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3篇文章
< 1 2 1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article erosion and gas–particle hydrodynamics in an integral multi-jet swirling spout-fluidized bed
1
作者 Wenbin Li Feng Wu +2 位作者 Liuyun Xu Jipeng Sun Xiaoxun Ma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90-101,共12页
In this paper,using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based on Euler Lagrange and the commercial software Barracuda VR,the gas-particle hydrodynamics and the erosion of particles on the inner wall and internal componen... In this paper,using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based on Euler Lagrange and the commercial software Barracuda VR,the gas-particle hydrodynamics and the erosion of particles on the inner wall and 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spouted bed in the integrated multi-jet swirling spout-fluidized bed(IMSSFB)are studied.Erosion experiments have obtaine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article erosion on internal components and verified the relevant numerical models.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particle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IMSSFB is uneven due to the cyclonic effect of the axial swirl vane(ASV),resulting in particle erosion for the ASV being concentrated on one side;when the gas reaches the top,too high an erosion gas velocity leads to gas backflow.As the filling height increases,there is a tendency for the erosion position of the particles on the ASV to expand upwards.However,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gas velocity on the erosion position is in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gral multi-jet swirling spout-fluidized bed Gas–particle hydrodynamics Axial swirl vane Uneven Erosion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atom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ssure swirl nozzle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2
作者 Jinfan Liu Xin Feng +4 位作者 Hu Liang Weipeng Zhang Yuanyuan Hui Haohan Xu Chao Y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71-184,共14页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ssure swirl nozzl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its spray performance.This work aims to study pressure swirl nozzl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by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In the experiment...