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ternal Morphology and Ultrastructure of Tegumental Glands of Aegla platensis(Crustacea,Anomura,Aeglidae)Pleopods:Might They Play A Role in Egg Attachment?
1
作者 TainãGonçalves Loureiro Mauricio Pereira Almerão +2 位作者 Maria Cristina Faccioni-Heuser Georgina Bond-Buckup Paula Beatriz de Araujo 《Research in Ecology》 2019年第2期1-7,共7页
Egg incubation on the female abdomen is the parental care behavior observed in aeglids,in which eggs are kept adhered to maternal pleopods and maintained,cleaned and aerated.In A.platensis,egg attachment occurs with t... Egg incubation on the female abdomen is the parental care behavior observed in aeglids,in which eggs are kept adhered to maternal pleopods and maintained,cleaned and aerated.In A.platensis,egg attachment occurs with the aid of pleopodal setae,which are twisted around their axis in the distal region,forming the funiculus,and pleopodal glands,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adhesive substance that seems to be involved in egg fixation to pleopodal setae.Those glands are acini formed by secretory cells arranged concentrically around a central duct,giving them a rosette appearance.Two types of secretory cells were observed,those that produce electron-lucid vesicles and those having electron-dense ones.Both kinds of vesicles are released in a duct whose opening pore is located on the pleopodal surface and constitute the adhesive substance that coats eggs and pleopodal setae,ensuring egg fixation to the female body and maternal care maintenance.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morphology of Aegla platensis pleopods,to understand the egg attachment process and identify the structures involved in this phenomenon.Three microscopy techniques are use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and optical microscopy(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g incubation pleopodal setae Funiculus Electron microscopy Optical microscopy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不同生理阶段腹肢的结构变化及粘液腺的发育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应雪萍 杨万喜 +2 位作者 许捷 林芳芳 Antonina dos SANTOS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6-262,共7页
用显微及亚显微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雌体不同生理阶段 (幼蟹、未成熟蟹、成熟蟹、抱卵蟹和流产蟹 )腹肢的体壁结构变化和粘液腺发育特征。体壁的上皮细胞层常与粘液腺相连 ,粘液腺分泌物经导管穿过各层角膜排出。不同生理状况下中华绒... 用显微及亚显微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雌体不同生理阶段 (幼蟹、未成熟蟹、成熟蟹、抱卵蟹和流产蟹 )腹肢的体壁结构变化和粘液腺发育特征。体壁的上皮细胞层常与粘液腺相连 ,粘液腺分泌物经导管穿过各层角膜排出。不同生理状况下中华绒螯蟹的腹肢体壁各角膜层结构的比例及致密度有明显的差异 ,粘液腺细胞及导管的数量不同 ,粘液腺与上皮细胞的连接程度也不同。粘液腺是否正常分泌、刚毛囊的开闭均与中华绒螯蟹的胚胎附着有关。比较研究发现 ,太湖抱卵蟹腹肢体腔内腺体比温州本地抱卵蟹腹肢内腺体发达 ,分泌的粘液也特别多。分析认为中华绒螯蟹腹肢组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腹肢体壁 组织学 粘液腺 发育 生理阶段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抱卵体重与抱卵量、排幼量及Ⅰ期溞状幼体大小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玉全 高保全 戴芳钰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75,共5页
为分析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抱卵体重与抱卵量、排幼量及Ⅰ期溞状幼体大小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其繁殖生物学特征,试验通过抱卵亲蟹单独培育、大小分组的方法,测定亲蟹抱卵体重、卵块重、排幼前后体重、排幼数量、Ⅰ期... 为分析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抱卵体重与抱卵量、排幼量及Ⅰ期溞状幼体大小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其繁殖生物学特征,试验通过抱卵亲蟹单独培育、大小分组的方法,测定亲蟹抱卵体重、卵块重、排幼前后体重、排幼数量、Ⅰ期溞状幼体(Z1)的背棘长、额棘长、头胸甲宽、腹部长和尾节长等指标。结果表明,亲蟹抱卵体重与抱卵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亲蟹排幼前后体重与排幼量、幼体体重和每克幼体数量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与排幼数量相关性不显著(r=0.244,P>0.05);幼体体重和每克幼体数量与排幼数量无显著相关关系;Z1幼体的背棘长(F=96.222,P<0.01)、头胸甲宽(F=85.036,P<0.01)、腹部长(F=35.095,P<0.01)和尾节长(F=56.285,P<0.01)均表现为大规格组极显著高于小规格组。背棘长/额棘长和尾节长/腹部长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表明亲蟹越大,产卵量越多、Z1幼体的总重量越高、单个幼体的体重越大,每克幼体的数量却越少。亲蟹排幼数量的多少与幼体体重的大小无关(r=0.323,P>0.05)。亲蟹排幼前,体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Z1幼体的大小,但对其形态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抱卵量 排幼量 幼体规格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雌体腹肢外骨骼组织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万喜 周宏 《东海海洋》 2000年第3期29-33,共5页
