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主要次生岩性圈闭形成条件 被引量:11
1
作者 宋铁星 师继红 王雪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7-18,21,共3页
次生岩性圈闭是松辽盆地进入高成熟期后挖掘潜力的对象。次生岩性圈闭是由后期地质作用如构造作用、成岩作用以及地层压力作用形成的圈闭。松辽盆地次生岩性圈闭包括岩性上倾尖灭圈闭、成岩圈闭、致密储层圈闭以及泥岩裂缝圈闭等类型。... 次生岩性圈闭是松辽盆地进入高成熟期后挖掘潜力的对象。次生岩性圈闭是由后期地质作用如构造作用、成岩作用以及地层压力作用形成的圈闭。松辽盆地次生岩性圈闭包括岩性上倾尖灭圈闭、成岩圈闭、致密储层圈闭以及泥岩裂缝圈闭等类型。物源方向和构造倾向以一定的方向相配合是形成岩性上倾尖灭圈闭的重要条件 ,即当沉积物源与构造倾向交角为 90°~ 2 70°时 ,尤其是交角为 180°时 ,易于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成岩圈闭一般形成于成岩作用强烈的深部地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岩性圈闭 成岩圈闭 松辽盆地 形成条件 成岩作用 地质作用
下载PDF
阿克库勒凸起南部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尖灭圈闭预测 被引量:10
2
作者 蒲仁海 何发岐 +1 位作者 袁丽珍 宋杉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4-227,共4页
阿克库勒凸起南部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尖灭圈闭,可通过下述方法预测:(1) 将上三叠统标志层对齐,制作不同方向的钻井剖面对比图,发现中油组存在着两处相变尖灭;(2) 将中油组顶底界标定在半个反射周期内,顶界标在正极性波峰附近... 阿克库勒凸起南部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尖灭圈闭,可通过下述方法预测:(1) 将上三叠统标志层对齐,制作不同方向的钻井剖面对比图,发现中油组存在着两处相变尖灭;(2) 将中油组顶底界标定在半个反射周期内,顶界标在正极性波峰附近,底界标在波谷附近,因尖灭与波峰、波谷的振幅有关,中油组对应的弱 空白反射即为尖灭;(3)根据上、中、下油组砂岩及间互泥岩的厚度、速度及密度,结合今构造北倾的单斜背景,分别制作中油组砂体陡倾短距离尖灭,缓倾长距离尖灭时含油、气、水的地质模型及选用30 Hz 主频子波制作褶积地震模型验证,中油组和下油组上段砂体均向南尖灭。据此预测在中下油组有两个面积为56 km2 和160 km2 的砂岩尖灭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三角洲砂体 尖灭圈闭 三叠系 油气藏
下载PDF
胜北洼陷胜北构造带白垩系连木沁组沉积体系分布与岩性油气藏勘探 被引量:9
3
作者 杨占龙 陈启林 +4 位作者 郭精义 李在光 黄云峰 吴青鹏 李红哲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89-93,共5页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胜北构造带白垩系连木沁组属于典型的北物源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其砂体埋藏深度较浅,储层物性较好,向北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发育。根据胜北洼中隆良好的古构造背景,结合胜北3、4号南北向平移断层沟通中、下侏罗统水西...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胜北构造带白垩系连木沁组属于典型的北物源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其砂体埋藏深度较浅,储层物性较好,向北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发育。根据胜北洼中隆良好的古构造背景,结合胜北3、4号南北向平移断层沟通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煤系地层和中侏罗统七克台组湖相泥岩烃源岩系等情况,认为胜北洼陷白垩系是浅层次生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上倾尖灭 岩性圈闭 连木沁组 胜北洼陷
下载PDF
相位分析技术在地层圈闭描述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管晓燕 穆星 刘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58,共3页
在寻找有效地层圈闭的过程中,常规振幅分析方法很难准确识别地层尖灭点(线)的位置。从正演模型分析出发,分析了不同地震属性识别地层尖灭点的情况,提出了相位分析技术。该技术采用相位类等反映几何学属性信息的参数识别地层圈闭的构建特... 在寻找有效地层圈闭的过程中,常规振幅分析方法很难准确识别地层尖灭点(线)的位置。从正演模型分析出发,分析了不同地震属性识别地层尖灭点的情况,提出了相位分析技术。该技术采用相位类等反映几何学属性信息的参数识别地层圈闭的构建特征,描述地层界面的空间变化和识别地层尖灭点的位置;沿目的层同相轴向地层超剥带进行自动追踪,在追踪得到的层位上提取相位类属性,属性分界线即为地震识别出的地层尖灭线。实际应用证明相位分析技术是解决地层圈闭识别与定量描述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位分析 地层圈闭 不整合 尖灭点(线) 地震属性
下载PDF
安县运动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地层划分对比与油气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35
5
