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safe thickness of overlying thin bedrock in fully-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face with thick coal seam
1
作者 方新秋 黄汉富 何杰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7年第4期507-511,共5页
To prevent support crush, the overlying strata safe thickness and its influential elements were studied by the adop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in-situ measurement.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 To prevent support crush, the overlying strata safe thickness and its influential elements were studied by the adop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in-situ measurement.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first face in Sima coal min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lay contains large permissible bearing ability and has better arching force. After mining destruction, stable structure is formed in bedrock to ensure face safety. The clay thickness & bedrock thickness are the key influential elements to stable structure. The minimal bedrock thickness is about 40 m to ensure safe mining under loose surface soil condition. When surface soil contains mainly thick clay, it forms steady structure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thin bedrock, so that it can reduce minimal thickness of bedrock and to ensure safe mining. When clay thickness is 40 m, minimal bedrock thickness is 20 m. When clay thickness is 30 m, minimal bedrock thickness is 30 m. Bearing pressure peak ranges from 5 to 15 m in the front face under thin bedrock condition. The bearing pressure distribution range is 15 m. Main roof break distance is small, and initial weighting of main roof is not distinctive, while first periodic weighting of main roof is quite distin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y-mechanized mining with top coal caving thin bedrock CLAY safety thickness
下载PDF
Bedrock outcropping in the accumulation zone of the largest glacier in Mexico(Glaciar Norte of Citlaltépetl),as evidence of a possible accelerated extinc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SOTO Víctor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338-354,共17页
The highest volcano in Mexico,at the same time the third largest mountain in North America(Citlaltépetl,5610 m a.s.l.),is home to the largest glacier in the country.Because of the extinction of the Popocatép... The highest volcano in Mexico,at the same time the third largest mountain in North America(Citlaltépetl,5610 m a.s.l.),is home to the largest glacier in the country.Because of the extinction of the Popocatépetl glacier(5500 m a.s.l.)caused by eruptive activity,and the almost disappearance of the Iztaccíhuatl glaciers(5220 m a.s.l.)due to the lower elevation of the mountain,the Glaciar Norte of Citlatépetl has been the only glacier that has shown a certain degree of stability as a response to the altitude in which it is located.However,as occurs in almost all glaciers on the planet,the retreat of its glacier terminus has been continuous.Furthermore,during the last years the