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CO_(2)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进展
1
作者 蔡灿 周圣文 +2 位作者 陈浩 赵玉龙 张烈辉 《重庆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11-19,共9页
超临界CO_(2)(SC-CO_(2))压裂技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兴非常规油气储层增产技术,该技术不仅可有效避免传统水力压裂引发的地层损害、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还具有起裂压力低、成缝复杂等优势。SC-CO_(2)压裂实验是在室内开展SC-CO... 超临界CO_(2)(SC-CO_(2))压裂技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兴非常规油气储层增产技术,该技术不仅可有效避免传统水力压裂引发的地层损害、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还具有起裂压力低、成缝复杂等优势。SC-CO_(2)压裂实验是在室内开展SC-CO_(2)压裂工艺研究、压裂增产机理认识和总结的重要技术手段。综述SC-CO_(2)压裂实验研究进展,以指导SC-CO_(2)压裂技术的发展。首先,介绍室内SC-CO_(2)压裂实验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针对实验装置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然后,归纳分析SC-CO_(2)压裂实验研究成果,认为SC-CO_(2)渗透性强,因此相较于水力压裂其起裂压力低,同时SC-CO_(2)能够沟通岩石内部的微裂缝和微孔隙,促进复杂裂缝网络的形成。最后,总结各项实验研究所得的裂缝内SC-CO_(2)携支撑剂运移规律。研究表明,SC-CO_(2)携支撑剂的运移规律与水基压裂液相似,但运移效果稍差之。目前,需加强SC-CO_(2)携支撑剂运移室内实验研究,以进一步优化SC-CO_(2)压裂的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技术 超临界co_(2)压裂 裂缝扩展 支撑剂运移
下载PDF
湿CO_(2)环境中316不锈钢腐蚀行为研究
2
作者 刘方志 曹胜江 +4 位作者 李一未 张猛 李鹏 顾添帅 白佳佳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5期132-140,共9页
针对CO_(2)管输过程中碳钢因发生腐蚀而导致失效的问题,开展了316不锈钢的腐蚀行为研究。使用失重法研究含水率、CO_(2)分压以及Cl-浓度对316不锈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并绘制了腐蚀特征图谱;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了腐蚀产物的微光形貌,X-射线... 针对CO_(2)管输过程中碳钢因发生腐蚀而导致失效的问题,开展了316不锈钢的腐蚀行为研究。使用失重法研究含水率、CO_(2)分压以及Cl-浓度对316不锈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并绘制了腐蚀特征图谱;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了腐蚀产物的微光形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腐蚀产物成分。结果表明:316不锈钢在管输CO_(2)工况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耐腐蚀性,处于轻度腐蚀状态,腐蚀速率极低;316不锈钢腐蚀速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随CO_(2)分压的增大而减小,随Cl-浓度的增加而增大;316不锈钢含有Cr可以在不锈钢表面形成致密的钝化膜,这使得Cr成为不锈钢防腐的关键;由于316不锈钢腐蚀速率远小于碳钢,在腐蚀“重灾区”,可以考虑将集输管道更换成316不锈钢。该研究成果为CCUS中CO_(2)管输钢材的选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输co_(2) 316不锈钢 腐蚀特征图谱 腐蚀形貌 腐蚀产物成分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管道止裂韧性预测模型研究
3
作者 曹宇光 甄莹 +2 位作者 刘媛媛 张振永 白芳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5,共8页
碳中和目标下,超临界态CO_(2)管道输送已成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超临界CO_(2)管道止裂控制体系尚未构建,管材止裂韧性难以预测,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瓶颈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通过归纳国内外相关文... 碳中和目标下,超临界态CO_(2)管道输送已成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超临界CO_(2)管道止裂控制体系尚未构建,管材止裂韧性难以预测,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瓶颈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通过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规范标准,对超临界CO_(2)管道止裂控制研究进展及最新标准体系进行了简要综述;在系统收集已开展CO_(2)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信息及数据的基础上,对现有止裂韧性预测模型适用性进行了讨论,由此确定了CO_(2)管道止裂韧性预测模型修正形式,并对不同模型适用范围及预测结果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修正模型解决了传统止裂预测模型过于激进的问题,同时降低了DNV推荐方法的保守性。建议将修正模型与DNN预测方法相结合,以使管材韧性值处于止裂区域;同时开展高效准确的CO_(2)管道裂纹动态扩展数值模拟。所得结果可为我国CO_(2)管道止裂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管道输送 延性断裂 双曲线模型 断裂 韧性 夏比冲击功 止裂控制
