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Phenotypic Changes of Dendritic Cell Subsets and the Onset of Plateau Phase during Intermittent Interfer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B
1
作者 YANG Liu WANG Shi Yu +13 位作者 JIANG Ting Ting DENG Wen CHANG Min WU Shu Ling CAO Wei Hua LU Yao SHEN Ge LIU Ru Yu GAO Yuan Jiao XU Meng Jiao HU Lei Ping ZHANG Lu XIE Yao LI Ming Hui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03-314,共12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onset of the plateau phase of slow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declin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treated with intermittent interferon therapy is related to...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onset of the plateau phase of slow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declin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treated with intermittent interferon therapy is related to the frequency of dendritic cell subsets and expression of the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CD40,CD80,CD83,and CD86.Method This wa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which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natural history group(namely NH group),a long-term oral nucleoside analogs treatment group(namely NA group),and a plateau-arriving group(namely P group).The percentage of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and myeloid dendritic cell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and monocytes and the 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their surface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were detected using a flow cytometer.Results In total,143 patients were enrolled(NH group,n=49;NA group,n=47;P group,n=47).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D141/CD1c double negative myeloid dendritic cell(DNmDC)/lymphocytes and monocytes(%)in P group(0.041[0.024,0.069])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H group(0.270[0.135,0.407])and NA group(0.273[0.150,0.443]),and CD86 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DNmDCs in P group(1832.0[1484.0,2793.0])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H group(4316.0[2958.0,5169.0])and NA group(3299.0[2534.0,4371.0]),Adjusted P all<0.001.Conclusion Reduced DNmDCs and impaired maturation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the plateau phase during intermittent interfer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B Dendritic Cells Intermittent Interferon Therapy plateau phase
下载PDF
三相流体的轴对称格子Boltzmann模型及其在Rayleigh-Plateau不稳定性的应用
2
作者 刘程 梁宏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8-149,共12页
基于多组分相场理论提出了一类模拟三相流体流动的轴对称格子Boltzmann模型.该模型利用两个粒子分布函数来捕捉三种不同流体之间的相界面,另一个粒子分布函数来求解流体动力学方程以获得流场信息.为了刻画坐标变换引起的轴对称效应,巧... 基于多组分相场理论提出了一类模拟三相流体流动的轴对称格子Boltzmann模型.该模型利用两个粒子分布函数来捕捉三种不同流体之间的相界面,另一个粒子分布函数来求解流体动力学方程以获得流场信息.为了刻画坐标变换引起的轴对称效应,巧妙地设计了演化方程中平衡态分布函数和外力项分布函数,从理论上保证本文模型可以正确恢复三相流体系统的宏观控制方程,并且轴对称效应产生的源项中不包含任何复杂的梯度项,从而比现有的轴对称格子Boltzmann模型更加简单高效.首先通过模拟一系列轴对称多相流的基准算例,包括静态的双液滴、液体透镜的扩展和二元流体Rayleigh-Plateau不稳定性,来验证本文模型的有效性与正确性.接下来,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三相流体的Rayleigh-Plateau不稳定性的增长过程,定量分析了波数和液柱半径比对复合液体线程破裂过程中界面动力学行为、界面破裂时间以及生成子液滴尺寸的影响.可以发现复合的液体线程在波数较大时破裂生成一个复合主液滴和卫星液滴,而在波数较小时可以生成更多数量的卫星液滴,这导致复合主液滴和卫星液滴的尺寸随着波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大而后减少的趋势.另外,我们发现内部流体优先于中间流体发生界面破裂,并且流体界面的破裂时间均随着波数的减小而增加.最后发现,增大液柱半径比可以促进内部液体线程的破裂,而延缓中间液体线程发生破裂,并且复合主液滴的尺寸随着液柱半径比的增加而增大,而复合卫星液滴的尺寸对液柱半径比的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方法 轴对称 三相流 Rayleigh-plateau不稳定性
