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lective feeding of bay scallop Argopecten irradians o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revealed by HPLC analysis of phytopigments in Bohai Sea,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JIANG Tao WANG Longhua +6 位作者 ZHANG Fuchong FANG Xiao LU Lin ZHANG Jihong WANG Wei QU Keming CHAI Chao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746-1755,共10页
Understanding the feeding selectivity on phytoplankton by shellfi sh is currently a big challeng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feeding behavior of bay scallop ( Argopecten irradians ) on phytoplankton, we compared its... Understanding the feeding selectivity on phytoplankton by shellfi sh is currently a big challeng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feeding behavior of bay scallop ( Argopecten irradians ) on phytoplankton, we compared its compositions of phytopigments in digestive glands with those in the surrounding seawater, and conducted fi ve consecutive investigations between July and November 2016 in a bay scallop culture area along coast of Qinghuangdao City, northwest of the Bohai Sea, China. Phytopigments in four-size fractionated phytoplankton of seawater (micro-(20-200 μm);nano(L)-[10-20 μm];nano(S)-[2.7-10 μm], and pico-[<2.7 μm]) and digestive glands of A . irradians were examined to investigate the selective feeding of A . irradians . Results show that fucoxanthin and peridinin constituted the major part of taxonomically diagnostic carotenoids (TDCs) in the micro- and nano(L)-phytoplankton in seawater. Compared with total phytoplankton biomass of seawater (TPB, sum of the four sizes), a substantial decrease of fucoxanthin proportion to total DCs in digestive glands was observed while that of peridinin, 19′-butanoyloxyfucoxanthin, alloxanthin and 19′-hexanoyloxy-fucoxanthin showed an obvious increase when those pigments were mainly confi ned to micro-sized phytoplankton (20-200 μm). However, zeaxanthin and prasinoxanthin were mainly confi ned to nano(s)- and pico-phytoplankton, of which the proportions in digestive glands were usually lower in TPB. The contribution of lutein to total DCs in digestive glands (with an average of 7.23%)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PB of seawater (with an average of 0.63%) during all fi ve sampling ti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oplankton PIGMENTS selective feeding ARGOPECTEN IRRADIANS AQUACULTURE
下载PDF
Grazing rate and feeding selectivity of small and large bodied cladocerans in waters from lakes with different salinity and phytoplankton structure
2
作者 Egor ZADEREEV Tatiana LOPATINA +1 位作者 Svyatoslav OVCHINNIKOV Alexander TOLOMEEV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341-1351,共11页
