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1982年7月24—29日一次高原北侧槽活动过程的Q矢量分析,发现低压槽在高原上南伸时,一般槽前500 h Pa上有Q矢量辐合带,(?)·Q_(500)<0;对应200h Pa上有Q矢量辐散中心或辐散区,(?)·Q_(200)>0;同时槽线南端伴有...本文通过对1982年7月24—29日一次高原北侧槽活动过程的Q矢量分析,发现低压槽在高原上南伸时,一般槽前500 h Pa上有Q矢量辐合带,(?)·Q_(500)<0;对应200h Pa上有Q矢量辐散中心或辐散区,(?)·Q_(200)>0;同时槽线南端伴有强冷锋锋生中心。说明上升运动的维持、加强和冷锋锋生作用是低压槽在高原上南伸的重要机制。展开更多
利用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与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11月云南德钦高原暴雪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探讨南支槽与孟加拉湾风暴结合对高原东南部强烈天气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在南支槽和孟加拉湾风...利用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与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11月云南德钦高原暴雪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探讨南支槽与孟加拉湾风暴结合对高原东南部强烈天气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在南支槽和孟加拉湾风暴结合的天气尺度条件下,槽前偏南风低空急流受高原大地形阻挡产生的高原切变线是高原暴雪的直接影响系统;(2)由于地形和冷空气的作用,上升运动向北倾斜使高原对流层中上层首先出现上升运动,整层上升运动在高原切变线和次级环流上升支的共同作用下强烈发展。孟加拉湾风暴北上与南支槽结合、高原切变线北移和风暴低压临近使德钦上升运动出现三次增强;(3)南支槽前偏南风低空急流向北输送水汽,部分水汽被抬升到高空,部分水汽绕过高原东南角向下游输送。高空水汽经高原上空沿着高空西风急流向下游远距离输送。高、低空水汽通道不重合往往会影响高原及其下游强降水落区的预报。受高空水汽输送影响,高原东南部纵向岭谷区具有高层大气最先增湿的特征,近地层水汽通量长时间强烈辐合有利于高原暴雪的形成;(4)上游冷空气沿南支西风到达孟加拉湾,促使南支槽加深和维持有利于引导盂加拉湾风暴北上,南支槽前偏南风低空急流把暖湿空气输送上高原,同时横槽转竖冷空气从高原南下,冷暖空气在德钦交汇形成强锋区也是暴雪产生的一个有利条件。(5)高原暴雪的锋区结构具有中纬度锋面天气特征,在暴雪发生的锋区附近,满足倾斜位涡发展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展开更多
基于槽的客观识别方法,提出南支槽强度定义,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500 h Pa高度场识别了1953 2012年冬半年逐日南支槽分布,利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小波分析等分析了近60年南支槽的气候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支槽年...基于槽的客观识别方法,提出南支槽强度定义,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500 h Pa高度场识别了1953 2012年冬半年逐日南支槽分布,利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小波分析等分析了近60年南支槽的气候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支槽年平均活动频次为46.4次,活动最频繁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南侧(90°E 92.5°E),强度自西向东减弱;1月和5月的活动频次最高,1月和2月的强度最大;近60年南支槽活动频次有增加趋势,每年平均增加0.12次,在1960年前后发生突变,之前年平均为39.8次,之后年平均为47.5次;最显著周期为7年。对南支槽不同位置的整层水汽输送通量合成分析表明,南支槽前为水汽输送异常大值区,该水汽输送大值区随南支槽东移而东移。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2003-2013年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10 a甘肃省雨雪转换的时空分布特征,获得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相态转换的温度预报组合指标,结果表明:(1)雨雪相态转化主要发生在过渡季节的春季和秋季,占总次数的83.5%,空间上有三个高发区。(2)相态的转换发生在高原槽东移产生降水的环流形势下,通常500 h Pa冷平流清晰并沿西北、西方、北方等3条路径影响甘肃。当沿西北路径移动时,高原槽主体深厚,冷平流强度最强,河东大部发生雨雪转换,当沿西方路径移动时,高原槽浅且位置偏南,北方冷空气较弱,仅高原边坡、陇中及陇东中南部出现转换。(3)T_(地面)>3.0℃、T_(地面)<-1.0℃、-1.0℃<T_(地面)<3.0℃是雨、雪、雨夹雪相态转换的前提条件,在此前提下获得了三类站点相态转换的不同层次温度组合指标,经检验,该指标预报效果较好。
文摘本文通过对1982年7月24—29日一次高原北侧槽活动过程的Q矢量分析,发现低压槽在高原上南伸时,一般槽前500 h Pa上有Q矢量辐合带,(?)·Q_(500)<0;对应200h Pa上有Q矢量辐散中心或辐散区,(?)·Q_(200)>0;同时槽线南端伴有强冷锋锋生中心。说明上升运动的维持、加强和冷锋锋生作用是低压槽在高原上南伸的重要机制。
文摘利用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与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11月云南德钦高原暴雪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探讨南支槽与孟加拉湾风暴结合对高原东南部强烈天气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在南支槽和孟加拉湾风暴结合的天气尺度条件下,槽前偏南风低空急流受高原大地形阻挡产生的高原切变线是高原暴雪的直接影响系统;(2)由于地形和冷空气的作用,上升运动向北倾斜使高原对流层中上层首先出现上升运动,整层上升运动在高原切变线和次级环流上升支的共同作用下强烈发展。孟加拉湾风暴北上与南支槽结合、高原切变线北移和风暴低压临近使德钦上升运动出现三次增强;(3)南支槽前偏南风低空急流向北输送水汽,部分水汽被抬升到高空,部分水汽绕过高原东南角向下游输送。高空水汽经高原上空沿着高空西风急流向下游远距离输送。高、低空水汽通道不重合往往会影响高原及其下游强降水落区的预报。受高空水汽输送影响,高原东南部纵向岭谷区具有高层大气最先增湿的特征,近地层水汽通量长时间强烈辐合有利于高原暴雪的形成;(4)上游冷空气沿南支西风到达孟加拉湾,促使南支槽加深和维持有利于引导盂加拉湾风暴北上,南支槽前偏南风低空急流把暖湿空气输送上高原,同时横槽转竖冷空气从高原南下,冷暖空气在德钦交汇形成强锋区也是暴雪产生的一个有利条件。(5)高原暴雪的锋区结构具有中纬度锋面天气特征,在暴雪发生的锋区附近,满足倾斜位涡发展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文摘基于槽的客观识别方法,提出南支槽强度定义,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500 h Pa高度场识别了1953 2012年冬半年逐日南支槽分布,利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小波分析等分析了近60年南支槽的气候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支槽年平均活动频次为46.4次,活动最频繁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南侧(90°E 92.5°E),强度自西向东减弱;1月和5月的活动频次最高,1月和2月的强度最大;近60年南支槽活动频次有增加趋势,每年平均增加0.12次,在1960年前后发生突变,之前年平均为39.8次,之后年平均为47.5次;最显著周期为7年。对南支槽不同位置的整层水汽输送通量合成分析表明,南支槽前为水汽输送异常大值区,该水汽输送大值区随南支槽东移而东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