下载PDF
Magnetoresistance Plateau in La_(2/3)Ca_(1/3)Bi_xMn_(1-x)O_3 Granular System
3
作者 张国庆 潘春旭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9年第1期61-64,共4页
The effect of doping additional Bi on the magnetoresistance (MR) of La2/3Ca1/3BxMn1-x O3 was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traditional colossal magnetoresistance (CMR) peak can only be observed in the x〈0.05 sam... The effect of doping additional Bi on the magnetoresistance (MR) of La2/3Ca1/3BxMn1-x O3 was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traditional colossal magnetoresistance (CMR) peak can only be observed in the x〈0.05 samples and the peak valu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x, but the x≥0.05 samples show a magnetoresistance plateau above 200 K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additional (La,Ca,Bi)-O layers. Moreover, this MR plateau is enhanced for the segregation of the La, Ca, and Bi e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ovskite manganite phase segregation COMPOSITE magnetoresistance plateau
下载PDF
Low-energy spin dynamics in a Kitaev material Na_(3)Ni_(2)BiO_(6) investigated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4
作者 史昕雨 崔祎 +11 位作者 上官艳艳 徐霄宇 吴占龙 胡泽 李硕 杜柯帆 陈颖 马龙 刘正鑫 温锦生 张金珊 于伟强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518-524,共7页
We perform ^(23)N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and magnetization measurements on an S=1,quasi-2D honeycomb lattice antiferromagnet Na_(3)Ni_(2)BiO_(6).A large positive Curie-Weiss constant of 22.9 K is observed.Th... We perform ^(23)N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and magnetization measurements on an S=1,quasi-2D honeycomb lattice antiferromagnet Na_(3)Ni_(2)BiO_(6).A large positive Curie-Weiss constant of 22.9 K is observed.The NMR spectra at low fields are consistent with a zigzag magnetic order,indicating a large easy-axis anisotropy.With the field applied along the c*axis,the NMR spectra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a 1/3-magnetization plateau phase between 5.1 T and 7.1 T.The transition from the zigzag order to the 1/3-magnetization plateau phase is also found to be a first-order type.A monotonic decrease of the spin gap is revealed in the 1/3-magnetization plateau phase,which reaches zero at a quantum critical field H_(C)≈8.35 T before entering the fully polarized phase.These data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exchange frustration in the system along with strong ferromagnetic interactions,hosting the possibility for Kitaev physics.Besides,well below the ordered phase,the 1/T_(1) at high fields shows either a level off or an enhancement upon cooling below 3 K,which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low-energy fluct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e–third magnetization plateau phas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honeycomb-lattice antiferromagnet Kitaev interaction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及周边地区瑞利面波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
