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thinning intensity on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natural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f forests in Xiaoxing'an Mountains, China
1
作者 Hangfeng Qu Xibin Dong +5 位作者 Hui Liu Baoshan Zhang Tong Gao Yuan Meng Yunze Ren Ying Zh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EI CAS 2024年第6期198-209,共12页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inning intensity on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by natural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f forests in Xiaoxing’an Mountains,China,we established six 100 m×100 m experimental plots in Dongfa...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inning intensity on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by natural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f forests in Xiaoxing’an Mountains,China,we established six 100 m×100 m experimental plots in Dongfanghong For-est that varied in thinning intensity:plot A(10%),B(15%),C(20%),D(25%),E(30%),F(35%),and the control sample area(0%).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50 different variables,including species diversity,soil fertility,litter characteristics,canopy structure param-eters,and seedling regeneration parameters.The effects of thinning intensity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were strongest in plot E(0.75),followed by D(0.63),F(0.50),C(0.48),B(0.22),A(0.11),and the control(0.06).The composite score of plot E was the highest,indicating that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ect was strongest at a thinning intensity of 30%.These findings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that could aid the management of natural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f forests in Xiaoxing’an Mountains,China.This information ha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of these forests,and the methods used could aid future ecological assessments of the natural forests in Xiaoxing’an Mountains,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ning intensity Xiaoxing’an Mountains China Natural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climate,biotic factors,and phylogeny on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testing the metabolic scaling theory in plantations and natural forests across China
2
作者 Han Sun Xiangping Wang Dayong Fan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0年第4期672-685,共14页
Background:Metabolic scaling theory(MST)is still in debate because observed allometric exponents often deviate from MST predictions,and can change significantly depending on environment,phylogeny,and disturbance.We as... Background:Metabolic scaling theory(MST)is still in debate because observed allometric exponents often deviate from MST predictions,and can change significantly depending on environment,phylogeny,and disturbance.We assembled published scaling exponents from literatures for three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linked to biomass allocation:leaf biomassdiameter(LD),stem biomassdiameter(SD),and root biomassdiameter(RD).We used data from natural forests and plantations across China to test the following hypotheses:1)the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of trees support the predictions of MST on a broad scale;2)the observed deviations from MST predictions are caused by climate,biotic factors,and/or phylogeny;3)abiotic and biotic factors influence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in plantations and natural forests differently,and different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i.e.LD,SD,and RD)are affected differently.We related these scaling exponents to geographic climate gradient,successional stage,stand density,leaf form and phenology,and phylogeny.We used mixedeffect models to