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version of pure Chinese fir plantation to multi-layered mixed plantation enhances the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by regulati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ubtropical 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Guannv Gao Xueman Huang +7 位作者 Haocheng Xu Yi Wang Weijun Shen Wen Zhang Jinliu Yan Xiaoyan Su Shushou Liao Yeming You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823-837,共15页
Background:Soil aggregates are the basic units of soil structure,and their stability is a key indicator of soil quality and capacity to support ecosystem functions.The impacts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oil ... Background:Soil aggregates are the basic units of soil structure,and their stability is a key indicator of soil quality and capacity to support ecosystem functions.The impacts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oil aggregate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However,there remains elusive knowledge on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changing forest stand structure on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SAS),particularly in subtropical China where soil erosion remains a critical issue.Methods:We investigated variations in the components of soil humus(HS),including humic acids(HAs),fulvic acids(FAs),and humins(HMs),under pure Chinese fir(Cunninghamia lanceolata)plantation(PP)and multilayered mixed plantation(MP)comprising C.lanceolata,Castanopsis hystrix,and Michelia hedyosperma.The state of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was determined by three separate methods,i.e.,dry-sieving,wet-sieving,and the Le Bissonnais.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under PP and MP.We then built partial least squares path models(PLS-PM)for assessing the responses of SAS to the variations in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HS components.Results:The MP stands had significantly greater SAS(P<0.05),higher content of HAs and more rapid organic matter humification within aggregates,than the PP stands.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confirmed that the Pielou andα-diversity index values(Chao1 and Shannon)for fungi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under MP than under PP,while no marked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bacterialα-diversity between the two plantation types.Moreover,there were markedly greater abundance of three bacterial phyla(Verrucomicrobia,Chloroflexi,and Gemmatimonadetes)and three fungal phyla(Ascomycota,Kickxellomycota,and Glomeromycota),and significantly less abundance of two bacterial phyla(Planctomycetes and Firmicutes)and four fungal phyla(Basidiomycota,Mortierellomycota,Mucoromycota,and Rozellomycota)under MP than under PP.The Chloroflexi and Ascomycota phyla appeared to be the primary drivers of soil aggregate distribution.Our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promotion of SAS under MP was mainly driven by increased soil organic matter(SOM)content,which altered bacterial communities and enhanced fungal diversity,thereby