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in sediment discharge in a sediment-rich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1955 to 2010: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soil erosion control 被引量:7
1
作者 JuYing JIAO ZhiJie WANG +2 位作者 GuangJu ZHAO WanZhong WANG XingMin MU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4年第5期540-549,共10页
The well-documented decrease in the discharge of sediment into the Yellow River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sediment yield bas... The well-documented decrease in the discharge of sediment into the Yellow River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sediment yield based on data from 46 hyd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sediment-rich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1955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nce 1970 sediment yield in the region has clearly decreased at different rates in the 45 sub-areas controlled by hydrological stations. The decrease in sediment yiel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and extent of soil erosion control measures and rainstorms that occurred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sub-areas. The average sediment delivery modulus(SDM) in the study area decreased from 7,767.4 t/(km^2·a) in 1951–1969 to 980.5 t/(km^2·a) in 2000–2010.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65.5% of the study area with the SDM below 1,000 t/(km^2·a) is still necessary to control soil deterioration caused by erosion, and soil erosion control measures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in the areas with the SDM above 1,000 t/(k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delivery modulus(SDM) Yellow River hydrological station(s)-controlled sub-area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December 2014 Great Flood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s in the Kelantan Plains, Malaysia
2
作者 Jusop Shamshuddin Qurban Ali Panhwar +3 位作者 Radziah Othman Roslan Ismail Hamdan Jol Melissa Alina Yusoff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6年第2期263-276,共14页
Heavy rain falling on land at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Kelantan River, Malaysia, on December 2014, had resulted in severe soil erosion and untold damages to croplands.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river were heavily silte... Heavy rain falling on land at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Kelantan River, Malaysia, on December 2014, had resulted in severe soil erosion and untold damages to croplands.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river were heavily silted with infertile materials considered unfit for crop production.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ain why the flood phenomenon occurred, to determin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ediments silted in the Kelantan Plains and to propose measures for soil mitig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lted sedimen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quarts, mica, feldspars, kaolinite, gibbsite and hematite believed to come from the top- and subsoil of the upland areas. The sediments’ pH was very low and Al and/or Fe contents were very high, while nitrogen and carbon contents varied from area to area. Soils in the Kelantan Plains badly affected by this great flood needed to undergo proper ameliorative program. The most appropriate measure would