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plastic mulching film-induced leaf burning on seedling growth in tobacco cultivation:Different findings beyond conservation view 被引量:2
1
作者 LIN Ying-chao WEI Ke-su +5 位作者 GAO Wei-chang CHEN Yi LIN Ye-chun CHEN Wei LI Hong-xun PAN Wen-ji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327-1337,共11页
Solving high-temperature plastic mulching film-induced leaf burning in the first week during tobacco cultivation would take much time and effort.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growth as well as the leaf sugar and nicotine... Solving high-temperature plastic mulching film-induced leaf burning in the first week during tobacco cultivation would take much time and effort.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growth as well as the leaf sugar and nicotine contents of seedlings with or without leaf burning induced by high-temperature plastic mulching film were tested at two independent sites in 2015 and 2016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e of leaf burning on seedling growt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seedlings with leaf burning was improved with increased leaf area, leaf number and plant height compared to those without leaf burning, combined with an increased seedling survival rate at two sites in two years. In seedlings with leaf burning, the contents of fructose and glucose increased and peaked at 11:00 and 13:00 in the leaf and root, respectively, with an increased root nicotine content beginning at 13:00, highlighting the signalling role of sugars. Activities of antioxidant enzymes including peroxidase (POD),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catalase (CAT) were all increased in seedlings with leaf burning. More plant biomass was allocated to roots in seedlings with leaf burning with increased root volume compared to control seedlings, which might facilitate the absorption of water and nutrients from the soil.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high-temperature plastic mulching film-induced leaf burning not inhibited but benefited seedling survival and growth, suggesting that the time and labour-consuming manual plucking of burnt leaves can be avoided during tobacco culti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tic mulching film tobacco cultivation leaf burning NICOTINE
下载PDF
长期覆膜旱作和施用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2
作者 祁通 汤胜 +2 位作者 周静杰 马庆旭 吴良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22,136,共15页
水稻覆膜旱作栽培(non-flooding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PM)是以地膜覆盖为核心来实现水稻节水生产的综合集成创新技术。然而,在覆盖地膜后,氮肥只能在移栽前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导致水稻前期营养生长过盛和生育后期潜在缺... 水稻覆膜旱作栽培(non-flooding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PM)是以地膜覆盖为核心来实现水稻节水生产的综合集成创新技术。然而,在覆盖地膜后,氮肥只能在移栽前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导致水稻前期营养生长过盛和生育后期潜在缺氮,从而限制了水稻高产。聚合物包膜尿素(polymer coated urea,CR)是一种控释氮肥,在传统淹水栽培(traditional flooding cultivation,TF)模式下已成为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最佳管理措施之一,但尚未在PM模式下进行长期定位试验评估。本研究以高产中熟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为供试水稻品种,比较在PM和TF 2种栽培模式下施用CR和普通尿素(urea,UR)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UR相比,在TF和PM模式下施用CR使水稻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9.2%和15.4%(P<0.05),使水稻产量分别提高8.6%和15.0%(P<0.05)。