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malis Diasporic Transnational Life--From Placelessness to Placeness in Finnish Urban Environment
1
作者 Johanna Malmi 《Sociology Study》 2012年第4期301-314,共14页
About 1.S million Somalis live in the diaspora and first Somali asylum seekers came to Finland in 1990. Then they were the first large refugee group in Finland. They have got integration problems with Finnish society ... About 1.S million Somalis live in the diaspora and first Somali asylum seekers came to Finland in 1990. Then they were the first large refugee group in Finland. They have got integration problems with Finnish society and from that perspective the author started to doubt that whether migrants adopted the same kinds of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cal places and which kind of influence it would have on their integration. The author's aim for this study has been to explore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 from transnational family and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Relph argued that placelessness could be created either by individual itself or urban planning. With the content analyses the author analyzed 50 questions from seven respondents.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s the part of transnational contact keeping among kin members of transnational family, migration and respondents' sense toward urban surrounding where they lives. Emotional ties play a maior role in Finnish Somalis' diasporic life. Emotions intertwine around their life as members of transnational family and toward sense of place. Transnational family affects their perspectives toward western society and urban places. Placelessness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 integration and positive sense of place. With the integration placelessness turns to place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malis transnational family placelessness INTEGRATION
下载PDF
“地方”观念的转变与建筑学在行动
2
作者 雷晶晶 汪原 《新建筑》 2024年第4期96-102,共7页
20世纪下半叶,全球向后工业甚至“超工业”的转型,伴随着深度工业化,将世界纳入流动体系,但也蔓延危机。地方观念从“场所”开始,经历“无地方”“无地方感”“非地”三次观念转型,对应后工业文化批判(1950—1970年代)、后现代主义(198... 20世纪下半叶,全球向后工业甚至“超工业”的转型,伴随着深度工业化,将世界纳入流动体系,但也蔓延危机。地方观念从“场所”开始,经历“无地方”“无地方感”“非地”三次观念转型,对应后工业文化批判(1950—1970年代)、后现代主义(1980年代)、超现代全球化(1990年代至今)等时代问题。建筑学以行动意识直面危机,重构人地交互。解读地方观念转变,识别空间-人本主义、行为-身份认同、时间-人机互构三种建筑学行动路径,以及抵抗型再地方、敞开型再地方和速度中继三类应对策略,重申建筑学行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场所 无地方 无地方感 非地 后工业转型 超工业转型 深度工业化 全球化
下载PDF
地方餐厅的无地方性机理研究——以广东河源客家菜餐厅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杨亮 曾国军 张杨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77-1389,共13页
基于地方和无地方分析框架,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收集地方餐厅感知和消费体验数据,运用文本分析法,从微观尺度和过程性视角探析河源地方餐厅演变为无地方性景观的过程及动因。研究发现:1)权力、资本、消费行为和经营主体协同... 基于地方和无地方分析框架,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收集地方餐厅感知和消费体验数据,运用文本分析法,从微观尺度和过程性视角探析河源地方餐厅演变为无地方性景观的过程及动因。研究发现:1)权力、资本、消费行为和经营主体协同推动了餐厅的去地方性。2)城市更新过程中,地方餐厅逐渐脱嵌于原有社区,餐厅区位的地方内涵和意义不断消解,但商业价值凸显。3)餐厅的趋同性、连锁化以及食物的跨地域融合体现了资本为迎合现代饮食消费需求而进行的生产实践。4)随着现代性和商业化转向,地方餐厅承载的社会关系表面化,其作为居民日常社交和情感体验场所的意义逐渐弱化。5)居民对地方餐厅原有的亲切感消逝,与新的消费空间难以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无地方性 地方餐厅 河源市
