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cumulation Law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Wetland Plants 被引量:1
1
作者 ZHENG Huanqiang RONG Ku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7年第1期87-90,93,共5页
To study the accumulation regularity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ypical constructive plants in coastal wetland,samples of Suaeda glauca(Bunge) Bunge,Phragmites austrahs and Tamarix chinensis Lour,were taken from th... To study the accumulation regularity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ypical constructive plants in coastal wetland,samples of Suaeda glauca(Bunge) Bunge,Phragmites austrahs and Tamarix chinensis Lour,were taken from the Yellow River Delta National Coast Wetland Nature Reserve,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 in plants was measured and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 in different wetland plants is correlated;② different species in the same place and the same species in different spaces show different accumulation regularity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③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 in pla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 in the habitat;④ nitrogen content in T.chinensis Lour,is the highest,the mean is 11.63 g/kg,and phosphorus content in S glauca(Bunge) Bunge is the highest,the mean is 1.38 g/kg;⑤ nitrogen content in the 3 species:T.chinensis Lour.> S.glauca(Bunge) Bunge > P.australis;⑥ nitrogen content in aboveground parts of all pla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underground parts,and phosphorus content in aboveground parts of all plants except S.glauca(Bunge) Bung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underground parts;⑦ nitrogen content in the 3 species in the study area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hosphorus content in these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plant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 accumulation law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谷子氮素累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王媛 许佳茵 +4 位作者 董二伟 王劲松 刘秋霞 黄晓磊 焦晓燕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一种实现化肥减量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措施。本研究于2020和2021连续2年以“沁黄2号”为供试材料,设不施氮(CK)、常量化肥氮(NPK)、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25%M)、有机肥替代50%化肥氮(50%M)、有机肥替代75%化肥氮(75%M...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一种实现化肥减量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措施。本研究于2020和2021连续2年以“沁黄2号”为供试材料,设不施氮(CK)、常量化肥氮(NPK)、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25%M)、有机肥替代50%化肥氮(50%M)、有机肥替代75%化肥氮(75%M)和有机肥替代100%化肥氮(100%M) 6个处理,研究不同替代率对谷子产量构成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氮素吸收调控小米米色、糊化特性和类胡萝卜素组分的效应,明确谷子生产中有机肥最佳替代率。结果表明,2年中较低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率显著提高了谷子植株氮素累积,但随着替代率的持续增加,植株氮素累积量呈降低趋势,最终影响谷子产量和小米品质。2020年, 25%M处理显著提高了谷子地上部氮素累积量,较NPK处理提高9.6%;2021年,25%M处理谷子地上部氮素累积量、生物量、穗粒数和产量达到最高,较NPK处理分别提高6.1%、12.0%、15.4%和12.0%。50%M处理显著影响了小米的米色、糊化特征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NPK相比,小米籽粒红绿值、橘色值、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小米糊化最终黏度、叶黄素含量、玉米黄质含量和黄色素含量的增幅分别可达6.0%、6.0%、7.4%、4.3%、7.8%、20.7%、17.4%和2.8%。但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降低了谷子地上部氮素吸收、地上部生物量、穗粒数及谷子产量,也抑制了小米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含量的提升。2年均表现出谷子地上部氮吸收量与小米单粒重、直链淀粉含量和小米糊化回升值呈显著的负相关。且2021年谷子地上部氮吸收量还与小米总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小米粉糊化峰值黏度和小米黄色素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小米糊化峰谷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综上,施氮总量120 kg hm^(–2)下,有机肥替代25%~50%化肥氮能通过促进植株氮素的吸收,实现产量、米色、蒸煮特性及类胡萝卜素的协同提升,为谷子化肥减量和提质增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率 氮素累积 产量 米色 糊化特性 类胡萝卜素
下载PDF
Exogenous addition of nitrate nitrogen regulates the uptake and translocation of lead (Pb) by Iris lacteal Pall. var. chinensis (Fisch.) Koidz.
