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f Water Treatment Chemical Effects on Type I” Pitting Corrosion of Copper Tubes 被引量:1
1
作者 Takashi Iyasu Motoki Kuratani +3 位作者 Itaru Ikeda Noriyuki Tanaka Yutaka Yamada Osamu Sakurada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20年第7期494-504,共11页
It is known that one of the causes of pitting corrosion of copper tubes is residual carbon on the inner surface. It was confirmed that type I” pitting corrosion of the copper tube is suppressed by keeping the residua... It is known that one of the causes of pitting corrosion of copper tubes is residual carbon on the inner surface. It was confirmed that type I” pitting corrosion of the copper tube is suppressed by keeping the residual carbon amount at 2 mg/m<sup>2</sup> or less, which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ype I’ pitting corrosion, or by removing the fine particles that are the corrosion product of galvanized steel pipes. The developed water treatment chemical was evaluated using three types of copper tubes with residual carbon amounts of 0 mg/m<sup>2</sup>, 0.5 mg/m<sup>2</sup>, and 6.1 mg/m<sup>2</sup>. The evaluation was conducted for three months in an open-circulation cooling water system and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water treatment chemical. Under the current water treatment chemical conditions, only the copper tube with a residual carbon amount of 6.1 mg/m<sup>2</sup>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atural corrosion potential after two weeks, and pitting corrosion occurred. No pitting corrosion and no increase in the natural corrosion potential were observed in any of the copper tubes that were treated with the developed water treatment chemical. In addition, the polarization curve was measured using the cooling water from this field test, and the anodic polarization of two cooling waters was compared. For copper tubes with a large amount of residual carbon, the current density near 0 mV vs. Ag/AgCl electrode (SSE) increased when the developed water treatment chemical was ad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tube pitting Corrosion Residual Carbon Cooling Water System Water Treatment
下载PDF
Simple Measurement of Carbon Films on Copper Tubes and Their Effects on Corrosion
2
作者 Takashi Iyasu Motoki Kuratani +3 位作者 Itaru Ikeda Noriyuki Tanaka Yutaka Yamada Osamu Sakurada 《Open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21年第1期12-22,共11页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pitting corrosion in copper tubes occurs due to the effect of a carbon film produced by the influence of undergoing an oil and heat treatment. As 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res...