thickness of its upper part began to decrease rapidly until its bedrock was ex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19.Due to its ecosystem importance and because it is the main glacier in Mexico,as well as the only one in the world located at latitude 19°N,in this work its current dimensions are updated,as well as the local climatology that govern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glacier is pointed out.The study wa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gh-resolution Sentinel-2 optical images,as well as through Sentinel-1 SAR images,with the support of climatological information from the study area.Therefore,the outcropping of the bedrock in the accumulation zone and the consequent horizontal retreat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glacier are documented;at the same time,the decrease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ice along it is noted.The rocky outcrop in the accumulation zone suggests that the flow dynamics of the ice towards the ablation zone will be considerably less,accelerating the retreat of the glacier terminus.Finally,the ascent of the glacial front to 5102 m a.s.l.and the modelled altitude of the equilibrium line to 5276 m a.s.l.are reported as a warning signal in terms of snow catchment and mass balance;likewise,the decrease of 23%of its surface is also indicated regarding the surface reduction monitoring that has been done until 2017.These findings may indicate that the future of this glacier is related to its possible extinction soon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with sever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especially in terms of the provision of drinking water for thousands of inhabitants of the slopes of the volcano.This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help reflect on the impacts of current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tropical glaciers on the plan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drock outcrop Citlaltépetl glacier Glacial accumulation zone Glacier retreat Glacial thickness
下载PDF
厚冲积层薄基岩条件下采动井稳孔工艺与应用
3
作者 李延河 朱林 +3 位作者 吕闰生 王保玉 倪小明 常会珍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2-15,共4页
以平煤股份八矿煤层气采动井01井为研究对象,借助钻井窥视仪获取了不同层位的套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了导致套管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抗、让、防”稳孔工艺的井身结构和稳孔措施,并对同一井场的05井应用。结果表... 以平煤股份八矿煤层气采动井01井为研究对象,借助钻井窥视仪获取了不同层位的套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了导致套管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抗、让、防”稳孔工艺的井身结构和稳孔措施,并对同一井场的05井应用。结果表明,同产气周期下,基于稳孔工艺设计的采动井套管完整度高、变形小、产气量稳定。此稳孔工艺可为相似地质条件下的采动井井身结构设计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冲积层 薄基岩 煤层气采动井 套管变形 稳孔工艺
下载PDF
桂北典型岩溶区植物alpha和beta多样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钟萍 王光军 +2 位作者 刘绍华 徐永福 罗为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16-3026,共11页
