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9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lyometric训练法在女排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马维聪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101-105,共5页
本文通过Plyometric训练法在女排训练中的运用,进行其发展弹跳力、爆发力的优势及生理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 plyometric训练 女排 体能
下载PDF
一个训练实践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议题——对Plyometrics的综述 被引量:4
2
作者 姜宏斌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72,共6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plyometrics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评述,以及对复合训练(CT)与水中超等长训练(APT)练习方法的介绍,希望对国内学界在plyometrics实践应用上的认识与方法方面有所帮助。研究表明:plyometrics是提高运动员快速力... 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plyometrics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评述,以及对复合训练(CT)与水中超等长训练(APT)练习方法的介绍,希望对国内学界在plyometrics实践应用上的认识与方法方面有所帮助。研究表明:plyometrics是提高运动员快速力量能力最为有效的训练手段之一,而且在提高灵敏性、核心稳定性力量、跑步经济性等方面也有特殊效果;鉴于实践操作过程中plyometrics的负荷监控、效果评价、疲劳以及其应用的拓展等方面存有争议,所以Plyometrics尚未形成成熟的训练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yometricS SSC 跳深高度 触地频次 复合训练 APT
下载PDF
浅探Plyometrics训练法在跆拳道运动中的运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星亮 王鹏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年第12期106-108,共3页
Plyometrics训练是一种体能训练方法,对增强运动员的爆发力有很好的效果。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作用机理的探讨,结合跆拳道运动的项目特点来研究Plyometrics训练在跆拳道运动中的运用,并对专项训练手段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 超量等长 训练 爆发力 跆拳道
下载PDF
不同界面上“Plyometric”训练对运动表现与肌肉损伤的研究进展及对运动训练的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成根 全浙平 +2 位作者 施文海 陈奥娜 周爱国 《四川体育科学》 2021年第2期26-32,53,共8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硬地面与非硬地(水中、沙地)界面上进行“plyometric”训练对运动表现与肌肉损伤的影响,并提出运动训练实践建议。研究发现:硬地与水中plyometric训练均可以提高运动表现,且干预效果相似;硬地与沙地进...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硬地面与非硬地(水中、沙地)界面上进行“plyometric”训练对运动表现与肌肉损伤的影响,并提出运动训练实践建议。研究发现:硬地与水中plyometric训练均可以提高运动表现,且干预效果相似;硬地与沙地进行plyometric训练,均可以提高运动表现,不同的测试指标反向纵跳、蹲跳、垂直跳的干预效果存在异同。水中和沙地相对于硬地面进行plyometric训练可以明显较少训练后肌肉酸痛程度,降低运动损伤风险。硬地面适应机制:肌腱复合体和关节的训练适应机制;神经-肌肉对训练的适用机制等。水中和沙地的适应机制:“离心-向心”转化速度;神经冲动与适应机制等。对运动训练的建议:在水中进行plyometric训练时,水面一般在身体的腰部-胸部位置,水温的选择一般在27°C左右;水中、硬地plyometric训练的干预周期介于6-10周之间,每周干预频率介于2-3次之间;组合界面plyometric训练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少,需进一步研究论证;当在硬界面时,中等负荷量可诱导出最佳的效果;在进行Plyometric训练时,强度比量更重要,且小强度优于大强度;不同年龄、性别进行Plyometric训练时,要选择适应的训练手段,水中和沙地面可以作为传统训练的替换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yometric 超等长 运动损伤 不同界面 体能训练 运动表现
下载PDF
Schroth疗法联合核心力量训练改善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侧凸角度
5
作者 张娟娟 蒋楠楠 +4 位作者 吴亚军 顾倩 何林飞 季勇鑫 刘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876-5882,共7页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明确的发病原因尚未可知,寻找解决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方法迫在眉睫。目的:探讨Schroth疗法联合核心力量训练对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为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明确的发病原因尚未可知,寻找解决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方法迫在眉睫。