examine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ree allometries.Results:In natural forests,SD and RD scaling exponents were consistent with MST predictions in primary forests,bu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secondary forests.Both SD and RD scaling exponents in plantations had a medium value that fell between those of the secondary and primary forests,despite plantations being similar in spe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age to secondary forests.The SD and RD exponent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factors that are not yet considered in MST,including winter coldness which explained 2.76%–3.24%of variations,successional stage(7.91%–8.20%of variations),density(a surrogate for competition,5.86%–8.54%of variations),and especially phylogeny(45.86%–56.64%of variations explained).However,the LD scaling exponents conformed to MST predictions in primary,secondary,and plantation forests,and was not strongly explained by most factors.Conclusion:MST is only applicable to primary(steadystate)forests,and climate,biotic factors and phylogeny are causes of the observed deviations of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from MST predictions.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plantations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tree allometries.LD allometry is more strongly controlled by biophysical constraints than SD and RD allometries,however,the mechanisms behind this difference still need further examin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OMETRY Successional stage CLIMATE plantation CONIFER broadleaf trees Metabolic scaling theory
下载PDF
松阔混交对侵蚀退化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
作者 王慧钦 吕茂奎 +5 位作者 姜永孟 吴君梅 朱洪如 张世良 邓翠 谢锦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0,共9页
树种是调控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积累的重要因子。为明确树种变化对红壤侵蚀退化地表层SOC积累的影响,采用配对实验设计,选择不同恢复年限的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19和39 a)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表层(0~10 cm)SOC质量分数的差异... 树种是调控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积累的重要因子。为明确树种变化对红壤侵蚀退化地表层SOC积累的影响,采用配对实验设计,选择不同恢复年限的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19和39 a)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表层(0~10 cm)SOC质量分数的差异,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其与凋落物特征、土壤氮素水平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恢复19 a的纯林和混交林SOC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而恢复39 a混交林SOC质量分数较恢复19 a纯林、恢复19 a混交林以及恢复39 a纯林分别高39.8%、48.0%和93.6%(P<0.05);2)SOC质量分数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磷脂脂肪酸总量、矿质氮和细菌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凋落物C/N和真菌细菌之比(F/B)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凋落物C/N是松阔混交后表层SOC质量分数变化的触发因子,矿质氮是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子。凋落物C/N可直接驱动SOC质量分数的变化(-0.35*),或通过矿质氮(-0.70***)诱导F/B、丛枝菌根真菌和细菌的变化起间接调控作用,以上因子共解释SOC质量分数变异的86.8%。综上,松阔混交促进侵蚀退化地SOC的积累,且其有效性随恢复年限增强。这个过程主要通过提升凋落物质量、增加微生物养分来源和土壤氮有效性、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完成。在我国实施“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多树种混交对红壤区退化马尾松林SOC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针阔混交 林龄 微生物群落组成 凋落物质量 马尾松人工林 侵蚀退化地
下载PDF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对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的差异响应
4
作者 肖指柔 滕金倩 +3 位作者 秦佳琪 梁泽丽 何江 覃林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利用方差分析检验土壤C/N、C/P、N/P在不同林分不同土层间的差异特征,进而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探究C/N、C/P、N/P与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依土层而异。土壤C/N在各土层的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土壤表层的C/P显著高于马尾松林(P<0.05),土壤N/P在格木林和混交林表层和底层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林。(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趋势依林分而异。马尾松林土壤C/N在土壤表层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P<0.05),而其C/P则是土壤中层显著高于表层和底层;马尾松林和混交林的土壤N/P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3)研究区样地林分土壤C/N、C/P与SOC显著正相关(P<0.05),而土壤N/P与TN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格木林及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对平衡土壤碳氮磷养分的效果优于马尾松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生态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初植和补植阔叶树对红壤丘陵区湿地松养分获取和转运的影响