increasing HAs content and the rate of organic matter humification.Conclusions:Considering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enhanced soil quality,productivity,and relevant economic costs,introducing broadleaved tree species into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can be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stabilizing soil structure against erosion in subtropical China.Our study elucidated the controls on variations of SAS in Chinese fir-dominated plantations and demonstrated the benefit of converting pure Chinese fir plantation to multi-layered mixed plantations in increasing soil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improving site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adleaved tree species chinese fir plantation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HUMUS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ies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下载PDF
杉木林分密度对套种闽楠树型、光合能力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2
作者 连晓倩 田云龙 +4 位作者 黄健 钟兆全 周垂帆 黄伟 吴鹏飞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2,共10页
[目的]通过探讨不同林分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树型结构、光合作用及生物量分配的适应性变化规律,为杉木近成熟林林分质量精准改造与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375株·hm^(-2)、570株·... [目的]通过探讨不同林分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树型结构、光合作用及生物量分配的适应性变化规律,为杉木近成熟林林分质量精准改造与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375株·hm^(-2)、570株·hm^(-2)、630株·hm^(-2)和810株·hm^(-2)等4个间伐保留密度处理,分别进行林下套种900株·hm^(-2)闽楠形成杉阔复层林,测定分析林下套种5 a后闽楠冠型、侧枝长度、分枝角、叶片形态、叶绿素荧光参数、SPAD值,以及侧枝、茎干和叶片不同器官生物量等主要适应性生长指标的差异,探讨林分密度对林下套种闽楠树冠形态特性、光合能力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规律。[结果]低林分密度(375株·hm^(-2)和570株·hm^(-2))杉木下套种的闽楠2级侧枝长、1级和2级侧枝密度大于810株·hm^(-2)林分密度处理。闽楠叶片的叶面积、比叶面积表现出随着杉木林分密度增加而增加,其中,杉木林分密度375株·hm^(-2)的叶面积、比叶面积显著小于杉木林分密度810株·hm^(-2),相差80.97 cm^(2)和10.43 cm^(2)·g-1;810株·hm^(-2)林分密度处理下,闽楠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SPAD值均高于375株·hm^(-2)林分密度处理。低林分密度下(375株·hm^(-2)和570株·hm^(-2))套种的闽楠下层树冠叶片、总叶片生物量、以及侧枝和茎干生物量均显著大于810株·hm^(-2)林分密度处理(p<0.05)。375株·hm^(-2)林分密度处理下,闽楠通过增加株高,促进侧枝生物量积累;810株·hm^(-2)林分密度处理下,闽楠减少对株高的投资,从而增加叶片生物量的积累。[结论]在低林分密度(375株·hm^(-2)和570株·hm^(-2))下,林下光照充足有利于闽楠生物量积累,侧枝生长,其生长状况较好;在高林分密度下(630株·hm^(-2)和810株·hm^(-2)),闽楠可通过促使叶片长度变长,增大叶片比叶面积,增加叶片SPAD值,提高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能捕获效率等变化来增强光捕获能力,从而适应光照资源不足的生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阔异龄复层林 林下套种 间伐保留密度 侧枝生长 生物量分配格局
下载PDF
杉阔混交和林下套种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3
作者 高畅 付若仙 +3 位作者 沐炜杰 陈良喜 吴望榕 俞元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2,共10页
[目的]与阔叶树混交是提升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探究不同杉阔混交模式下不同深度土壤氮矿化特征,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两种经典混交模式的林分(杉-阔套种林、杉-阔混交林)与杉木纯林为研究... [目的]与阔叶树混交是提升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探究不同杉阔混交模式下不同深度土壤氮矿化特征,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两种经典混交模式的林分(杉-阔套种林、杉-阔混交林)与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壤(0~5 cm、5~20 cm、20~40 cm、40~60 cm)的理化性质、有效氮含量及氮矿化速率。[结果]0~5 cm土层的净氮矿化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土层。