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rtual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 using 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 for evaluating bioequivalence of oral lacidipine formulations in dogs 被引量:5
1
作者 Bin Yang Chunnuan Wu +4 位作者 Bin Ji Mingrui Wu Zhonggui He Lei Shang Jin Sun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7年第1期98-104,共7页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virtual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 using 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 model for evaluating bioequivalence of oral lacidipine formulations in dogs. The di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virtual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 using 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 model for evaluating bioequivalence of oral lacidipine formulations in dogs. The dissolution behaviors of three lacidipine formulations including one commercial product and two self-made amorphous solid dispersions(ASDs)capsules were determined in 0.07% Tween 80 media. A randomized 3-period crossover design in 6 healthy beagle dog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three formulations at a single dose of 4 mg was conducted. The PBPK modeling was utilized for the virtual bioequivalence study.In vitro dissolution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dissolution behaviors of lacidipine amorphous solid dispersions(ASDs) capsules, which was respectively prepared by HPMC-E5 or Soluplus, as polymer displayed similar curves compared with the reference formulation in 0.07% Tween 80 media. In vivo pharmacokinetics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ree formulations had comparable maximum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Cmax), and the time(Tmax) to reach Cmax of lacidipine tablet, which was prepared by Soluplus, as polymer was slower than other two formulations in consistency with the in vitro dissolution rate. The 90% confidence interval(CI) for the Cmax, AUC0–24 h and AUC0–∞ of the ratio of the test drug to the reference drug exceeded the acceptable bioequivalence(BE) limits(0.80–1.25). However, the 90% CI of the AUC0–24 h, AUC0–∞ and Cmax of the ratio of test to reference drug were within the BE limit,calculated using PBPK modeling when the virtual subjects reached 24 dogs. The results all demonstrated that virtual bioequivalence study can overcome the inequivalence caused by inter-subject variability of the 6 beagle dogs involved in in vivo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 VIRTUAL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 BIOEQUIVALENCE LACIDIPINE Amorphous solid DISPERSIONS
下载PDF
Combination of a biopharmaceut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s to predict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baicalein in vitro and in vivo 被引量:2
2
作者 Yang Liu Jing Sun +5 位作者 Linying Zhong Yu Li A Na Er Tong Li Le Yang Ling Do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2021年第3期238-247,共10页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in vitro and in vivo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active ingredients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baicalein, to enrich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oral drug absorption.Methods: The Biopharmaceutic...