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pitting corrosion in copper tubes occurs due to the effect of a carbon film produced by the influence of undergoing an oil and heat treatment. As 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residual carbon amount,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inner surface of a copper tube can be dissolved with a mixed acid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adhering carbon;however, this method is dangerous and difficult. Therefore, two methods were examined as a simple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obtaining the residual carbon amount using copper tubes with known residual carbon amounts. One method utilize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the other method utilizes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rbon film-adhered surface and carbon film-removed surface. In regard to XPS measurement, a linear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spectral intensity of C and the residual carbon amount;therefore, XPS measurements were considered to be effective as a simple measurement method for the carbon film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a copper tube. In the evaluation method by measuring the corrosion potential, a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ΔE and the residual carbon amount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tube and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polished tube. It is considered 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residual carbon amount from the prepared calibration curve. Through these stud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arbon film was non-uniformly present on the surface of the copper tube. Therefore, the galvanic current was measured, and the effect of a non-uniform carbon film on corrosion behavior was investigated. As a result, in the measurement of galvanic current, the current flowed from the copper tube with a large amount of residual carbon (cathode) to the copper tube with a small amount of residual carbon (anode). In addition, the higher the area ratio of the carbon film was, the larger the galvanic current tended to 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tube Residual Carbon pitting Corrosion Cooling Water System Re-frigerator XPS
下载PDF
换热器T2紫铜管在水线部位的腐蚀机理研究
3
作者 李超 王长罡 董俊华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103-108,共6页
目的基于对换热器中T2紫铜管因受残留水作用而出现泄漏降压现象的研究,分析换热器T2紫铜管在水线部位的腐蚀机理。方法通过T2紫铜管的润湿试验,对腐蚀样品进行宏观和微观形貌观察,对点蚀坑部位的腐蚀产物进行EDS和XPS等表征手段分析,探... 目的基于对换热器中T2紫铜管因受残留水作用而出现泄漏降压现象的研究,分析换热器T2紫铜管在水线部位的腐蚀机理。方法通过T2紫铜管的润湿试验,对腐蚀样品进行宏观和微观形貌观察,对点蚀坑部位的腐蚀产物进行EDS和XPS等表征手段分析,探究腐蚀产物的成分和结构,从而推导出反应机理。结果铜管水线上部位和下部位都以均匀腐蚀为主,但是颜色有所差异。水线部位以点蚀为主,肉眼即可见排成直线的斑点状腐蚀坑,腐蚀产物的颜色主要为黑色和绿色。根据表征分析结果可知,腐蚀体系中含有HCO_(3)^(-)和SO_(4)^(2-)。腐蚀产物的组成有,内层Cu_(2)O,外层CuO,水线部位和水线以下部位铜管表面还有一层CuCO_(3)Cu(OH)_(2)膜。结论根据腐蚀产物的元素分析可知,在HCO_(3)^(-)和SO_(4)^(2-)共同存在的环境中,铜具有很高的点蚀敏感性,T2紫铜管很容易发生局部腐蚀,加之氧浓差电池的作用,水线部位铜管发生严重的点蚀以致穿孔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紫铜管 水线 点蚀 HCO_(3)^(-)和SO_(4)^(2-) 局部腐蚀 氧浓差电池