目的:探讨Schroth疗法联合核心力量训练对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为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4年1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与脊柱外科就诊的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长意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观察随访,试验组进行Schroth疗法联合核心力量训练,每天45 min,坚持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参数、体表指标、三维超声成像角度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治疗24周后,试验组主弯Cobb角、顶椎偏距、颈椎前凸角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主弯Cobb角、顶椎偏距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24周后,试验组躯干旋转角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躯干旋转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24周后,试验组三维超声成像椎板中心法角度明显减小(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三维超声成像椎板中心法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24周后,在生活质量上,试验组的疼痛维度评分显著增高(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自我形象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两组的心理健康维度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疼痛、自我形象、心理健康和满意度维度评分,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⑤提示Schroth疗法联合核心力量训练能改善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主弯Cobb角、顶椎偏距、颈椎前凸角,降低躯干旋转角度,减少三维超声成像角度,提高生活质量,对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Schroth疗法 核心力量训练 三维超声成像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Plyometrics”理论的WCBA运动员力量训练
6
作者 崔德刚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54,共5页
"Plyometrics"练习是一种把退让练习和克制练习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方法,对提高运动员爆发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运动员的基础力量也有要求。WCBA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力量要求偏低;WCBA运动员无论是上肢的卧推,还是下肢的深蹲都不能达... "Plyometrics"练习是一种把退让练习和克制练习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方法,对提高运动员爆发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运动员的基础力量也有要求。WCBA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力量要求偏低;WCBA运动员无论是上肢的卧推,还是下肢的深蹲都不能达到"Plyometrics"练习理论上的要求。在此力量的基础上,WCBA运动员应较多地进行"Upper Body Plyometrics"练习,有利于运动员爆发力和灵敏性的提高。对有下肢肌腱劳损的WCBA运动员,也可进行"Upper Body Plyometrics"练习,提高其爆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等长练习 爆发力 深蹲 卧推 力量训练
下载PDF
基于肌肉激活的斜方肌平衡训练对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功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7
作者 董明 余静 +2 位作者 陆彦青 李琎 林立军 《中医康复》 2025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斜方肌平衡训练对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 3年11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两组患... 目的:本研究探讨斜方肌平衡训练对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 3年11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用药及神经发育学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肩胛带的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斜方肌平衡训练(侧卧位肩外旋、侧卧位外旋、俯卧位水平外展、俯卧位水平后伸),两组患者训练均30min/次,1次/d,5次/周,连续训练6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Fugl-Meyc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VAS视觉模拟评分,以及上肢静息运动阈值(rMT)、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检测。结果:观察组9例及对照组7例患者因提前出院中途退出被剔除,最终观察组63例,对照组65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MT和CMC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rMT和CMCT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肩胛带的稳定性训练基础上,斜方肌平衡训练能更好的改善偏瘫后肩痛患者的疼痛、运动功能及神经电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后肩痛 斜方肌平衡训练 疼痛 运功功能 静息运动阈值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下载PDF
Plyometric练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向辉 汪黎明 王安利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03-107,共5页