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ssure swirl nozzl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its spray performance.This work aims to study pressure swirl nozzl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by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In the experiment,10 nozzl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are designed to comprehensively cover various geometric factors.In terms of simulation,steady-state simulation with less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is used to study the flow inside the nozzl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ameter of the inlet and outlet,the direction of the inlet,the diameter of the swirl chamber,and the height of the swirl chamber all affect the atomization performance,and the diameter of the inlet and outlet has a greater impact.It is found that under the same flow rate and pressure,the geometric differences d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tomization characteristics,such as spray angle and SMD(Sauter mean diameter).Specific nozzle structures can be customiz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pray angle is related to the swirl number,and the SMD is related to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Through data fitting,the equations for predicting the spray angle and the SMD are obtained.The error range of the fitting equation for the prediction of spray angle and SMD is within 15% and 10% respectively.The prediction is expected to be used in engineering to estimate the spray performance at the beginning of a real pro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ssure swirl nozzle Nozzle structure Numerical simulation Spray angle PREDICTION
下载PDF
基于云计算的翻转课堂在编程类课程中的应用
3
作者 田晓轩 王少峡 王虹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15期29-32,共4页
面向非理工专业学生开设编程选修课程可使其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职场及学术要求,但面临缺乏可及性、稳定性强的编程操练环境,理论课程难度较大而课时不足,以及个体化指导和过程性评价不足等困难。在“R语言与数据可视化入门”课程中,通过... 面向非理工专业学生开设编程选修课程可使其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职场及学术要求,但面临缺乏可及性、稳定性强的编程操练环境,理论课程难度较大而课时不足,以及个体化指导和过程性评价不足等困难。在“R语言与数据可视化入门”课程中,通过搭建云计算平台,借助swirl自主学习包实现理论课程翻转教学,借助MOOC/自媒体/自制视频资源实现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实践课程翻转教学,结合侧重于过程性评价的多元考核方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对其他非理工专业学生的编程选修课程具有一定示范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语言 数据可视化 云计算 翻转课堂 swirl
下载PDF
Effect of Pre-Swirling Flow on Performance and Flow Fields in Semi-Opened Axial Fan
4