Cladocera are filter feeders abundant in freshwaters,which consume phytoplankton particles in wide size and taxonomic ranges.The ability of cladocerans to control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by grazing is determined by va... Cladocera are filter feeders abundant in freshwaters,which consume phytoplankton particles in wide size and taxonomic ranges.The ability of cladocerans to control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by grazing is determined by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toplankton.Freshwater salinization may reduce the strength of top-down grazing control of phytoplankton because of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salinity on the grazing intensity of zooplankters.We performed grazing experiments with two species of Cladocera of different body lengths to test their ability to graze on phytoplankton in natural waters differing in salinity and size and taxonomic composition of food particles.Grazing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grazing rate was mostly controlled by the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medium.The grazing rate was reduced at salinity ca.above 3 g/L of NaCl in the medium.The lower grazing rate was observed in the medium with larger phytoplankton particles.Both species predominantly consumed phytoplankton particles with a diameter of 6-12μm,which may shift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towards a larger average diameter of particles.The taxon-specific feeding was also observed,as both species predominantly consumed diatom algae.Thus,we found that because of grazing,the size and tax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phytoplankton are shifted towards a less edible community.The detrimental effect of elevated salinity on grazing rate supports growing concern about freshwater salinization negatively affecting water quality,particularly reducing top-down grazing control of phytoplank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ective feeding DAPHNIA MOINA top-down control phytoplankton SALINITY
下载PDF
植食性浮游桡足类摄食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3
作者 李超伦 王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93-596,共4页
由于浮游动物在调节海洋生物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对其摄食生态学的研究一直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浮游动物主要类群——桡足类对浮游植物摄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 :影响植... 由于浮游动物在调节海洋生物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对其摄食生态学的研究一直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浮游动物主要类群——桡足类对浮游植物摄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 :影响植食性桡足类摄食强度的主要因素 ,饵料对于桡足类种群变动的影响 ;现场测定桡足类摄食率的方法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食性浮游桡足类 摄食 生态学 研究进展 浮游动物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对浮游藻类的滤食选择性与滤水率研究 被引量:40
4
作者 吴庆龙 陈宇炜 刘正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423-2427,共5页
以滇池及其附近水体中分布的背角无齿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滤水速率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其食物组成和滤食浮游藻类的选择性,并初步估算其自然种群的滤水能力和控制浮游藻类的潜力.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的滤水率有一定的日变化,傍晚时较... 以滇池及其附近水体中分布的背角无齿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滤水速率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其食物组成和滤食浮游藻类的选择性,并初步估算其自然种群的滤水能力和控制浮游藻类的潜力.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的滤水率有一定的日变化,傍晚时较高;滤水率与水体中的悬浮物质含量密切相关,随着悬浮物质浓度增加而减少;滤水率与蚌的个体大小有关,体重增加,滤水率下降.对比水体中与蚌消化道内浮游藻类所占的百分比,发现其对浮游藻类的滤食没有显著的选择性.自然水体中背角无齿蚌的滤水能力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蚌 滤水率 滤食选择性 浮游藻类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功能研究进展及未来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12