plyometric练习已发展成为提高爆发力非常有效的被广泛接受的方法,而且对于骨骼肌神经肌肉性能也有明显改善,同时也对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也起着重要作用,综述了plyometric练习的可能机制、发展骨骼肌收缩能力的作用及预防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plyometric训练 爆发力 神经肌肉特性 损伤预防
下载PDF
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对运动者肌肉相关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
9
作者 张孜贤 徐有粮 +1 位作者 吴绍奎 王相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05-1713,共9页
目的:通过收集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的相关文献,依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范式,分析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与抗阻训练对运动者肌肉相关指标和专项能力的不同影响,旨在为运动者在训练实践中运用血流限制训练提供数据支持。方... 目的:通过收集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的相关文献,依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范式,分析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与抗阻训练对运动者肌肉相关指标和专项能力的不同影响,旨在为运动者在训练实践中运用血流限制训练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检索中外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和SPORTDiscus),应用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对对象为运动者中大学生运动者肢体围度、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专项运动能力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起止时间为2000-01-01/2023-10-12。至少2名研究者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数据合并、亚组分析、绘制森林图和敏感性分析,绘制漏斗图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价和敏感性分析。评价指标为肢体围度、肌肉厚度、肌肉力量和专项能力等,对不同专项运动能力进行亚组分析。结果:①共纳入18项随机对照试验,共403例受试者,根据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纳入文献中文献质量为A级的有16篇,B级有2篇。②将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与抗阻训练之间的效果进行对比,在肢体围度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SMD=0.03,95%CI:-0.16-0.21,P=0.78);在肌肉厚度方面(SMD=0.14,95%CI:0.01-0.27,P=0.03)及肌肉力量方面(SMD=0.37,95%CI:0.14-0.60,P=0.00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③对专项能力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距离指标的分析结果存在高异质性(I2=73%),时间指标的分析结果存在高异质性(I2=55%),分析可能原因是各研究的测试方法及评估指标意义的不同导致;功率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无异质性(I2=0%);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对距离指标具有显著影响(P<0.01)。④合并效应结果显示,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比较抗阻训练对于专项能力的影响(P=0.41),提示不同训练方法对于专项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影响。结论:①两种训练方法均能够促进大学生运动者的肌肉厚度、肌肉力量和专项能力,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相较于抗阻训练在促进运动员肌肉厚度、肌肉力量和部分专项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性效果。因此,可以在专项训练之中科学合理地融合血流限制训练法,以差异性的生理刺激综合作用于肌肉,以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②然而,由于纳入的研究数量较少,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今后需要纳入更多的高质量、多项目类型和性别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限制训练 抗阻训练 大学生运动者 肢体围度 肌肉厚度 肌肉力量 专项能力 META分析
下载PDF
耐力训练大鼠抗动脉粥样硬化线粒体自噬通路中抗增殖蛋白2的作用
10
作者 宋明箫 陈君顺子 +2 位作者 王宁伟 蔡欢 冯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294-2300,共7页
背景:运动可降低血脂,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动脉粥样硬化起始于线粒体功能障碍,而抗增殖蛋白2蛋白受耐力训练调控,参与线粒体自噬。目的:验证耐力训练干预动脉粥样硬化中抗增殖蛋白2蛋白在线粒体自噬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Wistar... 背景:运动可降低血脂,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动脉粥样硬化起始于线粒体功能障碍,而抗增殖蛋白2蛋白受耐力训练调控,参与线粒体自噬。目的:验证耐力训练干预动脉粥样硬化中抗增殖蛋白2蛋白在线粒体自噬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动脉粥样硬化运动组,每组10只,后2组大鼠高脂饮食(9周)联合维生素D注射(第1,3,6周)构建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同时2个运动组大鼠进行跑台递增训练干预9周。