li Yue-Lun Ji Yue-Peng Qia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19期4535-4543,共9页
BACKGROUND Neonatal distal humeral physeal fractures are rare and difficult to diagnose.Thus,missed diagnoses and delayed healing are possible.Few studies have reported surgical treatment,because a callus may develop ... BACKGROUND Neonatal distal humeral physeal fractures are rare and difficult to diagnose.Thus,missed diagnoses and delayed healing are possible.Few studies have reported surgical treatment,because a callus may develop at the fracture site 5 d after the fracture,resulting in difficult reduction,and reduction of the limb may cause further physeal injury.Other surgical challenges include the provision of adequate anesthesia and complexity of the operation.However,without appropriate reduction and fixation,a varus elbow deformity may develop.Manual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 fixation are ideal treatment options.CASE SUMMARY A 4-day-old neonate with left elbow pain accompanied by limited movement for 4 d was admitted,and diagnosed with delayed physeal fracture of the distal humerus based on physical examination,ultrasonography,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The patient was treated by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percutaneous pin fixation under arthrography.Postoperatively,the reduction was successful.The upper limbs could have been lifted and the fingers could have been moved freely on the second day after the operation.CONCLUSION The techniques of manual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 fixation,to treat neonatal distal humeral physeal fractures,are safe and rel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eal fracture of the distal humerus Manual reduction Percutaneous pin fixation NEONATE Case report
下载PDF
Distal femoral physeal crush injury with metaphyseal comminution - A report of two cases and a new perspective to physeal injury 被引量:1
3
作者 Prateek Behera Nirmal Raj Gopinathan +3 位作者 Avinash Kumar Balaji Saibaba Pebam Sudesh Rakesh Joh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7年第6期366-369,共4页
一根长骨头的 physis 可以变得如果它创伤地沿着它的长轴被装载,在 metaphysis 和 epiphysis 之间夹了并且压碎。如此的 physeal 损害可以导致象尖畸形和生长限制一样的复杂并发症并且因此,如此的损害的管理要求与远侧的大腿骨的 phys... 一根长骨头的 physis 可以变得如果它创伤地沿着它的长轴被装载,在 metaphysis 和 epiphysis 之间夹了并且压碎。如此的 physeal 损害可以导致象尖畸形和生长限制一样的复杂并发症并且因此,如此的损害的管理要求与远侧的大腿骨的 physeal 压碎损害的足够的计划和专心的 execution.Two 病人用戒指 fixator 被对待以便一枚戒指有电线通过大腿骨的柄通过 epiphysis 和其它。在桌子图象 intensifier 上,压碎的 physis 的控制分心被做带类似于相反的手足的 physis 的高度。病人们被跟随在上面为超过二年临床上并且放射学地。没有操作手足的临床或放射学的尖畸形。MRI 扫描戒指 fixator 获得的二颗 patients.The 分心在也没有 physeal 酒吧形成显示出未经触动的 physes 显得规定了宽大呼吸空间到压缩 physis 并且生长潜力可能被过程重获。然而,二年是后续的相对短的持续时间和更长的持续时间的进一步的后续并且在病人的更大的数字被需要计量我们使用的技术的实际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咸哈里斯分类 physeal 损害 远侧的大腿骨的 physis 分心 戒指 fixator
原文传递
Proximal tibial and fibular physeal fracture causing popliteal artery injury and peroneal nerve injury: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被引量:2
4
作者 Uday Guled Nirmal Raj Gopinathan Vijay G. Goni Arjun Rhh Rakesh John Prateek Behera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38-240,共3页
关键词 下线 服务 迁移
原文传递
骨骺滑动板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洪加源 练克俭 +3 位作者 林达生 丁真奇 康两期 郭林新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2期8-11,14,共5页