与TF模式相比,PM模式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降低了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与施用UR相比,在PM模式下施用CR能缓解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的下降,并使经济效益提高16.8%。综上所述,施用CR是解决在PM模式下水稻生育后期缺氮问题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覆膜旱作栽培 控释氮肥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作物产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马铃薯闽薯1号在仙游县种植表现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3
作者 林威鹏 《福建稻麦科技》 2024年第1期64-67,共4页
马铃薯闽薯1号系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共同选育的鲜食型马铃薯品种。2021—2022年在仙游县稻后作示范种植,表现长势旺、产量高与商品性好等特点。根据闽薯1号在仙游县稻后作的表现,针对地膜覆盖栽培的特点... 马铃薯闽薯1号系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共同选育的鲜食型马铃薯品种。2021—2022年在仙游县稻后作示范种植,表现长势旺、产量高与商品性好等特点。根据闽薯1号在仙游县稻后作的表现,针对地膜覆盖栽培的特点,从整地、种薯处理、地膜覆盖、科学施肥、合理灌溉、中耕培土、绿色防控、防冻减灾与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仙游县稻后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薯1号 马铃薯 种植表现 地膜覆盖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不同覆盖栽培对旱作冬小麦土壤水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磊 樊廷录 +6 位作者 闫妍 徐静 赵刚 党翼 张建军 李兴茂 李尚中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8-257,共10页
为探明不同栽培措施下全膜覆土穴播种植对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生产的土壤水分状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旱作冬小麦覆膜适水种植与农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生产提供依据。采用普通聚乙烯地膜覆土穴播(PE)和生物降解地膜全膜覆土穴播(BM)2种覆... 为探明不同栽培措施下全膜覆土穴播种植对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生产的土壤水分状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旱作冬小麦覆膜适水种植与农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生产提供依据。采用普通聚乙烯地膜覆土穴播(PE)和生物降解地膜全膜覆土穴播(BM)2种覆盖材料种植方式,以传统露地穴播(LD)为对照,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状况、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气候和作物耗水影响下,地膜覆盖处理较LD降低0—3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BM较PE显著降低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BM较LD和PE分别增加22.0,23.0 mm,全生育期土壤水分消耗量BM>LD>PE。“陇鉴110”2个种植季地膜覆盖均较露地栽培显著增产;2018—2019年种植季,“陇鉴111”PE、BM较LD分别增产40.3%和29.7%,2019—2020年种植季,受严重倒伏影响PE、BM较LD分别减产2.5%,3.5%。与LD相比,地膜覆盖降低冬小麦籽粒品质,BM较PE极显著提升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陇鉴110”籽粒平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弱化度分别较“陇鉴111”增加10.6%,11.1%,10.3%。因此,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可起到与聚乙烯地膜类似的蓄水保墒功能,但在旱作区冬小麦生产中,生物降解地膜覆盖要依据品种耗水特性及地膜栽培适应性,选择适宜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栽培 生物降解地膜 冬小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球茎甘蓝新品种“翠宝4号”及其早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5
作者 张敏 霍振国 +3 位作者 张艳梅 李景芬 孔海珍 张孟军 《蔬菜》 2023年第11期59-61,共3页
“翠宝4号”是邯郸市蔬菜研究所利用雄性不育系培育出的高产、抗逆F1代杂交球茎甘蓝新品种,肉质脆嫩,有甜味,品质优,耐贮存,耐寒,抗抽薹,抗病性好,适宜全国各地春秋露地和保护地栽培。其早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特征特性、培... “翠宝4号”是邯郸市蔬菜研究所利用雄性不育系培育出的高产、抗逆F1代杂交球茎甘蓝新品种,肉质脆嫩,有甜味,品质优,耐贮存,耐寒,抗抽薹,抗病性好,适宜全国各地春秋露地和保护地栽培。其早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特征特性、培育壮苗、适时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可实现高质、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茎甘蓝 春提前 地膜覆盖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覆膜增产与氮肥增效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李廷亮 谢英荷 +5 位作者 高志强 洪坚平 孟丽霞 马红梅 孟会生 贾俊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735-2746,共12页
