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书籍史视域下的《唐诗三百首》研究
1
作者 宗瑞冰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4年第2期71-80,共10页
《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年来刊刻最多、传播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唐诗选本之一。近代新印的《唐诗三百首》有别于传统古籍,呈现新旧并存、交叉融合的版本特点,构成了册页制度下新的版本形态;其发行传播借助现代报刊以及灵活多变的销售策... 《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年来刊刻最多、传播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唐诗选本之一。近代新印的《唐诗三百首》有别于传统古籍,呈现新旧并存、交叉融合的版本特点,构成了册页制度下新的版本形态;其发行传播借助现代报刊以及灵活多变的销售策略,成为新印古籍市场化成功运作的典范;对它的阅读接受也趋向于去功利化。《唐诗三百首》等近代新印古籍对于传承中华文化、促进古籍事业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对丰富扩展我国书籍史研究也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三百首》 新印古籍 书籍制度 书籍史
下载PDF
朝鲜咏史燕行诗里中国岭南书写的儒家精神
2
作者 郭志东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96-202,共7页
朝鲜咏史燕行诗相关中国岭南的书写,从域外人士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出中国岭南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也体现出朝鲜半岛知识界对中国岭南的关注与向往,而其中尤其着墨于中国岭南秦汉史为主的历史、唐宋时期贬谪至岭南的文人和宋元交替与明清... 朝鲜咏史燕行诗相关中国岭南的书写,从域外人士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出中国岭南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也体现出朝鲜半岛知识界对中国岭南的关注与向往,而其中尤其着墨于中国岭南秦汉史为主的历史、唐宋时期贬谪至岭南的文人和宋元交替与明清易代之际岭南的忠臣义士。这一书写中所贯穿的强烈功业思想、儒家知识分子情怀和华夷之辨理念,是朝鲜咏史燕行诗中儒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王朝 咏史诗 燕行录 岭南
下载PDF
风徽追仰三百年:写韵楼题咏升庵诗考论
3
作者 陈友康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杨慎人品俊伟,成就卓越,滇文化人和外省来滇士人对他的崇仰和怀念是一个化不开的情结,瓣香顶礼,不断从他身上汲取人格力量和思想智慧,题咏升庵之诗层出不穷。感通寺写韵楼为升庵在滇遗迹中最显著者之一,题咏之作洋洋大观,从一个侧面反... 杨慎人品俊伟,成就卓越,滇文化人和外省来滇士人对他的崇仰和怀念是一个化不开的情结,瓣香顶礼,不断从他身上汲取人格力量和思想智慧,题咏升庵之诗层出不穷。感通寺写韵楼为升庵在滇遗迹中最显著者之一,题咏之作洋洋大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云南人文的杰出贡献和绵绵不绝的影响。同时,升庵在滇发愤著书,云南成就了他“一代伟人”的英名,他和云南实际上构成双向互动关系。写韵楼诗表明名贤遗迹对人有显著的感发、净化和升华作用。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保护和利用好名人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写韵楼 升庵遗像 题咏诗 接受史
下载PDF
“了解之同情”之后:赵翼《瓯北诗话》论杜甫内容辨析
4
作者 李煜东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2-77,108,共7页
赵翼《瓯北诗话》卷二论杜诗的内容历来受到学界高度评价,然其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在辨析杜诗系年时,赵翼在文献上未能充分把握“王洙本”和《钱注杜诗》的渊源,其推理逻辑亦有破绽,存在未通会杜诗便作结论的嫌疑;在对杜诗的具体分析... 赵翼《瓯北诗话》卷二论杜诗的内容历来受到学界高度评价,然其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在辨析杜诗系年时,赵翼在文献上未能充分把握“王洙本”和《钱注杜诗》的渊源,其推理逻辑亦有破绽,存在未通会杜诗便作结论的嫌疑;在对杜诗的具体分析中又受到“诗史”和“无一字无来处”论的束缚。古人论杜的诸多方式与结论对今人影响甚巨。在“了解之同情”之后明了古人的疏失,不仅可以更深刻领会古代杜诗学的面貌,也能纠正杜甫研究中常见的“是古”现象,使今人更加警醒,推动杜诗学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翼 《瓯北诗话》 杜甫 杜诗 诗史
下载PDF
韩愈对子夏作《毛诗序》的否定及其理论意义
5
