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latinum in-situ catalytic oleylamine combustion removal process for carbon supported platinum nanoparticles 被引量:1
1
作者 Qingying Zhao Huanqiao Li +3 位作者 Xiaoming Zhang Shansheng Yu Suli Wang Gongquan Su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20-125,共6页
Colloidal synthesis method such as oleylamine(OAm)-stabilized process is of great interest for obtaining uniform and highly dispersed platinum nanoparticle catalysts, yet the ligand may unavoidably inhibit their elect... Colloidal synthesis method such as oleylamine(OAm)-stabilized process is of great interest for obtaining uniform and highly dispersed platinum nanoparticle catalysts, yet the ligand may unavoidably inhibit their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Thus, fully removing these ligands is critical to activate catalyst surface. Previous research of OAm removal process pointed that thermal annealing wa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methods such as chemical washing, UV–Ozone irradiation and cyclic voltammetry sweeping, but generally resulting in undesired growth of platinum nanoparticle. Few studies concerning a more efficient ligand removal process have been published yet. In this work we proposed a platinum in-situ catalytic OAm combustion strategy to elucidate the removal mechanism of OAm ligands in thermal process and the key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were also optimized. In addition, heat flow signal based on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 measurement as a sensitive indicator, is suggested to reveal the ligand removal efficiency, which is much more reliable than the traditional spectroscopy.In comparison with commercial Pt/C sample, such a surface clean Pt/C electrocatalyst has shown an enhanced specific activity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ur removal strategy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 are highly instructive to efficient removal of different organic lig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and REMOVAL platinum IN-SITU CATALYTIC OAm COMBUSTION Carbon supported platinum electro-catalyst ORR
下载PDF
Studies of the Intramolecular Aromatic-ring Stacking Interactions in the Ternary Platinum(Ⅱ) Complexes
2
作者 SUNHong-lia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8-11,共4页
The stability constants of some ternary mixed-ligand complexes, Pt(Phen)(CA)+, where Phen=1,10-phenanthroline and CA- =carboxylate,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potentiometric pH titration in aqueous solutions(I=0.1 mo... The stability constants of some ternary mixed-ligand complexes, Pt(Phen)(CA)+, where Phen=1,10-phenanthroline and CA- =carboxylate,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potentiometric pH titration in aqueous solutions(I=0.1 mol/L, KNO 3; 25 ℃),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m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rresponding binary complexes.