be to apply ground magnesium limestone in combination with bio-fertilizer fortified with beneficial microbes that would increase their pH to a level above 5, which consequently eliminates Al<sup>3+</sup> and/or Fe<sup>2+</sup> that causes toxicity to the crops growing on them. The organic material so added would enhance the formation of soil structures. It is advised that the farming communiti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Kelantan River would have to follow the advice advoca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Peninsular Malaysia, via MyGAP initiative, in order to susta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n their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Production Great Flood Heavy Rainfall silted Sediments soil Properties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淤地坝记录的泥沙沉积过程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李勉 杨剑锋 +1 位作者 侯建才 沈中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4-69,共6页
淤地坝是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在拦蓄泥沙的同时,也记载了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历史变化过程及特征。该研究根据流域历史降雨资料,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关地沟小流域淤地坝1959~1987年泥沙沉积旋回变化及各旋回层... 淤地坝是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在拦蓄泥沙的同时,也记载了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历史变化过程及特征。该研究根据流域历史降雨资料,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关地沟小流域淤地坝1959~1987年泥沙沉积旋回变化及各旋回层泥沙中、小流域沟间地和沟谷地表层土体中放射性同位素137Cs含量,研究了小流域侵蚀产沙变化过程及泥沙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该小流域在淤地坝建设初期,侵蚀产沙强度很大,其后产沙强度由强变弱,呈显著降低趋势,淤地坝内沉积泥沙的70%来源于沟间地;微小流域与较大流域在泥沙来源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土壤侵蚀 ^137CS 泥沙沉积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演变趋势数值模拟 被引量:33
4
作者 施勇 栾震宇 +1 位作者 陈炼钢 金秋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2-839,共8页
以长江中下游防洪系统为对象,概述了在大型复杂防洪系统洪水行为数值模拟基础上,成功地将长江中下游洪水演进数学模型转化为面向长江防洪系统防洪规划方案评估需求的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演变的数学模型。为适应防洪规划方案论证涉及江湖... 以长江中下游防洪系统为对象,概述了在大型复杂防洪系统洪水行为数值模拟基础上,成功地将长江中下游洪水演进数学模型转化为面向长江防洪系统防洪规划方案评估需求的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演变的数学模型。为适应防洪规划方案论证涉及江湖水沙相互制衡相互关联客观情况,建立了面向江湖水沙关系及其演变的数学模型。针对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运动特点,在水沙数值模拟的范围内侧重对下荆江河道冲刷、荆江三口分流分沙模式、洞庭湖泥沙淤积、江湖耦合等环节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数值处理方法。模拟结果较好反映了江湖水沙演变规律,主要成果已应用于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和防汛调度方案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江湖关系 演变趋势 水沙数值模拟 the Yangtze River lower reaches relationship 数学模型 防洪系统 防洪规划 湖水 主要成果 运动特点 演变规律 相互制衡 相互关联 水沙关系 三口分流 泥沙淤积 模拟结果
下载PDF
宁蒙黄河治理对策 被引量:31
5
作者 张红武 方红卫 +7 位作者 钟德钰 王新军 李振山 黄河清 张俊华 安催花 刘青泉 李颖曼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共25页
资料分析表明,宁蒙黄河冰凌灾害频繁的被动局面是由于主槽萎缩、卡冰结坝所致;而洪灾与用水安全问题则是河势变化无常和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淤堵干流形成"沙坝"引起的。为有效恢复宁蒙河段的行洪排沙功能,实现河道减淤、恢复... 资料分析表明,宁蒙黄河冰凌灾害频繁的被动局面是由于主槽萎缩、卡冰结坝所致;而洪灾与用水安全问题则是河势变化无常和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淤堵干流形成"沙坝"引起的。为有效恢复宁蒙河段的行洪排沙功能,实现河道减淤、恢复和维持河道中水河槽、保障防洪(凌)安全的宁蒙黄河治理目标,从产沙、输沙、调控机理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各因素对宁蒙黄河河床演变特征的影响。就产沙而言,通过产沙地貌分区、遥感影像分析和流域水系分区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黄河上游不同沙源区的分布。基于提出的风蚀输沙通量计算方法及风沙入河估算方法,并结合区域风速与植被覆盖率实测数据,发现近30 a风速下降、区域植被覆盖率上升是风沙侵蚀量与入黄风沙量逐渐减少的原因。分析宁蒙河段日均风速、日降雨量和已有侵蚀观测资料,发现宁蒙地区的风水两相侵蚀主要体现为风蚀与水蚀交错存在及其交互促进,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3—5月,水力侵蚀则集中在7—9月。