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元时期陕北地区正一道的流布与全真道的勃兴--以出土碑铭资料为中心
1
作者 杜林渊 杜玮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5-111,F0003,共8页
金元时期中国道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教派纷纷出现且在宗教理论、传教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逐渐成熟完善。从对陕北地区发现的道教碑刻资料的考察可知,金元时期该区域内道教流派最初以正一派为主,全真教创立后,通过采取拉拢上层官绅... 金元时期中国道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教派纷纷出现且在宗教理论、传教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逐渐成熟完善。从对陕北地区发现的道教碑刻资料的考察可知,金元时期该区域内道教流派最初以正一派为主,全真教创立后,通过采取拉拢上层官绅、争取下层百姓、道观间相互扶持、发展道观经济、对儒释吸收融合的综合发展模式,一大批全真教道观陆续兴建,教众迅速增加,从而形成以延安城、鄜州葫芦河川、甘泉北洛河中游、宜川鹦鹉川和绥德州镇川寨长春观为核心的道教传播地带。金元时期道教在陕北地区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教化百姓、稳定社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元时期 陕北地区 正一道 全真道
下载PDF
宋金元时期心悸病证治特点探析
2
作者 王哲 高利东 +1 位作者 徐存 王保和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575-581,共7页
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的证治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北宋时期,心悸病的发展多承晋唐“类分”思想之遗风,医家们注重对前朝医药理论的整理和继承,但又有所发挥。北宋医者新提出时气热毒、热邪两种病因,补入心实热、心中风和肾虚3种脏腑证... 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的证治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北宋时期,心悸病的发展多承晋唐“类分”思想之遗风,医家们注重对前朝医药理论的整理和继承,但又有所发挥。北宋医者新提出时气热毒、热邪两种病因,补入心实热、心中风和肾虚3种脏腑证型,扩充了他病致悸的种类,心悸的通用药物被首次提出,历代效验方在方书中也得到全面的总结和整理。南宋时期,医家们受理学影响本经典、重求理,对心悸的病名和分类方式进行规范,发挥火热、脾胃气虚、血虚、气郁、痰浊等病机,并对心悸方剂进行精简,创立诸多名方,同时注重用药的次第问题,丰富了心悸的治法治则。纵观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的部分用药存在古今变迁,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病机的理解及治法用药亦与当代不同,值得学习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元时期 心悸 中医 证治特点
下载PDF
宋金元时期伤寒类医著对《诸病源候论》引用研究
3
作者 李彤迪 王育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963-967,共5页
本文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收录的古代医籍为研究范围,探析宋金元时期“伤寒类”医籍对《诸病源候论》的引用情况,发现《诸病源候论》之成书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且“伤寒类”医籍发展的历程为《诸病源... 本文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收录的古代医籍为研究范围,探析宋金元时期“伤寒类”医籍对《诸病源候论》的引用情况,发现《诸病源候论》之成书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且“伤寒类”医籍发展的历程为《诸病源候论》在后世的流传保留了珍贵有效的史料与语料,给后人探寻古籍原貌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伤寒论 伤寒类医籍 宋金元时期
下载PDF
山西金元亭榭建筑补间铺作配置探讨
4
作者 曹晔 任丁文 张春彦 《建筑创作》 2024年第1期184-191,共8页
山西金元亭榭补间配置多跳出李诫《营造法式》的制式框架,出巧思奇招,表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基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视角,对山西17例金元亭榭从补间铺作与亭榭立面造型,补间铺作与亭榭屋架结构,补间铺作的“解构”与“重构”三个方... 山西金元亭榭补间配置多跳出李诫《营造法式》的制式框架,出巧思奇招,表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基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视角,对山西17例金元亭榭从补间铺作与亭榭立面造型,补间铺作与亭榭屋架结构,补间铺作的“解构”与“重构”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山西金元亭榭补间铺作的设计思路,以期为公元10至14世纪亭榭建筑设计寻求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 山西 金元 亭榭 补间铺作
下载PDF
辽金元女性头饰文化探赜
5
作者 赵敏楠 朱喆 周瑜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11期45-50,共6页