作者 罗启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27,122-123,共7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包括原来川西北地区所称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煤系(组)和盆地其余地区所称香溪群。一直以来,对这2套地层各段间的对比关系存在着激烈争论,有多种对比意见,但都缺乏有力证据。安县运动的发现并被证实广泛存在于四川盆地中西...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包括原来川西北地区所称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煤系(组)和盆地其余地区所称香溪群。一直以来,对这2套地层各段间的对比关系存在着激烈争论,有多种对比意见,但都缺乏有力证据。安县运动的发现并被证实广泛存在于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为解决上述问题找到了一条路径。分析认为:盆地中西部地区上三叠统原来划分的香一段中海相化石层的广泛分布以及孢粉的组合特征,表明这些地区存在卡尼克—诺利克期的沉积;香一段顶部侵蚀面的被发现、香二段砂岩超覆在香一段的不同层位上,以及区域地震大剖面解释成果,均表明安县运动也强烈影响到这些地区。以安县运动所形成的侵蚀面为界,可将该区上三叠统划分为上、下两部分沉积。由此可知,川西北地区的须二段砂岩应在川中和川西地区南部香二段砂岩之下,改变了原来"砂对砂"、"泥对泥"的格局,出现了须二段大套砂岩往川中方向尖灭,往川西地区南部变为原香一段中上部的粉、细砂岩夹泥岩的现象;须四、须五段横向上的岩性也有明显变化,并往川西北方向尖灭。这一对比结果,为在该区寻找地层尖灭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指示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县运动 四川盆地 中西部 晚三叠世 侵蚀面 划分对比 地层尖灭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下载PDF
不整合背景下砂岩边界识别——以SH地区戴一段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星 彭佳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2年第6期33-40,共8页
SH地区戴一段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单砂体厚度不超过10 m,由于戴一段底部不整合面的影响,不整合强反射背景屏蔽了附近砂岩的有效信息,因此准确预测砂体边界是寻找油气藏的关键。为了准确识别不整合背景下的薄砂体,对比强反射分离算法,确定... SH地区戴一段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单砂体厚度不超过10 m,由于戴一段底部不整合面的影响,不整合强反射背景屏蔽了附近砂岩的有效信息,因此准确预测砂体边界是寻找油气藏的关键。为了准确识别不整合背景下的薄砂体,对比强反射分离算法,确定强反射分离流程,讨论强分离过程中去强参数的选取,建立正演模型检验处理后地震数据的可靠性。研究证实,基于层约束的动态快速匹配追踪方法能够消除断层等因素引起的异常值、加强运算稳定性和提高运算速度。根据研究区井旁道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属性分析结果等,确定分离系数为0.7时的强反射分离处理的地震数据相对合理,能显示有效储层信息。利用强反射分离后的地震数据提取三相属性,认为振幅属性与有效储层厚度具有正相关性,振幅属性结果能反映储层展布特征,可提高砂岩尖灭线识别的精度。所部署的井位钻遇油层,证实了强反射分离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不整合 砂岩尖灭 强反射分离 快速匹配追踪 去强参数 岩性圈闭
下载PDF
济阳坳陷滨海地区沙河街组隐伏剥蚀圈闭识别与描述 被引量:3
7
作者 吴笑荷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74,共8页
济阳坳陷滨海地区沙河街组隐伏剥蚀圈闭的地震反射特征为平行反射、空白反射甚至超覆反射等地震假象,故剥蚀尖灭点难以准确落实。研究表明研究区该类圈闭具有地层薄、夹角缓、高阻抗围岩等3个特点,难以识别的主要原因有2个:一是地震资... 济阳坳陷滨海地区沙河街组隐伏剥蚀圈闭的地震反射特征为平行反射、空白反射甚至超覆反射等地震假象,故剥蚀尖灭点难以准确落实。研究表明研究区该类圈闭具有地层薄、夹角缓、高阻抗围岩等3个特点,难以识别的主要原因有2个:一是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形成了平行反射;二是地层厚度薄,受高速围岩的相干作用,形成了空白反射。提出了地质条件约束下运用地球物理技术有效识别和描述隐伏圈闭的方法,即依据构造演化特征和测井及录井资料识别隐伏剥蚀圈闭,利用频率属性和提频资料描述尖灭线,并计算出剥蚀尖灭点与地层和不整合面夹角、地层厚度的关系,最终精确落实剥蚀尖灭点位置。本文提出的隐伏剥蚀圈闭识别与描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滨海地区的埕岛、孤岛、长堤、桩西、新北等油田,都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对其他地区类似地层圈闭识别和剥蚀尖灭线精确落实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滨海地区 沙河街组 隐伏剥蚀圈闭 反射假象 剥蚀尖灭点 圈闭识别与描述
下载PDF
陆丰南珠江组下段#2370层岩性圈闭识别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贾连凯 张卫卫 +4 位作者 肖张波 何雁兵 赵庆 阙晓铭 孙阳子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6-49,共14页
目前,砂岩储层尖灭的判别方法主要是通过针对地震振幅变化和地震属性进行分析,而针对高速灰岩屏蔽影响下砂岩储层尖灭的判别方法研究较少。受灰岩高速、高密度影响,灰岩之下的薄砂岩与围岩的弱反射特征往往被淹没,常规识别方法难以有效... 目前,砂岩储层尖灭的判别方法主要是通过针对地震振幅变化和地震属性进行分析,而针对高速灰岩屏蔽影响下砂岩储层尖灭的判别方法研究较少。受灰岩高速、高密度影响,灰岩之下的薄砂岩与围岩的弱反射特征往往被淹没,常规识别方法难以有效判断砂岩的尖灭线形态,影响岩性圈闭的落实。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分析,提出了一种针对该地区编号为#2370层砂岩尖灭线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判别方法,即以统计地震反射特征为主线,以正演模拟为验证,以地震属性和反演为辅助,以地质模式类比为依托,综合刻画砂岩尖灭线。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所刻画的砂岩尖灭线与实钻结果基本吻合。同时,结合砂岩尖灭线和局部构造背景,初步落实了该地区南部的#2370层岩性圈闭分布。该方法对灰岩广泛发育地区高速灰岩下岩性圈闭的落实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岩性圈闭 尖灭线 正演反演 地震属性
下载PDF
库车坳陷南部斜坡带隐蔽圈闭发育模式及勘探方向
9
作者 齐育楷 郭景祥 +5 位作者 罗亮 骆福嵩 周学文 姚威 张坦 林会喜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119,共12页