5
作者 钟世军 吴建平 司政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26-2945,共20页
利用“中国科学台阵探测”项目的密集流动台站以及区域固定台站的地震面波记录,采用程函面波成像方法,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及周边地区14~100 s周期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块体内部中长周期(... 利用“中国科学台阵探测”项目的密集流动台站以及区域固定台站的地震面波记录,采用程函面波成像方法,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及周边地区14~100 s周期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块体内部中长周期(20~100 s)为大范围高速和弱各向异性分布特征,但在块体西南部区域各向异性明显增强,向东可一直延伸至108°E附近.我们认为,受青藏高原影响,鄂尔多斯块体西南部岩石圈已发生明显变形,高原扩张对鄂尔多斯块体的影响超出了止于六盘山逆冲推覆带的传统认识.在鄂尔多斯块体内部,长周期(80~100 s)的相速度显示高速区向中部和东南部区域收缩,各向异性强度在高速区外围明显增强,揭示了块体边界带的岩石圈在后期构造活动过程中已遭受不同程度的变形改造,厚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减薄.山西断陷带北部大同火山区附近,在20 s以上周期为显著低速异常,不同周期段各向异性存在明显差异,我们推测该区不同深度的各向异性差异与鄂尔多斯块体东北部岩石圈不同深度的几何形态以及青藏高原远程挤压效应有关.山西断陷带中南部区域,在20~60 s周期显示高速和近EW向快波方向,与鄂尔多斯块体中东部高速区具有较好的连续性,认为该区岩石圈仍保留部分原有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的属性.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不同周期相速度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快波方向呈现较为一致的NWW-SEE向分布特征,揭示了在高原下方壳幔介质变形连续一致,符合岩石圈垂直连贯变形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 山西断陷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 程函方程面波成像 相速度 快波方向
下载PDF
Inversion of Q value structure beneath the Tibet Plateau
6
作者 吴建平 曾融生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6年第2期271-278,共8页
A total of 11 earthquakes with 15 Rayleigh wave paths, recorded at 11 broadband digital PASSCAL seismometers installed in the Tibet Plateau by the Sino-U. S. joint research group,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hase vel... A total of 11 earthquakes with 15 Rayleigh wave paths, recorded at 11 broadband digital PASSCAL seismometers installed in the Tibet Plateau by the Sino-U. S. joint research group,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hase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surface waves in periods of 10-130 s. The average shear wave velocity andquality factor Qβ structures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were obtained in this region. The result shows the average oP is low and there exists a high attenuation (Qβ= 93- 141 ) layer in the crust. The depth range of the lowoP value layer (16-42 km)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ange of low velocity layer (21-51 km) in the crust. Below63 km in the lower crust, oP decreases with depth from 114 to 34 at depth of 180 km. The low shear wave velocity and low value of Qβ at the same depth range in the crust indicate that the rocks in the range is probablymelted or Partially melted. According to the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is about 71 km and a clear velocity discontiniuty appears at the depth of 51 km. The low-velocity zone (4. 26 km/s) at depth of 96-180 km may be corresponding to the asthen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yleigh wave phase velocity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Tibet plateau ATTENUATION Q_β Structure
下载PDF