作者 张庆利 张莹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5-111,共7页
中唐以前,《毛诗序》获得了学术话语的至高权威。这主要是因为前人相信子夏曾参与作《序》,使《毛诗序》获得了传授圣人之意的权威地位。而韩愈则提出三点理由否定子夏作《序》:一是《诗序》中的内容存在谬误疏陋之处;二是《毛诗序》中... 中唐以前,《毛诗序》获得了学术话语的至高权威。这主要是因为前人相信子夏曾参与作《序》,使《毛诗序》获得了传授圣人之意的权威地位。而韩愈则提出三点理由否定子夏作《序》:一是《诗序》中的内容存在谬误疏陋之处;二是《毛诗序》中记载了诸侯的丑乱之迹、帷薄之私,这既不合六经旨意,也不被《春秋》所记载;三是《序》中的讽谏内容并不避讳尚在人世的诸侯及其后代,这不符合常理。韩愈否定子夏作《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一,动摇了《毛诗》及其经学阐释系统的权威性;其二,改变了传统的释《诗》方式;其三,开启了《诗经》宋学的新格局,有着不容忽视的转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学史 韩愈 《毛诗序》 子夏
下载PDF
清代科场诗文的共通性探论
6
作者 陈圣争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71,共10页
八股文与试律诗同为清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虽然在体式上有着较大差异,但在依题演绎的正变、形式对称的讲究与“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等方面有着较强的共通性。这种共通性本来源自一般文章、诗歌的一些通行之法,在被固化、强化甚至机... 八股文与试律诗同为清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虽然在体式上有着较大差异,但在依题演绎的正变、形式对称的讲究与“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等方面有着较强的共通性。这种共通性本来源自一般文章、诗歌的一些通行之法,在被固化、强化甚至机械化后,让人误为仅是八股文法或试律诗法而遭厌弃,实际上它们有着普遍的价值和意义,理应放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的长链上加以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股文 试律诗 内在机制 价值重估 文学批评史
下载PDF
莫友芝纪乱诗的诗史品格探赜
7
作者 陈为兵 周文利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2-41,共10页
莫友芝是清道咸年间贵州的诗文大家,他的纪乱诗反映了社会动乱、人民丧亡的社会现实,具有“诗史”品格。莫友芝纪乱诗的“诗史”品格具体表现为诗注互补、诗史互证、忧国忧民和实录时事四方面。莫友芝的“诗史”思想与其人生境遇、师法... 莫友芝是清道咸年间贵州的诗文大家,他的纪乱诗反映了社会动乱、人民丧亡的社会现实,具有“诗史”品格。莫友芝纪乱诗的“诗史”品格具体表现为诗注互补、诗史互证、忧国忧民和实录时事四方面。莫友芝的“诗史”思想与其人生境遇、师法杜甫以及自身谨于治史精神息息相关,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把握莫友芝的纪乱诗的“诗史”品格,一方面可以对莫友芝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更全面的了解,可以借此以深化对宋诗派诗歌理论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了解贵州历史细节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友芝 纪乱诗 诗史品格
下载PDF
抄诗作史: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的“诗史”价值
8
作者 曾礼军 曾啸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1-70,共10页
《续甬上耆旧诗》是全祖望晚年辑纂的一部自明隆万至清顺康时期的甬上诗歌总集。其辑纂的文化目的是抄诗作史,以诗歌文献和诗人小传的辑纂来构建遗民故国史、浙东乡邦史和甬上望族史。“三史”合而为一,分而各属,既有内在联系性,又各有... 《续甬上耆旧诗》是全祖望晚年辑纂的一部自明隆万至清顺康时期的甬上诗歌总集。其辑纂的文化目的是抄诗作史,以诗歌文献和诗人小传的辑纂来构建遗民故国史、浙东乡邦史和甬上望族史。“三史”合而为一,分而各属,既有内在联系性,又各有所侧重。故国史侧重于甬上文人抗清和避清的朱明政权认同,乡邦史侧重于甬上文学和文化演变的历史还原,望族史侧重于家族传承及家族之间联系性的梳理重现。由于甬上望族人文鼎盛,又是抗清和遗民群体的中坚力量,望族史、乡邦史和故国史因节义精神和人文传统而得到有机贯通与有效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甬上耆旧诗》 全祖望 地方诗歌总集 抄诗作史 诗史价值
下载PDF
选本、“以诗存史”与伟大抗战诗篇——闻一多《现代诗抄》的选本学意义及其批评价值
9
