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stemic combined with intravitreal methotrexate for relentless placoid chorioretinitis:A case report
1
作者 Lan Luo Wei-Bin Chen +1 位作者 Ming-Wei Zhao Heng Mia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35期13115-13121,共7页
BACKGROUND We describe a case of relentless placoid chorioretinitis(RPC)that progressed despite administration of peribulbar and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and was resolved by systemic combined with intravitreal methotr... BACKGROUND We describe a case of relentless placoid chorioretinitis(RPC)that progressed despite administration of peribulbar and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and was resolved by systemic combined with intravitreal methotrexate.CASE SUMMARY A 16-year-old male reported painless blurred vision and a temporal scotoma in his right eye for one week.Due to widespread distribution and continuous enlargement,multimodal imaging of the lesions led to the diagnosis of RPC.Lesions in the right eye extended despite peribulbar injection of triamcinolone acetonide,but the progression was immediately terminated by a single dose of intravitreal methotrexate.A new fresh lesion occurred in the contralateral eye despite systemic prednisolone but was resolved by oral methotrexate.CONCLUSION Systemic immunosuppressants should be given upon RPC diagnosis.Intravitreal methotrexate immediately halted progression and may be considered for sightthreatening cases as part of the initial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UNOSUPPRESSION INTRAVITREAL METHOTREXATE Relentless placoid chorioretinitis SYSTEMIC Case report
下载PDF
Primary vitreoretinal lymphoma masquerading as acute posterior multifocal placoid pigment epitheliopathy
2
作者 Francesca Frongia Claudio Iovino +1 位作者 Nathalie Cassoux Enrico Peirett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8年第7期1243-1244,共2页
Dear Editor,Primary vitreoretinal lymphoma(PVRL)is a rare form of ocular malignancy and it is usually considered as a subset of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An insidious onset associated with del... Dear Editor,Primary vitreoretinal lymphoma(PVRL)is a rare form of ocular malignancy and it is usually considered as a subset of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An insidious onset associated with delays in diagnosis iscomm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gure Primary vitreoretinal lymphoma masquerading as acute posterior multifocal placoid pigment epitheliopathy
下载PDF
鲨鱼盾鳞肋条结构的减阻仿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博 姜鹏 +3 位作者 李旭朝 桂泰江 田黎 秦松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17,21,共5页
鲨鱼体表覆有一层细小的盾鳞(Placoid scale),盾鳞上的脊状突起称为肋条(Riblet),肋条之间构成具圆弧底的沟槽。这种沟槽形态的鲨鱼盾鳞肋条结构(Riblet surfaces)具有良好的减阻作用。从盾鳞的结构、形态和功能出发,详细介绍了鲨鱼盾... 鲨鱼体表覆有一层细小的盾鳞(Placoid scale),盾鳞上的脊状突起称为肋条(Riblet),肋条之间构成具圆弧底的沟槽。这种沟槽形态的鲨鱼盾鳞肋条结构(Riblet surfaces)具有良好的减阻作用。从盾鳞的结构、形态和功能出发,详细介绍了鲨鱼盾鳞肋条结构减阻相关的流体动力学机理及其仿生材料模型的设计与测试方法,概括了目前肋条结构仿生材料的减阻应用情况,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材料 鲨鱼皮 盾鳞 肋条结构 沟槽 减阻
下载PDF
仿鲨鱼皮表面微结构材料制备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曲冰 汪静 +2 位作者 潘超 周笑辉 潘澜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3-175,共3页
以具有极佳减阻能力的鲨鱼皮为模板,采用模板技术对鲨鱼皮表面微观拓扑结构进行大面积的仿生复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鲨鱼皮以及其复制品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制的鲨鱼皮具有和模板结构一致的表面微观拓扑结构。该复制方... 以具有极佳减阻能力的鲨鱼皮为模板,采用模板技术对鲨鱼皮表面微观拓扑结构进行大面积的仿生复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鲨鱼皮以及其复制品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制的鲨鱼皮具有和模板结构一致的表面微观拓扑结构。该复制方法具有工艺简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复制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鲨鱼皮 模板技术 盾鳞 梯度脱水 仿生
下载PDF