3
作者 SUN Mengjie GUO Shiwen +1 位作者 XIONG Chunlian LI Pinf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18-230,共13页
Since Pb is a non-biodegradable inorganic pollutant and a non-essential metal,its long-term presence in soil poses a great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Fisch.)Koidz.,a perennial dense bush ... Since Pb is a non-biodegradable inorganic pollutant and a non-essential metal,its long-term presence in soil poses a great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Fisch.)Koidz.,a perennial dense bush herb with high resistance of Pb and wide adaptability,was used in pot experiment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exogenous nitrate N(NO_(3)^(–)-N)on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Pb and plant growth under different Pb concentrations.Then,the mechanism of NO_(3)^(-)-N affecting Pb and nutrient uptake and transport was explored.The concentration of Pb in the experiment ranged from 0 to 1600 mg/kg,and the added concentration of NO_(3)^(-)-N was 0.0–0.3 g/k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lactea was highly tolerant to Pb,and the shoot fraction was more sensitive to varied Pb concentrations in the soil than the root fraction.This protective function became more pronounc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aised Pb concentration in the soil.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Pb in the soil reached 800 mg/kg,the highest Pb content of I.lactea was foun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0.1 g/kg of NO–3-N addition.When Pb concentration in the soil increased to 1600 mg/kg,the increase in NO_(3)^(-)-N addition promoted Pb uptake by the root.To ensure the well growth of I.lactea and the effect of remediation of Pb-contaminated soil,the recommended concentration of NO–3-N in the soil is 0.1 g/kg.This resul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xogenous N regulation of phytoremediation of Pb-contaminated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is lactea nitrate nitrogen plant nutrient lead accumulation ABSORB transport
下载PDF
氮磷钾配方施肥提高林下七叶一枝花产量和重楼皂苷含量 被引量:1
4
作者 苏海兰 郑梅霞 +2 位作者 陈宏 朱雁鸣 朱育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6,共9页
【目的】研究氮、磷、钾不同组合用量对林下栽培七叶一枝花产量及重楼皂苷含量的影响,为七叶一枝花人工栽培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3414”试验设计,利用福建南平杉竹混交林下4年生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chin... 【目的】研究氮、磷、钾不同组合用量对林下栽培七叶一枝花产量及重楼皂苷含量的影响,为七叶一枝花人工栽培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3414”试验设计,利用福建南平杉竹混交林下4年生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chinensis (Franch.) Hara)进行田间试验,将氮、磷、钾肥当地适宜水平定为“2”,分别为N 270 kg/hm^(2)、P_(2)O_(5) 375 kg/hm^(2)、K_(2)O 300 kg/hm^(2),不足“1”和过量“3”水平分别为适宜水平的0.5、1.5倍。在七叶一枝花收获时期,测定其植株形态、根茎产量、4种重楼皂苷含量等指标,并计算生产效益。【结果】氮、磷、钾肥用量均显著影响七叶一枝花的植株形态、根茎产量和重楼皂苷含量,对七叶一枝花根茎产量的提升率分别为59.75%、27.54%、63.15%,以钾肥的贡献率最高,其次为氮肥,磷肥较低。N1水平下,增加磷、钾水平显著降低七叶一枝花的株高、茎粗和叶长,N3水平七叶一枝花的株高、叶长均达到最高,但茎粗低于N1和N2水平,表明适宜氮肥用量对七叶一枝花的生长至关重要。七叶一枝花的根茎产量和总重楼皂苷含量还受肥料交互效应的影响。当N、P_(2)O_(5)、K_(2)O用量分别为270、375、450 kg/hm^(2) (N_(2)P_(2)K_3)和270、375、300 kg/hm^(2)(N_(2)P_(2)K_(2))时,根茎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804、2648 kg/hm^(2)。N_(2)P_(2)K_3的总重楼皂苷含量也最大,达到1.6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氮磷钾肥净增收效益在N_(2)P_(2)K_3处理下最高,N_(2)P_(2)K_(2)处理次之。【结论】适量的氮、磷肥配合较高的钾肥可显著提升七叶一枝花根茎产量和总重楼皂苷含量,提高七叶一枝花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供试地区,推荐N、P_(2)O_(5)、K_(2)O用量分别为270、375、45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一枝花 “3414”设计 植株形态 根茎产量 重楼皂苷 经济效益 氮磷钾组合