混交和套种显著提高了0~5 cm土壤有效氮含量与净氮矿化速率。与杉木纯林相比,杉-阔套种林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增加了111.19%,杉-阔混交林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增加了70.73%。RDA分析表明:总碳和总氮含量是影响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矿化速率的主要因素,土壤含水率、碳氮比、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等对土壤氮矿化速率也有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氮矿化速率最显著的0~5 cm土壤的碳氮比是净氮矿化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土层间对氮矿化的影响不同。[结论]土壤氮矿化与土壤深度密切相关,其主要发生在浅表层土壤且受多种土壤性质影响。杉阔混交和套种可以促进土壤氮矿化,对土壤氮矿化过程的正向影响利于维持和提升杉木人工林地的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杉阔混交 套种 土壤氮矿化
下载PDF
杉阔轮栽模式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特性 被引量:8
4
作者 陈爱玲 陈光水 +1 位作者 谢锦升 李振问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0-33,共4页
通过对杉阔轮栽模式及对照的杉木萌芽林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的研究。得出结果:26年生杉阔轮栽模式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增加.土壤生化活性加强.土壤速效养分供应量增强;土壤腐殖质、 H_(A)(胡敏酸)/F_(A)(富里酸)比值、E_... 通过对杉阔轮栽模式及对照的杉木萌芽林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的研究。得出结果:26年生杉阔轮栽模式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增加.土壤生化活性加强.土壤速效养分供应量增强;土壤腐殖质、 H_(A)(胡敏酸)/F_(A)(富里酸)比值、E_(4)(胡敏酸光密度值)上升.E_(4)/E_(6)(胡敏酸吸收光谱曲线的斜率)变小;土壤松结合态和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其比值增加.土壤腐殖质活化度增强.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阔轮栽模式 杉木萌芽林 细柄阿丁枫 土壤腐殖质 土壤肥力
下载PDF
杉木单木枯损率与初植密度、竞争和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张雄清 王翰琛 +3 位作者 鲁乐乐 陈传松 段爱国 张建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2-78,共7页
【目的】分析杉木单木枯损率与初植密度、竞争和气候因子的关系,为杉木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江西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常用的logit、probit和cloglog 3种二分类变量数据结构模型构建杉木单木枯损率基础模型,... 【目的】分析杉木单木枯损率与初植密度、竞争和气候因子的关系,为杉木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江西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常用的logit、probit和cloglog 3种二分类变量数据结构模型构建杉木单木枯损率基础模型,并进行选择。以选择出的最优模型为基础,引入样地和样木的随机效应构建杉木单木枯损率混合效应模型。【结果】logit模型的AIC值最小(4 700.419),probit模型次之,cloglog模型最差。考虑样地和样木两水平随机效应的混合效应模型模拟精度最高,其AUC值为0.966 8。初植密度、林分优势高越大,杉木单木枯损率越高;相对直径d/D_g越大,杉木单木枯损率越低;气候越干旱,杉木单木枯损率越高;温度升高,杉木单木枯损率减小。【结论】考虑样地和样木两水平的logit模型能够较好分析杉木单木枯损率与初植密度、竞争、立地和气候因子的关系,并且随着气候干旱发生,杉木单木枯损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木枯损率 杉木 连接模型 初植密度 气候变量 竞争
下载PDF
栽杉留阔模式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玉盛 俞新妥 邱仁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9-13,共5页
对30年生栽杉留阔模式及对照的杉木纯林生产力和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杉留阔模式中杉木个体比对照的大,模式总蓄积量比对照的增加1135%,土壤结构和水分性能得到改善,土壤腐殖质品质变好,土壤养分贮量和供应强... 对30年生栽杉留阔模式及对照的杉木纯林生产力和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杉留阔模式中杉木个体比对照的大,模式总蓄积量比对照的增加1135%,土壤结构和水分性能得到改善,土壤腐殖质品质变好,土壤养分贮量和供应强度增强,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生化活性增强,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杉留阔 生产力 土壤肥力 杉木林
下载PDF
栽杉保阔法对杉木林凋落物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福升 孙多 +3 位作者 叶镜中 赵修协 张剑峰 罗甘昔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6期10-14,共5页