下载PDF
含油海洋环境下316L仪表管点蚀深度预测模型研究
4
作者 骆正山 刘月 +1 位作者 骆济豪 王小完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32-37,46,共7页
为了提升316L不锈钢仪表管在含油海洋大气环境下点蚀深度的预测精度,建立了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的直接离散灰色点蚀深度预测模型[SCPSO-DDGM(1,1,λ)]。首先以暴露实验点蚀数据为例,建立DDGM(1,1)模型,并利用新信息变权弱化缓冲算子... 为了提升316L不锈钢仪表管在含油海洋大气环境下点蚀深度的预测精度,建立了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的直接离散灰色点蚀深度预测模型[SCPSO-DDGM(1,1,λ)]。首先以暴露实验点蚀数据为例,建立DDGM(1,1)模型,并利用新信息变权弱化缓冲算子、等维灰数递补对模型进行动态改进;后采用非线性变化惯性权重和正弦余弦学习因子提高粒子群算法(PSO)的寻优能力和收敛速度,引入高斯扰动策略增强PSO跳出局部最优的能力,进而用SCPSO对改进后的DDGM(1,1,λ)模型中的权重参数λ进行寻优;最终在MATLAB中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对比SCPSO-DDGM(1,1,λ)模型与GM(1,1)、DDGM(1,1)、PSO-DDGM(1,1,λ)模型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时间区间内,经优化的新模型预测深度与实际深度高度吻合,较于对比模型性能更优。证明SCPSO-DDGM(1,1,λ)模型能够有效预测仪表管点蚀深度,为仪表管的腐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海洋大气环境 316L不锈钢仪表管 点蚀深度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SCPSO) DDGM(1 1 λ)模型
下载PDF
盐湖大气环境下316 L仪表管点蚀深度预测研究
5
作者 骆正山 刘月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0,共6页
为提高316 L仪表管在盐湖大气环境下点蚀深度的预测精度,采用变阶平均弱化缓冲算子、积分背景值和新陈代谢对分数阶累加灰色模型FGM(1,1,r)进行改进,首先通过改进Tent混沌映射、莱维飞行和区间自适应反向学习策略提高黏菌算法(SMA)的寻... 为提高316 L仪表管在盐湖大气环境下点蚀深度的预测精度,采用变阶平均弱化缓冲算子、积分背景值和新陈代谢对分数阶累加灰色模型FGM(1,1,r)进行改进,首先通过改进Tent混沌映射、莱维飞行和区间自适应反向学习策略提高黏菌算法(SMA)的寻优能力和收敛速度,随后利用改进黏菌算法(ISMA)对FGM(1,1,r,ρ)中的参数r和ρ进行寻优,最后构建仪表管ISMA-FGM(1,1,r,ρ)点蚀深度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优化的新模型比原模型误差更小、拟合度更高,在仪表管点蚀深度预测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研究结果可为仪表管道系统的完整性评价和风险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大气环境 316 L仪表管 点蚀深度 改进黏菌算法(ISMA) FGM(1 1 r)模型
下载PDF
内衬GFRP防护复合管壁原缺陷坑处应力重分布规律分析
6
作者 卢召红 彭郑飞 王佳美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90-96,共7页
为了深入研究内衬GFRP防护复合管壁在其原管道内腐蚀缺陷坑处的应力重分布状态以及其修复的效果,利用弹塑性力学中的平衡微分方程,建立了管道内腐蚀缺陷处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含单个腐蚀缺陷的管道模型,并通过改变腐蚀缺陷... 为了深入研究内衬GFRP防护复合管壁在其原管道内腐蚀缺陷坑处的应力重分布状态以及其修复的效果,利用弹塑性力学中的平衡微分方程,建立了管道内腐蚀缺陷处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含单个腐蚀缺陷的管道模型,并通过改变腐蚀缺陷坑的深厚比,将修复前后腐蚀缺陷坑处的应力状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腐蚀缺陷坑的深厚比对管道的应力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管道安全评估时应注意腐蚀坑深度的影响;在腐蚀缺陷坑深厚比0.1到0.8的分次增加的过程中,管壁腐蚀缺陷处的周向应力,径向应力,Mises应力都有增大的趋势;修复前腐蚀缺陷坑处的周向应力和Mises应力相近,径向应力较前两者小,三者中周向应力最大;在修复前后,管道腐蚀缺陷处的控制应力一般是周向应力,管道的失效可依据周向应力进行判断;修复后的内衬GFRP防护复合管壁,原始腐蚀缺陷坑处发生了应力重分布,其周向应力与Mises应力均有减小,修复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缺陷坑 GFRP防护层 复合管 应力重分布
下载PDF
油气田酸化压裂环境下碳钢油套管材的腐蚀行为研究
7
作者 李国平 刘君林 +4 位作者 张福林 车瑾 李龙 姜方林 赵雪会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65-71,114,共8页