母岩对景观演化和生物定植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母岩对区植物多样性是否产生影响是地学、植物学和生态学共同关注的热点。以桂北冠岩、恭城两个典型岩溶区3种母岩(灰岩、碎屑岩、灰岩夹白云岩)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分析... 母岩对景观演化和生物定植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母岩对区植物多样性是否产生影响是地学、植物学和生态学共同关注的热点。以桂北冠岩、恭城两个典型岩溶区3种母岩(灰岩、碎屑岩、灰岩夹白云岩)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岩溶区植物alpha和beta多样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研究区内物种相对丰富,共记录乔木86种、灌木93种、草本56种,灰岩植物alpha多样性最高,碎屑岩次之,灰岩夹白云岩最低;(2)不同母岩和同一母岩区的植物群落相异性均较高,物种周转组分对beta多样性贡献(82.86%—84.49%)显著高于物种丰富度组分(15.51%—17.14%);(3)Pearson和Mantel分析表明,母岩、基岩裸露率和土壤厚度与桂北岩溶区植物alpha和beta多样性显著相关(P<0.05)。综上所述,桂北岩溶森林林分异质性较高,碳酸岩混合沉积区植物多样性显著低于纯灰岩和碎屑岩。植物组成差异主要取决于物种周转过程,母岩、基岩裸露和土壤厚度是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从母岩的角度评估了岩溶森林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桂北乃至中国西南岩溶地区植被保护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母岩 基岩裸露率 土壤厚度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厚松散层薄基岩煤层开采地表沉降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张佳明 程桦 张亮亮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59,共9页
为研究厚松散层薄基岩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速度变化规律,以淮南矿区某矿110801首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分别对不同开采速度、采高、采宽、松散层厚度和基岩层厚度条件下煤层开采地表沉降速度进行模拟研究,分析... 为研究厚松散层薄基岩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速度变化规律,以淮南矿区某矿110801首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分别对不同开采速度、采高、采宽、松散层厚度和基岩层厚度条件下煤层开采地表沉降速度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地表沉降速度变化规律及各影响参数对地表沉降速度的敏感性大小。结果表明:地表沉降速度随开采速度、采高、采宽的增大而增大,但随基岩层厚度、松散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地表最大沉降速度随开采速度、采高、采宽的增大而线性增大,随松散层厚度的增大而线性减小,与基岩层厚度呈幂函数减小关系;各影响因素对地表最大沉降速度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采宽、基岩层厚度、松散层厚度、开采速度、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松散层 薄基岩 FLAC3D 地表沉降速度 敏感性
下载PDF
基于地质概化的坚硬厚基岩覆岩裂隙场演变特征研究
6
作者 高兴斌 张加加 +5 位作者 杨康 贺伟 史志华 陈梁 白如鸿 孙强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59,共9页
精准掌握采动覆岩导水裂隙带演化特征是防止工作面突水灾害发生的重要基础,尤其对于西部矿井高强开采条件尤为重要。以榆树湾煤矿201西翼盘区为背景,以各砂岩层单轴抗压强度、RQD、砂岩层厚度作为系统聚类分析指标提出了厚基岩地质概化... 精准掌握采动覆岩导水裂隙带演化特征是防止工作面突水灾害发生的重要基础,尤其对于西部矿井高强开采条件尤为重要。以榆树湾煤矿201西翼盘区为背景,以各砂岩层单轴抗压强度、RQD、砂岩层厚度作为系统聚类分析指标提出了厚基岩地质概化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基岩层厚度对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裂隙角度、频次、节理应变能演变规律的影响,确定了导水裂隙带高度与节理总应变能的量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地质概化方法模拟所得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随基岩厚度增大呈现对数正相关增大趋势,且增加速率逐渐减小,该规律通过与邻近矿井实测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其准确性;随着基岩厚度的增大,导水裂隙带内垂直裂隙发育频次显著增大,水平裂隙反之,这表明基岩厚度的增大对导水裂隙带内水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与覆岩能量释放程度密切相关,随节理最大应变能和总应变能的增加呈指数增加特点,且增加速率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隙带 厚基岩 地质概化 数值模拟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厚松散层薄基岩下分层开采覆岩破坏高度研究
7
作者 王文卫 芦晓伟 +1 位作者 丁坤朋 王文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3,共9页
