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imple and Efficient Protocol for the Mass Propagation of <i>Vanilla planifolia</i> 被引量:1
1
作者 Ab Rahman Zuraida Kamarulzaman Hassan Fatin Liyana Izzati +4 位作者 Othman Ayu Nazreena Wan Sembok Wan Zaliha Che Mohd Zain Che Radziah Zainal Zamri Subramaniam Sreeramanan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3年第9期1685-1692,共8页
The present study describes a direct shoot regeneration-based micropropagation procedure for Vanilla planifolia. Two types of explant (i.e. shoot apex and stem nodal segment) were screened for their shoot induction po... The present study describes a direct shoot regeneration-based micropropagation procedure for Vanilla planifolia. Two types of explant (i.e. shoot apex and stem nodal segment) were screened for their shoot induction potential following a three-month treatment with 6-benzylaminopurine (BAP) and &#945-Naphthaleneacetic acid (NA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hoot apices were poor candidates for shoot induction whereas the stem nodal segments showed potential for shoot initiation at a rate of up to 6 shoots/explant. Stem nodal segments were the most responsive as shoots formed (55 shoots) directly following treatments with 1 mg/L BAP at half strength MS medium after the third subculture. In addition, more shoots were produced on solid medium treatments compared to the liquid medium treatments in two strengths of mediums tested. Regenerated plantlets derived from the 1 mg/L of BAP treatment were induced to root following a one month culture in growth regulator-free MS medium. There was 90% survival rate of the rooted plantlets after acclimatization in the greenhouse. The findings in the present study would be helpful for large-scale mass propagation of Vanilla planifolia using this simple and efficient protoc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NILLA planifolia Mass Propagation Growth Regulator In VITRO BAP NAA IBA
下载PDF
Effects of <i>Bacillus cereus</i>F-6 on Promoting Vanilla (<i>Vanilla planifolia</i>Andrews.) Plant Growth and Controlling Stem and Root Rot Disease 被引量:1
2
作者 Qingyun Zhao Hui Wang +2 位作者 Zihui Zhu Yinghui Song Huan Y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年第9期1068-1078,共11页
A lipopeptide-producing bacterium, Bacillus cereus (F-6), was isolated from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a healthy vanilla (Vanilla planifolia) plant cultivated on a plantation under 21 years of continuous cropping with va... A lipopeptide-producing bacterium, Bacillus cereus (F-6), was isolated from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a healthy vanilla (Vanilla planifolia) plant cultivated on a plantation under 21 years of continuous cropping with vanilla.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tagged F-6 (F-6-gfp) and its bio-organic fertilizer (BIO) on vanilla plant growth and stem and root rot disease, using the same plantation soil. The application of BI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vanilla plant root, stem and leave dry weights;however, there was no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6-gfp-inoculated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Meanwhile, the BIO application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everity of stem and root rot disease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he rhizosphere soil population of Fusarium was approximately 10-fold smaller in the BIO treatment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reatment at 150 days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number of B. cereus F-6-gfp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the