【目的】研究覆膜栽培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规律和氮肥吸收运移特征,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2—2016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通过农户模式(FP)、农户施肥+垄膜沟播模式(RFSF1)、监控施肥... 【目的】研究覆膜栽培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规律和氮肥吸收运移特征,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2—2016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通过农户模式(FP)、农户施肥+垄膜沟播模式(RFSF1)、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处理(RFSF2)和监控施肥+全膜覆土穴播处理(WFFHS)4种不同栽培模式,具体分析不同施肥和覆膜措施互作对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地上部氮素积累转移、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试验期间,农户模式冬小麦平均产量为3 367 kg·hm^(-2),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平均产量可提升至4 491 kg·hm^(-2),监控施肥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贡献率为14.8%,监控施肥和覆膜协同贡献率达24.7%—42.1%。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主要取决于公顷穗数,其次是千粒重。WFFHS处理因其合理的群体构建和良好水肥条件具有最高公顷穗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平均分别为581×104穗/hm2、44.3 g和4 785 kg·hm^(-2)。从地上部氮素转运看,冬小麦地上部吸收氮素的花后转运量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和0.960**。农户模式小麦籽粒中3/4氮素来源于花前营养器官的转移,1/4氮素来源于花后根系土壤吸收。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显著提高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其转运贡献率在81.4%—88.8%。从土壤氮素残留看,长期过量施氮已导致黄土旱塬麦田土壤硝态氮在1 m土层的累积,累积量在100 kg·hm^(-2)以上,20—60 cm土层为累积峰值。经过连续4年种植,农户模式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达277 kg·hm^(-2),较2012年播前增加了87.7%,其中75%的硝态氮集中在0—120 cm土层,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处理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2012年播前仅增加15.7%—24.2%。试验期间土壤残留硝态氮有随降水向下淋移的趋势,表现为2016年收获期各处理在120—200 cm土层较2012年播前有10.2%—133.7%的增幅。从4年土壤氮平衡角度总体评价,土壤残留氮素具有一定后效作用,各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在28.8%—56.7%,氮肥表观残留率在12.1%—28.9%,氮肥表观损失率在31.2%—49.6%。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减少土壤氮表观损失量和土壤残留量,增加氮表观矿化量。其中WFFHS处理更大程度上利用了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和有机质的矿化氮,具有相对低的氮素表观残留率(12.1%)和氮素表观损失率(31.2%)以及相对高的氮素表观利用率(56.7%)。【结论】全膜覆土穴播监控施肥种植可更好地改善土壤水肥供应条件,更大程度利用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增加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积累氮素向籽粒的转移贡献率,构建合理群体,最终获得显著的增产效应和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是黄土高原冬小麦区有效的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地小麦 覆膜栽培 产量形成 氮素利用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田间土壤温湿度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7
作者 范士杰 王蒂 +4 位作者 张俊莲 白江平 刘文贤 马智黠 彭慧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6-221,共6页
为了研究地膜覆盖和绿肥对提高我国西南高寒山区春播马铃薯田间耕层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通过2009-2010年设置地膜覆盖和绿肥的不同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田间土壤耕层温度、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播种后至封行... 为了研究地膜覆盖和绿肥对提高我国西南高寒山区春播马铃薯田间耕层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通过2009-2010年设置地膜覆盖和绿肥的不同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田间土壤耕层温度、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播种后至封行前,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耕层土壤(0~20cm)日平均温度提高3.6℃和2.9℃。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施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0~21cm)平均含水率提高了12.93%、6.3%和10.88%;封行后,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平均含水率低6.35%和6.4%。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和施绿肥栽培方式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增加25.6%和2.3%。因此,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能显著地提高苗期耕层土壤温度、含水率和马铃薯的块茎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方式 土壤 肥料 地膜覆盖 马铃薯产量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9