现场观测与黄土降雨侵蚀模型试验则表明,重力侵蚀在黄土高原的整个侵蚀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份额,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遭到侵蚀的主要外营力,也是激发和加剧重力侵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总体来看,宁蒙黄河的流域产沙具有典型的风-水-重力多营力交互特点,在比尺模型与野外观测揭示的流域径流汇集过程、沟道水流与河床自适应以及非平衡输沙机理基础上,构建了复杂地貌形态的小流域产流产沙动力学模型,成功模拟了不同植被特征和分布状况对流域产流产沙的影响,并得出了植被的减水减沙效果与延滞径流洪峰的作用同郁闭度呈正相关关系,陡坡区域植被对径流洪峰的延滞作用大于缓坡区域的结论。就输沙而言,以泥沙起动、推移质输沙与河床均衡调整等基础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与冲积河流全沙运动模型相似条件。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表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改变径流分配是导致宁蒙河道淤积萎缩的主因,协调水沙关系是修复黄河行洪排沙功能的有效途径。并分析确定了宁蒙黄河河道水沙调控阈值和多沙支流入汇口干流防淤堵的流量阈值,即宁蒙黄河临界调控流量为2000~2500 m^3/s,临界含沙量5.4~10.5 kg/m^3,调控时间为15~20 d,证实了通过协调水沙关系可修复和维持宁蒙黄河行洪排沙功能;防止多沙支流入汇堵河的黄河流量阈值为2500 m^3/s,治理淤堵沙坝配合"挖引疏浚"有效冲刷的干流阈值流量为3000 m^3/s。从各河段模型试验给出的来沙系数阈值沿程减小的变化趋势看,在内蒙古河段现状河床边界条件下,全线冲刷要求的流量至少为2600 m^3/s,表明黑山峡工程必须预留充足的水沙调控库容。就宏观调控而言,针对流域下垫面条件多样、入黄泥沙沙源众多、河道输沙受水库调度影响显著等特点,以干流水库群为调节器,以径流泥沙为调节对象,采用模块化开发方法集成了风-水-重力侵蚀模型、河道输沙模型、冰情预报模型于水库联调模型上,构建了可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水沙过程模拟预报的宁蒙黄河区域数字流域模型平台,并成功在下河沿—石嘴山河段进行了调试和应用。此外,针对宁蒙黄河河型复杂、凌汛期易卡冰结坝、夏季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易堵干流形成"沙坝"等河情状况,提出了"水沙调控、支流拦沙、堤外放淤"的处治模式。在稳定性分汊河段、大型支流入汇段、受沙卵石河床组成限制的河段,则指出不宜强行套用微弯型治理方案,而可采用"工程导送(简称为‘导’)、塞支强干(简称为‘塞’)、挖引疏浚(简称为‘挖’)"方针,亦即"导、塞、挖并举"的对策。建设黑山峡水库、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是宁蒙河段长远治理的根本对策,通过增加河道内汛期水量和调水调沙,恢复并维持中水河槽,提供防凌库容,才能彻底解决宁蒙河段凌洪灾害,并得出建立黄河上游沙源固定、支流泥沙阻截、干流泥沙输导与堤外淤沙处置的"固-阻-输-置"综合防治体系,是目前可行的治理对策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宁蒙河段 水沙调控 治理对策 多沙支流 侵蚀产沙 河道输沙
下载PDF
黄河中游淤地坝拦沙机理及作用 被引量:43
6
作者 方学敏 万兆惠 匡尚富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49-53,共5页
本文分析了淤地坝形成后水文泥沙条件的变化,探讨了淤地坝的淤积形态和拦沙机理,从单坝拦沙定额、小流域对比分析、河流泥沙变化、典型暴雨洪水等方面讨论了淤地坝的拦沙作用.
关键词 淤地坝 水土保持 拦沙 黄河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调控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7
作者 施勇 栾震宇 +1 位作者 陈炼钢 金秋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3-831,共9页
以长江中下游防洪系统为对象,在大型复杂防洪系统洪水运动数值模拟基础上,成功地将面向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论证需求的洪水演进数学模型转化为面向长江防洪系统江湖水沙调控需求的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调控数学模型。为适应江湖水沙调控和... 以长江中下游防洪系统为对象,在大型复杂防洪系统洪水运动数值模拟基础上,成功地将面向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论证需求的洪水演进数学模型转化为面向长江防洪系统江湖水沙调控需求的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调控数学模型。为适应江湖水沙调控和评估的要求,提出了基于水动力学的闸坝调度计算模式。此外,还对河网分汊泥沙分配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及其洞庭湖区"控支强干"方案论证模拟计算,较好地解决了防洪措施蓄泄后效评估和工程优化调控模式等关键难题,为防洪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定量依据,主要成果已应用于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江湖 水沙调控 数值模拟 the Yangtze River 下游防洪 防洪规划 防洪系统 数学模型 规划方案 优化调控模式 主要成果 闸坝调度 需求 水动力学 评估 模拟计算 计算模式 洪水运动 洪水演进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莫莉 王勇 +1 位作者 王飞 穆兴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94,共5页
水土保持措施是减少河流泥沙的主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在减少土壤侵蚀的同时也会减少地表径流和地表水资源量。根据目前我国北方地区水土保持对径流量和泥沙量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在坡面和沟道上梯田、造林、种草和坝地等水土保持措... 水土保持措施是减少河流泥沙的主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在减少土壤侵蚀的同时也会减少地表径流和地表水资源量。根据目前我国北方地区水土保持对径流量和泥沙量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在坡面和沟道上梯田、造林、种草和坝地等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并对不同流域尺度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减沙水代价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同一区域不同水土保持各单项措施减沙水代价不同;同一措施和综合措施减沙水代价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通过选择减沙水代价较小的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和区域配置,可以在减少相同泥沙量的同时,相对增加河流水资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径流 泥沙 减水减沙效益 减沙水代价