下载PDF
从无地方出发的地方
4
作者 王辉 《世界建筑导报》 2023年第5期7-11,共5页
本文论述了在一个百年未遇的变革时代,中国建筑师在中国史无前例的建设机遇面前,还鲜有创造新型建筑类型学的表现。针对这种原型焦虑,作者又看到了像深圳这样的城市,由于它走在改革开放之先,有可能创造一些特殊的政策和社会意识机遇,使... 本文论述了在一个百年未遇的变革时代,中国建筑师在中国史无前例的建设机遇面前,还鲜有创造新型建筑类型学的表现。针对这种原型焦虑,作者又看到了像深圳这样的城市,由于它走在改革开放之先,有可能创造一些特殊的政策和社会意识机遇,使一些普通的建筑类型学能够发挥出特殊的效应。在这种政策与原型升级之间寻找合适的适配性,也会部分地减轻建筑师的原型焦虑。作者以“温室+”的理念形成可应用为例,证明了深圳的特殊社会环境能够升级那些普适的、无地方的模式,让它们在这里获得一次地方化的基因突变,并传播到其它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 类型学 地方 无地方 温室+
下载PDF
国外无地方与非地方研究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28
5
作者 何瀚林 蔡晓梅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52,31,共7页
随着人文地理对地方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城市化、全球化浪潮对地方景观和地方性的巨大影响,因地方"贬值"所表征出来的"无地方"与"非地方"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国外关于"无地方"和"非... 随着人文地理对地方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城市化、全球化浪潮对地方景观和地方性的巨大影响,因地方"贬值"所表征出来的"无地方"与"非地方"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国外关于"无地方"和"非地方"研究在概念辨析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文本分析、实证调查等研究方法,从哲学的存在性争论、理论性探索到实证研究,逐渐深入分析"无地方"和"非地方"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其所表征的人地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总体来看,国外对"无地方"和"非地方"的研究已有一定成就,而对其研究成果的辨析和引入将会给国内的地方研究带来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以及实践层面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非地方 无地方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破局“千园一面”的文创园区品牌化升级模式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兴全 王慧敏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91,共14页
无论是对失去想象空间的已有文创园区,还是对大量新建和待建的园区而言,如何提升能级都是现阶段的瓶颈和焦点。本文通过对上海23家文创园区管理者的调研,以多案例分析方法,将文创园区升级归纳为四个主要模式:文创园区会不断强化交易功能... 无论是对失去想象空间的已有文创园区,还是对大量新建和待建的园区而言,如何提升能级都是现阶段的瓶颈和焦点。本文通过对上海23家文创园区管理者的调研,以多案例分析方法,将文创园区升级归纳为四个主要模式:文创园区会不断强化交易功能,部分或完全升级为休闲和旅游区;园区内的企业会借助政府关系平台,强化集群竞争力;企业也会借助园区文化形象强化自身市场定位和企业文化;园区管理者可以通过招商策略,设计产业结构并提升园区市场定位。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包含开发战略、招商战略和运营战略的品牌化升级模型。鉴于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文创园区发展中的关键角色,这些模式发现和模型构建是对产业集聚理论的补充和新贡献,也是对文创产业、特别是中小型文创企业集群组织的理论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创园区 千园一面 多案例研究 品牌化升级
下载PDF
“地方性”与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再利用——以美国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国家历史公园为 被引量:15
7
作者 丁新军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8年第7期68-76,共9页