目的设计一种骨骺部可滑动延长板,观察该钢板对实验性山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根据幼年山羊股骨髁部的解剖特点设计出骨骺滑动板。动物选取月龄1.5月的健康山羊18只,雌雄各半,体重10~15Kg,右股骨采用普通钢板内固定,左股骨采用滑动板... 目的设计一种骨骺部可滑动延长板,观察该钢板对实验性山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根据幼年山羊股骨髁部的解剖特点设计出骨骺滑动板。动物选取月龄1.5月的健康山羊18只,雌雄各半,体重10~15Kg,右股骨采用普通钢板内固定,左股骨采用滑动板内固定。术后1个月、2个月、4个月3个时相点进行双侧股骨X线摄片检查,利用Image ProPlus软件计算骨痂的平均灰度。术后2个月、4个月2个时相点各宰杀9只山羊,对双侧股骨标本行生物力学试验,了解骨痂强度。结果骨痂X线灰度分析示术后1、2及4个月骨骺滑动板组骨痂形成面积和骨痂灰度均明显优于普通钢板组(P<0.05);生物力学试验显示骨骺滑动板组较普通钢板组在轴向刚度、三点弯曲、抗扭转三项测试指标在术后2个月、4个月均有较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P<0.05﹚。结论由于骨骺滑动板的独特设计使其在动物体内能够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和增加有效骨痂的力学强度,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骺板 滑动 钢板 固定
下载PDF
闭合手法整复结合支架外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骺骨折 被引量:2
6
作者 卢绍燊 郭跃明 马洪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73-75,共3页
目的探讨及评价闭合手法复位结合支架外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疗效。方法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骨科自行总结的正骨十四法对胫骨远端骨骺骨折进行手法整复并支架外固定24例,Salter-Harris分型,Ⅰ型6例、Ⅱ型5例、Ⅲ型1... 目的探讨及评价闭合手法复位结合支架外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疗效。方法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骨科自行总结的正骨十四法对胫骨远端骨骺骨折进行手法整复并支架外固定24例,Salter-Harris分型,Ⅰ型6例、Ⅱ型5例、Ⅲ型11例、Ⅳ2例。结果 24例患者21例获得随访,3例无联系方式而失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1.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疗效评价按Ovadia评价标准:优18例,良3例,可0例,差0例。结论闭合手法整复结合支架外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既是减轻发生层受到挤压的有效措施,又有利于骨骺愈合及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 骨骺损伤 闭合复位 支架外固定术
下载PDF
骨骺分离技术在儿童骨肉瘤保肢术中的应用
7
作者 姚伟涛 蔡启卿 +4 位作者 高嵩涛 王家强 王闯建 王鑫 张鹏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0年第4期413-416,共4页
目的:分析骨骺分离技术在儿童保肢技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我科采用该方法治疗的儿童骨肉瘤3例患者,并与同期采用切除骨骺、同种异体半关节置换的病例4例进行对比研究,对病人术中情况及术后骨愈合、... 目的:分析骨骺分离技术在儿童保肢技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我科采用该方法治疗的儿童骨肉瘤3例患者,并与同期采用切除骨骺、同种异体半关节置换的病例4例进行对比研究,对病人术中情况及术后骨愈合、患肢功能、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3例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关节功能、肢体生长长度差异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有差异。采用该手术方法的3例患者术后均达到良好肢体活动功能,且未发生复发、感染、骨折及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骨骺分离技术保留骨骺,可以达到肿瘤广泛切除,并保留关节功能和患肢正常生长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骺分离 儿童骨肉瘤 保肢手术
下载PDF
2孔钢板骺阻滞术治疗儿童严重膝内翻畸形
8
作者 阿不拉海提 王岩民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1期108-109,共2页
2005年7月~2007年10月,我科收治18例严重膝内翻畸形患儿,采用2孔钢板螺钉行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骺阻滞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8例,男6例,女12例,年龄2~12岁。股骨。
关键词 膝内翻 骨骺 骺阻滞
下载PDF
骨骺滑动钢板固定复杂儿童股骨远端骨折
9
作者 郑浩 王丽丽 +3 位作者 刘勇 张雪涛 于承祺 高学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6-378,382,共4页
[目的]探讨骨骺滑动钢板(pediatric physeal slide-traction plate,PPSP)在复杂儿童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3月—2020年3月,对20例复杂股骨远端骨折的患儿行手术治疗。分析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儿均... [目的]探讨骨骺滑动钢板(pediatric physeal slide-traction plate,PPSP)在复杂儿童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3月—2020年3月,对20例复杂股骨远端骨折的患儿行手术治疗。分析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均超过12个月。完全负重活动时间为9.5~12.0周,平均(10.7±0.5)周。术后随时间推移,膝HSS评分、膝屈-伸ROM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所有患者股骨生长长度显著增加(P<0.05),双侧肢体长度差(LLD)、外侧股骨远端机械角(mLDFA)无明显改变(P>0.05);相应时间点,患侧与健侧股骨生长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PSP固定可靠,不限制骨骺纵向生长,是治疗复杂儿童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骺滑动钢板 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儿童