作者 程国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闻一多生前编订的中国现代新诗选本《现代诗抄》,虽未正式出版单行本,但却是认识新诗史及其成就的一部重要选本,在现代“选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首先,与其他多样的新诗选本不同,它以“以诗存史”的“正文”式选本“作为选编原则和... 闻一多生前编订的中国现代新诗选本《现代诗抄》,虽未正式出版单行本,但却是认识新诗史及其成就的一部重要选本,在现代“选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首先,与其他多样的新诗选本不同,它以“以诗存史”的“正文”式选本“作为选编原则和方式”,是一部比较完整地体现新诗发展三十年变迁轨迹与面貌的诗歌选本;其次,遵循“选有事之诗”的选本原则,闻一多选出了最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启蒙、救亡主题的伟大抗战爱国诗篇,体现了其深刻的现实主义诗学思想与美学趣味;第三,它的“以诗取人”和选优为原则的文学经典意识及选编意识,不仅对现代新诗的经典化与现代新诗的传播、接受提供了诸多启示,也为现代选学及其现代选本实践提供了深刻的启发。《现代诗抄》作为闻一多“诗学实践”及诗学研究的成果,既有“选学”及选本学批评价值,也体现出闻一多对现代学术史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现代诗抄》 “以诗存史” 抗战诗篇 选本学 新诗三十年 现代学术史
下载PDF
回顾与前瞻:北宋使辽诗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10
作者 于东新 杨澍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8-124,共7页
在“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定期遣使交聘成为双方交往的主要活动。北宋使臣在出使辽国的途中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使辽诗”。学界从整体研究、个案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对于北宋使辽诗的特点、价值、意义等做了较深入的探究,成绩不小。... 在“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定期遣使交聘成为双方交往的主要活动。北宋使臣在出使辽国的途中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使辽诗”。学界从整体研究、个案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对于北宋使辽诗的特点、价值、意义等做了较深入的探究,成绩不小。未来的使辽诗研究宜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强化文学本位,将其置于宏阔的中华文学史视野之下,考察其对于中华文学多元一体历史格局形成的重要贡献。同时,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语境,可以将使辽诗作为“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意味的”观测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辽诗 宋辽交聘 中华文学史
下载PDF
文体递变:钱钟书的文体史观念
11
作者 任竞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6-94,共9页
文体史观念是钱钟书文体学思想和文学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文体史料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诗文各体原出五经”的文体源流论、“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文体发展观、“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的唐宋诗体之争三个方面。其特征... 文体史观念是钱钟书文体学思想和文学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文体史料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诗文各体原出五经”的文体源流论、“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文体发展观、“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的唐宋诗体之争三个方面。其特征体现为:从文体史的视域看待历代文学史观念,文体文献学上的价值与贡献,文体史观念上的辩证与通达,打通古今中西的文体学比较方法,等等。钱钟书的文体史观念体系所体现打通古今中西的文体通变观,正是其文学通变观和文化通变观的集中反映,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文体史观念 文原五经 唐宋诗之争 管锥编 谈艺录
下载PDF
论唐代对项羽形象的接受——以咏史诗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国淑雅 王利锁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5-64,共10页
