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sk Factors for Prevention Stroke (IS or TIA) Due to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A Meta-Analytical Study
1
作者 Renardo Lico Yanfu Ling Sandip Kumar Jaiswal 《Neuroscience & Medicine》 2021年第2期62-78,共17页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schemic strokes (IS), also referred to as cerebral ischemia or brain ischemia, is a significant cause to the brain cells damage or death. Approximately, 10% - 14% of...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schemic strokes (IS), also referred to as cerebral ischemia or brain ischemia, is a significant cause to the brain cells damage or death. Approximately, 10% - 14% of ischemic strokes cases occurred in young adults. Hence, we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to find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the best strokes caused by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The search was done in different databases, including Google scholar, PubMed, Embase, Medlin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ochrane Database, Scopus, and Web of Science from January 2016 to April 2020, and only English published articles were considered. Our analysis included studies that stratified the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by CHA2DS2-VASc score for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Further, random effects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summary annual rate of IS. Pooled relative risks and odds ratios, with their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we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Th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STATA (version 12), pooled effect siz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random-effects model and heterogeneity was tested for using the <em>I</em><sup><em>2</em></sup> statistic. The analysis included 13 studi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diabetes, high blood pressur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trial fibrillation, hypercholesterolemia,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smoking ar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In Caucasian and Chines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the risk factor associations associated with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 are similar. Compared to all other ischemia subtypes, diabetes is more familiar with aortic stroke, atrial fibrillatio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with obstruction),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atrial fibrillatio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hypercholesterolemia are low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nd the risk factors are higher. Further analysis of each patient’s data is required to enable confounders’ adjustments to confirm and expand these findings.</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ung Adults stroke cerebral Infarction risk-factors PREVENTION
下载PDF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in Sulaimaniyah Iraqi Kurdistan Region-Iraq
2
作者 Ahmed Saeed Mohamed Mohamed A. M. Alshekhan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6年第9期639-651,共14页
Background: Stroke is a frequent medical problem and a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 Several conditions and lifestyle factor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stroke. Aim: To evaluate risk factors in strok... Background: Stroke is a frequent medical problem and a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 Several conditions and lifestyle factor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stroke. Aim: To evaluate risk factors in stroke patients in Sulaimani city. Results: 110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hypertension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common risk factor in current study. Out of 110 cases, 83 (75.5%) were hypertensive. Peak stroke-prone age was (60 - 69) year for male, (70 - 79) year for female. We foun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level of TSC, LDL with ischemic stroke (r = 0.4047, P Conclusion: Hypertension is the leading risk factor of stroke. It is therefore essential to detect and treat hypertension at its outset. High value of atherogenic index mostly associated with ischemic stroke .while no relation found with haemorhagic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risk factors CT Scan BRAIN lipid Profile ECHOCARDIOGRAPHY
下载PDF