下载PDF
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红壤花生叶片氮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监测
5
作者 黄俊宝 曹中盛 +2 位作者 孙滨峰 彭忻怡 李艳大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8-12,共5页
通过分析红壤花生不同生育期的生长指标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冠层光谱植被指数间的定量关系,以赣花5号和航花2号这2个花生品种为试验对象,设置4个施氮水平,在花生关键生育期(苗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利用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C... 通过分析红壤花生不同生育期的生长指标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冠层光谱植被指数间的定量关系,以赣花5号和航花2号这2个花生品种为试验对象,设置4个施氮水平,在花生关键生育期(苗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利用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CGMD-402)采集冠层光谱植被指数,并同步取样测定各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叶片氮积累量(LNA)和叶面积指数(LAI),构建基于CGMD-402的红壤花生LNA和LAI监测模型。结果表明:施氮水平会对红壤花生植株的生长产生影响,地上部植株的生物量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叶片氮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整体上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特征;花针期与结荚期的花生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LAI和LNA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可利用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CGMD-402监测红壤花生的LAI和LNA,为江西省红壤花生的精确施氮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 红壤花生 叶面积指数 叶片氮积累量 监测模型
下载PDF
不同肥密措施对南疆水稻抗倒伏及干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振洋 王冀川 +1 位作者 袁杰 王奉斌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以新稻36号为材料,在南疆地区进行了以氮肥水平(N)作为主区、栽插密度(D)作为副区的田间裂区试验。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第1节间长度、第2节间长度、弯曲力矩、株高和重心高度显著增加,抗折力则先增后降以N2处理(纯N 240 kg/hm^(2))最... 以新稻36号为材料,在南疆地区进行了以氮肥水平(N)作为主区、栽插密度(D)作为副区的田间裂区试验。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第1节间长度、第2节间长度、弯曲力矩、株高和重心高度显著增加,抗折力则先增后降以N2处理(纯N 240 kg/hm^(2))最高;合理密植能够控制个体发育,降低节间长度、弯曲力矩、株高与重心高度;茎秆倒伏指数由上述因素共同影响,施氮量240 kg/hm^(2)、栽插密度20.83~27.78万丛/hm^(2)的处理抗倒伏性较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占比为51.69%~76.14%,是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的主要来源,适当增施氮肥能够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积累率;过量施肥则会使干物质在花前的积累量增大,多用于营养器官生长,不利于向籽粒转运。适度密植有利于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D4处理(27.78万丛/hm^(2))较其他处理提高18.06%~30.22%,同时也促进了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综合来看,施氮量240 kg/hm^(2)、栽插密度27.78万丛/hm^(2)时能显著改善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的比例及干物质分配,且未发生倒伏,有利于产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量 栽插密度 茎秆强度 干物质积累 干物质转运 南疆
下载PDF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甘薯封垄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收获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玥 梁清干 +2 位作者 王蒙召 陈艳丽 朱国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1-771,共11页