鲨鱼皮仿生结构应用及制造技术综述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宝胜 吴为 曾元松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62,共7页
鲨鱼体表的盾鳞沟槽结构具有显著的减阻效果。鲨鱼仿生沟槽结构的应用涉及航空、舰艇、汽车、管路运输、风力发电等领域。鲨鱼皮沟槽结构的仿生制造主要有两个途径,即沟槽结构形式与鲨鱼盾鳞仿真结构形式。文章针对沟槽结构的微槽滚压... 鲨鱼体表的盾鳞沟槽结构具有显著的减阻效果。鲨鱼仿生沟槽结构的应用涉及航空、舰艇、汽车、管路运输、风力发电等领域。鲨鱼皮沟槽结构的仿生制造主要有两个途径,即沟槽结构形式与鲨鱼盾鳞仿真结构形式。文章针对沟槽结构的微槽滚压、金刚石多轮廓磨削、飞秒激光烧蚀等制造技术,及鲨鱼盾鳞仿真结构的微压印法、固化法、微电铸法、微纳米滚压法、软刻技术等进行了综述,并对鲨鱼皮仿生结构制造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鲨鱼盾鳞 仿生结构 减阻 制造技术
下载PDF
蓝隐藻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分离和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敏 孙力 李瑗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06年第3期187-192,共6页
分别采用等电点聚焦(IEF)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分离蓝隐藻(Chro-om onas placoidea)类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物.经IEF分离得到5条带,依迁移距离从小到大命名为带Ⅰ(黄绿色,叶绿素蛋白复合物)、带Ⅱ(桔红色,类胡萝卜素-蛋白复合物... 分别采用等电点聚焦(IEF)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分离蓝隐藻(Chro-om onas placoidea)类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物.经IEF分离得到5条带,依迁移距离从小到大命名为带Ⅰ(黄绿色,叶绿素蛋白复合物)、带Ⅱ(桔红色,类胡萝卜素-蛋白复合物)、带Ⅲ-Ⅴ(蓝色,隐藻藻蓝蛋白),其等电点分别为pH 4.5、4.7、5.2、5.4和5.9.经PAGE分离最多得到4条色素蛋白带,分别为PSI中心复合物CPI和PSI复合物颗粒CPIa以及2个特异的藻蓝蛋白(PC)-Chl a/c-捕光蛋白复合物.值得注意的是,给予580、460和435 nm的激发光,捕光复合物都可发射680-682 nm Chl a的荧光.这一结果表明,蓝隐藻中藻胆蛋白与捕光叶绿素蛋白的是紧密结合存在的,并且具有能量传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隐藻 色素蛋白复合物 IEF PAGE
下载PDF
眼底自发荧光在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不同阶段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娟娟 黎铧 郑志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39-1042,共4页
目的探讨眼底自发荧光在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cute posterior multifocal placoid pigment epitheliopathy,APMPPE)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1眼急性期和18眼恢复期APMPPE患者行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对比眼底彩色照像及眼底... 目的探讨眼底自发荧光在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cute posterior multifocal placoid pigment epitheliopathy,APMPPE)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1眼急性期和18眼恢复期APMPPE患者行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对比眼底彩色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观察不同病变阶段的影像学特征,分析该病的发展转归。结果急性期眼底自发荧光可见与眼底彩色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一致的高自发荧光区,高荧光边缘可见一低荧光区域。部分眼底彩色照象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已显示的病灶,在自发荧光成像上尚未显现。恢复期患者眼底自发荧光可见与眼底彩色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相一致的完全低荧光区,如尚存部分未完全死亡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则在部分区域可见强荧光。结论 APMPPE患者可根据自发荧光的强弱判断病变阶段、病变进程情况,评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 眼底自发荧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底彩色照像
下载PDF
梅毒性巩膜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杜倩 路迎龙 +1 位作者 李筱荣 张晓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55-457,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梅毒性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至2016年确诊的梅毒性巩膜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梅毒性巩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7例(7眼)患者经临床及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性... 目的分析总结梅毒性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至2016年确诊的梅毒性巩膜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梅毒性巩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7例(7眼)患者经临床及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性巩膜炎。所有患者就诊前未知梅毒感染,有3例患者眼部是唯一的临床表现。梅毒血清学检查包括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及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两者均为阳性。所有患者HIV检测均为阴性,排除HIV感染。7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病程1周~2 a。患者均以不同程度的眼红、眼痛伴视力下降等为主诉就诊。患者中2例为前部浅层巩膜炎,3例为前部结节性前巩膜炎,1例为弥漫性前巩膜炎,1例为弥漫性表层巩膜炎伴有急性梅毒性后部鳞状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有患者均接受青霉素治疗,治疗后巩膜炎症均完全消退。结论梅毒感染性巩膜炎较少见且易被误诊,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前部巩膜炎。对于可疑病例要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以明确诊断。正确驱梅治疗后,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性观膜炎 后部鳞状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梅毒性葡萄膜炎