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湿证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黄海燕 邝卓然 +4 位作者 倪小佳 苏晴 孟苗苗 杨小波 蔡业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2636-2647,共12页
【目的】研究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湿证相关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21年10月至2023年2月在广东开展的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湿证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纳入60例研究对象(包括脑血管疾病风险组41例和健康对照组19例),进行... 【目的】研究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湿证相关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21年10月至2023年2月在广东开展的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湿证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纳入60例研究对象(包括脑血管疾病风险组41例和健康对照组19例),进行湿证诊断与脑卒中风险评级,收集粪便样本,采用高通量16S rRNA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菌群特征。【结果】(1)共53例诊断为湿证(88.33%),风险组与健康组间及低、中、高危3组间在湿证诊断量化得分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6;P=0.041)。(2)湿证组与非湿证组的肠道菌群物种种类及丰度无显著性差异。(3)在已诊断为湿证的人群中,健康组与风险组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而Beta多样性分析有显著性差异;LEfSe分析发现梭杆菌和乳杆菌富集于风险组;相关性分析提示差异菌与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3个危险因素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相关。(4)在已诊断为湿证且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低、中、高危3组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而Beta多样性分析则提示有显著性差异;LEfSe分析发现,Acidaminococcaceae、Phascolarctobacterium、Butyricimonas明显富集于低危组,Veillonellaceae明显富集于中危组,Ruminococcus 2、Alloprevotella明显富集于高危组;相关性分析提示,差异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相关。【结论】以湿证为主的广东地区人群,湿证程度与脑卒中风险有关,且呈现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脂质代谢相关的特征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 危险因素 湿证 肠道菌群 动脉粥样硬化 炎性反应 脂质代谢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吕素洁 吴寿岭 +3 位作者 李金锋 朱辰蕊 王艳丽 季春鹏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8-204,共7页
目的 探讨基线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健康体检、既往无脑卒中病史、资料完整的97680名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作为观察队列,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 目的 探讨基线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健康体检、既往无脑卒中病史、资料完整的97680名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作为观察队列,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以新发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终点事件。根据基线AIP三分位数将研究人群分为3组,T_(1)组32574名(AIP<-0.18)、T_(2)组33033名(-0.18≤AIP<0.06)和T_(3)组32073名(AIP≥0.06)。根据寿命表法计算各组缺血性脑卒中的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AIP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结果 在平均随访(13.7±1.7)年后,共有5822例研究对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随基线AIP三分位数分组递增,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累积发病率呈递增趋势,T_(1)、T_(2)和T_(3)组分别为4.8%、5.8%和7.2%(^(χ2)=143.97,P<0.001)。在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AIP每增加一个标准差(0.29),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36%(HR=1.36,95%CI:1.23~1.50,P<0.001);与T_(1)组比较,T_(2)和T_(3)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12%(HR=1.12,95%CI:1.04~1.20,P<0.001)和26%(HR=1.26,95%CI:1.18~1.36,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随访至第2年时,在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不同基线AIP三分位数分组之间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随访至第4年时,T_(3)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显著高于T_(1)组(HR=1.24,95%CI:1.06~1.46,P=0.009)。结论 AIP增加是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此种致病效应可能在早期(2~4年)即开始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GCS评分的Nomogram图预测急性脑出血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风险 被引量:2
5
作者 赵珂 许春阳 +4 位作者 王运良 苗旺 王永乐 王志愿 李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436-441,共6页
目的 通过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探讨急性脑出血后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2022-12平顶山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及神经重症的1 05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先根据GCS评分进行... 目的 通过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探讨急性脑出血后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2022-12平顶山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及神经重症的1 05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先根据GCS评分进行感染率的分层分析,然后运用组间差异性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语言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急性脑出血患者中SAP发生率为35.9%,其中GCS评分3~8分患者为77.21%,GCS评分9~12分患者为30.81%,GCS评分13~15分患者为6.50%,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GCS评分、入院时随机血糖、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手术治疗均为SAP独立危险因素,以这5个危险因素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可帮助临床医师预测急性脑出血后SAP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结论 基于GCS评分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能够在疾病早期阶段准确高效地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生SAP的风险进行分层,识别出易发生SAP患者的高风险人群,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 卒中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GCS评分 列线图 Nomogram预测模型