为探讨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甘薯封垄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收获期产量的影响,提升海南地区甘薯栽培技术,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以鲜食型甘薯品种高系14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即47600株/hm^(2)(D_(1))、71400株/hm^(2)(D_(2)... 为探讨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甘薯封垄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收获期产量的影响,提升海南地区甘薯栽培技术,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以鲜食型甘薯品种高系14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即47600株/hm^(2)(D_(1))、71400株/hm^(2)(D_(2))、142900株/hm^(2)(D_(3));4个施氮量,即0 kg/hm^(2)(N_(0))、60 kg/hm^(2)(N_(1))、120 kg/hm^(2)(N_(2))、180 kg/hm^(2)(N_(3)),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对高系14封垄期的光合特性、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茎叶生长、源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封垄期结薯特性、收获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商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种植密度下,甘薯封垄期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茎叶鲜重、分枝数、最长蔓长、单株结薯数及商品薯单薯重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N_(1)处理时最大;甘薯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N_(2)处理时最大,较N0提高了32.0%,但N_(2)与N_(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同一施氮量下,甘薯块根干物质分配比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D_(2)处理达到最大但D_(2)与D_(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根冠比和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在D_(3)处理时最大,其中D_(3)产量较D_(1)、D_(2)分别提高了30.9%和24.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块根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效应中,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均有显著影响,而对甘薯收获期产量的影响效应中,种植密度与收获期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4。综合本试验结果,当施氮量为60 kg/hm^(2)、种植密度为142900株/hm^(2)处理(D_(3)N_(1))时,高系14的产量最高,达到30.1 t/hm^(2),其对应薯块商品率为94.3%,均为所有处理中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施氮量 种植密度 干物质积累 分配 产量
下载PDF
常见水生植物对氮磷营养盐的利用和蓄积
8
作者 钟玉英 林建伟 +4 位作者 李姜维 胡安谊 姚俊冰 张天帅 傅丽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6-367,共12页
以风车草(Cyperus involucratus Rottboll)、菖蒲(Acorus calamus)、美人蕉(Canna indic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6种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耗竭法分析其养... 以风车草(Cyperus involucratus Rottboll)、菖蒲(Acorus calamus)、美人蕉(Canna indic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6种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耗竭法分析其养分吸收动力学特征,探究水生植物对水体氮磷的利用和蓄积能力,同时还探讨了硫累积及水体pH对水生植物吸收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挺水植物对氮磷营养盐的利用和蓄积能力高于其他水生植物;其中美人蕉对水体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的蓄积量最多,达到40.95 mg和5.83 mg,菖蒲的最大吸收速率(I_(max))比其他水生植物更高,分别为1.428 mg·g^(-1)·d^(-1)和0.313 mg·g^(-1)·d^(-1);挺水植物对水体TN和TP去除率均超过85%,贡献率达到80%。硫的累积不利于水生植物对氮磷的蓄积和利用;美人蕉对硫的累积量最少,其对氮磷的去除率在6种植物中最高,达到92.29%和86.24%。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改变水体的pH,而水体pH又会反过来影响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吸收和蓄积。综上可知,挺水植物具有较好氮磷利用与蓄积能力,培养环境中过多的硫及过低的pH均会降低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利用和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 水生植物 利用和蓄积 吸收动力学
下载PDF
绿洲灌区增密对水氮减量玉米产量的补偿机制
9
