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optosis of erythrocytic stage parasites of Plasmodium berghei chloro-quine-resistant strain
1
作者 陈克强 宋关鸿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2年第1期17-20,共4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sis state at erythrocytic stage of Plasmodium berghei chloroquine-resistant (RC) strain. Methods: Agarose electrophoresis, optical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sis state at erythrocytic stage of Plasmodium berghei chloroquine-resistant (RC) strain. Methods: Agarose electrophoresis, optical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 were used. Patterns of genomic DNA structures and ultra-structures of the erythrocytic parasites were observed in ICA mice (infected with the RC strain) during rising and declining of parasitemia. Results: During the declining parasitemia, the erythrocytic stage parasites of the RC strain showed round or oval appearance with intact plasma membrane and shrank nuclei with no metabolic window, mitochondria or other membranaceous structures. Their DNA electrophoretogram revealed a ladder pattern which evidently differed from the parasites of the RC strain in the rising parasitemia and the chloroquine-sensitive (N) strain.Conclusion: The crisis state of the erythrocytic stage parasites of the P. berghei chloroquine-resistant (RC)strain is characterized by apopt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PTOSIS plasmodium berghei chloroquine-resistant strai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下载PDF
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膜表面Con A结合位点结合量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爱如 赵东坡 +1 位作者 隋在云 吕丽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0-161,共2页
目的:研究疟原虫抗青蒿酯钠的产生机理。方法:以异硫氰酸荧光素-伴刀豆球蛋白A(F-ConA)为探针,采用荧光显微分光光度技术,对伯氏疟原虫滋养体膜表面的ConA结合位点结合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抗青蒿酯钠滋养体膜表面的... 目的:研究疟原虫抗青蒿酯钠的产生机理。方法:以异硫氰酸荧光素-伴刀豆球蛋白A(F-ConA)为探针,采用荧光显微分光光度技术,对伯氏疟原虫滋养体膜表面的ConA结合位点结合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抗青蒿酯钠滋养体膜表面的ConA结合位点结合量明显低于其正常株。结论:抗青蒿酯钠原虫膜表面的糖类已发生了改变。而膜的流动性变化可能是ConA结合位点结合量改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抗青蒿酯钠株 中医药疗法 结合位点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和敏感株基因组DNA比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克强 宋关鸿 +1 位作者 朱淮民 苏新专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95-297,共3页