随着我国城市更新速度加快,保护市区重要工业遗存成为重要现实课题。发展旅游业,改造为开放式主题公园、城市历史公园等成为适应性再利用重要手段之一。传统文化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地方性"理念,对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再利用... 随着我国城市更新速度加快,保护市区重要工业遗存成为重要现实课题。发展旅游业,改造为开放式主题公园、城市历史公园等成为适应性再利用重要手段之一。传统文化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地方性"理念,对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再利用具有借鉴价值。本文基于传统文化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理学理论,探索性构建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再利用概念性理论框架,并结合美国美国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国家历史公园实践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再利用应兼顾文化的空间研究和空间的文化化研究,在促进"地方感"形成的同时,强化"地方认同",立足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突出标志性构筑物、宏观可视性、情境化再现、形象意义认同和变化关系考量等视角介入,加强原有场所价值,凝聚"地方性"认同感,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地理学 地方性 城市工业遗产 旅游再利用 洛厄尔
下载PDF
公众视角下的地方与无地方:基于游客饮食体验感知的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文彤 张玉林 梁祎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5-785,共11页
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地方与无地方现象,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资本、权力所代表的强权阶级,忽视了普通大众弱势群体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围绕中外游客对香港地方饮食在线评论文本展开内容分析。研究发现:1)游客的体验... 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地方与无地方现象,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资本、权力所代表的强权阶级,忽视了普通大众弱势群体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围绕中外游客对香港地方饮食在线评论文本展开内容分析。研究发现:1)游客的体验评价显示,无论是饮食产品的推陈出新、就餐环境的多元装饰,还是餐厅服务的内容形式,香港饮食文化都表现出中西融合的全球化特征,在保留传统特质的基础上也吸纳了外部文化形成创新,甚至衍生为新的地方特色产品,两者的共存与转换不仅说明地方和无地方的互相包容与促进,还呈现出两者对于全球化的反作用,地方性从而在内外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新的文化内涵。2)人的主体因素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于强权阶级借助资本、权力等因素施加影响,以游客为代表的普通大众弱势群体通过消费选择对资本、权力产生主体凝视的力量作用,引发其对地方与无地方元素的营造,这是"全球意义的地方"得以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地方 无地方 饮食体验 香港
下载PDF
蒙太奇式结构——论品特剧作《背叛》和《山地语言》的后现代艺术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杨静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44-46,共3页
后现代主义是自 2 0世纪中叶以来的重要文化理论 ,许多当代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它的一些特征。传统文学评论一直认为英国剧作家哈洛德·品特为荒诞派一员 ,除此而外 ,他的作品还具有鲜明的后现代写作特色。本文通过对品特两... 后现代主义是自 2 0世纪中叶以来的重要文化理论 ,许多当代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它的一些特征。传统文学评论一直认为英国剧作家哈洛德·品特为荒诞派一员 ,除此而外 ,他的作品还具有鲜明的后现代写作特色。本文通过对品特两部作品结构的分析 ,论述他们所体现的后现代写作特征———蒙太奇式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蒙太奇 时空扭曲 混乱
下载PDF
“改良”与“和谐”:李箕永的中国游记与《大地之子》
10
作者 崔一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34-40,共7页
长篇小说《大地之子》是李箕永在《朝鲜日报》的委托之下为"弘扬"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大陆文学"而创作的作品。为创作此作品,李箕永利用20多天的时间,对满洲各地的朝鲜人移民村庄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并将所见所... 长篇小说《大地之子》是李箕永在《朝鲜日报》的委托之下为"弘扬"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大陆文学"而创作的作品。为创作此作品,李箕永利用20多天的时间,对满洲各地的朝鲜人移民村庄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并将所见所闻如实地运用到小说中。对《大地之子》的评价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这部小说顺应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国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部小说通过各种写作策略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策"进行了反抗。李箕永将自己看到的不和谐的"满洲""风景"演化成"和谐的满洲",从而将"满洲"刻画为"无场所性(placelessness)"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箕永 满洲想象 《大地之子》 “场所” “无场所”
下载PDF