为了明确某油田在酸化压裂环境下鲜酸、残酸对油套管材料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材料的适应性,采用腐蚀失重法、三维体视光学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分析了P110、C110油管材料在酸化全过程的腐蚀损伤发展趋势、点蚀敏感性和不同条件下的腐蚀形... 为了明确某油田在酸化压裂环境下鲜酸、残酸对油套管材料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材料的适应性,采用腐蚀失重法、三维体视光学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分析了P110、C110油管材料在酸化全过程的腐蚀损伤发展趋势、点蚀敏感性和不同条件下的腐蚀形貌特征,并优化了酸化缓蚀剂。结果表明:随着鲜酸酸化温度的逐渐升高,材料腐蚀程度均呈增大趋势,当温度≥180℃时,C110的平均腐蚀速率v_(corr)=127.7 g/(m^(2)·h),P110的平均腐蚀速率v_(corr)=407.0 g/(m^(2)·h),均远高于指标要求;在模拟鲜酸温度为100℃时材料表面已出现点蚀形核现象,随着温度的升高,点蚀敏感性逐渐增大。在超高温180℃的残酸环境下,C110和P110材料均发生极严重腐蚀。酸化液组分中缓蚀剂在高温条件下明显失效,导致残酸返排环境下管材遭受严重腐蚀损伤。优化后的改性曼烯碱酸化缓蚀剂通过多层吸附膜的形成明显减缓了材料的腐蚀速率,在180℃高温鲜酸环境下缓蚀率为8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压裂 P110、C110油管材料 腐蚀损伤 点蚀 酸化缓蚀剂 高温高压
下载PDF
临水强透水地层船闸基坑帷幕防渗与管井降水措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邹开明 张文侃 +1 位作者 徐世濠 苏凯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0-156,共7页
临水强透水地层总是伴随着高地下水的特点,对于该地层的基坑施工易造成许多危害和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采用帷幕和管井的防渗降水措施,目前对于帷幕和管井的防渗降水效果的评价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利用ABAQUS有限元计算软件,分别对帷幕和... 临水强透水地层总是伴随着高地下水的特点,对于该地层的基坑施工易造成许多危害和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采用帷幕和管井的防渗降水措施,目前对于帷幕和管井的防渗降水效果的评价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利用ABAQUS有限元计算软件,分别对帷幕和管井作用下的基坑渗流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单宽渗流量、帷幕降水深度、边坡水位作为帷幕防渗效果的评价标准,采用管井流量和边坡水位作为管井降水效果的评价标准,对帷幕深度和帷幕距基坑的距离以及管井深度、管井间距和管井半径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对帷幕管井共同作用下帷幕和管井的防渗降水效果进行分析,为船闸基坑工程中帷幕和管井的布置方案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水基坑 渗流模拟 帷幕防渗 管井降水
下载PDF
某油冷却器换热管泄漏原因
9
作者 许恒庭 武英英 +2 位作者 姚文德 刘维丽 陈莉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24年第4期37-41,45,共6页
某公司生产的油冷却器换热管在投入使用9~12个月后发生腐蚀泄漏现象。采用宏观观察、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管道腐蚀泄漏的原因。结果表明:油冷却器换热管介质中的氯离子和硫离子... 某公司生产的油冷却器换热管在投入使用9~12个月后发生腐蚀泄漏现象。采用宏观观察、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管道腐蚀泄漏的原因。结果表明:油冷却器换热管介质中的氯离子和硫离子在管内壁积垢中沉积并富集在管壁基体前沿,导致内壁产生大量点腐蚀,点腐蚀位置与未腐蚀位置形成大阴极小阳极腐蚀电池,增大了腐蚀速率,在管内介质的冲刷作用下,点腐蚀坑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管道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白铜 油冷却器换热管 点腐蚀 氯离子和硫离子 腐蚀电池
下载PDF
P110S油管在无固相压井液中点蚀成因分析
10
作者 高展 刘传森 《钢管》 CAS 2024年第4期22-27,共6页
分析P110S油管在井下无固相压井液环境中发生点蚀的原因。经检测油管的合金成分和组织无异常;通过对压井液注入前后的化学性质和腐蚀产物的分析,判断压井液入井后有酸性物质混入,且腐蚀产物中存在CO_(2)腐蚀特征产物FeCO_(3);通过高温... 分析P110S油管在井下无固相压井液环境中发生点蚀的原因。经检测油管的合金成分和组织无异常;通过对压井液注入前后的化学性质和腐蚀产物的分析,判断压井液入井后有酸性物质混入,且腐蚀产物中存在CO_(2)腐蚀特征产物FeCO_(3);通过高温高压腐蚀模拟试验再现油管点蚀现象,确定了P110S油管在无固相压井液中的点蚀是因为井下CO_(2)溶入压井液后引起油管发生CO_(2)腐蚀。对于井下工况不甚明朗的作业管柱选材,建议依据前期探明的井下工况选用具有更高耐蚀性能的管材,提高管柱腐蚀冗余,从而避免管柱腐蚀失效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管 P110S 点蚀 CO_(2)腐蚀 无固相压井液
下载PDF
紧邻既有建筑物含流砂层深基坑管井降水施工技术研究
11
作者 张恒瑞 《江西建材》 2024年第6期337-340,共4页
文中分析了深基坑管井降水技术,包括管井施工步骤及案例分析,通过合理应用相关技术,实现对基坑地下水的有效控制,保护了既有建筑的安全,同时取得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含流砂层 深基坑管井 施工技术
下载PDF
汽车空调用3003铝管穿孔失效分析
12