下载PDF
长江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若干问题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代钧 许丹宇 +3 位作者 任宏洋 曹海彬 郑敏 刘惠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5-610,共6页
论述了三峡水库几个重要水环境问题,对近年来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回顾,评述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就三峡水库水质模拟、水体富营养化、水库泥沙截留淤积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国际水协会最新推出的河流... 论述了三峡水库几个重要水环境问题,对近年来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回顾,评述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就三峡水库水质模拟、水体富营养化、水库泥沙截留淤积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国际水协会最新推出的河流水质模型,提出了三峡水库水环境模拟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基于湖泊(水库)生态动力学模型原理,在对水体中磷元素预测的基础上,从营养盐含量、水深、流速、温度因素等与富营养化非线性映射关系出发,初步建立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潜势进行研究,分析讨论了一些初步结果;论述了水库泥沙截留淤积及其与水体中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的相互作用;建议三峡水库近期内应予以重视的一些重要水环境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环境容量 富营养化 水环境模拟 水污染控制 泥沙沉积 长江三峡水库 水体富营养化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水环境问题
下载PDF
实验室土壤质控样品重金属测试结果允许相对误差判据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闫岩 殷惠民 +1 位作者 董树屏 李玉武 《冶金分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4,共8页
实验室内部质控体系对于维护检测实验室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定期核查质控样品分析结果并进行准确度评估,是质控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合理选择评估判据是质控规范的重要内容。论文以土壤、沉积物系列标准样品中土壤详查目标重金... 实验室内部质控体系对于维护检测实验室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定期核查质控样品分析结果并进行准确度评估,是质控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合理选择评估判据是质控规范的重要内容。论文以土壤、沉积物系列标准样品中土壤详查目标重金属元素(As、Be、Cd、Co、Cr、Cu、Hg、Mo、Mn、Ni、Pb、Sb、Tl、V、Zn等)含量认定值及扩展不确定度数据为基础,利用非线性拟合工具,建立了目标元素允许相对误差经验模型,探讨并提出了实验室内部质控样品重金属元素分析结果合格性新判据,并与目前正在执行的地质部门质控规范和生态环境部相关质控技术规定进行了比较。提出的技术途径对于正在修订的地质部门实验室质控规范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沉积物 重金属 质控样品 准确度评估 经验模型
下载PDF
渭河流域水利水保措施减沙水代价分异特征与水沙调节模拟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飞 李锐 +1 位作者 穆兴民 杨新民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12-17,共6页
不同水利、水保措施减沙水代价研究 ,对于评价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应和解决流域水沙问题 ,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渭河流域梯田、造林、种草和坝地等坡面和沟道水土保持措施、洪水期和年均灌溉及水库等水利措施减流减沙比的比较 ,... 不同水利、水保措施减沙水代价研究 ,对于评价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应和解决流域水沙问题 ,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渭河流域梯田、造林、种草和坝地等坡面和沟道水土保持措施、洪水期和年均灌溉及水库等水利措施减流减沙比的比较 ,分析了渭河流域 1970— 1996年 ,不同措施减沙水代价的差异和区域分异特征 ,并根据不同假设 ,模拟了通过措施数量和区域调整 ,对渭河径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 ,灌溉措施的减沙水代价最大 ,其次是种草、造林和梯田等坡面措施 ,水库和坝地的减沙水代价较小。措施减沙水代价 ,区域分异特征非常明显 ,除坝地外 ,各类措施的减沙水代价 ,均与洪期输沙模数呈显著负相关。模拟研究表明 ,在假定各区间水利措施不变 ,通过不同水保措施面积变化和不同区间水保措施调整 ,可以在减少泥沙量不变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水利工程 水保措施 减沙水代价 分异特征 水沙调节 模型模拟 水土保持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刚才 游翔 +2 位作者 张建辉 周忠浩 杜树汉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0-595,共6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各地区水土保持的基本途径之一。根据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综合治理小流域(四川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水土流失多年(1985~2001年)监测,结果表明:①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无论是以工程措施还是以生物措施为主进行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各地区水土保持的基本途径之一。