5
作者 夏成康 林勇 +3 位作者 兰勇 吴高洋 王晟楠 陈伏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7,共11页
【目的】探究初植(同龄混植)和补植(异龄混植)阔叶树对湿地松养分获取和利用策略的影响,为湿地松林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种植于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湿地松林为对象,基于长期单种和混交试验平台,分别在林龄30年且立地条件... 【目的】探究初植(同龄混植)和补植(异龄混植)阔叶树对湿地松养分获取和利用策略的影响,为湿地松林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种植于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湿地松林为对象,基于长期单种和混交试验平台,分别在林龄30年且立地条件相似的湿地松纯林、湿地松-木荷初植混交林、湿地松-木荷补植混交林(补植木荷14年)中构建5块20 m×20 m标准样地(共15块样地),采集湿地松标准木的根际土壤、细根、枝、新鲜叶和凋落叶样品,测定土壤和植物各器官的氮(N)、磷(P)含量,评估不同混交模式对根养分捕获能力、叶养分回收和树木养分转运的影响,揭示养分获取策略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混交阔叶树显著提高湿地松根际土壤的NH_4~+-N和矿质氮含量(P<0.05),但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在初植和补植混交林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整体看,混交阔叶树提高湿地松各器官的N、P含量,其中初植混交效应比补植好。与纯林相比,初植混交林中湿地松根氮和磷捕获能力分别显著提高14.04%和46.16%,叶氮回收效率显著降低6.07%,磷回收效率显著提高15.49%。尽管补植阔叶树降低根养分捕获成本,但阔叶树根系抑制湿地松根系的养分捕获能力,导致补植混交林中湿地松根养分捕获能力和叶养分回收效率均无显著变化。此外,与纯林相比,初植混交林中湿地松运输根向枝、叶的N转运分别提高36.05%和15.61%,P转运分别降低35.13%和36.52%;补植混交林中N转运无显著变化,但运输根向枝、叶的P转运比在纯林分别降低53.21%和40.17%。【结论】混交阔叶树提高红壤丘陵区湿地松根际土壤和植株各器官的养分含量,改变湿地松养分获取策略,其中初植比补植更能促进湿地松的养分获取和利用。此外,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转运过程可被检测,且反映根捕获和叶回收的权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根捕获 叶养分回收 养分获取策略 木荷
下载PDF
不同树种混交对闽西地区闽粤栲生长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邓文荣 《林业勘查设计》 2023年第2期9-12,22,共5页
在闽西上杭县开展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混交造林试验,探讨针阔混交造林对闽粤栲幼林的生长效应。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模式造林对闽粤栲成活率、树高、地径、冠幅等因子的... 在闽西上杭县开展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混交造林试验,探讨针阔混交造林对闽粤栲幼林的生长效应。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模式造林对闽粤栲成活率、树高、地径、冠幅等因子的影响可知,不同混交模式造林对闽粤栲的高生长和地径影响极为显著,对冠幅生长影响显著;故采取针阔混交造林可以有效促进闽粤栲的生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闽粤栲的培育造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粤栲 针阔混交造林 生长效应
下载PDF
针阔混交林内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41
7
作者 杨月伟 丁平 +1 位作者 姜仕仁 诸葛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79-286,共8页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样方法对针阔混交林内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白颈长尾雉对其栖息地的利用有较强的选择性;(2)白颈长尾雉主要在阳坡活动,春、秋、各三季活动地坡度较平缓,夏季略陡。该雉...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样方法对针阔混交林内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白颈长尾雉对其栖息地的利用有较强的选择性;(2)白颈长尾雉主要在阳坡活动,春、秋、各三季活动地坡度较平缓,夏季略陡。该雉栖息地利用受水源距离的影响;(3)各种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团子在白颈长尾雉栖息地中食物条件和隐蔽条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叶白纸扇、油茶、山、野楷杷、毛冬青、格药柃、乌饭、木、蔷薇科植物、苔草、三脉叶紫菀和厥类植物是影响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重要植物种类;昆虫和土壤动物作为白颈长尾雉的食物在栖息地的利用中亦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针阔混交林 栖息地利用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大岗山四种林型夏秋季土壤呼吸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连举 王兵 +2 位作者 刘苑秋 陈滨 敖剑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2-76,84,共6页
森林类型的转换必然会影响到森林碳循环模式,通过比较亚热带地区4种常见林型即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在生长季土壤呼吸的差异,揭示林型改变对土壤碳库碳输出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生长季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森林类型的转换必然会影响到森林碳循环模式,通过比较亚热带地区4种常见林型即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在生长季土壤呼吸的差异,揭示林型改变对土壤碳库碳输出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生长季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平均土壤呼吸值(CO2)差异显著,分别为4.28,3.51,2.28,5.37μmol/(m2.s)。4种林型土壤呼吸变化动态规律类似,从6月份开始升高,在7月或者8月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10月份土壤温度大幅下降,土壤呼吸也达到一个低谷。4种林型的土壤呼吸日变化均不明显。4种林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相关关系,除杉木林外,另3种林型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相关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常绿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杉木林 毛竹林