唐代是项羽接受史上的重要时期,唐代诗人对项羽形象的接受又是项羽接受史中的重要内容,其接受多以诗歌为载体进行。唐代诗人笔下的项羽形象鲜明而多变,他时而为西楚霸王,时而为落魄之徒,时而为柔情男儿。唐代诗人不仅以诗歌叙述项羽的... 唐代是项羽接受史上的重要时期,唐代诗人对项羽形象的接受又是项羽接受史中的重要内容,其接受多以诗歌为载体进行。唐代诗人笔下的项羽形象鲜明而多变,他时而为西楚霸王,时而为落魄之徒,时而为柔情男儿。唐代诗人不仅以诗歌叙述项羽的相关事迹,还在此基础上大发议论,抒发个人情感,创作出一批以项羽为主题的咏史诗,数量可观。与其他朝代相比,唐代咏史诗对项羽形象的接受明显呈现出诗体创新、包容的态度和偏重宏观叙述等特点。以咏史诗为切入点考察项羽形象在唐代的接受,既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能够体现唐代在项羽接受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羽 唐代 咏史诗 接受特点 后世影响 过渡意义
下载PDF
“杜诗入史”现象与早期杜诗学话语体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夏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两《唐书·杜甫传》、晚唐五代杂史及笔记小说,多将杜甫诗歌作为史料来源,由此形成“杜诗入史”现象。杜诗作为史源,体现三种不同使用倾向:正史关注诗人自叙个人经历之作,其对杜诗的择取行为隐含了史官塑造杜甫形象的基本立场;杂史... 两《唐书·杜甫传》、晚唐五代杂史及笔记小说,多将杜甫诗歌作为史料来源,由此形成“杜诗入史”现象。杜诗作为史源,体现三种不同使用倾向:正史关注诗人自叙个人经历之作,其对杜诗的择取行为隐含了史官塑造杜甫形象的基本立场;杂史偏好杜诗中的宫廷“秘闻”,反映了作者与诗人相通的“微而显”的史学意识;笔记小说多着眼于诗艺,由此展开对杜诗艺术的评论。前二者关注点虽有别,但都注重杜诗的历史性,后者则关注杜诗的艺术性。不同的用诗和论诗指向,形成以杜诗为核心的早期杜诗学话语体系。从史源角度看,早期“杜诗入史”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杜诗学话语体系,为重勘诗史关系,特别是省思“诗史互证”学术传统,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入史 杜诗学 话语体系 史源学方法 学术史意义
下载PDF
论杨慎咏茶诗词的文化意蕴和补史价值——兼考沙坪茶史
14
作者 杨锦涛 雷磊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164,共10页
杨慎是明代一流文学家、学者,被誉为“有明文栋”。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议”事件被杖谪云南三十六年,卒于戍地。今查现存杨慎诗作,共得茶诗35首、茶词4首。通过剖析其咏茶诗词,我们既真切体会到一代“百科全书式”文化巨匠的烹茶之... 杨慎是明代一流文学家、学者,被誉为“有明文栋”。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议”事件被杖谪云南三十六年,卒于戍地。今查现存杨慎诗作,共得茶诗35首、茶词4首。通过剖析其咏茶诗词,我们既真切体会到一代“百科全书式”文化巨匠的烹茶之趣、存史之功,也深刻理解了品茶活动与贬谪文人豁达之气的内在关联。同时,借助杨慎沙坪茶诗词对古代沙坪茶史的特别寓目,还进一步考证了沙坪茶的“前世今生”,有补充中国古代茶史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茶诗 茶史 沙坪茶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杜诗评点研究述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学芬 《杜甫研究学刊》 2023年第4期62-74,共13页
20世纪以来杜诗评点研究发展迅猛,在推进基础研究的文献整理、杜诗学建构体系的主要形态、新拓展的辑佚辨伪、新材料的域外杜集研究诸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然研究中的系列不平衡问题亦显露出来,如何在杜诗评点已有研究基础上破解这... 20世纪以来杜诗评点研究发展迅猛,在推进基础研究的文献整理、杜诗学建构体系的主要形态、新拓展的辑佚辨伪、新材料的域外杜集研究诸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然研究中的系列不平衡问题亦显露出来,如何在杜诗评点已有研究基础上破解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杜诗评点研究 诗学 杜诗评点史
下载PDF
论高丽诗人李齐贤纪行诗的“诗史”意识
16
作者 陈博涵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0-18,共9页
高丽诗人李齐贤因忠宣王赏识进入元朝大都,先后游历中国的四川、浙江、西藏等地,创作大量纪行诗,为中韩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这些纪行诗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语境,受到中国“诗史”传统的深刻影响。其“诗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高丽诗人李齐贤因忠宣王赏识进入元朝大都,先后游历中国的四川、浙江、西藏等地,创作大量纪行诗,为中韩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这些纪行诗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语境,受到中国“诗史”传统的深刻影响。其“诗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创作中寄寓作者强烈的人事感怀,真实反映时代之变。在忠宣王西谪之际,李齐贤频繁往来中原与半岛之间,其纪行诗流露出忧时忧世的家国情怀,被誉为“杜少陵不得专美于前”;二是咏史怀古创作以《春秋》为法。在西行途中,李齐贤所作咏史诗对中国历史发表评论,流露出秉笔直书、不为贤者讳的史家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齐贤 纪行诗 诗史 史家精神