以赵固一矿厚松散层薄基岩下分层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研究、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及钻孔窥视方法对采后覆岩破坏高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得到下分层工作面采后,顶板垮落带发育高度为6.93~27.72 m,... 以赵固一矿厚松散层薄基岩下分层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研究、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及钻孔窥视方法对采后覆岩破坏高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得到下分层工作面采后,顶板垮落带发育高度为6.93~27.72 m,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为22.17~71.73 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下分层采高2.5 m、累计采高6 m时,最大垮采比为2.61,而累计采厚小于6 m、基岩厚度不小于30 m、黏土层厚度大于5 m时可认为黏土层厚度能够阻隔导水裂缝带向上发育;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得到累计采厚5.8 m处,垮落带15.26 m,垮采比为2.62,导水裂缝带55.59 m,裂采比为9.58。东一盘区下分层工作面后开采覆岩破坏高度的规律,可以为该矿下分层工作面时确定防水、防砂安全煤(岩)柱厚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松散层 薄基岩 垮落带 导水裂隙带 下分层
下载PDF
转龙湾矿浅埋薄基岩厚煤层双巷掘进巷间煤柱合理尺寸研究
8
作者 牛明 李庆国 +5 位作者 刘佳乐 钱德雨 汪金涛 曹永智 马凯田 吴劲豪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25-28,共4页
鄂尔多斯矿区浅埋薄基岩厚煤层工作面双巷掘进普遍采用19~30 m大煤柱护巷,煤炭资源损失严重。为确定转龙湾矿厚煤层23205工作面双巷掘进巷间煤柱合理尺寸,通过极限平衡理论分析得出合理最小煤柱宽度为11.38~20.94 m;采用FLAC^(3D)数值... 鄂尔多斯矿区浅埋薄基岩厚煤层工作面双巷掘进普遍采用19~30 m大煤柱护巷,煤炭资源损失严重。为确定转龙湾矿厚煤层23205工作面双巷掘进巷间煤柱合理尺寸,通过极限平衡理论分析得出合理最小煤柱宽度为11.38~20.94 m;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巷间煤柱宽度双巷掘进围岩应力、塑性区及位移分布演化规律。研究表明,转龙湾矿23205工作面巷间煤柱宽度最小合理尺寸为14 m左右,实际采用13.8 m巷间煤柱,实践表明巷道维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薄基岩 厚煤层 双巷掘进 巷间煤柱 采动影响
下载PDF
HVSR analysis of pumice sands for sediment depth characterization:A case study for Guadalajara,Mexico
9
作者 Hafid Salgado M. Alejandro Ramírez-Gaytan +1 位作者 Adolfo Preciado Christian R.Escuder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4年第3期577-591,共15页
The horizontal to 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methodology is used here to characterize pumice soils and to image the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geometry of Guadalajara,Mexico.Similar to other Latin American cities,Gua... The horizontal to 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methodology is used here to characterize pumice soils and to image the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geometry of Guadalajara,Mexico.Similar to other Latin American cities,Guadalajara is exposed to high seismic risk,with the particularity of being the largest urban settlement in Latin America built on pumice soils.Methodology has not yet been tested to characterize subsoil depths in pumice sands.Due to the questionable use of traditional geotechnical tests for the analysis of pumice soils,HVSR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for its characterization without altering its fragile and porous structure.In this work,resonance frequency(F0)and peak amplitude(A0)are used to constrain the depth of the major impedance contrast that represents the interface between bedrock and pumice soil.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borehole depths and other available geotechn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and show good agreement.One of the profiles estimated on the riverbanks that cross the city,reveals different subsoil thickness that could have an impact on different site responses on riverine areas to an eventual earthquake.Government and academic efforts are combined in this work to characterize depth sediments,an important parameter that impacts the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in the 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soil of Guadalajara shallow soil thickness bedrock depth pumice soil characterization
