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vel insights into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of large yellow croakers(Larimichthys crocea)and pathogenic bacterium 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using time-resolved dual RNA-seq of infected spleens 被引量:5
1
作者 Yi Tang Ge Xin +7 位作者 Ling-Min Zhao Li-Xing Huang Ying-Xue Qin Yong-Quan Su Wei-Qiang Zheng Bin Wu Nan Lin Qing-Pi Yan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14-327,共14页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are highly complex,involving large dynamic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during infection. These interactions are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ing anti-infection immunity of hosts, as well as the p...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are highly complex,involving large dynamic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during infection. These interactions are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ing anti-infection immunity of hosts, as well as the pathogenesis of pathogens. For bacterial pathogens interacting with animal hosts, timeresolved dual RNA-seq of infected tissue is difficult to perform due to low pathogen load in infected tissue. In this study, an acute infection model of Larimichthys crocea infected by 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was established. The spleens of infected fish exhibited typical symptoms, with a maximum bacterial load at two days post-injection(dpi). Time-resolved dual RNA-seq of infected spleens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study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between L. crocea and P.plecoglossicida. The spleens of infected L. crocea were subjected to dual RNA-seq, and transcriptome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noninfected spleens or in vitro cultured bacteria. Results showed that pathogen-host interactions were highly dynamically regulated, with corresponding fluctuations in host and pathogen transcriptomes during infection.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many immunogenes involved in 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and other immunerelated pathways wer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during the infection period. Furthermore, metabolic processes and the use of oxygen in L. crocea were strongly affected by P. plecoglossicida infection. The WGCN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tabolic process wa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entire immune process.For P. plecoglossicida,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motility-related genes and flagellum assemblyrelated genes wer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y help to elucidat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L. crocea and P.plecoglossici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imichthys crocea 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Dual RNA-seq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Dynamic transcriptome
下载PDF
Transcriptomic and metabolomic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the flgK gene in the pathogenicity of 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to orange-spotted grouper(Epinephelus coioides)
2
