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高寒环境制氧机组关键问题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石梅生 高振海 +4 位作者 马军 田涛 王济虎 刘红斌 高万玉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3年第10期83-84,共2页
目的:研制一种适合高原高寒环境使用的制氧机组。方法:通过分析技术指标要求,探讨功耗、低温、道路运输、机房布局、冰川位移、可靠性等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结果:元器件经过-80℃低温试验考核,制氧机组产氧量为2 Nm3/h,氧气体积分数... 目的:研制一种适合高原高寒环境使用的制氧机组。方法:通过分析技术指标要求,探讨功耗、低温、道路运输、机房布局、冰川位移、可靠性等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结果:元器件经过-80℃低温试验考核,制氧机组产氧量为2 Nm3/h,氧气体积分数为95.1%。结论:此制氧机组可满足高原高寒环境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高寒 制氧机组 问题探讨
下载PDF
西藏高原伤病员低体温管理装备应用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5
2
作者 解雨 李春梅 +3 位作者 贺小丽 罗艳 王艳 王亚玲 《创伤外科杂志》 2022年第9期650-653,664,共5页
目的针对西藏高原环境的特殊性,调查伤病员低体温转运评估处置现状,为西藏高原低体温伤病员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6月采用分层抽样与便利抽样结合的方法,选取军队医院、卫生连、前伸医疗队/手术队的护士长、护士、医师、卫生员共12... 目的针对西藏高原环境的特殊性,调查伤病员低体温转运评估处置现状,为西藏高原低体温伤病员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6月采用分层抽样与便利抽样结合的方法,选取军队医院、卫生连、前伸医疗队/手术队的护士长、护士、医师、卫生员共122名参与调查。问卷的主要框架是围绕医护人员对低体温伤病员的管理重视程度、低体温管理装备及装备使用情况进行构建。结果36.89%的医护人员认为低体温是36℃;19.67%的医护人员会测量伤病员的耳温;56.56%的医护人员会对收缩压<90mmHg的伤病员进行体温监测;分别有40.16%、45.08%、35.32%的医护人员会使用加温输液、电热毯、升温毯对高原低体温伤病员进行复温;目前复温设备存在的不足主要是71.31%的人员认为携带不方便、58.20%的人员认为设备不能调节温度、58.20%的人员认为转运途中能源供应不足;82.79%和71.31%的医护人员建议采用蓄电池和太阳能作为高原复温装置的能源供给。结论西藏高原伤病员低体温的评估、监测、复温情况均不容乐观,管理者应积极引进有效的复温装备,并开展针对低体温相关知识的培训,以便提高相关卫生人员的高原低体温认知水平和低体温复温装备的使用能力,完善西藏高原伤病员救治时的低体温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低体温 评估 监测 复温
下载PDF
高原地区亚低温及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邓吉军 孙胜 +1 位作者 田苗 贺秀琴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2-14,F0003,共4页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亚低温及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联合药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经患者知情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118例重症颅腑损伤患者分为综合组(58例)、亚低温组(30例)和HBO组(30例).综合组5...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亚低温及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联合药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经患者知情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118例重症颅腑损伤患者分为综合组(58例)、亚低温组(30例)和HBO组(30例).综合组5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亚低温及HBO治疗,亚低温组30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应用亚低温治疗,HBO组30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辅以HBO治疗,观察并比较3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和治疗效果.结果 3组疗效比较,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3.16%,明显高于亚低温组66.7%和HBO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相关治疗后,3组的GCS评分均有所提高,且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综合组的GCS、GOS得分显著高于亚低温组和HBO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在病情相对平稳后及时进行HBO治疗,可以明显提高高原地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降低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及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地区 亚低温 高压氧 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
原文传递
新研发弥散供氧住宿方舱在高原高寒环境下实地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7
4
作者 冉庄 王伟帅 +1 位作者 孙徐川 罗勇军 《军事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246-250,共5页
目的检测新研发弥散供氧住宿方舱在高原高寒环境下实地应用效果。方法以移居海拔3540 m高原某地1年以上的10名高原人员和急进高原的10名平原人员为试住对象,在弥散供氧住宿方舱内休息2 h。检测试住期间舱内氧浓度、温湿度等环境参数变化... 目的检测新研发弥散供氧住宿方舱在高原高寒环境下实地应用效果。方法以移居海拔3540 m高原某地1年以上的10名高原人员和急进高原的10名平原人员为试住对象,在弥散供氧住宿方舱内休息2 h。检测试住期间舱内氧浓度、温湿度等环境参数变化,检测试住人员休息前后血压、脉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在满足20人舱内住宿条件下,弥散供氧住宿方舱正常运行2h,舱内氧浓度为(22.85±0.36)%,温度为(24.15±2.78)℃,湿度为(34.90±5.70)%,较舱外当地环境检测值提升明显(P<0.01);人员试住期间舱内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含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舱内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较国家规定标准略高;试住人员舱内休息期间血氧饱和度显著提高(移居高原人员:F=34.040,P<0.001;急进高原人员:F=33.119,P<0.001)、脉率明显下降(移居高原人员:F=29.074,P<0.001;急进高原人员:F=41.686,P<0.001),试住人员住宿方舱休息前后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散供氧住宿方舱可有效缓解高原缺氧、寒冷环境对机体的影响,能够很好满足高原高寒环境下作业人员生活住宿保障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高原高寒环境 低温 低氧 弥散供氧 住宿方舱 效应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