青藏高原雪水比例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佘王康 杨勤丽 +2 位作者 阳坤 姜尧志 王国庆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56,共9页
为厘清青藏高原地区不同相态降水及其变化规律,本文基于第三极地区长时间序列(1979—2020年)高分辨率(1/30°,日)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采用基于表面高程和气象条件的雨雪识别方法,识别了青藏高原地区的降雨和降雪,分析了青藏高... 为厘清青藏高原地区不同相态降水及其变化规律,本文基于第三极地区长时间序列(1979—2020年)高分辨率(1/30°,日)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采用基于表面高程和气象条件的雨雪识别方法,识别了青藏高原地区的降雨和降雪,分析了青藏高原雪水比例(SPR)的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SPR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西高东低;②SPR整体呈下降趋势,平均以1.11%/(10 a)的速率显著降低;③冷、暖季均呈现降雨增加、降雪减少、SPR降低趋势,但暖季的变化速率和显著性高于冷季;④高原东西部降雪量在冷、暖季相当,高原中部以暖季降雪为主,高原暖季降雨量约占全年的90%,高原大部分地区暖季降雪占全年降雪的比例呈下降趋势(-0.29%/(10 a))。研究结果有望为区域气候变化和水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时空变化 雪水比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藏东南墨脱地区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冉 王改利 +1 位作者 张永华 郭在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317,共15页
墨脱位于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入口处,是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本研究使用墨脱云降水综合观测试验以来三年(2019—2021年)的自动雨量计数据,分析了墨脱降水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然后基于同址的降水天气现象仪和X波段... 墨脱位于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入口处,是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本研究使用墨脱云降水综合观测试验以来三年(2019—2021年)的自动雨量计数据,分析了墨脱降水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然后基于同址的降水天气现象仪和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观测数据,探究墨脱两次强降水过程的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统计结果来看,墨脱降水天数超过全年的70%,以降水率<5 mm·h^(-1)的弱降雨为主,日降水量<10 mm的小雨的发生率最高,但10 mm≤日降水量<25 mm的中雨产生的降水量最大。墨脱降水存在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受印度洋季风影响,降水主要发生在6—9月。受山谷风影响,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对于降水过程而言,由高原涡和南支槽影响下的系统性暴雨,范围大、持续时间长,降水主要由直径小于2 mm的雨滴产生,雷达反射率因子普遍不超过35 dBz。而由地形强迫引起的局地短时强对流降水过程,雨滴谱分布更宽,雨滴浓度更高,直径大于2 mm的雨滴对降水量的贡献最大,雷达反射率因子超过45 dBz,风暴的后向传播形成“列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降水现象仪 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 降水特征 演变特征
下载PDF
高原沼泽相泥炭土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9
作者 郭延辉 马蕊 +2 位作者 毛石林 付小兵 刘星辰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0-76,共7页
泥炭土作为一种特殊质土,其物理力学特性对工程建设施工影响极大。为探究高原沼泽相泥炭土的物理力学特性,针对昆明市第十四水质净化厂基坑揭露的沼泽相泥炭土开展了一系列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对泥炭土基本物理特性、固结变形特性及抗剪... 泥炭土作为一种特殊质土,其物理力学特性对工程建设施工影响极大。为探究高原沼泽相泥炭土的物理力学特性,针对昆明市第十四水质净化厂基坑揭露的沼泽相泥炭土开展了一系列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对泥炭土基本物理特性、固结变形特性及抗剪强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泥炭土工程性质较差,具有含水率较高、液塑限高、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等特性;固结过程中,随法向荷载的增加,泥炭土孔隙比近似呈线性减小趋势,单位沉降量近似呈线性增大趋势;固结系数与压缩系数的变化规律相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压缩模量与压缩系数成反比,先减小后增大;快剪试验下泥炭土剪切变形以塑性变形为主,剪应力与剪切位移呈现出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沼泽相 泥炭土 固结 抗剪强度
下载PDF
外加静电场对O_(2)分子高次谐波的调制机制(特邀)
10
作者 迟晨阳 郭迎春 王兵兵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60,共13页