作者 王菲儿 郭瑶 +7 位作者 李盼 韦金贵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何蔚 殷文 陈桂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16-1627,共12页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水资源短缺、玉米田氮肥施用量高等生产生态问题,在节水减氮条件下,分析增加种植密度补偿水氮减量导致玉米减产的效应,为水氮节约型玉米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基于2016年布设的裂裂区田间试验,主区为2种灌...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水资源短缺、玉米田氮肥施用量高等生产生态问题,在节水减氮条件下,分析增加种植密度补偿水氮减量导致玉米减产的效应,为水氮节约型玉米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基于2016年布设的裂裂区田间试验,主区为2种灌水定额:灌水减量20%(W1,3240 m^(3) hm^(–2))和传统灌水(W2,4050 m^(3) hm^(–2)),裂区为2种施氮量:减量施氮25%(N1,270 kg hm^(–2))和传统施氮(N2,360 kg hm^(–2)),裂裂区为3种玉米密度:传统种植密度(D1,7.50万株hm^(–2))、增密30%(D2,9.75万株hm^(–2))和增密60%(D3,12.00万株hm^(–2)),通过测定2020—2021年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析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转运特征,量化产量构成因素,明确增密对水氮减量玉米产量的补偿效应及机制。研究表明,减水、减氮降低了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而增密30%能够补偿因水氮同步减量造成的产量负效应,且维持较高的施氮量有利于玉米增产节水。W1N1D1(减量灌水减量施氮及传统密度)较W2N2D1(对照:传统灌水传统施氮及传统密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降低9.1%~15.0%与10.0%~11.0%,但W1N1D2(减量灌水减量施氮及增密30%)与W2N2D1差异不显著。W1N2D2(减量灌水传统施氮及增密30%)较W2N2D1籽粒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12.9%~15.4%与6.4%~12.0%。增密30%能够补偿水氮同步减量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是W1N1D2能增加玉米穗数,进而提高玉米灌浆初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苗期到大喇叭口期群体生长速率及花前转运率。增密30%在灌水减量和传统施氮条件下促进玉米增产的主要原因是W1N2D2可增加玉米穗数,提高玉米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群体生长速率,促进穗部干物质分配,提高花前转运量、转运率及转运贡献率。因此,增密30%是绿洲灌区水氮同步减量玉米稳产高产的可行措施,是氮肥不减但减水20%玉米节水增产有效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减量 密植 玉米 产量构成 干物质积累 干物质分配与转运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灌浆、花后干物质转运及植株糖含量影响
10
作者 刘童 夏文君 +5 位作者 彭小爱 卢茂昂 曹磊 张玲 何贤芳 朱玉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1-779,共9页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氮肥运筹对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小麦干物质转运、籽粒灌浆特性、植株糖含量及产量等影响。【方法】以小麦白湖麦1号为试验材料,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3个施氮量:180、210、240 kg/hm^(2);3个基追比:5∶1∶4、7∶1∶2、...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氮肥运筹对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小麦干物质转运、籽粒灌浆特性、植株糖含量及产量等影响。【方法】以小麦白湖麦1号为试验材料,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3个施氮量:180、210、240 kg/hm^(2);3个基追比:5∶1∶4、7∶1∶2、5∶4∶1)对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小麦干物质转运、氮肥利用、籽粒灌浆特性以及植株糖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开花期与成熟期干物质分配量呈上升趋势,而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则呈现先高再低的趋势,以210 kg/hm^(2)的施氮量为最高;相同施氮水平,基追比7∶1∶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条件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利用率以及产量为最高。在相同基追比处理下增加施氮量能提高小麦灌浆持续时间与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而小麦籽粒干重、理论千粒重以及平均灌浆速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施氮量一定的条件下,基追比5∶1∶4有利于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且将籽粒灌浆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以及较高的籽粒干重。施氮提高了叶片的同化物生产能力,提高叶片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含量。对成熟期茎秆碳水化合物含量的进一步分析,增施氮肥降低了茎秆蔗糖浓度,提高茎秆可溶性总糖含量。【结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白湖麦1号小麦高产的氮肥施用量应以210 kg/hm^(2)为最佳,而基追比应参考7∶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运筹 干物质积累 籽粒灌浆特性 植株糖代谢
下载PDF
4种蓼属植物对模拟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
11
作者 李哲 王巧红 +1 位作者 郑子成 李廷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2-370,共9页