5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6 位作者 毛玉泽 姜娓娓 房景辉 蔺凡 高亚平 杜美荣 李瑞环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114,共9页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续在碳汇形成过程和机制的基础研究、方法学研发和交易体系建设、碳汇扩增模式构建和产业化应用等亟需持续深入的方向。研究结果将为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估滤食性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及其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养殖生态系统 浮游植物 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汇
下载PDF
不同鱼类混养组合与饲喂方式对鱼蚌综合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唐金玉 王岩 +1 位作者 戴杨鑫 李由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90-1199,共10页
利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草鱼(Ctenoparyngodon idellus)、银鲫(Carassius gibelio)、鲢(Hypop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构建鱼蚌综合养殖系统,通过155 d围隔(面积32 m2)实验检验两... 利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草鱼(Ctenoparyngodon idellus)、银鲫(Carassius gibelio)、鲢(Hypop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构建鱼蚌综合养殖系统,通过155 d围隔(面积32 m2)实验检验两种鱼类组合(草鱼+鲫+鲢+鳙或鲢+鳙)和两种饲喂方式(投喂或不投喂配合饲料)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2×2设计,设4个处理: GISB-F(草鱼+鲫+鲢+鳙+投喂配合饲料)、GISB-NF(草鱼+鲫+鲢+鳙+不投喂配合饲料)、SB-F(鲢+鳙+投喂配合饲料)和SB-NF(鲢+鳙+不投喂配合饲料)。每个围隔内三角帆蚌、草鱼、鲫、鲢和鳙的放养量分别为20、15、5、5和5 ind。结果表明,各处理围隔内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值为3.7×108~6.0×108 cell·L–1。改变鱼类组合和饲喂方式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优势度、群落多样性、生物量以及浮游植物生物量中蓝藻的比例无显著影响,但投喂配合饲料导致叶绿素 a 增加。浮游植物实验前期主要优势种为十字藻属(Crucigenia)和栅藻属(Scenedesmus)种类,后期为平裂藻属(Merismopedia)和微囊藻属(Microcyslis)种类,表明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以及优势种逐渐演化为蓝藻的规律。水温、氨态氮、总氮和高锰酸钾指数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各处理围隔内氨态氮、总氮和高锰酸钾指数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说明改变鱼类组合和饲喂方式不会影响围隔内蓝藻水华发生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三角帆蚌 鱼类 综合养殖 配合饲料
下载PDF
饲料分解对不同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宣雄智 李文嘉 +4 位作者 李绍钰 魏凤仙 徐彬 王树启 刘金根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3-173,共11页
为探究饲料残饵对不同养殖水体生态因子的影响,采用水族缸模拟法,研究15 d内未投放饲料残饵的草鱼(C1)、罗非鱼(C2)和乌鳢(C3)养殖水体与投放饲料残饵的草鱼(T1)、罗非鱼(T2)和乌鳢(T3)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显示,C1、C2和C3组... 为探究饲料残饵对不同养殖水体生态因子的影响,采用水族缸模拟法,研究15 d内未投放饲料残饵的草鱼(C1)、罗非鱼(C2)和乌鳢(C3)养殖水体与投放饲料残饵的草鱼(T1)、罗非鱼(T2)和乌鳢(T3)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显示,C1、C2和C3组水体溶解氧含量与pH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试验结束时,C1、C2和C3组浮游植物密度较试验初分别升高43.50%、36.12%和27.57%,多样性指数分别升高5.76%、8.01%和5.63%,水环境稳定。T1、T2和T3组水体可培养细菌数量与溶解氧含量、pH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总磷、氨氮、硝酸盐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试验结束时,T1、T2和T3组浮游植物密度分别是试验初的11.54倍、9.57倍和8.68倍,多样性指数较试验初分别下降18.11%、12.71%和4.35%,T1和T2组微囊藻为优势种群,而T3组针杆藻为优势种群。综上,无饲料残饵时,不同养殖水体浮游植物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会上升,水体环境稳定。存在饲料残饵时,不同养殖水体浮游植物密度升高的同时,多样性指数均下降,水体环境趋向富营养化。不同养殖水体水质指标变化的差异与水体微生物密切相关,而浮游植物组成的变化则可能与水体pH值的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水体 饲料残饵 水质 浮游植物 可培养细菌
下载PDF
春季东海中华哲水蚤对有害藻华物种的选择性摄食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军 王小冬 宋书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1-157,共7页