作者 Biao Yuan Ling-Min Zhao +6 位作者 Zhi-Xia Zhuang Xiao-Ru Wang Qi Fu Hua-Bin Huang Li-Xing Huang Ying-Xue Qin Qing-Pi Yan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952-965,共14页
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is the pathogen responsible for visceral white spot disease in large yellow croaker(Larimichthys crocea)and orangespotted grouper(Epinephelus coioides).Previously,RNA sequencing showed that... 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is the pathogen responsible for visceral white spot disease in large yellow croaker(Larimichthys crocea)and orangespotted grouper(Epinephelus coioides).Previously,RNA sequencing showed that P.plecoglossicida flgK gene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orange-spotted grouper spleens during infection.To explore the role of flgK in P.plecoglossicida pathogenicity,RNA interference(RNAi)was performed to silence the P.plecoglossicida flgK gene,and the mutant(flgK-RNAi strain)with the best silencing efficiency(89.40%)was chosen for further study.Results showed that flgK gene silencing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P.plecoglossicida motility,adhesion,and biofilm formation.Compared to those fish infected with the wild-type strain of P.plecoglossicida,orange-spotted grouper infected with the flgK-RNAi strain showed a 55%increase in the survival rate and a one-day delay in time of first death,with fewer pathogens in the spleen and fewer white spots on the spleen surface.RNAi of flgK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transcriptome and metabolome of the spleen in infected orange-spotted grouper.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enrichm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type lectin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ly changed immune-related pathway and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ignaling pathway was related to multiple immunerelated pathways.Furthermore,arginine biosynthesis and 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ly changed metabolism-related pathways.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flgK is a virulence gene of P.plecoglossicida.Furthermore,flgK appears to b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motility,adhesion,and biofilm formation in P.plecoglossicida,as well as in the regulation of inflammatory and immune responses of orange-spotted grouper to P.plecoglossicida inf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ange-spotted grouper 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flgK PATHOGENICITY Transcriptome METABOLOME
下载PDF
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核酸适配体的SELEX筛选 被引量:1
3
作者 林筱钧 许净 +4 位作者 郑江 鄢庆枇 高得骥 范云庭 黄将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3-590,共8页
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主要致病菌。核酸适配体,因其亲和力高、特异性好等多个优点,在微生物检测等多个领域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以变形假单胞菌为靶目标,采用SELEX筛选方法,从高频序列中筛选... 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主要致病菌。核酸适配体,因其亲和力高、特异性好等多个优点,在微生物检测等多个领域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以变形假单胞菌为靶目标,采用SELEX筛选方法,从高频序列中筛选获得了变形假单胞菌的5个核酸适配体,测定了这些核酸适配体对变形假单胞菌的亲和特异性及其亲和常数(K_(d))和最大亲和力(A_(m)),并对其二级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5个核酸适配体对变形假单胞菌的亲和力是其他非目标菌(嗜水气单胞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大肠杆菌、迟钝爱德华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的10倍以上,体现出了较好的亲和特异性。测定了5个核酸适配体(#1、#2、#3、#4、#5)的K_(d)和A_(m),相应的K_(d)值分别为(25.77±6.11)、(7.14±1.86)、(19.59±3.01)、(83.22±22.45)、(34.31±8.76) nmol/L,A_(m)值分别为(789.23±38.46)、(1392.27±58.03)、(3012.50±106.19)、(1457.99±171.32)、(1070.91±70.16) nmol/L。二级结构模拟发现核酸适配体对靶标的结合能力可能主要与其二级结构中的大中型环有关。相关研究对于变形假单胞菌的快速检测及其病害防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假单胞菌 核酸适配体 亲和常数 最大亲和力 二级结构