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in vitro and in vivo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active ingredients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baicalein, to enrich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oral drug absorption.Methods: The Biopharmaceutic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 category was determined using equilibrium solubility, intrinsic dissolution rate, and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to evaluate intestinal absorption mechanisms of baicalein in rats in vitro. 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 model commercial software GastroPlus~(TM) was used to predict oral absorption of baicalein in vivo.Results: Based on equilibrium solubility, intrinsic dissolution rate, and permeability values of main absorptive segments in the duodenum, jejunum, and ileum, baicalein was classified as a drug with low solubility and high permeability. Intestinal perfusion with venous sampling(IPVS) revealed that baicalein was extensively metabolized in the body, 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low bioavailability predicted by the PBPK model. Further, the PBPK model predicted the key indicators of BCS, leading to reclassification as BCS-II. Predicted values of peak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C_(max)) and area under the curve(AUC)fell within two times of the error of the measured results, highlighting the superior prediction of absorption of baicalein in rats, beagles, and humans. The PBPK model supported in vitro and in vivo evidence and provided excellent prediction for this BCS class II drug.Conclusion: BCS and PBPK are complementary methods that enabl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BCS parameters, intestinal absorption rate, metabolism, prediction of human absorption frac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simulation of PK, and drug absorption in various intestinal segments across species. This combined approach may facilitat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analysis of the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ingredi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from in vitro and in vivo perspect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ICALEIN Intrinsic dissolution rate In situ intestinal perfusion 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 Absorption properties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ESTIMATE OF SAFETY AND TOXICITY OF P-NITROPHENOL SODIUM WITHA 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 MODEL
3
作者 高强 N.Kurihara +1 位作者 H.Yanagisawa O.Wada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2-36,共5页
The safety and toxicity of chemicals given first to animals and finally to humans are generally estimated with a method of safe coefficient, which is scientifically a way lack of grounds. To make a change of the old m... The safety and toxicity of chemicals given first to animals and finally to humans are generally estimated with a method of safe coefficient, which is scientifically a way lack of grounds. To make a change of the old method, we designed a 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 Medel for the estimate of safety and toxicity of chemicais. As an example,p-nitrophenol sodium (PNP-Na) is used in the research work. Studies of the PNP-Na pharmacokinetics in bodies of rat as well as humans are made, and possibilities of making use of the Model in the estimate of safety and toxicity of chemical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性 毒性 PNP-Na 化学药品 动物模型 试验
全文增补中