2005年4月27日—6月5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采样,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采用现场实验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的选择性摄食.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性摄食具有食物密度依赖性.低浮游植物细... 2005年4月27日—6月5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采样,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采用现场实验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的选择性摄食.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性摄食具有食物密度依赖性.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下中华哲水蚤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摄食行为,高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下中华哲水蚤摄食选择性由偏好转变为排斥,浮游植物细胞丰度329cells.ml-1是中华哲水蚤由偏好趋于排斥摄食的阈值.中华哲水蚤的选择性摄食还与食物组成有关,对于食物中的微型浮游动物,中华哲水蚤无选择性或排斥摄食.有害藻华发生区中华哲水蚤对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的偏好摄食以及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的排斥摄食,促使藻华的物种演替最终向米氏凯伦藻水华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中华哲水蚤 选择性摄食 选择系数 有害藻华
下载PDF
三倍体白鲫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兴棋 陈敏容 +1 位作者 俞小牧 陈宏溪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6-163,共8页
由人工诱导的异源四倍体白鲫雄鱼与正常的二倍体白鲫雌鱼交配获得的异源三倍体白鲫,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同二倍体白鲫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三倍体白鲫具有体形较大、相对体高和相对尾柄高较高、侧线上下鳞数目较多的形态特征,仍保留着二倍... 由人工诱导的异源四倍体白鲫雄鱼与正常的二倍体白鲫雌鱼交配获得的异源三倍体白鲫,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同二倍体白鲫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三倍体白鲫具有体形较大、相对体高和相对尾柄高较高、侧线上下鳞数目较多的形态特征,仍保留着二倍体白鲫以浮游植物为主的植食性营养方式,雌雄均不育,比二倍体生长快,网箱养殖112天后,体重比二倍体平均增加32.38%。试验证实三倍体白鲫是一个具有养殖生产前景的新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鲫 三倍体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摄食配合饲料的鱼密度和EM菌对蚌鱼综合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金玉 王岩 +1 位作者 任岗 李由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38-1448,共11页
通过93 d围隔实验比较了增加摄食配合饲料的鱼(草鱼和银鲫)密度和添加EM菌对三角帆蚌、草鱼、银鲫、鲢和鳙综合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采用2×2实验设计,设4个处理:LF0(20尾草鱼+10尾银鲫)、LFA(20尾草鱼+10尾... 通过93 d围隔实验比较了增加摄食配合饲料的鱼(草鱼和银鲫)密度和添加EM菌对三角帆蚌、草鱼、银鲫、鲢和鳙综合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采用2×2实验设计,设4个处理:LF0(20尾草鱼+10尾银鲫)、LFA(20尾草鱼+10尾银鲫+EM菌)、HF0(40尾草鱼+20尾银鲫)和HFA(40尾草鱼+20尾银鲫+EM菌)。所有处理中三角帆蚌、鲢和鳙密度相同,均为每个围隔内40只蚌、8尾鲢和2尾鳙。实验期间围隔内不换水,每天分2次投喂配合饲料;定期向LFA和HFA围隔内泼洒EM菌。结果显示,围隔内出现浮游植物超过81种,分别隶属7门、32科、73属;实验前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微囊藻和栅藻,后期转为微囊藻、平裂藻和腔球藻;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为3.2×10^8~8.3×10^8个/L;摄食配合饲料的鱼密度和EM菌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高密度草鱼和银鲫组(HF0和HFA)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呼吸强度较高,初级生产力较低;添加EM菌可降低蓝藻在浮游植物生物量中的比例,增加初级生产力。研究表明,在蚌鱼综合养殖中放养摄食配合饲料的鱼密度不宜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鱼类 配合饲料 浮游植物 EM菌 综合养殖
下载PDF
生物操控技术在景观水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明 《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15期125-125,共1页
城市景观水体通常与外源水体隔绝;因缺乏流动性以及外源污染物的不断积累,导致水体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逐渐散失景观价值。本试验应用循环增氧技术加速水体的混合,促进浮游藻类的生长及其对水体污染物的吸收,有望成为景观水体生态修复提... 城市景观水体通常与外源水体隔绝;因缺乏流动性以及外源污染物的不断积累,导致水体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逐渐散失景观价值。本试验应用循环增氧技术加速水体的混合,促进浮游藻类的生长及其对水体污染物的吸收,有望成为景观水体生态修复提供了一个新的组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水体 生物操控 生态修复