下载PDF
浅析大黄鱼源变形假单胞菌的流行与防控
4
作者 陈庆荣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年第2期121-125,共5页
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一类重要的鱼类条件致病菌,可感染多种海、淡水养殖鱼类。变形假单胞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是网箱养殖大黄鱼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海水网箱养殖中,患病大黄鱼没有明显的外观症状,给疾病的诊断... 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一类重要的鱼类条件致病菌,可感染多种海、淡水养殖鱼类。变形假单胞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是网箱养殖大黄鱼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海水网箱养殖中,患病大黄鱼没有明显的外观症状,给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从病原入侵大黄鱼的部位、发病症状、流行季节、发病地域、防治措施等方面综述变形假单胞菌的相关内容,并从养殖管理、药物防治和疫苗开发3个方面提出防治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策略,提出降低养殖密度、做好养殖管理是目前防治该病最主要的手段,期望为这一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推动大黄鱼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变形假单胞菌 内脏白点病 防控策略
下载PDF
一株变形假单胞菌吸附模拟废水中Cd(Ⅱ)的条件 被引量:2
5
作者 郭俊 许子龙 +1 位作者 郑晓丹 许旭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049-2053,共5页
本文研究了理化因素对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C-18吸附Cd(Ⅱ)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浓度1.2 g/L、Cd(Ⅱ)初始浓度100 mg/L、pH7.0、温度30℃、转速200 r/min的条件下,吸附12 h... 本文研究了理化因素对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C-18吸附Cd(Ⅱ)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浓度1.2 g/L、Cd(Ⅱ)初始浓度100 mg/L、pH7.0、温度30℃、转速200 r/min的条件下,吸附12 h,菌株C-18对Cd(Ⅱ)的吸附率和吸附量分别达到88.8%和74 mg/g。在金属离子Zn(Ⅱ)、Pb(Ⅱ)、Cu(Ⅱ)、Ag(Ⅰ)共存的条件下,菌株C-18对Cd(Ⅱ)的吸附效果明显受到影响,4种金属离子对菌株C-18吸附Cd(Ⅱ)的影响顺序为Cu(Ⅱ)>Zn(Ⅱ)>Pb(Ⅱ)>Ag(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吸附 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Cd(Ⅱ) 吸附条件
下载PDF
大黄鱼致病香鱼假单胞菌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及其感染检测的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袁雪梅 葛明峰 +3 位作者 安树伟 张继挺 陶震 王国良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9-553,共5页
为探讨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发病机理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文设计了不同梯度的盐度、温度和p H值对致病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的生长影响以及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 为探讨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发病机理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文设计了不同梯度的盐度、温度和p H值对致病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的生长影响以及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对大黄鱼肾和脾靶器官进行养殖周期中的致病菌感染检测.结果显示,香鱼假单胞菌的适宜生长盐度为0~25,最适生长温度为28~37℃,最适生长p H值为7左右,适宜在大黄鱼养殖海区环境中生长繁殖.在较低水温时香鱼假单胞菌对大黄鱼的感染率较高,这与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发生季节相吻合,但有关较低水温感染病原菌导致病害发生的致病机理有待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大黄鱼 香鱼假单胞菌 环境因子 感染检测
下载PDF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内脏白点病病原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胡娇 张飞 +6 位作者 徐晓津 苏永全 覃映雪 马英 张艺 韩坤煌 鄢庆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9-417,共9页
