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 record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south end of the Zhejiang-Fujian coastal mud area during the past 100 years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琳淼 李广雪 +3 位作者 高飞 刘玲 刘勇 DADA Olusegun A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899-908,共10页
Previous studies carried out in the East China Sea(ECS) mud area focused on long-term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sedimentary records during the Holocene, especially during the mid-Holocene high-stand water levels period... Previous studies carried out in the East China Sea(ECS) mud area focused on long-term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sedimentary records during the Holocene, especially during the mid-Holocene high-stand water levels period.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ensitive grain size groups can be used as a sedimentary proxy to reconstruct the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EAWM). The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mainly in the northern and middle portions of the Zhejiang-Fujian coastal mud, however, similar research in the southern portion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edimentary proxy and modern measured data of EAWM are lacking. In this paper, we focused on a sedimentary record of the past 100 years with an enhanced resolution of 1.8 years. Investigations of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Zhejiang-Fujian coastal mud area were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210 Pb chronology, grain-size analysis and chemical element analysi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mean grain size(Mz) of sediment sensitive grain size and the measured EAWM was confirmed for the first time. We found that during the recent 100 years, the variation of the mean grain size of the sensitive population in the southern portion of the Zhejiang-Fujian mud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EAWM intensity changes; and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the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Datong stat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DTSD). Finally, recent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in study area refl ect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记录 环境变化 海泥 平均晶粒尺寸 测量数据 粒度分析 全新世中期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浙闽沿海早白垩世玄武岩锶、钕、铅同位素特征——古老富集型地幔的证据 被引量:50
2
作者 杨祝良 沈渭洲 +1 位作者 陶奎元 沈加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9-68,共10页
浙闽沿海大面积出露的中生代酸性火山岩区有少量早白垩世玄武岩分布,它们具典型钾富集和铌等元素亏损特征,其同位素组成表现为较高ISr(0.7055—0.7106)、低的εNd(1.2—-10.6,大多介于-3.2—-10... 浙闽沿海大面积出露的中生代酸性火山岩区有少量早白垩世玄武岩分布,它们具典型钾富集和铌等元素亏损特征,其同位素组成表现为较高ISr(0.7055—0.7106)、低的εNd(1.2—-10.6,大多介于-3.2—-10.6之间)及富放射性成因铅(206Pb/204Pb=18.355—18.726,207Pb/204Pb=15.455—15.799,208Pb/204Pb=38.530—39.319)。这些特征表明玄武岩源区为一富集型的陆下岩石圈地幔,由古老的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进入并交代地幔而形成。没有证据表明本区早白垩世基性和酸性岩浆之间发生过大规模的化学混合,但不排除同位素之间的交换以及局部的化学和机械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早白垩世 玄武岩
下载PDF
闽浙沿岸上升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经志友 齐义泉 华祖林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4-470,共7页