下载PDF
高侧卧位通气对GCS评分≤8分急性脑出血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风险的影响
6
作者 许春阳 杨璨宇 +5 位作者 赵珂 王运良 苗旺 王永乐 王志愿 李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1400-1405,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后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早期高侧卧位通气对GCS评分≤8分患者发生SAP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07—2023-06于平顶山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及神经重症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后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早期高侧卧位通气对GCS评分≤8分患者发生SAP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07—2023-06于平顶山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及神经重症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发病后7 d内是否出现卒中相关性肺炎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评估患者的慢性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病史及目前吸烟状况。记录所有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入院时GCS评分、入院后是否行高侧卧位通气,7 d内是否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记录相关实验室数据(入院时随机血糖、肌酐、尿素氮、尿酸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及血清白蛋白等)。结果共入组710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其中258例(36.3%)出现SAP。与对照组相比,SAP组患者的GCS评分相对较低[5.0(3.0,7.0)比14.0(10.0,15.0),P<0.05)]。SAP组患者入院时随机血糖、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非SAP组[1.07(0.70,1.70)比1.47(1.04,2.00),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的多变量分析显示GCS评分、入院时随机血糖、尿素氮、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手术治疗均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表明:GCS评分预测SA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95%CI:0.830~0.888,P<0.001),最佳截断值:8分,灵敏度:0.81,特异度:0.81。对GCS评分≤8分患者依据患者是否进行高侧卧位通气进行分组,发现高侧卧位通气组患者发生SAP风险明显下降(62.1%比77.3%,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出现SAP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GCS评分、入院时随机血糖、尿素氮、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手术治疗均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GCS评分对急性脑出血后SAP发生具有早期的预测价值,同时早期行高侧卧位通气可降低GCS评分≤8分患者SAP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 卒中相关性肺炎 高侧卧位通气 危险因素 GCS评分
下载PDF
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7
作者 刘梦 李莹 陈静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400-1405,共6页
目的探究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天津医院收治的150例住院缺血性脑卒中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结果是否具... 目的探究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天津医院收治的150例住院缺血性脑卒中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结果是否具有脑微出血分为两组,其中62例并发脑微出血者纳入观察组,88例未见脑微出血者纳入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观察组患者脑微出血的数量分为轻度组26例(1~5个)、中度组21例(6~15个)和重度组15例(≥15个),根据观察组患者脑微出血的部位分为脑叶型组15例、深部/慕下型组18例和混合型组29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程度脑微出血组、不同部位脑微出血组患者间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细胞分析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除以淋巴细胞计数所得的比值(NLR)、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胱抑素C(CysC)等],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各因素与脑微出血数量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年龄、CysC水平分别为(67.81±11.53)岁、(1.83±0.50)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46±9.81)岁、(0.75±0.43)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高血压史、缺血性脑血管病史、脑白质疏松(LA)分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性别、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HbA1c、NLR、HCY、TC、TG、LDL-C、HDL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患者的高血压占比、CysC水平均低于中度组,而中度组则低于重度组,重度组患者的LA分级比中度、轻度组更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患者在性别、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HbA1c、NLR、HCY、TC、TG、LDL-C、HDL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叶型组有高血压的比例低于深部/慕下型组,深部/慕下型组低于混合型组,脑叶型组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史的比例高于混合型组,混合型组高于深部/慕下型组,混合型组蛋白质疏松LA分级比深部/慕下型组、脑叶型组更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在性别、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HbA1c、NLR、HCY、TC、TG、LDL-C、HDL水平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缺血性脑血管病史、LA程度、CysC水平与不同程度的脑微出血均呈正相关(r=0.466、0.421、0.794、0.67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史、缺血性脑血管病史、LA、CysC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脑白质疏松、卒中史是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脑微出血患者的个体化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脑微出血 危险因素 脑白质疏松 住院 年龄 高血压史 脑磁敏感成像