根据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综合治理小流域(四川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水土流失多年(1985~2001年)监测,结果表明:①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无论是以工程措施还是以生物措施为主进行综合治理,其水土保持效果都是十分有效的,而且是稳定的;②以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其水土保持较以生物措施为主的见效快;③这两种综合治理模式,经过一定时期后,其水土保持效果接近。因此,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应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丘陵区 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 输沙模数
下载PDF
河口镇到龙门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飞 穆兴民 +1 位作者 李锐 焦菊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8-32,共5页
水利水保措施的水沙效应评价方法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揭示水土保持和水利措施减少径流和泥沙综合特征的指标,提出了能明确反映水利、水保措施减少单位泥沙量时减少的径流量的减沙水代价(RRS)概念。RRS越大,减少单位泥沙同时减少... 水利水保措施的水沙效应评价方法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揭示水土保持和水利措施减少径流和泥沙综合特征的指标,提出了能明确反映水利、水保措施减少单位泥沙量时减少的径流量的减沙水代价(RRS)概念。RRS越大,减少单位泥沙同时减少的径流量越多,在措施减少相同径流量时,减少的泥沙量越小。对河口镇到龙门区间21条主要支流1970—1996年不同水利、水保措施的RRS分析表明,灌溉措施RRS远超出水保措施,梯田、造林、种草等坡面措施的RRS较为接近,坝地的RRS最小。随着流域输沙模数的增加,梯田、造林和种草等措施的RRS与坝地RRS差异变小。年均降水量与坝地RRS为显著负相关,而年均降水量与梯田、造林、种草的RRS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沙水代价(RRS) 水土保持 径流 泥沙 黄河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侵蚀产沙强度变化及其治理目标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万忠 焦菊英 +3 位作者 马丽梅 穆兴民 王万忠 焦菊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F0002,共8页
为了确定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的治理目标,采取"水文—地貌法",利用98个水文站控制区和234个侵蚀产沙单元,在分析其不同治理阶段土壤侵蚀产沙变化特征与减沙幅度,不同侵蚀强度面积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20... 为了确定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的治理目标,采取"水文—地貌法",利用98个水文站控制区和234个侵蚀产沙单元,在分析其不同治理阶段土壤侵蚀产沙变化特征与减沙幅度,不同侵蚀强度面积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20a黄土高原主要流失区的区域治理目标:土壤流失量控制在3.60×108 t左右,土壤侵蚀模数<1 300 t/(km2.a)左右。其中,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为3 000t/(km2.a),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为2 000t/(km2.a),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为2 000t/(km2.a),黄土平岗丘陵沟壑区为1 000t/(km2.a),风沙黄土丘陵沟壑区为1 000t/(km2.a),黄土山麓丘陵沟壑区为1 000t/(km2.a),森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300t/(km2.a),黄土高塬沟壑区为1 500t/(km2.a),黄土残塬沟壑区为3 000t/(km2.a),黄土阶地区为500t/(km2.a),风沙草原区为500t/(km2.a),高原土石山区为100t/(km2.a)。未来20a黄土高原的治理重点区域为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2.20×104 km2)、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1.50×104 km2)、黄土高塬沟壑区(8 600km2)、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4 600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产沙 治理标准 侵蚀类型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淳化县泥河沟流域减沙效益及相关问题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发启 刘秉正 +1 位作者 赵晓光 李光录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5-41,共7页
在分析了泥河沟流域水土流失特征、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基础上,利用水土保持法-降雨较正和降水量-洪水量-输沙量相关的地区经验公式,计算了该流域的减沙效益。两种方法的结果证明,减沙效益在90%以上。并以该流域为样点,讨论了... 在分析了泥河沟流域水土流失特征、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基础上,利用水土保持法-降雨较正和降水量-洪水量-输沙量相关的地区经验公式,计算了该流域的减沙效益。两种方法的结果证明,减沙效益在90%以上。并以该流域为样点,讨论了当前水土保持治理中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减沙交 水土保持措施 降水量 洪水量 输沙量
下载PDF
近半个世纪以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万忠 焦菊英 +1 位作者 魏艳红 王志杰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16,共8页