下载PDF
海洋CO_(2)管道输送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子明 李清平 +2 位作者 李姜辉 范振宁 张建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91,共18页
管道输送是经济高效的CO_(2)运输方式,海洋CO_(2)运输是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规模化开展离岸CCUS工程建设所需的核心技术。本文明晰了我国实施离岸CCUS的优势、典型海洋碳运输情境和海洋CO_(2)运输方式,剖析... 管道输送是经济高效的CO_(2)运输方式,海洋CO_(2)运输是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规模化开展离岸CCUS工程建设所需的核心技术。本文明晰了我国实施离岸CCUS的优势、典型海洋碳运输情境和海洋CO_(2)运输方式,剖析了国内外海洋CO_(2)管道输送的技术与工程概况;从CO_(2)流体相态及流动安全,沿程腐蚀风险评估、监测及预警,CO_(2)泄漏实时监测技术,高压CO_(2)泄放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梳理了海洋CO_(2)管道输送工艺技术现状;从CO_(2)管道材料断裂行为及止裂措施、高耐蚀及密封材料、碳钢管道长寿命运行的关键腐蚀控制技术、注采井筒的腐蚀风险评估等方面梳理了海洋CO_(2)管道材料技术现状。研究认为,加快发展适应海洋CO_(2)管道输送复杂工况的材料体系、全流程CO_(2)管道的智慧管理与数字孪生技术、海底CO_(2)管道全生命周期运行关键技术、在役海底管道改输评估与保障技术,采取加快推动我国近海碳封存CO_(2)管网规划、拓展和深化跨行业/跨机构合作模式创新、系统建设海陆统筹的标准体系、引导专业化技术服务企业深度参与海底CO_(2)管网建设等举措,促进我国海洋CO_(2)管道输送体系高质量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管道 离岸CCUS 海底管道 管道腐蚀 管道断裂 泄漏监测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管道瞬态输送工艺研究进展及方向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欣泽 袁亮 +7 位作者 张超 王梓丞 邢晓凯 熊小琴 陈晓玲 尚妍 张文辉 陈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2,共11页
长距离超临界CO_(2)管道瞬态输送的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相关模型和方法亟需工业规模示范工程的验证及修正。以成就型综述法,对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过程中停输、水击、泄漏和放空工况下形成的CO_(2)瞬态流加以描述、成果比较和综合评价... 长距离超临界CO_(2)管道瞬态输送的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相关模型和方法亟需工业规模示范工程的验证及修正。以成就型综述法,对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过程中停输、水击、泄漏和放空工况下形成的CO_(2)瞬态流加以描述、成果比较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瞬态流的关键因素是温度、压力、相态变化、协同作用;超临界CO_(2)管道安全停输时间可定义为从停输开始至管内任一点流体即将进入气液共存区的时间;CO_(2)发生相变首先造成流速突变,进而是压力的突变,产生水击现象,引起新的瞬变流动;站场放空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在放空过程不出现冰堵、材料冷脆、噪声污染、放空系统激振等问题的前提下,放空时间尽量短;埋地管道泄漏规律涉及到土壤渗流场、温度场、浓度场等多场耦合问题。研究结果可为超临界CO_(2)管道流动安全保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管输 瞬变特性 停输再启动 水击 放空 泄漏 相变
下载PDF
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O_(2)长输管道数智化关键技术与创新实践
6
作者 李阳 张建 +6 位作者 范振宁 李其锐 潘杰 李萌 张俊朋 张钧晖 梁海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共12页