下载PDF
桑沟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2
作者 侯兴 高亚平 +8 位作者 杜美荣 姜娓娓 李凤雪 董世鹏 李文豪 孟珊 王军威 张义涛 蒋增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7,共10页
为了解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8年1月(冬季)对桑沟湾水域21个站点进行4个航次的大面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该湾共采集到浮游植... 为了解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8年1月(冬季)对桑沟湾水域21个站点进行4个航次的大面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该湾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1属51种,其中,硅藻(Diatom)24属43种,甲藻(Dinoflagellate) 3属4种,绿藻(Chlorophyta) 2属2种,金藻(Chrysophyta) 2种,蓝藻(Cyanophyta)1种。按照季节划分,春季22种,夏季20种,秋季23种,冬季20种。优势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硅藻是绝对优势种,其中,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e)为全年优势种,数量百分比在18.6%~84.9%之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0.16×10^(3)~12.20×10^(3)个/L之间,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范围为0.69~1.35,物种均匀度指数J (Pielou)范围为0.42~0.70。磷酸盐是桑沟湾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营养盐。研究结果揭示了桑沟湾养殖水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深入认识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营养盐 滤食性贝类 桑沟湾
下载PDF
4种常见经济滤食性贝类摄食活动对球等鞭金藻产生二甲基硫化物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侯兴 王颖 +7 位作者 刘天红 杜美荣 高亚平 姜娓娓 李凤雪 董世鹏 李文豪 蒋增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4-131,共8页
本研究以紫贻贝(Mytilus eduli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栉孔扇贝(Azumapecten farrer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4种常见经济滤食性贝类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二甲基巯丙酸(DMSP)含量较高的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 本研究以紫贻贝(Mytilus eduli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栉孔扇贝(Azumapecten farrer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4种常见经济滤食性贝类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二甲基巯丙酸(DMSP)含量较高的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实验藻种,在室内模拟了静水和扰动2种条件下水体中二甲基硫化物[DMS(P)]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贝类粪便中DMS(P)的释放过程对水体DMS(P)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静水条件下,4种贝类的摄食对微藻二甲基硫(DMS)的释放无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但通过生物沉积显著降低了水体中颗粒态DMSP(DMSPp)含量(P<0.05),其中,约40%摄入的DMSPp转化为粪便DMSP(DMSPf)。扰动条件显示,DMSPf会随水体扰动而扩散于水体中,进而增加水体中总悬浮态DMAP(DMSPt)和DMS的量;原水总水体扰动实验中,与对照组(0 r/min)相比,实验组DMS和DMSPt最大,分别增加了16.8%和38.5倍。定量粪便扰动实验显示,在装有0.08 g粪便的1 L去DMS海水中,随着扰动程度的增加,水体中的DMS和DMSPt也相应增加,与对照组的7.6和906.4 nmol/L相比,最大可升高至21.3和2505.9 nmol/L,分别增加了180%和174%。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贝类摄食活动对海洋硫循环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摄食活动 浮游植物 二甲基硫化物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摄食率和滤清率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付家想 蓝文陆 +3 位作者 李天深 李琼珍 范航清 黄凌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2-69,共8页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大、中、小3种规格的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藻(Isochrysis galbana)3种浮游植物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条...