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climatic controls of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Beijing–Tianjin Sand Source Region of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SHAN Lishan YU Xiang +3 位作者 SUN Lingxiao HE Bin WANG Haiyan XIE Tingt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6期850-863,共14页
Launched in 2002, the Beiing–Tianjin Sand Source Control Project (BTSSCP) is 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intended to prevent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multiple sources has confirmed increases in v... Launched in 2002, the Beiing–Tianjin Sand Source Control Project (BTSSCP) is 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intended to prevent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multiple sources has confirmed increases in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BTSSCP region since the initiation of this project. Precipitation and essential climate variable-soil moisture (ECV-SM) conditions are typic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drivers of vegetation growth in this region. Although many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growth, few concerns have been focused on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growth and their climatic drivers, which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limate, veget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at the regional scale. Based o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erived from MODI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limatic data, we explored the responses of vegetation growth to climatic factors at annual and seasonal scales in the BTSSCP region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14. Over the study region as a whole, NDVI generally increased from 2000 to 2014, at a rate of 0.002/a. Vegetation growth is stimulated mainly by the elevated temperature in spring, whereas precipitation is the leading driver of summer greening. In autumn, positive effects of bo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vegetation growth were observed. The warming in spring promotes vegetation growth but reduces ECV-SM. Summer greening has a strong cooling effect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growth climatic drivers seasonal variati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teraction Beiing–Tianjin Sand Source controlling Project(BTSSCP) NDVI
下载PDF
Guidelines for integrating ecolog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for control of severe erosion in mountainous areas-A case study of the Xiaojiang River Basin,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Songtang He Daojie Wang +1 位作者 Yingchao Fang Huijuan Lan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335-344,共10页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sues caused by soil erosion have always been the attractive and significant problems all over the world.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debris flow,landslide,and other intense gravitat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sues caused by soil erosion have always been the attractive and significant problems all over the world.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debris flow,landslide,and other intense gravitational erosion activities have become aggravated,which 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biological diversity,ecosystem stability,resistance,productivity,and the like,which presents new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This article,based on research conducted on controlling mountain hazard on the Xiaojiang River basin over the last 30 years,summarizes the managerial achievement of typical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and analyzes th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each type of treatment.