干预结束后进行血脂和病理检测观察造模及干预效果;酶标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免疫荧光观察主动脉中线粒体自噬蛋白的共定位情况。结果与结论:(1)血脂和病理切片显示,与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运动组大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水平和主动脉脂质沉积面积显著降低(P<0.001)。(2)线粒体膜电位显示,动脉粥样硬化运动组大鼠主动脉线粒体膜电位的显著降低得到逆转(P<0.01)。(3)Western blot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组大鼠线粒体抗增殖蛋白2、LC3Ⅱ/Ⅰ、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ARL和PGAM5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运动组大鼠线粒体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抗增殖蛋白2、LC3Ⅱ/Ⅰ、PARL和PGAM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组较对照组LC3和PINK1与TOMM20共定位显著增加(P<0.05),动脉粥样硬化运动组较动脉粥样硬化组LC3与TOMM20共定位显著增加(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较对照组LC3和PARL与抗增殖蛋白2共定位显著增加(P<0.01),动脉粥样硬化运动组较动脉粥样硬化组LC3与抗增殖蛋白2共定位显著增加(P<0.01),PARL蛋白与抗增殖蛋白2共定位显著降低(P<0.01)。(5)结果表明,耐力训练可诱导线粒体内膜自噬受体抗增殖蛋白2表达,促进抗增殖蛋白2与线粒体自噬接头蛋白的结合完成线粒体自噬,恢复线粒体功能,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增殖蛋白2 耐力训练 线粒体自噬 动脉粥样硬化 线粒体
下载PDF
神经肌肉训练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和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11
作者 孙韫頔 程露露 +3 位作者 万海丽 常赢 熊雯娟 夏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45-1952,共8页
目的:神经肌肉训练是近年来较新的一种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尚存在争议。此次研究通过系统Meta分析评价神经肌肉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 目的:神经肌肉训练是近年来较新的一种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尚存在争议。此次研究通过系统Meta分析评价神经肌肉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BSCO和Embase文献数据库中有关神经肌肉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0月,神经肌肉训练组(试验组)使用神经肌肉训练或以神经肌肉训练为主要干预方式;对照组为空白组或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局指标包括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行走计时、膝关节稳定性、30 s内膝关节最大弯曲次数。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确定纳入文献质量,使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样本量62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WOMAC疼痛评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SMD=0.38,95%CI:0.08-0.69,P=0.01);②膝关节稳定性和30s内膝关节最大弯曲次数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膝关节稳定性:SMD=0.57,95%CI:0.23-0.92,P=0.001;30 s内膝关节最大弯曲次数:SMD=0.35,95%CI:0.05-0.65,P=0.02);两组均可提高膝骨关节炎患者行走速度,改善行走能力,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行走计时:SMD=-0.22,95%CI:-0.48-0.03,P=0.09);③WOMAC身体功能评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SMD=-0.79,95%CI:-1.30至-0.28,P=0.002)。结论:神经肌肉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增强膝关节稳定性,促进功能恢复,但仍需要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疼痛 功能 神经肌肉训练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下载PDF
训练方式和训练周期对隐性肥胖者内脏和皮下脂肪的影响
12
作者 郭新峰 梁芝栋 +1 位作者 陈荟宇 李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340-2346,共7页
背景:研究表明,运动干预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或限制饮食在减脂方面可能更具优势,但同时研究训练方式与训练周期对肥胖人群内脏和皮下脂肪影响的研究较少见。目的:探究训练方式和训练周期对隐性肥胖女大学生内脏和皮下脂肪的影响。方法:招... 背景:研究表明,运动干预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或限制饮食在减脂方面可能更具优势,但同时研究训练方式与训练周期对肥胖人群内脏和皮下脂肪影响的研究较少见。目的:探究训练方式和训练周期对隐性肥胖女大学生内脏和皮下脂肪的影响。方法:招募郑州工商学院隐性肥胖(体质量指数<24 kg/m^(2)且体脂含量百分数≥30%)女大学生63名,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组(n=32)、中等强度持续性训练组(n=31)。两组受试者均在跑台上进行对应强度的运动训练,并保证两组运动量相当,每周3次,每4周为1个训练周期,为期16周。训练前及每个训练周期末,使用对应的测试装置测量被试内脏脂肪、皮下脂肪及整体脂肪情况。