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大、中、小3种规格的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藻(Isochrysis galbana)3种浮游植物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条件下的摄食率和滤清率,探讨了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的摄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28℃水温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个体滤清率和单位体质量滤清率分别为1.40~8.94L/(ind·h)和0.86~3.17L/(g·h),等密度和等生物量浮游植物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均表现出单位个体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不同规格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相近。相同藻类密度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心形扁藻、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相同生物量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牟氏角毛藻。香港巨牡蛎对不同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的滤清率、摄食率差异主要是受饵料的大小、营养质量和密度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浮游植物 滤清率 摄食率 摄食选择性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对3种微藻的选择性摄食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蓝文陆 付家想 +4 位作者 杨斌 李天深 范航清 李琼珍 黄凌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9-88,共10页
从微藻粒径大小、饵料密度以及营养价值角度,选取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分别作为硅藻、绿藻和金藻的代表,开展了不同规格的香港巨牡蛎对3种微藻在... 从微藻粒径大小、饵料密度以及营养价值角度,选取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分别作为硅藻、绿藻和金藻的代表,开展了不同规格的香港巨牡蛎对3种微藻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的摄食选择性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巨牡蛎在两种不同混合藻条件下对3种不同微藻摄食选择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3种藻相同密度混合条件下,大、中、小3种规格香港巨牡蛎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大的亚心形扁藻,且贝类规格越大选择倾向性越低,摄食选择效率分别为0.32、0.35、0.48,对球等鞭金藻无明显选择性。3种藻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的摄食有选择性,且规格大小对选择效率影响显著(P<0.01),个体越小选择性越强,小规格香港巨牡蛎倾向滤食亚心形扁藻(P<0.01),大、中规格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小的球等鞭金藻。两种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都对牟氏角毛藻都有负的选择效率,而且牟氏角毛藻密度越高负值绝对值越大。微藻的细胞大小、形状、营养价值以及香港巨牡蛎的个体大小都对摄食选择性有着明显的影响,香港巨牡蛎的摄食选择性在现场海区中还明显受到生境及食物条件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微藻 选择性摄食 摄食选择效率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对浮游植物群落增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王俊 姜祖辉 董双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765-768,共4页
报道了在室内实验条件下贝类对浮游植物促长 (间接 )作用的研究结果 .数据表明 ,贝类对浮游植物有明显的促长作用 ,并且浮游植物的增长与贝类密度呈正相关 .贝类对浮游植物的促长作用随藻类种类的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别 ,主要取决于藻类对... 报道了在室内实验条件下贝类对浮游植物促长 (间接 )作用的研究结果 .数据表明 ,贝类对浮游植物有明显的促长作用 ,并且浮游植物的增长与贝类密度呈正相关 .贝类对浮游植物的促长作用随藻类种类的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别 ,主要取决于藻类对营养盐的需求量 .由于贝类排泄产物和排泄量存在种间差异 ,因而对浮游植物具有不同的促长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浮游植物 间接促长作用 群落增殖 浅海 海水养殖 海洋生态
下载PDF
长江中游宜昌至嘉鱼江段鳊食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浩 朱峰跃 +4 位作者 高雷 潘文杰 陈大庆 段辛斌 刘绍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91,共6页
研究鳊(Parabramispekinensis)的摄食特征,为长江中游鳊资源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长江中游宜昌、荆州和嘉鱼江段使用三层流刺网进行了季度采样,对鳊肠含物的种类组成及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共采集鳊样本213尾,... 研究鳊(Parabramispekinensis)的摄食特征,为长江中游鳊资源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长江中游宜昌、荆州和嘉鱼江段使用三层流刺网进行了季度采样,对鳊肠含物的种类组成及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共采集鳊样本213尾,体长14.5~38.0cm、体重67.0~978.1g,其中肠道有食物的样本182尾。结果显示:在宜昌、荆州和嘉鱼江段,鳊全年摄食,且摄食强度存在明显季节变化。