下载PDF
人工林择伐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郑丽凤 周新年 +4 位作者 巫志龙 罗积长 蔡瑞添 方万春 王秀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6-69,共4页
定量分析轻度择伐对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轻度择伐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不明显.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土壤容重略有增加,最大持水量和总孔隙度略减小;土壤养分含量普遍略有下降.从森林生态采... 定量分析轻度择伐对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轻度择伐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不明显.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土壤容重略有增加,最大持水量和总孔隙度略减小;土壤养分含量普遍略有下降.从森林生态采运角度出发,提出减轻择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针阔混交林 择伐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人工针阔混交林择伐后凋落物及土壤养分含量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巫志龙 周新年 +3 位作者 郑丽凤 高山 罗积长 陈诚焕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8-321,共4页
对人工针阔混交林进行择伐试验研究,定量分析人工林择伐前后林地凋落物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择伐后凋落物和土壤各养分元素的含量与择伐前相比均略有降低。凋落物各养分元素N、P、K、Ca和Mg的含量分别下降0.05%、0.05%、0.33%... 对人工针阔混交林进行择伐试验研究,定量分析人工林择伐前后林地凋落物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择伐后凋落物和土壤各养分元素的含量与择伐前相比均略有降低。凋落物各养分元素N、P、K、Ca和Mg的含量分别下降0.05%、0.05%、0.33%、0.20%和0.03%,但凋落物养分总量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性N、全P、速效P、全K和速效K分别下降1.9 g.kg-1、0.24 g.kg-1、4.42 mg.kg-1、0.029 g.kg-1、0.67 mg.kg-1、1.21 g.kg-1和28.64 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针阔混交林 择伐 凋落物 土壤 养分含量
下载PDF
大岗山森林生态站区气象要素分析 被引量:37
11
作者 王兵 崔向慧 +1 位作者 李海静 白秀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93-699,共7页
采用林外对照区与不同林型小气候定位观测的实验方法,以大岗山森林生态站2001 2002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从太阳辐射、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土壤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速和风向等因子对大岗山森林生态站站区林内与林外对照区气象要... 采用林外对照区与不同林型小气候定位观测的实验方法,以大岗山森林生态站2001 2002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从太阳辐射、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土壤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速和风向等因子对大岗山森林生态站站区林内与林外对照区气象要素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⑴大气下垫面的性质是影响气象要素变化的重要因子,林内气温、湿度变幅小,且基本处于静风状态;无林地气温、湿度日较差、年较差大,蒸发量相对增加,平均风速增大。⑵林分类型、郁闭度不同对气象要素的变化也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岗山森林生态站 气象要素分析 森林小气候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木本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史军辉 黄忠良 +3 位作者 周小勇 张池 欧阳学军 李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38,共5页
通过对鼎湖山植物样带针阔混交林群落主要木本植物种群数量特征、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主要木本植物种群发展趋势和种群维持机制。结果表明:荷木(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中,除马尾松随机分布外... 通过对鼎湖山植物样带针阔混交林群落主要木本植物种群数量特征、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主要木本植物种群发展趋势和种群维持机制。结果表明:荷木(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中,除马尾松随机分布外,其他主要乔木和灌木种群基本呈聚集分布。荷木是稳定种群,在垂直空间分布较均匀;马尾松是衰退种群,垂直空间分布相对较均匀,在当年生幼苗和苗木层没有个体出现。灌木显示出与乔木不同的更新策略,与乔木相比,灌木有大量的当年生幼苗和幼苗库,其当年生幼苗数量是乔木的19倍。若以相邻龄级个体数量比表示生长阻力,则乔木幼苗进入幼树阶段所受到的生长阻力较大,灌木在任何龄级都受到了较大的生长阻力。同时,灌木层植物种群的空间资源利用相似性和竞争强度高于乔木层种群。从聚集度指标看,随着龄级增加,乔木层种群聚集度逐渐减少,灌木层聚集度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聚集指数 鼎湖山
下载PDF
巴东县人工针叶同龄混交林直径分布拟合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峰 石军南 +1 位作者 张丹华 吴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8-41,54,共5页