作者 Norimasa Shiomi Pin Liu Yoichi Kinoue 《Open Journal of Fluid Dynamics》 CAS 2023年第2期113-121,共9页
In this study, we tri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by giving a pre-swirling flow to the radial inflow that occurred in the semi-opened axial fan. In addition, the flow fields of rotor outlet were clarified experimenta... In this study, we tri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by giving a pre-swirling flow to the radial inflow that occurred in the semi-opened axial fan. In addition, the flow fields of rotor outlet were clarified experimentally, and the effect of pre-swirling flow was considered.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performance test wind tunnel with a square cross section of 880 mm. Three types of casings were prepared, in which the blade tip protruded 0%, 20%, and 40% of the meridional chord length. They were called R25, R15, and R05, respectively, in the casing bellmouth model code. Guide blades for generating a pre-swirling flow were installed on the vertical wall surface of the casing. In addition, a vertical wall was installed 60% upstream of the meridional chord length as an obstacle to prevent axial inflow. The velocity fields of the rotor outlet were measured using a hot-wire anemometer. From the results, the pre-swirling flow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fan performance. When there was no obstacles wall upstream, there was a partial increase in efficiency,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o large. When there was an obstacle wall upstream, the efficiency increased overall in the case of R15, but in the case of R05, the efficiency increased only in the low flow rate region, and conversely decreased in the high flow rate region. By observing the blade outlet flow fields when the performance was improved,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tip leakage vortex was weake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al Fan Semi-Opened Narrow Space Pre-swirling Flow Fan Performance
下载PDF
磁场诱导矩形通道内铁磁流体流动及强化传热
5
作者 王翠华 贾泽鹏 +3 位作者 隋佳旭 王鑫皓 张先珍 龚斌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39,共7页
为深入研究外加磁场作用下矩形通道中铁磁流体的流动及换热性能,基于有限体积法对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分析铁磁流体在不同雷诺数Re、磁场强度B下对努塞尔数Nu及流体阻力系数f的影响,重点对比3种热边界条件下磁场诱导铁磁流体旋流流动... 为深入研究外加磁场作用下矩形通道中铁磁流体的流动及换热性能,基于有限体积法对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分析铁磁流体在不同雷诺数Re、磁场强度B下对努塞尔数Nu及流体阻力系数f的影响,重点对比3种热边界条件下磁场诱导铁磁流体旋流流动的特点、强化传热效果及综合强化性能。结果表明:当外加磁场作用于铁磁流体时,由于磁场-流场-温度场的协同作用,3种热边界条件下,矩形通道内的铁磁流体均产生不同结构的旋流流动,明显强化其传热效果,且施加的磁场强度越大,强化传热效果越好,综合性能更优。在研究范围内,通过对3种热边界条件的比较,四面受热、上下两面受热和底面受热的综合强化因子最大值分别达到了1.372、2.277、2.2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磁流体 矩形通道 磁场 强化传热 旋流流动