鳊充塞度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其中夏季肠道充塞度最高为5级,2、3级占52.42%;冬季最高为3级,0、1级占58.82%;春季和秋季最高充塞度均为4级,分别以1级、2级为主;鳊夏季摄食率最高(92.23%),略高于秋季(88.37%),明显高于春季(78.79%)和冬季(67.65%)。饵料生物主要为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其中浮游植物以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和粗壮双菱藻(Surirella robusta)为优势种群。饵料生物种类组成在不同江段无明显差异,但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以浮游植物出现率最高(100.00%),其他季节均以水生植物碎片出现率最高。建议在航道整治等涉水工程建设时,注重保护水生维管束植物及浮游植物,以保护鳊等草食性鱼类的饵料生物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 浮游植物 季节变化 长江中游
下载PDF
秦皇岛贝类养殖区4种贝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选择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任业 查道军 +7 位作者 谢艺萱 辛全栋 李向阳 李玉 崔鸿武 潘绘竹 谭志军 江涛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23年第1期66-72,共7页
为了研究秦皇岛贝类养殖区滤食性贝类饵料来源和摄食选择性特点,于2019年5月对该海域的海水和4种贝类(紫贻贝、海湾扇贝、长牡蛎、栉孔扇贝)进行采样调查。利用显微镜检法和光合色素液相色谱法(HPLC)对海水和贝类胃容物中的浮游植物种... 为了研究秦皇岛贝类养殖区滤食性贝类饵料来源和摄食选择性特点,于2019年5月对该海域的海水和4种贝类(紫贻贝、海湾扇贝、长牡蛎、栉孔扇贝)进行采样调查。利用显微镜检法和光合色素液相色谱法(HPLC)对海水和贝类胃容物中的浮游植物种群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水体中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甲藻、隐藻组成,硅藻在丰度上占有绝对优势。光合色素HPLC检出水体中特征色素主要为硅藻、青绿藻和甲藻,而贝类胃容物中主要为甲藻和硅藻,少量青绿藻检出。四种贝类摄食选择性相似且不受水体中优势藻种的影响,主要以甲藻、硅藻中不占优势的藻种为食,对部分占优势藻种表现出避食性(中肋骨条藻和角毛藻),微微型浮游植物(青绿藻)对4种贝类的饵料贡献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浮游植物 选择性摄食 秦皇岛 光合色素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稚贝对浮游微藻的滤食选择及对水体水色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祎铭 周燚坚 +5 位作者 王攀攀 程文志 李天骄 史天一 游宇 毛勇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1期33-40,共8页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稚贝对浮游微藻的滤食选择及生物沉降作用,分别在稚贝滤食0、3、6、10 h后采集育苗池中的微藻水样,分析浮游微藻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测定水体透明度、悬浮物、叶绿素a等理化因子的变化。结果显...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稚贝对浮游微藻的滤食选择及生物沉降作用,分别在稚贝滤食0、3、6、10 h后采集育苗池中的微藻水样,分析浮游微藻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测定水体透明度、悬浮物、叶绿素a等理化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观察到近50种浮游微藻,主要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等。对比滤食前后微藻的种类和数量,发现菲律宾蛤仔稚贝对硅藻门藻类具有显著的滤食效应,其中梅尼小环藻在投喂后10 h平均生物量下降了94.02%,占微藻平均总减少量的39.97%,为筛寻一种优质高效的稚贝生物饵料提供了重要思路。同时稚贝的滤食作用使浮游微藻及悬浮物含量迅速减少,水体水色变化明显,悬浮物含量下降85.6%,叶绿素a的含量下降72.9%,水体透明度增加96.7%,证明菲律宾蛤仔稚贝滤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稚贝 浮游微藻 滤食 梅尼小环藻
下载PDF
基于围隔实验研究鳙在亚热带贫-中营养水库的下行效应
20
作者 赵帅营 孙育平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6期1-10,共10页
为了解鳙在低营养水体中的下行效应,于秋冬季节在流溪河水库开展了原位围隔实验。该实验在水库原水中进行,并根据鳙的生物量(0 g·m^(–3)和3 g·m^(–3))设置了对照组和有鱼组。研究结果显示:总氮(TN)、总磷(TP)、氮磷质量比(T... 为了解鳙在低营养水体中的下行效应,于秋冬季节在流溪河水库开展了原位围隔实验。该实验在水库原水中进行,并根据鳙的生物量(0 g·m^(–3)和3 g·m^(–3))设置了对照组和有鱼组。研究结果显示:总氮(TN)、总磷(TP)、氮磷质量比(TN:TP)和叶绿素(Chl a)在加入鳙后均未发生显著变化。所有围隔中浮游动物群落均是以小个体种类为主,缺少大型枝角类。鳙的存在促进了轮虫和剑水蚤丰度的增加,但降低了枝角类和哲水蚤的丰度,并导致枝角类、桡足类及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有鱼围隔中甲壳类的平均体长(352—396μm)显著低于对照组(547—592μm)。添加鳙使浮游植物优势门类绿藻与大型浮游植物(最大轴直径≥30μm)的生物量显著升高,但对优势门类硅藻、金藻和甲藻、小型浮游植物(最大轴直径<30μm)以及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显示,鳙对浮游动物群落产生了强烈的下行效应,对浮游植物群落则未产生明显的级联效应。我们的结果表明,在缺少大型牧食性枝角类的低营养水体中,鳙在低温季节对水质的影响可能相对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鱼类 低营养水平 级联效应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大型枝角类 营养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