目的 比较伯氏疟原虫敏感株 (N株 )和抗性株 (RC株 )基因组DNA差异。 方法 应用基因组DNA随机多态性扩增 (RAPD)和锚定引物扩增DNA(APAD) ,分别对抽提的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并对扩增的产物进行电泳 ,对结果进... 目的 比较伯氏疟原虫敏感株 (N株 )和抗性株 (RC株 )基因组DNA差异。 方法 应用基因组DNA随机多态性扩增 (RAPD)和锚定引物扩增DNA(APAD) ,分别对抽提的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并对扩增的产物进行电泳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 7条随机引物RAPD方法扩增出 44 0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196条 ,差异带 43条。 84条锚定多聚A引物APAD方法扩增出 95 2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43 6条 ,差异带 5 3条。两种方法得到N株和RC株基因组DNA的同源性分别为 0 .89和0 .91;距离系数分别为 0 .197和 0 .15 5。 结论 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具有高度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氯喹抗性株 RAPD APAD 基因组DNA 抗药性 致病力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克强 朱淮民 宋关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7-389,共3页
目的:了解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红内期虫体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N株和RC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差异。结果:N株滋养体具有单一的、大... 目的:了解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红内期虫体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N株和RC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差异。结果:N株滋养体具有单一的、大型的食物泡,疟色素位于滋养体周边的质膜下;在裂体生殖中,疟色素发生聚合和中心化。RC株滋养体食物泡少见,其中多数虫体形成多个微型单层膜的食物泡样结构;疟色素形成明显少于N株滋养体;而且在裂体生殖中,未见疟色素聚合和中心化。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长期在氯喹压力下,形成了微型食物泡样结构的摄食方式,具有与N株疟原虫不同的对游离血红素的解毒机制,这可能是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宿主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氯喹 敏感株 抗性株 虫体食物泡 疟色素形态 形成 比较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产生与多药抗性基因pbmdr-1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陈颖丹 张家埙 林宝英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267-269,共3页
目的 研究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产生与伯氏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 pbmdr- 1的关系。 方法 采集本实验室培育的抗青蒿素伯氏疟原虫阳性小鼠 (抗性指数分别为 18.9和 2 7.4 5 )血 ,制成滤纸干血滴 ,Chelex- 10 0抽提 DNA,设计引物 ,经 PC... 目的 研究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产生与伯氏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 pbmdr- 1的关系。 方法 采集本实验室培育的抗青蒿素伯氏疟原虫阳性小鼠 (抗性指数分别为 18.9和 2 7.4 5 )血 ,制成滤纸干血滴 ,Chelex- 10 0抽提 DNA,设计引物 ,经 PCR扩增 ,连接 ,抽提质粒并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序列 ,然后同 Gen Bank中 pbmdr- 1序列进行比较。 结果 青蒿素抗性株与敏感株均有扩增 ,且抗性株与敏感株两序列相同 ,与基因库中多药抗性基因 pbmdr- 1序列有 99%的同源性。 结论 伯氏疟原虫抗青蒿素虫株抗性产生与多药抗性基因 pbmd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青蒿素抗性 基因克隆 序列测定 比较 pbmdr-1基因 多药抗性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ANKA株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颖丹 张家埙 林宝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 分析伯氏疟原虫 ANKA株染色体分子核型 ,确定染色体的数目与大小。 方法 用脉冲凝胶电泳 (PFGE)方法对伯氏疟原虫 ANKA株进行核型分析。 结果与结论 伯氏疟原虫 ANKA株染色体共 14条 ,其大小为 0 .6~ 3 Mb。第 5~ 7和第 9~... 目的 分析伯氏疟原虫 ANKA株染色体分子核型 ,确定染色体的数目与大小。 方法 用脉冲凝胶电泳 (PFGE)方法对伯氏疟原虫 ANKA株进行核型分析。 结果与结论 伯氏疟原虫 ANKA株染色体共 14条 ,其大小为 0 .6~ 3 Mb。第 5~ 7和第 9~ 12条染色体在电泳中表现为共迁移。为利用多种特异性基因制作探针进行杂交 ,并对特异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凝胶电泳 伯氏疟原虫ANKA株 染色体核型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小鼠IFN-γ mRNA的表达及其对致病的影响