下载PDF
快速鲨鱼盾鳞的扫描电镜表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博 《河北渔业》 2008年第7期19-22,共4页
快速鲨鱼体表覆盖着一层独特的盾鳞。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技术,重点研究了平双髻鲨和短鳍灰鲭鲨这两种典型的快速鲨鱼体表不同部位的盾鳞的肋条表面形态,并深入分析了快速鲨鱼盾鳞形态的区域差异性。
关键词 快速鲨鱼 盾鳞 肋条表面形态 扫描电镜
下载PDF
基于仿生学的高速列车减阻机理数值模拟
10
作者 王志强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1,共4页
鲨鱼皮的盾鳞形沟槽形状是鲨鱼保持高速前行的关键。将鲨鱼皮表面沟槽结构应用到高速列车领域,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了盾鳞形沟槽表面对流动阻力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计算阻力损失系数,并与光滑表面阻力损失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到... 鲨鱼皮的盾鳞形沟槽形状是鲨鱼保持高速前行的关键。将鲨鱼皮表面沟槽结构应用到高速列车领域,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了盾鳞形沟槽表面对流动阻力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计算阻力损失系数,并与光滑表面阻力损失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不同雷诺数下的沟槽表面减阻能力。根据盾鳞形沟槽表面内流线图分析了沟槽的减阻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盾鳞形沟槽 减阻能力 格子BOLTZMANN方法
下载PDF
快速鲨鱼盾鳞结构的几何表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凡迪 刘宝胜 +1 位作者 曾元松 吴为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3-147,共5页
鲨鱼体表的盾鳞沟槽结构具有良好的减阻效果,其几何尺寸为减阻结构仿生制造的重要参数。以快速鲨鱼平双髻鲨盾鳞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高质量盾鳞样本的制备方法,并采用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三维扫描显微镜对鲨鱼皮样本盾鳞尺寸进行了... 鲨鱼体表的盾鳞沟槽结构具有良好的减阻效果,其几何尺寸为减阻结构仿生制造的重要参数。以快速鲨鱼平双髻鲨盾鳞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高质量盾鳞样本的制备方法,并采用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三维扫描显微镜对鲨鱼皮样本盾鳞尺寸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平双髻鲨盾鳞呈覆瓦式排列,单个盾鳞为3尖5嵴型,肋条高度分别为21.3μm、16.5μm和10.2μm,沟槽宽度分别为51.7μm、34.3μm和16.2μm,基于获得的数据建立的鲨鱼盾鳞三维模型能较好地再现盾鳞形貌,为减阻结构的仿生制造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鲨鱼盾鳞 减阻 样本处理 几何尺寸
下载PDF
鲨鱼盾鳞3D打印复制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延刚 梁彦超 +1 位作者 郗昊 韩鑫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9-71,93,共4页
利用3D打印数字制造、堆积制造的技术优势,制作具有显著减阻效果的仿鲨鱼体表皮盾鳞肋条结构。根据已得到的单个盾鳞结构图,结合真实尺寸建模制造,利用Rhino软件数字建模单个盾鳞并阵列化,得到仿鲨鱼表皮三维模型。以尼龙、未来8000树脂... 利用3D打印数字制造、堆积制造的技术优势,制作具有显著减阻效果的仿鲨鱼体表皮盾鳞肋条结构。根据已得到的单个盾鳞结构图,结合真实尺寸建模制造,利用Rhino软件数字建模单个盾鳞并阵列化,得到仿鲨鱼表皮三维模型。以尼龙、未来8000树脂为3D打印线材,成功打印复制出具有鲨鱼盾鳞肋条结构的仿生阴、阳模板,为功能性生物表面的高精度、微尺度复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鳞肋条结构 3D打印技术 数字建模 仿生模板
下载PDF
传粉榕小蜂雌蜂多孔板形感器的形态与适应进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宗波 杨培 +1 位作者 赵健 杨大荣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86-1097,共12页
【目的】获得传粉榕小蜂(Chalcidoidea:Agaonidae)雌蜂触角上的多孔板形感器的形态特征,并结合系统发育关系,探讨多孔板形感器的适应性进化。【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对传粉榕小蜂12属70种雌蜂触角上多孔板形感器的超微形态、密... 【目的】获得传粉榕小蜂(Chalcidoidea:Agaonidae)雌蜂触角上的多孔板形感器的形态特征,并结合系统发育关系,探讨多孔板形感器的适应性进化。【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对传粉榕小蜂12属70种雌蜂触角上多孔板形感器的超微形态、密度、排列形式等进行观察,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多孔板形感器的形态适应性。【结果】传粉榕小蜂雌蜂触角上共存在长形、刺形和圆形3种多孔板形感器,长形多孔板形感器有单螺旋环状(类型Ⅰ)和多螺旋环状(类型Ⅱ)2种排列形式,刺形多孔板形感器有边缘着生型(类型Ⅲ)和轴向螺旋环型(类型Ⅳ)2种,圆形板形感器仅存在于Eupristina、Ceratosolen、Waterstoniella、Tetrapus属中,且只分布于触角第3棒节的腹面。从类型Ⅰ到类型Ⅳ,多孔板形感器具有明显的延伸、增多、末端分离等形态特征,而末端分离程度是提高感器灵敏度的一种重要方式。多孔板形感器的数量与榕果果径呈正相关(r=0.249,P=0.003),分离程度与榕果直径负相关(r=-0.231,P=0.017)。【结论】传粉榕小蜂雌蜂触角上存在长形、刺形和圆形3种多孔板形感器,其延伸、增多、末端分离等特征是一种明显的形态适应性,使之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感知寄主的特异性挥发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粉榕小蜂 雌蜂 多孔板形感器 形态 进化
原文传递
罗平生物群化石类型在云南泸西地区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文芠 张启跃 +4 位作者 胡世学 周长勇 黄金元 马志鑫 闵筱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094-3103,共10页