于2013年4月从宁德患内脏白点病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中分离得到两株优势菌NZBD9和NZBD11,这两株菌在16—19°C条件下回归感染能引起大黄鱼内脏白点病,而在7—10°C和24—27°C条件下同样的人工感染不能致病,从而... 于2013年4月从宁德患内脏白点病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中分离得到两株优势菌NZBD9和NZBD11,这两株菌在16—19°C条件下回归感染能引起大黄鱼内脏白点病,而在7—10°C和24—27°C条件下同样的人工感染不能致病,从而证实这两株菌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经16S rDNA基因的测序和时间飞行质谱微生物鉴定仪分析,NZBD9和NZBD11同为变形假单胞菌。药敏性实验结果显示NZBD9对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和四环素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病鱼的肝脏、脾脏、头肾等组织中均出现明显病症,如变性和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变形假单胞菌 内脏白点病 致病性
下载PDF
50味中药与8种抗生素对变形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被引量:9
8
作者 徐晓津 李秀华 +4 位作者 马一帆 李慧耀 祁欣 郑江 鄢庆枇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6期409-418,共10页
用牛津杯法选择诃子、大黄、黄连等50种单方中药对变形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并选用抑菌作用较好的药物组成复方二联、三联中药,药物质量浓度为60,240 mg/mL。结果表明:单方中药中,诃子对变形假单胞菌抑菌作用明显... 用牛津杯法选择诃子、大黄、黄连等50种单方中药对变形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并选用抑菌作用较好的药物组成复方二联、三联中药,药物质量浓度为60,240 mg/mL。结果表明:单方中药中,诃子对变形假单胞菌抑菌作用明显,为极敏感;复方二联中药中,240 mg/mL的诃子+白芍等4种对变形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明显,为极敏感;复方三联中药中,60 mg/mL的黄连+板蓝根+黄柏等5种对变形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为极敏感,240 mg/mL的黄连+连翘+黄芪等6种对变形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为极敏感;变形假单胞菌对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硫酸新霉素及硫酸庆大霉素4种药物高度敏感。由此认为黄连+板蓝根+黄柏等11个复方三联中药与恩诺沙星对变形假单胞菌抑菌作用最强,同时筛选出多个抑菌作用效果良好的复方三联中药和抗生素,可用于鱼病防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假单胞菌 中药 抗生素 抑菌作用
下载PDF
香鱼假单胞菌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7
9
作者 周涛 张继挺 王国良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39,共5页
为建立香鱼假单胞菌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 Bank中登录的rpo D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以该菌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其180 bp的rop D基因片段,并克隆于p MD18-T载体中,以纯化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建立了香鱼假单胞... 为建立香鱼假单胞菌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 Bank中登录的rpo D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以该菌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其180 bp的rop D基因片段,并克隆于p MD18-T载体中,以纯化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建立了香鱼假单胞菌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在1.9×103拷贝/μL^1.9×108拷贝/μ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灵敏度可达1.9×103拷贝/μL;该方法对恶臭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创伤弧菌等病原菌DNA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特异性良好;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不仅能够快速检测香鱼假单胞菌,还能够对该病原菌感染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研究,为大黄鱼香鱼假单胞菌感染导致的内脏白点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控提供一个新的检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oD基因 香鱼假单胞菌 荧光定量PCR SYBR Green
下载PDF
杀香鱼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转录调控蛋白ExsA突变株的构建及其对大黄鱼的毒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杰 郭海杰 +1 位作者 高丽婷 毛芝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3-621,共9页
杀香鱼假单胞菌是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致病菌,感染该菌常会导致养殖大黄鱼很高的死亡率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病原株NB2011编码典型的Ⅲ型分泌系统,可能是该菌重要的毒力因子,ExsA是控制此分泌系统表达的重要调控蛋白。为确认ExsA在NB2011... 杀香鱼假单胞菌是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致病菌,感染该菌常会导致养殖大黄鱼很高的死亡率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病原株NB2011编码典型的Ⅲ型分泌系统,可能是该菌重要的毒力因子,ExsA是控制此分泌系统表达的重要调控蛋白。为确认ExsA在NB2011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开发有效疫苗,实验采用双交换同源重组法构建了ExsA内部序列被卡那霉素基因替换的突变株,检测突变株与野生株对鼠巨噬细胞J774的黏附、内化和胞内增殖特性,并比较对大黄鱼的毒力变化,同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人工感染后大黄鱼内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对突变株的内化率降低,内化的细菌在12 h内被清除,野生株在内化后虽然一段时间内数量稍有下降,12~24 h期间数量急剧上升;突变株对大黄鱼的96 h LD_(50)为2.59×10~7/mL,比野生株高数百倍;电镜切片中未观察到组织内有菌体的存在,表明突变株的毒力明显减弱,可以作为弱毒疫苗的开发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杀香鱼假单胞菌 Ⅲ型分泌系统转录调控蛋白ExsA 突变 毒力