二氧化碳(CO_(2))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关键环节之一,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O_(2)长输管道工程作为我国第一条百公里、百万吨级、超临界压力CO_(2)管道示范工程,将数智化作为保障管道安全运维的重要技术手段,取得了重要的... 二氧化碳(CO_(2))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关键环节之一,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O_(2)长输管道工程作为我国第一条百公里、百万吨级、超临界压力CO_(2)管道示范工程,将数智化作为保障管道安全运维的重要技术手段,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建设新进展。为此,以该示范工程为例,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从流动保障、腐蚀防控及泄露监测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底层机理模型构建、多系统数据融合等长距离管道安全运维的关键技术及其数智化技术应用,最后对CO_(2)长输管道数智化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工程建设100%数字交付+多元机理数据驱动”的方式,打造了基于CO_(2)管输的水热力流动模型、管道腐蚀速率模型、管外土壤中气—固两相迁移模型,构建了站线一体化的多机理融合数字孪生管道;(2)形成了超临界CO_(2)管输流动保障关键技术体系;(3)揭示了超临界CO_(2)管输内腐蚀机制,建立了管道腐蚀预测模型;(4)创建超临界压力下密相CO_(2)管道小孔泄漏扩散模型,构建了CO_(2)管道泄漏数智化预警模型。结论认为,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O_(2)长输管道以数智化建设为导向,在流动保障、腐蚀防控及泄露监测方面取得了理论创新成果,对“碳中和”目标下CO_(2)管道数智化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长输管道 CCUS 机理模型 数智化 数字孪生 齐鲁石化—胜利油田
下载PDF
高压CO_(2)管道泄漏动态压力计算模型研究
7
作者 朱海山 王海锋 +6 位作者 柳歆 路建鑫 胡其会 李玉星 朱建鲁 殷布泽 列斯别克·塔拉甫别克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高压CO_(2)管道运行过程中可能因为腐蚀或外部因素发生泄漏,由于CO_(2)相态复杂,管内压力相应产生复杂动态响应变化,管内压力动态变化规律对于减压波预测、管材韧性止裂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不同工况下管道泄漏过程中管内压力变化特性,... 高压CO_(2)管道运行过程中可能因为腐蚀或外部因素发生泄漏,由于CO_(2)相态复杂,管内压力相应产生复杂动态响应变化,管内压力动态变化规律对于减压波预测、管材韧性止裂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不同工况下管道泄漏过程中管内压力变化特性,基于等熵原理建立了高压CO_(2)管道泄漏管内动态压力计算模型,并结合工业规模CO_(2)管道泄漏实验数据以及HYSYS软件计算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比HYSYS软件,新建模型对于高压CO_(2)管道泄漏过程压降的预测与实验结果更吻合,平均预测误差为3.9%,表明新建模型可以准确预测高压CO_(2)管道泄漏过程管内压力的动态响应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高压CO_(2)管道泄漏过程管内动态减压特征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co_(2)管道 co_(2)管道泄漏 动态压力 计算模型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管输首站增压方式优选
8
作者 马启钊 张瑛 +5 位作者 李淼 李林 于徽 陈廷鑫 史瑶 马宇航 《石油化工设备》 CAS 2024年第5期48-54,共7页
超临界CO_(2)管输增压方式的优选对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经济性评价具有重要影响。以将常温、常压下输量为500万t/a的CO_(2)在首站增压至14 MPa为例,应用Aspen HYSYS软件建立了2种n+1多级增压工艺流程进行过程模拟,对比了不同... 超临界CO_(2)管输增压方式的优选对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经济性评价具有重要影响。以将常温、常压下输量为500万t/a的CO_(2)在首站增压至14 MPa为例,应用Aspen HYSYS软件建立了2种n+1多级增压工艺流程进行过程模拟,对比了不同增压方式以及不同增压级数下的总费用现值。结果表明,取首站运行时间为30 a,基准折现率为8%,在n取值4、5、6的增压级数下,压缩机+泵组合增压工艺流程相较于压缩机多级增压工艺流程能分别降低新建首站总费用现值5.51%、5.85%和6.03%。研究结果可为超临界CO_(2)管输首站增压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输送 超临界 增压 工艺流程 优选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流动保障分析要点探讨
9
作者 陈俊文 关沛丰 +6 位作者 汤晓勇 史博会 昝林峰 张则鹏 宫敬 郭艳林 彭伟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2期8-15,共8页
近年来,随着碳捕集与封存的需求不断提高,CO_(2)管道成为关键支撑,大规模发展趋势明显。CO_(2)管道可采用气相、超临界相或密相输送的方式。相比气相输送,长距离CO_(2)管道采用超临界输送模式具有更好的经济性。与常规油品输送相比,超临... 近年来,随着碳捕集与封存的需求不断提高,CO_(2)管道成为关键支撑,大规模发展趋势明显。CO_(2)管道可采用气相、超临界相或密相输送的方式。相比气相输送,长距离CO_(2)管道采用超临界输送模式具有更好的经济性。与常规油品输送相比,超临界CO_(2)在输送过程中存在水击超压、热膨胀超压、降压相变、相变低温等问题,受超临界CO_(2)物性特点、输送工艺等影响,超临界CO_(2)流动保障值得系统性探讨。基于超临界CO_(2)输送工艺与运行特点,识别了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流动保障分析要点,探讨了超临界CO_(2)与常规油品的水击超压、热膨胀超压问题,具体开展了超临界CO_(2)计划性放空管体相态与温度分布研究。研究表明:超临界CO_(2)管道水击超压影响相对较小,但存在水击点下游降压相变风险;超临界CO_(2)管道停输后存在热膨胀超压风险;受地形影响,超临界CO_(2)管道计划性放空时存在不均匀相变与不均匀温度分布等问题;超临界CO_(2)管道计划性放空宜同步开展数值模拟分析,泄放过程温度监测方案还需进一步研究。研究成果可为超临界CO_(2)管道设计与运行提供相关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管道 流动保障 计划性放空