[目的]为探明蓼属植物的净水能力,以期明晰蓼属植物应用于生活污水修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为研究对象,... [目的]为探明蓼属植物的净水能力,以期明晰蓼属植物应用于生活污水修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水培试验,探讨4种蓼属植物对2种浓度生活污水中总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总磷(TP)的去除效果及蓼属植物对污水中氮磷的积累能力。[结果](1)4种蓼属植物对于2种浓度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2)高浓度污水处理下,红蓼、叉分蓼和酸模叶蓼对TN、NH_(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6.04%~97.41%,94.60%~97.79%和98.78%~99.68%(28天),均显著高于水蓼(p<0.05)。(3)低浓度污水处理下,4种蓼属植物地上部氮磷积累量分别为27.38~37.47 mg/plant和7.65~10.11 mg/plant,植物间差异不显著;高浓度污水处理下,红蓼氮积累能力较强,地上部氮积累量达57.16 mg/plant,酸模叶蓼磷积累能力较强,地上部磷积累量达15.32 mg/plant,水蓼氮磷积累能力均较弱。[结论]4种蓼属植物均可用于修复较低浓度的生活污水,污水浓度较高时宜选择红蓼、叉分蓼和酸模叶蓼作为修复材料。研究结果为生活污水修复的植物材料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蓼属植物 氮磷去除 氮磷积累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与氮肥互作对红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毋玲玲 魏玉杰 +3 位作者 宿翠翠 张兆萍 陈芳 王玉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415,共12页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m×60 cm、25 cm×60 cm、25 cm×50 cm、27 cm×40 cm),研究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氮素积累量随着两者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籽粒产量、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干花产量对种植密度反应敏感。其中,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50 cm条件下,HSYA含量最高,其余指标在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60 cm条件下趋于最大。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氮素利用协同提高,在引黄灌区红花种植最佳施氮量为90 kg·hm^(-2),种植密度以株行距25 cm×50 cm或25 cm×60 c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农艺形状 氮素积累 氮肥利用率 株行距 羟基红花黄色素A 种子含油率
下载PDF
11种陆生灌草植物对污水中氮磷的净化能力比较
13
作者 郑卫国 粟春青 +3 位作者 罗炘武 韩梦梦 宫彦章 路洋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5期649-657,共9页
为研究陆生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采用盆栽模拟法,在污水灌溉条件下分析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5、10、15和20天)下11种陆生灌草植物对污水中全氮(TN)、氨氮和全磷(TP)的净化效果,并对基质中氮和磷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RT和不... 为研究陆生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采用盆栽模拟法,在污水灌溉条件下分析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5、10、15和20天)下11种陆生灌草植物对污水中全氮(TN)、氨氮和全磷(TP)的净化效果,并对基质中氮和磷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RT和不同处理及其交互作用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均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各污染物平均去除率均在HRT为20天时最高。11种植物对TN、氨氮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9.26%~56.41%、70.74%~93.92%和46.67%~64.59%,均高于无植物处理,且污染物去除率总体随HRT延长而提高。各植物处理的出水TN和TP含量最低值基本符合GB 18918—2002中一级标准,出水氨氮含量最低值达到GB 3838—2002中Ⅱ~Ⅴ类标准。与原土相比,在污水渗滤过程中,各处理基质的TN和TP含量总体均有所增加,且各植物处理基质的TN和TP含量总体均低于无植物处理。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Golden Leaves')、龙船花(Ixora chinensis)和翠芦莉(Ruellia simplex)的综合净化效果较好,可作为海绵城市设施水质净化优选的陆生植物,月季(Rosa chinensis)和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的净化能力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生植物 污水净化 去除率 水力停留时间 氮磷积累
下载PDF
基于多元种植方式下水稻植株体内氮元素的积累研究
14