下载PDF
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的遗传学和血清学聚类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斌福 陈秀锦 +4 位作者 池洪树 徐梦婷 陈佳 林能锋 龚晖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09-1116,共8页
【目的】内脏白点病是冬春季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最主要的细菌性疾病,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内脏白点病的主要病原。分析大黄鱼来源的变形假单胞菌病原聚类特征,为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流行规律研究和科学... 【目的】内脏白点病是冬春季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最主要的细菌性疾病,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内脏白点病的主要病原。分析大黄鱼来源的变形假单胞菌病原聚类特征,为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流行规律研究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克隆7株不同时空来源的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16S rDNA、gyrB,测序并构建进化树;制备上述菌株的O-特异链血清(O抗原血清)与鞭毛蛋白血清(H抗原血清),进行菌体凝集试验。【结果】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表明,所有的变形假单胞菌聚为一簇;O抗原和H抗原凝集结果表明,7株变形假单胞菌以及变形假单胞菌标准株均会发生凝集反应,凝集效价也无明显区别,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ene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不发生凝集反应。【结论】本研究所用的7株不同时空来源的变形假单胞菌亲缘关系接近,可能具有共同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变形假单胞菌 16S rDNA GYRB 血清菌体凝集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大黄鱼抗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秀霞 池洪树 +5 位作者 许斌福 谢岸桦 徐梦婷 张丽娟 罗土炎 龚晖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0-387,共8页
为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感染能力的影响,首先通过体外试验测定PNS对变形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然后将PNS溶液腹腔注射体质量为20~3... 为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感染能力的影响,首先通过体外试验测定PNS对变形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然后将PNS溶液腹腔注射体质量为20~30 g的大黄鱼,3 d后用浓度为1.02×10^(9)CFU/L的变形假单胞菌浸泡感染2 h,并测定感染前后全脾和后肾组织中的相对含菌量及TNF-α等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50、25 mg/mL的PNS体外抑菌效果显著(P<0.05);PNS注射给药的大黄鱼(PNS组)在变形假单胞菌感染后8 d时的存活率较生理盐水注射组(对照组)高18.46%(P>0.05);变形假单胞菌感染后第4、8天,PNS组大黄鱼脾、后肾组织中的相对含菌量略低于对照组(P>0.05);PNS组脾组织TNF-α蛋白表达水平在感染变形假单胞菌前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其mRNA转录水平在感染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PNS在体外对变形假单胞菌具有抑制效果,注射PNS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黄鱼抗变形假单胞菌感染的能力,降低感染后脾和后肾组织中的菌量,调控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提高感染后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三七总皂苷 变形假单胞菌 免疫相关因子
下载PDF
复方中药及其与抗生素联用对斜带石斑鱼变形假单胞菌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晓津 李秀华 +4 位作者 马一帆 李慧耀 祁欣 吕海龙 鄢庆枇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4-580,共7页