1985 年春用栽杉保阔法和传统育林法,在江西省吉安地区武功山林场营造杉木试验林,研究不同育林法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经10 a 的观测初步取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量增加的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其机制,采用凋落物层形态... 1985 年春用栽杉保阔法和传统育林法,在江西省吉安地区武功山林场营造杉木试验林,研究不同育林法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经10 a 的观测初步取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量增加的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其机制,采用凋落物层形态调查和室内堆腐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两种不同林分凋落物层性状和分解速率。分析表明,在营林过程中,栽杉保阔法保留了林地上萌生和侵入的阔叶树种,其凋落物层中增加了阔叶成分,林地凋落物的结构、性状和分解速率,均优于传统育林法,且凋落物层的酸度有所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略见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栽杉保阔 传统育林法 凋落物 分解速率
下载PDF
二代实生与萌芽杉木生长特点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何宗明 杨玉盛 俞新妥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298-301,共4页
通过对二代实生与萌芽杉木生长特性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二代杉木实生和萌芽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差异在树高生长上表现最为明显 .实生的树高快速生长期较长 ( 7a左右 ) ,有明显转折年龄 ( 7年生时 ) ,生长速度下降幅度较大 ,出现... 通过对二代实生与萌芽杉木生长特性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二代杉木实生和萌芽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差异在树高生长上表现最为明显 .实生的树高快速生长期较长 ( 7a左右 ) ,有明显转折年龄 ( 7年生时 ) ,生长速度下降幅度较大 ,出现凸型线形 ,随后生长速度比较平缓 ;萌芽的快速生长期极短 ,无明显转折年龄 ,整条曲线接近平直型 .实生和萌芽生长差异最大值为1 0 a左右 ,1 0 a后萌芽和实生生长量的差异逐渐缩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生 萌芽 生长量 二代杉木林 立地条件
下载PDF
杉枫轮栽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爱玲 陈光水 +1 位作者 谢锦升 杨玉盛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69-372,共4页
对多代杉木萌芽林皆伐后重造细柄阿丁枫 (杉阔轮栽 )和保留杉木多代萌芽林处理的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2 6年生细柄阿丁枫人工林平均木生物量、枝叶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 ,根系所占比例及根系组成中中根和细根生物... 对多代杉木萌芽林皆伐后重造细柄阿丁枫 (杉阔轮栽 )和保留杉木多代萌芽林处理的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2 6年生细柄阿丁枫人工林平均木生物量、枝叶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 ,根系所占比例及根系组成中中根和细根生物量均高于 33年生杉木萌芽林 ;林分总生物量 ,乔木层和生态系统营养元素总量及其枝叶和根系氮、磷、钾元素贮量亦比杉木林的高 ,说明细柄阿丁枫是杉木低产林分改造比较适宜的替换树种之一。表 4参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栽 杉木萌芽林 细柄阿丁枫 生物量 营养元素
下载PDF
栽杉留阔模式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廖福霖 陈光水 +2 位作者 谢锦升 何宗明 杨玉盛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29-333,共5页
通过对 30年生栽杉留阔模式及对照的杉木纯林群落植物区系组成、结构及植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结果表明 ,栽杉留阔模式群落植物共有 57科 1 0 2属 1 38种 ,总植物种数比纯林的多2 7.8%.双子叶植物在群落植物组成中占优势 ,分别占总科数和... 通过对 30年生栽杉留阔模式及对照的杉木纯林群落植物区系组成、结构及植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结果表明 ,栽杉留阔模式群落植物共有 57科 1 0 2属 1 38种 ,总植物种数比纯林的多2 7.8%.双子叶植物在群落植物组成中占优势 ,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 61 .4%和 68.6%.与纯林相比 ,含多个种的科的比例增大 ,而寡种科的比例减小 ,其中含种数最多的茜草科有 9个种 .栽杉留阔模式群落共有 7个亚层 ,层次结构比纯林复杂 ,且各层的物种丰富度均比纯林的高 .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植物种多样性较大 ,群落植物种多样性较高 ,但草本层和藤本层的多样性比纯林低 .说明栽杉留阔经营模式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杉留阔模式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杉阔混交林
下载PDF
三代实生与萌芽杉木生长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玉盛 何宗明 +1 位作者 俞新妥 邱仁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1-23,共3页