基于巴东县国有林场人工针叶同龄混交林标准地的调查数据,采用三参数威布尔分布函数(Weibull)、正态分布函数、伽玛分布函数及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拟合林分的直径分布,并结合卡方(λ2)检验,试图建立能够准确描述人工针叶同龄林林分直径分... 基于巴东县国有林场人工针叶同龄混交林标准地的调查数据,采用三参数威布尔分布函数(Weibull)、正态分布函数、伽玛分布函数及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拟合林分的直径分布,并结合卡方(λ2)检验,试图建立能够准确描述人工针叶同龄林林分直径分布规律的函数和参数,再通过建立的分布函数预测和分析林分径阶株数分布。结果表明:4种分布函数拟合林分直径分布的拟合效果Weibull分布明显优于其余3种分布函数,用Weibull分布拟合效果最好,精度高,能很好地描述针叶同龄混交林直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Weibull分布函数参数a=5.0、b=12.132 3、c=1.821 3时,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人工针叶同龄混交林林木株数;经过对林分直径株数分布预测结果分析,证明了函数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较好。根据Weibull分布函数调整林分株数分布,对于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林地生产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混交林 同龄混交林 分布函数 直径分布 拟合效果
下载PDF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的第一性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彭少麟 张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00-305,共6页
本文应用“树木收获法”和“气体分析法”,结合凋落物收集数据,综合测定了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中的各种群第一性生产力以及群落的光。进一步综合分析表明,该群落的叶面积指数为11;生物量为261t·hm ̄(-2);总生产力... 本文应用“树木收获法”和“气体分析法”,结合凋落物收集数据,综合测定了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中的各种群第一性生产力以及群落的光。进一步综合分析表明,该群落的叶面积指数为11;生物量为261t·hm ̄(-2);总生产力约为117.6t·hm ̄(-2)·a ̄(-1),光能利用效率为12%;第一性生产力为20.9t·hm ̄(-2)·a ̄(-1)。由于该群落是南亚热带演替系列中间阶段的代表性类型,因而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本地带植被动态过程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对能量的利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叶混交林 生物量 第一性生产力
下载PDF
大兴安岭典型针阔混交林区土壤持水效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金明 王永洁 +2 位作者 陈凯 胡守才 刘志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3,共7页
受地貌条件的影响,大兴安岭低山丘陵地区土壤的水、热性质出现分异,发育的土壤类型以及植被都表现出典型的高寒森林湿地中域景观特征。沿局部分水岭向河谷低漫滩发育4种土壤类型,依次为塔头苔草草甸土—灰色森林土—白浆土—暗棕壤。大... 受地貌条件的影响,大兴安岭低山丘陵地区土壤的水、热性质出现分异,发育的土壤类型以及植被都表现出典型的高寒森林湿地中域景观特征。沿局部分水岭向河谷低漫滩发育4种土壤类型,依次为塔头苔草草甸土—灰色森林土—白浆土—暗棕壤。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湿地存在明显的冻融过程,冻融作用的影响下森林湿地表层的水分数量和状态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冻融过程中,位于地势较高的森林植被湿地仅表层储存大量水分,而位于低位的塔头苔草湿地整体土体的水分数量和状态都发生明显的变化。白浆土的水分特征曲线非常平缓,表明土壤水分变化微弱。大兴安岭地区山岭和山麓发育的土壤土层较薄,使得除了枯落物(O)层外其他土层土壤持水性能都弱,一旦该地区枯枝落叶层受到破坏,整个山岭表层的土壤将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水分特征曲线 冻融作用 针阔混交林
下载PDF
闽北3种人工林土壤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其差异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郭新春 曹裕松 邢世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0-315,共6页
3种人工林土壤游离氨基酸总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表层(0~20 cm)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深层(20~40 cm)土壤的含量(P<0.05);而阔叶林表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深层土壤的含量,但差异不显著.土... 3种人工林土壤游离氨基酸总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表层(0~20 cm)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深层(20~40 cm)土壤的含量(P<0.05);而阔叶林表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深层土壤的含量,但差异不显著.土壤游离氨基酸各组分均表现出显著的垂直分布特征,阔叶林表层土壤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对应组分的含量,但苏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显著低于深层土壤对应组分的含量;针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中酪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低于深层土壤的含量,而其余组分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含量;而针叶林中除甲硫氨酸和赖氨酸外,其余15种氨基酸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均高于深层土壤中对应组分的含量.3种人工林中无论是表层土壤还是深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均以中性氨基酸含量为最高,碱性和酸性氨基酸含量次之,含硫氨基酸含量最低.表层土壤中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草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依次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而赖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则以针叶林为最高,针阔叶混交林次之,阔叶林最低;阔叶林表层土壤中络氨酸和胱氨酸含量最高.深层土壤中各组分氨基酸除赖氨酸之外均以针叶林中含量最低,针阔叶混交林次之,而阔叶林中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游离氨基酸 氨基酸组成
下载PDF
凉水天然红松阔叶混交林主要植物叶片性状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晓洁 张凯 +1 位作者 肖迪 侯继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2-58,共7页