采用了Lewenstein强场近似方法,计算了外加静电场对O_(2)分子在线偏振激光场中高次谐波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静电场方向平行激光偏振方向时,谐波谱出现双平台结构,截止频率增大,偶次和奇次谐波幅度相当;2)当静电场方向垂直时,谐波... 采用了Lewenstein强场近似方法,计算了外加静电场对O_(2)分子在线偏振激光场中高次谐波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静电场方向平行激光偏振方向时,谐波谱出现双平台结构,截止频率增大,偶次和奇次谐波幅度相当;2)当静电场方向垂直时,谐波谱呈现单平台结构,偶次谐波比奇次谐波的幅度小两个量级左右;3)外加静电场对双心干涉极小值的位置基本没有影响。利用Lewenstein理论,可以将分子谐波谱视为分子两端电离通道产生谐波的叠加,对外加静电场控制高次谐波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2)高次谐波 外加静电场 谐波相位分析 双平台 奇偶谐波
下载PDF
基于云雷达资料的那曲对流云粒子相态识别研究
11
作者 任涛 郑佳锋 +2 位作者 杨吉 曾正茂 陈绍婕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382-390,共9页
本文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Ka波段云雷达资料,结合微波辐射计和探空资料,提出了以模糊逻辑算法为框架的相态识别方法,并利用那曲两个典型对流云个例对方法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前人方法的对比和对不同相态粒子回波强度谱... 本文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Ka波段云雷达资料,结合微波辐射计和探空资料,提出了以模糊逻辑算法为框架的相态识别方法,并利用那曲两个典型对流云个例对方法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前人方法的对比和对不同相态粒子回波强度谱的统计,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利用雷达功率谱资料反演下落末速度并代替径向速度作为相态识别的参量之一,可提升对流云内粒子相态分类结果的合理性。零度层亮带和抬升凝结高度参量的使用,能够进一步优化相态识别的初步结果。固态云粒子的下落末速度远低于相同反射率因子的降水粒子,多模态/多谱峰的谱形态特征能够帮助识别混合相态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相态分类 功率谱 青藏高原地区 对流云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低频特征及其与夏季区域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2
12
作者 周兵 何金海 徐海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93-100,共8页
利用 1 995~ 1 998年中日季风实验期间拉萨等 4个高原自动天气站观测资料 ,结合 1 995 /1 996年 NCEP/NCAR逐日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低频位相结构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不同区域降水的关系。发现夏季低频感热和低频潜热具有同位... 利用 1 995~ 1 998年中日季风实验期间拉萨等 4个高原自动天气站观测资料 ,结合 1 995 /1 996年 NCEP/NCAR逐日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低频位相结构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不同区域降水的关系。发现夏季低频感热和低频潜热具有同位相 30~ 5 0 d振荡 ,当低频感热增强 ,则同期高原降水量减少 ;反之 ,则高原降水量增加。低频纬向风传播分析发现 1 995 /1 996年冬季高原是低频振荡的汇 ,2 0 0 h Pa低频纬向风在冬季与低频地面气压有显著的负相关 ,与地面低频感热的位相差为 3π/8,时间滞后约为 1周。进一步分析表明 :2 0 0 h Pa纬向风与夏季拉萨等地降水具有正相关 ,而与华北等地的降水具有负相关 ,且均能通过 α=0 .0 5信度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象要素场 低频特征 夏季 区域降水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瑞雷波相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32
13
作者 潘佳铁 李永华 +1 位作者 吴庆举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93-4006,共14页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南北地震带南段"项目325个流动宽频带台站于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记录的远震垂直向资料,利用双台法测得了3594条独立路径上的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周期10~60s瑞雷波...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南北地震带南段"项目325个流动宽频带台站于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记录的远震垂直向资料,利用双台法测得了3594条独立路径上的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周期10~60s瑞雷波的相速度分布图像.空间分辨尺度图表明,在台站覆盖范围内的绝大部分地区横向分辨率达到50km.2D相速度分布图显示,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存在较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短周期(如10s)的相速度分布主要受地表沉积层厚度的影响.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周期15s相速度图上的低速区或高低速的陡变梯度带附近,充分说明该区的强震活动与中上地壳速度结构的变化有直接关系.中等周期(如20~30s)的相速度分布主要与中下地壳速度结构、地壳厚度密切相关,小江断裂、松潘—甘孜块体呈现最显著的低速,可能暗示这两处的中、下地壳存在低速层.较长周期(如40~60s)的相速度分布与上地幔顶部热状态和构造活动(如岩浆作用)有关.滇西南地区表现为大范围的显著低速,可能暗示滇西南地区上地幔顶部物质存在部分熔融.不同构造块体下方的频散曲线,具有不同的相速度特征.腾冲火山下方的频散曲线在10~60s一直为较低的速度,尤其是到40s以后,相速度随周期的变大增速明显放缓,至60s比其他任何块体速度都低,暗示腾冲火山区下方的低速至少来自上地幔顶部(约1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 瑞雷波 相速度 面波层析成像 低速层
下载PDF