作者 胡俊芳 时红 《江西水利科技》 2024年第6期413-419,共7页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水氮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于2020—2021年开展了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直播(DS)、机插秧(MT)、抛秧(ST)、手工移栽(HT),研究...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水氮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于2020—2021年开展了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直播(DS)、机插秧(MT)、抛秧(ST)、手工移栽(HT),研究多元种植方式下水稻秧田期(播种—移栽)、大田期(移栽—收割)、全生育期(播种—收割)植株地上部分氮素分布与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早﹑晚稻秧田期、大田期、全生育期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吸氮量和谷草比均以HT方式最高,DS最低;早稻HT处理的谷草比较ST﹑MT﹑DS分别增加0.21%-7.82%﹑4.75%-24.05%﹑48.34%-63.27%,晚稻分别增加37.76%-78.05%﹑12.77%-12.31%﹑21.23%-39.40%;早﹑晚稻的籽粒收获指数和氮素收获指数均以HT方式最高,DS最低,且DS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综上,DS会降低双季稻植株氮素的吸收,HT更有利于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四种种植方式间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差异为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种植方式 氮素 水稻 积累 利用效率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41
15
作者 屈会娟 李金才 +3 位作者 沈学善 魏凤珍 王成雨 郅胜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4-131,共8页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密度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播种密度降低而增加,适当晚播和中、低密度有利于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尤其是穗部积累量的提高。正常播期和低密度以及晚播和中等密度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正常播期和中、低密度处理以及晚播和中、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与产量以及籽粒产量,使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兰考矮早八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正常播期和晚播的适宜播种密度分别为150~225万株hm^-2和225~30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播期 重穗型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氮素积累与转运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植方式对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Ⅱ优498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邓飞 王丽 +2 位作者 任万军 刘代银 杨文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4310-4325,共16页
【目的】明确水稻氮素积累特性及生产效率与生态条件、栽植方式及二者互作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不同生态稻区水稻氮素积累、分配及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3个生态点中,高光照、... 【目的】明确水稻氮素积累特性及生产效率与生态条件、栽植方式及二者互作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不同生态稻区水稻氮素积累、分配及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3个生态点中,高光照、低土壤肥力的仁寿点,其植株含氮量和氮素积累量较低,氮素生产效率及收获指数则显著高于雅安和郫县。不同栽植方式间,50 d秧龄移栽提高了拔节-抽穗阶段氮素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促进抽穗后叶片和茎鞘氮素转运;单苗优化定抛加快了拔节前和抽穗后氮素积累,提高植株氮素总量。相关分析表明,仁寿水稻产量与播种-拔节阶段氮素积累量和叶片氮素转运呈显著水平以上正相关;郫县产量与抽穗-成熟阶段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雅安有效穗数与成熟期植株含氮量显著正相关,颖花数与茎鞘氮素转运量显著正相关。【结论】长秧龄单苗优化定抛提高了仁寿和郫县水稻植株氮素积累总量,增产显著;长秧龄单苗手插则能协调雅安水稻氮素积累与分配,确保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态条件 栽植方式 氮素积累 氮素分配
下载PDF
不同株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对氮肥响应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69
17
作者 李国强 汤亮 +2 位作者 张文宇 曹卫星 朱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258-2265,共8页
为了揭示株型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的影响,通过实施不同株型小麦品种和氮肥处理的田间试验,于主要生育期测定了各处理单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并分别利用Richards和VP方程对其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适量施氮提高了各株... 为了揭示株型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的影响,通过实施不同株型小麦品种和氮肥处理的田间试验,于主要生育期测定了各处理单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并分别利用Richards和VP方程对其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适量施氮提高了各株型小麦的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Ra)和最大增长速率(Rmax),缩短了各株型小麦到达Rmax的时间,延长了各株型小麦的缓增持续期(D3)。施氮提高了紧凑型矮秆品种矮抗58、松散型品种淮麦17和中间型品种扬麦12的起始生长势(R0),缩短了上述3种株型小麦的渐增持续期(D1),降低了其到达Rmax时的干物质积累量(WRmax),而紧凑型高秆品种宁麦9号的R0、WRmax和D1与上述3种株型小麦的变化趋势相反。