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雅乐溯源 被引量:2
1
作者 庄永平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26-29,共4页
研究日本雅乐的渊源以及与唐代俗乐的关系,对研究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燕乐,是有极大帮助的。尤其是研究那时的主奏乐器——四弦琵琶上的燕乐调布局、定弦变化、音阶时应等,可以为解开燕乐之谜打开有效的通道。
关键词 日本雅乐 隋郑、苏宫—商大二度定弦变化对应 日本、唐俗乐宫—羽小三度同音异名对应 琵琶定弦降低四度 律调 吕调 越调调弦法 双调调弦法
下载PDF
《文焕堂指谱》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寄萍 吴秋红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41-47,共7页
《文焕堂指谱》是新发现的有南音“工ㄨ(读qe)谱”的最早刊本和海内外孤本,是“申遗”的重要附件,传承和研究价值极高。文章以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谱式、谱字、南琶指法、管门四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索《文焕堂指谱》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 《文焕堂指谱》 工乂谱 谱式 谱字 南琶指法 管门 比较研究
下载PDF
黔东南侗族琵琶歌核腔及其文化阐释 被引量:3
3
作者 何家国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118-124,共7页
作为民间歌曲的基础结构,核腔对于分析、研究民歌乃至民间音乐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黔东南侗族琵琶歌核腔由角商宫羽(Mi Re Do La)四音列构成,并在核腔原形及其不断变形中建构、完成旋律。作为侗族社会自然、人文环境的产物,琵琶歌核腔... 作为民间歌曲的基础结构,核腔对于分析、研究民歌乃至民间音乐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黔东南侗族琵琶歌核腔由角商宫羽(Mi Re Do La)四音列构成,并在核腔原形及其不断变形中建构、完成旋律。作为侗族社会自然、人文环境的产物,琵琶歌核腔与侗族社会款组织、民间歌师的即兴创作及其伴奏乐器——琵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依存于侗族社会文化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腔 侗族琵琶歌 侗族音乐
下载PDF
论调腔《琵琶记》的演变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宝春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1期7-12,共6页
《琵琶记》是调腔的传统剧本之一,与陆抄本及近、现代其他地方戏的《琵琶记》演出本相比,调腔《琵琶记》在关目、情节、唱词等方面有许多具体的变化,并有自己的演变特色,同时还保存了明代演出风貌。它在对白、唱词等方面的声腔特色也很... 《琵琶记》是调腔的传统剧本之一,与陆抄本及近、现代其他地方戏的《琵琶记》演出本相比,调腔《琵琶记》在关目、情节、唱词等方面有许多具体的变化,并有自己的演变特色,同时还保存了明代演出风貌。它在对白、唱词等方面的声腔特色也很鲜明,突出了演出的舞台性,注重戏剧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腔 《琵琶记》 演变 特点
下载PDF
论燕乐琵琶乐调的实质性转变 被引量:1
5
作者 庄永平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4期28-38,共11页
从隋朝郑译与外来苏祗婆乐调的对应(587)起,燕乐调在琵琶上是经过几次转变的:一次是由同宫系统转向同音异名多调性运用,到唐天宝十三载(754),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时,已显示出了这种转变。另一次是大约在武后与玄宗之间(624—762)... 从隋朝郑译与外来苏祗婆乐调的对应(587)起,燕乐调在琵琶上是经过几次转变的:一次是由同宫系统转向同音异名多调性运用,到唐天宝十三载(754),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时,已显示出了这种转变。另一次是大约在武后与玄宗之间(624—762)或玄宗末年与中唐之间(762—839),四弦四相琵琶定弦总体降低了四度,前者保留在当今福建南琶定弦上;后者即为北琶广泛采用,更促进了多调性的运用。再一次是在四弦四相琵琶总体降低四度之后,明确了低大二度的双调定弦法,这大概是中唐以后才形成的格局。至此,这些均是围绕拨弹乐器琵琶进行的。但约中、后唐至宋朝,由于主奏乐器转移到吹管乐器筚篥与笛上,乐调理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正如那时文体上出现游戏式的回文诗、璇玑图那样,音乐上也有类似游戏式的乐调排列,其实,这与真正乐调的发展并无什么特别的关联,相反,则造成了燕乐不用徵调以及角调位置认定等种种谜团,成为燕乐调的千古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隋朝郑译与外来苏祗婆乐调的对应(587)起 燕乐调在琵琶上是经过几次转变的:一次是由同宫系统转向同音异名多调性运用 到唐天宝十三载(754) 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时 已显示出了这种转变.另一次是大约在武后与玄宗之间(624-762)或玄宗末年与中唐之间(762-839) 四弦四相琵琶定弦总体降低了四度 前者保留在当今福建南琶定弦上 后者即为北琶广泛采用 更促进了多调性的运用.再一次是在四弦四相琵琶总体降低四度之后 明确了低大二度的双调定弦法 这大概是中唐以后才形成的格局.至此 这些均是围绕拨弹乐器琵琶进行的.但约中、后唐至宋朝 由于主奏乐器转移到吹管乐器筚篥与笛上 乐调理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正如那时文体上出现游戏式的回文诗、璇玑图那样 音乐上也有类似游戏式的乐调排列 其实 这与真正乐调的发展并无什么特别的关联 相反 则造成了燕乐不用徵调以及角调位置认定等种种谜团 成为燕乐调的千古之谜.