亚稳态材料的变形失稳及应力平台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旺峰 陈瑜眉 +1 位作者 滕新春 朱金华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1-56,共6页
亚稳态的 Cr Ni系奥氏体不锈钢在 - 1 96℃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发现有弹塑性失稳与应力平台现象 ,试验结果表明应变率增加 ,εphεL 增大。 XRD分析证明弹塑性失稳点是应变诱发马氏体形成起始点 ,应力平台是形变硬化和相变软化在一定应变... 亚稳态的 Cr Ni系奥氏体不锈钢在 - 1 96℃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发现有弹塑性失稳与应力平台现象 ,试验结果表明应变率增加 ,εphεL 增大。 XRD分析证明弹塑性失稳点是应变诱发马氏体形成起始点 ,应力平台是形变硬化和相变软化在一定应变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造成的 ,它与吕德斯带在试样中的传播有着本质的不同。测定计算得到 :产生单位体积分数马氏体相变所需的应变能 ,即相变能为 3.85× 1 0 6 J/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稳态材料 弹塑性变形失稳 应力平台 相变能
下载PDF
不同临床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瘤克隆IgH基因重排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吕鸣 吕有灵 +1 位作者 王磊 孔宪涛 《武警医学》 CAS 1998年第6期311-313,共3页
为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平台期脱逸机制,以克隆性IgH基因重排作为骨髓瘤细胞克隆的基因标志,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扩增结合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分析不同临床期MM骨髓瘤细胞克隆... 为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平台期脱逸机制,以克隆性IgH基因重排作为骨髓瘤细胞克隆的基因标志,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扩增结合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分析不同临床期MM骨髓瘤细胞克隆IgH基因重排方式。结果23例MM中18例检测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不同患者的重排呈多样性,同一患者不同临床期骨髓瘤细胞具有相同的IgH基因重排,3例患者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证实MM在病情演变过程中骨髓瘤细胞克隆IgH基因未发生突变或碱基置换。结论:MM平台期脱逸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IGH基因 基因重排 平台期 PCR
下载PDF
运动减脂平台期形成机制及干预研究述评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强 闻剑飞 +2 位作者 汪辉 陆保云 马祖长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68-72,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减脂平台期现象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能量代谢平衡、摄食调控、能耗效率和细胞代谢效率等因素在运动减脂平台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尝试揭示减脂平台期形成机制,为未来更加深入地...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减脂平台期现象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能量代谢平衡、摄食调控、能耗效率和细胞代谢效率等因素在运动减脂平台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尝试揭示减脂平台期形成机制,为未来更加深入地开展机制和干预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运动 减脂 平台期
下载PDF
三相云显式降水方案和高原东部“96.1”暴雪成因的中尺度数值模拟 被引量:87
17
作者 邓远平 程麟生 张小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1-414,共14页
对“96.1”高原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的天气学成因分析指出 ,欧洲阻高崩溃 ,里海—咸海横槽转竖 ,槽后向南入侵青藏高原的干冷偏北气流与槽前来自孟加拉湾和中印半岛向北不断推进的强劲西南暖湿气流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交汇而形成、发展并持... 对“96.1”高原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的天气学成因分析指出 ,欧洲阻高崩溃 ,里海—咸海横槽转竖 ,槽后向南入侵青藏高原的干冷偏北气流与槽前来自孟加拉湾和中印半岛向北不断推进的强劲西南暖湿气流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交汇而形成、发展并持续的切变线 ,是产生高原暴雪的中尺度天气系统。  通过将冰相云微物理过程参数化和三相云显式降水方案引入MM4而发展的中尺度模式模拟系统 ,在采用常规观测资料的条件下 ,基本上成功地模拟出了“96.1”高原暴雪中尺度切变线的生成、发展和演变结构。结果表明 ,发展和改进的该中尺度模式模拟系统可用于青藏高原复杂地形和下垫面上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及结构演变的数值模拟研究。  模拟的流场及诸物理场时空演变揭示 :流场辐合线与暴雪切变线时空演变一致表明 ,流场对高原中尺度系统的表征有本质上的重要性 ;散度场和涡度场相互耦合是暴雪切变线发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 ;垂直上升运动的加强和持续是水汽凝结和冻结成雪的必要条件 ;湿对流不稳定为暴雪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 ;辐合带、涡度带、上升运动区和深厚湿舌的迭置是产生暴雪的强耦合结构。模拟的暴雪带和降水量与观测分析大体一致 ,表明三相云显式降水方案基本上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暴雪 冰相云 数值模拟 三相云显式降水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在对流层上下反相变化及其与降水和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丽华 范广洲 华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50-1262,共13页