下载PDF
旋流强化换热器传热与流阻分析
6
作者 刘凤霞 韩震 +3 位作者 于洋 胡大鹏 魏炜 安扬 《化工装备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为了研究管程旋流强化中换热器的性能,设计了一种适合气体流动的旋流元件安装于换热器的管程换热管入口处。通过RNG k-ε模型进行了数值研究,对不同参数旋流结构和换热器入口流量为30~50 m3/h的条件进行研究,并模拟结果进行换热器的设... 为了研究管程旋流强化中换热器的性能,设计了一种适合气体流动的旋流元件安装于换热器的管程换热管入口处。通过RNG k-ε模型进行了数值研究,对不同参数旋流结构和换热器入口流量为30~50 m3/h的条件进行研究,并模拟结果进行换热器的设计和实验系统的搭建。结果表明:加入旋流元件可以使流动趋于均匀进入各换热管,旋流元件对换热管近壁面处速度提升明显,总体传热系数提高了76.1%~135.9%,压降增加约5.7%~19.5%,旋流元件的加入使得换热器以较小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换热系数。对其螺旋角度(14°、18°、26°)、长度(32 mm、48 mm、64 mm)以及叶片宽度(8 mm、10 mm、12 mm)进行分析,得到α=18°,L=48 mm,W=10 mm时,换热器效果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元件 换热器 强化传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卧式紧凑型旋流气浮装置旋流筒结构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龚俊 张磊 +2 位作者 谢勰 海类游 蒋文明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9-188,共10页
由于油田开发采出液含水率上升和海上平台空间的限制,亟需紧凑型污水处理设备用于对海上油田含油污水处理。对此设计了卧式紧凑型旋流气浮装置,通过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对该装置旋流筒区域的流场分布及油水分离性能开展了系统研究,探究... 由于油田开发采出液含水率上升和海上平台空间的限制,亟需紧凑型污水处理设备用于对海上油田含油污水处理。对此设计了卧式紧凑型旋流气浮装置,通过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对该装置旋流筒区域的流场分布及油水分离性能开展了系统研究,探究了旋流筒结构、入口管径、含油污水入口速度和入口含油率等因素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入口管径为20 mm,含油污水入口速度为2 m/s时,采用导流叶片的旋流筒结构能获得较好的流场分布;含油污水入口速度越大切向速度衰减越严重;旋流筒在高度为100~300 mm时切向速度衰减较大,在高度为300~650 mm内衰减较小;相同含油污水入口速度下,增大入口管径能使旋流筒内油相体积分数增大;增大含油污水入口速度反而会导致旋流筒内油相体积分数减小;旋流筒内油相体积分数呈“U”型分布,且随入口含油率增大而增大,与入口含油率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型气浮装置 气浮旋流 结构优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CFD-DEM算法的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流特性分析
8
作者 禹言芳 石博文 +2 位作者 孟辉波 丁鹏程 姚云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3-1144,共12页
超轻粉体颗粒由于质量较小,在运输过程中易受气流扰动而飘散,物料的管道气力输送过程不稳定,易发生堵塞。为了研究超轻粉体颗粒在旋流气力输送中气固两相流流动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对Komax型静态混合器内气固... 超轻粉体颗粒由于质量较小,在运输过程中易受气流扰动而飘散,物料的管道气力输送过程不稳定,易发生堵塞。为了研究超轻粉体颗粒在旋流气力输送中气固两相流流动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对Komax型静态混合器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带有Komax型元件的水平管道可以改变颗粒的流动情况,改善了水平管道内颗粒堆积和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分别从颗粒相和流体相的流动状态分析得到元件长径比Ar=3时为最优几何结构;通过正交实验极差分析得到影响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因素顺序:输送气速>颗粒质量流量>颗粒粒径。当元件Ar=3时,颗粒-颗粒和颗粒-管壁的碰撞次数与碰撞强度呈现负相关,结合出口颗粒流分散状态,优选输送气速为3~4m/s;主要考虑输送气速对管内压降的影响,提出了带有Komax型元件的水平管道气力运输过程中压降与输送气速和轴向位置的经验拟合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混合器 多相流 稀相旋流气力输送 颗粒流 CFD-DEM耦合法 流动特性