7
作者 陈克强 朱淮民 宋关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5-518,共4页
目的探讨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小鼠IFNγmRNA的表达及其对疟疾致病的影响。方法应用RT PCR技术,比较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后ICR小鼠脑、肝、脾组织IFNγmRNA表达的差异,并探讨其与原虫血症、体温和体质量等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小鼠IFNγmRNA的表达及其对疟疾致病的影响。方法应用RT PCR技术,比较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后ICR小鼠脑、肝、脾组织IFNγmRNA表达的差异,并探讨其与原虫血症、体温和体质量等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N株感染小鼠后第10天,平均原虫血症达到(64.00±7.51)%,平均体质量降至(97.60±4.59)%,平均体温降至(27.87±2.95)℃,感染小鼠开始死亡;第12天小鼠全部死亡。RC株感染小鼠后第24天,平均原虫率达(61.10±6.56)%;第26天平均体质量和平均体温降至最低点;随后原虫率逐渐下降,第30天体质量和体温开始回升;感染后第36天,绝大多数感染鼠外周血涂片不能检出疟原虫,平均体质量和平均体温恢复正常;感染RC株小鼠的病死率仅为25%。感染N株小鼠在感染前期,肝、脾组织IFNγmRNA的转录明显增强,但持续时间较短;感染RC株小鼠在感染期间,肝和脾脏一直有IFNγmRNA转录,直到原虫被清除,小鼠完全康复。整个实验期间,正常对照小鼠肝和脾脏均未检测到IFNγmRNA。结论由N株和RC株疟原虫感染诱导小鼠肝、脾IFNγmRNA的表达可能具有不同的机制;RC株疟原虫感染可诱导小鼠肝、脾持续表达IFNγmRNA,对减轻疟原虫感染所造成的损害和感染鼠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RC株 N株 疟疾 干扰素
下载PDF
感染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株小鼠血清对青蒿酯钠抗疟药药效的拮抗作用
8
作者 刘爱如 吕丽莉 隋在云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329-330,406-407,共4页
目的:研究疟原虫抗青蒿酯钠的产生机理。方法:分别采用感染抗青篙酯钠伯氏疟原虫株小鼠血清(SM SA-R)、感染青蒿酯钠敏感株伯氏疟原虫小鼠血清(SM SA-S)和无原虫感染的正常小鼠血清(SM)与青蒿酯钠(SA)水溶液的混合物治疗感染正常伯氏疟... 目的:研究疟原虫抗青蒿酯钠的产生机理。方法:分别采用感染抗青篙酯钠伯氏疟原虫株小鼠血清(SM SA-R)、感染青蒿酯钠敏感株伯氏疟原虫小鼠血清(SM SA-S)和无原虫感染的正常小鼠血清(SM)与青蒿酯钠(SA)水溶液的混合物治疗感染正常伯氏疟原虫小鼠,于给药后3天(d3)、4天(d4)和5天(d5)涂片检查其感染率。结果:SM SA-R 加 SA 组、SMSA-S 加 SA 组和 SM 加 SA 组的原虫感染率分别为:d3:(16.8±1.7)%、(10.3±2.5)%、(9.0±2.0)%,d4:(28.6±5.0)%、(20.9±5.2)%、(17.6±4.4)%,d5:(39.2±8.5)%、(27.0±7.1)%、(23.1±5.4)%。SM SA-R 加 SA 组与其他两组原虫感染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SM SA-R 对 SA 抗疟药药效具有拮抗作用。提示 SA-R 疟原虫可能产生了某种“特异性抗药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抗药性 伯氏疟原虫正常株 伯氏疟原虫抗青蒿酯钠株 青蒿酯钠
下载PDF
三吡萘啶在动物模型上的长效预防抗疟作用
9
作者 陈林 戴祖瑞 +2 位作者 马志明 郑贤育 陈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90-194,共5页
本文报告了用 4.5倍ED_(50) 剂量的三吡萘啶游离碱喂饲小鼠,给药后 20 d再用伯氏疟原虫 ANKA 株原虫1×10~7个攻击,小鼠全部获得保护。三吡萘啶磷酸盐对鼠疟的滞效作用虽较其游离碱及哌喹磷酸盐稍好,但进行猴疟实验喂药时易引起恒... 本文报告了用 4.5倍ED_(50) 剂量的三吡萘啶游离碱喂饲小鼠,给药后 20 d再用伯氏疟原虫 ANKA 株原虫1×10~7个攻击,小鼠全部获得保护。三吡萘啶磷酸盐对鼠疟的滞效作用虽较其游离碱及哌喹磷酸盐稍好,但进行猴疟实验喂药时易引起恒河猴呕吐,难于准确计算给药量。三吡萘啶羟萘酸盐对鼠疟的滞效抗疟作用则不如其磷酸盐,也不如其游离碱。三吡萘啶游离碱总剂量为200 mg/kg,对食蟹猴疟原虫B株确有 20 d的滞效抗疟作用,但总剂量降至 100 mg/kg 时,其滞效作用即明显下降。总之,三吡萘啶游离碱对猴疟的长效抗疟作用似较哌喹稍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吡萘啶 哌喹 抗疟药 药理学
下载PDF
广藿香挥发油对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膜脂质流动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隋在云 吕丽莉 +1 位作者 刘爱如 于宗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09-210,共4页