下载PDF
适用于超临界CO_(2)管道的稳态输送水力热力计算模型
10
作者 彭世垚 贾启运 +6 位作者 李其抚 路建鑫 谢乃雅 王武昌 钱昊楠 刘罗茜 胡其会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中的重要环节,由于超临界CO_(2)水力热力特性与气液有明显差异,为满足实际CO_(2)管道工艺方案设计要求,需要建立适用于超临界CO_(2)的水力热... 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中的重要环节,由于超临界CO_(2)水力热力特性与气液有明显差异,为满足实际CO_(2)管道工艺方案设计要求,需要建立适用于超临界CO_(2)的水力热力计算模型,为CO_(2)管道工艺设计参数选择及方案优选提供理论支撑。基于此,以考虑高程差的管道稳态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能量方程三大守恒方程为基础,结合相平衡实验选择适宜状态方程计算纯CO_(2)或含杂质CO_(2)的物性参数,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迭代数值求解,通过C++语言采用自适应步长设置来满足实际高程变化影响,自主编程得到了一维非等温考虑地形起伏的超临界CO_(2)管输稳态水力热力计算模型,并分别通过实验和OLGA软件从多个方面验证了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利用建立的模型研究杂质含量及种类对CO_(2)管道稳态输送过程的压降和温降的影响,得到杂质种类对压降和温降的影响规律:O_(2)、N_(2)、H_(2)O、CO、Ar、H_(2)、CH_(4)等杂质对温降数据有相同的趋势,几乎不存在影响;在压降数据上发现H_(2)O杂质会导致压降减少,其余杂质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压降增加,影响程度体现为H_(2)>CO>N_(2)>CH_(4)>O_(2)>Ar。结合CO_(2)的独特性质,针对超临界CO_(2)管道稳态运输的计算不应当忽略高程差的影响,同时也应注意杂质导致的温降和压降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管道 稳态 水力热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CO_(2)输送管道与腐蚀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11
作者 林凯 杨放 +5 位作者 谢文江 张瑶 代盼 王晨 刘艳明 吕祥鸿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6,共11页
全球能源产业正面临全方位深刻变革,中国能源转型与实现“双碳”目标已是必然趋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全球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实现“双碳”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技术选择。CO_(2)管道作为CCUS技... 全球能源产业正面临全方位深刻变革,中国能源转型与实现“双碳”目标已是必然趋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全球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实现“双碳”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技术选择。CO_(2)管道作为CCUS技术实施过程中的输送纽带,称为CCUS的主动脉或生命线,其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以CO_(2)管道输送过程中CO_(2)不同相态特性为出发点,全面梳理和总结了CO_(2)的输送方式及特点。通过对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的设计标准和腐蚀防治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讨论,剖析了CO_(2)管道输送存在的腐蚀影响因素及治理技术,并对后期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中国长距离CO_(2)管道建设及腐蚀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输送 管道腐蚀与防护 CCUS 综述
下载PDF
侵蚀黄土不同粒级抑制CO_(2)排放的有效沉积厚度
12
作者 王文倩 宋媛 +3 位作者 张辉 郭胜利 栗现文 胡亚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129,共11页