8
作者 袁玲 张宣 +3 位作者 杨静 杨春蕾 曹小闯 吴良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0-359,共10页
为阐明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在不同栽培方式和秸秆还田条件下的表现特性,以两优培九(籼稻)为材料,常规水作(CFC)为对照,通过长期定位试验(2001—2010年)研究了覆膜旱作(PFMC)、裸地旱作(NMC)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精米中蛋白质和氨基酸... 为阐明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在不同栽培方式和秸秆还田条件下的表现特性,以两优培九(籼稻)为材料,常规水作(CFC)为对照,通过长期定位试验(2001—2010年)研究了覆膜旱作(PFMC)、裸地旱作(NMC)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精米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糙米中铁和锌含量的影响。2008—2010三年试验结果(平均值)表明,与CFC相比,PFMC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增产幅度达8.0%,精米中总氨基酸含量下降3.5%,精米中蛋白质,糙米中铁锌含量与CFC处理差异不显著;NMC处理产量显著下降5.1%,蛋白质、总氨基酸和铁含量分别下降4.4%、9.3%和11.9%。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CFC条件下,产量增加了113.6kghm2;NMC条件下,产量增加142.6kghm2;PFMC条件下,产量增加522.1kghm2;3种栽培方式产量平均增加3.3%,糙米中的铁和锌含量平均增加3.1%和6.4%,精米中蛋白质和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本试验结果表明,PFMC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中铁、锌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旱作 秸秆还田 营养品质 水稻
下载PDF
覆盖旱种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3
9
作者 张自常 孙小淋 +2 位作者 陈婷婷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5-295,共11页
以超级稻武粳15(粳稻)和两优培九(籼稻)为材料,从移栽至成熟进行覆膜旱种(PM)、覆草旱种(SM)和裸地旱种(NM)处理,以水种(TF)为对照。结果表明,与TF相比,旱种水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NM、PM和SM的减产率分别为38.7%~46.5%,9.8%~17... 以超级稻武粳15(粳稻)和两优培九(籼稻)为材料,从移栽至成熟进行覆膜旱种(PM)、覆草旱种(SM)和裸地旱种(NM)处理,以水种(TF)为对照。结果表明,与TF相比,旱种水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NM、PM和SM的减产率分别为38.7%~46.5%,9.8%~17.4%和1.7%~7.0%,NM和PM的产量与TF有显著差异,SM的产量与TF差异不显著。SM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NM和PM则降低了稻米这些品质;SM还提高了稻米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消减值,NM和PM的结果则相反。两品种的结果趋势一致。SM提高了灌浆期的根系氧化力、叶片光合速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NM和PM则降低了上述生理指标值。在SM条件下,结实期较高的根系活力、叶片光合速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是获取较高产量和较好稻米品质的重要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覆膜旱种 覆草旱种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0
作者 杨长刚 柴守玺 常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76-2685,共10页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于2008—2009、2009—2010两个年度,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垄膜沟播)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度覆膜平均较CK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9.4%和53...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于2008—2009、2009—2010两个年度,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垄膜沟播)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度覆膜平均较CK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9.4%和53.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1.8%和14.3%。覆膜的高产建立在高生长量、高耗水基础上,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显著正相关(r=0.952*—0.958*),两年度覆膜分别平均较CK多耗水33.5%和34.1%。覆膜处理中以全膜穴播较CK的增产幅度和WUE提高幅度最大,耗水量也最大。由于覆膜耗水量大,覆膜各处理收获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显著低于CK,但通过全年连续覆膜和夏闲期降水补充,在下茬秋播时,覆膜各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超过CK,夏闲期覆膜的水分休闲效率两年度分别平均高出CK 41.8和86.4个百分点,覆膜有利于土壤水分恢复和下茬作物的可持续生产。覆膜方式中,以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效益最高,两个年度纯收益平均达5531.6元/hm2,较CK增收2542.2元/hm2。综合考虑,全膜覆土穴播是一种高产高效兼顾、操作简单、适宜于半干旱雨养区推广应用的冬小麦覆膜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地膜覆盖 土壤水分 产量 雨养农业区