PBPK模型在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庆娴 龚菲 +1 位作者 胡锦芳 周颖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细菌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而抗菌药物作为广泛应用的抗感染类药物,常与免疫抑制剂、抗肿瘤类药物等联合使用。由于存在潜在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s),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的共同给药仍然具有挑战性。近年来,基于生理的药动学(PBPK... 细菌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而抗菌药物作为广泛应用的抗感染类药物,常与免疫抑制剂、抗肿瘤类药物等联合使用。由于存在潜在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s),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的共同给药仍然具有挑战性。近年来,基于生理的药动学(PBPK)模型越来越多地用于预测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从而更好的指导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的选择。本文将对PBPK模型的概念及其在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和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动学模型 抗菌药物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下载PDF
应用PBPK模型模拟计算国产阿奇霉素颗粒(Ⅱ)的幼儿药物代谢动力学与预测评价
5
作者 张斗胜 姚兰 +1 位作者 张亚杰 张庆生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3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计算模拟国产阿奇霉素颗粒(Ⅱ)的幼儿药物代谢动力学(PK)参数并预测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常规溶出曲线实验拟合得到体外释放曲线,Gastroplus软件搭建生理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PBPK)模型,结合两者采用群体虚拟技术模拟国产阿... 目的:计算模拟国产阿奇霉素颗粒(Ⅱ)的幼儿药物代谢动力学(PK)参数并预测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常规溶出曲线实验拟合得到体外释放曲线,Gastroplus软件搭建生理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PBPK)模型,结合两者采用群体虚拟技术模拟国产阿奇霉素颗粒(Ⅱ)在幼儿中的PK特征进行安全与有效性预测评价。结果:Korsmeyer-Peppas模型评价国产阿奇霉素颗粒(Ⅱ)与国外阿奇霉素细粒剂的体外溶出曲线具有相似性;威布尔函数拟合显示阿奇霉素在体内的吸收具有饱和性,不受体外溶出差异影响;PBPK模拟主要PK参数包括Cmax(36.2 ng·mL^(-1))、AUC0-t(451.1 ng·h·mL^(-1))、tmax(3.6 h);对比文献报道,计算预测错误系数(PE)分别为2.5%、6.3%和9.1%(均<10%),模型确定系数(Rsq)为0.808(>0.8),表明模型准确可信;而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模拟(PS)预测显示,在90%置信区间(CI)内,Cmax、AUC0-t以及tmax的差异变化较大,其中Cmax和AUC0-t的变异系数(CV)分别达到30.906%和28.25%。结论:国产阿奇霉素颗粒(Ⅱ)与国外阿奇霉素细粒剂的体外溶出差异未影响其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预测评价提示幼儿的生理发育状态会影响肝脏清除率,增加了体内PK参数的个体差异变化风险性,建议给予关注和加强用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国产阿奇霉素颗粒(Ⅱ) 幼儿 计算模拟 预测评价
下载PDF
生理药动学模型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6
作者 陈松 向秋林 +2 位作者 杨莹莹 李国兴 余娴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1期36-42,共7页
目的 了解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研究的现状、知识基础和学术影响力,为未来开展PBPK模型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99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1日的PBPK模型研究文献,使用Excel 2019软件、Incites分... 目的 了解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研究的现状、知识基础和学术影响力,为未来开展PBPK模型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99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1日的PBPK模型研究文献,使用Excel 2019软件、Incites分析平台、VOSviewer 1.6.19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对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作者、期刊、引文和关键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共纳入2923篇文献,其中中国学者发表244篇。发文量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为美国(48.82%),其次为英国(20.80%)和德国(10.50%),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分别为1.26,1.55,1.41;我国内地发文量排名第5(7.90%),CNCI为0.84。国际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Roche Holding(198篇),CNCI为1.74;国内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国药科大学(40篇),CNCI为0.93。发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均来自发文量排名前10的国家,CNCI均大于1。刊文量最多的期刊为Drug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206篇)。研究的主题集中于应用PBPK模型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相互作用等内容,研究热点包括PBPK模型在特殊人群、药物相互作用、单克隆抗体药物中的应用等。结论 1999年至2023年,PBPK模型研究在药学领域快速发展,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机构、期刊、学者引领着国际PBPK模型研究的发展。