BIO treatment remain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6-gfp-inoculated treatment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In conclusion, F-6-gfp successfully colonized the rhizosphere soil in the BIO treatment, promoting vanilla plant growth, reducing the disease severity index, and decreasing the Fusarium population number, helping to remove barriers to the continuous cropping of vanil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CEREUS Bio-Organic Fertilizer Continuous Cropping Barriers Lipopeptide-Producing Bacterium VANILLA planifolia
下载PDF
香荚兰香草醛的理化分析和药物动力学
3
作者 陈梦蝶 吴亚楠 +1 位作者 郭明 程洁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96-1607,共12页
香荚兰的药用价值备受关注。本文分析香荚兰不同部位VOCs的共有主成分,以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a)及α-乳清蛋白(α-lactalbumin,α-La)为模板蛋白质,建立“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 香荚兰的药用价值备受关注。本文分析香荚兰不同部位VOCs的共有主成分,以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a)及α-乳清蛋白(α-lactalbumin,α-La)为模板蛋白质,建立“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多光谱技术-物理建模-药代动力学”(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egraphy-mass spectrometry-multisp-ectral technique-physical modeling-pharmacokinetics,S-M-P-P)链式方法,解析香荚兰共有主成分的输运机制及药效机理。结果表明,香荚兰不同部位共有主VOCs为香草醛(vanillin,Van),其通过静态猝灭作用减弱了HSA/β-La/α-La的内源性荧光,并与HSA形成氢键和范德华力,与β-La/α-La则通过疏水作用力形成非共价复合物。两者间相互作用促进了Van在体内向肠道和肝组织的转运,并被CYP1A2和CYP2C9酶代谢,从而发挥其药理效果。该研究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香荚兰VOCs的输运机制及药理效果,为理解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的药用潜力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荚兰 多光谱技术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香草醛
下载PDF
基于感官导向的香荚兰特征风味物质分析及重构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瑞丽 田数 +4 位作者 郭春生 李力群 陈康 梁淼 张峻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7-223,共7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香荚兰提取物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以感官为导向,利用嗅觉阈值、香气活性值(odour active value,OAV)及香气重组实验研究香荚兰提取物特征风味物质并进行重构。结果表明,香荚兰提取物中...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香荚兰提取物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以感官为导向,利用嗅觉阈值、香气活性值(odour active value,OAV)及香气重组实验研究香荚兰提取物特征风味物质并进行重构。结果表明,香荚兰提取物中共检出83种香气成分,与香荚兰提取物特征风味密切相关的奶香、甜香、酸香、膏香、焦香、豆香和辛香香韵特征成分共有34种。基于OAV判断香兰素、4-(乙氧基甲基)苯酚、愈创木酚、乙酸、4-乙烯基愈创木酚、香草醇乙醚等14种化合物为香荚兰提取物特征风味的关键贡献成分。14种关键贡献成分的重组样品具有香荚兰样的奶香、甜香、烟熏香和酸香,香荚兰特征香气风格辨识度明显,与香荚兰特征风味天然香原料的感官相似度达92.33%。香兰素、4-(乙氧基甲基)苯酚、愈创木酚、乙酸、4-乙烯基愈创木酚、香草醇乙醚、乳酸乙酯等14种化合物被鉴定为香荚兰特征风味物质,可作为香荚兰特征风味天然香原料质控的关键指标,也可为复配重构香荚兰特征风味添加剂提供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荚兰 风味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感官导向 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香草兰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罗由萍 崔胜华 +2 位作者 邓鹏飞 于长江 吴秀宁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99-1900,1907,共3页
使用国产超临界CO2萃取中试装置,利用均匀设计法研究了香草兰(Vanilla planifolia Andrews)的超临界萃取工艺。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夹带剂乙醇用量和萃取时间为考察因素,确定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9 MPa、萃取温度53.1℃、... 使用国产超临界CO2萃取中试装置,利用均匀设计法研究了香草兰(Vanilla planifolia Andrews)的超临界萃取工艺。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夹带剂乙醇用量和萃取时间为考察因素,确定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9 MPa、萃取温度53.1℃、夹带剂乙醇用量1.53 mL/g、萃取时间135 min,此条件下香兰素的萃取率为19.56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Vanilla planifolia Andrews) 超临界CO2萃取 均匀设计
下载PDF