目的:探讨广藿香挥发油对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选择性抗疟作用的机理。方法:以1,6-二苯己三烯(DPH)为荧光探针,研究广藿香挥发油对伯氏疟原虫正常株和抗青蒿酯钠株膜脂质流动性的影响。结果:给药前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膜脂质流动性明... 目的:探讨广藿香挥发油对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选择性抗疟作用的机理。方法:以1,6-二苯己三烯(DPH)为荧光探针,研究广藿香挥发油对伯氏疟原虫正常株和抗青蒿酯钠株膜脂质流动性的影响。结果:给药前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膜脂质流动性明显低于正常株(P<0.01)。给药后两者的膜流动性均增加(P<0.01);且两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广藿香挥发油可能改变了抗青蒿酯钠疟原虫膜的功能,使其膜流动性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挥发油 伯氏疟原虫正常株 伯氏疟原虫抗青蒿酯钠株 膜脂质流动性
全文增补中
萘酚喹衍生物的合成及体内抗疟活性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玲 徐力昆 +4 位作者 宋亚彬 王红 贝祝春 赵彩亮 王洪权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8-371,375,共5页
目的通过对萘酚喹进行改造,以发现活性更高的抗疟药。方法用3-羟基丙胺、4-羟基丁胺、N-(2-氨基乙基)吗啉、3,5-二甲基哌啶、3,5-二甲基哌嗪替代萘酚喹特丁氨基,采用曼尼希反应与关键中间体7缩合,得到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NMR和ESI-MS... 目的通过对萘酚喹进行改造,以发现活性更高的抗疟药。方法用3-羟基丙胺、4-羟基丁胺、N-(2-氨基乙基)吗啉、3,5-二甲基哌啶、3,5-二甲基哌嗪替代萘酚喹特丁氨基,采用曼尼希反应与关键中间体7缩合,得到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NMR和ESI-MS验证。采用4日抑制法对衍生物进行体内抗疟活性评价,计算ED50。结果合成的5个萘酚喹衍生物为新化合物,均未见报道。体内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8、9、11具有抗疟活性,其中化合物9的抗疟活性较好。结论萘酚喹的特丁氨基被不同的含氮六元环取代会影响化合物的体内抗疟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酚喹衍生物 4-氨基喹啉 体内抗疟活性 伯氏疟原虫K173株 合成
原文传递
C57BL/6小鼠对PbK173青蒿素敏感性不同虫株的耐受性对比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秦婷婷 李硕 +5 位作者 崔钊 石航 李兰芳 于桂花 王华晶 李沧海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9-85,共7页
目的:比较C57BL/6小鼠对伯氏疟原虫K173(Pb K173)青蒿素敏感株与抗性株的耐受性及感染过程中的血液参数、脾脏系数、脾脏结构的差异,探究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是否会加重疟疾感染。方法:Pb K173青蒿素敏感株与抗性株进行平行实验,使... 目的:比较C57BL/6小鼠对伯氏疟原虫K173(Pb K173)青蒿素敏感株与抗性株的耐受性及感染过程中的血液参数、脾脏系数、脾脏结构的差异,探究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是否会加重疟疾感染。方法:Pb K173青蒿素敏感株与抗性株进行平行实验,使用C57BL/6小鼠,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1个空白组、4个敏感株感染组与4个抗性株感染组,各感染组小鼠分别同时腹腔接种1×10^(7)个敏感/抗性株的感染红细胞(iRBCs),测生存期组感染后每天记录小鼠的体质量及尾静脉采血涂片计算染虫率,其他感染组分别在感染后第2、5、9天采集小鼠外周血液、脾。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液参数、脾脏系数、脾脏病理切片及脾细胞。结果:感染第1~3天,抗性株小鼠的染虫率分别为(0.4±0.0、0.8±0.1、1.9±0.4)%,一直较敏感株小鼠的染虫率(0.2±0.1、0.4±0.1、1.1±0.3)%高(P<0.01)。在感染第4天及后期,两组的染虫率逐渐接近。敏感株小鼠生存期(20.5±1.2)d较抗性株小鼠的生存期(23.3±1.4)d短(P<0.01)。感染第9天,敏感株小鼠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16.2±1.1×10^(9))个/L较抗性株小鼠(10.6×10^(9)±1.8×10^(9))个/L高(P<0.01);流式细胞仪分析染虫小鼠脾细胞发现,敏感株染虫鼠在感染第9天的CD4^(+)/CD8^(+)值(3.6±0.4)较抗性株(2.3±0.2)小鼠高(P<0.01)。C57BL/6染虫鼠的脾脏在感染期间会逐渐肿大,感染第9天,抗性株小鼠的脾脏系数(3.1±0.1)%较敏感株小鼠(2.7±0.2)%大(P<0.01)。C57BL/6染虫鼠感染初期,脾脏红髓发生充血肿胀;感染第9天,脾脏边缘区消失,红髓与白髓的结构被破坏。结论:不经药物治疗时,C57BL/6小鼠外周血液及脾脏的保护免疫反应对Pb K173青蒿素敏感株更敏感;采用鼠-鼠间血传、青蒿素剂量递增法培育的Pb K173青蒿素抗性株生长周期缩短,毒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青蒿素抗性株 C57BL/6小鼠 脾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