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成藏组合划分与分布评价
被引量:
22
1
作者
苏复义
周文
+2 位作者
金文辉
邓虎成
刘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2-590,共9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成藏组合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在划分过程中,主要根据成藏组合的定义,并充分考虑目的层的:①烃源岩分布和砂体分布;②构造、古构造分布、主要断裂分布及油气运移疏导系统空间分布;③所在成藏组合主要烃...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成藏组合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在划分过程中,主要根据成藏组合的定义,并充分考虑目的层的:①烃源岩分布和砂体分布;②构造、古构造分布、主要断裂分布及油气运移疏导系统空间分布;③所在成藏组合主要烃源岩分布;④所在成藏组合盖层分布,特别是区域性盖层分布。另外,还考虑目前认识的构造圈闭及可能的其他圈闭分布情况,并分析含油气系统的保存情况。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划分为6个成藏组合:长10—长7下部成藏组合、长7—长5中部成藏组合、长7—长4+5中部成藏组合、长4+5—长3上部成藏组合、长4+5—长2上部成藏组合和长4—长1上部成藏组合。通过对各组合的生、储、盖层分析,认为中生界成藏组合主要分布在伊-陕斜坡西北部、东南部、西南部和天环坳陷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组合
含油气系统
中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
84
2
作者
李士祥
邓秀芹
+2 位作者
庞锦莲
吕剑文
刘鑫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8-807,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大型中生代含油气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为盆地主要含油层系,该含油层系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期大的构造运动。通过中、新生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应力场分析以及构造热事件研究,结合裂缝性质、...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大型中生代含油气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为盆地主要含油层系,该含油层系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期大的构造运动。通过中、新生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应力场分析以及构造热事件研究,结合裂缝性质、裂缝方位及裂缝中包裹体特征等,讨论了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研究认为盆地主要发育E—W向、NNE向和NE向三组区域性裂缝。其中,弱充填的NE向剪裂缝为印支期S—N向挤压环境下形成的剪裂缝,或基底断裂形成的诱导张裂缝;近E—W向展布的弱充填裂缝为燕山期NW—SE挤压环境下形成的剪切裂缝;强烈充填的NNE向张裂缝形成于喜山期NNW—SSE拉张环境。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所经历的每一期构造运动都对盆内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控制作用。印支运动使得盆地沉积了中生界最为重要的一套烃源岩;燕山运动产生的构造热事件使烃源岩达到了生排烃高峰期,使得油气成藏大多定型于燕山期;喜山运动使油气进行大规模的运移和调整,从而使中生界上部油气的分布与基底断裂带走向相吻合。中、新生代这三期构造运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发展和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喜山运动
构造应力场
裂缝
油气成藏
中、新生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鄂南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体系划分与富集区预测
被引量:
17
3
作者
尹伟
郑和荣
+5 位作者
胡宗全
刘春燕
伍新和
李松
陈纯芳
高金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1-598,共8页
在典型油藏解剖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成藏体系概念和划分原则,结合烃源岩、源-储组合样式、油藏特征和成藏机制等,将鄂南地区中生界划分为近源成藏体系和远源成藏体系两类。前者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具有"近源成藏"特征,运移...
在典型油藏解剖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成藏体系概念和划分原则,结合烃源岩、源-储组合样式、油藏特征和成藏机制等,将鄂南地区中生界划分为近源成藏体系和远源成藏体系两类。前者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具有"近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短,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压力,隐性输导,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优质烃源岩、有利储集体和构造背景,油气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近源相控";后者油藏类型以构造、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具有"远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长,运移主要动力为浮力,输导体系以通源断裂为主,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通源断裂、局部构造和有利砂体,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远源断控"。近源成藏体系源储空间呈"三明治"结构,直接大面积接触,具有"近水楼台"成藏优势,生烃高峰期与关键成藏期一致,油气就近大面积充注成藏,是下一步勘探首选领域。其中,长9-长8-长7近源成藏体系Ⅰ类富集有利区是大中型油气田重要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利富集区
近源成藏
远源成藏
油气成藏体系
中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岩性油藏形成规律综述
被引量:
59
4
作者
刘显阳
惠潇
李士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64-974,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为典型的大型内陆坳陷湖盆,含油层系主要为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长7优质烃源岩为中生界油藏的主要源岩,异常高压为中生界低渗透储层油气大规模运移的主要动力,孔隙性砂体和裂缝系统是中生界石油运移的主要通...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为典型的大型内陆坳陷湖盆,含油层系主要为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长7优质烃源岩为中生界油藏的主要源岩,异常高压为中生界低渗透储层油气大规模运移的主要动力,孔隙性砂体和裂缝系统是中生界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多种输导体系和异常压力的有效组合控制了油藏的展布特征。利用储层成岩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测年和沥青期次等多种方法对成藏期次进行了分析,认为中生界油藏的形成为连续充注一期成藏的特点,成藏期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早白垩世早期、中期和晚期,主成藏期为早白垩世中期的中期成藏阶段。总结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形成规律,在长7优质烃源岩欠压实作用和生烃增压共同产生异常高压生的作用下,原油通过互相叠置的相对高渗砂体向上、向下运移,在长4+5、长6、长8形成大规模岩性油藏,并通过微裂缝和前侏罗纪古河输导体系,在长2及侏罗系形成了构造—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低渗透岩性油藏
成藏期次
成藏动力
输导体系
中生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成藏组合划分与分布评价
被引量:
22
1
作者
苏复义
周文
金文辉
邓虎成
刘岩
机构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2-590,共9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02-01)