生物炭对香草兰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秋芳 马海洋 +2 位作者 王辉 王华 赵青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2期5647-5651,共5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施用生物炭对香草兰(Vanilla planifolia Andrews)生长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是不添加生物炭(CK)和干土中添加生物炭10 g/kg(C1)、30g/kg(C2)、50g/kg(C3)、100g/kg(C4)。结果表明,施用生...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施用生物炭对香草兰(Vanilla planifolia Andrews)生长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是不添加生物炭(CK)和干土中添加生物炭10 g/kg(C1)、30g/kg(C2)、50g/kg(C3)、100g/kg(C4)。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促进了香草兰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与CK相比,C2处理的地上部和根系干重分别增加50.0%和74.7%。C2处理的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分别较CK增加28.7%和12.9%。香草兰连作土壤中施入生物炭增加了香草兰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以C2处理的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多,分别为CK处理的1.49倍和1.75倍。并且生物炭处理的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显著降低。总之,施用生物炭可以促进香草兰生长,改善连作土壤的微生物环境,且以干土中添加生物炭30 g/kg处理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Vanilla planifolia Andrews) 生物炭 根系形态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香草兰花芽分化期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变化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赵秋芳 陈娅萍 +5 位作者 顾文亮 赵青云 王辉 王华 朱自慧 宋应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3-1058,共6页
以墨西哥香草兰花芽分化期花芽、混合花芽、叶芽及其功能叶为研究对象,研究香草兰花芽分化期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香草兰叶芽蛋白质含量持续下降,花芽和混合花芽的蛋白质含量在花序分化初期上升至顶峰而后下降,说... 以墨西哥香草兰花芽分化期花芽、混合花芽、叶芽及其功能叶为研究对象,研究香草兰花芽分化期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香草兰叶芽蛋白质含量持续下降,花芽和混合花芽的蛋白质含量在花序分化初期上升至顶峰而后下降,说明香草兰花芽在花序分化前需要累积大量蛋白质。叶芽的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花芽和混合花芽均存在明显的上升和下降趋势;在整个花芽分化期,花芽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高于叶芽。叶芽的淀粉含量呈升高趋势,花芽和混合花芽的淀粉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整个花芽分化期过程中,花芽、混合花芽功能叶C/N比均高于叶芽功能叶,且花芽功能叶和叶芽功能叶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 花芽分化 蛋白质 可溶性糖 蔗糖 淀粉
下载PDF
根际促生菌Bacillus subtilisY-IVI在香草兰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赵青云 赵秋芳 +3 位作者 王辉 王华 庄辉发 朱自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5-540,共6页
【目的】香草兰为多年生热带经济作物,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植株长势弱,土壤有益微生物减少,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严重制约了香草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一种根际促生菌,被广泛应用于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本... 【目的】香草兰为多年生热带经济作物,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植株长势弱,土壤有益微生物减少,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严重制约了香草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一种根际促生菌,被广泛应用于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本文将枯草芽孢杆菌Y-IVI接种在有机肥上,生产了生物有机肥,并就该生物有机肥对香草兰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调查施用根际促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Y-IVI及其经固体发酵制得的微生物有机肥料(Y-IVI:3×108cfu/g)后,香草兰植株地上部及根系的生长状况,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方法研究了Y-IVI在香草兰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及对香草兰根茎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结果】施用Y-IVI及BIO 4个月后,香草兰根际土壤Y-IVI数量仍可达到106cfu/g土,二者无显著差异,在处理OF和对照中未检测到菌株Y-IVI。施用生物有机肥香草兰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增加了63.1%和59.4%,与不接种Y-IVI的有机肥处理(OF)相比,地上部干重显著提高了43.2%,根系干重提高了18%,差异不显著;施用Y-IVI菌液的处理植株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均高于对照,但无显著性差异;处理BIO根系直径、根系表面积和总体积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41.9%、88.9%和80.4%,均显著高于对照,总根长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BIO根系表面积和总体积与有机肥处理OF相比分别显著增加了41.9%和30.8%,根系直径与OF相比增加了10.1%,差异不显著;处理Y-IVI根系直径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了25.5%,但根系表面积和总体积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施用BIO及Y-IVI的处理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分别明显降低了52.2%和41.8%,施用有机肥OF的处理降低了10%,差异不显著。【结论】Y-IVI可稳定定殖于香草兰根际土壤对其生长起有益作用,含促生菌Y-IVI的生物有机肥料比单独使用促生菌菌液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降低连作生物障碍。施用生物有机肥料比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更有效地促进香草兰地上部及根系生长,因此,施用由根际促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Y-IVI制得的生物有机肥是解决香草兰连作生物障碍和提高收益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 根际促生菌 生物有机肥 尖孢镰刀菌