我国PBPK模型研究紧跟国际发展趋势,但学术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动学模型 文献计量学 学术影响力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水产动物药物代谢残留研究及创新发展方向——基于PBPK模型的残留预测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程波 艾晓辉 +2 位作者 常志强 陈康 宋怿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7年第6期42-47,共6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水产动物药物代谢残留研究是制定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和休药期(withdrawal time,WDT)的基础。中国现已开展了不少...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水产动物药物代谢残留研究是制定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和休药期(withdrawal time,WDT)的基础。中国现已开展了不少水产动物药物代谢残留研究,但创新发展方向尚不够明确。本文阐明药物残留超标是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介绍并说明了现有药物残留监管体系的不足及原因,概述了生理药动学模型的起源及其在药物残留规律外推和预测上的功能、优势及发展历程,综述了其在畜牧和水产领域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中国水产养殖产业现状、质量安全现状和监管需求,从药物残留预测角度,指出并构想未来中国水产动物药物代谢残留研究与创新发展的方向:研究建立基于PBPK模型的水产动物药物代谢残留预测方法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动物 药物残留 预测技术 pbpk模型
下载PDF
PBPK模型在苯并[α]芘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探讨
8
作者 王宏洋 孟祥晖 +3 位作者 孙宇巍 张明慧 王旭 朱光灿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35-1742,共8页
苯并[α]芘[benzo[α]pyrene,BaP]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致癌多环芳烃,带来的健康风险受到普遍关注.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PBPK)模型是一种预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部剂量的数学模型,近年来在健... 苯并[α]芘[benzo[α]pyrene,BaP]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致癌多环芳烃,带来的健康风险受到普遍关注.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PBPK)模型是一种预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部剂量的数学模型,近年来在健康风险评估中应用广泛.本文介绍了BaP对生物体的健康危害,概述了BaP的PBPK模型研究进展,指出了BaP人体PBPK模型存在BaP及代谢物的代谢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代谢参数可靠性不高、模型还需继续完善等问题,并探讨了PBPK模型在BaP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一方面,PBPK模型在阐明内暴露监测结果及补充完善污染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机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基于PBPK模型分析完善了BaP生物标志物3-羟基苯并[α]芘在肾小管重吸收的肾脏排泄机制;另一方面,PBPK模型作为外推工具,通过种间外推可以量化污染物的种间药代动力学差异,减小动物健康剂量水平外推至人体基准值的不确定性;通过体外到体内的外推可以关联内外暴露剂量,利用反剂量学推导人体健康基准值.这两种外推方法的应用均可以提高人体健康基准值推导的科学性、准确性.并以BaP为例剖析了PBPK模型不确定性来源,提出了提高模型精确性的方法.最后,为了进一步推动完善BaP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体系,本文探讨总结了3个重点研究方向:一是探索PBPK模型应用于BaP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体系;二是探索可靠性更高的Ba P健康风险评估概率模型;三是开展BaP的生物标志物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可行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α]芘 健康风险评估 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 内暴露 不确定性
下载PDF
基于PBPK模型铜锌联合毒性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蔡云 钱瑜 张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3-168,共6页
针对多种重金属同时存在于环境介质中、相互影响产生联合毒性作用的现状,以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为基础,通过内效应综合危害指数法计算2种重金属的危害指数,研究铜、锌联合暴露情境下的人体健康风险。将此方法应用于华东某铅锌矿区周边... 针对多种重金属同时存在于环境介质中、相互影响产生联合毒性作用的现状,以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为基础,通过内效应综合危害指数法计算2种重金属的危害指数,研究铜、锌联合暴露情境下的人体健康风险。将此方法应用于华东某铅锌矿区周边村民健康风险评价实例,计算通过饮用水暴露下的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虽然村民实际暴露剂量均低于铜、锌经口摄入的安全剂量,但铜、锌联合作用对周边居民各器官组织造成的危害指数偏高,危害指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呈现先上升、到达峰值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整个暴露时段内危害指数最高值达1.08,最小值0.60,平均值为0.75。实例证明,在健康风险评价中对联合毒性效应定量化表征,能为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准确、全面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作用 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模型)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PBPK模型在抗感染药物研发及临床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柳含 许小菊 +1 位作者 王瑾 蔡芸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13-1019,共7页