下载PDF
台格庙矿区钻井法凿井钻进工艺可行性研究
10
作者 王旭东 乔文俊 +2 位作者 赵海 王鹏 董俊亮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79,共7页
神华新街台格庙矿区一井东部风井井筒设计成井深度857.5 m,设计净直径7.0 m,设计井壁厚度850 mm,以此为工程背景,从地质特征、工程条件、装备能力、钻井分级工艺等方面,分析了采用竖井钻机钻井法凿井钻进工艺的可行性。研究了拟建井筒... 神华新街台格庙矿区一井东部风井井筒设计成井深度857.5 m,设计净直径7.0 m,设计井壁厚度850 mm,以此为工程背景,从地质特征、工程条件、装备能力、钻井分级工艺等方面,分析了采用竖井钻机钻井法凿井钻进工艺的可行性。研究了拟建井筒穿越的地层及其岩石力学特性,基岩厚度将达到870 m,基岩占比达到99.3%;基于地质条件、井筒功能和井筒设计参数,计算得出钻井深度将达875 m、钻井直径为10.2 m,并梳理了全岩地层深大直径井筒机械破岩钻进面临的难题;对比分析了东部深厚冲积地层和西部厚基岩地层钻进分级工艺,分析确定了“一扩成井”钻进工艺具有可行性,超前钻孔直径范围为6.5~7 m,扩孔钻进直径为10.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建设 厚基岩地层 竖井钻机钻井法 机械破岩 分级钻进
下载PDF
不同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条件下关键层破断力学机理研究
11
作者 于美鲁 王中文 +3 位作者 刘瑜 李春元 李政岱 王鲁瑀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44,共16页
针对松散层第四含水层突水灾害防治问题,以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和中厚板理论为基础,对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与主关键层之间的破断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统计并分析了6个典型厚松散层矿区的18个矿井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松基比及松散层... 针对松散层第四含水层突水灾害防治问题,以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和中厚板理论为基础,对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与主关键层之间的破断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统计并分析了6个典型厚松散层矿区的18个矿井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松基比及松散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松基比和松散层厚度与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通过中厚板理论分析了不同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条件下关键层破断力学机理,得出随着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的增大,关键层破断力学因素由拉破断转化为剪破断。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随着水压的增加,剪应力占比逐渐增大,且关键块之间的结构也由连续且稳定砌体梁结构转换为非连续易失稳的台阶岩梁结构。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的增大可能促使采空区原本稳定的砌体梁结构转化为台阶岩梁结构,促进导水裂隙带的发育。同时,在关键层岩块结构中出现了砌体梁与台阶岩梁共存的现象。不同松基比岩移边界线具有明显的“类指数曲线”特征,随着松基比的增加,岩移边界线由“直线”转化为“类指数曲线”,且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覆岩运移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水压 中厚板理论 岩层移动 松基比 关键层
下载PDF
深埋薄基岩厚煤层工作面开采论证与液压支架选型研究
12
作者 张现刚 《煤矿现代化》 2024年第2期85-89,共5页
为保障深埋薄基岩厚煤层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本文结合郭屯煤矿三采区地质条件,从安全、技术、环境和经济方面对采煤工艺进行了四位一体化的分析论证,并对液压支架进行选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验证了工作面液压支架设备配套的可行性。研究... 为保障深埋薄基岩厚煤层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本文结合郭屯煤矿三采区地质条件,从安全、技术、环境和经济方面对采煤工艺进行了四位一体化的分析论证,并对液压支架进行选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验证了工作面液压支架设备配套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薄基岩厚煤层工作面采用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相较于放顶煤工艺具有良好的的经济效益;工作面选用基本液压支架为ZY13000/28/63D型支架能够满足工作面的正常回采要求。深埋薄基岩大采高综采面设备配套将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基岩 厚煤层 采煤工艺 支架选型
下载PDF
基于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探测林地土层厚度 被引量:13
13
作者 解迎革 李霞 +1 位作者 张风宝 王永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2-216,共5页