采用三维斜压非线性数值模式ECOMSED,同时考虑地形、边界流(台湾暖流、黑潮和长江冲淡水)、热通量及QuikSCAT风场等动力因子,对闽浙沿岸上升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闽浙沿岸一年四季均有上升流存在,且上升流中心及上升... 采用三维斜压非线性数值模式ECOMSED,同时考虑地形、边界流(台湾暖流、黑潮和长江冲淡水)、热通量及QuikSCAT风场等动力因子,对闽浙沿岸上升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闽浙沿岸一年四季均有上升流存在,且上升流中心及上升流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浙江沿岸舟山群岛和渔山列岛附近、福建沿岸海坛岛和马祖列岛附近四季均存在较强的上升流中心,上升流强度季节变化特征是"冬弱夏强".冬季上升流强度为10-3cm/s量级,沿岸平均上升流速约为0.3×10-3cm/s;夏季最大上升流速可达0.8×10-2cm/s,沿岸平均上升流速约为0.4×10-2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中国海 闽浙沿岸 上升流 QuikSCAT风场 数值研究
下载PDF
浙闽沿岸南部泥质沉积中心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季节性差异 被引量:7
4
作者 李云海 陈坚 +1 位作者 黄财宾 李东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0-157,共8页
通过对浙闽沿岸南部泥质沉积中心15个站位夏季和冬季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和对比,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分布特征、季节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站样品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各粒度参数差别较小,平均粒径和标准偏差呈显著的负... 通过对浙闽沿岸南部泥质沉积中心15个站位夏季和冬季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和对比,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分布特征、季节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站样品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各粒度参数差别较小,平均粒径和标准偏差呈显著的负相关,偏态和尖态呈弱负相关。粒级—标准偏差曲线上,在4.92~6.46和25.32~33.27μm之间存在高峰值,在11.16~13.39μm之间为低谷值。粒度分布具有季节性差异,冬季样品各粒度参数分布范围均高于夏季,平均粒径(值)总体上比夏季的要小,偏态和尖态等值线的梯度明显大于夏季的。在粒级—标准偏差曲线上,冬季样品的变化程度要显著高于夏季的。粒度分布的差异主要受物质来源和海洋动力环境的季节性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闽沿岸南部泥质沉积中心 表层沉积物 粒度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浙闽沿岸泥质潮滩沉积磁性特征及其物源判别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兴泽 朱丽东 +5 位作者 胡凯程 张晓 熊文婷 王牛牛 周汪洋 李凤全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4-786,共13页
潮滩沉积的物源一直是沉积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近30年长江入海泥沙量持续减少,致使长江入海泥沙对浙闽潮滩沉积的物质贡献降低。在此背景下,探究浙闽沿岸潮滩沉积的物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杭州湾至福州湾沿岸的泥质潮滩表层沉积... 潮滩沉积的物源一直是沉积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近30年长江入海泥沙量持续减少,致使长江入海泥沙对浙闽潮滩沉积的物质贡献降低。在此背景下,探究浙闽沿岸潮滩沉积的物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杭州湾至福州湾沿岸的泥质潮滩表层沉积开展了详细地磁学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的磁性主要受磁铁矿主导,但磁性矿物含量、磁畴和矫顽力等磁性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意味着沉积物受到多物源影响。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沉积物磁性特征受粒度效应影响有限,主要与物源差异有关。物源判别结果指示,浙闽泥质潮滩沉积的物源包括长江、海岸基岩和浙闽河流。杭州湾至福宁湾,沉积物普遍受到长江和浙江诸河混合物质的影响,且浙江诸河的物质贡献较大;隘顽湾和象山港沉积物还受到其附近海岸基岩的影响;福宁湾沉积物可能还受到闽江源物质和其附近海岸基岩的影响;罗源湾和福州湾沉积物的潜在物源是闽江和其附近海岸基岩,长江和浙江诸河的物质贡献相当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学 泥质潮滩 粒度 物源 浙闽沿岸
下载PDF
闽浙沿岸海域春季溶解态稀土元素的分布和来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换新 何会军 张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77,共8页
通过2017年5月闽浙沿岸附近海域航次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态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s)的实测数据,对该海域溶解态REEs的分布、配分模式以及主要影响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盐度随着采样站位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通过2017年5月闽浙沿岸附近海域航次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态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s)的实测数据,对该海域溶解态REEs的分布、配分模式以及主要影响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盐度随着采样站位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增大。溶解态REEs则呈现近岸高而远岸低的分布特点。造成这种分布状况的原因:一是近岸陆源河流的输入导致近岸盐度低,REEs浓度高;二是受到高温高盐水(台湾暖流水和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造成远岸盐度高而溶解态REEs元素浓度低。不同站位的溶解态REEs的配分模式有明显区别。近岸低盐站位由北向南,重稀土元素富集程度逐渐增大,反映了陆源不同河流的输入。通过溶解态REEs的配分模式发现,远岸高盐站位会受到台湾暖流和黑潮次表层水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配分模式 河流输入 台湾暖流 黑潮次表层水 闽浙沿岸
