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文奎 戴思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00-104,共5页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 (ISH)在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文中介绍了 3种基于不同探针类型的ISH技术 ,以及该项技术在植物供体基因组的识别、不同供体基因组之间关系和物种形成过程中供体基因组的变化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 (ISH)在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文中介绍了 3种基于不同探针类型的ISH技术 ,以及该项技术在植物供体基因组的识别、不同供体基因组之间关系和物种形成过程中供体基因组的变化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文章还指出了ISH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它存在的局限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原位杂交 植物 亲缘关系 供体基因组
下载PDF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建国 朱志玉 +1 位作者 石春海 樊龙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7-80,共4页
本文主要介绍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历史 ,评述适用于不同研究目的的各种主要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介绍该技术在植物细胞遗传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 植物染色体 原位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 原位PCR技术
下载PDF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与植物体细胞杂种遗传鉴定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春丽 郭文武 邓秀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9-194,共6页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近年发展较快,已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育种实践。在植物体细胞杂种遗传鉴定方面,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也日益显示出其优势,可用于倍性变异的来源检测,非对称杂种的非对称程度确认,融合双亲的基因组互作、染色体行为分析,...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近年发展较快,已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育种实践。在植物体细胞杂种遗传鉴定方面,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也日益显示出其优势,可用于倍性变异的来源检测,非对称杂种的非对称程度确认,融合双亲的基因组互作、染色体行为分析,以及融合双亲染色体在体细胞杂种有性过程中的传递等。还探讨了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在柑桔远缘体细胞杂种遗传鉴定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 植物 体细胞杂种 遗传鉴定
下载PDF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园艺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燕 陈清 +3 位作者 陈涛 张静 汤浩茹 王小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87-2096,共10页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可以鉴定植物多倍体物种起源、杂种亲本染色体来源和组成,分析栽培种与其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研究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等。基因组原位杂交包括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等...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可以鉴定植物多倍体物种起源、杂种亲本染色体来源和组成,分析栽培种与其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研究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等。基因组原位杂交包括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等。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关键步骤是染色体制片、探针制备及长度优化、探针与封阻的浓度比例和杂交后洗脱强度。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园艺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随着多种园艺植物全基因组的测定,未来应从基因组信息中寻找更多的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结合荧光显带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为深入研究园艺植物的起源以及遗传关系鉴定等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园艺植物 多倍体或杂种鉴定 物种起源 染色体行为
下载PDF
三个小黑麦花粉株系的染色体组成分析与抗白粉病鉴定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相岐 王献平 +2 位作者 景建康 李燕 胡含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5期387-393,共7页
对来自小黑麦与小麦杂种的3个花粉株系,DH220-4,DH220-5和DH220-14进行了形态性状观察,染色体组成分析和抗白粉病鉴定。经过染色体形态和数目观察、原位杂交、C-分带、同工酶等电聚焦和贮藏蛋白的SDS-... 对来自小黑麦与小麦杂种的3个花粉株系,DH220-4,DH220-5和DH220-14进行了形态性状观察,染色体组成分析和抗白粉病鉴定。经过染色体形态和数目观察、原位杂交、C-分带、同工酶等电聚焦和贮藏蛋白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证明其中两个株系,DH220-4和DH220-5是6R/6D代换系,另一个株系DH220-14是1R/1D代换系。经人工接种鉴定,两个6R/6D代换系高抗白粉病。从而进一步证明黑麦的6R染色体上存在抗白粉病的基因。同时还对小麦遗传背景下异源染色体的识别及6R染色体的利用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黑麦 花粉植株 染色体组成 白粉病
下载PDF
植物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基因组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6