结果与结论:(1)重复测量F检验结果显示,内脏脂肪面积、内脏脂肪指数、腹部皮下脂肪厚度、体脂含量和体质量指数的训练周期主效应显著,肱三头肌和肩胛骨部位皮下脂肪厚度的训练方式主效应显著,所有指标训练方式和训练周期的交互效应均显著(P均<0.05);(2)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训练第4,12周末的内脏脂肪面积和内脏脂肪指数,训练第8,12周末的肱三头肌、肩胛骨和腹部皮下脂肪厚度,以及第8周末体脂含量和体质量指数的训练方式简单效应显著;组内所有指标训练周期的简单效应显著;(3)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组训练第4,8,12,16周末的内脏脂肪面积、内脏脂肪指数、体脂含量、体质量指数和腹部皮下脂肪厚度依次下降,训练第8,12,16周末肱三头肌和肩胛骨部位的皮下脂肪厚度依次下降(P均<0.05);中等强度持续性训练组训练第8,12,16周末的内脏脂肪面积、内脏脂肪指数、肱三头肌和肩胛骨部位皮下脂肪厚度以及体脂含量和体质量指数依次下降,训练第4,8,12,16周末的腹部皮下脂肪厚度依次下降(P均<0.05);(4)结果显示,训练方式和训练周期均是影响隐性肥胖女大学生内脏和皮下脂肪的因素,训练方式主要影响肱三头肌和肩胛骨部位皮下脂肪,但在较长训练周期中减脂效果可能趋同;训练周期主要影响内脏脂肪面积、内脏脂肪指数、腹部皮下脂肪、体脂含量和体质量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练方式 训练周期 女大学生 隐性肥胖 内脏脂肪 皮下脂肪
下载PDF
不同方式shaker训练过程中健康成人舌骨肌群激活程度的差异
13
作者 李珍珍 甄巧霞 +1 位作者 陈可可 方伯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791-3797,共7页
背景:Shaker训练可增强舌骨肌群的收缩力,对口咽性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Shaker训练应通过颈前部主要发力以达到训练舌骨肌群的目的,但患者常因疲劳易导致腹部发力代偿,不同发力方式的shaker训练对健康成人舌骨肌群激活程度的影响目... 背景:Shaker训练可增强舌骨肌群的收缩力,对口咽性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Shaker训练应通过颈前部主要发力以达到训练舌骨肌群的目的,但患者常因疲劳易导致腹部发力代偿,不同发力方式的shaker训练对健康成人舌骨肌群激活程度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不同发力方式的shaker训练对健康成人舌骨肌群激活程度的影响。方法:纳入20名健康成人受试者(男10名、女10名),平均年龄为(26.8±3.4)岁。使其按照顺序分别采用颈前部与腹部主要发力进行shaker训练的等长运动,同时实时采集舌骨上、下肌群及腹直肌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并在训练结束后采用Borg自觉疲劳量表对每种发力方式的疲劳程度进行评估。对原始肌电信号进行一系列处理后,计算舌骨上、下肌群和腹直肌在60 s运动窗口内的峰值振幅和/或平均振幅值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两种发力方式所对应主观疲劳评分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腹部发力所对应腹直肌平均振幅值高于颈部发力(P<0.05);②两种发力方式相比,舌骨上肌群的平均振幅、峰值振幅以及舌骨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峰值振幅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Borg自觉疲劳量表评分在两种发力方式之间亦未见显著差异(P>0.05);③结果提示,不同发力方式(颈前部和腹部)的shaker训练对健康成人舌骨肌群激活程度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且疲劳感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shaker训练 表面肌电图 舌骨上肌群 舌骨下肌群 腹直肌 工程化组织构建
下载PDF
平衡强化训练对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14
作者 秦伟 涂刚英 +1 位作者 万小梅 王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199,共7页
背景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跌倒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运动不足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成为住院老年患者的现状,平衡训练可以有效减少跌倒已被证实,但在精神科运用甚少。目的探讨平衡强化训练对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 背景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跌倒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运动不足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成为住院老年患者的现状,平衡训练可以有效减少跌倒已被证实,但在精神科运用甚少。目的探讨平衡强化训练对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江西省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老年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平衡强化训练方案进行干预,在干预前及干预4、12周后,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中文版Barthel指数(BI)以及国际版跌倒效能量表(FES-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共62例患者完成训练,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与时间对BBS、BI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对BBS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对BI评分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对BBS、BI评分主效应均显著(P<0.05)。干预12周,试验组BBS、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干预4周BBS、BI评分高于干预前,干预12周后BBS、BI评分高于干预前、干预4周(P<0.05)。