罗平生物群是我国著名的三叠纪海相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主要分布在云南罗平县城周围大洼子、九光村等地.在泸西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发现了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植物等... 罗平生物群是我国著名的三叠纪海相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主要分布在云南罗平县城周围大洼子、九光村等地.在泸西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发现了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植物等罗平生物群化石类型,初步研究显示泸西地区罗平生物群化石构成面貌与罗平基本一致,但新发现的盾鳞化石是罗平生物群层位软骨鱼类的首次报道.在泸西白水塘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剖面中识别出了Nicoraella germanicus、Nicoraella cf.kockeli和Neogondolella?bifurcata等牙形石类型,构成面貌特征表明其归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与罗平地区地层时代相当.泸西地区罗平生物群化石的发现扩大了罗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其中新发现的盾鳞化石为研究华南中三叠世软骨鱼类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世 牙形石 盾鳞化石 罗平生物群 泸西县 古生物学
原文传递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drag reduction and anti-adhesion of subsoiler with bionic surface 被引量:1
15
作者 Jiping Niu Tongyun Luo +4 位作者 Jiaqing Xie Haoxuan Cai Zhikang Zhou Jun Chen Shuo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CAS 2022年第4期57-64,共8页
A new subsoiler with placoid scale microstructure bionic surface was proposed which mimicked shark skin to reduce tillage resistance and soil adhesion during subsoiling cultivation.The contour curves of placoid scale ... A new subsoiler with placoid scale microstructure bionic surface was proposed which mimicked shark skin to reduce tillage resistance and soil adhesion during subsoiling cultivation.The contour curves of placoid scale microstructure on shark skin were fitted,and two kinds of bionic subsoiler with continuous and discontinuous microstructures were designed and fabricated,respectively.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bionic surfaces on tillage resista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ionic subsoiler with discontinuous microstructure reduced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force by 21.3%and 24.8%,respectively.The subsoiler with discontinuous microstructure surface can prevent the adhesion between the soil and subsoiler surface more efficie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g reduction ANTI-ADHESION SUBSOILER bionic surface placoid scale microstructur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鸡嗉子榕蜂群落中雌蜂触角感器及适生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志祥 杨培 李宗波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6-746,共11页
【目的】感知化学信息是榕小蜂群落组成和功能分化的基础,以触角为代表的感觉器官,恰能反映其寄主识别和繁殖中所承受的进化压力和适应形态。本文旨在对当前唯一以“专有信息通道”为基础形成的鸡嗉子榕Ficus semicordata榕蜂群落中雌... 【目的】感知化学信息是榕小蜂群落组成和功能分化的基础,以触角为代表的感觉器官,恰能反映其寄主识别和繁殖中所承受的进化压力和适应形态。本文旨在对当前唯一以“专有信息通道”为基础形成的鸡嗉子榕Ficus semicordata榕蜂群落中雌蜂触角感器进行系统研究,探讨感器的形态分化及生态适应性。【方法】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5种鸡嗉子榕小蜂雌蜂的触角及其感器,确定了5种雌蜂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分析了多孔板形感器的比表面积与挥发物释放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种雌蜂触角均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数量不等的鞭亚节形成的鞭节组成,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榕小蜂触角的主要差别在于第1鞭亚节处着生的脊骨突和梗节背面的角锥形感器。触角上共发现7类10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类型1、类型2和类型3)、锥形感器(类型1和类型2)、栓锥型乳突状感器、腔锥形感器、多孔板形感器和角锥形感器,其中腔锥形感器和角锥形感器仅见于传粉榕小蜂触角上,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1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锥形感器和栓锥型乳突状感器常见于鞭节中上部;多孔板形感器分布于触角的索节和棒节处,交替环状排列,且随榕小蜂产卵时序后延,多孔板形感器感知指数呈递减趋势,并与不同发育期榕果的挥发物释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不同功能物种的榕小蜂触角及其感器有明显的生态适应性,特别是增加多孔板形感器数量和长度来提高对气味物质的感知,利于解释榕蜂群落内的信息调控与稳定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嗉子榕 榕小蜂群落 雌蜂 触角感器 进化适应性 多孔板形感器 感知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