下载PDF
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对土壤水热环境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2
11
作者 侯慧芝 吕军峰 +3 位作者 郭天文 张国平 张平良 张绪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5503-5513,共11页
全膜覆土穴播是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大面积应用于密植作物栽培的关键增产技术,可显著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作物生产力,但目前对其增产机制和环境效应缺乏系统研究分析。在2011—2013年以春小麦陇春27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地膜... 全膜覆土穴播是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大面积应用于密植作物栽培的关键增产技术,可显著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作物生产力,但目前对其增产机制和环境效应缺乏系统研究分析。在2011—2013年以春小麦陇春27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地膜覆盖穴播(FM)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研究半干旱旱作区全膜覆土穴播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苗期FMS在0—25 cm土层的平均地温比CK提高1.4—3.5℃,但孕穗到灌浆期正午地表地温比FM和CK分别降低5.3—6.4℃和3.1—4.3℃。FMS和FM使小麦拔节前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增加33.1和29.3 mm,且可促进小麦对深层水分(100—200 cm)的利用,FMS成熟期10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比播前下降44.4—69.6 mm,较CK高8.4—145.5%,但FMS在休闲期补充土壤水分77—127 mm,分别较FM和CK增加4.5%—40.9%和12.8%—109.5%;FMS的休闲效率为30.5%—52.6%,比CK高12.8%—109.5%,比FM高4.5%—40.9%。基于对土壤水热环境和作物耗水的影响,FMS的产量达1750—318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5.5—11.5 kg hm-2mm-1,分别比CK增加40%—220%和27%—239%,而且干旱年份的增加幅度更高。因此,FMS改善了小麦生长前期的土壤水热条件,调节作物不同生育期的耗水强度,显著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并提高降水休闲效率,使小麦生育期耗散的土壤水分在休闲期得到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全膜覆土穴播 小麦 土壤水热效应 产量 休闲效率
下载PDF
黑色地膜对甘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3
12
作者 辛国胜 林祖军 +3 位作者 韩俊杰 刘志坚 商丽丽 邱鹏飞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33-237,共5页
为探讨更为有效的甘薯覆膜栽培模式。采用田间试验与人工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覆膜栽培模式的生理特性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色地膜模式垄内10cm土壤温度平均比透明膜低2℃,比不覆盖地膜高1℃;薯块产量比透明膜高18.0%,比不... 为探讨更为有效的甘薯覆膜栽培模式。采用田间试验与人工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覆膜栽培模式的生理特性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色地膜模式垄内10cm土壤温度平均比透明膜低2℃,比不覆盖地膜高1℃;薯块产量比透明膜高18.0%,比不覆盖地膜高20.4%。黑色地膜模式具有地温适宜、茎叶生长协调、叶面积系数合理、地上下部养分分配合理、净同化率较高的优点,这是最终薯块产量较高的原因。且不用喷洒除草剂,无污染,省工省劲。覆盖黑色地膜将成为栽培甘薯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地膜 甘薯 覆膜栽培 产量 生理特性
下载PDF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旱地土壤水热效应及西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13
作者 马忠明 白玉龙 +1 位作者 薛亮 杜少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4-522,共9页
【目的】西瓜是黄土高原旱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该区域降水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西瓜生产中常遭受前期干旱和后期涝害而导致减产。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区水资源缺乏的现状,采用垄沟种植,改变栽培方式... 【目的】西瓜是黄土高原旱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该区域降水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西瓜生产中常遭受前期干旱和后期涝害而导致减产。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区水资源缺乏的现状,采用垄沟种植,改变栽培方式和覆膜方式,探索适宜西瓜生长的集雨高产栽培模式,实现有效汇集天然降水,以改善土壤水热效应,提高西瓜产量。【方法】2011—2013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太昌乡开展试验,研究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西瓜产量的影响。