组别与时间对FES-I总分与室内、室外活动评分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对FES-I室内活动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对FES-I总分及室外活动评分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对FES-I总分及室内、室外活动评分主效应均显著(P<0.05)。干预12周,试验组FES-I总分及室内、室外活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干预4周FES-I总分及室内、室外活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试验组干预12周FES-I总分及室内、室外活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干预4周(P<0.05)。结论平衡强化训练方案可有效提高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平衡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跌倒自我效能,降低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老年人 平衡强化训练 平衡能力 跌倒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血流限制训练预防与治疗足踝部损伤
15
作者 张达宽 李永杰 +3 位作者 韩立宝 刘洪举 刘梦玲 付申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553-2559,共7页
背景:近年来,血流限制训练在踝关节损伤康复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该技术可提高肌肉力量,尤其是结合低强度抗阻训练时可达到高负荷抗阻训练类似的效果。目的:阐述血流限制训练在预防与康复足踝部损伤中的应用现状。方法:在中国知网、Pub... 背景:近年来,血流限制训练在踝关节损伤康复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该技术可提高肌肉力量,尤其是结合低强度抗阻训练时可达到高负荷抗阻训练类似的效果。目的:阐述血流限制训练在预防与康复足踝部损伤中的应用现状。方法:在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以“血流限制训练,加压训练,足踝,踝关节”为中文检索词,以“blood flow restriction,BFR,KAATSU,ankle,foot”为英文检索词,检索各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23年7月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在足踝部的应用中,血流限制训练主要用于对健康人群跟腱厚度和踝部肌力的研究,以及慢性踝关节不稳、跟腱断裂后及外踝骨折后。单次血流限制训练能使健康人群跟腱厚度减小,而长期血流限制训练能使健康人群跟腱厚度增加。血流限制训练能预防健康人群肌力下降,同时低强度血流训练能促进损伤患者踝部肌力的恢复。在目前的研究中很少发现与血流限制相关的不良事件,未来研究应比较不同训练方案在不同人群中的作用疗效,优化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限制训练 足踝部 足踝部损伤 预防 康复训练
下载PDF
不同视觉条件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本体感觉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一晗 刘中强 +3 位作者 魏乔叶 刘明冬 陈科奕 李志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0-1057,共8页
背景:频闪视觉训练可以迫使感觉重新加权,通过增强对于本体感觉信息的敏感性而使其重新恢复原有权重,这可能是改善本体感觉的有效方法。目的:确定低频、高频和正常视觉条件下的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 背景:频闪视觉训练可以迫使感觉重新加权,通过增强对于本体感觉信息的敏感性而使其重新恢复原有权重,这可能是改善本体感觉的有效方法。目的:确定低频、高频和正常视觉条件下的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在西南医科大学学生中招募36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视觉训练组(n=12)、高频视觉训练组(n=12)和正常视觉训练组(n=12),均进行渐进跳跃稳定平衡训练,其中低频视觉训练组、高频视觉训练组在训练过程中佩戴频闪眼镜,频闪频率分别为1.75,5 Hz,每周训练3次,连续训练4周。训练前及训练完成后1周内,评估所有受试者的踝关节本体感觉、动态姿势稳定性和踝关节稳定性自我评价。结果与结论:①踝关节本体感觉具有显著的时间主效应(P<0.05);与训练前相比,低频视觉训练组和高频视觉训练组受试者训练4周后的踝关节本体感觉有明显改善(P<0.05);训练4周后,低频视觉训练组受试者的踝关节本体感觉较正常视觉训练组有明显改善(P<0.05);②踝关节稳定性自我评价具有显著的时间主效应、组别×时间因素主效应(P<0.05);与训练前比较,3组训练4周后的踝关节稳定性自我评价均提高(P<0.05);训练4周后,高频视觉训练组受试者的踝关节稳定性自我评价高于正常视觉训练组(P<0.05);③与训练前相比,低频视觉训练组、高频视觉训练组受试者训练4周后的前向动态姿势稳定性、后内侧动态姿势稳定性、后外侧动态姿势稳定性均有明显改善(P<0.05),正常视觉训练组受试者训练4周后的前向动态姿势稳定性、后外侧动态姿势稳定性均有明显改善(P≤0.05);④结果表明,无论频率如何,在频闪视觉条件下进行平衡训练均可以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本体感觉、踝关节稳定性自我评价及动态姿势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频闪视觉 平衡训练 感觉重新加权 本体感觉 动态姿势稳定性
下载PDF
跑台训练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促进小鼠脊髓损伤的修复
17
作者 陈婵娟 上官泽宇 +2 位作者 李琦哲 谭伟 李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3976-3982,共7页