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ternary complexes containing phenylalkane carboxylates ligands(PCA-) are much more stable than those formed with formate and acetat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 the intramolecular aromatic-r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henanthroline ring of Phen and the phenyl moiety of ligand PCA- in the ternary mixed-ligand Pt(Phen)(PCA)- complexes. The extent of the stacking interactions, which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methylene groups between the phenyl moieties and the coordinated phenylalkane carboxylate groups, was calculated. The best-fitted stack was obtained for the complexes with 2-phenylacetate and 3-phenylpropionate as the lig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inum(Ⅱ) Mixed-ligand complex Aromatic-ring stacking Stability constant
下载PDF
Hexanuclear Complex of Platinum(II) with Cleavage Product of Cystamine Dihydrochloride by β-Mercaptoethylamine
3
作者 Asmat N. Azizova Dilqam B. Tagiyev +1 位作者 Shmid G. Gasimov Khudayar I. Gasanov 《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2016年第1期29-33,共5页
Six-nuclear complexes of Platinum(II) with cleavage of a cystamine dihydrochloride by β-mercaptoethylamine with composition [Pt<sub>6</sub>(H<sub>2</sub>NCH<sub>2</sub>CH<sub>... Six-nuclear complexes of Platinum(II) with cleavage of a cystamine dihydrochloride by β-mercaptoethylamine with composition [Pt<sub>6</sub>(H<sub>2</sub>NCH<sub>2</sub>CH<sub>2</sub>S)<sub>8</sub>]Cl<sub>4</sub>·5H<sub>2</sub>O had been syntesized for the first time. Structure of the complex had been installed together with IKS- and XRD analysis. It has been established that each atom of platinum is surrounded by two atoms of sulfur and nitrogen due to bidentate coordination of a ligand. Only two of the six platinum atoms are on the same plane;other four atoms are in the different crossing planes. Four platinum atoms form adurable metal chelate cycles, which collapse over temperature 260℃. The results of IR spectroscopy confirmed with the RS-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captoamine ligandS platinum Six-Nuclear Complexes Synthesis
下载PDF
用于高效氧还原反应的铂镨合金电催化剂
4
作者 金纯 董子豪 刘亚飞 《矿冶》 2024年第6期893-902,共10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因高效、零排放的优势成为应对能源与气候挑战、推动氢能经济的关键技术。但阴极氧气还原反应(ORR)动力学缓慢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高性能、低铂用量的先进电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对于改善阴极三相界面区域的...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因高效、零排放的优势成为应对能源与气候挑战、推动氢能经济的关键技术。但阴极氧气还原反应(ORR)动力学缓慢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高性能、低铂用量的先进电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对于改善阴极三相界面区域的氧气吸附、电子转移和传质,降低氧还原反应的动力学能垒,提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效率至关重要。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范例开发兼具高活性和稳定性的ORR催化剂,即借助稀土元素镨对铂进行调控,利用具有独特电子构型和较低电负性的镨与铂合金化产生的配体效应调控微观电子结构,改善活性位点局域电子构型和本征活性。本文采用简单的多元醇热还原法成功制备了碳载铂镨二元合金(PtPr/C)催化剂。在三电极体系ORR性能测试中,PtPr/C半波电位达0.92 V,比Pt/C高出20 mV,质量活性为商业Pt/C的4倍;在10000圈加速耐久性测试后,PtPr/C半波电位仅降13 mV,表现出比Pt/C更优异的稳定性。在氢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测试中,以PtPr/C为阴极催化剂的单电池峰值功率密度达1.92 W·cm^(-2),质量活性为0.28 A·mg Pt^(-1),远超装配商业Pt/C的单电池。XPS和DFT计算表明Pr诱导合金表面电子重构,配体效应调谐了Pt电子结构,降低d带中心,优化了催化过程中含氧中间体在三相界面的吸附/解吸行为,从而促进ORR动力学过程。这项工作为高效低铂电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氧还原反应 铂基合金 配体效应 吸附/解吸