本文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中国596个测站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及其与降水和环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气温垂直变化特征分析表明:... 本文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中国596个测站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及其与降水和环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气温垂直变化特征分析表明:自1971年以来,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低层至对流层中上部气温呈现显著增暖趋势,对流层上部气温呈现显著变冷趋势,高原对流层低层至中上部气温及对流层上部气温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均呈较显著负相关,且均存在2~4 a及8~13 a的周期;夏季青藏高原地区沿27.5°N^40°N平均的气温距平垂直分布的EOF分解第一模态特征向量在对流层表现为"下降温上增温"的反相变化,其时间系数呈显著负趋势,且存在1978年及1994年的突变点。高原夏季气温在对流层的上下反相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均显示:当高原对流层低层至对流层中上部升温而对流层上部降温时,我国夏季降水表现为南方型,其中以江南至华南地区降水显著偏多而我国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偏少为主要分布特征;另外,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及我国西北的部分地区降水也明显偏少,而华北东部的局部地区、青藏高原中部及东部地区以及新疆西北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多;降水异常分布在年代际尺度上比年际尺度更显著。环流分析显示:当高原对流层低层至对流层中上部升温而对流层上部降温时东亚中高纬度地区为异常高压控制,中低纬度地区受异常低压影响。环流场与降水分布有较好的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温 反相变化 降水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Rayleigh波相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18
19
作者 潘佳铁 李永华 +2 位作者 吴庆举 丁志峰 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91-2303,共13页
本文利用喜马拉雅二期台阵674个流动地震台一年的远震垂直向观测资料,获取了18491条独立路径上的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周期10~80 s的Rayleigh波的相速度分布图.通过对比,本文与已有成像结果具有较一致的高低速分布特征... 本文利用喜马拉雅二期台阵674个流动地震台一年的远震垂直向观测资料,获取了18491条独立路径上的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周期10~80 s的Rayleigh波的相速度分布图.通过对比,本文与已有成像结果具有较一致的高低速分布特征,表明了本文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显示,研究区的相速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短周期(如10~15 s)的相速度分布与地表地形密切相关,中等周期(如20~40 s)的相速度分布受地壳厚度的影响较大.在长周期(如60~80 s),鄂尔多斯块体的高速比阿拉善块体更显著、完整,表明同属于华北板块的阿拉善地块,其上地幔结构并没有鄂尔多斯稳定.从短周期至长周期,与周缘地块相比,青藏高原始终表现出较明显的低速异常,可能暗示其具有较活跃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松潘一甘孜和北祁连块体的中上地壳均存在低速层.全球参考模型Crust1.0和Lithos1.0均不能很好地解释我们的观测频散,基于本文获得的相速度结果可在很大程度上对Crust1.0和Lithos1.0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RAYLEIGH波 相速度 远震面波层析成像 低速层
下载PDF
舰员抗冲击地砖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磊 史少华 谌勇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3年第2期166-168,共3页
抗冲击地砖具有超弹性大孔隙率蜂窝薄壁结构。建立抗冲击地砖的周期性薄壁结构单胞模型,进行冲击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抗冲击地砖在压缩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应变平台期,能够在一定载荷范围内提供足够的支撑刚度;在载荷强度达到一定值时,该... 抗冲击地砖具有超弹性大孔隙率蜂窝薄壁结构。建立抗冲击地砖的周期性薄壁结构单胞模型,进行冲击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抗冲击地砖在压缩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应变平台期,能够在一定载荷范围内提供足够的支撑刚度;在载荷强度达到一定值时,该结构能够被迅速压溃,产生瞬态大变形而吸收冲击能量。因此,抗冲击地砖是一种理想的舰员冲击防护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 抗冲击地砖 蜂窝薄壁结构 应变平台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