背景:跑台训练是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促进神经发生,但是不同强度跑台训练对脊髓内源性干细胞的激活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分析不同强度跑台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小鼠脊髓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取雌性C5... 背景:跑台训练是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促进神经发生,但是不同强度跑台训练对脊髓内源性干细胞的激活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分析不同强度跑台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小鼠脊髓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取雌性C57BL/6J小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脊髓损伤组及低、中、高强度运动组,每组10只。脊髓损伤组及低、中、高强度运动组利用钳夹法构建T10节段脊髓损伤模型,脊髓损伤后第7天,低、中、高强度运动组分别进行对应强度的跑台训练,3次/d,10 min/次,每周训练6次,连续训练28 d。跑台训练后3,7,14,21,28 d,采用BMS评分评估小鼠后肢运动功能;跑台训练后28 d,获取损伤区域脊髓组织,检测细胞激活标志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静止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增殖标志物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结果与结论:①脊髓损伤各组小鼠BMS评分始终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跑台训练时间的延长,脊髓损伤小鼠BMS评分逐渐升高,中强度运动组小鼠跑台训练后14,21 d的BMS评分高于脊髓损伤组及低、高强度运动组(P<0.05),中、高强度运动组小鼠跑台训练后28 d的BMS评分高于脊髓损伤组、低强度运动组(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脊髓损伤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EdU阳性细胞比例升高(P<0.05);与脊髓损伤组比较,低、中、高强度运动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EdU阳性细胞比例均升高(P<0.05),并且中强度运动组最高。与对照组比较,脊髓损伤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比例升高(P<0.05);与脊髓损伤组比较,低、中、高强度运动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比例降低(P<0.05),并且中强度运动组最低。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脊髓损伤组小鼠损伤区域形成大片空洞,不同强度跑台训练后脊髓损伤小鼠损伤区域空洞减小,并且中强度运动组减小最明显。④结果表明,低、中、高强度的跑台训练可通过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促进脊髓损伤小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中中强度运动训练的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跑台训练 脊髓神经干细胞 脊髓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运动训练
下载PDF
低强度抗阻结合血流限制训练12周青年人体成分、肌肉力量及动脉弹性功能
18
作者 贾月新 田赛赛 +1 位作者 祁晓红 张素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521-2527,共7页
背景:高强度抗阻训练能有效提高肌肉力量,但动脉硬化风险较高;高强度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动脉硬化水平;低强度抗阻结合血流限制训练不需要高负荷力量刺激肌肉,或许是提高肌肉力量、保持动脉弹性的科学训练方法。目的:探讨12... 背景:高强度抗阻训练能有效提高肌肉力量,但动脉硬化风险较高;高强度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动脉硬化水平;低强度抗阻结合血流限制训练不需要高负荷力量刺激肌肉,或许是提高肌肉力量、保持动脉弹性的科学训练方法。目的:探讨12周的低强度抗阻训练结合血流限制训练对青年人体成分、肌肉力量及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为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随机招募55名大学生并通过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高强度抗阻训练组、高强度抗阻结合有氧运动组及低强度抗阻结合血流限制训练组,分别进行为期12周的高强度抗阻训练、高强度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低强度抗阻训练结合血流限制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身体成分、肌肉力量及动脉弹性功能测试。结果与结论:12周的训练干预后,高强度抗阻训练组、低强度抗阻结合血流限制训练组的瘦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3组的最大重复次数(1RM)和膝关节等速肌力均显著增加(P<0.05),高强度抗阻结合有氧运动组、低强度抗阻结合血流限制训练组的动脉弹性功能显著改善(P<0.05)。结果表明:12周的高强度抗阻训练、低强度抗阻训练结合血流限制训练能显著改善身体成分;3种训练方式均能增加肌肉力量;12周的高强度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低强度抗阻训练结合血流限制训练均能改善动脉弹性功能,且低强度抗阻训练结合血流限制训练的效果优于高强度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因此,建议将低强度抗阻训练结合血流限制训练作为首选训练方式,以改善动脉弹性,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抗阻训练 有氧运动 血流限制训练 体成分 肌肉力量 动脉弹性功能
下载PDF
振动疗法联合悬吊训练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运动及膝关节功能的变化
19
作者 陈文汉 门杰 +1 位作者 杨伟 赵小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225-2230,共6页