下载PDF
翼型叶片安装方式对粉煤灰气力输送的影响
9
作者 来永斌 岳凯 +1 位作者 王龙 李超群 《煤矿机械》 2024年第2期92-94,共3页
针对当前螺旋流气力输送中有关叶片安装方式的研究,分析了典型NACA系列翼型截面叶片应用于起旋装置时的流场。通过对观测面轴向流速与切向流速的仿真,计算叶片不同安装方式与安装角度时螺旋流场的旋流强度,确定了前缘迎风的安装方式比... 针对当前螺旋流气力输送中有关叶片安装方式的研究,分析了典型NACA系列翼型截面叶片应用于起旋装置时的流场。通过对观测面轴向流速与切向流速的仿真,计算叶片不同安装方式与安装角度时螺旋流场的旋流强度,确定了前缘迎风的安装方式比尾缘迎风起旋效果更强;安装方式固定时,旋流强度随安装角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力输送 螺旋流场 翼型 旋流数
下载PDF
体型参数对梯形旋流排沙渠道水力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南军虎 李伟 +2 位作者 代江龙 马康宁 汪超群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4,共5页
为明确起旋室和排沙洞体型参数对梯形旋流排沙渠道水力特性的影响,采用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各参数下旋流排沙渠道的分流比、空腔形态、压强、流速,对比分析了不同断面型式的水力特性。结果表明,增大起旋室进口宽度,... 为明确起旋室和排沙洞体型参数对梯形旋流排沙渠道水力特性的影响,采用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各参数下旋流排沙渠道的分流比、空腔形态、压强、流速,对比分析了不同断面型式的水力特性。结果表明,增大起旋室进口宽度,或减小起旋室出口宽度、起旋室高度、排沙洞直径,均能减小梯形旋流排沙渠道的分流比;起旋室出口宽度是影响分流比的主要因素,排沙洞直径偏小会限制排沙洞内空腔的发展;增加渠道水面与排沙洞出口间的落差后可在排沙洞内形成更有利于泥沙运动的旋转水流;梯形旋流排沙渠道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更高,当渠道来流量为89.6 m^(3)/h时,梯形旋流排沙渠道的分流比较矩形渠道的降低了6.6个百分点,且同一位置处的旋转水流流速更大。研究成果可为旋流排沙渠道在引水工程中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排沙渠道 体型参数 分流比 压强 流速
下载PDF
体型参数对旋流排沙渠道水沙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南军虎 代江龙 +2 位作者 李伟 汪超群 马康宁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2,共9页
为明确关键体型参数对渠道和排沙洞内水沙特性的影响,在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旋流排沙渠道的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起旋室高度对截沙率影响较为显著,最大相差5.41%;排沙洞直径、倾角和起旋室出口宽度对分流比影响显著,最... 为明确关键体型参数对渠道和排沙洞内水沙特性的影响,在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旋流排沙渠道的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起旋室高度对截沙率影响较为显著,最大相差5.41%;排沙洞直径、倾角和起旋室出口宽度对分流比影响显著,最大相差8.13%,增大倾角后改善了原排沙洞封闭端因壁面条件影响而产生的泥沙淤积;起旋室出口宽度对渠道内水沙特性基本无影响;不同体型下旋流排沙渠道均可高效、持续排沙,截沙率均大于90%,经过起旋室后,高含沙水流从排沙洞流出,下游渠道含沙量急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排沙渠道 体型参数 水沙特性 截沙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旋流排沙渠道中旋转水流的排沙效果研究
12
作者 南军虎 马康宁 +3 位作者 汪超群 李伟 陶然 代江龙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78,共9页