下载PDF
史实与虚构之间的《叶净能诗》道教书写
17
作者 徐晨迪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58-163,共6页
《叶净能诗》作为一篇道教讲唱文,具有区别于正史的传奇色彩,然而细究其文本内容不难发现,作品中对于道教的文学描述与唐代玄宗一朝的宗教发展情况紧密相关。本文从《叶净能诗》中的道教书写入手,试将文中反映的道教人物和事件同唐玄宗... 《叶净能诗》作为一篇道教讲唱文,具有区别于正史的传奇色彩,然而细究其文本内容不难发现,作品中对于道教的文学描述与唐代玄宗一朝的宗教发展情况紧密相关。本文从《叶净能诗》中的道教书写入手,试将文中反映的道教人物和事件同唐玄宗时期的道教实况做一对比,辨析异同,厘清二者间具体关系,窥探唐玄宗时期针对宗教的政治措施和社会反响,同时加深对以《叶净能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历史题材的话本小说所具真实性和虚构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净能诗》 道教 唐玄宗 历史 虚构
下载PDF
清胡介祉《茨村新乐府》的文献价值
18
作者 张煜 罗红艳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7-82,共6页
胡介祉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他创作的《茨村新乐府》六十首引人瞩目,学界多有争议。《茨村新乐府》以史为诗,在乐府诗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明代史料,有助于澄清一些历史真相,其史料源于《崇祯遗录》《烈皇小识》《崇祯朝记事》三种文献,皆... 胡介祉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他创作的《茨村新乐府》六十首引人瞩目,学界多有争议。《茨村新乐府》以史为诗,在乐府诗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明代史料,有助于澄清一些历史真相,其史料源于《崇祯遗录》《烈皇小识》《崇祯朝记事》三种文献,皆有确实依据,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介祉 茨村新乐府 以史为诗 文献价值
下载PDF
解放区诗歌的大众化、民族化实践及接受流变
19
作者 刘祥玺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54-59,77,共7页
解放区诗歌大众化、民族化的实践具有明显的听觉文化特征,在取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共鸣中完成知识分子的主体再造。通过解放区诗歌选本在当代的传播过程发现,这种大众化实践的果实在接受、流变中屡遭困境,照应了当代诗歌史中的重要节点,随... 解放区诗歌大众化、民族化的实践具有明显的听觉文化特征,在取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共鸣中完成知识分子的主体再造。通过解放区诗歌选本在当代的传播过程发现,这种大众化实践的果实在接受、流变中屡遭困境,照应了当代诗歌史中的重要节点,随着大众群体的变迁,特别是新时期以来,解放区诗学与主流诗学的冲突,解放区诗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私人写作语境中与大众形成了隔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区诗歌 大众化 民族化 听觉 朗诵诗 街头诗 当代诗歌史
下载PDF
论李白诗作中的历史意识
20
作者 王雪凝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51-57,共7页
李白在诗歌创作中格外注重对历史题材的选取和运用,并且彰显出一种独到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首要地体现在他的文学复古思想和创作实践中,他明确提出摒弃齐梁绮艳、力效《诗经》以来“清真”传统的复古诉求。李白笔下历史人物众多,... 李白在诗歌创作中格外注重对历史题材的选取和运用,并且彰显出一种独到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首要地体现在他的文学复古思想和创作实践中,他明确提出摒弃齐梁绮艳、力效《诗经》以来“清真”传统的复古诉求。李白笔下历史人物众多,他在进行论述时能够给予客观评价,如对秦始皇等帝王的评价注重两面性、对孔子等名士的评价注重联系时代背景、关注到下层民众的历史作用。李白常在诗中咏叹古事,把对历代兴废继绝的体悟与想要批判的现实联系起来,但这种历史借鉴意识有时表达得很隐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历史意识 咏史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