女性作为建构社会的重要角色之一,在该群体中呼应产生的头饰文化不仅是历史时序下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集结物和艺术品,更是促成女性审美文化之一的必需品。选取辽金元时期女性头饰中的发饰与耳饰作为研究主体并探寻其中的文化意蕴,试... 女性作为建构社会的重要角色之一,在该群体中呼应产生的头饰文化不仅是历史时序下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集结物和艺术品,更是促成女性审美文化之一的必需品。选取辽金元时期女性头饰中的发饰与耳饰作为研究主体并探寻其中的文化意蕴,试图将文章的分析重点放置于历史承衍发展的视角下,并基于文化语义的基础探究辽金元女性头饰中文化生成的主因与结果特征,评析辽金元女性头饰文化的融合性与承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金元 女性头饰 文化探赜
下载PDF
两宋金元时期纸币面额的类型及其演进趋势研究
6
作者 王文成 何姣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纸币面额由不同数额和货币单位组成,是纸币名义价值最重要的核心标识。两宋金元时期,纸币面额可分为“贯陌”两等制、“贯文”四等制、“两钱分厘”四等制三种类型,主要以既有的金属货币为依据,通过“以钱计值”“兑银计值”“以银计值... 纸币面额由不同数额和货币单位组成,是纸币名义价值最重要的核心标识。两宋金元时期,纸币面额可分为“贯陌”两等制、“贯文”四等制、“两钱分厘”四等制三种类型,主要以既有的金属货币为依据,通过“以钱计值”“兑银计值”“以银计值”三种方式设定。纸币面额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逐步从铁钱的价值向铜钱和银两的价值转换,单张纸币面额所标识的名义价值量逐步降低。这不仅是纸币流通范围扩大、日益深入基层市场的直观反映,而且体现了白银货币化和货币白银化进程中,货币流通格局从“钱楮并用”到“银钞相权”的演进。纸币自身的作用,也随之完成了从浓缩大额铁钱(铜钱)的价值,到替代铜(铁)钱、拆零等分银两的转变。纸币面额的类型及其演变,是总结中国古代发明纸币的成就和经验,认识中国古代纸币性质和特点的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金元时期 纸币 面额 铜铁钱 银两
下载PDF
论古代山西词的历史发展及创作特征
7
作者 姚亚男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4-49,共6页
古代山西词是中国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词坛起步较早,自晚唐五代词体完成由齐言体向长短句的转变之后,山西词便进入了发展阶段。其中宋代与明代是山西词坛较为沉寂的两个时期,金元时期与清代的词坛相对繁盛。金元时期的山西词人群... 古代山西词是中国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词坛起步较早,自晚唐五代词体完成由齐言体向长短句的转变之后,山西词便进入了发展阶段。其中宋代与明代是山西词坛较为沉寂的两个时期,金元时期与清代的词坛相对繁盛。金元时期的山西词人群体是当时创作规模与影响力最大的地域性词人群体。清代的山西词亦极为兴盛,词人词作数量众多,凡前代所出现题材与风格在这一时期都有所呈现,体现出集大成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古代 金元 清代
下载PDF
浅析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
8
作者 张翔宇 郭海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7期145-150,共6页
五运六气首见于《黄帝内经》,在宋金元时期蓬勃发展。其中为代表的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被后世誉为金元四大家。他们所处时代前后相距不到300年,学术观点却寒热温凉,各有所宜。本文从金元四大家各自所处“六气... 五运六气首见于《黄帝内经》,在宋金元时期蓬勃发展。其中为代表的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被后世誉为金元四大家。他们所处时代前后相距不到300年,学术观点却寒热温凉,各有所宜。本文从金元四大家各自所处“六气大司天”背景特点的客观和其各自对运气理论阐发的主观两大角度挖掘,研究发现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寒热温凉的不同,均与各自所值“六气大司天”特点相契合;金元四大家皆推崇五运六气理论及运气思维下六气与人体经络脏腑气化密切联系的六经气化学说。本文探讨运气学说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以冀对五运六气与各家学说研究提供一点浅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金元四大家 六气大司天 六经气化 各家学说
下载PDF
海东青崇拜与辽金元政治生态的平衡
9
作者 叶会昌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3-37,共5页
鹰猎文化在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中世代承传,作为鹰中极品的海东青,坚韧不拔、不畏强敌,一直是他们崇拜的对象。辽金元三个王朝的崛起,与他们忠勇尚武的民族精神息息相关,海东青崇拜也是构成这种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海东青获取不易,... 鹰猎文化在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中世代承传,作为鹰中极品的海东青,坚韧不拔、不畏强敌,一直是他们崇拜的对象。辽金元三个王朝的崛起,与他们忠勇尚武的民族精神息息相关,海东青崇拜也是构成这种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海东青获取不易,进而影响到三个民族与周边民族及地区之间的特殊关系。海东青正常流动时,不同民族与地区关系较为和谐,君臣关系比较融洽;而超出正常使用范畴的求取,加剧了海东青输出民族与地区的负担,造成了政治生态的紧张,进而威胁到自身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东青 辽金元 政治生态 鹰猎文化
下载PDF
明代团衫考
10
作者 庞淳俊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7-43,共7页
从分析一批形制类似的明代女性礼服文物出发,通过梳理文献记载并结合实物的对比研究,整理出这类服装在明代的名称变化和形制变化,同时对金元明3代团衫的沿革和形制特点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 团衫的形制 团衫的演变 金元明团衫
下载PDF
“幽州人語謂耿爲簡”解
11