试验设全覆膜垄上播种(RM)、全覆膜垄上沟播(GM)、全覆膜沟播(TG)、半覆膜垄上沟播(GH)和半覆膜垄上播种(RH)5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以RH为对照,3次重复。起垄后垄宽100 cm,沟宽30 cm。垄上沟播处理中,集水沟宽20 cm,深10 cm。采用Stow Away Tidbit Temp Logger测定5、10和15 cm土层土壤温度,烘干法测定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种植密度为7 692株/hm2。【结果】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受集雨作用和西瓜生长影响。在幼苗期,TG、GM和GH处理0—1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41.41%、37.82和32.69%。伸蔓期TG、RM和GH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13.91%、10.61%和6.75%,结果期GM和GH处理0—4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8.50%和5.49%。成熟期GM、GH、TG和RM处理0—4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10.51%、10.33%、4.98%和3.66%,土壤储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GH>GM>TG>RM>RH。不同处理的温度日变化呈"S"型负正弦曲线,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曲线的振幅减小,相位后移,周期增长。日均温度从大到小依次为RM>RH>GM>TG>GH。土层每加深5 cm,各处理温度日变化曲线相位依次推移1 h。垄上温度均高于垄沟,垄上土壤温度以处理RM最高。不同栽培方式的保温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GM>TG>GH>RH>RM。GM处理连续两年产量最高,平均较RH提高10.34%,GH处理3年平均产量较RH提高7.66%,增产幅度依次为GM>GH>RM>TG。GM和GH能够有效富集降雨,增产作用显著。【结论】3年的试验验证了不同覆膜栽培的集雨效果、土壤增温效果和西瓜增产效果,全膜和半膜覆盖垄上沟播模式能够起到集雨增温保墒的作用,可提高西瓜产量。其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该区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西瓜稳产高产,可作为黄土高原旱地西瓜生产的高效栽培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栽培 产量 西瓜 半干旱区
下载PDF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春玉米主要生长性状对耕层积温的响应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孙仕军 姜浩 +3 位作者 陈志君 朱振闯 张旭东 迟道才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72,共12页
为了探讨东北雨养区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春玉米主要生长性状和产量对耕层积温的响应规律,设置了无色透明膜(M1)、黑膜(M2)和露地对照(M0)田间试验。根据2016和2017两年数据,应用Slogistic方程拟合了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株高、成熟期... 为了探讨东北雨养区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春玉米主要生长性状和产量对耕层积温的响应规律,设置了无色透明膜(M1)、黑膜(M2)和露地对照(M0)田间试验。根据2016和2017两年数据,应用Slogistic方程拟合了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株高、成熟期之前叶面积指数以及干物质累积随耕层积温变化动态,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玉米干物质累积的Slogistic曲线特征量与产量关系。研究表明:1)玉米株高渐增期的平均生长速率大小表现为M2>M1>M0,在快增期表现为M2>M0>M1,缓增期表现为M0>M2>M1;2)玉米叶面积指数渐增期和缓增期平均增长速率表现与株高一致,快增期则表现为M2>M1>M0,黑膜处理下叶面积指数和最大增加速率最高,无色透明膜处理次之;3)黑膜处理显著增加了快增期干物质累积持续时间,并且较无色透明地膜和露地处理率先进入干物质累积快增期,这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4)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干物质累积曲线拐点等特征量与产量密切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认为,地膜覆盖对玉米生长渐增期影响较大,其中无色透明膜加速玉米衰老;黑膜处理下干物质累积最大,产量最高,玉米生长更稳定。对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的研究,可用于玉米生产管理决策中作物生长路线的设计,能够为提高玉米生产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积温 Slogistic 地膜覆盖 雨养农业 春玉米
下载PDF
水稻育苗移栽旱种方式对米质的影响及其与籽粒激素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自常 段华 +2 位作者 杨立年 王志琴 杨建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97-1307,共11页