基于无地方性的大型购物中心旅游吸引力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迎春 赵亮 +1 位作者 祁潇潇 任成好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70-80,共11页
在全球化、商业化的共同影响下,"无地方"伴随着地方感的虚无和空间的不真实性的发展而产生。针对国内大型购物中心表现出的无地方性与吸引力共存的现象,以上海、北京国内两大一线城市的四家大型购物中心为案例地,采用半结构... 在全球化、商业化的共同影响下,"无地方"伴随着地方感的虚无和空间的不真实性的发展而产生。针对国内大型购物中心表现出的无地方性与吸引力共存的现象,以上海、北京国内两大一线城市的四家大型购物中心为案例地,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辅以实地观察方法,在回顾地方和无地方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型购物中心游客体验的感知和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大型购物中心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创造无地方性和增加吸引力的共同体,证实了当代无地方性的观点与景点体验的共生性。研究的成果不仅适用于大型购物中心本身的建设和发展,也对城市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购物中心 无地方性 旅游吸引力 旅游体验 城市旅游
下载PDF
无地方蔓延下的呈贡新城地方感: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实践视角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昊 周扬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0年第4期40-47,共8页
以呈贡新城为例,基于地方感的"经验诠释"路径,采取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访谈法获得新城居民日常生活及空间实践特点,试图解释新城地方感的特征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呈贡新城以"无地方"的现代主义空间、设施和现... 以呈贡新城为例,基于地方感的"经验诠释"路径,采取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访谈法获得新城居民日常生活及空间实践特点,试图解释新城地方感的特征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呈贡新城以"无地方"的现代主义空间、设施和现代经济生活所细密安排的作息重构居民的生活习惯、空间实践,居民将其内化为人地情感联结;(2)虚拟媒介参与地方感的构建过程,将新城现实空间转录,成为居民开展空间实践的素材来源。媒介通过图像等方式传递"锚定"在故乡的地方感,平衡新城与故乡之间的地方感张力;(3)新城更突出经济生活功能,相比于乡村和老城,在地方文脉、熟人社交网络和邻里关系上有所欠缺,当居民的经济生活发生变故时往往因地方感快速减弱而选择告别新城回家乡发展;(4)与现代生活流动性相伴随的是新城居民对不可预知因素的焦虑,不稳定的地方感构成了新城无地方性蔓延之下的特殊地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无地方 日常生活 呈贡新城 空间实践
下载PDF
欧美游客对中国城市购物中心的地方性感知——以宁波市天一广场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霄 陈婉欣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7-725,共9页
以大型购物中心的地方性为研究对象,以宁波市天一广场为案例地,在游客地方感的概念框架下,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数据获取方法,运用定性与定量等分析方法,探讨了欧美游客对中国城市购物中心地方性的感知。结果:验证了中国城市购物中心同... 以大型购物中心的地方性为研究对象,以宁波市天一广场为案例地,在游客地方感的概念框架下,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数据获取方法,运用定性与定量等分析方法,探讨了欧美游客对中国城市购物中心地方性的感知。结果:验证了中国城市购物中心同样是国际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购物中心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无地方性的;游客购物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中国的购物中心,而且感受了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本身;地方历史是地方性的重要形成机制,而全球化作为特定时间的产物通过参与当地历史成为了地方性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地方感 购物中心 无地方性 宁波市天一广场
下载PDF
他者南方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路 《新建筑》 2018年第2期154-155,共2页
"他者南方"是2017深港建筑\城市双城双年展的一个展览单元。作者从策展人的角度解释了"他者南方"这一概念的含义,以及如何围绕这个主题对展览架构进行组织策划。"他者南方"作为一个文化地理的身份不同于... "他者南方"是2017深港建筑\城市双城双年展的一个展览单元。作者从策展人的角度解释了"他者南方"这一概念的含义,以及如何围绕这个主题对展览架构进行组织策划。"他者南方"作为一个文化地理的身份不同于自然地理的划分。在历史上,它时常与"北方/中心"建立一种对照关系。在当代,空间政治学意义上的"中心/边缘"结构从地域划分向更复杂和动态的空间网络转化,而另一方面,地域特征逐渐丧失而呈现出一种"无地方性"。在这一背景下,"南方"在建筑学中的意义成为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 他者 无地方性 展览
下载PDF