通过药物体外抑菌效果及其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抗病力影响的研究,筛选出有效治疗斜带石斑鱼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病的复方中药与中西药联用配方。在不同复方中药实验组投喂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黄连... 通过药物体外抑菌效果及其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抗病力影响的研究,筛选出有效治疗斜带石斑鱼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病的复方中药与中西药联用配方。在不同复方中药实验组投喂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黄连、黄芪与黄柏,设定三联复方中药实验组Ⅰ、Ⅱ、Ⅲ(黄连、黄芪、黄柏质量比分别为0.9∶1.3∶0.9、1.2∶0.9∶1.0、1.0∶1.0∶1.0);复方中药与抗生素联用组中,将不同质量比的中药黄连、黄芪、黄柏与抗生素恩诺沙星添加入饲料,分别设定为中西药联用实验组Ⅳ、Ⅴ、Ⅵ。各三联中药与中西药联用实验组均添加占饲料2.2%质量分数的药物。研究结果为:三联复方中药浓度为60 mg/mL,黄连、黄芪、黄柏质量比为1.2∶0.9∶1.0时,抑制变形假单胞菌的效果最好,为复方中药组中最佳配方。养殖实验进行至40 d时,鱼死亡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对照组Ⅱ>对照组Ⅳ>对照组Ⅲ>实验组Ⅰ>实验组Ⅲ>实验组Ⅱ>实验组Ⅴ>实验组Ⅵ>实验组Ⅳ>对照组Ⅰ。实验组Ⅱ(饲料中添加质量比为1.2∶0.9∶1.0的黄连∶黄芪∶黄柏)为药效最好的复方中药配方,实验组Ⅳ(黄连∶黄芪∶黄柏∶恩诺沙星比为0.9∶1.3∶0.9∶1.3)为治疗鱼病效果最好的中西药联用配方。中西药联用相比复方中药治疗斜带石斑鱼变形假单胞菌病效果好,对于患变形假单胞菌病的斜带石斑鱼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复方中药 中西药联用 恩诺沙星 斜带石斑鱼 变形假单胞菌
下载PDF
一株耐Hg^(2+)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Hg^(2+)的吸附效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晓丹 颜音 许旭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71,共6页
从泉州晋江某工厂排污口淤泥中分离到1株对Hg2+具有高耐受性的细菌C-18.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C-18在液体培养基中对Hg2+的最大耐受质量浓度为60 mg/L.利用... 从泉州晋江某工厂排污口淤泥中分离到1株对Hg2+具有高耐受性的细菌C-18.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C-18在液体培养基中对Hg2+的最大耐受质量浓度为60 mg/L.利用该菌菌体对含Hg2+溶液进行吸附实验,结果显示菌株C-18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Hg2+菌株 变形假单胞菌 分离鉴定 生物吸附
下载PDF
福州地区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年锋 郭睿 +4 位作者 江小斌 张善霹 王伟 郑晨晖 杨小强 《渔业研究》 2016年第1期14-20,共7页
为研究2013年春夏之际罗源湾海区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内脏出现白点症状的病原,从具有临床症状的大黄鱼内脏中分离到优势菌,经回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为病原菌;分析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分类地位及药物敏感性... 为研究2013年春夏之际罗源湾海区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内脏出现白点症状的病原,从具有临床症状的大黄鱼内脏中分离到优势菌,经回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为病原菌;分析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分类地位及药物敏感性等特性,结合16S r DNA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与假单胞菌属恶臭群中的变形假单胞菌同源性最高,在99%以上,并通过看家基因gyr B序列分析进一步验证该菌为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该菌对强力霉素、诺氟沙星、恩诺沙星3种抗生素敏感,对奥氟沙星、左氟沙星、四环素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变形假单胞菌 16S RDNA GYRB
下载PDF
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杀香鱼假单胞菌及其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杰 毛芝娟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69-76,81,共9页
2002年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爆发了大黄鱼的内脏白点病,该病的特点是能够在大黄鱼内脏器官如肝、脾、肾中形成白色结节,其致死率极高,目前尚未有有效办法进行防治,给大黄鱼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13年,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致病病... 2002年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爆发了大黄鱼的内脏白点病,该病的特点是能够在大黄鱼内脏器官如肝、脾、肾中形成白色结节,其致死率极高,目前尚未有有效办法进行防治,给大黄鱼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13年,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致病病原菌被鉴定为杀香鱼假单胞菌。目前关于该胞菌的报道和研究仍很少。文章从全基因组测序注释的角度对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杀香鱼假单胞菌及其毒力因子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内脏白点病 杀香鱼假单胞菌 毒力因子
下载PDF
气调贮藏对腐败菌引起的鲜切黄瓜品质、滋味和挥发性物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郑鄢燕 魏亚博 +5 位作者 王宇滨 马越 梁浩 张建 童军茂 赵晓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52-261,共10页