原文传递
骺板骨桥切除后骺板恢复开放的X线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赫荣国 顾章平 +2 位作者 王浩 李浩宇 许瑞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35-237,共3页
目的 观察儿童骺板骨桥切除术后 4年以上者骺板恢复纵向生长的时间、速率及骨骺和干骺端的变化。方法 采取临床和系列X线片观察和测量的方法 ,并与健侧对比 ,计算手术侧骺板年生长率、骨骺和干骺端的变化。结果 本组 4例平均随诊 5 .... 目的 观察儿童骺板骨桥切除术后 4年以上者骺板恢复纵向生长的时间、速率及骨骺和干骺端的变化。方法 采取临床和系列X线片观察和测量的方法 ,并与健侧对比 ,计算手术侧骺板年生长率、骨骺和干骺端的变化。结果 本组 4例平均随诊 5 .2年。术后 3例骺板恢复开放 ,从测量骺板线与骨桥切除后填塞脂肪的骨孔向干骺端移位的距离 ,发现肢体多在术后 4~ 6个月开始恢复生长 ,患肢比健肢年平均短缩约 0 .2cm ,其生长速率可达到正常侧的 90 %左右。其中 1例 4岁 3个月女童的股骨远端骺板中央型骨桥 ,术后患侧股骨年生长 2 .2 8cm ,健侧股骨年生长 2 .45cm ;患侧年生长率为健侧的 93%。结论 骨桥切除是治疗骺板部分早闭确实有效的方法 ,其生长速率可达到正常侧的 90 %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骺板骨桥 骨桥切除 生长 X线观察
原文传递
骨骺牵开保骺术在儿童股骨骨肉瘤保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姚伟涛 蔡启卿 +3 位作者 高嵩涛 王家强 张鹏 王鑫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3-427,共5页
目的分析骨骺牵开保骺术在儿童股骨骨肉瘤保肢术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6例股骨远端骨肉瘤患儿。男4例,女2例;年龄9~14岁,平均11.4岁。病程1~9个月,平均4.8个月。术前经穿刺或切开活检证实为骨肉瘤,其中... 目的分析骨骺牵开保骺术在儿童股骨骨肉瘤保肢术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6例股骨远端骨肉瘤患儿。男4例,女2例;年龄9~14岁,平均11.4岁。病程1~9个月,平均4.8个月。术前经穿刺或切开活检证实为骨肉瘤,其中成骨型骨肉瘤1例,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例,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例,未明确细胞分类的骨肉瘤3例。根据Enneking提出的外科分期系统,其中ⅡA期1例,ⅡB期5例。术前采用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首先行Ca adell骨骺牵开保骺术,牵开时间4~7 d,平均5.7 d;骨骺牵开保骺术完成1~2 d后行骨肿瘤切除,采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术后进一步化疗并定期随访了解骨折愈合、下肢发育及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等情况,并根据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评分系统评分及双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1例,经换药治疗后愈合;其余患儿切口均Ⅰ期愈合。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5年;无明显肢体肿胀及疼痛等症状,未发生同种异体骨排斥反应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术后随访无肿瘤转移及局部复发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9个月干骺端骨性愈合5例,14个月1例;骨干部位均发生延迟愈合,术后12~48个月骨折端均有不同程度骨痂形成,但骨折线仍清晰可见。末次随访时患肢短缩1~3 cm 4例,3~5 cm 2例;发生代偿性脊柱侧弯3例,行走明显跛行2例;MSTS评分为(27.20±1.92)分,与术前(19.60±2.7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P=0.00);患侧膝关节ROM为(127.00±17.89)°,与术前(109.00±12.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P=0.10),与健侧膝关节ROM(126.00±9.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P=0.92)。结论骨骺牵开保骺术可应用于骨骺尚未闭合的儿童股骨骨肉瘤保肢术中,具有操作简便、临床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骨骺牵开保骺术 保肢术 股骨远端 儿童
原文传递
跨骨骺滑动钢板固定治疗复杂儿童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报告 被引量:10
12
作者 洪加源 郭林新 +5 位作者 练克俭 丁真奇 林达生 康两期 林斌 翟文亮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年第6期490-492,共3页
目的观察跨骨骺滑动钢板固定治疗复杂儿童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疗效,为跨骨骺滑动钢板治疗复杂儿童股骨远端骨折提供依据。方法自2008年6月~2010年6月,应用跨骨骺滑动钢板治疗13例复杂儿童股骨远端骨折,术后1、3、6个月对照健侧测量患肢... 目的观察跨骨骺滑动钢板固定治疗复杂儿童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疗效,为跨骨骺滑动钢板治疗复杂儿童股骨远端骨折提供依据。方法自2008年6月~2010年6月,应用跨骨骺滑动钢板治疗13例复杂儿童股骨远端骨折,术后1、3、6个月对照健侧测量患肢力线、生长情况和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功能采用Schatzker-Lambert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10个月(平均8.7个月)随访,未见骨折再移位和内固定物断裂,所有的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5周,影像学观察见滑动钢板随骺板生长发育而相应延长,平均滑动长度10.96 mm,无成角短缩畸形;Schatzker-Lambert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分:优7例,良5例,可1例。结论跨骨骺滑动钢板既可为骨骺损伤提供可靠的固定,又不会对骨骺生长产生纵向抑制,为复杂儿童股骨远端骨折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骺 股骨远端骨折 跨骨骺滑动钢板 内固定 儿童