下载PDF
种植年限对香草兰生理状况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青云 王辉 +5 位作者 王华 庄辉发 鱼欢 谭乐和 朱自慧 宋应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62-1567,共6页
对不同种植年限香草兰园植株生理指标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0 a以上园龄的香草兰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而0~5 a园龄香草兰叶片各生理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平板稀释涂布结果显示:5、10... 对不同种植年限香草兰园植株生理指标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0 a以上园龄的香草兰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而0~5 a园龄香草兰叶片各生理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平板稀释涂布结果显示:5、10和20 a园龄香草兰根际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低于新植园,根际细菌与新植园相比分别降低了58.4%、91.6%、96.7%;根际真菌及尖孢镰刀菌数量呈相反趋势,与新植园相比,真菌数量分别是新植园的1.6、2.1和3.4倍。综上所述,种植10 a以上的香草兰园植株生长代谢缓慢,土壤微生物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变,微生物区系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年限 根际 土壤微生物 香草兰
下载PDF
水杨酸对香荚兰抗逆相关酶的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蔡传杰 陈善娜 +2 位作者 尹梅 周恒苍 王乔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00-704,共5页
对大田栽培的香荚兰植株进行不同浓度的水杨酸 (SA)处理 ,结果表明 :较低浓度(2 5~ 1 0 0mg L)的SA ,使其叶片的SOD、POD、PAL和PPO活性增加 ,MDA含量降低 ,抗逆性增强 ;而较高浓度的SA (1 50~2 0 0mg L)则抑制了这些酶的活性、使MDA... 对大田栽培的香荚兰植株进行不同浓度的水杨酸 (SA)处理 ,结果表明 :较低浓度(2 5~ 1 0 0mg L)的SA ,使其叶片的SOD、POD、PAL和PPO活性增加 ,MDA含量降低 ,抗逆性增强 ;而较高浓度的SA (1 50~2 0 0mg L)则抑制了这些酶的活性、使MDA含量升高 ,抗逆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荚兰 水杨酸 抗逆性 酶活性 丙二醛 兰科
下载PDF
高产香草兰栽培土壤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林电 陈拉 +1 位作者 唐树梅 梁继兴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24-33,共10页
对海南不同管理水平香草兰种植园土壤理化性状调查分析和土壤pH、水分、地表覆盖盆栽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香草兰栽培要维持高产稳产,在土壤管理中必须达到如下主要条件:(1)香草兰对土壤pH反应极为敏感,最适于生长的土壤pH值为6.... 对海南不同管理水平香草兰种植园土壤理化性状调查分析和土壤pH、水分、地表覆盖盆栽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香草兰栽培要维持高产稳产,在土壤管理中必须达到如下主要条件:(1)香草兰对土壤pH反应极为敏感,最适于生长的土壤pH值为6.5,在pH6.0~7.0范围内生长良好,低于pH5.5和高于pH7.0都抑制其生长,低pH的抑制作用大于高pH,酸性土壤施石灰对生长和养分吸收反应良好;(2)香草兰喜湿而好气,土壤田间持水量直控制在60%左右,不宜低于40%和高于80%,而土壤总孔隙度宜在55%以上,毛管孔隙和通气孔隙比值以80:20为宜,通气孔隙不宜超过总孔隙度的25%;(3)香草兰对地表覆盖反应极明显,高产香草兰要求根层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粘质土要达到4.0%以上,壤质土达2.5%~3.0%,砂质土达2.0%~2.5%,因此,土壤表层宜常年保持有机物覆盖和重视有机肥施用;(4)香草兰对磷素营养反应敏感,高产园土壤有效磷要达到150mgkg-1土以上才能满足其生长和高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香草兰 土壤条件 栽培
下载PDF
香草兰营养诊断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少若 陈拉 +1 位作者 林电 唐树梅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38-43,共6页
通过多年多点的调查分析,初步确定高产香草兰营养诊断适宜的采样时间为10~11月;采样部位为自茎蔓顶叶向下数第7~8片叶;香草兰营养诊断指标包括养分含量适宜范围和重要养分平衡比值。养分含量适宜范围为:N2.15%~2.40%,P0.4... 通过多年多点的调查分析,初步确定高产香草兰营养诊断适宜的采样时间为10~11月;采样部位为自茎蔓顶叶向下数第7~8片叶;香草兰营养诊断指标包括养分含量适宜范围和重要养分平衡比值。养分含量适宜范围为:N2.15%~2.40%,P0.43%~0.50%,K2.70%~3.20%,Ca3.60%~4.20%,Mg0.35%~0.70%。重要养分平衡比值适宜范围为:N/P4.99~5.33,P/Ca0.108~0.114,Mg/P1.40~1.54,K/P6.00~6.46,Mg/Ca0.154~0.173。香草兰微量元素营养诊断指标尚未能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 营养诊断 诊断方法 诊断指标
下载PDF