作者 佘朝文 宋运淳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5-376,共12页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在染色体、间期核和DNA纤维上定位特定DNA序列的一种有效而精确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20年来,植物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发展迅速:以增加检测的靶位数为目的,发展了双色FISH、多色FISH和多探针FISH鸡尾酒技术;为增加很...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在染色体、间期核和DNA纤维上定位特定DNA序列的一种有效而精确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20年来,植物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发展迅速:以增加检测的靶位数为目的,发展了双色FISH、多色FISH和多探针FISH鸡尾酒技术;为增加很小染色体目标的检测灵敏度,发展了BAC-FISH和酪胺信号放大FISH(TSA-FISH)等技术;以提高相邻杂交信号的空间分辨力为主要目的,发展了高分辨的粗线期染色体FISH、间期核FISH、DNA纤维FISH和超伸展的流式分拣植物染色体FISH技术。在植物基因组分析中,FISH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用于:物理定位DNA序列,并为染色体的识别提供有效的标记;对相同DNA序列进行比较物理定位,探讨植物基因组的进化;构建植物基因组的物理图谱;揭示特定染色体区域的DNA分子组织;分析间期核中染色质的组织和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鉴定植物转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分子细胞遗传学 植物染色体 植物基因组 物理作图
下载PDF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奇文清 李懋学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6年第3期269-278,共10页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奇文清,李懋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1)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SOFINSITUHYBRIDIZATIONTECHNIQUEINPLA...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奇文清,李懋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1)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SOFINSITUHYBRIDIZATIONTECHNIQUEINPLANTCHROMOSOMES¥Qi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 植物源色体 植物遗传学
下载PDF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稻属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学明 裔传灯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01-405,共5页
本文介绍了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 ,以及该技术在稻属特定DNA序列定位、基因组间关系、外源染色体鉴定等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稻属 植物染色体 外源染色体 组间关系 基因组 应用 原位杂交技术 DNA序列
下载PDF
45S rDNA在多种植物中期染色体上的定位(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博 陈成彬 +2 位作者 李秀兰 陈瑞阳 宋文芹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6-102,共7页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首次确定了日本小檗(B erberis thunberg ii DC)、车前(P lantag o m ajor L.)、野芹菜(S an icu la lam ellig era H ance)、荔枝(L itch i ch inensis Sonn.)、槭树(A cer buerg erianum M iq.)、天目琼花(V ibur...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首次确定了日本小檗(B erberis thunberg ii DC)、车前(P lantag o m ajor L.)、野芹菜(S an icu la lam ellig era H ance)、荔枝(L itch i ch inensis Sonn.)、槭树(A cer buerg erianum M iq.)、天目琼花(V iburnum sarg entii K oehne.)、丹参(S a lv ia m iltorrh iza Bunge.)、榆树(U lm us pum ila L.)中45S rDNA在中期染色体上的位置.根据rDNA的位点数和位置的变化,分为四种类型:①在日本小檗、车前和野芹菜中,荧光信号正好位于随体染色体的次缢痕或端部;②荔枝和槭树,分别有1对和3对染色体具随体,但荧光原位杂交却检测到3对和5对染色体上具有杂交信号;③天目琼花,具有4对随体染色体,但仅在其中一对随体上显示了杂交信号;④在丹参和榆树中,有的杂交信号位于着丝粒部位或长臂的末端,杂交信号的数目成奇数.黄瓜(Cucum issa tivus L.)的染色体45S rDNA信号正好位于6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这与D a l-Hoe和Hosh i等人的结果是一致的.上述结果表明:45S rDNA可以作为染色体的一个识别指标,对识别染色体的个体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还对45S rDNA位点分布的多态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S RDNA 荧光原位杂交 植物中期染色体定位
下载PDF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植物远缘杂种染色体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于卓 云锦凤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32-37,共6页
本文介绍了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要点,评述了该项技术近年来在植物远缘杂种染色体分析中的研究进展和局限性。
关键词 基因组 原位杂交 植物 远缘杂种 染色体分析
下载PDF
植物染色体分带及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猛 安玉麟 孙瑞芬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7-75,共9页
染色体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植物研究中较重要和常用的技术手段。从它们的产生开始一直不断发展,已应用到植物研究中的很多方面。介绍了这两个技术的发展、原理和在植物研究中的进展。
关键词 植物 染色体Giemsa C-分带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12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特性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川梅 王子晗 +4 位作者 谢峰 金旭胤 吴心妍 陈荣 黄坚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3-102,共10页