下载PDF
血清PD-1、PD-L1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铂类治疗前后的变化
5
作者 王进隆 刘扬帆 +2 位作者 张茹 任中海 屈中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622-627,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清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在晚期NSCLC患者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铂类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选择2022年5月—2023年7月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就诊的50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 目的 探讨血清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在晚期NSCLC患者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铂类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选择2022年5月—2023年7月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就诊的50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3个周期的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铂类治疗。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周期、治疗结束时的血清PD-1、PD-L1水平,3个治疗周期结束后评估疗效,记录患者主要一般资料,重点分析血清PD-1、PD-L1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 相较于治疗前,治疗1个周期、治疗结束时患者的血清PD-1、PD-L1均下降,治疗结束时水平相较于治疗1个周期下降(P<0.05)。50例患者经过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铂类治疗3个周期,有效率为42.00%(21/50)。治疗有效、无效组PD-1、PD-L1水平组间、时点、交互对比均有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各时点的PD-1、PD-L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结束时较治疗1个周期下降(P<0.05),组间比较:无效组化疗各时点的血清PD-1、PD-L1水平均高于有效组(P<0.05)。不同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患者的PD-1、PD-L1水平对比有差异(P<0.05)。建立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晚期NSCLC患者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铂类治疗效果可能与治疗前PD-1、PD-L1水平异常过表达有关(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D-1、PD-L1对晚期NSCLC患者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铂类治疗无效存在正向交互作用,治疗前PD-1、PD-L1均过表达导致无效风险可能是均低表达时的320倍,协同效应为二者单独存在产生效应之和的3.39倍(SI=3.39)。结论 晚期NSCLC患者血清PD-1、PD-L1水平呈过表达,随着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铂类治疗的开展,患者PD-1、PD-L1水平整体有所降低,但对于治疗前PD-1、PD-L1水平异常过表达的患者,可能有治疗无效风险,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替雷利珠单抗 铂类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下载PDF
聚γ-(β-氰乙硫基)丙基硅氧烷铂配合物的合成与催化性能 被引量:5
6
作者 蔡明中 宋才生 陈江敏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40,共4页
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与丙烯腈反应,得到γ-(β-氰乙硫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后者经气相法二氧化硅固载,再与氯亚铂酸钾反应,合成了聚γ-(β-氰乙硫基)丙基硅氧烷铂配合物.研究了该铂配合物对不饱和烃与三乙氧基硅烷的硅... 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与丙烯腈反应,得到γ-(β-氰乙硫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后者经气相法二氧化硅固载,再与氯亚铂酸钾反应,合成了聚γ-(β-氰乙硫基)丙基硅氧烷铂配合物.研究了该铂配合物对不饱和烃与三乙氧基硅烷的硅氢加成反应的催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基硅氧烷 铂配合物 催化剂 硅氢加成 氰乙硫基