背景:物理疗法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恢复至关重要。近年来,许多医师都在优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物理康复方案,但仍然缺乏高效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疗法。目的:探讨振动疗法联合悬吊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运动及膝关节... 背景:物理疗法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恢复至关重要。近年来,许多医师都在优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物理康复方案,但仍然缺乏高效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疗法。目的:探讨振动疗法联合悬吊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运动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在上海体育大学附属体育医院就诊的80例首次行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振动疗法组和振动疗法+悬吊训练组,每组40例。振动疗法组患者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第13周开始进行振动疗法训练(每次10 min,1次/d,每周6次),振动疗法+悬吊训练组患者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第13周开始进行振动疗法(每次10 min,1次/d,每周6次)联合悬吊训练(每周2次),共训练8周。训练前及训练8后,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等速肌力评估训练系统评估屈膝对称性指数,采用平衡测试系统评估双侧多轴平均轨迹误差差值。结果与结论:(1)与训练前比较,两组患者训练8周后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屈膝与伸膝对称性指数均升高(P<0.05),双侧多轴平均轨迹误差差值降低(P<0.05);与振动疗法组比较,振动疗法+悬吊训练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屈膝与伸膝对称性指数均升高(P<0.05),双侧多轴平均轨迹误差差值降低(P<0.05);(2)结果表明,与单独进行振动疗法相比,振动疗法联合悬吊训练可显著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增加肌肉力量和对称性,提高平衡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振动疗法 悬吊训练 膝关节功能 肌肉力量 对称性 平衡稳定性
下载PDF
间歇与持续训练对体力活动不足成人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20
作者 郑华坤 殷明越 刘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7-1740,共14页
目的: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对临床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作用,但其对于体力活动不足成人的应用效果与调节因素尚不明确。文章... 目的: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对临床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作用,但其对于体力活动不足成人的应用效果与调节因素尚不明确。文章旨在探究HIIT与MICT对体力活动不足成人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与调节因素。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Medline(EBSCO Host)、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9月。纳入文献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体力活动不足成人。采用RevMan 5.4软件和GRADE证据评价框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 Studio(版本4.2.0)进行随机效应模型的主效应合并。亚组分析、回归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用于探讨研究异质性来源和调节因素。结果:①纳入32项中等至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共2083名体力活动不足成人对象(HIIT组474例;MICT组708例;对照组901例)。②相比于无训练对照组,HIIT(Hedges’g=0.61;95%CI:0.40-0.83;I2=45%)与MICT(Hedges’g=0.66;95%CI:0.25-1.08;I2=89%)均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当直接比较HIIT与MICT时,二者之间的影响未观察到显著差异(Hedges’g=-0.01;95%CI:-0.23-0.21;I2=0%)。③亚组分析结果显示,HIIT和MICT在提高身体层面的生活质量更为有效(HIIT:Hedges’g=0.82 vs.0.75;MICT:Hedges’g=0.74 vs.0.55),而骑行在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方面有更好的趋势(HIIT:Hedges’g=0.74 vs.0.36;MICT:Hedges’g=1.08 vs.0.52)。④回归分析未识别出任何显著的调节因素(所有因素P>0.05)。⑤上述Meta分析均未发现发表偏倚(Egger检验P>0.05)。结论:①中高级别的证据表明,HIIT与MICT均能改善体力活动不足成人的生活质量,且二者之间的干预效果类似。因此,在选择这两种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安排灵活性、时间经济性以及应用可行性等因素制订个性化运动方案。②文章推荐在应用HIIT时,3次/周,使用低量方案(例如,每次5组,每组1 min),以80%-95%最大心率进行骑行可达理论最佳改善效果。③尽管MICT可提高生活质量,但尚无充分证据显示增加运动时长会带来额外益处。因此,建议在实施MICT时,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训练时长控制在25-60 min,并以50%-75%最大心率进行骑行,以达到理论上预期的最佳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干预 高强度间歇训练 中等强度持续训练 生活质量 META分析 体力活动不足 身心健康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