下载PDF
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糖脂代谢、HbA1c、Hcy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
8
作者 李莹 刘梦 赵秀圆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3期1870-1873,共4页
目的检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糖脂代谢、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分析其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5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150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目的检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糖脂代谢、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分析其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5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150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展开研究,根据患者入院后END发生情况分为END组(n=32)和非END组(n=118)。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bA1c、Hcy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结果END组患者的FBG、LDL-C、HbA1c、Hcy分别为(8.11±1.49)mmol/L、(3.04±0.33)mmol/L、(8.02±1.36)%、(16.93±2.63)μmol/L,明显高于非END组的(6.53±1.17)mmol/L、(2.71±0.45)mmol/L、(6.38±1.21)%、(12.17±2.03)μ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BG、LDL-C、Hb A1c、Hcy均是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FBG、LDL-C、Hb A1c、Hcy均较高,且均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予以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糖脂代谢 糖化血红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脑卒中护理门诊的4C管理模式在脑梗死高危人群中的应用
9
作者 王小丽 曹俊景 +2 位作者 李玲杰 张冬 司晓娜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96-201,共6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护理门诊的4C管理模式应用于脑梗死高危人群中的效果。方法以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3例脑梗死高危人群为对照组,以202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5例脑梗死高危人群为4C管理组。对照组采用脑卒中护理门诊的常规延续护理模式,4C... 目的分析脑卒中护理门诊的4C管理模式应用于脑梗死高危人群中的效果。方法以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3例脑梗死高危人群为对照组,以202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5例脑梗死高危人群为4C管理组。对照组采用脑卒中护理门诊的常规延续护理模式,4C管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卒中护理门诊的4C管理模式。干预并随访6个月,调查脑梗死危险因素达标率,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评估健康行为,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估自我护理能力。结果干预后,4C管理组的血压、血脂、血糖、运动能力、体质量指数等脑梗死危险因素达标率,健康责任、自我实现、营养、运动锻炼、人际关系、压力管理等健康行为评分,自护技能、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等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脑梗死高危人群管理期间脑梗死发生率高于4C管理组(P<0.05)。结论脑卒中护理门诊的4C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达标率,能够提升健康行为及自我护理能力,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护理门诊 4C管理模式 脑梗死高危人群 脑梗死危险因素达标率 健康行为 自我护理能力
下载PDF
From hemorrhagic stroke to lipid paradox: a double-hit hypothesis underlying low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elated cardiovascular risk—a narrative review 被引量:1
10
作者 Zhou Xin Yang Qing 《Journal of Bio-X Research》 2020年第3期97-103,共7页
Despite overwhelming evidence from larg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supporting a clear benefit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lowering therapy o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atherosclerotic c... Despite overwhelming evidence from larg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supporting a clear benefit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lowering therapy o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data from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s demonstrated an increased incidence of hemorrhag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low LDL-C exposure(<70 mg/dL),especially among East Asians.Meanwhile,emerging studies have reported a paradoxical phenomenon in which hypercholesterolemia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short-term outcome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the"lipid paradox."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for these two closely connected clinical observations is not clear.This review aimed to summarize the evolu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two low LDL-C related concepts,and proposed a"double-hit"hypothesis that may help explain these phenomena.It is worth noting that in the era of increasing use of high-intensity LDL-C lowering and dual antiplatelet strategies in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receiv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balancing the risk of thrombosis with bleeding complication should be a priority in clinical practice.Our hypothesis may raise clinicians’awareness to identify potential high risk patients with low LDL-C(<70 mg/dL),especially among East Asi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BLEEDING hemorrhagic stroke lipid paradox risk factor