下载PDF
乙酰丙酮铂族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现状及用途 被引量:8
7
作者 常桥稳 刘伟平 +6 位作者 张妮 叶青松 余尧 谌喜珠 刘洋 李运烨 李春莹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8,77,共7页
结合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化学与药物研究室中进行的乙酰丙酮铂族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工作,简要介绍了乙酰丙酮铂族金属有机配合物合成现状,并概述了乙酰丙酮铂族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用途。
关键词 配位化学 乙酰丙酮铂族金属有机配合物 合成 用途
下载PDF
有机硅聚合物负载硫、硫、氮三齿配体铂配合物的合成与催化性能 被引量:5
8
作者 卢雪然 胡旭波 陈远荫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98-402,共5页
N,N-双(β-甲硫乙基)γ-(三乙氧硅基)丙胺用气相法二氧化硅固载,再与氯亚铂酸钾作用,合成了三齿型铂配合物-聚γ-[N,N-双(β-甲硫乙基)胺基]丙基倍半硅氧烷铂配合物.研究了该配合物对烯烃与三乙氧基硅烷的硅氢加成反应的催化特性.
关键词 负载型催化剂 硅氢加成 铂配合物
下载PDF
聚γ-(β-氰乙基)胺丙基硅氧烷铂配合物的合成与催化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蔡明中 宋才生 陈江敏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7-141,共5页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与丙烯腈反应,得到γ-(β-氰乙基)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后者用气相法二氧化硅固载,再与氯亚铂酸钾反应,合成了聚γ-(β-氰乙基)胺丙基硅氧烷铂配合物。研究了它对不饱和烃与三乙氧基硅烷的硅氢加成反应的催化特性。
关键词 负载型 硅氢加成 催化剂 氰乙基胺 配合物
下载PDF
多联吡啶Pt(Ⅱ)、Pd(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制氢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素芳 徐全清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84-690,共7页
把电子受体苄基紫精引入到多联吡啶中,设计合成了新型三齿多吡啶配体[HC∧N∧N(PhMV2+Ph)],并以其合成了新配合物[C1Pt{C∧N∧N(PhMV2+Ph)}](ClO4)、[C1Pd{C∧N∧N(PhMV2+Ph}](PF6)2。用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结构,证实所得... 把电子受体苄基紫精引入到多联吡啶中,设计合成了新型三齿多吡啶配体[HC∧N∧N(PhMV2+Ph)],并以其合成了新配合物[C1Pt{C∧N∧N(PhMV2+Ph)}](ClO4)、[C1Pd{C∧N∧N(PhMV2+Ph}](PF6)2。用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结构,证实所得合成产物与设计结构一致;利用UV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的光谱性质,两种配合物在可见光区有MLCT吸收;采用三组分的"S-R/D/C"体系,对配合物[C1Pt{C∧N∧N(PhMV2+Ph)}](ClO4)2的光解水制氢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ClPt{C^N^N(PhMV2+)}](PF6)2及没有实现敏化剂与电子中继体MV2+直接连接的四组分体系ClPt[C∧N∧N(PhCH3)]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光敏剂与电子受体共价连接的Pt(Ⅱ)多吡啶类配合物,制氢效果并没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联吡啶配体 Pt(II)配合物 Pd(II)配合物 氢气
下载PDF
反式构型铂配合物抗癌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承勇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2-156,共5页
人们一直认为反式构型铂配合物无抗癌活性 .但是 ,近来研究发现 ,一些反式构型的铂配合物显示了良好的抗癌活性 .本文综述了这些配合物的结构。
关键词 铂配合物 胞毒性 平面配位体 抗癌活性
下载PDF
炔基配体对2,6-双(N-乙基苯并咪唑)吡啶炔基铂(Ⅱ)配合物与G-四链体作用及抗癌活性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12
作者 欧植泽 句宝龙 +3 位作者 高云燕 王子超 黄干 钱一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86-2394,共9页