为了探讨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功能群间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采集34种植物的叶片,选取叶厚度(leaf thickness,LT)、叶体积(leaf volume,LV)、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比叶面积(s... 为了探讨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功能群间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采集34种植物的叶片,选取叶厚度(leaf thickness,LT)、叶体积(leaf volume,LV)、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比叶面积(specifi c leaf area,SLA)、叶氮含量(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LCN)、叶磷含量(leaf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LPC)和氮磷比(N∶P)7个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T与其它功能性状之间不相关,LV只表现出与SLA呈负相关关系,SLA与LDMC呈负相关,SLA与LCN、LPC呈正相关,LCN与LPC呈正相关,LCN与N∶P呈正相关;方差分析表明,LT、LV和LPC在不同生活型间差异不显著,其它4个指标均有显著差异;LDMC、LCN、LPC和N∶P在不同的系统发育类群间均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 天然红松阔叶混交林 生活型 系统发育类群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思茅松与4种阔叶树混交林的生长及抗松梢螟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蒋云东 李思广 +2 位作者 李明 周静永 罕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5年第4期1-4,共4页
思茅松与红木荷、西南桦、冬樱花、喜树4树种不同比例的混交林营造试验结果(2.5年生)表明:在其混交林中思茅松的生长量一般优于纯林。但需控制好思茅松与阔叶树种的比例,否则达不到增产效果。思茅松与西南桦、红木荷等阔叶树种混交(比... 思茅松与红木荷、西南桦、冬樱花、喜树4树种不同比例的混交林营造试验结果(2.5年生)表明:在其混交林中思茅松的生长量一般优于纯林。但需控制好思茅松与阔叶树种的比例,否则达不到增产效果。思茅松与西南桦、红木荷等阔叶树种混交(比例适当)有利于减少松梢螟对思茅松的危害,其中思茅松与4树种同时混交,针阔比为2?1时,抗松梢螟效果最佳;与西南桦混交,针阔比采用1?1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松 阔叶树 混交林生长 抗松梢螟效果
下载PDF
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田大伦 方晰 康文星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1-5,共5页
 对杉木林采伐迹地两种更新方式(人工营造杉木纯林、自然更新)的林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了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栽杉木林地土壤粘性明显高于针阔叶混交林,自然更新形成的针阔叶...  对杉木林采伐迹地两种更新方式(人工营造杉木纯林、自然更新)的林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了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栽杉木林地土壤粘性明显高于针阔叶混交林,自然更新形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对林地土壤质地、通气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两种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动态变化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但在0~10cm、10~20cm土层中,不同季节,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在垂直方向上,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在不同层次空间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杉木人工林地的变化却不明显;与杉木林地相比,自然更新林地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增加的程度更为显著.说明针阔叶混交林能够更好地维持和恢复林地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更新方式 林地土壤性质 采伐迹地更新 可持续经营
下载PDF
我国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量和质下降是制约林木生长的关键因子 被引量:34
20
作者 杨承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2,共12页
【目的】揭示我国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量和质下降原因与机理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为维护、恢复和提高土壤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方法】依据笔者多年来在森林土壤有机质领域所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围绕... 【目的】揭示我国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量和质下降原因与机理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为维护、恢复和提高土壤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方法】依据笔者多年来在森林土壤有机质领域所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围绕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量和质下降的原因与机理及其对林木生长量的影响进行深入论述。【结果】森林土壤有机质是森林土壤肥力的核心,不仅是有机养分库,也是无机养分库;枯落物是土壤有机养分的主要源泉,它的量和质与有机质的量和质及林木生长密切相关;针叶纯林,由于凋落物组成特殊,处于酸性分解,土壤化学性质恶化,生物学活性下降;纯林重茬经营,土壤中重要生物化学活性物质的种类减少、含量下降,土壤功能下降;重茬针叶纯林,土壤有机质组成、结构明显退化,重要功能团数量减少。【结论】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及林木生长密切相关;不良的经营技术措施导致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量和质下降并对林木生长产生影响;发展混交林,形成有良好群落结构的人工林,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量和质,是我国人工林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的量和质 针叶林 阔叶林 混交林 土壤氨基酸 土壤多糖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类群 红外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