随施氮量的增加,矮抗58和宁麦9号的快增持续期(D2)呈下降趋势,而淮麦17和扬麦12的D2以中氮处理(150kghm-2)最低。施氮降低了淮麦17和扬麦12的叶、穗最大分配比例(Pmax)以及矮抗58和宁麦9号的茎鞘最大分配比例(PSmax),但增加了矮抗58和宁麦9号的叶部和穗部Pmax以及淮麦17和扬麦12的PSmax。施氮降低了宁麦9号、淮麦17和扬麦12的叶分配比例最大下降速率及矮抗58和宁麦9号的穗分配比例最大增长速率,而增加了矮抗58的叶分配比例最大下降速率及淮麦17和扬麦12的穗分配比例最大增长速率,但过量施氮抑制了宁麦9号穗分配比例最大增长速率的增加和扬麦12穗分配比例最大增长速率的下降。施氮对各株型小麦茎鞘分配比例最大增长和下降速率(RSimax和RSdmax)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因此,在建立高产小麦栽培技术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株型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动态对施氮量的响应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型 施氮量 干物质 积累与分配 动态分析
下载PDF
不同株高粳稻氮素累积和转运的基因型差异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耀鸿 吴洁 +2 位作者 张亚丽 王东升 沈其荣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1-74,共4页
以矮秆粳稻4007、武运粳和高秆粳稻豫粳和云粳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株高水稻累积和转运氮素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4007和武运粳的产量显著高于豫粳和云粳。矮秆粳稻4007和武运粳在分蘖期累积的氮素量低于豫粳和云粳,开花期后吸收的氮素... 以矮秆粳稻4007、武运粳和高秆粳稻豫粳和云粳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株高水稻累积和转运氮素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4007和武运粳的产量显著高于豫粳和云粳。矮秆粳稻4007和武运粳在分蘖期累积的氮素量低于豫粳和云粳,开花期后吸收的氮素显著高于豫粳和云粳。矮秆粳稻转运到籽粒中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以及籽粒氮素产量均显著高于高秆粳稻,而成熟时残留在茎叶中的氮素低于高秆粳稻。上述结果表明,种植矮秆粳稻更有利于水稻高产和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株高 产量 氮素累积 氮素转运
下载PDF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 被引量:25
19
作者 石岳峰 张民 +2 位作者 张志华 宋瑞磊 朱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5-98,共4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肥料类型、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及植株氮素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但施肥过量产量降低。同等施氮条件下,控释掺混氮肥各处理夏玉米...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肥料类型、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及植株氮素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但施肥过量产量降低。同等施氮条件下,控释掺混氮肥各处理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高于普通尿素处理。施氮显著增加了0-40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同时显著提高了玉米生长中后期植株体内氮素含量。经夏玉米季后,除高量施氮的T4,T6处理出现土壤氮素表观盈余外,其余处理均出现土壤氮素表观亏缺,施氮后土壤表观盈余量增加,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利用效率 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 植株氮素累积量
下载PDF
沟灌方式和水氮对玉米产量与水分传导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杨启良 张富仓 +1 位作者 刘小刚 戈振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21,共7页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用美国Dynamax公司生产的高压流速仪(High Pressure Flow Meter,简称HPFM)的瞬时法原位测定大田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和蜡熟期的根系及冠层水分传导(简称根及冠层水导),研究了不同沟灌方式、灌水量和施氮量对玉米水分传...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用美国Dynamax公司生产的高压流速仪(High Pressure Flow Meter,简称HPFM)的瞬时法原位测定大田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和蜡熟期的根系及冠层水分传导(简称根及冠层水导),研究了不同沟灌方式、灌水量和施氮量对玉米水分传导、产量和植株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根系或冠层水导最大值均在拔节期取得,均随生育期的推移逐渐变小。通过对玉米产量和水分传导综合比较得出最优组合处理是隔沟交替灌(简称交替沟灌)中水高肥:即沟灌方式为交替沟灌、灌溉量为282mm、施氮量为240Kg·hm-2的处理。可见,交替沟灌在根区两侧反复的对干燥侧根系进行灌水,促进根系和冠层水导增大,提高了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利用和传输效率,使得植株氮含量较高,产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水分 根系及冠层水导 产量 植株氮 玉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