用组织学方法初步研究了中华绒螯蟹雌体腹肢的体壁结构。在光镜下 ,腹肢体壁由外至内分为 2层 ,分别为角膜层和上皮细胞层。前者又可分为上角膜、外角膜和内角膜 3层 ,其中外角膜中的几丁质纤维形成明暗相间的条带 ;内角膜包括内层和外... 用组织学方法初步研究了中华绒螯蟹雌体腹肢的体壁结构。在光镜下 ,腹肢体壁由外至内分为 2层 ,分别为角膜层和上皮细胞层。前者又可分为上角膜、外角膜和内角膜 3层 ,其中外角膜中的几丁质纤维形成明暗相间的条带 ;内角膜包括内层和外层 2个亚层。上皮细胞层常与粘液腺紧密相连。角膜层上有粘液腺的分泌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 腹肢 外骨骼 组织学 雌体
下载PDF
人工条件下温度变化对南极大磷虾个体腹足摆动和生存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帅 邱盛尧 +2 位作者 黄洪亮 杨嘉樑 李灵智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4-314,共11页
为了探讨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个体的温度适应性,通过设置渐变升温和骤变降温连续实验,分析了不同温度状态下南极大磷虾的生存状态和腹足摆动频率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体长组南极大磷虾的温度适应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 为了探讨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个体的温度适应性,通过设置渐变升温和骤变降温连续实验,分析了不同温度状态下南极大磷虾的生存状态和腹足摆动频率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体长组南极大磷虾的温度适应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渐变升温过程中,不同温度梯度的腹足摆动频率差异不显著(P﹥0.001),对1~5℃梯度内渐变升温有较好的生存适应性;在骤变降温过程中不同温度梯度的腹足摆动频率差异显著(P<0.001),对骤变降温的生存适应性较差。渐变升温过程中南极大磷虾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存在显著的昼夜差异(P<0.05),白天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优于晚上,3~4℃梯度是影响渐变升温昼夜差异的主要梯度;骤变降温过程中昼夜差异不显著(P﹥0.05),在0^-0.5℃梯度内具有较为一致的适应性。不同体长组南极大磷虾腹足摆动频率差异显著(P<0.05),31~40 mm体长组个体的适应性较强,最大和最小体长组个体的适应性最弱,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温度变化对南极大磷虾生存状态的影响较大,骤变降温对南极大磷虾生存状态的影响大于渐变升温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温度适应性 腹足摆动频率 生存状态
下载PDF
日本沼虾表皮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皮组织差异性表达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苗泽龙 吕艳杰 +2 位作者 张俊芳 杨洪 宁黔冀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9-83,共5页
为探究日本沼虾表皮蛋白(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cuticle proteins,MnCPs)表达模式与表皮组织差异的关系,根据日本沼虾表皮组织转录组测序结果,从头胸甲中克隆到1个含几丁质结合-4(chitin_bind_4)结构域的表皮蛋白(cuticle proteins,... 为探究日本沼虾表皮蛋白(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cuticle proteins,MnCPs)表达模式与表皮组织差异的关系,根据日本沼虾表皮组织转录组测序结果,从头胸甲中克隆到1个含几丁质结合-4(chitin_bind_4)结构域的表皮蛋白(cuticle proteins,CPs)基因,命名为MnCP-2,经BLAST检索,MnCP-2与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ABM54465.1)有50%的相似性.以健康幼虾(体长3.0~4.0cm)的头胸甲、尾扇、游泳足和步足4种厚度存在差异的表皮组织为材料,分别提取C期、D_(0-2)期、D_(3-4)期和A期的RNA,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了MnCP-2在蜕皮周期不同阶段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MnCP-2在头胸甲、尾扇和游泳足中表达水平的峰值出现在D_(3-4)期,而在步足中则出现在D_(0-2)期.提示MnCP-2编码的蛋白可能在新外表皮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在表皮组织不同部位的差异性表达可能是导致表皮结构差异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沼虾 表皮蛋白 头胸甲 尾扇 游泳足 步足 基因克隆 表达
下载PDF
红螯螯虾形态性状、体质量与其抱卵性状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东宇 潘志 +5 位作者 顾志峰 袁显春 刘旭成 张孟才 魏淼 廖秀睿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7,共7页
为了确定影响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抱卵量、总卵湿质量等抱卵性状的主要可度量性状,实验测量100尾抱卵虾的性状参数,开展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相关分析显示,红螯螯虾各可度量性状之间以... 为了确定影响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抱卵量、总卵湿质量等抱卵性状的主要可度量性状,实验测量100尾抱卵虾的性状参数,开展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相关分析显示,红螯螯虾各可度量性状之间以及可度量性状与其抱卵量和总卵湿质量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头胸甲宽和体质量是影响其抱卵量的主要性状;红螯螯虾的第一腹节宽对其总卵湿质量有决定性作用。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红螯螯虾亲本性状选择和形态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螯虾 形态性状 体质量 抱卵性状 通径分析
下载PDF
仿螳螂虾机器人目标跟随闭环控制
8
作者 陈刚 徐一栋 +3 位作者 杨鑫 赵鑫杰 任向英 吕菡之 《无人系统技术》 2023年第5期71-80,共10页
针对高效开展水下目标跟随任务,提出一种仿螳螂虾机器人目标跟随闭环控制系统。首先以螳螂虾为仿生对象,完成了多腹足耦合运动的仿螳螂虾机器人结构与硬件系统设计。其次为验证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展开了一系列水下实验,其中包括对静态目... 针对高效开展水下目标跟随任务,提出一种仿螳螂虾机器人目标跟随闭环控制系统。首先以螳螂虾为仿生对象,完成了多腹足耦合运动的仿螳螂虾机器人结构与硬件系统设计。其次为验证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展开了一系列水下实验,其中包括对静态目标和动态目标的识别跟随。最终实验结果表明,该仿螳螂虾机器人可以在2 m×1 m×1 m的狭窄水池中完成多角度的转向以及灵活的速度调节,能够在与目标物运动方向夹角为55°时完成目标跟随任务,最小跟随转向半径可达0.48m。这不仅证明了基于仿生闭环中枢模式发生器的仿螳螂虾机器人能够有效完成特定目标的跟随任务,还为水下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机器人 仿生机器人 仿螳螂虾 多腹足耦合运动 目标跟随控制 中枢模式发生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