土层厚度对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是评价林地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对林地土壤的土层厚度进行调查,该文应用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对林地土壤土层厚度进行了研究,对其可适用性做出评价。通过在野外试验点对土壤电阻率的实地断层扫描,... 土层厚度对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是评价林地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对林地土壤的土层厚度进行调查,该文应用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对林地土壤土层厚度进行了研究,对其可适用性做出评价。通过在野外试验点对土壤电阻率的实地断层扫描,将其结果与实际测定得到的基岩特征电阻率相结合,预测土层厚度,并将预测值和实地基坑开挖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层厚度多在小于2 m的范围内,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估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均方根误差为0.2678),初步表明该技术在估算林地土层厚度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该研究结果为土壤学方面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手段,也将对土壤质量评价和土地利用等相关工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断层扫描 土壤 土层厚度 基岩
下载PDF
厚表土层薄基岩条件下村庄压煤条带开采试验 被引量:19
14
作者 朱卫兵 许家林 +1 位作者 李兴尚 王志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8-742,共5页
为了确定临涣煤矿厚表土层薄基岩下合理的村庄压煤条带开采方案,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厚表土层薄基岩下条带开采地表沉陷特征.结果表明:当临涣煤矿四采区的薄基岩厚度小于条带采宽所引起的垂直应力增高区域高度时,地表沉陷将急剧... 为了确定临涣煤矿厚表土层薄基岩下合理的村庄压煤条带开采方案,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厚表土层薄基岩下条带开采地表沉陷特征.结果表明:当临涣煤矿四采区的薄基岩厚度小于条带采宽所引起的垂直应力增高区域高度时,地表沉陷将急剧增加;并得出了四采区条带采宽与垂直应力增高区域高度的线性增加关系.鉴于此优化了临涣煤矿村庄压煤条带开采方案,经过两个条带工作面的成功试采,已安全采出煤炭约11万t,地面移动变形最大值均小于建筑物Ⅰ级损坏临界值,建筑物未采取任何加固措施保护完好,留设煤柱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表土层 薄基岩 条带开采 地表沉陷
下载PDF
榆阳矿区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赵兵朝 王守印 +4 位作者 刘晋波 贺铜章 鱼智让 刘浪 张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3-348,共6页
为了准确地预计榆阳矿区覆岩导水裂缝带的发育高度,从而达到该区域保水开采的目的,以榆阳矿区煤层赋存条件较为典型的薛庙滩煤矿开采为背景,理论分析了主关键层位置、基载比、基采比等开采参数对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的影响,并采用相... 为了准确地预计榆阳矿区覆岩导水裂缝带的发育高度,从而达到该区域保水开采的目的,以榆阳矿区煤层赋存条件较为典型的薛庙滩煤矿开采为背景,理论分析了主关键层位置、基载比、基采比等开采参数对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的影响,并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模拟了薛庙滩煤矿开采时上覆岩层的移动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与主关键层在"三带"中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主关键层位置可通过基载比和基采比进行判断,结合岩层断裂与其自身拉伸变形的关系,可以确定出覆岩导水裂缝带的发育高度;计算出薛庙滩煤矿煤层开采后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为167.21 m,即发育至地表。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榆阳矿区"保水开采"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缝带 关键层 拉伸变形 基载比 基采比
下载PDF
厚冲积层薄基岩采场围岩三维力学特征 被引量:14
16
作者 侯俊领 谢广祥 +4 位作者 唐永志 李俊斌 黄新 张继兵 汪敏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13-2118,共6页
采用相似条件采场类比、现场实测和数值分析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厚冲积层薄基岩采场围岩三维力学特征,研究表明:厚冲积层薄基岩采场矿压显现与基采比密切相关,随着基采比增大,采场矿压趋于缓和。按基采比大小可将采场划分为"有板有... 采用相似条件采场类比、现场实测和数值分析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厚冲积层薄基岩采场围岩三维力学特征,研究表明:厚冲积层薄基岩采场矿压显现与基采比密切相关,随着基采比增大,采场矿压趋于缓和。按基采比大小可将采场划分为"有板有壳"、"有板无壳"和"无板无壳"3种类型。"有板有壳"类型采场,应力壳为采场第1掩体,其下位的断裂带板(梁)结构为第2掩体,采场矿压显现缓和;"有板无壳"类型采场,断裂带板(梁)结构为采场惟一掩体,其上位无"应力壳"承载,板(梁)结构失稳后采场矿压显现剧烈;"无板无壳"类型采场,无板(梁)结构和"应力壳"的掩护,冲积层荷载直接传递在液压支架上,该类采场易发生压架事故。"无板无壳"类型采场的覆岩结构沿竖向划分为两带,即"垮落带"和"弯曲下沉带"。并对形成3种类型采场的力学机理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冲积层 薄基岩 基采比 应力 破坏