生理药动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是一种模拟药物在人或动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数学模型,集成了药物的理化和系统(生理)信息,能描述药物在靶组织器官中的经时变化,用于药物研究的各个阶段。... 生理药动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是一种模拟药物在人或动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数学模型,集成了药物的理化和系统(生理)信息,能描述药物在靶组织器官中的经时变化,用于药物研究的各个阶段。本文将综述PBPK模型在抗感染药物研发及临床评价中的应用,为抗感染药物研发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动学模型 抗感染药物 新药研发 合理用药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的苯并(α)芘PBPK模型优化与健康风险评估应用
11
作者 孟祥晖 王宏洋 +4 位作者 孙宇巍 张明慧 朱光灿 沈亚琴 柳慧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70-2378,共9页
应用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预测苯并(α)芘(BaP)暴露的人体内部剂量,基于贝叶斯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模拟(MCMC)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和优化,最后运用已优化的模型对BaP内暴露基准值进行推导.研究发现,基于贝叶斯的MCMC方法... 应用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预测苯并(α)芘(BaP)暴露的人体内部剂量,基于贝叶斯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模拟(MCMC)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和优化,最后运用已优化的模型对BaP内暴露基准值进行推导.研究发现,基于贝叶斯的MCMC方法对模型后验参数校准后,模型精度明显提高,两个数据集验证结果显示残差平方和分别降低了72%和94%.PBPK模型以BaP和子代谢物3-羟基苯并(α)芘(3-OHBaP)的体内动力学过程为结构基础,模拟BaP体内浓度分布大小为脂肪>肾脏>皮肤>缓慢灌注组织>快速灌注组织>静脉血>肝脏;3-OHBaP体内浓度分布大小为肾脏>快速灌注组织>脂肪>肺>静脉血>缓慢灌注组织>肝脏>皮肤.敏感性分析显示,快速灌注组织-血分配系数对模型输出影响最大,灵敏度系数超过了200%;排泄系数影响最小,只有肾小球过滤率K_(BR)的灵敏度系数超过了1%.以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推荐的参考浓度2.0×10^(-6)mg/m^(3)为外暴露安全基准值,基于PBPK模型推导了职业暴露的BaP生物监测当量(BE),结果显示BE值为0.405pmol/mol肌酐(尿液3-OHBaP平均浓度),为基于人体内暴露剂量水平进行定量健康风险评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α)芘 贝叶斯统计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MCMC) 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 3-OHBaP 生物监测当量
下载PDF
On the Origin of the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Pharmacokinetics 被引量:3
12
作者 Michalakis Savva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22年第1期78-98,共21页
The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was defined for the first time as the phase volume that can hold the total amount of a substance at the measured phase substance concentration, in a system composed of two immiscibl... The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was defined for the first time as the phase volume that can hold the total amount of a substance at the measured phase substance concentration, in a system composed of two immiscible media that are in contact under conditions of constant phase volumes, at equilibrium. Its value is not affected by the total system solute mass and it only depends on the total system volume, the phase volumes and the affinity of the solute for the two phases in the system. Using this new concept of the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we were able to demonstrate tha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compartment volumes in multi-compartment and multi-phasic pharmacokinetic models represent the actual physiological volumes of body fluids accessible by drugs. The classical pharmacokinetic models are now fully explained and can be used to provide 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for hydrophilic drugs. In contrast, in the absence of tissue-plasma partition coefficients, lipophilic drugs that do not follow a one-compartment model are unlikely to be adequately described with classical multi-compartment pharmacokinetic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Partition Coefficient Phase Extraction pharmacokinetic Compartmental Modeling 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ing