通过对库车坳陷南部斜坡带典型隐蔽油气藏的解剖,梳理了其圈闭发育的构造、沉积学条件、圈闭发育类型和模式并指出有力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库车坳陷南部斜坡带主要发育地层超覆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岩性圈闭以及断裂-岩性复合圈闭... 通过对库车坳陷南部斜坡带典型隐蔽油气藏的解剖,梳理了其圈闭发育的构造、沉积学条件、圈闭发育类型和模式并指出有力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库车坳陷南部斜坡带主要发育地层超覆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岩性圈闭以及断裂-岩性复合圈闭3种类型的隐蔽圈闭。(2)新和地区及邻区发育北向物源叠加后期构造掀斜改造形成的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群以及古隆起控制下发育的规模扇三角洲地层超覆圈闭2种类型,其中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是下一步主要勘探目标。(3)研究区巴什基奇克组顶部发育湖侵体系域,湖侵泥岩分隔多方向物源体系,可形成规模岩性圈闭。三叠系烃源岩在新和地区已达至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双源供烃”体系为该地区隐蔽油气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源,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圈闭 地层超覆 砂岩上倾尖灭 扇三角洲 巴什基奇克组 白垩系 斜坡带 库车坳陷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去屏蔽的地层尖灭线识别技术及应用——以塔河油田678区不整合面T50屏蔽为例
10
作者 邓锋 石玉 姜冬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24-29,共6页
地层尖灭线的识别与刻画对地层尖灭圈闭的描述极为重要。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地层尖灭线埋深较大,地震反射层能量较弱,分辨率较低,上覆不整合面T50的强反射隐蔽了地层尖灭线的有效反射信号,使地层尖灭位置很难准确判断。利用主成... 地层尖灭线的识别与刻画对地层尖灭圈闭的描述极为重要。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地层尖灭线埋深较大,地震反射层能量较弱,分辨率较低,上覆不整合面T50的强反射隐蔽了地层尖灭线的有效反射信号,使地层尖灭位置很难准确判断。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去不整合面T50的强屏蔽,使尖灭点信息在地震剖面上更加清晰,从而获得地层尖灭线较精确的位置,使沿其发育的一批地层圈闭边界刻画的更加精确,为地层圈闭类油藏储量的准确计算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地层尖灭线 地层圈闭 油藏
下载PDF
Backgating effect in GaAs FETs with a channel–semi-insulating substrate boundary 被引量:1
11
作者 Ahmed Chaouki Megherbi Said Benramache Abderrazak Guettaf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3-38,共6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modeling the effects of deep hole traps, mainly the effect of the substrate(backgating effect) in a GaAs transistor MESFT. This effect is explained by the existence, at the interface, of a spac... This study focuses on modeling the effects of deep hole traps, mainly the effect of the substrate(backgating effect) in a GaAs transistor MESFT. This effect is explained by the existence, at the interface, of a space charge zone. Any modulation in this area leads to response levels trapping the holes therein to the operating temperature. We subsequently developed a model treating the channel substrate interface as an N–P junction, allowing us to deduce the time dependence of the component parameters of the total resistance R ds, the pinch-off voltage V P, channel resistance, fully open R co and the parasitic series resistance R S to bind the effect trap holes H1and H0. When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values of the R DS(t S/ model for both traps show that there is an agreement between theory and experiment; it has inferred parameter traps, namely the density and the time constant of the trap. This means that a space charge region exists at the channel–substrate interface and that the properties can be approximated to an N–P j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ps pinch-off voltage resistance channel substrate interfa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