多菌灵在香草兰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中 侯宪文 +2 位作者 邓晓 沈哲峰 李勤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35-539,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N(推荐浓度:416.7mg·L-1)、2N、4N3个施药浓度,以植株喷药和土壤喷药两种方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在香草兰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6~9....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N(推荐浓度:416.7mg·L-1)、2N、4N3个施药浓度,以植株喷药和土壤喷药两种方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在香草兰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6~9.0d;植株喷药后多菌灵在香草兰茎、叶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1.6~51.0d、11.2~31.0d。土壤喷药后多菌灵在香草兰各组织中残留量低于植株喷药后的残留量。不同喷药方式多菌灵在香草兰中的残留动态曲线不同:植株喷药时,多菌灵在茎、叶中的残留量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而在果荚中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土壤喷药时,多菌灵在香草兰果、茎、叶中的残留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茎叶中残留量在第3天时达到最大值。不管哪种喷药方式果荚中残留量均在第7天时达到最大,说明香草兰果荚对多菌灵有短期的吸收积累效应。喷施1推荐浓度多菌灵于香草兰植株后,果荚中残留量预计到第50d能降解到0.5mg·kg-1;到第63天能降解到0.1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灵 香草兰 土壤 残留动态
下载PDF
施用不同有机肥对香草兰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青云 赵秋芳 +4 位作者 王辉 王华 朱飞飞 庄辉发 宋应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6-260,共5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施用不同有机肥对香草兰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混合施用的处理香草兰茎蔓和叶片干重显著高于施用牛粪的处理;施用生物有机肥和有机肥的处理香草兰叶片表观电子光合传递速...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施用不同有机肥对香草兰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混合施用的处理香草兰茎蔓和叶片干重显著高于施用牛粪的处理;施用生物有机肥和有机肥的处理香草兰叶片表观电子光合传递速率(ETR)和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施用牛粪的处理;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混合施用的处理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施用牛粪的处理。综上所述,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配合施用可显著促进香草兰生长,提高香草兰的光能利用效率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香草兰 土壤酶活性 叶绿素荧光特性
下载PDF
解磷细菌Burkholderia的分离鉴定及对香草兰生长和P吸收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青云 邢诒彰 +3 位作者 王辉 庄辉发 宋应辉 朱自慧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13-1919,共7页
香草兰为喜磷作物,从香草兰种植园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解磷微生物——伯克霍尔德氏菌V-29。在NBRIP液体培养基中摇床振荡培养5d后可溶性磷含量达475.3μg/mL,培养基pH下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接种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后的解磷菌株V-29及其与... 香草兰为喜磷作物,从香草兰种植园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解磷微生物——伯克霍尔德氏菌V-29。在NBRIP液体培养基中摇床振荡培养5d后可溶性磷含量达475.3μg/mL,培养基pH下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接种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后的解磷菌株V-29及其与有机肥发酵制得的微生物有机肥对香草兰生长和磷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接种V-29或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可显著增加香草兰植株干重、土壤有效磷含量;移栽4个月后,标记菌株V-29在香草兰根际土壤中的含量可达106 cfu/g土壤。由此可见,伯克霍尔德氏菌V-29可单独作为生物菌剂或与有机肥发酵制得微生物有机肥后用于农业生产中,以减少化肥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有机肥 伯克霍尔德氏菌 解磷细菌 香草兰
下载PDF
海南省香草兰种植园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华 朱自慧 +2 位作者 杨建峰 王辉 程宁宁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0-223,共4页
对海南省香草兰主要种植区的香草兰园0~20cm的土壤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有79.31%的香草兰土壤偏酸,不适宜香草兰生长;有31.03%的植地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速效P、K、N缺乏的植地分别占79.31%、48.28%和27.59%;中量元素C... 对海南省香草兰主要种植区的香草兰园0~20cm的土壤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有79.31%的香草兰土壤偏酸,不适宜香草兰生长;有31.03%的植地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速效P、K、N缺乏的植地分别占79.31%、48.28%和27.59%;中量元素Ca、Mg缺乏分别为96.55%和100%;有10.34%的植地缺Cu,分别有100%、96.55%、55.18%、96.55%的植地有效Fe、Mn、Cu、Zn高量,100%的植地缺B。建议增施有机肥,加大对磷、钙、镁肥的施用,合理增施氮肥、钾肥;合理施用微肥,特别是增加硼肥,以满足香草兰对微量元素的需求,由于香草兰对土壤pH敏感,因此各种植园应合理施用石灰以改良土壤酸度。政府和农业科技部门应重视宣传和加大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香草兰 土壤养分
下载PDF
香荚兰细胞悬浮培养产生香兰素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曹孟德 秦东春 +1 位作者 陈奇才 王君健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8-10,共3页
研究了香荚兰细胞悬浮培养的生长周期、可溶性糖浓度、pH值变化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细胞生长与香兰素产生的影响.发现细胞悬浮培养生长周期以14d为宜,NAA比2,4-D更适合细胞生长及香兰素形成.