下载PDF
基于化合物结构预测人体ADME/PK性质的效能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燕 陈涛 +4 位作者 王钰玺 任洪灿 高婕 吴卓璟 王晨 《中国药事》 CAS 2023年第7期776-786,共11页
目的:整合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模型预测化合物在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性质参数和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预测人体药代动力学(PK)曲线的方法,并评价该方法的预测能力。方法:以文献报道的具有体外实测理化、生物... 目的:整合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模型预测化合物在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性质参数和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预测人体药代动力学(PK)曲线的方法,并评价该方法的预测能力。方法:以文献报道的具有体外实测理化、生物药剂学性质和临床观测PK性质的14个化合物作为模型药物。采用ADMET Predictor软件的QSPR模型预测各个化合物的理化与生物药剂学参数,将上述预测的参数加载到GastroPlus软件的PBPK模型中预测各个化合物经口服给药后在人体的PK曲线以及主要PK参数。对比预测与实测ADME/PK参数间的差异,以评估所用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QSPR模型预测的理化与生物药剂学性质参数与观测值间的绝对值较为接近,两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大部分参数的相关系数均接近或超过0.7);14个化合物中,有6个化合物(43%)的最大血药浓度(C_(max))预测值落在观测值的2倍误差范围内,9个化合物(64%)的C_(max)落在观测值的3倍误差范围内;有7个化合物(50%)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预测值落在观测值的2倍误差范围内,8个化合物(57%)的AUC落在观测值的3倍误差范围内。结论:联合QSPR和PBPK模型可用于评估化合物的ADME性质并进一步预测人体PK特征。经过当前工作的验证,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SPR模型 pbpk模型 ADME/PK性质 效能评价 新药研发
下载PDF
阿米卡星在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生理药动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14
作者 李乔希 管宴萍 +2 位作者 夏晨 吴莉莉 王妍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250-2255,共6页
目的建立阿米卡星在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方法使用PK-SIM®软件进行模型的构建、拟合和模拟。通过查询文献资料,收集阿米卡星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药动学特性参数,结合软件内置人体模型建立成人PBPK模型并外推... 目的建立阿米卡星在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方法使用PK-SIM®软件进行模型的构建、拟合和模拟。通过查询文献资料,收集阿米卡星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药动学特性参数,结合软件内置人体模型建立成人PBPK模型并外推至老年PBPK模型。使用临床药动学研究数据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化和验证,以拟合优度、相对残差和平均折叠误差为指标评价模型预测性能。使用最终模型模拟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给药后的体内暴露情况,对临床常用给药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并给出推荐的给药方案。结果建立的阿米卡星PBPK模型在成人和老年患者中均有较好的预测性能,相对残差绝对值均数为25%;各模拟场合下,峰浓度(c_(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的平均折叠误差均在>0.5~<2范围内。模拟结果显示,与健康成人相比,相同给药方案下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的c_(max)差异较小,因蓄积引起的谷浓度显著升高。与减少剂量相比,延长阿米卡星给药间隔更有助于保证疗效,减少肾毒性的发生。结论成功建立了阿米卡星在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PBPK模型,且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卡星 药动学 生理药动学模型 老年人 肾功能不全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替格瑞洛药动和药效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旻 高宗真 王红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5期428-433,共6页
目的建立替格瑞洛(ticagrelor,TIC)在中国人和欧洲白种人的群体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方法通过文献获得TIC建模的参数,然后将这些参数整合进入PK-Sim软件中,构建群体PBPK模型。结果PBPK模... 目的建立替格瑞洛(ticagrelor,TIC)在中国人和欧洲白种人的群体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方法通过文献获得TIC建模的参数,然后将这些参数整合进入PK-Sim软件中,构建群体PBPK模型。结果PBPK模型预测AUC和Cmax与实测值的倍数误差均在0.5~2.0;预测的血小板抑制率(IPA,%)与临床实测值基本吻合。PBPK模型预测的酮康唑和利福平对TIC和活性代谢物AR-C124910XX的AUC和Cmax的影响,均与临床数据一致。应用PBPK模型结合TIC谷浓度(Ctrough)均值和95%置信区间方法,确定TIC临床最优的给药剂量为60 mg BID(一天给药两次)或90 mg BID或180 mg OD(一天给药一次)。结论所建立的PBPK模型可较好预测TIC单独给药或与其他CYP代谢酶调节剂联用时的体内稳态Ctrough和IPA(%),且能通过模型指导TIC的最优给药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药物相互作用 最优给药剂量确定
下载PDF
生理药动学模型预测国产左羟丙哌嗪胶囊体外溶出特性及对体内药动学影响
16
作者 石笑弋 刘轶 +5 位作者 兰文 李昌亮 李琦 刘雁鸣 李帅 陈涛 《中南药学》 2023年第7期1733-1737,共5页