[目的]探讨沉积泥沙粒级及厚度对剖面CO_(2)传输过程的影响,明确不同含水率条件下侵蚀黄土不同粒级抑制CO_(2)排放的有效沉积厚度,为完善沉积区有机碳矿化和排放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沉降速度分选为4个粒级(≥250μm,250~125μm... [目的]探讨沉积泥沙粒级及厚度对剖面CO_(2)传输过程的影响,明确不同含水率条件下侵蚀黄土不同粒级抑制CO_(2)排放的有效沉积厚度,为完善沉积区有机碳矿化和排放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沉降速度分选为4个粒级(≥250μm,250~125μm,125~63μm,≤63μm),各粒级分别在静态水体中沉积形成0.4 cm,0.7 cm,1.4 cm和2 cm共4个薄层沉积厚度。各沉积土柱保持田间持水量,先进行恒湿自矿化(7 d),后将^(13)C葡萄糖标记黄土置于土柱底部作为独立CO_(2)释放源,进行^(13)C标记CO_(2)示踪(7 d),最后将各土柱自然干裂(7 d),对比这3个阶段的CO_(2)释放效率和^(13)C相对丰度变化特征。[结果](1)各土柱的平均CO_(2)通量在恒湿自矿化阶段(无^(13)C标记CO_(2)释放源)为0.21μg/(cm^(2)·h),略低于^(13)C标记CO_(2)示踪阶段的0.35μg/(cm^(2)·h),且两者均显著低于自然干裂阶段0.9μg/(cm^(2)·h),说明湿润状态下黄土沉积层均对CO_(2)释放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随着土壤干裂,封存于土层中CO_(2)便会集中释放,削弱沉积碳汇效应。(2)粗颗粒(D≥250μm)在3个培养阶段的平均CO_(2)通量较细颗粒(D<63μm)分别高出77.9%,39.6%和30.8%,且粗颗粒在3个培养阶段的CO_(2)通量和^(13)C相对丰度差异比细颗粒更显著,且峰值提前1 d。(3)各沉降粒级在湿润状态时,粒径≥125μm的黄土容重较小而充气孔隙度和气体扩散系数相对较大,需至少2 cm沉积厚度才可有效抑制CO_(2)传输,而粒径为63≤D<125μm和D<63μm时,充气孔隙度和气体扩散系数极小,仅1.4 cm甚至更薄的沉积厚度,便可有效抑制CO_(2)向表土扩散。[结论]黄土沉积区须有细密颗粒覆盖且保持较高的含水率才可有效抑制CO_(2)向地表传输,从而保证沉积掩埋碳汇效应,且不同黄土颗粒抑制CO_(2)排放的有效沉积厚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沉积 碳汇 粒径 co_(2) 气体传输 ^(13)C示踪
下载PDF
用于CO_(2)分离的含氨基酸盐促进传递膜研究进展
13
作者 马玉磊 魏静 +4 位作者 银登国 冯超 杜文韬 黄娅 代忠德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76,共12页
膜分离法由于其高度模块化、占地面积小、化学排放低或无化学排放和易于操作等优势,被广泛认为是有前途的CO_(2)分离技术.然而,对于气体分离,大多数聚合物膜遵循溶解-扩散机制,因此需要在气体渗透性和选择性之间进行权衡,使CO_(2)分离... 膜分离法由于其高度模块化、占地面积小、化学排放低或无化学排放和易于操作等优势,被广泛认为是有前途的CO_(2)分离技术.然而,对于气体分离,大多数聚合物膜遵循溶解-扩散机制,因此需要在气体渗透性和选择性之间进行权衡,使CO_(2)分离膜在工业应用中受到限制.而促进传递膜被认为是克服这一限制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文综述了用于CO_(2)捕集的含氨基酸盐促进传递膜的研究进展,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含氨基酸盐的促进传递膜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盐 促进传递膜 co_(2)捕集 膜分离
下载PDF
基于CO_(2)促进传输的抗凝血非对称PMP膜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14
作者 田懿 朱怡学 +4 位作者 童霄 王敏洁 贾桂玲 陈大竞 黄小军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8,共11页
新冠疫情期间,为重症患者的心肺功能提供短暂支持的ECMO仪器对人类尤为重要,但其核心组件氧合膜材料被3M公司全球垄断.PMP(聚-4-甲基-1-戊烯)由于具有较为优异的气体渗透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在氧合器膜材料中有着巨大的潜力.本文通过TIPs... 新冠疫情期间,为重症患者的心肺功能提供短暂支持的ECMO仪器对人类尤为重要,但其核心组件氧合膜材料被3M公司全球垄断.PMP(聚-4-甲基-1-戊烯)由于具有较为优异的气体渗透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在氧合器膜材料中有着巨大的潜力.本文通过TIPs法制备PMP中空纤维膜,并以此作为基材通过静电作用力驱动的层层自组装在表面引入PEI和肝素组成的正负电荷改性层,制备了具有非对称结构的PMP复合膜并研究了改性条件对复合膜表面结构组成和气体传输、血液相容性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层层自组装引入的PEI-肝素改性层极大地提高了PMP中空纤维复合膜的气体传输性能和血液相容性,使其在气体分离、膜式氧合等领域具有了重要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4-甲基-1-戊烯(PMP) 层层自组装 抗凝血非对称 co_(2)气体传输
下载PDF
基于二维蛭石纳米片混合基质膜分离CO_(2)/CH_(4)性能研究
15
作者 侯进鹏 马涛 +2 位作者 李征光 曾文涛 田维亮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30-39,共10页
本研究以聚醚-聚酰胺嵌段共聚物(Pebax)为高分子膜基质,二维蛭石纳米片(VMT)为填充剂,制备不同填充量的混合基质膜(Pebax-VMT MMMs)。利用蛭石纳米片的结构以及其在混合基质膜内的排列方式,为CO_(2)构筑传输通道,同时提高膜对CO_(2)/CH_... 本研究以聚醚-聚酰胺嵌段共聚物(Pebax)为高分子膜基质,二维蛭石纳米片(VMT)为填充剂,制备不同填充量的混合基质膜(Pebax-VMT MMMs)。利用蛭石纳米片的结构以及其在混合基质膜内的排列方式,为CO_(2)构筑传输通道,同时提高膜对CO_(2)/CH_(4)的分离性能。通过对Pebax-VMT MMMs的表征和气体分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填充VMT后混合基质膜在CO_(2)/CH_(4)体系中的分离效果明显增强。当VMT填充量为5 wt%时,Pebax-VMT MMMs表现出了最优的CO_(2)分离性能,CO_(2)的渗透量为489.31 Barrer, CO_(2)/CH_(4)的选择性为39.96,与纯Pebax膜相比,CO_(2)渗透量增加98.3%,同时CO_(2)/CH_(4)的选择性增加8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聚酰胺嵌段共聚物 二维蛭石纳米片 co_(2)/CH_(4)分离 co_(2)通道