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stablishe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tense gravitational erosion caused by mountain hazard.However,there are still a great deal of limitation of application condition and maneuverability during management process.How to furtherly develop the rational combining pattern between ecological engineering(e.g.contour hedgerow)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e.g.slit dam)and how to strengthen the risk control and improve management strategy will be the key points for preventing intense gravitational erosion in future b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Gravitational erosion Risk control Mountain hazards
原文传递
溧高公路框架隧道关键施工技术研究
3
作者 韩辉 吕泰达 王芮文 《镇江高专学报》 2024年第4期79-83,共5页
溧高公路生态之旅框架隧道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框架现浇结构,通过控制墙身模板支撑体系和顶板模板支撑体系、钢筋、预应力张拉、压浆等,保证框架隧道施工质量,该成套工艺可为类似工程借鉴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 隧道工程 生态隧道 支架现浇 施工工艺 质量控制
下载PDF
新建吕东沟钒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研究
4
作者 冯彦虎 《中国钼业》 2024年第1期57-64,共8页
在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恢复并举”的原则基础上,以陕西省山阳县新建吕东沟钒矿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为背景,开展了新建吕东沟钒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研究,进而提出了通过生物、工程、信息化和管理等措施为主的生态环境保... 在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恢复并举”的原则基础上,以陕西省山阳县新建吕东沟钒矿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为背景,开展了新建吕东沟钒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研究,进而提出了通过生物、工程、信息化和管理等措施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通过科学、有序、合理的开发利用矿山资源,对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失衡予以最大限度的恢复治理,为矿产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的协同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东沟钒矿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工程管理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港口水利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
5
作者 张小龙 《全面腐蚀控制》 2024年第11期33-35,共3页
本文深度探讨了港口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对水质、噪音、大气质量以及生物生态系统的广泛影响,并通过具体例子详细描述了污染物的生成与扩散过程,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科学评估的环境保护方法,包括维护水质、减少噪音、预防空气污染以及有效处... 本文深度探讨了港口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对水质、噪音、大气质量以及生物生态系统的广泛影响,并通过具体例子详细描述了污染物的生成与扩散过程,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科学评估的环境保护方法,包括维护水质、减少噪音、预防空气污染以及有效处理废弃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水利工程 环境保护 生态恢复 污染控制
下载PDF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6
作者 卢芳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6期17-20,共4页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育苗技术作为基础环节,对林木质量和生长具有决定性影响。提升苗木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以及适应性是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键。然而,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威胁林木生长和生态安全,导致生长质量下降、生态失...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育苗技术作为基础环节,对林木质量和生长具有决定性影响。提升苗木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以及适应性是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键。然而,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威胁林木生长和生态安全,导致生长质量下降、生态失衡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研究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旨在通过科学的育苗方式提高苗木抵抗力,并采用综合病虫害管理策略以减轻对林业生态工程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提升林业生态工程的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程建设 育苗技术 病虫害防治
下载PDF
基于可控低强度材料的型钢灌注桩技术及应用
7
作者 余巍 王超 +2 位作者 王宁宁 杨波 王雪婷 《地基处理》 2024年第5期488-496,共9页