原文传递
血脂代谢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 被引量:34
11
作者 张晶 关欣 +2 位作者 王伟 陈孟英 梁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33-836,共4页
目的在检查出颈动脉斑块的中老年人群上探讨血脂各项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动脉超声检查检出斑块的患者270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130例和稳定性斑块组140例。对所有对象检验血脂各项指... 目的在检查出颈动脉斑块的中老年人群上探讨血脂各项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动脉超声检查检出斑块的患者270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130例和稳定性斑块组140例。对所有对象检验血脂各项指标。结果在对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进行校正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OR=1.27,95%CI 1.02~1.58,P=0.032)、TC/LD-LC(OR=1.67,95%CI 1.17~2.38,P=0.005)、apoB(OR=4.53,95%CI 1.21~16.94,P=0.025)、apoB/apoA1(OR=17.85,95%CI 3.63~87.87,P<0.001)等指标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apoA1(OR=0.18,95%CI 0.04~0.87,P=0.032)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生成的保护因素。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指标apoB/apoA1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生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oB/apoA1可能是中老年人发生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斑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12
作者 施国文 熊昕丽 +2 位作者 林岩 耿介立 李焰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颅MRI的表现,将患者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端组、混合组以及单灶组、多灶组、单侧病灶组、双侧病灶组、腔隙性梗死(腔梗)组与非腔梗组;分...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颅MRI的表现,将患者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端组、混合组以及单灶组、多灶组、单侧病灶组、双侧病灶组、腔隙性梗死(腔梗)组与非腔梗组;分析各组的危险因素。同时与同期住院的前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结果21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有高血压为76.9%、糖尿病为36.6%、高脂血症为30.1%、既往有卒中史为26%、心脏疾病为22.2%;近段病变为6%,中段病变为24.5%,远段病变最高为49%;近端组的平均年龄[(57.92±12.81)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高脂血症发生率(61.5%)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既往卒中史在多病灶组、双侧病灶组及腔梗组中明显高于单病灶、单侧病灶及非腔梗组(均P<0.01),而高脂血症在单病灶组中高于多病灶组,单侧病灶组高于双侧病灶组(均P<0.05)。后循环梗死组平均年龄[(69.42±11.25)岁]大于前循环梗死组[(65.93±11.22)岁](P<0.01);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发生率高于前循环梗死组(分别为20.7%、16.9%、14.6%)(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不同类型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3
13
作者 孔祥增 王彦永 +2 位作者 王晓 王铭维 刘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3-548,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2013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CSVD患者118例,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脑白质病变(WML)组40例,腔隙性脑梗死(LI)组38例,WML+LI...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2013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CSVD患者118例,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脑白质病变(WML)组40例,腔隙性脑梗死(LI)组38例,WML+LI组40例。另选取同期门诊就诊影像学无异常者39例为对照组。记录受试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有无脑卒中病史,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估受试者认知能力,采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估受试者痴呆严重程度。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V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各组MMSE总分及记忆力、回忆能力、注意和计算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WML组MMSE总分及记忆力、回忆能力评分低于对照组,LI组MMSE总分及回忆能力评分低于对照组,WML+LI组MMSE总分及记忆力、回忆能力、注意和计算力评分低于对照组、WML组、LI组(P<0.05)。各组Mo CA总分、视空间及执行功能、记忆、语言、计算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WML组Mo CA总分、视空间及执行功能、记忆、语言评分低于对照组,LI组Mo CA总分、视空间及执行功能、语言评分低于对照组,WML+LI组Mo CA总分、视空间及执行功能、语言、计算评分低于对照组、WML组、LI组,记忆评分低于对照组、LI组(P<0.05)。WML组、LI组痴呆程度较对照组严重,WML+LI组痴呆程度较对照组、WML组、LI组严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受教育年限〔OR=0.684,95%CI(0.561,0.835)〕是C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保护因素,高龄〔OR=1.092,95%CI(1.022,1.168)〕、吸烟史〔OR=3.732,95%CI(1.058,13.164)〕、饮酒史〔OR=4.615,95%CI(1.094,19.465)〕、糖尿病〔OR=2.937,95%CI(1.016,8.491)〕、高脂血症〔OR=3.207,95%CI(1.024,10.045)〕及hs-CRP水平升高〔OR=1.245,95%CI(1.040,1.492)〕是C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同类型CSVD患者均可产生认知功能损害,WML合并LI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视空间及执行功能、记忆、语言、计算4个认知域损害,且WML合并LI可加重痴呆的发生;高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及hs-CRP水平升高是CSV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疾病 中风 腔隙性 脑白质病 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陆敏 姜建东 +2 位作者 袁存国 王军 赵艳霞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ICS)复发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303例初发、97例复发I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173例(血栓组)、腔隙性脑梗死170例(腔梗组)、心源性脑栓塞57例(栓塞组)]及200例...