通过对三代实生与萌芽杉木生长特性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代萌芽杉木早期生长量显著快于实生杉木,但树高在25年生后、胸径和单株材积在10年生后出现明显衰退,但至28年生时这种衰退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这体现了三代实生和... 通过对三代实生与萌芽杉木生长特性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代萌芽杉木早期生长量显著快于实生杉木,但树高在25年生后、胸径和单株材积在10年生后出现明显衰退,但至28年生时这种衰退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这体现了三代实生和萌芽杉木在土壤肥力退化较为严重状况下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生 萌芽 生长量 三代杉木林 杉木
下载PDF
留杉栽阔经营模式C库及其分配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金兴 曾宏达 +2 位作者 钟羡芳 盛浩 陈光水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5-69,共5页
比较了多代杉木萌芽林强度间伐并补栽细柄阿丁枫(留杉栽阔)和保留杉木多代萌芽林(对照纯林)两种模式C贮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留杉栽阔模式C库总量为163.25 t/hm2,比纯林模式C贮量(139.38 t/hm2)增加了17.13%.土壤层C贮量在整个生态系统C... 比较了多代杉木萌芽林强度间伐并补栽细柄阿丁枫(留杉栽阔)和保留杉木多代萌芽林(对照纯林)两种模式C贮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留杉栽阔模式C库总量为163.25 t/hm2,比纯林模式C贮量(139.38 t/hm2)增加了17.13%.土壤层C贮量在整个生态系统C贮量中所占比例最大,留杉栽阔中的土壤C贮量比杉木纯林有了明显的增加(27.73%);另外,留杉栽阔后乔木层C贮量也有所提高,从杉木纯林的64.73 t/hm2增加到留杉栽阔后的68.99 t/hm2.因此可以看出,留杉栽阔经营模式可以增加杉木林生态系统的C吸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库 C吸存 杉木 细柄阿丁枫 留杉栽阔
下载PDF
留杉栽阔模式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组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玉盛 黄宝龙 +2 位作者 邱仁辉 李振问 阮传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7-40,共4页
通过对多代杉木萌芽林强度间伐补栽细柄阿丁枫(留杉栽阔)和保留杉木多代萌芽林(对照)处理的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模式中杉木平均树高、胸径及单株生物量分别是对照杉木的1.20倍、1.24倍和1.26倍。模... 通过对多代杉木萌芽林强度间伐补栽细柄阿丁枫(留杉栽阔)和保留杉木多代萌芽林(对照)处理的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模式中杉木平均树高、胸径及单株生物量分别是对照杉木的1.20倍、1.24倍和1.26倍。模式的生态系统营养元素贮量比对照的增加4.17%,其中氮、磷、钾增加尤为明显。细柄阿丁枫平均木枝条、根系(特别是细根)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均比杉木的高,且细柄阿丁枫早期稍耐荫。细柄阿丁枫是杉木低产林分改造或与杉木混交优良树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杉栽阔 杉木 细柄阿丁枫 生物量 营养元素
下载PDF
将溪芦前水库杉木人工纯林采伐与更新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远彬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1-344,共4页
通过对将乐县将溪采育场芦前水库周围杉木纯林生长过程的分析、择伐强度试验以及栽阔萌杉经营模式的实践 ,提出采伐与更新技术措施 。
关键词 杉木 人工纯林 采伐 将溪采育场 经营模式 人工更新
下载PDF
留杉栽阔模式林分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仁辉 杨玉盛 +2 位作者 俞新妥 李振问 阮传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2-36,共5页
通过对留杉栽阔模式林分、对照的杉木萌芽林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的研究结果表明:33年生留杉栽阔模式林分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增加,土壤生化活性加强,土壤速效性养分供应量增强;土壤腐殖质中HA/FA值、E4值上升,E4/E6值... 通过对留杉栽阔模式林分、对照的杉木萌芽林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的研究结果表明:33年生留杉栽阔模式林分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增加,土壤生化活性加强,土壤速效性养分供应量增强;土壤腐殖质中HA/FA值、E4值上升,E4/E6值变小;土壤松结合态和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其比值增加,土壤腐殖质活化度增强,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促进了模式林分中杉木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萌芽林 土壤腐殖质 土壤肥力
下载PDF
苏南丘陵杉木萌芽更新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叶镜中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3-17,共5页
杉木萌芽更新适于短轮伐作业,在实践中对其利弊尚存在争议。本文根据在苏南丘陵地区的长期试验,对萌芽林与实生林的生长、树干圆满度、树干基部弯曲率、根系分布与重量和更新费用作了分析比较,得出萌芽林无论在生长和干形上均不比实生... 杉木萌芽更新适于短轮伐作业,在实践中对其利弊尚存在争议。本文根据在苏南丘陵地区的长期试验,对萌芽林与实生林的生长、树干圆满度、树干基部弯曲率、根系分布与重量和更新费用作了分析比较,得出萌芽林无论在生长和干形上均不比实生林逊色,而投资却仅占实生林1/3,具有投资少,更新可靠,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文内还比较了伐桩萌条存留株数对高生长的影响,在去萌定株时以保留两株萌条者高生长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萌芽更新 树干圆满度 树干足基弯曲率 苏南丘陵地区