城市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程渣土、废弃泥浆、建筑垃圾等建筑固体废弃物。为扩展这些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建筑固废制备的可控低强度材料的型钢灌注桩技术,并应用于基坑工程中。该技术将建筑固废加工成具有... 城市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程渣土、废弃泥浆、建筑垃圾等建筑固体废弃物。为扩展这些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建筑固废制备的可控低强度材料的型钢灌注桩技术,并应用于基坑工程中。该技术将建筑固废加工成具有流动性、自密实的可控低强度材料,灌入机械挖掘形成的桩孔中,经养护凝固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与抗渗性能的灌注桩,通过在桩内插入型钢提升抗弯性能,可用于替代基坑工程中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支护桩。通过工程实践总结了该技术的技术原理与施工流程,并应用于多个工程案例中,结果表明:建筑固废制备的可控低强度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抗渗性能,与型钢组合形成的支护结构可满足基坑工程的挡土、止水与变形控制需求;通过调整可控低强度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与成孔工艺,可应用于不同的地层条件。与SMW工法桩等依赖原位搅拌工艺的支护桩相比,基于可控低强度材料的型钢灌注桩在硬黏土层、卵砾石层、风化岩层等硬质地层中具有更高的施工效率和成桩质量;而工程经济性对比结果表明,与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相比,可降低约25%的工程造价,且能够消纳利用建筑固废,兼顾经济性与环境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可控低强度材料 型钢 施工工艺 低碳环保 生态工法桩
下载PDF
底泥疏浚能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吗? 被引量:216
8
作者 濮培民 王国祥 +2 位作者 胡春华 胡维平 范成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69-279,共11页
世界上许多湖泊面临着严峻的富营养化问题 .富营养化湖泊底泥中的营养盐比水体中要丰富得多 ,因此 ,人们常把疏浚底泥作为治理富营养化湖泊的一种重要措施 .它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但尚未见在中等以上湖泊中通过疏浚底泥控制湖泊富营养... 世界上许多湖泊面临着严峻的富营养化问题 .富营养化湖泊底泥中的营养盐比水体中要丰富得多 ,因此 ,人们常把疏浚底泥作为治理富营养化湖泊的一种重要措施 .它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但尚未见在中等以上湖泊中通过疏浚底泥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明显实例 .分析表明 ,疏浚底泥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 ,其改善水质效果与疏浚方法有关 .适当的疏浚可在短期内改善水质 ,但从月和季以上长时段看 ,疏浚底泥不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充要条件 .而减少外污染源、改善生态结构才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途径 .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富营养化 疏浚底泥 生态工程
下载PDF
用于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及其效果 被引量:156
9
作者 杨林章 周小平 +3 位作者 王建国 王德建 施卫明 史龙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71-1374,共4页
针对太湖流域农田非点源污染严重的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工程学解决方法———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它主要由工程部分和植物部分组成,能减缓水速,促进流水携带颗粒物质的沉淀,有利于构建植物对沟壁、水体和沟底中逸... 针对太湖流域农田非点源污染严重的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工程学解决方法———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它主要由工程部分和植物部分组成,能减缓水速,促进流水携带颗粒物质的沉淀,有利于构建植物对沟壁、水体和沟底中逸出养分的立体式吸收和拦截,从而实现对农田排出养分的控制。试验区沟渠植物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且景观效果良好。沟渠系统对农田径流中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分别达到48.36%和40.53%。此外,该生态工程的另一个显著优点就是不另外占用土地,符合平原水网地区农田沟渠的实际,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拦截型沟渠 农田非点源污染 生态工程 控制
下载PDF
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及展望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旭东 漆良华 +2 位作者 周金星 刘国华 黄玲玲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37,共5页
1990年以来,我国一些林业学者在总结长期生产和科研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以林为主,抑螺防病”的林业血防生态工程科学设想,即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采取以林为主,生态学、环境学、农学、系统工程学以及流行病学等众多学... 1990年以来,我国一些林业学者在总结长期生产和科研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以林为主,抑螺防病”的林业血防生态工程科学设想,即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采取以林为主,生态学、环境学、农学、系统工程学以及流行病学等众多学科结合,林、农、副、渔等多种经营,创立融抑螺防病、经济、生态三效一体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抑螺防病林。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多物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低丘滩地的治理与开发模式以及不同类型的抑螺防病综合治理模式,形成了以生物为主与工程措施相互结合的一整套较为系统的抑螺防病林体系。目前在长江流域湖区5省建立抑螺防病林试验点19个,试验区面积6万多hm2,抑螺防病效果十分明显。同时,林业血防生态工程还兼具湿地保护、促进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有效降低滩地钉螺密度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等多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生态血防 抑螺防病 林业生态工程
下载PDF
用生态修复调控浮游植物种群局部控制富营养化——以贵州红枫湖水质生态修复工程为例 被引量:17
11
作者 濮培民 李裕红 +3 位作者 张晋芳 马永兵 李正魁 成小英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3-512,共10页