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ICS)复发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303例初发、97例复发I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173例(血栓组)、腔隙性脑梗死170例(腔梗组)、心源性脑栓塞57例(栓塞组)]及20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浆Hcy水平。对ICS复发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ICS患者血浆Hcy水平[血栓组(16.17±10.83)μmol/L、腔梗组(14.64±7.71)μmol/L、栓塞组(15.75±6.8)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9.61±4.22)μmol/L](均P<0.01);各类型ICS组之间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ICS复发患者血浆Hcy水平[(18.04±10.68)μumol/L]显著高于初发患者[(14.57±8.50)μmol/L](P<0.01),以及高Hcy血症比率(50.5%)显著高于初发患者(32.3%)(P<0.01);(3)各类型ICS复发患者之间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高Hcy血症、糖尿病是IC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P<0.05)。结论ICS复发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以及高Hcy血症比率显著高于初发患者,高Hcy血症是IC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S斑块超声、CT血管造影及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唐焱 周宏 +6 位作者 罗光华 周佳 蒋迪 谢佩含 游咏 刘红雨 刘进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1-395,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表现,分析ICS患者CAS斑块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575例ICS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CTA资料,对两种检查...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表现,分析ICS患者CAS斑块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575例ICS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CTA资料,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ICS CAS斑块相关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CTA结果几乎完全一致,Kappa值为0.867。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脂、年龄均为ICS患者CAS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χ^2=46.000,15.018,52.613,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脂是ICS患者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准确性高,对CAS斑块筛查与CTA结果几乎完全一致。高血脂是CAS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应对高血脂患者进行降血脂治疗以及饮食控制,进而避免CAS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超声 CT血管造影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豫北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旭生 张萍 +5 位作者 曾皎 翁孝琴 韩永凯 张帆 马金花 宋景贵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484-488,共5页
目的探讨豫北地区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病急性脑梗死患者38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PSD危险... 目的探讨豫北地区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病急性脑梗死患者38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PSD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14 d至6个月PSD的患病率为47.0%(182/38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职业类型、性格、病灶部位、失语、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与PSD有关(P<0.05);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收入、近期负性事件,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饮酒、卒中家族史、颈动脉斑块与PSD无关(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部位、入院时NIHSS评分、性格、职业类型、失语是急性脑梗死发生PSD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性格、病灶部位和失语是急性脑梗死发生PS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豫北地区首次急性脑梗死后患者PSD发生率较高,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性格、病灶部位和失语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广州地区心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与血脂水平的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项钰 吴建华 +1 位作者 方颖 冯常森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85-1189,共5页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近5年来心血管病患者部分相关危险因素对血脂异常的影响。方法采用现状研究方法,分析1 894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不同危险因素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 (1)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的血脂水平均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女性患者总...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近5年来心血管病患者部分相关危险因素对血脂异常的影响。方法采用现状研究方法,分析1 894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不同危险因素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 (1)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的血脂水平均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女性患者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2)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各项血脂异常存在不同危险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年龄、血糖和尿酸值是重要因素,在4项血脂异常的回归模型中有不同程度的作用。(3)筛选变量后的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脂变化趋势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其中男性Tch、TG和LDL-C的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高尿酸血症(HUA)对患者血脂异常的影响较为突出,男性HUA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女性患者中仅三酰甘油(TG)值一项HU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糖尿病对男女患者TG水平的升高和HDL-C水平的降低有显著影响。结论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有一定差异。血脂异常的防治应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血脂 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