旋流排沙渠道是基于旋转水流强挟带能力的特点提出的一种渠道水沙分离新技术,为了明晰其水沙特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VOF法及离散相模型,对旋流排沙渠道内的水沙两相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模型试验成... 旋流排沙渠道是基于旋转水流强挟带能力的特点提出的一种渠道水沙分离新技术,为了明晰其水沙特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VOF法及离散相模型,对旋流排沙渠道内的水沙两相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模型试验成果的对比确定了不同粒径泥沙的球度,研究了持续来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的排沙效果,分析了渠道和排沙洞内泥沙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粒径泥沙的球度介于0.2~1.0之间时,在渠道顶部局部来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对粒径为(0.075,3.000]mm泥沙的计算截沙率与试验值吻合良好,二者的相对误差仅为3.5%,误差主要来源于(0.075,0.160]mm的极细颗粒泥沙;当上游渠道水流进口来沙质量流量为60 g/s时,渠底高含沙水流由起旋室的分流,渠道含沙量迅速降低,起旋室前部和后部渠底水流含沙量分别为44.00 kg/m^(3)和0.07 kg/m^(3);排沙洞内的旋转水流对泥沙的挟带作用明显,在强离心作用下泥沙主要分布在排沙洞近壁面,最大泥沙含量约为200.00 kg/m^(3);在持续来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对粒径为(0.075,3.000]mm泥沙的截沙率为95.98%,仅少量极细泥沙以悬移质形式进入下游渠道,渠道和排沙洞内无大量的泥沙淤积,表明旋流排沙渠道是一种可实现高效且连续排沙的水沙分离技术。本成果可为旋流排沙渠道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水沙特性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排沙渠道 水沙特性 数值模拟 离散相模型 截沙率
下载PDF
侧卷流和复合卷流燃烧系统混合燃烧特性
13
作者 常江 李向荣 +3 位作者 刘洋 谢亮 陈彦林 刘栋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研究侧卷流燃烧系统(LSCS)和复合卷流燃烧系统(MSCS)对直喷式柴油机性能的影响,通过单缸柴油机台架开展了LSCS和MSCS的燃烧性能试验,结合仿真分析,揭示了LSCS和MSCS的缸内油、气混合特性.结果表明:在小负荷和高过量空气系数φ_(a)下,M... 为研究侧卷流燃烧系统(LSCS)和复合卷流燃烧系统(MSCS)对直喷式柴油机性能的影响,通过单缸柴油机台架开展了LSCS和MSCS的燃烧性能试验,结合仿真分析,揭示了LSCS和MSCS的缸内油、气混合特性.结果表明:在小负荷和高过量空气系数φ_(a)下,MSCS体现出较好的燃烧性能,相比于LSCS,其燃油消耗率最大降幅为3.6 g/(kW·h),碳烟排放最大降幅为0.13 g/(kW·h),燃烧持续期最大降幅为2.6°CA;但在大负荷和低φ_(a)下,LSCS体现出更好的燃烧性能,相比于MSCS,其燃油消耗率最大降幅为2.6 g/(kW·h),碳烟排放最大降幅为0.56 g/(kW·h),燃烧持续期最大降幅为2.8°CA.仿真结果表明:随负荷减小或φ_(a)增大,燃油射流贯穿能力减弱,复合卷流燃烧室的弧脊能更有效地提升油、气混合质量;随负荷增大或φ_(a)减小,燃油射流贯穿能力增强,复合卷流燃烧室的弧脊阻碍了燃油射流扩散,侧卷流燃烧室的分流造型能更显著地改善油、气混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式柴油机 侧卷流燃烧系统 复合卷流燃烧系统
下载PDF
空气射流特征对纯氨旋流燃烧火焰影响规律
14
作者 谢智成 徐义书 +3 位作者 张凯 余荣浩 韩金克 刘小伟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8,共14页
氨是理想能源,为更好利用纯氨燃料,开发适用纯氨燃料的燃烧器,通过数值模拟对某10 kWth天然气旋流燃烧器进行三维建模,并对其纯氨燃烧和氮氧化物排放性能进行计算及仿真分析,探讨空气射流特性对火焰形态、温度分布、NO生成及排放的影响... 氨是理想能源,为更好利用纯氨燃料,开发适用纯氨燃料的燃烧器,通过数值模拟对某10 kWth天然气旋流燃烧器进行三维建模,并对其纯氨燃烧和氮氧化物排放性能进行计算及仿真分析,探讨空气射流特性对火焰形态、温度分布、NO生成及排放的影响规律,以优化燃烧器纯氨燃烧能力。燃烧早期,旋流对燃料和空气混合影响大,而燃烧后期湍流强度对该过程影响大。发现通过增大空气射流孔面积(由12.8 mm^(2)增至19.2 mm^(2))、增加空气射流角度(由15°增至30°)均可增强旋流强度,促进燃料和空气混合,促进氨燃料快速着火和稳定燃烧,缩短着火距离。但过大的射流角度可能导致空气和燃料出现短暂分离,推迟混合过程,延长着火距离。此外,减小射流孔面积、增大射流角度还将增强燃烧器喷嘴附近湍流强度,促进氨燃料和空气混合燃耗,产生局部高温区,导致NO生成浓度升高。经对比优化,空气射流孔面积19.2 mm^(2)、射流角度15°、射流速度19.83 m/s时纯氨燃烧器实现稳定低NO燃烧,着火距离0.024 m、火焰长度0.446 m,NO生成峰值浓度和排放浓度分别降至443×10^(-6)和37.7×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燃烧 数值模拟 旋流燃烧器 预热解 NO
下载PDF
燃烧室结构对中负荷反应活性控制压燃发动机影响的模拟研究
15