利用物理生态工程在水深10 m左右,水位变幅7 m左右的贵阳红枫湖/水库(正常水位时57.2 km2)右二湾富营养水体进行局部(围隔水体面积1.33 hm2)生态修复.对工程前后和内外水体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丰度、生物量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植物... 利用物理生态工程在水深10 m左右,水位变幅7 m左右的贵阳红枫湖/水库(正常水位时57.2 km2)右二湾富营养水体进行局部(围隔水体面积1.33 hm2)生态修复.对工程前后和内外水体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丰度、生物量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植物浮岛覆盖率超过1/5~1/3时(可视为阈值),物理生态工程可以调控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和丰度,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由生态修复前的微囊藻属、角甲藻属及同期外环境的蓝藻门蓝纤维藻属转变为硅藻门的直链藻属.工程内与工程外比较,种属数减少了29.4%,特别是减少了蓝藻中可能释放藻毒素的微囊藻、鱼腥藻等属,蓝藻丰度和生物量分别减少了55.5%和57.9%;而硅藻的种属数则增多120.0%,且其丰度和生物量分别增加了56.4%和60.3%.从藻类总体统计资料看,工程内与工程外比较,藻类丰度减少53.6%,生物量减少39.1%,透明度提高了数十厘米以上,稳定在120~220 cm.当工程区外浮游植物优势种群是蓝藻,暴发蓝藻水华,且可释放藻毒素的种属有多次检出时,工程区内仍然以硅藻为优势种,未曾检测出可释放藻毒素的种属,从而在红枫湖局部水体实现了水质改善和富营养化控制.在目前高污染负荷下恢复浅水湖泊沉水植被时,本项目发展的可全年镶嵌式种植包括香根草、杞柳等高杆植物在内的多种水面植物的浮岛可作为防浪削浪、遏制蓝藻、改善水质、提高透明度的先锋性措施,以保障局部水面植被覆盖面积超过上述阈值,成为保护沉水植物生长、遏制暴发蓝藻水华的可操作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富营养化控制 浮游植物种群调控 物理生态工程 红枫湖
下载PDF
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农村非点源水污染 被引量:146
12
作者 尹澄清 毛战坡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29-232,共4页
非点源污染的本质是农村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 ,生态工程技术是进行流域生态修复、强化物质循环的有效方法 .非点源污染的治理策略有控制径流污染和控制源头污染两个方面 .本文介绍了多水塘系统、植被缓冲带、湿地系统、生态农业、坡面生... 非点源污染的本质是农村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 ,生态工程技术是进行流域生态修复、强化物质循环的有效方法 .非点源污染的治理策略有控制径流污染和控制源头污染两个方面 .本文介绍了多水塘系统、植被缓冲带、湿地系统、生态农业、坡面生态工程和污染物生态处理 6种生态治理技术 .它们的有机结合可形成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流域生态工程 .执行时 ,应该因地制宜 ,还要加强资金、管理和教育的投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生态工程 控制技术 农村 水污染
下载PDF
健康水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修复——理论、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55
13
作者 濮培民 王国祥 +6 位作者 李正魁 胡春华 陈宝君 成小英 李波 张圣照 范云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93-203,共11页
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生态系统日益退化 ,特别是富营养化问题 ,已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 .如何在强污染负荷下修复水生态系统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总结了自 1990年以来在淡水湖... 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生态系统日益退化 ,特别是富营养化问题 ,已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 .如何在强污染负荷下修复水生态系统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总结了自 1990年以来在淡水湖泊中进行的物理生态工程(Physico EcologicalEngineering ,PEEN)实验研究实践 .主要结论为 :(1)地表水环境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修复为稳定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2 )主要方法是与污染源治理相结合实践物理生态工程(PEEN)和生物环保产业 (Bio EnvironmentalEnterprise ,BEE) ;(3)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星火燎原 ,从局部到大范围乃至全流域 ;(4 )实现目标的主要关键是抓住四个环节 (4M ) :高等水生植物(Macrophyte) ,宏观仿生学 (Macro bioimitation) ,微生物 (Microorganism) ,及管理 (Management) ;(5 )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 ,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美好未来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水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湖泊富营养化控制 物理生态工程
下载PDF
生态工程技术在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付菊英 高懋芳 王晓燕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9-175,共7页
近些年来,随着点源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非点源污染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日益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虽然也有一些相应的治理措施,但是仍然存在成本高、难以大范围开展等问题。文章在广泛调研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我国目前常... 近些年来,随着点源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非点源污染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日益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虽然也有一些相应的治理措施,但是仍然存在成本高、难以大范围开展等问题。文章在广泛调研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我国目前常用的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生态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湿地、植被过滤带与缓冲带、多水塘系统、以及沟渠等。文章首先讨论了各种措施的净化机理,净化能力和适用情况,它们的净化机理主要是基于植被的拦截与吸收作用和底泥中各种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附与降解转化作用,有效的降低水体中多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含量。然后文章对这些措施的效果进行对比,相比之下,人工湿地系统去污能力强,但是占地面积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而沟渠系统多用于农业生产中,去污效果也很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最后文章提出多种措施耦合系统的生态工程技术将是非点源污染控制的一大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控制措施 生态工程 最佳管理措施
下载PDF
环境岩土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5
作者 薛强 詹良通 +1 位作者 胡黎明 杜延军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0-94,共15页