目的预测国产左羟丙哌嗪胶囊体外溶出特性及对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厂家产品的体外溶出结果拟合体内溶出释放曲线;采用Gastroplus软件建立生理药动学模型;虚拟群体模拟预测制剂体外溶出特性以及对体内药动学的影响。结果国产... 目的预测国产左羟丙哌嗪胶囊体外溶出特性及对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厂家产品的体外溶出结果拟合体内溶出释放曲线;采用Gastroplus软件建立生理药动学模型;虚拟群体模拟预测制剂体外溶出特性以及对体内药动学的影响。结果国产左羟丙哌嗪胶囊在40 min内溶出量(Q)达85%以上(T85%=40 min),达峰浓度(C_(max))、曲线下面积(AUC_(0→∞))等主要药动学参数在偏差范围内;不同厂家胶囊的体外溶出差异未影响体内药动学特征。结论国产左羟丙哌嗪胶囊体外呈快速溶出的特性,有利于其在体内迅速吸收,是发挥药效的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动学模型 左羟丙哌嗪胶囊 体外溶出 药动学
下载PDF
苯暴露的致癌风险评价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倩 刘茂 黄德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3-147,共5页
为建立苯暴露风险的定量研究方法,利用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与剂量—反应关系,进行苯暴露的致癌风险评价。采用美国环保署推荐的PBPK模型模拟软件,计算苯经吸收转化后进入人体的数据。将模拟得到的内剂量代入致癌风险计算公式中,得... 为建立苯暴露风险的定量研究方法,利用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与剂量—反应关系,进行苯暴露的致癌风险评价。采用美国环保署推荐的PBPK模型模拟软件,计算苯经吸收转化后进入人体的数据。将模拟得到的内剂量代入致癌风险计算公式中,得到苯暴露的致癌风险,并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确定风险概率分布,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最后将此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应用于天津某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分析工人苯暴露下的致癌风险。结果表明,工人苯暴露的致癌风险明显超过了最大可接受风险值1×10-4,需要采取相关措施降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癌风险 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 暴露相关剂量估算模型(ERDEM) 蒙特卡洛模拟
下载PDF
系统生物学在中药ADME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凌 刘洪涛 +2 位作者 马红 刘勇 郝大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1期98-104,共7页
本文从中医的研究角度综述了系统生物学的定义、研究框架、范围和方法论特点,并以PBPK和PBPD研究为实例,详述了系统生物学方法论在药学研究中的最新应用和进展,阐明了系统生物学是还原论基础上的整体论。中医药是中医整体辩证理论指导... 本文从中医的研究角度综述了系统生物学的定义、研究框架、范围和方法论特点,并以PBPK和PBPD研究为实例,详述了系统生物学方法论在药学研究中的最新应用和进展,阐明了系统生物学是还原论基础上的整体论。中医药是中医整体辩证理论指导下的复杂体系,拟乘系统生物学之势将面对诸多基础问题的挑战,然而中药ADME性质的阐明将成为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基石,从而将分子水平和整体水平有力地衔接起来。本文中同时简略地综述了作者研究组在该领域的有益尝试,结果表明中药的早期ADME性质研究方法将是揭开中药之谜并过渡到系统生物学水平的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ADME 中药 pbpk模型
下载PDF
基于胃肠道生理模型的口服药物吸收预测 被引量:4
19
作者 黎国富 杨劲 +1 位作者 张雪莹 赵浩如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6期656-662,共7页
药物的口服吸收受到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如胃肠液成分、pH、肠道内传输、转运和代谢等。在进行非临床和临床体内试验之前,如果仅仅依靠体外数据能够准确地预测药物的口服吸收,将会大大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在深入理解口服吸收过程的基... 药物的口服吸收受到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如胃肠液成分、pH、肠道内传输、转运和代谢等。在进行非临床和临床体内试验之前,如果仅仅依靠体外数据能够准确地预测药物的口服吸收,将会大大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在深入理解口服吸收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胃肠道生理模型为从事新药研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这种机会。这些生理模型可以与经典的药动学模型紧密衔接,用于预测药物的口服吸收速度和程度。本文综述了胃肠道生理模型的最新进展,并对不同的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生理模型 生理药动学模型 高级房室吸收和传输(ACAT)模型 高级溶出、吸收和代谢(ADAM)模型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下载PDF
生理药动学模型预测绵羊静脉注射恩诺沙星后的血药浓度 被引量:7
20
作者 蒋智钢 高海 +4 位作者 刘开永 李树娟 魏述永 刘雅红 丁焕中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7-80,共4页
通过在猪体内建立恩诺沙星的生理药动学模型来预测该药物在绵羊体内的血药浓度。根据药物在体内血流限速的转运特征,基于acslXtreme环境搭建生理药动学模型的仿真模拟平台;搜集猪的生理参数,结合研究实测及文献报道中的数据,验证模型的... 通过在猪体内建立恩诺沙星的生理药动学模型来预测该药物在绵羊体内的血药浓度。根据药物在体内血流限速的转运特征,基于acslXtreme环境搭建生理药动学模型的仿真模拟平台;搜集猪的生理参数,结合研究实测及文献报道中的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进而代入绵羊的生理参数预测药物在该动物血液中的经时变化,并与已发表文献数据进行比较验证模型推广的可行性。结果建立了一个6室血流限速模型,预测值与文献报道值相关性良好。生理药动学模型强大的预测功能对于药动学中减少试验动物的使用、提高研究效率,尤其是对于研究药物在人类和珍稀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动学模型 恩诺沙星 血流限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