合成了三种2,6-双(N-乙基苯并咪唑)吡啶炔基铂(Ⅱ)配合物(2-4),其中配合物2的炔基配体为抗癌药物埃罗替尼.利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圆二色(CD)光谱,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等方法研究了铂(Ⅱ)配合物与人体端粒(Hetelo)和c-myc原... 合成了三种2,6-双(N-乙基苯并咪唑)吡啶炔基铂(Ⅱ)配合物(2-4),其中配合物2的炔基配体为抗癌药物埃罗替尼.利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圆二色(CD)光谱,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等方法研究了铂(Ⅱ)配合物与人体端粒(Hetelo)和c-myc原癌基因(c-myc)G-四链体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铂配合物与G-四链体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K_a>10~6L·mol^(-1)),在无碱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能诱导G-四链体的形成.含苯乙炔基团的配合物2、3能使c-myc G-四链体的熔解温度上升24℃以上,而含丙炔基团的铂配合物4仅使c-myc G-四链体的熔解温度升高9.0℃,表明炔基结构对铂(Ⅱ)配合物与G-四连体的作用有较大影响.配合物2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细胞毒性明显高于埃罗替尼及其他两种配合物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四链体 铂(Ⅱ)配合物 抗癌活性 DNA作用 炔基配体
下载PDF
金属配合物[MBr{(Ph_2PCH_2CH_2)_2C_6H_3}],[M=Pd(Ⅱ)、Pt(Ⅱ)]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3
13
作者 陆庆宁 Chaloupka S. Venanzi L.M.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7-233,共7页
合成了一个新的双膦配位体:2 ,6 - 双(二苯基膦乙基)溴苯,通过Pd0(DBA)2 ,(DBA为PhHC= CHCOCH=CHPh), Pt0(PPh3)4 和该配位体的氧化加成反应,分别得到了两个新的金属配合物:[MBr{(Ph_2PCH_2CH_2)_2C_6H_3}],[M=Pd(Ⅱ)... 合成了一个新的双膦配位体:2 ,6 - 双(二苯基膦乙基)溴苯,通过Pd0(DBA)2 ,(DBA为PhHC= CHCOCH=CHPh), Pt0(PPh3)4 和该配位体的氧化加成反应,分别得到了两个新的金属配合物:[MBr{(Ph_2PCH_2CH_2)_2C_6H_3}],[M=Pd(Ⅱ)、Pt(Ⅱ)](2),并进行了31P NMR,1 H NMR表征。通过X.射线晶体结构测定,这两个配合物的晶体学参数分别为:配合物 (1)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 Pna21, a=16.806(2)A,b=18.578(2)A,C=9.643(5)A;配合物(2)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a,a=12.364(3)A,b=17.676(4)A,C=13.672(7)A,P=94.8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螯形双膦配体 钯(Ⅱ) 铂(Ⅱ) 配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下载PDF
新型环状金属Pt(Ⅱ)配合物:合成、晶体结构及光谱性质
14
作者 曹迁永 傅文甫 +1 位作者 贾临芳 于明明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0-377,共8页
合成了一种新的环状金属配体4 甲氧甲酰基 6 (4 甲基苯基) 2,2′ 联吡啶(HL)及它的单核与双核Pt(Ⅱ)配合物[Pt(L)PPh3](ClO4)(1)与[Pt2L2(μ dppm)](ClO4)2(2)(dppm=二(二苯基磷) 甲烷),并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及光物理性质.配合物2的晶体... 合成了一种新的环状金属配体4 甲氧甲酰基 6 (4 甲基苯基) 2,2′ 联吡啶(HL)及它的单核与双核Pt(Ⅱ)配合物[Pt(L)PPh3](ClO4)(1)与[Pt2L2(μ dppm)](ClO4)2(2)(dppm=二(二苯基磷) 甲烷),并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及光物理性质.配合物2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中心金属离子Pt(Ⅱ)呈扭曲平面正方形构型,桥配体dppm连接两个金属中心,0.3375nm的Pt┄Pt距离表明双核配合物中存在金属 金属相互作用.两配合物在~450nm处的肩峰归属于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MLCT)吸收,在固体及溶液中均观测到强烈的光致磷光发射.配合物1在固态时620nm的低能发射归属为3(π π)跃迁,并暗示配合物1晶体结构中存在分子间配体 配体相互作用,然而在溶液中仅观察到3MLCT发射光谱,但配合物2在固态及溶液中都观察到明显的金属和金属相互作用到配体的电荷转移(3MMLCT)发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金属配体 Pt(Ⅱ)配合物 晶体结构 发射光谱
下载PDF
基于多芳环多吡啶配体的单功能铂配合物DNA结合研究
15
作者 陈司汉 周炳荣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35-38,共4页
目的验证配体2,4,6-三[二(2-吡啶甲基)-氨甲基苯基]-1,3,5-三嗪(L4)配合物的DNA结合能力。方法合成一个多芳环多吡啶配体2,4,6-三[二(2-吡啶甲基)-氨甲基苯基]-1,3,5-三嗪(L4)。配体(L4)与Pt(DMSO)2Cl2反应得到配合物4,表征配合物,通过... 目的验证配体2,4,6-三[二(2-吡啶甲基)-氨甲基苯基]-1,3,5-三嗪(L4)配合物的DNA结合能力。方法合成一个多芳环多吡啶配体2,4,6-三[二(2-吡啶甲基)-氨甲基苯基]-1,3,5-三嗪(L4)。配体(L4)与Pt(DMSO)2Cl2反应得到配合物4,表征配合物,通过紫外、荧光和凝胶电泳的方法研究了配合物4的DNA结合能力。结果紫外和荧光实验表明该配合物均可与DNA嵌入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2.1×104M-1、2.78×107M-1。凝胶电泳实验表明配合物可使DNA超螺旋形式完全解旋,有效扰乱DNA的二级结构。结论配体2,4,6-三[二(2-吡啶甲基)-氨甲基苯基]-1,3,5-三嗪(L4)配合物与DNA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可以缓慢结合形成DNA的加合物,并且能够有效扰乱DNA构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配体 DNA结合 合成
