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mepiquat chloride on yield and main properties of cottonseed under different plant densities 被引量:4
1
作者 ZHAO Wenqing YAN Qiang +5 位作者 YANG Hongkun YANG Xiaoni WANG Leran CHEN Binglin MENG Yali ZHOU Zhiguo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19年第2期77-86,共10页
Background:Cottonseed oil and protein content as well as germination traits are major indicators of seed quality.However,the responses of these indicators to plant density and mepiquat chloride(MC)are still uncertain.... Background:Cottonseed oil and protein content as well as germination traits are major indicators of seed quality.However,the responses of these indicators to plant density and mepiquat chloride(MC)are still uncertain.To investigate plant density and MC effects on cotto nseed yield and main quality parameters,we con ducted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including four plant densities(1.35,2.55,3.75 and 4.95 plants·m^-2)and two closes of MC(0 and 135g·hm^-2)in Dafeng,Jiangsu Province,in 2013 and 2014.Results:The application of MC reduced plant height,fruit branch length and fruiting branch number under different plant densities,resulting in a lower and more compact plant canopy.Cottonseed yield showed a nonlinear increase as plant density increasing and achieved the highest value at 3.75 plants·m^-2,regardless of MC application.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 ns were found between plant density and MC for cotton seed yield and quality parameters.The 100-seed weight,cottonseed oil content and vigor index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s plant density increased,while these paramete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MC applying under different plant densities.Seed vigor index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100-seed weight and seed oil con tent across different plant densities and MC treatments.Conclusions:Thus,application of MC could realize a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cottonseed yield and main quality parameters under various densities;and plant density of 3.75 plants·m^-2 combined with 135 g·hm^-2 of MC applying is optimal for high cottonseed yield and quality in this cotton productio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piquat CHLORIDE plant density COTTONseed YIELD oil content seed GERMINATION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角果期弱光胁迫油菜籽粒油脂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聂晓玉 李真 +6 位作者 王天尧 周元委 徐正华 王晶 汪波 蒯婕 周广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3-505,共13页
角果期光照不足显著影响油菜籽粒含油量,而增加种植密度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其对角果期弱光胁迫下籽粒含油量的影响未见报道。本试验选用华油杂62和沣油520两个品种进行大田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15×104、30×104、45×... 角果期光照不足显著影响油菜籽粒含油量,而增加种植密度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其对角果期弱光胁迫下籽粒含油量的影响未见报道。本试验选用华油杂62和沣油520两个品种进行大田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15×104、30×104、45×104株hm-2)和2个光照强度(透光率为100%, LT100%和花后10~35 d透光率为70%, LT70%),从籽粒碳代谢和油脂代谢角度,研究种植密度对角果期弱光胁迫下油菜籽粒含油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LT100%相比,LT70%处理下2个品种花后25 d、35 d时籽粒叶绿素含量、核酮糖-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ibulose 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Rubisco)活性降低,光合速率下降,光合产物葡萄糖含量降低0.4%~27.9%;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uSy)分解活性降低,导致果糖含量降低了4.8%~24.5%,减少了籽粒碳水化合物积累与转运,同时磷脂酸磷酸酯酶(Phosphatidate phosphatase, PPas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H)活性降低,导致含油量降低2.1%~11.8%,油脂产量降低27.0%~35.3%。与低密度遮阴相比,高密度LT70%处理下籽粒的Rubisco、SuSy活性降幅变小,但籽粒G6PDH和PPase活性降幅变大。这些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通过增加密度可以缓解弱光对籽粒光合碳代谢的抑制,通过增加群体产量缓解弱光胁迫下产油量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遮阴 碳代谢 含油量 产油量