作者 孫玉文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2期4-17,231,共15页
文章從《三國志·蜀書·簡雍傳》裴松之注“或曰:雍本姓耿,幽州人語謂耿爲簡,遂隨音變之”生發開去,探討了與此相關的音變構詞。本文就幽州一帶東漢至南北朝耕部字變入元部字,幽州方音與漢魏晉南北朝詩文用韻、古注音所反映的... 文章從《三國志·蜀書·簡雍傳》裴松之注“或曰:雍本姓耿,幽州人語謂耿爲簡,遂隨音變之”生發開去,探討了與此相關的音變構詞。本文就幽州一帶東漢至南北朝耕部字變入元部字,幽州方音與漢魏晉南北朝詩文用韻、古注音所反映的耕部變元部的歧異原因,《切韻》系韻書爲什麽不收“耿”讀“簡”的異讀,裴松之注“幽州人語謂耿爲簡”注音背後的規則,幽州一帶“耿、簡”同音現象在後代逐步失傳的原因等相關問題,得出多種新的見解,旨在加深漢語語音史及相關學科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州方音 漢魏晉南北朝 耕部變元部 漢語語音史
下载PDF
张从正刺络放血的理论和实践 被引量:28
12
作者 张建斌 王玲玲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  介绍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从正的刺络放血理论及其应用。方法  认真分析张从正的代表著作《儒门事亲》 ,整理其中的有关记载。结论  张从正不但继承了《内经》、隋唐时代的学术思想 ,而且进一步创新和发挥 。
关键词 刺血疗法 张从正 刺络发汗论 刺路补量论
下载PDF
金元明时期中风证治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窦志芳 郭蕾 +1 位作者 张俊龙 张鑫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8-130,共3页
中风病病名自张仲景第一次正式提出后,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病因病机经过了外风-内风-内外风三个时期。"内风"时期主要集中于金元明时期,文章试图从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 中风病病名自张仲景第一次正式提出后,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病因病机经过了外风-内风-内外风三个时期。"内风"时期主要集中于金元明时期,文章试图从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医论入手,分析"内风"立论时期各医家对中风发病规律、证候类型的认识,以期探讨其病机变化规律,为中风病的临床证治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病因病机 证治规律 金元明时期
下载PDF
金元医家李东垣及其“东垣针法”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永臣 贾红玲 +1 位作者 韩涛 汤继芹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269-272,275,共5页
李杲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代表医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曾在山东聊城、东平等地生活、行医12年,从事了大量的医疗实践活动,为脾胃学说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将脾胃学说融汇于针灸中,形成了独特的"东垣针... 李杲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代表医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曾在山东聊城、东平等地生活、行医12年,从事了大量的医疗实践活动,为脾胃学说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将脾胃学说融汇于针灸中,形成了独特的"东垣针法",主要体现在选取背俞治外感(从阳引阴)和腹募治内伤(从阴引阳)、应用放血疗法治疗虚实两证、设立"同精导气法"与"导气同精法"以及灵活施用针刺、艾灸、放血和中药四个方面。"东垣针法"是中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针灸学术流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仍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元医家 李东垣 东垣针法 医史研究
下载PDF
浅谈金元四大家论便秘 被引量:13
15
作者 朱星 王明强 《中医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695-696,共2页
目的:探讨金元四大家论治便秘的学术思想。方法:对与金元四大家论治便秘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结果:刘完素、张从正认为便秘其病属燥,治疗上刘完素主张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而张从正则创立药治加食疗的方法;李东垣、... 目的:探讨金元四大家论治便秘的学术思想。方法:对与金元四大家论治便秘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结果:刘完素、张从正认为便秘其病属燥,治疗上刘完素主张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而张从正则创立药治加食疗的方法;李东垣、朱丹溪认为是肾阴亏耗,津液亏少,肠中干燥而致便秘,李东垣提出了以辛润之,以苦泄之,阳结散之,阴结温之的治疗方法;朱丹溪则总结了前人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结论:金元四大家对便秘的认识各有特点,治疗也日趋完善,值得学习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金元四大家 便秘 刘完素 张从正 李东垣 朱丹溪 丹溪手镜 儒门事亲 素问玄机原病式 兰室秘藏
下载PDF
金元四大家从“火”论消渴病机理论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仁和 石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1616-1618,共3页