【目的】探讨育苗移栽水稻在不同旱种方式下米质形成的特点及其与籽粒激素浓度的关系。【方法】试验以镇稻88(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为材料,进行无覆盖旱种(裸种,BN)、地膜覆盖旱种(PM)和麦秸秆覆盖旱种(SM)处理,以常规水种(TF)为对照。... 【目的】探讨育苗移栽水稻在不同旱种方式下米质形成的特点及其与籽粒激素浓度的关系。【方法】试验以镇稻88(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为材料,进行无覆盖旱种(裸种,BN)、地膜覆盖旱种(PM)和麦秸秆覆盖旱种(SM)处理,以常规水种(TF)为对照。【结果】与TF相比,BN和PM显著降低了产量,SM的产量与TF无显著差异。SM显著降低了垩白米率、垩白度和消减值,显著增加了胶稠度、碱消值和崩解值。BN和PM对上述稻米品质的影响与SM的相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两品种表现一致。结实期籽粒吲哚-3-乙酸(IAA)、赤霉酸(GA1+GA4)、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浓度在灌浆早期处理间差异很小,在灌浆中、后期则表现为SM>TF>PM>BN,乙烯释放速率则表现为BN>PM>TF>SM。籽粒脱落酸(ABA)浓度在SM、PM和TF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各处理中,BN籽粒ABA浓度在灌浆前期最低,灌浆中后期则最高。灌浆中后期籽粒IAA和GA1+GA4、灌浆前中期籽粒ABA及灌浆各期籽粒Z+ZR浓度与粒重、出糙率、精米率和崩解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1*~0.96**),与消减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76*~-0.91**)。灌浆后期籽粒IAA和Z+ZR浓度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73*~-0.85**)。灌浆各期籽粒乙烯释放速率与粒重、出糙率、精米率、碱消值和崩解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71*~-0.91**),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消减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3*~0.93**)。【结论】覆草旱种可以改善稻米品质,裸地旱种和覆膜旱种则使品质变差;促进型激素浓度的降低和乙烯产生的增加是裸地旱种和覆膜旱种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差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覆膜旱种 覆草旱种 稻米品质 激素
下载PDF
地膜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恒洪 柴守玺 +2 位作者 黄彩霞 杨长刚 常磊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7,共5页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研究了春季覆膜和秋季覆膜2种模式下,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及膜侧沟播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具有普遍增温效应,0~25cm土层全生育期平均地温覆膜处理较露地对照(CK)高0.77℃.覆膜增温效果在3...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研究了春季覆膜和秋季覆膜2种模式下,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及膜侧沟播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具有普遍增温效应,0~25cm土层全生育期平均地温覆膜处理较露地对照(CK)高0.77℃.覆膜增温效果在3种种植方式间以全膜穴播模式最高,全膜穴播覆土模式次之,膜侧沟播模式最小;春、秋覆膜对土壤地温影响差异不大;覆膜增温效果表现为:土壤下层>上层,早晨>傍晚>中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地膜覆盖 土壤温度 种植模式 雨养农业区
下载PDF
施肥和覆膜垄沟种植对旱地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6
17
作者 李廷亮 谢英荷 +5 位作者 任苗苗 邓树元 单杰 雷震宇 洪坚平 王朝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220,共9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肥和覆膜垄沟种植对旱地冬小麦群体动态、产量构成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垄沟种植和追肥处理可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穗数,追肥处理可减少后期无效分蘖;覆膜垄沟种植和追肥处理产量分别比农户模式提高了1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肥和覆膜垄沟种植对旱地冬小麦群体动态、产量构成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垄沟种植和追肥处理可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穗数,追肥处理可减少后期无效分蘖;覆膜垄沟种植和追肥处理产量分别比农户模式提高了11.73%和13.91%,穗数和穗粒数是其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覆膜垄沟种植方式可减少土壤水分损耗,水分利用率为11.60kg.hm-.2mm-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追肥处理能有效促进小麦生育中后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在基施氮量165 kg/hm2上再追肥30 kg/hm2,地上部分吸氮总量增加15.45 kg/hm2,追肥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底肥氮利用率,为5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覆膜垄沟种植 追肥 产量 水氮利用率
下载PDF
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8
18