下载PDF
唐代俗乐律调体系的形成 被引量:4
6
作者 郑荣达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第6期36-47,共12页
曾经盛兴于唐、宋两代的俗乐二十八调的乐调体系,由于在唐的相关文献中叙述简扼,关于它形成问题的讨论,如俗乐二十八调体系起源于龟兹乐或琵琶调等的说法,由于缺乏历史文献的直接依据和支撑,显得论理的底气不足。本文将通过龟兹乐调及... 曾经盛兴于唐、宋两代的俗乐二十八调的乐调体系,由于在唐的相关文献中叙述简扼,关于它形成问题的讨论,如俗乐二十八调体系起源于龟兹乐或琵琶调等的说法,由于缺乏历史文献的直接依据和支撑,显得论理的底气不足。本文将通过龟兹乐调及隋代应用的乐调,与唐俗乐调的结构以及调位高度等几个方面的比较,来深入讨论唐俗乐律调的起源,以及为什么中国的俗乐调只有七宫均四调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钟 律高 俗乐调 琵琶调 龟兹乐 哑钟 下徵 调名
下载PDF
唐乐琵琶三谱考辨 被引量:2
7
作者 庄永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8年第1期12-18,70,共8页
本文将《敦煌乐谱》《五弦谱》《三五要录谱》三谱综合起来进行考辨,对唐代音乐研究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通过对乐谱的分析考辨,比起通过有关文献的文字记载来进行研究,有着更直接、更确凿、更便利的好处。而且,在古代还缺乏... 本文将《敦煌乐谱》《五弦谱》《三五要录谱》三谱综合起来进行考辨,对唐代音乐研究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通过对乐谱的分析考辨,比起通过有关文献的文字记载来进行研究,有着更直接、更确凿、更便利的好处。而且,在古代还缺乏保存音乐手段的情况下,乐谱显然是唯一能再现当时音乐的重要途径。虽然由于那时记谱的手段还不够成熟,但毕竟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旋律曲调记录下来。解译这些乐谱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与接近乐曲的原来面貌。正像现在科学已能根据物种的DNA,最大程度地来复原现已消失的物种面貌那样。我们以往较多的是在文献记载及纯乐调理论上的交锋,显然不如在乐谱上的交锋来得更为有力,也获益良多。而乐谱的考辨主要集中在对旋律曲调的解译,深入细致地来分析与此相关的乐器上的具体定弦、乐曲的调性、调式以及节拍、节奏诸方面,这样才能探究出唐代音乐的实质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乐谱 五弦谱 三五要录谱 调名 定弦 调性 调式 节拍 节奏
下载PDF
川剧高腔《琵琶记》考论 被引量:1
8
作者 俞为民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3-12,共10页
川剧高腔《琵琶记》是川剧高腔的经典剧目,现存的皆为舞台演出本,根据川剧高腔的舞台演出实际及艺术形式,对原本的情节与人物形象都作了改动,使其更适应于舞台演出。
关键词 川剧高腔 《琵琶记》 情节 人物 弋阳腔
下载PDF
琵琶名曲《霸王卸甲》 被引量:2
9
作者 关颖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9-20,共2页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以楚汉之争的历史事实为题材,描绘了垓下大战中西楚霸王项羽的败北。本文以李廷松演奏的版本为研究对象,对该曲的传谱、背景、题材等方面的材料进行了梳理,并从演奏指法和技巧等方面进行...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以楚汉之争的历史事实为题材,描绘了垓下大战中西楚霸王项羽的败北。本文以李廷松演奏的版本为研究对象,对该曲的传谱、背景、题材等方面的材料进行了梳理,并从演奏指法和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力求加深对乐曲艺术风格的理解和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曲 《霸王卸甲》 演奏技巧
下载PDF
论传统琵琶乐曲的定弦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68-70,共3页
传统琵琶乐曲在整个琵琶音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对于《十面埋伏》、《阳春白雪》这类经典乐曲 ,人们通常会更重视研究其演奏技法和流派风格的传承 ,而较少涉及乐曲定弦的研究。传统琵琶乐曲的定弦种类大致有三种 ,其中以D调数量为最多... 传统琵琶乐曲在整个琵琶音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对于《十面埋伏》、《阳春白雪》这类经典乐曲 ,人们通常会更重视研究其演奏技法和流派风格的传承 ,而较少涉及乐曲定弦的研究。传统琵琶乐曲的定弦种类大致有三种 ,其中以D调数量为最多。传统琵琶乐曲的定弦暗示了乐曲的和声语言及其音响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琵琶乐曲 定弦 和声语言 调式 节奏感 演奏技法
下载PDF
林谦三的敦煌琵琶谱第一组定弦研究
11
作者 安达智惠 《文化艺术研究》 2012年第2期123-131,共9页
《敦煌琵琶谱》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三种琵琶古谱。1909年法国伯希和(P.Pelliot)将其拿回法国,现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林谦三最早把《敦煌谱》作琵琶谱来解读。他于1937年在平出久雄协助下开始对《敦煌琵琶谱》和《天... 《敦煌琵琶谱》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三种琵琶古谱。1909年法国伯希和(P.Pelliot)将其拿回法国,现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林谦三最早把《敦煌谱》作琵琶谱来解读。他于1937年在平出久雄协助下开始对《敦煌琵琶谱》和《天平琵琶谱》进行研究,1938年写成论文《琵琶古谱的研究——〈天平〉、〈敦煌〉二谱试解》。其后,1955年林氏发表了《Study on Explication of Ancient Musical Score of P’i-p’a Discovered at Tun-huang,Chi-na》(《中国敦煌古代琵琶谱的解读研究》),1957年又增订成《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一书,由潘怀素译成中文后,连同二十五首译谱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69年林氏又发表了最后的修订本《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笔者在学习了林谦三前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之后,拟对其研究《敦煌琵琶谱》的方法作进一步的探索,本文着重考察林谦三对于P.3808卷《敦煌琵琶谱》第一组十曲的定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琵琶谱》 《天平琵琶谱》 林谦三 琵琶定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