金元四大家均把"火"看作消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密切影响消渴病传变。基于玄府气液学说,刘完素从"火热怫郁"论消渴,并重视五运六气影响;张从正遵从"三消当从火断"之说,同时指出心火的传变规律;李东垣依据"内伤脾... 金元四大家均把"火"看作消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密切影响消渴病传变。基于玄府气液学说,刘完素从"火热怫郁"论消渴,并重视五运六气影响;张从正遵从"三消当从火断"之说,同时指出心火的传变规律;李东垣依据"内伤脾胃-元气亏虚-血虚津亏-血中伏火"层次理论,把阴火致消作为主要病机;朱丹溪从"阳有余、阴不足"出发,认为"相火妄动"是引发消渴的关键。四大学派所论消渴火热病机,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丰富了消渴理论框架体系,启发现代中医对于消渴病机的重新认识、学术理论的不断完善,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渴 火热病机 金元四大家 理论研究
下载PDF
宋金元时期痰浊衰老相关性学说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贺松其 文彬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446-447,共2页
痰浊衰老相关性学说萌起于《内经》时期 ,发展成熟于宋金元时期 ,完善演化于明清时期。旨在通过整理研究宋金元时期有代表性的医家对该学说的不同阐述和发挥的相关文献资料 ,提炼其合理内核 。
关键词 宋金元医家 痰浊 衰老 学说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金元时期体育禁令的类型及其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牟晓玥 曹景川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1-36,共6页
金元时期从国家层面颁布的体育禁令众多,涉及骑射、角抵、双陆、围猎、采捕、马球、习武、竞渡、弹弓等多项民间体育。此类禁令对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部分尚武性体育活动如角抵、射箭、枪棒、攻刺、武术等在政府的强力压制下渐... 金元时期从国家层面颁布的体育禁令众多,涉及骑射、角抵、双陆、围猎、采捕、马球、习武、竞渡、弹弓等多项民间体育。此类禁令对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部分尚武性体育活动如角抵、射箭、枪棒、攻刺、武术等在政府的强力压制下渐趋衰落,而双陆、马球禁令也是项目式微甚至失传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尚武禁令的突出特征是资格型禁令众多,这进一步加深了民族隔阂,激化了民族矛盾。不过金元围猎、采捕禁令融合游猎民族较强的环保意识,具有积极意义,而竞渡、弹弓禁令也有效规避运动意外伤害,是我国古代较早的运动伤害治理法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金元 体育禁令
下载PDF
中医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外用古方溯源(二)——宋金元时期选方用药特点 被引量:7
19
作者 范瑛 宋坪 王天怡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392-394,共3页
目的宋金元时期,中医古籍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具有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功效的外用方药。宋代此类方药以祛风利水、芳香通络为法,金元时期则侧重于理气活血、以白养白。本文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辨证用药组方规律,结合不同时期中医学思... 目的宋金元时期,中医古籍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具有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功效的外用方药。宋代此类方药以祛风利水、芳香通络为法,金元时期则侧重于理气活血、以白养白。本文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辨证用药组方规律,结合不同时期中医学思想及著作特点,对此类外用方药进行挖掘、整理及分析,旨在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用方 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 宋金元 文献整理
下载PDF
元代南北文化交流对丹溪医学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汪剑 和中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47-150,共4页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丹溪医学的源流发展进行探讨,分析丹溪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社会背景,认为元代南北文化交流,以及金代北方医学与南方探究"天人之理"的朱熹理学二者的结合,是丹溪医学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丹溪医学,能清晰...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丹溪医学的源流发展进行探讨,分析丹溪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社会背景,认为元代南北文化交流,以及金代北方医学与南方探究"天人之理"的朱熹理学二者的结合,是丹溪医学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丹溪医学,能清晰地感受到元代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气息,其背后折射出来的是社会文化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丹溪 元代 文化交流 金元四大家 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