下载PDF
‘凤丹’牡丹栽培及产业发展综述
3
作者 李子健 朱洁薇 +1 位作者 于水燕 胡永红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6-132,共7页
该研究总结了影响‘凤丹’生长发育、产量的各项因素并结合阐述现阶段‘凤丹’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揭示了‘凤丹’产业精细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以期对‘凤丹’以及整个牡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凤丹’ 新资源植物 牡丹籽油 植物养分补充 牡丹产业升级
下载PDF
我国药用植物种子油研究进展
4
作者 廖阳 闫荣玲 +1 位作者 黄国文 李昌珠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234,共13页
药用植物种子含有的脂肪酸及各类活性成分赋予其种子油独特开发优势。文章从我国已被提取获得种子油的药用植物概况,及药用植物种子油提取方法、脂肪酸组成及其随种子成熟过程的动态变化、微量营养成分、生物学活性、常见用途等多方面,... 药用植物种子含有的脂肪酸及各类活性成分赋予其种子油独特开发优势。文章从我国已被提取获得种子油的药用植物概况,及药用植物种子油提取方法、脂肪酸组成及其随种子成熟过程的动态变化、微量营养成分、生物学活性、常见用途等多方面,对我国药用植物种子油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药用植物种子油的基础研究与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生物学活性 提取工艺 脂肪酸组成 微量营养 种子油脂
下载PDF
蒙古栎枯落叶挥发油对4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5
作者 宋歌 邓雅楠 +3 位作者 李雅凝 岳伏森 闫雪 严善春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22-3529,共8页
开展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枯落叶挥发油的化感研究,可为天然绿色除草剂的开发提供参考。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为受体材... 开展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枯落叶挥发油的化感研究,可为天然绿色除草剂的开发提供参考。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为受体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不同浓度的蒙古栎枯落叶挥发油对4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栎挥发油浓度越高,其对4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1600μg·mL^(-1)挥发油处理使4种草本植物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均显著降低(P<0.05);红三叶、黑麦草和苇状羊茅的苗高显著降低(P<0.05);4种草本植物的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且紫花苜蓿幼苗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红三叶、黑麦草、苇状羊茅幼苗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因此,蒙古栎枯落叶挥发油对4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枯落叶挥发油 草本植物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化感作用
下载PDF
QuEChERS结合PTV-GC-MS/MS测定进口植物油籽及原油中109种农药
6
作者 杨丽 王珂 +5 位作者 魏哲文 房芳 徐新龙 刘海丽 吕新明 李兰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21期86-94,99,共10页
利用优化后的QuEChERS前处理条件和PTV大体积进样技术,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接质谱仪(GC-MS/MS)建立了一种进口植物油籽及植物原油中109种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取试样2.00 g,用环己烷-乙酸乙酯(1∶1,V/V)萃取,经十八烷基键合硅... 利用优化后的QuEChERS前处理条件和PTV大体积进样技术,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接质谱仪(GC-MS/MS)建立了一种进口植物油籽及植物原油中109种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取试样2.00 g,用环己烷-乙酸乙酯(1∶1,V/V)萃取,经十八烷基键合硅胶、石墨化炭黑、N-丙基乙二胺吸附剂组合净化,采用PTV大体积进样,结合GC-MS/MS分析测试,以基质标准曲线校正与定量。结果表明,109种农药在0.005~0.500μg/mL内,线性相关系数良好,均达到0.99以上,在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65.15%~118.5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0%~16.00%(n=6),各组分检出限(LOD)为0.002~0.010 mg/kg。该方法前处理过程简单,成功减少了基质和农药重叠信号的干扰,检测过程准确、高效,满足农残检测中的相关要求。该方法适用于植物油籽及植物原油中多种农药的残留检测,为口岸一线快速筛查及确证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PTV进样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接质谱仪 植物油籽 植物原油 农药残留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与氮肥互作对红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毋玲玲 魏玉杰 +3 位作者 宿翠翠 张兆萍 陈芳 王玉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415,共12页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m×60 cm、25 cm×60 cm、25 cm×50 cm、27 cm×40 cm),研究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氮素积累量随着两者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籽粒产量、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干花产量对种植密度反应敏感。其中,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50 cm条件下,HSYA含量最高,其余指标在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60 cm条件下趋于最大。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氮素利用协同提高,在引黄灌区红花种植最佳施氮量为90 kg·hm^(-2),种植密度以株行距25 cm×50 cm或25 cm×60 c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农艺形状 氮素积累 氮肥利用率 株行距 羟基红花黄色素A 种子含油率