作者 杨书瑜 朱冉冉 +3 位作者 钱维锋 韩逸 刘贞山 李秀磊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为了研究分析汽车空调用3003铝管穿孔失效的原因,采用宏观形貌分析、化学成分分析、扫描电镜微观形貌分析以及能谱分析方法对3003铝管表面孔洞缺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003铝管表面存在的非金属夹杂破坏了铝管表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 为了研究分析汽车空调用3003铝管穿孔失效的原因,采用宏观形貌分析、化学成分分析、扫描电镜微观形貌分析以及能谱分析方法对3003铝管表面孔洞缺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003铝管表面存在的非金属夹杂破坏了铝管表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得夹杂处不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在强腐蚀性元素Cl和S的共同作用下,导致3003铝管出现点蚀穿孔失效。建议在3003合金熔炼过程中控制精炼剂的加入量,并增强铝液中夹杂的过滤效果,同时改善铝管表面清洁度和仓储环境。本研究成果可为3003铝管的制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03铝管 点蚀 夹杂 Cl元素 S元素
下载PDF
复杂环境下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技术研究
13
作者 原兆江 《江西建材》 2024年第2期149-151,共3页
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和地质条件,地下工程总体呈现出“深、大、近、紧、难”的施工特征,深基坑变形性状各有不同。鉴于此,文中以长治市乐苑三区7#~9#楼深基坑工程为例,分析技术方案和施工要点,以期规范施工技术、强化施工质量、保障施工... 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和地质条件,地下工程总体呈现出“深、大、近、紧、难”的施工特征,深基坑变形性状各有不同。鉴于此,文中以长治市乐苑三区7#~9#楼深基坑工程为例,分析技术方案和施工要点,以期规范施工技术、强化施工质量、保障施工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支护排桩 管井降水 基坑监测
下载PDF
换热器T2铜管点蚀及复配缓蚀剂研究
14
作者 谢金鹏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24年第4期43-47,58,共6页
以换热器因T2铜管腐蚀导致的失效为工程应用背景,采用腐蚀失重法、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研究了换热器中T2铜管的腐蚀及影响因素,并得到了T2铜管的复配缓蚀剂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造成T2铜管腐蚀的主要原因是铜表面上氧化亚铜保护薄膜局部破... 以换热器因T2铜管腐蚀导致的失效为工程应用背景,采用腐蚀失重法、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研究了换热器中T2铜管的腐蚀及影响因素,并得到了T2铜管的复配缓蚀剂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造成T2铜管腐蚀的主要原因是铜表面上氧化亚铜保护薄膜局部破裂,致使坑底的铜为阳极和表面的氧化亚铜薄膜为阴极形成电偶腐蚀,使得在坑中的铜溶解发生点蚀。而氧化膜的破裂与过量的含碳残渣、污垢(异物)在表面的沉积、机械损伤以及材料自身的缺陷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T2铜管 点蚀 复配缓蚀剂
下载PDF
S30408不锈钢无缝管泄露原因分析
15
作者 陶亚平 《钢管》 CAS 2024年第5期51-54,共4页
针对S30408不锈钢无缝管表面点腐蚀坑缺陷,对其表面形貌、化学成分、腐蚀坑附近金相组织及腐蚀产物、晶间腐蚀性能等进行检验,并对点腐蚀坑产生的机理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生点腐蚀坑主要是因为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折流板与钢管接... 针对S30408不锈钢无缝管表面点腐蚀坑缺陷,对其表面形貌、化学成分、腐蚀坑附近金相组织及腐蚀产物、晶间腐蚀性能等进行检验,并对点腐蚀坑产生的机理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生点腐蚀坑主要是因为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折流板与钢管接触摩擦导致表面钝化膜受损,暴露出基层金属,而在水中较高浓度Cl-的诱导下与金属阳离子结合发生腐蚀小点并成为点蚀核,继而发展成为蚀孔,孔内介质相对孔外介质呈滞流状态,从而使Cl-浓度不断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蚀孔不断向深处发展形成腐蚀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管 S30408不锈钢 点腐蚀 泄露
下载PDF
高铁站房地下车库基坑复合支护施工技术
16
作者 刘怀宇 《北方建筑》 2024年第3期43-48,共6页