下载PDF
(1~iR,1^(ii)R,2~iR,2^(ii)R)-N^i,N^(ii)-(1,3-亚苯基双(亚甲基))环己烷-1,2-二胺作为配体的双核铂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
16
作者 高传柱 陈骥 +6 位作者 王天帅 张艳 钱韵旭 杨波 苟少华 董鹏 张英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88-2196,共9页
以(1iR,1iiR,2iR,2iiR)-Ni,Nii-(1,3-亚苯基双(亚甲基))环己烷-1,2-二胺(HL)作为配体,设计并合成了7种双核铂配合物,并利用IR,1H NMR,13C NMR,ESI-MS和元素分析等进行了表征。通过MTT法测定目标双核铂配合物对人类Hep G-2,A549,HCT-116... 以(1iR,1iiR,2iR,2iiR)-Ni,Nii-(1,3-亚苯基双(亚甲基))环己烷-1,2-二胺(HL)作为配体,设计并合成了7种双核铂配合物,并利用IR,1H NMR,13C NMR,ESI-MS和元素分析等进行了表征。通过MTT法测定目标双核铂配合物对人类Hep G-2,A549,HCT-116和MCF-7四种癌细胞系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所有的化合物对Hep G-2,A549和HCT-116细胞系均表现了良好的细胞毒活性,但对MCF-7细胞系均无活性。其中,以3-羟基环丁烷-1,1-二羧酸为离去基团的配合物P7对HepG-2和A549细胞系的活性优于卡铂,对HCT-116细胞系的活性接近于奥沙利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铂(Ⅱ)配合物 手性配体 体外细胞毒性
下载PDF
不同取代基对喹啉铂(Ⅱ)配合物发光材料光量子效率的影响
17
作者 赫奕梅 程凤梅 李海东 《化学世界》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65-169,共5页
以2,4-二苯基喹啉及其衍生物为芳香配体,选用乙酰丙酮为辅助配体,合成铂(Ⅱ)配合物发光材料。通过改变喹啉基团上取代基团的种类,特别是引入树枝状的叔丁基咔唑结构,增加了空间位阻,合理调控了分子间距离,抑制了分子间相互作用,最终提... 以2,4-二苯基喹啉及其衍生物为芳香配体,选用乙酰丙酮为辅助配体,合成铂(Ⅱ)配合物发光材料。通过改变喹啉基团上取代基团的种类,特别是引入树枝状的叔丁基咔唑结构,增加了空间位阻,合理调控了分子间距离,抑制了分子间相互作用,最终提高了铂(Ⅱ)配合物的光量子效率,使发光量子效率提高至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二苯基喹啉 铂(Ⅱ)配合物 配体 合成 发光材料
下载PDF
1R,3S-1,2,2-三甲基-1,3-环戊二胺为配体的铂髤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联红 刘芸 +2 位作者 袁阜平 尤启冬 苟少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75-780,共6页
本文合成了9种含有由天然D(+)鄄樟脑衍生的1R,3S鄄1,2,2鄄三甲基鄄1,3鄄环戊二胺(A)为配体的铂髤配合物[Pt髤AX]{其中,X=(CH2)3C(COO-)2(1,1鄄环丁烷二羧酸根),2CH3OCH2COO-,2CH3CH2OCH2COO-,2CH3(CH2)3OCH2COO-,[OCH(CH3)COO]2-(乳酸根... 本文合成了9种含有由天然D(+)鄄樟脑衍生的1R,3S鄄1,2,2鄄三甲基鄄1,3鄄环戊二胺(A)为配体的铂髤配合物[Pt髤AX]{其中,X=(CH2)3C(COO-)2(1,1鄄环丁烷二羧酸根),2CH3OCH2COO-,2CH3CH2OCH2COO-,2CH3(CH2)3OCH2COO-,[OCH(CH3)COO]2-(乳酸根),(OCH2COO)2-(乙醇酸根),2CH3OCH2CH2OCH2COO-,2CH3CH2OCH2CH2OCH2COO-和2CH3(CH2)3OCH2CH2OCH2COO-}。通过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谱和电喷雾质谱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体外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配合物对A549人肺癌细胞和HCT鄄116人结肠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R 3S-1 2 2-三甲基-1 3-环戊二胺 铂配合物 合成 表征 抗肿瘤活性 经典构效关系 手性配体
下载PDF
混合配位络合物在铂族元素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9
作者 李焕然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S1期166-167,共2页
对90年代铂族元素在分光光度法,溶剂萃取和协同萃取中应用混合配位络合物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引用参考文献26篇.
关键词 铂族元素 混合配位络合物 协同萃取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伸勇 张荣久 +1 位作者 张奕华 沈宏 《药学进展》 CAS 2004年第6期253-257,共5页
自从顺铂作为第一代抗肿瘤药物被开发利用以来 ,人们一直在寻找广谱、高活性、低毒性和无交叉耐药性的铂类抗肿瘤药物 ,合成和筛选出各种铂络合物。分别介绍根据不同设计思路合成的四价铂络合物、具有活性配体的铂络合物、生物载体为配... 自从顺铂作为第一代抗肿瘤药物被开发利用以来 ,人们一直在寻找广谱、高活性、低毒性和无交叉耐药性的铂类抗肿瘤药物 ,合成和筛选出各种铂络合物。分别介绍根据不同设计思路合成的四价铂络合物、具有活性配体的铂络合物、生物载体为配体的靶向铂络合物、反式铂络合物和具有立体位阻效应的铂络合物及其抗肿瘤活性 ,综述当前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络合物 配体 离去基团 毒性 耐药性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