下载PDF
西部生态脆弱区地表开采损害特征 被引量:16
17
作者 赵兵朝 同超 +2 位作者 刘樟荣 刘浪 余学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991-2998,共8页
为进一步揭示西部生态脆弱区地表开采损害特征形成的机理,在分析影响生态脆弱区地表开采损害特征主要因素(开采深度、开采高度、基岩厚度、载荷层厚度以及坡体自身稳定性)的基础上,研究生态脆弱区厚松散层薄基岩、黄土沟壑及山区丘陵下... 为进一步揭示西部生态脆弱区地表开采损害特征形成的机理,在分析影响生态脆弱区地表开采损害特征主要因素(开采深度、开采高度、基岩厚度、载荷层厚度以及坡体自身稳定性)的基础上,研究生态脆弱区厚松散层薄基岩、黄土沟壑及山区丘陵下煤层开采的地表损害特征,并以基采比(基岩厚度与开采高度之比,JC)和基载比(基岩厚度与载荷层厚度之比,JZ)为关键参数,揭示生态脆弱区煤层开采损害特征形成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以基采比和基载比为基础,结合坡体稳定性引起的附加量,能够有效地分析西部生态脆弱区的开采损害特征,为进一步揭示该区域煤层开采地表损害特征的形成机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开采损害 基采比 基载比 坡体稳定性
下载PDF
探地雷达在冰川厚度及冰下地形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璞玉 李忠勤 +3 位作者 吴利华 李慧林 王文彬 王飞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93-400,共8页
探地雷达因其快速、准确、无损、高分辨率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冰川学领域。以天山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为例,着重介绍了探地雷达在冰川厚度及冰下地形探测中的应用。通过对雷达图像的处理和解译,获取了高精度的冰川厚度数据,恢复了... 探地雷达因其快速、准确、无损、高分辨率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冰川学领域。以天山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为例,着重介绍了探地雷达在冰川厚度及冰下地形探测中的应用。通过对雷达图像的处理和解译,获取了高精度的冰川厚度数据,恢复了冰下地形,计算了冰储量,并分析了冰川厚度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冰舌厚度为0~148 m;冰储量为0.055 860 km3,折合成水为0.050 274 km3。近50年来,该冰川呈现强烈消融,与冰川区气温快速上升有直接关系,雷达探测为研究此响应机制提供了定量化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冰川厚度 冰储量 冰下地形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厚松散层薄基岩采动诱发水砂流运移特征试验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杨伟峰 吉育兵 +1 位作者 赵国荣 沈丁一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6-692,共7页
利用自制的水砂流运移及突涌模型进行试验,模拟了采动覆岩体裂缝通道中水砂流的运移与突出过程,研究了煤层开采水砂混合流运移特性。根据煤层采动引起覆岩破坏形成的垮落带、导水裂缝带通道情况,将水砂混合流运移通道侧壁面分为平直光... 利用自制的水砂流运移及突涌模型进行试验,模拟了采动覆岩体裂缝通道中水砂流的运移与突出过程,研究了煤层开采水砂混合流运移特性。根据煤层采动引起覆岩破坏形成的垮落带、导水裂缝带通道情况,将水砂混合流运移通道侧壁面分为平直光滑无充填的、粗糙起伏无充填的及有充填软弱泥质物质的3类,并针对这几种形态进行了模型试验。试验以0.05 MPa和0.1 MPa水压力条件下的不同通道裂缝宽度、不同倾角、不同通道侧壁形态为例,揭示了孔隙水压力在裂缝通道中不同位置的变化特征。突水涌砂在采空区是瞬间发生的,在裂缝通道内,根据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将水砂混合流运移过程分为相互关联的3个阶段:上升阶段、稳定阶段及突出阶段;总结了水砂混合流突出阶段的水压力变化曲线的特征,划分出了3种水砂突出类型:直泻式突出型、跳跃式突出型和缓坡式突出型。由此,探索了水砂混合流运移特征及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基岩 厚松散层 水砂流 运移特征
下载PDF
厚覆基岩下煤层开采突水溃砂机理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彭涛 冯西会 +3 位作者 龙良良 王英 牛超 刘英锋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60-264,共5页
为了揭示较厚上覆基岩煤层开采顶板突水溃砂灾害的形成机理,以照金煤矿突水溃砂事故为例,结合最新补勘地质资料,从导水通道、充水水源、物源、储水空间、动力源和地质构造等多方面对该类型灾害机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采动条... 为了揭示较厚上覆基岩煤层开采顶板突水溃砂灾害的形成机理,以照金煤矿突水溃砂事故为例,结合最新补勘地质资料,从导水通道、充水水源、物源、储水空间、动力源和地质构造等多方面对该类型灾害机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采动条件影响下,富水性弱~中等的洛河组含水层也可能发生破坏极大的水害事故;较厚上覆基岩煤层开采顶板突水溃砂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最终造成水砂混合流运移和突溃的现象;照金矿202工作面综放开采产生的导水裂隙带导通洛河组含水层,水进入宜君组与直罗组之间的离层空腔,随着积水量增加,渗入煤系含水层和古河床相松散体中形成似泥石流体,并会沿工作面切落形成的集中通道瞬间溃入工作面,导致煤层顶板上覆较厚基岩发生突水溃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水溃砂 导水裂隙带 较厚基岩 形成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