作者 郎茂春 苏岩 +3 位作者 王耀东 沈博 张玉林 钱丁超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7,36,共11页
通过机理耦合和自动优化构建了包含重质柴油成分的多组分汽油/柴油替代物反应机理。将机理与CONVERGE耦合,构建了包含原机omega型燃烧室系统(omega combustion system,OMECS)、分离式涡流燃烧室系统(separated swirl combustion system,... 通过机理耦合和自动优化构建了包含重质柴油成分的多组分汽油/柴油替代物反应机理。将机理与CONVERGE耦合,构建了包含原机omega型燃烧室系统(omega combustion system,OMECS)、分离式涡流燃烧室系统(separated swirl combustion system,SSCS)和横向涡流燃烧室系统(lateral swirl combustion system,LSCS)的三维计算模型,以研究不同燃烧室对中负荷大预混比例条件下反应活性控制压燃(reactivity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RCCI)发动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OMECS燃烧室相比,SSCS和LSCS燃烧室的指示热效率分别提高了4.65%和3.51%,除NO_(x)外,其他排放物均有所降低。能量平衡分析和传热分析显示,传热损失、燃烧损失和排气损失降低;这表明新型燃烧室对RCCI燃烧模式的优化机制与对纯柴油燃烧模式不同。活塞壁面对柴油喷雾的引导效应不明显,但新型燃烧室独特的结构和缸内气流运动(例如SSCS燃烧室的分离燃烧室和LSCS燃烧室凸边两侧的小尺寸涡流等)对传热的削弱效应大于面容比和缸内温度增加对传热的增强效应。在所有的第二次喷射正时(start of injection,SOI)下,新型燃烧室的指示热效率均高于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机理 分离式涡流燃烧室系统 横向涡流燃烧室系统 能量平衡分析 传热分析
下载PDF
具有前置凸台防旋板的汽轮机交错齿迷宫密封动力学特性研究
16
作者 殷戈 黄彪 +3 位作者 黄新长 邵峰 张子涵 李志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64,共12页
为提高汽轮机多级轴端迷宫密封动力学性能,针对汽轮机两级轴端交错齿迷宫密封,开展了具有前置凸台的新型防旋板结构方案设计和止旋抑振性能评估。首先,针对两级轴端交错齿迷宫密封,设计了一级和两级传统防旋板、一级和两级前置凸台新型... 为提高汽轮机多级轴端迷宫密封动力学性能,针对汽轮机两级轴端交错齿迷宫密封,开展了具有前置凸台的新型防旋板结构方案设计和止旋抑振性能评估。首先,针对两级轴端交错齿迷宫密封,设计了一级和两级传统防旋板、一级和两级前置凸台新型防旋板等动密封防旋板结构方案,并建立了具有“虚拟旁路边界”的有、无防旋板多级交错齿迷宫密封动力学计算模型,实现了对多级动密封进口压力场和高预旋速度场的精准模拟;然后,采用基于多频椭圆轨迹涡动模型的动密封气流激振动力学特性(CFD)摄动数值预测方法,对比分析了无防旋板、传统防旋板和新型前置凸台防旋板作用下,两级交错齿迷宫密封泄漏特性和气流激振动力学特性;最后,通过分析不同防旋板结构方案下,两级交错齿迷宫密封腔室旋流发展、腔室速度场和动态压力分布、转子面气流激振力,阐明了防旋板的止旋抑振机制。结果表明:无防旋板的迷宫密封具有最低的泄漏量,一级传统防旋板或一级前置凸台防旋板的设置会使密封齿数减少,导致密封泄漏量增加约4.5%;相比于一级防旋板,具有两级防旋板的迷宫密封泄漏量增加约5.5%;相比于传统防旋板,前置凸台防旋板可减小交叉刚度、增大有效阻尼;相比于一级防旋板,两级防旋板可减小高涡动频率下的交叉刚度、增大直接阻尼,进而提高密封的有效阻尼;在传统防旋板的基础上设置前置凸台可提升防旋板的止旋性能,且两级防旋板可有效抑制密封下游区域的旋流发展,能显著提升迷宫密封动力学性能、抑制汽轮机轴系振动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宫密封 泄漏特性 动力学特性 防旋板
下载PDF
筒形五喷嘴燃烧室冷态时均流场特性实验研究
17
作者 金明 陆羽笛 +3 位作者 刘占南 吉雍彬 葛冰 臧述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124,共8页
为深入研究五喷嘴燃烧室的流场特性,采用高频PIV测量方法对燃烧室中心截面的冷态流场开展实验研究,主要分析了燃烧室入口速度以及中心喷嘴旋流强度对五喷嘴燃烧室中心截面的时均流场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心喷嘴和外侧喷嘴出口均... 为深入研究五喷嘴燃烧室的流场特性,采用高频PIV测量方法对燃烧室中心截面的冷态流场开展实验研究,主要分析了燃烧室入口速度以及中心喷嘴旋流强度对五喷嘴燃烧室中心截面的时均流场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心喷嘴和外侧喷嘴出口均存在主回流区,外侧喷嘴与燃烧室壁面间存在角回流区,相邻喷嘴射流相互干涉。喷嘴旋流强度相同时,入口速度由10 m/s增大到20 m/s,中心喷嘴和外侧喷嘴的回流区形态、主回流区长度、最大回流速度位置和气流合并点位置基本不变。入口速度为14.3 m/s时,中心喷嘴旋流强度由0.63增大到0.84,中心喷嘴回流区长度增大,外侧喷嘴回流区长度不变,主回流区最大回流速度显著增大,且更靠近喷嘴出口,气流合并点径向位置基本不变,轴向位置向喷嘴出口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喷嘴燃烧室 粒子图像速度仪 入口速度 旋流强度 回流区