下载PDF
Reconcile the contradictory wett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the reduction and oxidation half-reactions in overall CO_(2) photoreduction via alternately hydrophobic surfaces
16
作者 Hailing Huo Ting Hu +9 位作者 Chengxi Huang Fang Wu Tongyu Wang Xuan Liu Liang Zhang Qiang Ju Zhiqing Zhong Hongbin Xing Erjun Kan Ang Li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202-212,I0006,共12页
The overall photocatalytic CO_(2) reduction reaction(OPCRR)that can directly convert CO_(2) and H_(2)O into fuels represents a promising renewable energy conversion technology.As a typical redox reaction,the OPCRR inv... The overall photocatalytic CO_(2) reduction reaction(OPCRR)that can directly convert CO_(2) and H_(2)O into fuels represents a promising renewable energy conversion technology.As a typical redox reaction,the OPCRR involves two half-reactions:the CO_(2) reduction half-reaction(CRHR)and the water oxidation half-reaction(WOHR).Generally,both half-reactions can be promoted by adjusting the wettability of catalysts.However,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in wett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the two half-reactions.Specifically,CRHR prefers a hydrophobic surface that can accumulate more CO_(2) molecules on the active sites,ensuring the appropriate ratio of gas-phase(CO_(2))to liquid-phase(H_(2)O)reactants.Conversely,the WOHR prefers a hydrophilic surface that can promote the departure of the gaseous product(O_(2))from the catalyst surface,preventing isolation between active sites and the reactant(H_(2)O).Here,we successfully reconciled the contradictory wett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the CRHR and WOHR by creating an alternately hydrophobic catalyst.This was achieved through a selectively hydrophobic modification method and a charge-transfer-control strategy.Consequently,the collaboratively promoted CRHR and WOHR led to a significantly enhanced OPCRR with a solar-to-fuel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0.186%.Notably,in ethanol production,the catalyst exhibited a 10.64-fold increase in generation rate(271.44μmol g^(-1)h~(-1))and a 4-fold increase in selectivity(55.77%)compared to the benchmark catalyst.This innovative approach holds great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 in universal overall reactions involving gas particip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PHOBIC HYDROPHILIC Gas transport Overall co_(2)photoreduction Z-scheme
下载PDF
Tackling the proton limit under industrial 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 by a local proton shuttle
17