下载PDF
三种云南野生植物籽油脂肪酸的成分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古昆 李聪 +1 位作者 黄相中 陶云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16-117,共2页
选取三种云南特有的野生植物籽油:红花油、青刺果及野香苏油样,对其进行皂化、甲酯化,以毛细管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了其中的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三种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超过80%,主要是油酸、亚油酸及α-亚麻酸。
关键词 野生植物籽油 红花油 青刺果油 野香苏油 成分分析 毛细管色谱-质谱联用法 脂肪酸
下载PDF
八种山茶属植物种子油脂的脂肪酸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园园 宋晓虹 +4 位作者 李成仁 石祥刚 叶创兴 苗爱清 李家贤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8-79,共2页
分析了山茶属中茶、窄叶短柱茶、香花糙果茶、大白山茶、博白油茶、越南油茶、大果红山茶和油茶8种山茶属植物种子的出籽率、出仁率和出油率,并用GC-MS分析了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茶、窄叶短柱茶、油茶和越南油茶出籽... 分析了山茶属中茶、窄叶短柱茶、香花糙果茶、大白山茶、博白油茶、越南油茶、大果红山茶和油茶8种山茶属植物种子的出籽率、出仁率和出油率,并用GC-MS分析了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茶、窄叶短柱茶、油茶和越南油茶出籽率较高,油茶、窄叶短柱茶、越南油茶、大白山茶和茶的出仁率较高,油茶、窄叶短柱茶、越南油荼和香花糙果茶4种植物种子的出油率均高于40%.8种油脂中油酸含量为44.20%~81.07%,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9.60%~86.28%.综合分析,与已作为油料资源的油茶相比,7种山茶属植物都可作为新的油料,其中窄叶短柱茶和越南油茶最具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植物 种子 油脂 脂肪酸 GC-MS
下载PDF
核磁共振法与索氏提取法测定能源植物种子含油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董晓丽 白鹏莉 +1 位作者 王金妹 阮成江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24,共4页
种子含油量是衡量能源植物开发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寻找快速、准确测定种子含油量的方法,采用核磁共振法和索氏提取法测定了4种潜在能源植物的种子含油量,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法测定的种子含油量明显高于索氏提... 种子含油量是衡量能源植物开发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寻找快速、准确测定种子含油量的方法,采用核磁共振法和索氏提取法测定了4种潜在能源植物的种子含油量,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法测定的种子含油量明显高于索氏提取法,其中,两种方法测得的曼陀罗种子含油量分别为28.87%和25.91%,海滨锦葵分别为17.74%和14.78%,中国沙棘分别为9.53%和6.82%,蓖麻分别为47.01%和44.31%。核磁共振法测定种子含油量具有简便、无损坏等特点,弥补了索氏提取法耗时,不能提取磷脂、糖脂、脂蛋白等结合态脂类的不足,可用于能源植物种子含油量的快速测定,为筛选潜在能源植物新种质资源提供了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法 索氏提取法 能源植物 种子含油量
下载PDF
5种能源植物种子含油量与脂肪酸组成 被引量:14
11
作者 邢维贺 阮成江 李贺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2-66,共5页
能源植物是重要的生物能源原料。为寻找潜在的能源植物,文章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麻风树、曼陀罗、火炬树、苍耳、Kosteletzkya pentacarpos和野西瓜苗的种子油,并采用GC-MS法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除火炬树(种子含油量为9.50%)外,... 能源植物是重要的生物能源原料。为寻找潜在的能源植物,文章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麻风树、曼陀罗、火炬树、苍耳、Kosteletzkya pentacarpos和野西瓜苗的种子油,并采用GC-MS法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除火炬树(种子含油量为9.50%)外,其他5种植物的种子含油量都在17%以上;5种植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3.51%~92.23%,且生物柴油主要成分不饱和脂肪酸C18含量为67.9%~92.23%。这些能在边际土地生长的麻风树、曼陀罗、苍耳、K.pentacarpos和野西瓜苗是潜在的能源植物,可用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植物 种子含油量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珍稀油料植物琴叶风吹楠种子性状及含油率的变异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玉兰 吴裕 +4 位作者 易小泉 杨晓玲 蔡年辉 张夸云 段安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26-3428,共3页