下载PDF
闽东北“畲”“倭”关系初识 被引量:7
7
作者 林校生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2,144,共8页
闽东北是"嘉靖倭难"重灾区之一,不但沿海各县,而且部分内陆县份都深罹兵燹之害。"倭难"后,闽东北一方面人口减耗严重,另一方面官府档案簿籍亡佚散乱,众多寺院被毁,地权关系受到剧烈扰动,在宏观上对嘉靖初以来陆续... 闽东北是"嘉靖倭难"重灾区之一,不但沿海各县,而且部分内陆县份都深罹兵燹之害。"倭难"后,闽东北一方面人口减耗严重,另一方面官府档案簿籍亡佚散乱,众多寺院被毁,地权关系受到剧烈扰动,在宏观上对嘉靖初以来陆续进入闽东北滨海山区租山栽菁的汀州畲、客逐渐落地生根是有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倭难"与明代畲人规模化入迁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北畲人 嘉靖倭乱 滨海畲族 人口减耗 地权关系
下载PDF
浙、闽海域仙菜科[CERAMIACEAE(RHODOPHYTA)]海藻研究Ⅰ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剑华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1期57-63,共7页
根据1957~1987年期间采自浙江和福建沿岸的仙菜科海藻标本,初步鉴定有7属14种。分两次报道,首先报道其中的5屑7种:复羽多孢藻Pleonosporiumvenustissimum、日本对丝藻Antithamnionnipponicum和卡洛绢丝藻Callithamnioncallophyllidi... 根据1957~1987年期间采自浙江和福建沿岸的仙菜科海藻标本,初步鉴定有7属14种。分两次报道,首先报道其中的5屑7种:复羽多孢藻Pleonosporiumvenustissimum、日本对丝藻Antithamnionnipponicum和卡洛绢丝藻Callithamnioncallophyllidicola为我国首次较全面描述和绘图记录;赫勒对丝藻Antithamnionhubbsii为浙、闽海域首次报道;而如下三个种纵胞藻Centrocerasclavulatum、日本凋毛藻Griffithsiajaponica和对公藻Antithammioncruciatum在浙、闽海区早有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 仙菜科 海域 赫勃对丝藻
下载PDF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台湾海峡的闽浙海盗活动
9
作者 陈钰祥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5,共5页
光绪20年(1894),清朝与日本因为朝鲜主权问题而爆发甲午战争。甲午战败后,清廷于光绪21年(1895)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予日本。浮沤于台湾海峡上的闽浙海盗,原是清朝政府在海洋事务上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现在对于统治台湾的日... 光绪20年(1894),清朝与日本因为朝鲜主权问题而爆发甲午战争。甲午战败后,清廷于光绪21年(1895)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予日本。浮沤于台湾海峡上的闽浙海盗,原是清朝政府在海洋事务上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现在对于统治台湾的日本总督府而言,"海贼取缔"成为日治初期总督府的重要课题,也是两国间的国际事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治初期 台湾海峡 闽浙海盗 海贼取缔
下载PDF
晚全新世东海泥质区物源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来自MD06-3039A孔的正构烷烃记录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郑邦 周斌 +3 位作者 王可 庞洋 陈明德 郑洪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93-1303,共11页
东海泥质区具有稳定的连续沉积,为开展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但前人主要侧重于沉积模式、季风、洋流及海洋环境研究,关于有机碎屑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通过晚全新世以来东海泥质... 东海泥质区具有稳定的连续沉积,为开展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但前人主要侧重于沉积模式、季风、洋流及海洋环境研究,关于有机碎屑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通过晚全新世以来东海泥质沉积序列MD06-3039A的正构烷烃等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发现该区域4400 cal.a B.P.以来沉积有机质具有明显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特征,其中在3200~1300 cal.a B.P.陆源输入相对减少,被认为与该区域夏季风减弱有关。nC31/nC27正构烷烃的变化表明,物源区植被呈现3个阶段的波动,早、晚阶段草本植物相对增多,中阶段3200~1300 cal.a B.P.木本植物相对较多;与此同时,植被变化呈现次一级的波动,如隋唐大暖期草本增多,明清小冰期早期木本增多。研究认为,这个区域的草/木本植物变化对气候冷暖变化的响应可能更明显。1300 cal.a B.P.以来气候总体上继续呈凉干状态,但草本植物大量增多,这与前阶段气候变冷呈现的木本植物相对增多不同,暗示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导致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记录 草本/木本 浙闽泥质沉积 古气候环境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