为了摸清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在不同治理阶段的减沙成效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水土保持远景规划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水文-地貌法”,研究了近50年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年均侵蚀产沙量由治理前(1955—... 为了摸清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在不同治理阶段的减沙成效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水土保持远景规划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水文-地貌法”,研究了近50年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年均侵蚀产沙量由治理前(1955—1969年)的17.5亿t减少到一期治理(1970—1989年)的10.8亿t、二期治理(1990—2009年)的6.6亿t、及退耕后(2000—2009年)的4.0亿t;侵蚀产沙量占全区总量比例较大的类型区为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黄土粱状丘陵沟壑区、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4个类型区退耕后减沙幅度分别为79.0%、82.0%、69.1%和63.8%;今后黄土高原治理的重点区域为侵蚀产沙强度≥2500r/km2·a的区域(5.3km2,占21.2%),而侵蚀产沙强度为1000~2500t/km2·a的区域(6.3km2,占25.0%)仍需要加强治理,侵蚀产沙强度〈1000t/km2·a的区域(13.4km2,占53.8%)也需要预防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输沙量 治理阶段 侵蚀类型区
下载PDF
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含砂土层地表变形规律与控制技术 被引量:7
17
作者 胡长明 张文萃 +2 位作者 梅源 贡少瑞 崔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1-347,共7页
以西安地铁二号线某区间工程土压平衡盾构施工为背景,基于监测数据的统计结果,结合现场渣土改良试验,研究了土压平衡盾构穿越黄土地层及全断面砂层时地表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技术,并根据计算结果给出了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含砂土层... 以西安地铁二号线某区间工程土压平衡盾构施工为背景,基于监测数据的统计结果,结合现场渣土改良试验,研究了土压平衡盾构穿越黄土地层及全断面砂层时地表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技术,并根据计算结果给出了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含砂土层过程中的土舱压力、出土量、注浆压力和注浆量等变形主要影响因素的经验值.结果表明,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含砂土层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不适应性,但经膨润土泥浆对渣土进行改良后,盾构开行顺利,施工进度较快.当土舱压力、出土量、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分别控制在140~260kPa、54~56m3、210~300kPa和每环4m3时,土压平衡盾构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性.相关结论可为类似工程解决土压平衡盾构对穿越土层的不适应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压平衡盾构 全断面砂层 非适应性 渣土改良 变形控制
下载PDF
小流域水沙调控正态整体模型模拟实验 被引量:21
18
作者 蒋定生 周清 +1 位作者 范兴科 赵合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5-30,共6页
在小流域正态整体模型上,分期配置水土保持措施,采用人工降雨方法,研究水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流域产水产沙与水土流失的治理程度呈对数关系。文中还探讨了模型比例尺选择、模型制作和下垫面模拟技术等问题。
关键词 小流域 水沙调控 水土保持
下载PDF
薄土坡耕地石坎反坡水平阶水沙调控效果 被引量:7
19
作者 田飞 谢永生 +2 位作者 陈磊 索改弟 丁亚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7-253,共7页
为研究石坎反坡水平阶对于薄土坡耕地的水沙调控效果,设置了两个标准天然降雨径流小区(措施小区和对照小区)分别对次降雨径流和泥沙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石坎反坡水平阶措施能够有效地调控坡耕地地表径流,年均径流削减率为22.5%,且在短... 为研究石坎反坡水平阶对于薄土坡耕地的水沙调控效果,设置了两个标准天然降雨径流小区(措施小区和对照小区)分别对次降雨径流和泥沙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石坎反坡水平阶措施能够有效地调控坡耕地地表径流,年均径流削减率为22.5%,且在短历时、大雨强降雨条件下的调控效果好于长历时、小雨强降雨;该措施对于坡耕地泥沙调控效果显著且稳定,年均泥沙削减率95.5%,措施小区的坡面产沙量随降雨特征值变化的波动幅度远远小于对照小区;石坎反坡水平阶措施通过减少坡面侵蚀,间接提高了坡耕地作物产量,春玉米年均增产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土坡耕地 石坎反坡水平阶 泥沙调控 径流调控
下载PDF
三川河流域近30年水土保持蓄水拦沙效益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康玲玲 王云璋 +2 位作者 王云 高清林 陈晓兵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1-15,共5页
根据黄河中游三川河流域至 2 0 0 0年的水文气象和水土保持措施量资料 ,分析了流域近 30年降水、水沙变化特点和治理进展情况 ;通过水沙量还原计算 ,并在地表径流量推求和降水指标计算优选的基础上 ,建立汛期天然水沙量计算公式 ,进而... 根据黄河中游三川河流域至 2 0 0 0年的水文气象和水土保持措施量资料 ,分析了流域近 30年降水、水沙变化特点和治理进展情况 ;通过水沙量还原计算 ,并在地表径流量推求和降水指标计算优选的基础上 ,建立汛期天然水沙量计算公式 ,进而计算分析出 70年代以来各年代的蓄水拦沙效益。结果表明 ,该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拦沙效益十分显著 ,尤其是 80年代蓄水、拦沙效益和 90年代的拦沙效益分别较 70年代提高了 2 2 7%、18 4 %和2 3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川河流域 水土保持 蓄水拦沙 降水 地表径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