关键词 香荚兰 悬浮培养 香兰素
下载PDF
海南省香草兰种植园植株养分状况研究(简报)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华 庄辉发 +3 位作者 王辉 杨建峰 朱自慧 程宁宁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4期547-550,共4页
对海南省香草兰主要种植区的香草兰种植园的植株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香草兰种植园植株养分缺乏严重,植株N、P、K、Ca、Mg缺乏的香草兰园分别占全省的62.07%、100%、6.90%、93.10%、79.31%,其中P、Ca缺乏最严重;且各养分之间... 对海南省香草兰主要种植区的香草兰种植园的植株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香草兰种植园植株养分缺乏严重,植株N、P、K、Ca、Mg缺乏的香草兰园分别占全省的62.07%、100%、6.90%、93.10%、79.31%,其中P、Ca缺乏最严重;且各养分之间比例严重失衡,N/P、P/Ca、Mg/P、Mg/Ca、K/P严重不平衡的香草兰园分别占全省的100%、93.1%、82.75%、82.76%、100%。由于香草兰是典型的喜P、Ca作物,因此建议各种植园加大P、Ca肥的投入,同时增施N、Mg肥,使各养分都达到最适香草兰生长的浓度,同时使各养分之间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香草兰 植株养分
下载PDF
诱导物及前体物对香荚兰细胞悬浮培养产生香兰素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曹孟德 李家儒 王君健 《木本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6-269,共4页
未经高温处理的黑曲霉诱导物对香荚兰细胞培养产生香兰素有促进作用 ;苯丙氨酸有利于香荚兰细胞生长 ,但对香兰素的合成无影响 ;阿魏酸则减缓细胞生长 ,明显促进香兰素的合成 ,但其浓度不宜高于 5mmol/L。
关键词 香英兰 香兰素 悬浮培养 诱导物 前体物 香料
下载PDF
香草兰O-β-葡萄糖苷酶底物特异性和温度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庆煌 农汉 +2 位作者 初众 谭乐和 张家明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共4页
香草兰是最重要的食品香料之一,其主要香味成分为香兰素,主要存在于香草兰豆荚中。香兰素一般由成熟豆荚中的香兰素葡萄糖苷经过漫长的发酵过程转化而来。O-β-葡萄糖苷酶在发酵生香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香草兰的根、茎... 香草兰是最重要的食品香料之一,其主要香味成分为香兰素,主要存在于香草兰豆荚中。香兰素一般由成熟豆荚中的香兰素葡萄糖苷经过漫长的发酵过程转化而来。O-β-葡萄糖苷酶在发酵生香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香草兰的根、茎、叶和豆荚中都具有O-β-糖苷酶活性,豆荚活性最高,叶片活性最低;来自不同器官的O-β-糖苷酶的底物特异性一致,都能降解香兰素糖苷、2-NPG、4-NPG,都不能降解n-OG及硫代葡萄糖苷;香草兰糖苷酶提取物在50~60℃处理1 min,对酶活性影响很小,70℃处理1 min,酶活性丧失约40%,说明香草兰糖苷酶对高温具有一定耐受性,杀青后剩余糖苷酶活性在漫长的发酵过程中能够满足酶促反应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 香兰素 O-β-葡萄糖苷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