本研究采用电子舌、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等手段,探讨3%(体积分数,下同)O2+7%CO2气调贮藏对变形假单胞菌导致的鲜切黄瓜营养品质、滋味和挥发性物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假单胞菌生长影响了鲜切黄瓜的营养品质,气调贮藏抑制了鲜... 本研究采用电子舌、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等手段,探讨3%(体积分数,下同)O2+7%CO2气调贮藏对变形假单胞菌导致的鲜切黄瓜营养品质、滋味和挥发性物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假单胞菌生长影响了鲜切黄瓜的营养品质,气调贮藏抑制了鲜切黄瓜的呼吸作用,延缓了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增加,维持了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和色泽,保持了鲜切黄瓜硬度。电子舌分析结果表明变形假单胞菌对鲜切黄瓜鲜味和鲜味丰度影响最为明显,气调贮藏抑制了变形假单胞菌导致的各滋味变化。不同处理鲜切黄瓜中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与接菌空气贮藏组相比,气调贮藏延缓了由变形假单胞菌引起的黄瓜特征香气正己醛、(E,Z)-2,6-壬二烯醛和(Z)-6-壬烯醛相对含量的下降,抑制了2,3-二甲基辛烷、6-甲基-3-庚酮、2-正丙基呋喃和二丙基二硫醚这些特征代谢物的产生。本实验结果可为研究微生物腐败引起的黄瓜营养与风味变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黄瓜 气调贮藏 品质 挥发性物质 变形假单胞菌
下载PDF
变形假单胞菌灭活疫苗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霍建强 赵玲敏 +1 位作者 覃映雪 鄢庆枇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12-19,共8页
选取甲醛、苯酚、和氯仿三种化学灭活剂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变形假单胞菌进行灭活处理,确定了0.2%甲醛溶液28℃处理12 h;0.5%苯酚溶液28℃处理24 h;3.5%氯仿溶液28℃处理12 h的灭活条件。分别用三种灭活剂制备的疫苗免疫斜带石斑,测定斜带... 选取甲醛、苯酚、和氯仿三种化学灭活剂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变形假单胞菌进行灭活处理,确定了0.2%甲醛溶液28℃处理12 h;0.5%苯酚溶液28℃处理24 h;3.5%氯仿溶液28℃处理12 h的灭活条件。分别用三种灭活剂制备的疫苗免疫斜带石斑,测定斜带石斑的血清抗体效价和感染后的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接种甲醛灭活疫苗组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接种苯酚灭活疫苗组的抗体效价次之,接种氯仿灭活疫苗组的抗体效价最低;三种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甲醛灭活疫苗46.67%,苯酚灭活疫苗30%,氯仿灭活疫苗20%。选择甲醛灭活疫苗与弗氏佐剂、白油佐剂、氢氧化铝、206佐剂、蜂胶等5种佐剂分别配伍后注射免疫斜带石斑,结果显示:添加佐剂组斜带石斑血清抗体效价全都大幅高于未添加佐剂组,其中白油的效果最好;添加佐剂组免疫保护率也全都大幅高于未添加佐剂组,也是白油佐剂的效果最好,免疫保护率高达91.67%,其余各组分别为氢氧化铝83.33%、206佐剂80.56%、弗氏佐剂72.22%、蜂胶66.67%。研究表明研制出了具有良好免疫保护效果的变形假单胞菌灭活疫苗,为进一步的中试试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假单胞菌 灭活疫苗 斜带石斑 免疫佐剂
下载PDF
气调箱贮藏对鲜切黄瓜品质的影响及对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魏亚博 郑鄢燕 +3 位作者 赵晓燕 马越 张建 童军茂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0-186,共7页
鲜切黄瓜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但在贮藏期间极易受微生物污染而腐败变质。变形假单胞菌是低温贮藏条件下导致鲜切黄瓜腐败的主要微生物之一。该研究以变形假单胞菌为实验菌株,接种至鲜切黄瓜表面后,探讨3%O2、7%CO2气调箱贮藏对... 鲜切黄瓜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但在贮藏期间极易受微生物污染而腐败变质。变形假单胞菌是低温贮藏条件下导致鲜切黄瓜腐败的主要微生物之一。该研究以变形假单胞菌为实验菌株,接种至鲜切黄瓜表面后,探讨3%O2、7%CO2气调箱贮藏对菌株生长和侵染情况,对黄瓜细胞壁降解和细胞壁降解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O2、7%CO2气调贮藏抑制了变形假单胞菌的生长,保持了细胞壁的完整性,延缓了原果胶的降解,降低了纤维素酶活性,抑制了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增加和可溶性果胶的产生,从而保持了硬度,延缓了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增加,维持了鲜切黄瓜的外观和色泽。总之,3%O2、7%CO2气调箱贮藏抑制了由变形假单胞菌导致的鲜切黄瓜细胞壁的降解,延缓了腐败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假单胞菌 鲜切黄瓜 气调贮藏 细胞壁降解
下载PDF
温度对大黄鱼源变形假单胞菌胞外产物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琳 覃映雪 +4 位作者 黄力行 马英 徐晓津 林茂 鄢庆枇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5期333-338,共6页
为了研究大黄鱼源变形假单胞菌胞外产物的致病性,在内脏白点病的高发温度(18℃)培养大黄鱼的病原菌——变形假单胞菌,利用玻璃纸覆盖平板技术制备其胞外产物,测定不同温度(低温不致病温度12℃、高发致病温度18℃和高温不致病温度28... 为了研究大黄鱼源变形假单胞菌胞外产物的致病性,在内脏白点病的高发温度(18℃)培养大黄鱼的病原菌——变形假单胞菌,利用玻璃纸覆盖平板技术制备其胞外产物,测定不同温度(低温不致病温度12℃、高发致病温度18℃和高温不致病温度28℃)下其胞外产物的酶活力.结果显示:变形假单胞菌胞外产物的淀粉酶、丝氨酸蛋白酶类、天冬氨酸蛋白酶类、类胃蛋白酶、类糜蛋白酶、卵磷脂酶、酸性磷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比较大,28℃条件下酶活力显著(P〈0.05)高于12℃或者18℃时的酶活力;半胱氨酸蛋白酶类、氨肽酶的活性和溶血活性受温度影响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变形假单胞菌胞外产物是其致病因素之一,但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在特定温度(16~20℃)下高发并非是由于胞外产物在该温度下的活性较高.该结果增进了对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发病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变形假单胞菌 胞外产物 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