为保障临近既有建筑基坑开挖时的安全性,本文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针对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深厚杂填土层等工程特点,采用双排桩+旋喷桩+注浆复合支护结构,在双排桩之间采用二重管法打入咬合桩来加固支护结构,并与前排灌... 为保障临近既有建筑基坑开挖时的安全性,本文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针对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深厚杂填土层等工程特点,采用双排桩+旋喷桩+注浆复合支护结构,在双排桩之间采用二重管法打入咬合桩来加固支护结构,并与前排灌注桩形成一道止水帷幕相连,以确保具备良好的止水性能并对双排桩之间的杂填土进行注浆加固。本文对钻孔灌注桩、高压旋喷桩、杂填土注浆技术的结构特点及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并给出了处理措施,以解决场地复杂、工序繁杂等施工难点。结果表明,双排桩+旋喷桩+注浆复合支护结构具有较大的抗侧移刚度,能够保障基坑开挖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排桩 旋喷桩 基坑支护 二重管法
下载PDF
锅炉分隔屏过热器爆管原因分析及处理
17
作者 张军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24年第9期62-66,86,共6页
通过宏观检查、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及力学性能分析等方法对某火电厂分隔屏过热器弯头爆管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分隔屏过热器爆管段因长时间过热致使组织严重球化、机械强度下降,同时弯头外弧侧壁厚较薄,且管内壁存在凹坑导致应力集中... 通过宏观检查、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及力学性能分析等方法对某火电厂分隔屏过热器弯头爆管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分隔屏过热器爆管段因长时间过热致使组织严重球化、机械强度下降,同时弯头外弧侧壁厚较薄,且管内壁存在凹坑导致应力集中,多因素叠加最终导致该管段弯头外弧侧爆管。最后针对管子失效原因,提出了相应建议及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分隔屏过热器 爆管 过热 凹坑
下载PDF
基于有效控制抽水量和地面沉降的长江Ⅰ级阶地深基坑深井降水参数取值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忠凯 徐光黎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针对目前深基坑深井降水研究中仅关注目标降深及相应地面沉降,未考虑满足目标降深条件下的有效控制抽水量问题,以武汉长江隧道明挖段深基坑深井降水工程为例,通过抽水试验分析了井管直径、进水段的相对位置b/M以及井的不完整程度l/M对... 针对目前深基坑深井降水研究中仅关注目标降深及相应地面沉降,未考虑满足目标降深条件下的有效控制抽水量问题,以武汉长江隧道明挖段深基坑深井降水工程为例,通过抽水试验分析了井管直径、进水段的相对位置b/M以及井的不完整程度l/M对基坑涌水量的影响,确定了止水帷幕长度、井管直径、过滤管有效长度和合理位置等降水参数,根据试验数据拟合出该地区非完整井涌水量经验公式;建立了控制抽水量和地面沉降的深基坑深井降水参数优化设计模型,求解Maxf(l)得出的过滤管长度,与抽水试验结果相近。结果表明:止水帷幕进入强透水层厚度2/3处时,其对基坑坑内抽水量和坑内外水位有控制作用;选用Φ250井管、过滤管设置在强透水层上部(b=0)、l/M值较小及附加阻力系数差(ξ_(1)-ξ_(2))最大时,基坑涌水量较小;q_(0)-l、Δq_(0)/Δl-l曲线中曲率最大点对应的过滤管长度范围为14.0~16.0 m,其对应的基坑涌水量q0最小;考虑井群干涉的影响,干涉井涌水量在基坑中心处最小、角点处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深井降水 控制抽水量 地面沉降 止水帷幕 过滤管长度 群井干涉
下载PDF
地铁明挖区间深浅基坑永临结合支护技术研究
19
作者 李运启 《现代交通技术》 2024年第4期69-73,共5页
某地铁明挖区间深基坑工程中,轨道正线与出入场线共用基坑,由于两基坑功能不同,其底部存在较大高差。通过在深浅基坑过渡时设计排桩支护,桩顶施作钢筋混凝土冠梁,并在浅坑钢筋混凝土底板内设置横向暗梁,将冠梁与地下连续墙连接锚固,形... 某地铁明挖区间深基坑工程中,轨道正线与出入场线共用基坑,由于两基坑功能不同,其底部存在较大高差。通过在深浅基坑过渡时设计排桩支护,桩顶施作钢筋混凝土冠梁,并在浅坑钢筋混凝土底板内设置横向暗梁,将冠梁与地下连续墙连接锚固,形成框架结构,其中部分支护结构永临结合;同时在深浅坑基底分别设置钻孔灌注桩,并对浅坑基底进行水泥搅拌桩加固,改变土体力学性能,以提高基底强度及结构的抗倾覆能力。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基坑周围土体各技术参数稳定,变化值在允许范围内,该技术有助于解决深浅基坑支护方面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基坑 明挖法 基坑支护 地基加固 管井降水
下载PDF
600MW机组省煤器爆管原因
20
作者 钱亚勇 李辉 +1 位作者 孙贺斌 杨佩旭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24年第2期42-46,63,共6页
某600 MW机组省煤器发生爆管事故,采用宏观观察及壁厚测量、磁粉检测、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分析爆管原因。结果表明:弯管外表面磨损严重及腐蚀造成壁厚减薄量过大,并且爆裂弯管处圆度超标,... 某600 MW机组省煤器发生爆管事故,采用宏观观察及壁厚测量、磁粉检测、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分析爆管原因。结果表明:弯管外表面磨损严重及腐蚀造成壁厚减薄量过大,并且爆裂弯管处圆度超标,在内压膜应力的作用下,弯管外弯复圆过程会产生较大的弯曲应力和拉应力,故弯管外弯部位表面承受的应力进一步增大,使剩余壁厚无法承受内部介质的压力,从而造成爆管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管 应力集中 腐蚀坑 壁厚减薄 微小孔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