下载PDF
进口防旋板对汽轮机交错齿迷宫密封泄漏特性和动力学特性影响研究
18
作者 黄新长 赵卫军 +3 位作者 殷戈 谭锐 张子涵 李志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26,共10页
为提高汽轮机高压缸和中压缸之间过桥汽封的气流激振动力学性能、抑制汽轮机轴系振动失稳,针对交错齿迷宫密封,开展了进口防旋板结构方案设计和动力学性能评估研究。首先,建立了具有“虚拟旁路边界”的交错齿迷宫密封动力学计算模型,实... 为提高汽轮机高压缸和中压缸之间过桥汽封的气流激振动力学性能、抑制汽轮机轴系振动失稳,针对交错齿迷宫密封,开展了进口防旋板结构方案设计和动力学性能评估研究。首先,建立了具有“虚拟旁路边界”的交错齿迷宫密封动力学计算模型,实现了对动密封进口压力场和高预旋速度场的精准模拟;然后,采用基于多频椭圆轨迹涡动模型的非定常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摄动数值方法,对比分析了进口预旋(预旋比为0、0.3、0.5)对无防旋板结构的迷宫密封的动力特性系数的影响规律;最后,详细评估了不同进口防旋板结构方案的止旋抑振性能,比较分析了防旋板倾角和数量对迷宫密封的泄漏量、动力特性系数和周向旋流比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迷宫密封泄漏量对防旋板倾角和数量变化不敏感(泄漏量变化小于0.5%);进口预旋会导致迷宫密封交叉刚度和有效阻尼穿越频率增大、有效阻尼减小,易诱发轴系失稳;进口防旋板能够显著减小迷宫密封的交叉刚度(约为53%)和有效阻尼穿越频率(约为24 Hz)、增大有效阻尼,使密封泄漏量略有增加(约为4.5%);相较于直防旋板,45°倾角斜防旋板使密封交叉刚度进一步降低约14%,有效阻尼穿越频率变化较小;当防旋板数由36增加到72时,密封交叉刚度降低约24%,有效阻尼穿越频率减小约5 Hz;而当防旋板数由72增加到144时,密封的转子动力特性对防旋板数变化不敏感;综合考虑加工成本和止旋抑振性能,具有72个直防旋板的迷宫密封进口防旋板结构方案最优。研究结果可为交错齿迷宫密封防旋板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宫密封 泄漏特性 动力学特性 计算流体动力学 防旋板
下载PDF
污泥热解气/氨旋流火焰燃烧特性
19
作者 吴宁 陈达南 +2 位作者 郭怡君 李军 黄宏宇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3,共9页
污泥热解气因难以被有效利用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浪费,而其中所含的氢气、甲烷等可燃组分可有效提升氨燃料的燃烧性能。对污泥热解气掺氨旋流火焰的结构及燃烧特性进行分析,基于化学发光法,通过实验考察当量比、掺氨比对火焰结构的影响。... 污泥热解气因难以被有效利用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浪费,而其中所含的氢气、甲烷等可燃组分可有效提升氨燃料的燃烧性能。对污泥热解气掺氨旋流火焰的结构及燃烧特性进行分析,基于化学发光法,通过实验考察当量比、掺氨比对火焰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燃烧火焰中的OH*在化学当量条件(φ=1.0)下辐射强度最大,CH*在富燃条件(φ=1.2)下辐射强度最大,OH*可以对火焰稳定性进行更好地表征;污泥热解气/氨气混合燃料中,随着氨气比例增大,旋流火焰稳定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气 氨气 化学发光 旋流火焰稳定性 污染物控制
下载PDF
涡流恢复导叶对螺旋桨气动和声学性能影响研究
20
作者 韦卿 张武 +3 位作者 陈正武 仝帆 朱文浩 王良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5,共13页
为了对比安装涡流恢复导叶与单排螺旋桨气动性能和气动噪声的差异,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安装六种不同间距涡流恢复导叶和单排螺旋桨的气动力及气动噪声。研究结果表明:在起飞状态,级间距Δx=0.27的工况下,安装涡流恢复导叶使得推力... 为了对比安装涡流恢复导叶与单排螺旋桨气动性能和气动噪声的差异,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安装六种不同间距涡流恢复导叶和单排螺旋桨的气动力及气动噪声。研究结果表明:在起飞状态,级间距Δx=0.27的工况下,安装涡流恢复导叶使得推力系数增加6.4%,效率增加6.7%。随着间距的增大,前级叶片的桨尖涡、尾迹涡等涡系结构在通过后级叶片时破碎并向下游传播,且强度逐渐减小。噪声强度随着级间距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大级间距涡流恢复导叶的噪声与最小级间距涡流恢复导叶噪声相比降低5.7 dB,噪声下降幅度随级间距的增加逐渐减缓,存在级间距最优位置使得推力增加最大,噪声强度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转螺旋桨 涡流恢复导叶 桨尖涡 尾迹涡 干涉噪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