文章着重总结近5年来国内外环境岩土工程领域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①环境岩土工程新理论与方法,介绍环境岩土多场多相耦合理论、环境土力学多尺度表征方法、污染体环境安全及工程特性评价方法;②环境岩土工程新... 文章着重总结近5年来国内外环境岩土工程领域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①环境岩土工程新理论与方法,介绍环境岩土多场多相耦合理论、环境土力学多尺度表征方法、污染体环境安全及工程特性评价方法;②环境岩土工程新技术与装备,总结污染场地勘察、探测技术与装备,污染场地工程修复技术与装备,固体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技术与装备三方面的相关进展;③污染体环境治理典型工程案例与示范,主要包括垃圾填埋场灾害防控工程应用与实践,废弃固废堆场工程综合生态治理与示范,污染场地原位修复工程应用与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岩土工程 固废填埋场 污染场地 污染防控 生态修复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其长 魏灵玲 鱼亨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9-22,共4页
阐述了设施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 ,重点分析了“畜 菜 沼气”、“鱼 菜”共生型和立体互补型设施生态农业模式结构、功能及其综合配套技术 。
关键词 设施 生态农业模式 配套技术体系 综合配套技术 沼气 立体 中国 重点分析 国内外 发展现状
下载PDF
特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面临的主要科技问题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超然 戴会超 +1 位作者 高季章 欧阳金惠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7-14,共8页
三峡总公司正逐步由工程项目法人向国家授权投资机构转变,由单一的三峡工程建设向多项目、金沙江流域梯级开发转变,由主要侧重于三峡工程建设向多个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电力生产等多业务并举转变,面临众多的复杂技术难题。本文针对三峡... 三峡总公司正逐步由工程项目法人向国家授权投资机构转变,由单一的三峡工程建设向多项目、金沙江流域梯级开发转变,由主要侧重于三峡工程建设向多个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电力生产等多业务并举转变,面临众多的复杂技术难题。本文针对三峡总公司开发的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提出了工程建设所面临的防洪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复杂条件下的高坝技术以及大型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等3大关键技术问题,并对各个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这些问题的提出,对我国特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工程 防洪与水资源 高坝技术 生态环境保护
下载PDF
青铜峡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强坤 孙娟 +1 位作者 胡亚伟 陈伟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3期141-144,共4页
农业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当前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之一,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的研究十分迫切和必要。青铜峡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和相关监测试验表明,水分是当地农业非点源污染物产生和迁移的主要动力和载体,灌溉过程中应当... 农业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当前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之一,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的研究十分迫切和必要。青铜峡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和相关监测试验表明,水分是当地农业非点源污染物产生和迁移的主要动力和载体,灌溉过程中应当加强田间水分管理,实施节水灌溉和控制排水,为改善田间土壤养分结构,强调实行和推广田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田排水沟渠在输送农田排水的同时具有人工湿地的生态功效,可以充分利用生态工程技术降解吸附农田排水中的污染物,避免污染外界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非点源污染 节水灌溉 控制排水 配方施肥 生态工程
下载PDF
广东集约化养猪业的环境影响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量:34
19
作者 李芳柏 钟继洪 谭军 《土壤与环境》 CSCD 1999年第4期245-249,共5页
分析和评价了广东省养猪场粪尿废水排放总量、污染物排放强度和废水治理现状,指出集约化养猪业对地表水、地下水、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养猪业排放的团体废弃物总量超过生活垃圾与了业固体废物总量;COD排放总量与生活废水及工业废水排放... 分析和评价了广东省养猪场粪尿废水排放总量、污染物排放强度和废水治理现状,指出集约化养猪业对地表水、地下水、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养猪业排放的团体废弃物总量超过生活垃圾与了业固体废物总量;COD排放总量与生活废水及工业废水排放COD总量接近,并已排放大量的N、P、K等营养盐。养猪业已成为主要的有机污染源和N等营养盐污染源,分析厂养猪业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解决广东省集约化养猪场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化养猪业 环境影响 综合防治 生态工程
下载PDF
莫干湖流域土—水生态系统的退化及治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童昌华 杨肖娥 濮培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74,88,共4页
通过对莫干湖流域污染源的调查研究发现,食品加工业、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是导致莫干湖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流域土-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流域污染治理的对策,为进一... 通过对莫干湖流域污染源的调查研究发现,食品加工业、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是导致莫干湖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流域土-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流域污染治理的对策,为进一步开展莫干湖水库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干湖流域 生态系统退化 物理生态工程 流域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