下载PDF
血浆内皮素-1与急性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狄晴 许利刚 +1 位作者 张颖冬 方群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330-332,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 1(ET 1)与急性脑梗死 (ACI)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 72小时内发病的ACI患者 4 0例及正常对照组 2 8名 ,分别检测血浆ET 1、空腹血糖、血脂 7项、血压 ,并采用欧洲卒中评分 (ESS)对发病初ACI患者进行神经...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 1(ET 1)与急性脑梗死 (ACI)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 72小时内发病的ACI患者 4 0例及正常对照组 2 8名 ,分别检测血浆ET 1、空腹血糖、血脂 7项、血压 ,并采用欧洲卒中评分 (ESS)对发病初ACI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ACI组血浆ET 1为 (183 2 7± 5 6 6 3)pg/ml,对照组为 (15 6 4 7± 34 2 4 )pg/ml,两组有统计学差别 (P <0 0 5 ) ;在ACI组内 ,按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分组比较ET 1,均无统计学差异 (均P >0 .0 5 ) ;对ESS及血脂 7项与ET 1进行偏相关分析 ,均无相关性 (均P >0 0 5 )。结论 ACI患者早期血浆ET 1增高 ,提示ET 1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 ,但其与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内皮素-1 急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神经功能缺损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卒中后认知障碍伴失眠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朱明锦 眭淑彦 +3 位作者 罗方 李波 曹玉林 张永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2-739,共8页
背景认知障碍和失眠障碍均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两者常以共病形式出现且相互影响,进而影响卒中患者功能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卒中发生后,患者的激素水平及脑血流会发生改变,这可能与卒中并发症存在相关性。目的分析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 背景认知障碍和失眠障碍均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两者常以共病形式出现且相互影响,进而影响卒中患者功能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卒中发生后,患者的激素水平及脑血流会发生改变,这可能与卒中并发症存在相关性。目的分析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伴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2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卒中患者55例,将PSCI伴失眠患者作为观察组(n=40),卒中后不伴有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者作为对照组(n=15)。记录两组一般资料,相关临床量表评分,血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激素〔促肾上腺激素(ACTH)、皮质醇(CORT)〕、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采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序列(ASL)测定患者脑血流量(CBF),对两组感兴趣区(RO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Barthel指数低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TSH、FT3、F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CTH、COR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NS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侧额叶CBF值低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MoCA评分与年龄、NIHSS评分、血清NSE水平呈负相关(rs=-0.321,P=0.043;rs=-0.478,P=0.002;rs=-0.433,P=0.005),与Barthel指数、右顶叶、左顶叶、右侧额叶、左侧额叶、右侧颞叶、右侧枕叶、左侧枕叶、右侧丘脑CBF值呈正相关(rs=0.486,P=0.001;rs=0.639,P=0.003;rs=0.285,P=0.003;rs=0.723,P<0.001;rs=0.530,P=0.020;rs=688,P=0.001;rs=0.705,P=0.009;rs=0.582,P=0.009;rs=0.576,P=0.010);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与HAMD评分、HAMA评分、血清CORT水平、右侧枕叶CBF值呈正相关(rs=0.603,P<0.001;rs=0.591,P<0.001;rs=0.635,P<0.001;rs=0.593,P=0.007)。结论PSCI伴失眠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较高,HPA轴相对亢进,血清NSE水平偏高,相关性分析提示PSCI伴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程度与血清CORT水平、HAMD及HAMA评分、右侧枕叶CBF值呈正相关;认知功能与年龄、NIHSS评分、血清NSE水平呈负相关,与Barthel指数和大部分脑区CBF值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认知障碍 失眠 相关因素 动脉自旋标记 脑血流量
下载PDF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病原学特点 被引量:34
20
作者 刘瑞华 王荔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收集167例SAP患者(SAP组)及179例无SAP急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SAP的危险因素.对SAP组患者进行痰培养.结果 SAP组>65岁、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目的 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收集167例SAP患者(SAP组)及179例无SAP急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SAP的危险因素.对SAP组患者进行痰培养.结果 SAP组>65岁、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吞咽困难、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0分、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留置胃管、使用抑酸剂的比率及住院天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5岁、COPD、吞咽困难、GCS评分≤8分、心脏病史及使用抑酸剂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SAP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痰标本培养出病原体16种,其中G-杆菌占55.25%,G+球菌占17.13%,真菌占26.52%.结论 > 65岁、COPD、吞咽困难、GCS评分≤8分、心脏病史及使用抑酸剂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SAP患者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卒中相关肺炎 危险因素 病原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