[目的]了解琴叶风吹楠种子性状及含油率。[方法]对采集于西双版纳且经过风干处理的琴叶风吹楠种子测量其纵径、横径、千粒重、出仁率等性状,并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油脂,测定种仁含油率。[结果]各单株间的纵径、横径、千粒重、出仁率、含... [目的]了解琴叶风吹楠种子性状及含油率。[方法]对采集于西双版纳且经过风干处理的琴叶风吹楠种子测量其纵径、横径、千粒重、出仁率等性状,并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油脂,测定种仁含油率。[结果]各单株间的纵径、横径、千粒重、出仁率、含油率间存在很大的差异,34株琴叶风吹楠种子横径为1.33~2.35 cm,平均为1.69 cm;纵径为2.48~3.60 cm,平均为2.99 cm;纵横径比值在1.48~2.31,平均为1.78;千粒重为2 354.16~5 505.87 g,平均为3 329.59 g;种仁率为78.23%~86.75%,平均为84.36%;含油率为52.48%~71.09%,平均62.99%。[结论]琴叶风吹楠属于高含油量种子,各单株间的含油率达到极显著差异,有望从中选出种仁含油率高的单株,为该树种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琴叶风吹楠 油料植物 种子性状 含油率 变异分析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油菜油体基因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融合基因转化油菜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岩 肖艳双 +4 位作者 杜金霞 汪洪 郑伟 李营 庞实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7期12936-12939,共4页
[目的]利用植物转基因技术,生产药用蛋白。[方法]以带柄子叶作为转化受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油菜油体基因与bFGF的融合基因转入油菜中,在获得潮霉素(Hyg)抗性植株的同时,对油菜的再生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获得的抗性苗进行PCR和South... [目的]利用植物转基因技术,生产药用蛋白。[方法]以带柄子叶作为转化受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油菜油体基因与bFGF的融合基因转入油菜中,在获得潮霉素(Hyg)抗性植株的同时,对油菜的再生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获得的抗性苗进行PCR和Southern检测。[结果]油菜最佳转化再生条件为外植体预培养2 d,共培养3 d,菌液浓度OD值为0.3,侵染时间5 min。[结论]该研究中,融合基因已成功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为以后转基因植物种子的蛋白提取、分离和纯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植物生物反应器 油体系统 根癌农杆菌 油菜
下载PDF
牡丹籽油及植物提取物的降血糖降血脂活性 被引量:16
14
作者 苏建辉 张玉 +4 位作者 刘成祥 马朝阳 聂荣京 高传忠 王洪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39-746,共8页
以功能因子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胰脂肪酶、胆固醇酯酶和胆固醇胶束溶解度抑制率为评价指标,筛选出5种活性成分。以α-淀粉酶和胆固醇酯酶活性为评价指标,用正交t值法和加权综合分析的方法对5因素主成分分析及辅药交互作用分析... 以功能因子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胰脂肪酶、胆固醇酯酶和胆固醇胶束溶解度抑制率为评价指标,筛选出5种活性成分。以α-淀粉酶和胆固醇酯酶活性为评价指标,用正交t值法和加权综合分析的方法对5因素主成分分析及辅药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籽油、茶多酚和银杏黄酮是复方的主要成分,绞股蓝皂甙和苦瓜提取物是辅药,且主药和辅药及辅药之间可以协同抑制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活性 植物提取物
下载PDF
柑橘类种籽的研究与利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汆 贾小丽 +1 位作者 李敏 孙艳辉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7-160,共4页
柑橘类果实种籽是柑橘果实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之一,其中含有丰富的油脂,是一种潜在的植物油脂资源。介绍国内外对柑橘类果实种籽中油脂、柠檬苦素和柚苷等组分的研究利用概况。
关键词 柑橘类种籽 植物油脂 柠檬苦素 利用
下载PDF
我国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7
16
作者 张立伟 王辽卫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27,共5页
自2006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以来,油茶产业迅速发展。2019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达到453.3万hm2,油茶籽产量达到268万t,油茶籽油产量为62.7万t,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160亿元。对我国油茶生产发展现状、油茶产业发展... 自2006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以来,油茶产业迅速发展。2019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达到453.3万hm2,油茶籽产量达到268万t,油茶籽油产量为62.7万t,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160亿元。对我国油茶生产发展现状、油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5年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油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油茶籽油 种植面积 产量 产业现状 展望
下载PDF
4种主要麻类植物种子含油量及油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孟桂元 孙方 +1 位作者 周静 孙焕良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5-108,共4页