文摘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成藏组合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在划分过程中,主要根据成藏组合的定义,并充分考虑目的层的:①烃源岩分布和砂体分布;②构造、古构造分布、主要断裂分布及油气运移疏导系统空间分布;③所在成藏组合主要烃源岩分布;④所在成藏组合盖层分布,特别是区域性盖层分布。另外,还考虑目前认识的构造圈闭及可能的其他圈闭分布情况,并分析含油气系统的保存情况。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划分为6个成藏组合:长10—长7下部成藏组合、长7—长5中部成藏组合、长7—长4+5中部成藏组合、长4+5—长3上部成藏组合、长4+5—长2上部成藏组合和长4—长1上部成藏组合。通过对各组合的生、储、盖层分析,认为中生界成藏组合主要分布在伊-陕斜坡西北部、东南部、西南部和天环坳陷南部。
关键词
成藏组合
含油气系统
中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Keywords
play; petroleum system; mesozoic; ordos basin
分类号
TE12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
84
2
作者
李士祥
邓秀芹
庞锦莲
吕剑文
刘鑫
机构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出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8-807,共10页
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项目(编号:06-01A-01-01(B))
国家示范工程(编号:2008ZX05044)资助
文摘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大型中生代含油气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为盆地主要含油层系,该含油层系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期大的构造运动。通过中、新生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应力场分析以及构造热事件研究,结合裂缝性质、裂缝方位及裂缝中包裹体特征等,讨论了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研究认为盆地主要发育E—W向、NNE向和NE向三组区域性裂缝。其中,弱充填的NE向剪裂缝为印支期S—N向挤压环境下形成的剪裂缝,或基底断裂形成的诱导张裂缝;近E—W向展布的弱充填裂缝为燕山期NW—SE挤压环境下形成的剪切裂缝;强烈充填的NNE向张裂缝形成于喜山期NNW—SSE拉张环境。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所经历的每一期构造运动都对盆内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控制作用。印支运动使得盆地沉积了中生界最为重要的一套烃源岩;燕山运动产生的构造热事件使烃源岩达到了生排烃高峰期,使得油气成藏大多定型于燕山期;喜山运动使油气进行大规模的运移和调整,从而使中生界上部油气的分布与基底断裂带走向相吻合。中、新生代这三期构造运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发展和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喜山运动
构造应力场
裂缝
油气成藏
中、新生代
Keywords
ordos
basin
Indo-China movement
Yanshanian movement
Himalayan movem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fracture
petroleum
accumulation
mesozoic
and Cenozoic
分类号
TE12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南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体系划分与富集区预测
被引量:
17
3
作者
尹伟
郑和荣
胡宗全
刘春燕
伍新和
李松
陈纯芳
高金慧
机构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1-598,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2-006)
中国石化科技部项目(P09014)
文摘
在典型油藏解剖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成藏体系概念和划分原则,结合烃源岩、源-储组合样式、油藏特征和成藏机制等,将鄂南地区中生界划分为近源成藏体系和远源成藏体系两类。前者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具有"近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短,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压力,隐性输导,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优质烃源岩、有利储集体和构造背景,油气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近源相控";后者油藏类型以构造、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具有"远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长,运移主要动力为浮力,输导体系以通源断裂为主,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通源断裂、局部构造和有利砂体,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远源断控"。近源成藏体系源储空间呈"三明治"结构,直接大面积接触,具有"近水楼台"成藏优势,生烃高峰期与关键成藏期一致,油气就近大面积充注成藏,是下一步勘探首选领域。其中,长9-长8-长7近源成藏体系Ⅰ类富集有利区是大中型油气田重要的勘探方向。
关键词
有利富集区
近源成藏
远源成藏
油气成藏体系
中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Keywords
play
fairway; near-source accumulation; far-source accumulation;
petroleum
accumulation system;
mesozoic;
ordos
basin
分类号
TE12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岩性油藏形成规律综述
被引量:
59
4
作者
刘显阳
惠潇
李士祥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出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64-974,共11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44和2011ZX05001)资助
文摘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为典型的大型内陆坳陷湖盆,含油层系主要为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长7优质烃源岩为中生界油藏的主要源岩,异常高压为中生界低渗透储层油气大规模运移的主要动力,孔隙性砂体和裂缝系统是中生界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多种输导体系和异常压力的有效组合控制了油藏的展布特征。利用储层成岩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测年和沥青期次等多种方法对成藏期次进行了分析,认为中生界油藏的形成为连续充注一期成藏的特点,成藏期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早白垩世早期、中期和晚期,主成藏期为早白垩世中期的中期成藏阶段。总结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形成规律,在长7优质烃源岩欠压实作用和生烃增压共同产生异常高压生的作用下,原油通过互相叠置的相对高渗砂体向上、向下运移,在长4+5、长6、长8形成大规模岩性油藏,并通过微裂缝和前侏罗纪古河输导体系,在长2及侏罗系形成了构造—岩性油藏。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低渗透岩性油藏
成藏期次
成藏动力
输导体系
中生界
Keywords
ordos
basin
low permeability lithologic reservoi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
petroleum
accumula-tion force
carrier system
mesozoic
分类号
TE122.3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成藏组合划分与分布评价
苏复义
周文
金文辉
邓虎成
刘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李士祥
邓秀芹
庞锦莲
吕剑文
刘鑫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8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鄂南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体系划分与富集区预测
尹伟
郑和荣
胡宗全
刘春燕
伍新和
李松
陈纯芳
高金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岩性油藏形成规律综述
刘显阳
惠潇
李士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5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