原文传递
骨桥切除术治疗创伤后桡骨远端骺早闭 被引量:5
13
作者 傅刚 张骥 +2 位作者 徐刚 吕学敏 杨征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792-1795,共4页
目的报告应用骨桥切除术治疗桡骨远端骺早闭并分析其疗效。方法自2007年2月至2017年1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共有11例患儿接受骨桥切除术治疗桡骨远端骺早闭并得到随访。其中女2例,男9例,治疗时年龄(10.1±1.8)岁(7~13岁),均有... 目的报告应用骨桥切除术治疗桡骨远端骺早闭并分析其疗效。方法自2007年2月至2017年1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共有11例患儿接受骨桥切除术治疗桡骨远端骺早闭并得到随访。其中女2例,男9例,治疗时年龄(10.1±1.8)岁(7~13岁),均有明确的桡骨远端骺损伤病史。自原始损伤至骨桥切除手术时间平均(22.8±3.2)个月(22~41个月)。6例在导航辅助下切除骨桥,5例在X线透视下切除骨桥,切除后局部空腔用骨蜡填充,其中5例在切除骨桥的同时行尺骨远端螺钉骺阻滞术。术后平均随访(3.7±1.6)年(1~9年),复查内容包括临床检查局部畸形情况和X线确认骺开放效果。结果所有患儿的伤口愈合满意,未出现感染、骨折等并发症。在最终复查时,4例骨桥切除成功,畸形矫正满意,此4例的X线片显示术前的高密度骨桥在复查时已经被空腔替代;1例畸形未加重,仍在观察中。6例畸形继续加重,进行了截骨矫形术。导航组6例中3例成功,X线透视组5例中1例成功。结论桡骨远端骺早闭的治疗充满挑战。在部分病例中,骨桥切除术可取得良好效果,是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骺早闭 骨桥切除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跨骨骺滑动钢板固定治疗青少年股骨髁上A3型骨折 被引量:8
14
作者 洪加源 练克俭 +5 位作者 郭林新 林达生 丁真奇 康两期 林斌 翟文亮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观察跨骨骺滑动钢板治疗青少年股骨髁上A3型骨折的疗效,为跨骨骺滑动钢板治疗青少年股骨髁上A3型骨折提供依据。方法自2006年6月~2009年6月应用跨骨骺滑动钢板治疗31例青少年股骨髁上A3型骨折,术后1、3、6个月对照健侧测量患肢力... 目的观察跨骨骺滑动钢板治疗青少年股骨髁上A3型骨折的疗效,为跨骨骺滑动钢板治疗青少年股骨髁上A3型骨折提供依据。方法自2006年6月~2009年6月应用跨骨骺滑动钢板治疗31例青少年股骨髁上A3型骨折,术后1、3、6个月对照健侧测量患肢力线、生长情况和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功能采用Schatzker-Lambert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17个月(平均10.7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1.7周,影像学观察见滑动钢板随骺板生长发育而相应延长,平均滑动长度5.07 mm,无成角短缩畸形;Schatzker-Lambert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分优良率90.32%。结论跨骨骺滑动钢板不仅能够满足骨折生物学固定的需要,提供可靠的骨折复位稳定性,而且对骺板无加压抑制作用,可随骺板生长发育而相应延长,明显减少术后的继发骨骺生长障碍,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髁上骨折 跨骨骺可滑动钢板 内固定 青少年
原文传递
新生儿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一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瑞兰 刘振江 张立军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16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回顾性分析新生儿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损伤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及预后,并提供一例由剖宫产所致的病例报告。方法我们用Pubmed检索了1967年至2013年间新生儿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全部英文文献。共检索出24例...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回顾性分析新生儿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损伤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及预后,并提供一例由剖宫产所致的病例报告。方法我们用Pubmed检索了1967年至2013年间新生儿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全部英文文献。共检索出24例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病例,其中正常分娩10例(41.6%),难产11例(45.8%),剖宫产3例(12.5%)。24例患儿均行肘关节X线片检查,11例(45.8%)行肘关节超声检查,5例(20.8%)行肘关节MRI检查,4例(16.7%)行肘关节造影检查;保守治疗17例(70.8%),切开复位5例(20.8%),余2例治疗方式不详。本组患儿由剖宫产所致,人院后完善X线片和MRI,术中行肘关节造影,先尝试闭合复位,失败后采用肘关节内侧入路骨折切开复位2枚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和石膏外固定术。结果文献报告的24例新生儿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患儿中,有18例(75%)就诊时年龄为30min-30d,平均6.4d;余6例就诊时间不详。20例(83.3%)随访4周~5年,平均15个月;余4例随访时间不详。最后一次随访时肘关节外观正常者18例(75%),肘内翻2例(8.3%),肘外翻1例(4.2%),3例不详。肘关节活动范围正常者18例(75%),肘关节活动丢失10°~20°者3例(12.5%),肘关节活动轻微受限者1例(4.2%),2例不详。本组患儿术后8周随访,右肘关节活动范围伸直0°,屈曲150°,旋前和旋后分别90°,右肘关节提携角10°,预后良好。结论新生儿分娩时施加于前臂的向后推力是造成新生儿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最常见的原因。仅根据X线片和临床表现很容易被误诊。MRI是诊断新生儿肱骨远端骨骺分离最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骨骺 新生儿