重构“恋地情结”:城市徒步中的传播与文化政治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昱辰 《媒介批评》 2020年第1期24-36,共13页
城市徒步不仅是当代中国的重要休闲娱乐方式,也构成移动网络时代的城市传播实践.城市徒步不断传播与大众化旅游不同的理念,构成了对文化工业的反叛;城市徒步通过个性化路线选择与独特城市意象的塑造,构成了对主流城市叙事的反叛;城市徒... 城市徒步不仅是当代中国的重要休闲娱乐方式,也构成移动网络时代的城市传播实践.城市徒步不断传播与大众化旅游不同的理念,构成了对文化工业的反叛;城市徒步通过个性化路线选择与独特城市意象的塑造,构成了对主流城市叙事的反叛;城市徒步使得参与者以线上线下往返穿梭的方式交流与移动,建构起短暂的审美共同体,构成对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反叛.城市徒步在多层面演绎着复杂的文化政治,它让越来越多都市人通过“对家园的朝圣”来对抗“无地方性”,寻求重塑“恋地情结”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化旅行 城市意象 主流城市叙事 无地方性
下载PDF
连锁酒店地方性和无地方性的表现及其形成机理研究——以徐州宝信君澜度假酒店为例
16
作者 秦乃馨 杨亦文 朱虎啸 《建设科技》 2022年第9期116-118,共3页
城市连锁酒店是“无地方”的典型代表。现代酒店为消费者提供的食、住、娱、购等基本功能,无一不以标准化和规范化服务为基础,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无地方性”的烙印,酒店设计难以协调好地方性与无地方性要素。因此,本文基于理论分析,... 城市连锁酒店是“无地方”的典型代表。现代酒店为消费者提供的食、住、娱、购等基本功能,无一不以标准化和规范化服务为基础,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无地方性”的烙印,酒店设计难以协调好地方性与无地方性要素。因此,本文基于理论分析,以徐州宝信君澜度假酒店为例,探究连锁酒店设计中地方性与“无地方性”的表现及其形成机理,丰富无地方性理论建构的实证研究,并为连锁酒店地方性的建构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无地方 连锁酒店 宝信君澜 徐州
下载PDF
广州市高星级酒店地方与无地方的建构及协商 被引量:19
17
作者 蔡晓梅 何瀚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2-337,共16页
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人文地理学中"地方"理论已经渗透到旅游研究的各个方面。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共同影响下,"无地方(Placelessness)"伴随着地方感的虚无与空间不真实性的发展而产生,并成为了地方研究的另一个视角... 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人文地理学中"地方"理论已经渗透到旅游研究的各个方面。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共同影响下,"无地方(Placelessness)"伴随着地方感的虚无与空间不真实性的发展而产生,并成为了地方研究的另一个视角。以广州市高星级酒店为案例地,采用实地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在回顾地方和无地方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消费者对现代城市高星级酒店的空间感知和地方情感,分析了地方与无地方在酒店空间中互动的复杂关系。结果指出:1城市高星级酒店既有因现代技术、行业标准、区位以及资本扩张等原因而呈现的无地方特点,也有因社会功能、品牌特色、"借景"以及经营管理活动等原因而呈现的地方特质,城市高星级酒店具有地方与无地方的双重特性;2酒店消费者在"他者空间"与"我者空间"中挣扎,对城市高星级酒店有着地方感与无地方感等多元、矛盾的地方情感;3城市高星级酒店是一个无地方与地方动态转化的易变空间,其转化机制取决于消费者与酒店空间的互动频次、酒店产品的稳定程度、以及消费者的主观想象与意义赋予等。本研究是对西方语境下地方理论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是对"无地方"研究的一种尝试;为转型期中国目前"千城一面"、空间同质化等社会现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无地方 地方感 现代城市 星级酒店 广州市
原文传递
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地方认同的消解与重构 被引量:9
18
作者 艾少伟 周文凤 +1 位作者 罗冰 田金超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35,122,共9页
在城市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空间形态及功能的重大改变,需通过地方重构以维系少数民族地方特色及文化传承。开封善义堂回族社区案例研究发现,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形成以及地方认同建构,依赖于自身独特的居住环境... 在城市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空间形态及功能的重大改变,需通过地方重构以维系少数民族地方特色及文化传承。开封善义堂回族社区案例研究发现,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形成以及地方认同建构,依赖于自身独特的居住环境及文化传统。少数民族社区由聚居转变为散居的地方变迁,对居民的地方感知及地方归属感具有重要影响。集中代表地方意义的独特空间,有助于地方及认同的重构。城市少数民族社区中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空间,对地方的建构及文化的传承具有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 无地方性 地方认同 城市空间生产 城市少数民族社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