作者 Tianye Shao Kang Yang +4 位作者 Sheng Chen Min Zheng Ying Zhang Qiang Li Jingjing Duan 《Carbon Ener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33-243,共11页
Industrial CO_(2)electroreduction has received tremendous attentions for resolution of the current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risis,but its performance is greatly limited by mass transport at high current density.In th... Industrial CO_(2)electroreduction has received tremendous attentions for resolution of the current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risis,but its performance is greatly limited by mass transport at high current density.In this work,an ion‐polymer‐modified gas‐diffusion electrode is used to tackle this proton limit.It is found that gas diffusion electrode‐Nafion shows an impressive performance of 75.2%Faradaic efficiency in multicarbon products at an industrial current density of 1.16 A/cm^(2).Significantly,in‐depth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 combined with in situ Raman have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full workflow of protons,and it is found that HCO_(3)^(−)acts as a proton pool near the reaction environment,and HCO_(3)^(−)and H_(3)O^(+)are local proton donors that interact with the proton shuttle−SO_(3)^(−)from Nafion.With rich proton hopping sites that decrease the activation energy,a“Grotthuss”mechanism for proton transport in the above system has been identified rather than the“Vehicle”mechanism with a higher energy barrier.Therefore,this work could be very useful in terms of the achievement of industrial CO_(2)reduction fundamentally and pract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ial co_(2)electroreduction proton donor proton pool proton shuttle proton transport mechanism
下载PDF
A hybrid physics-informed data-driven neural network for CO_(2) storage in depleted shale reservoirs
18
作者 Yan-Wei Wang Zhen-Xue Dai +3 位作者 Gui-Sheng Wang Li Chen Yu-Zhou Xia Yu-Hao Zho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86-301,共16页
To reduce CO_(2) emissions in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shale reservoirs could be ideal candidates for long-term carbon geo-sequestration involving multi-scale transport processes.However,most current CO_(2) s... To reduce CO_(2) emissions in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shale reservoirs could be ideal candidates for long-term carbon geo-sequestration involving multi-scale transport processes.However,most current CO_(2) sequestration models do not adequately consider multiple transport mechanisms.Moreover,the evaluation of CO_(2) storage processes usually involves laborious and time-consuming numerical simulations unsuitable for practical prediction and decision-making.In this paper,an integrated model involving gas diffusion,adsorption,dissolution,slip flow,and Darcy flow is proposed to accurately characterize CO_(2) storage in depleted shale