原文传递
生长板软骨细胞对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丁坚 曾炳芳 张先龙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767-770,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与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条件下,BMSCs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变化及成骨分化的标志骨钙素与Ⅰ型胶原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从而认识生长板软骨细胞旁分泌作用对BMSCs分化的影响,以期帮助认识生...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与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条件下,BMSCs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变化及成骨分化的标志骨钙素与Ⅰ型胶原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从而认识生长板软骨细胞旁分泌作用对BMSCs分化的影响,以期帮助认识生长板损伤后骨桥形成的发生机制。方法大鼠BMSCs在与生长板软骨细胞进行间接共培养,并设阴性对照。测定ALP活性,用RT-PCR方法,检测Ⅰ型胶原与骨钙素mRNA的表达。结果BMSCs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ALP活性明显升高,Ⅰ型胶原mRNA表达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钙素mRNA在对照组中几乎未见PCR扩增产物,共培养组在终末期则有一定的表达。结论BMSCs在与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后,出现成骨分化倾向:随时间延长效应愈加显著,提示生长板软骨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可以促进BMSCs向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板 旁分泌 骨髓基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原文传递
可吸收钉固定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骺损伤15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明磊 李连永 +5 位作者 李祁伟 王恩波 刘振江 史立伟 赵群 张立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266-1272,共7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可吸收钉固定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骺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采取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固定方法治疗的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患儿37例,其中15例获得随访;手术年龄5~15岁,平均12岁,其中男11例,女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可吸收钉固定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骺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采取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固定方法治疗的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患儿37例,其中15例获得随访;手术年龄5~15岁,平均12岁,其中男11例,女4例;左侧11例,右侧4例。按Salter-Harris骨骺损伤分型:Ⅱ型7例,Ⅲ型4例(包括1例Tillaux骨折),Ⅳ型2例,三平面骨折2例。所有患儿随访14~75个月,平均36.1个月。手术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切开复位达到解剖复位后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6~8周。以改良Weber评估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及愈合情况;拍摄双下肢全长正位、双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估切开复位可吸收钉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骺损伤的疗效。[结果]本研究所有患侧与健侧下肢影像学分析结果显示:下肢机械轴与水平线成角,胫骨长度健侧与患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侧位踝穴角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获得随访的15例按改良Weber评分,优13例,良2例。所有患儿踝关节活动均不受限,均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X线片检查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其中2例发生骨骺早闭,有骨桥形成,踝关节内翻畸形,肢体短缩并伴有下肢机械轴线的偏移。[结论]可吸收钉对胫骨远端骨骺损伤的固定可靠,对骨折愈合和踝关节功能恢复而言,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折 骨骺 可吸收钉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