作者 张平良 郭天文 +4 位作者 刘晓伟 李书田 曾骏 谭雪莲 董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9-590,共12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响应。【方法】选择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试验站,作物一年一熟,无灌溉,为典型旱地雨养农业区。2016和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响应。【方法】选择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试验站,作物一年一熟,无灌溉,为典型旱地雨养农业区。2016和2017年,以耐密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45000、60000、75000株/hm^2)和4个施氮量(N0、138、207、276 kg/hm^2,分别表示为N0、N138、N207、N276)。收获期调查分析了玉米籽粒产量、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玉米籽粒产量、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且两者互作效应显著。在中密度(60000株/hm^2)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较低密度(45000株/hm^2)和高密度(75000株/hm^2)分别增加了24.86%~26.91%和25.83%~34.34%,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1.07%和41.6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9.87%~18.09%和17.81%~32.89%,且差异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施氮量在138~276 kg/hm^2范围内的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无氮处理,各施氮处理表现为N276> N207> N138> N0,且N276、N207与N138、N0处理间差异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呈下降趋势,氮肥利用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施氮量为207 kg/hm^2时玉米氮肥吸收利用率最大,较N276和N138处理分别提高了4.23%和27.37%。玉米产量提高引起了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结论】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以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施氮量为207 kg/hm^2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种植密度 施氮量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种植 产量 氮素利用率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全覆膜垄作种植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19
作者 孙梦媛 刘景辉 +2 位作者 赵宝平 杨彦明 高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62-269,276,共9页
针对内蒙古长城沿线丘陵区土壤保水保肥性差,春旱严重及马铃薯产量和降雨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地膜覆盖和垄作种植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露地平作(CK)、全膜垄作(全膜双垄垄上播(A1)、全膜单垄垄上播(A2)、全膜... 针对内蒙古长城沿线丘陵区土壤保水保肥性差,春旱严重及马铃薯产量和降雨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地膜覆盖和垄作种植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露地平作(CK)、全膜垄作(全膜双垄垄上播(A1)、全膜单垄垄上播(A2)、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A3))和全覆膜平作(A4)5种栽培方式对旱作农田土壤酶活性与相应土层土壤含水量、温度、pH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全覆膜和垄作提高了土壤增温保墒能力,A1、A2、A3和A4处理,与CK相比,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32.76%,23.60%,42.92%,17.58%,土壤温度分别提高11.51%,9.41%,6.87%,4.83%,同时显著降低0—20cm土层土壤pH,提高了相应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进而增加芽鲜重、根鲜重和芽粗,提高了根系活力,降低了丙二醛含量。与CK相比,产量分别提高48.62%,34.22%,52.85%,21.70%,显著增加了降雨利用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可见,全膜垄作种植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降雨利用率,且以A1和A3效果最优,更适合作为内蒙古长城沿线丘陵区节水高产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马铃薯 全覆膜 垄作种植 生长 产量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嘉早935水稻覆膜旱栽的物质积累及运转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程旺大 张国平 +2 位作者 赵国平 姚海根 王润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3-418,共6页
对嘉早 935水稻覆膜旱作与常规水作栽培的干物质积累、运转及 N、P、K的积累、利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旱作水稻灌浆结实期茎叶干物质向穗部的分配比例较高 ,茎叶干物质输出率、表观转换率和收获指数高于水作水稻 ,但孕穗后... 对嘉早 935水稻覆膜旱作与常规水作栽培的干物质积累、运转及 N、P、K的积累、利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旱作水稻灌浆结实期茎叶干物质向穗部的分配比例较高 ,茎叶干物质输出率、表观转换率和收获指数高于水作水稻 ,但孕穗后特别是齐穗~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低 ,最终粒重和产量明显低于水作。旱作水稻孕穗前 N积累较快 ,而齐穗后植株 N的积累量较低 ,孕穗~成熟期特别是齐穗后 P、K的积累量明显低于水作水稻。与水作水稻相比 ,旱作水稻 N、P、K前期积累比例大 ,而中、后期特别是齐穗后积累比例明显较低 ,全生育期 N、P、K的平均积累速度较低 ,除孕穗前 N积累速度较大外 ,N、P、K的积累速度在齐穗后均较低 ,尤以 P更为明显。结果也表明 ,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及养分积累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早935 水稻 覆膜旱栽 物质积累 运转 养分 干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