reservoirs,suppor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raining database.On this basis,a hybrid physics-informed data-driven neural network(HPDNN)is developed as a deep learning surrogate for prediction and inversion.By incorporating multiple source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the HPDNN can be configured with limited simulation resources,significantly accelerating the forward and inversion processes.Furthermore,the HPDNN can more intelligently predict injection performance,precisely perform reservoir parameter inversion,and reasonably evaluate the CO_(2) storage capacity under complicated scenarios.The validation and test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HPDNN can ensure high accuracy and strong robustness across an extensive applicability range when dealing with field data with multiple noise sources.This study has tremendous potential to replace traditional modeling tools for predicting and making decisions about CO_(2) storage projects in depleted shale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learning Physics-informed data-driven neural network Depleted shale reservoirs co_(2)storage Transport mechanisms
下载PDF
基于等容热力学的超临界CO_(2)管道减压波传播特性研究
19
作者 李欣泽 姜星宇 +5 位作者 王德中 孙晨 邹炜杰 尚妍 熊小琴 邢晓凯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9-138,共10页
CO_(2)管道泄漏的减压行为预测和断裂控制是CO_(2)管道输送安全的重要研究方向,现有减压波预测模型存在气液两相声速计算误差大,临界点计算不易收敛等问题。基于等容热力学改进了当地声速计算方法,建立了新的减压波预测模型,计算分析了... CO_(2)管道泄漏的减压行为预测和断裂控制是CO_(2)管道输送安全的重要研究方向,现有减压波预测模型存在气液两相声速计算误差大,临界点计算不易收敛等问题。基于等容热力学改进了当地声速计算方法,建立了新的减压波预测模型,计算分析了气体组成、初始相态、起始压力和起始温度等对减压波曲线和降压曲线的影响,并对实际工程中CO_(2)管道泄漏的减压行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相比燃烧后捕集或燃烧前捕集,富氧燃烧捕集气体下的初始减压波波速降低约26%,减压平台压力提高22%。随着减压过程进行,管内介质温度和压力工况点不再沿气液平衡线移动,而是直接进入气液两相区。超临界态的降压曲线与CO_(2)泡点线的交点所对应的饱和压力比密相态的高约26%,减压平台压力较高。低运行温度和高运行压力能够有效降低减压平台压力。由于管道沿程运行参数的差异,管道断裂风险由管道起点依次降低,前段管段是高风险管段。本研究可为CO_(2)管道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管道输送 等容热力学 减压波曲线 降压曲线
下载PDF
不同相态下CO_(2)管道输送技术经济评价分析
20
作者 杨继忠 戴万能 +3 位作者 李茜 刘恩斌 计维安 钟华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02,共10页
目的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明确不同相态下CO_(2)管道输送的适应性和经济性。方法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碳酸盐岩气藏CCUS-EGR关键技术研究为背景,优化建立了气相、液相以及超临界相3种相态的CO_(2)管道输送经济性估算模型,分析了流速... 目的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明确不同相态下CO_(2)管道输送的适应性和经济性。方法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碳酸盐岩气藏CCUS-EGR关键技术研究为背景,优化建立了气相、液相以及超临界相3种相态的CO_(2)管道输送经济性估算模型,分析了流速、输送距离以及输送量对相对总成本的影响。结果①最低输送成本气相管道最高,液相管道次之,超临界相管道最低;②气相经济流速为3.0~4.0 m/s,液相经济流速为1.0~1.8 m/s,超临界相经济流速为2.0~2.4 m/s;③在不同输送距离下,相对总成本随着输送距离的增加而增大;④在不同输送量下,相对总成本随着输送量的增加而增大,DN200以上规格的管道输送成本随输送量变化增长较慢,DN100的管道输送成本随输送量变化很大。结论通过建立CO_(2)管道输送经济性估算模型,分析不同相态下的CO_(2)管道输送经济性,为CO_(2)管道输送工程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co_(2)管道 管道工艺计算 相态 经济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