为探明苎麻、红麻、大麻和亚麻4种主要麻类植物种子油开发利用价值,采用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其种子含油量和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麻类植物种子含油量差异较大,其含油量大小顺序为亚麻〉大麻〉红... 为探明苎麻、红麻、大麻和亚麻4种主要麻类植物种子油开发利用价值,采用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其种子含油量和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麻类植物种子含油量差异较大,其含油量大小顺序为亚麻〉大麻〉红麻〉苎麻,均值分别为36.54%、33.43%、23.44%和18.77%;4种麻类植物种子油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5种脂肪酸组成,其含量占总脂肪酸的97.40%以上,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值变幅为74.87%~92.43%,以苎麻籽油最高,亚麻籽油和大麻籽油稍次,红麻籽油最低。4种麻类植物种子油与其他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相比,具有各自优势特征,红麻籽油油酸含量最高(30.09%),明显优于其他3种麻类植物种子油及葵花籽油和大豆油;苎麻籽油含有丰富亚油酸(81.38%),远超过葵花籽油、大豆油、菜籽油、橄榄油和其他3种麻类植物种子油;亚麻籽油和大麻籽油亚麻酸含量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为51.27%和18.47%,远高于红麻籽油、苎麻籽油和其他4种植物油。综合分析可见,4种主要麻类植物种子对于特种保健食用油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价值和极具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类植物 种子 含油量 种子油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微量注射进样导数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油料作物中铅锌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建民 蔺莉霞 孙汉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97-1198,共2页
采用微量注射进样导数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油料作物黄豆、花生、葵花子和芝麻中铅、锌含量,采用导数测量系统使检测灵敏度提高了5.6~8倍,检出限改善了8.8~10.5倍,经测定,黄豆、花生、葵花子、黑芝麻、白芝麻中铅含量分别为:4.638,3.420... 采用微量注射进样导数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油料作物黄豆、花生、葵花子和芝麻中铅、锌含量,采用导数测量系统使检测灵敏度提高了5.6~8倍,检出限改善了8.8~10.5倍,经测定,黄豆、花生、葵花子、黑芝麻、白芝麻中铅含量分别为:4.638,3.420,1.076,0.304,1.996μg·g^(-1),锌含量分别为:34.72,28.69,64.61,20.55,18.97μg·g^(-1)。方法的灵敏度、检出限、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铅:0.0522,0.242μg·mL^(-1),3.50%,锌:0.0131,0.000452μg·mL^(-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料作物 含量测定 微量注射进样 导数测量系统 火焰原子吸收法 检出限 灵敏度
下载PDF
七种植物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的比较分析(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映旭 赵晨曦 +3 位作者 王小梅 吴天泉 刘琳琪 梁逸曾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5,93,共8页
为寻求新的食用油资源,发展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用于植物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含量测定。所建立的方法成功用于葡萄籽、南瓜籽和猕猴桃籽等七种植物籽油中的棕榈酸、十八烷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定... 为寻求新的食用油资源,发展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用于植物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含量测定。所建立的方法成功用于葡萄籽、南瓜籽和猕猴桃籽等七种植物籽油中的棕榈酸、十八烷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刺葡萄籽油、普通葡萄籽油、国外葡萄籽油、南瓜籽油、枸杞籽油和西番莲籽油均具有相似的脂肪酸谱,尽管其中它们所含上述五种脂肪酸含量不同,由于均存在人体所必需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故可以用作替代食用油。猕猴桃籽油因为其存在高含量的α-亚麻酸成分,可能是更好的食用油和营养油资源。本文首次对枸杞籽油、西番莲籽油和猕猴桃籽油脂肪酸成分进行绝对含量分析,为新的食用油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籽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法 衍生化
下载PDF
不同油料籽实对奶牛瘤胃液、血浆脂肪酸组成及乳脂CLA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尹福泉 嘎尔迪 +3 位作者 刘瑞芳 于磊 卢寿锋 齐智利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39-1046,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脂肪酸构成的油料籽实对奶牛瘤胃液和血浆中脂肪酸的组成及乳脂CLA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乳脂CLA合成机制,为改善牛奶脂肪酸构成,提高乳脂中CLA含量寻找合适途径。【方法】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经产荷斯坦奶牛为试... 【目的】研究不同脂肪酸构成的油料籽实对奶牛瘤胃液和血浆中脂肪酸的组成及乳脂CLA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乳脂CLA合成机制,为改善牛奶脂肪酸构成,提高乳脂中CLA含量寻找合适途径。【方法】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经产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设计,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油料籽实(葵花籽、亚麻籽、菜籽),3种日粮的粗脂肪含量基本相同,测定采食后不同时间点瘤胃液、血浆及乳脂中脂肪酸含量。【结果】葵花籽组奶牛乳脂中CLA、t11-C18﹕1、PUFA及LCFA比例均显著高于菜籽组和亚麻籽组(P<0.05);葵花籽组奶牛血浆中t11-C18﹕1的比例显著高于菜籽组和亚麻籽组(P<0.05);瘤胃液中各种脂肪酸含量在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采食后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不同时间点瘤胃液中CLA的比例均较低;瘤胃液、血浆中的t11-C18﹕1含量对乳脂中CLA含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41和0.766。【结论】富含亚油酸的葵花籽在优化奶牛乳脂肪酸构成、提高CLA含量方面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 油料籽实 瘤胃发酵 奶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