【目的】分析12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特征,并调查这些竹种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为竹类植物系统分类和染色体结构等研究提供相应的细胞遗传学资料,为相关的染色体识别提供相应的染色体物理标记。【方法】以毛竹、花毛竹、龟甲竹... 【目的】分析12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特征,并调查这些竹种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为竹类植物系统分类和染色体结构等研究提供相应的细胞遗传学资料,为相关的染色体识别提供相应的染色体物理标记。【方法】以毛竹、花毛竹、龟甲竹、早竹、金镶玉竹、白哺鸡竹、紫竹、斑竹、黄秆乌哺鸡竹、人面竹、大明竹和茶秆竹为材料,以45S rDNA和5S rDNA为探针,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45S rDNA和5S rDNA在这些竹种染色体上的分布。【结果】1)12个竹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 n=48,45S rDNA在12个竹种染色体上展现出一定的多态性分布。①毛竹、花毛竹、龟甲竹、早竹、黄秆乌哺鸡竹和斑竹均具有2个45S rDNA位点,且2个45S rDNA位点信号强度和分布位置表现一致。②茶秆竹、人面竹、白哺鸡竹和金镶玉竹也具有2个45S rDNA位点,其中1个位点较为稳定,位于染色体末端,另外1个位点断裂严重,经常脱离分布位置。③紫竹和大明竹具有2个45S rDNA位点,这对位点在信号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紫竹表现更明显。2)5S rDNA在12个竹种染色体上展现出了一定的多态性分布。①毛竹、花毛竹和龟甲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相似,具有2对信号强度不同的5S rDNA位点,其中1对5S rDNA位点信号很强,位于染色体末端,另外1对5S rDNA位点信号微弱,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②早竹、白哺鸡竹和黄秆乌哺鸡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较为相似,具有2对较强的5S rDNA信号,且2对信号强度差异不大,以成对形式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③金镶玉竹、紫竹和大明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比较特殊,均有3个位点,明显不对称,其中紫竹的3个5S rDNA位点,2个位于染色体末端,1个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金镶玉竹的3个5S rDNA,2个强弱不同的信号位于染色体中间,还有1个位于染色体末端,而大明竹的3个5S rDNA均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④斑竹与人面竹的5S rDNA分布模式非常相似,具有2对5S rDNA位点,且信号较弱,均位于染色体近中间区域。⑤茶秆竹具有1对较弱的5S rDNA位点,位于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粒区域。【结论】1)根据45S rDNA和5S rDNA在金镶玉竹、紫竹、人面竹、白哺鸡竹、大明竹和茶秆竹染色体上的分布特征,推测这些竹种的染色体可能发生过断裂、易位、删除或插入等遗传重组。2)毛竹、花毛竹和龟甲竹3个竹种的45S rDNA和5S rDNA分布模式非常相似,该分布模式与3个竹种系统分类地位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类植物 染色体 荧光原位杂交 5S rDNA 45S rDNA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人参属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韶 雷秀娟 +5 位作者 宋娟 姚丽娜 侯志芳 郑惠元 商丽煌 王英平 《特产研究》 2017年第2期63-66,共4页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研究基因定位、染色体结构变异、起源进化以及物种间亲缘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中靶DNA制片、探针种类和标记方法,对目前该技术在人参属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人参属药用植物 染色体 脱氧核糖核酸
下载PDF
六倍体小黑麦株高分离的染色体构成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贝麟 陈麒帆 +6 位作者 门文强 田修斌 苗敬南 贺金秋 赵月 李欢欢 刘文轩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21年第4期631-638,共8页
六倍体小黑麦84(184)的自交后代出现高秆、中高秆和矮秆3种株高类型。经原位杂交鉴定,发现高秆、中高秆和矮秆植株分别包含14,13和12条黑麦染色体。进一步利用14个黑麦染色体(1R~7R)长臂和短臂特异分子标记对84(184)高秆、中高秆和矮秆... 六倍体小黑麦84(184)的自交后代出现高秆、中高秆和矮秆3种株高类型。经原位杂交鉴定,发现高秆、中高秆和矮秆植株分别包含14,13和12条黑麦染色体。进一步利用14个黑麦染色体(1R~7R)长臂和短臂特异分子标记对84(184)高秆、中高秆和矮秆植株及其自交后代进行分析,发现高秆植株及其后代均包含14个黑麦染色体臂特异分子标记;矮秆植株及其后代则缺少2R染色体特异的2个分子标记;中高秆植株也检测到14个黑麦染色体臂特异分子标记,但其自交后代2R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发生分离。综合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鉴定结果,确定84(184)后代株高分离是由于2R染色体的分离造成的,含有1对2R染色体的2R二体植株表现高秆,只有1条2R染色体的2R单体植株为中高秆,缺少1对2R染色体的2R缺体表现矮秆;缺失1条黑麦2R染色体导致株高平均降低30.45%,缺少1对2R染色体株高平均降低52.98%。因此,2R染色体上携带有正向影响株高的不完全显性基因,该基因的缺失可以显著降低植株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倍体小黑麦 株高 原位杂交 分子标记 染色体构成
下载PDF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琳 古红梅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5期46-50,共5页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是基因定位研究中最为直接和简便的方法之一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 ,不断涌现的原位杂交新技术在植物基因定位中逐步得到推广 .
关键词 植物 染色体 原位杂交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植物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凡凡 邢新滢 +2 位作者 石文清 沈懿 程祝宽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4-284,共11页
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整合了生物信息学分析、DNA高通量合成以及荧光原位杂交实验的新兴技术。该技术适用于任何具有参考基因组的植物物种,并可根据研究需求设计靶向某个染色体区域、整条染色体或一组染色体的寡核苷酸探针,... 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整合了生物信息学分析、DNA高通量合成以及荧光原位杂交实验的新兴技术。该技术适用于任何具有参考基因组的植物物种,并可根据研究需求设计靶向某个染色体区域、整条染色体或一组染色体的寡核苷酸探针,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数种植物的核型分析、染色体变异、种群演化、同源染色体配对、单倍型分析和异源多倍体识别等研究。该文详述了植物寡核苷酸探针的设计、扩增和标记、染色体制备以及荧光原位杂交的具体操作流程,以期促进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寡核苷酸探针 染色体 植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