下载PDF
保阔栽针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黄清麟 李元红 李秀全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287-290,共4页
在人促阔叶林中营造的小块状人工杉木林生长快、蓄积量高、材质好,单位面积蓄积量达496m3/hm2,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18.4m3/(hm2·a);小块状人工杉木林下更新的阔叶林幼树密度达5265株/hm2,能满足... 在人促阔叶林中营造的小块状人工杉木林生长快、蓄积量高、材质好,单位面积蓄积量达496m3/hm2,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18.4m3/(hm2·a);小块状人工杉木林下更新的阔叶林幼树密度达5265株/hm2,能满足天然更新要求,林分皆伐后可天然更新恢复成常绿阔叶林;人促阔叶林中小块状的人工杉木林的面积在1hm2内为宜,若带状其带宽在100m内为宜;在人促阔叶林中小块状或带状营造人工针叶林,这种"保阔栽针"方式是天然阔叶林经营利用的又一重要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林 保阔栽针 杉木林
下载PDF
浙江省主要树种组高蓄积林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仁鉴 刘安兴 +2 位作者 卢梅富 商克荣 刘金土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51-55,共5页
根据浙江省历年来的各种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分别松、杉、阔等主要树种组筛选出不同龄组的高蓄积林分样地,并通过林分年龄、组成、层次、起源和郁闭度等调查因子的分析,得出高蓄积林分以针阔叶混交林居多,林分密度大,平均胸径大,林... 根据浙江省历年来的各种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分别松、杉、阔等主要树种组筛选出不同龄组的高蓄积林分样地,并通过林分年龄、组成、层次、起源和郁闭度等调查因子的分析,得出高蓄积林分以针阔叶混交林居多,林分密度大,平均胸径大,林分结构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属 杉木 阔叶树 高蓄积林分 森林经理 浙江省
下载PDF
不同林龄杉木林下套种阔叶树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陆宇明 吴东梅 +5 位作者 许恩兰 卢胜旭 刘小飞 刘春华 蒋宗垲 郭剑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5-282,共8页
套种是杉木人工林经营的重要措施,磷是南方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限制性养分元素之一,但套种模式对土壤磷素的影响尚不明确。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表层(0-10 cm)土壤为对象,研究套种林(杉阔套种幼林、杉阔套种成熟林)和杉木幼林土壤理化性质... 套种是杉木人工林经营的重要措施,磷是南方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限制性养分元素之一,但套种模式对土壤磷素的影响尚不明确。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表层(0-10 cm)土壤为对象,研究套种林(杉阔套种幼林、杉阔套种成熟林)和杉木幼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各形态磷含量差异,分析套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套种林显著改变土壤总磷、土壤总无机磷、土壤总有机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APA),大小顺序均为杉阔套种成熟林>杉阔套种幼林>杉木幼林。(2)土壤各磷组分中活性磷含量较低,其中NaHCO3-Po在活性组分中占主导;土壤NaOH-Po是中等活性磷的主要组分,杉阔套种成熟林尤为显著;闭蓄态磷(Residual-P)在总磷含量中最高。(3)与杉木幼林相比,杉阔套种成熟林显著增加了树脂提取态磷(Resin-Pi)、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和无机磷(NaHCO3-Pi、NaHCO3-Po)、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和无机磷(NaOH-Pi、NaOH-Po)、氢氧化钠残留提取态有机磷(NaOHu.s-Po)、盐酸提取态磷(HCl-Pi)和闭蓄态磷(Residual-P)含量;土壤总无机磷、NaHCO3-Po、HCl-Pi、NaHCO3-Pi、NaOHu.s-Pi和Residual-P对杉阔套种幼林的响应不敏感。(4)除含水率外不同林龄下杉阔套种林土壤磷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总碳氮、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酸性磷酸酶)呈正相关性(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磷组分的变化主要受MBP调控,且MBP与有机磷组分(NaOHu.s-Po、NaOH-Po)和HCI-Pi呈显著正相关。总之,套种林的土壤磷素有效性高于杉木幼林,土壤养分状况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种 杉木 阔叶树 磷组分 微生物生物量磷 土壤酸性磷酸酶
下载PDF
土壤营养元素对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优势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世彪 《福建林业科技》 2001年第3期35-38,共4页
不同资源维度对杉阔混交林中主要建群种的功能地位产生较大的影响 ,同一资源维度不同资源位对杉阔混交林中主要建群种的功能地位也产生较大的影响。可以根据不同树种在不同资源维度不同资源位中的功能地位 ,选择杉木适宜的伴生树种。
关键词 土壤营养元素 杉木 阔叶树 混交林 优势度 伴生树种 资源维度 资源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