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Application in Tao Yuan-ming’s Poems of Popperian Memes
1
作者 PAN Li-na ZHOU Ming-xia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0年第12期672-673,共2页
Popperian memes,which are as follows:P1→TT→EE→P2,have successfully accepted by us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and then widely used in translation works in different fields especially in Chinese literary,such as in cha... Popperian memes,which are as follows:P1→TT→EE→P2,have successfully accepted by us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and then widely used in translation works in different fields especially in Chinese literary,such as in charming poems.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Popperian mem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some of Tao Yuan-ming’s poems,who is a great poet in Chinese academics and also famous in worldwide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perian memes tao yuan-ming’s poems APPLICATION
下载PDF
A Study on Fang Zhong’s Translation of Tao Yuan-Ming’s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ermemes of Translation
2
作者 PAN Li-na ZHOU Ming-xi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0年第11期979-984,共6页
In the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language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a good translation becomes important when wecommunicate with foreigners and at the same time, some theories are concerned by the translators and learn... In the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language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a good translation becomes important when wecommunicate with foreigners and at the same time, some theories are concerned by the translators and learners oftranslation.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Fang Zhong’s translation version of Tao Yuan-Ming’s poems, themasterpieces favored by the public, using supermemes as follows: Source-target, the equivalence, untranslatability,Free-vs-literal, all-writing-is-translating, which are the inheritance and deepening of memes of translation, whichnaturally promote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among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memes Fang Zhong’s translation version tao yuan-ming’s poems
下载PDF
论“酒”意象在陶渊明与戴良诗歌中的差异
3
作者 钱志萌 辛昕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1期39-42,共4页
“和陶诗”现象是文学史创作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晋代以后的诗人都借陶渊明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戴良在千年之后的元代创作了51首和陶诗,通过戴良的“和陶诗”我们能了解到拥有相似人生经历的二人,在面对同一物象——“酒”而表现出... “和陶诗”现象是文学史创作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晋代以后的诗人都借陶渊明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戴良在千年之后的元代创作了51首和陶诗,通过戴良的“和陶诗”我们能了解到拥有相似人生经历的二人,在面对同一物象——“酒”而表现出不同的人生选择,使后世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不同时代诗人们相同的忠义气节和不同的心境和人生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陶诗 酒意象 忠义 心境 人生态度
下载PDF
论韩国“和陶诗”与“和陶辞”的“朝鲜风” 被引量:3
4
作者 崔雄权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2-67,共6页
韩国古代文人从高丽朝开始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与"和陶辞",一代代韩国文人试图从陶渊明那里发掘人生所需的某些文化品质,或是精神力量,或是艺术风格。在"和陶诗"与"和陶辞"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韩国古代文人从高丽朝开始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与"和陶辞",一代代韩国文人试图从陶渊明那里发掘人生所需的某些文化品质,或是精神力量,或是艺术风格。在"和陶诗"与"和陶辞"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是对民族历史的真实反映与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以及诗歌呈现方式上主题的直白表露与接受过程中诗性意象的取舍。这种表现本质上起到了树立其民族意识的功用,也是一个把影响逐渐转化为"朝鲜风"的消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和陶诗” “和陶辞” “朝鲜风”
下载PDF
苏轼和陶诗浅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文迪义 《凯里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0-64,共5页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我们研究苏轼晚年思想、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史资料,是苏诗艺术风格转变的标志,它建立了一种异代对话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和陶诗 不屈 旷达 自然平淡
下载PDF
莫友芝和陶诗浅论 被引量:1
6
作者 文迪义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9,39,共5页
莫友芝作为晚清宋诗派代表诗人,其诗歌取法不一,除中唐、宋诸大家外,还有陶渊明。莫友芝赏识陶渊明的性情、怀抱、才识,写作和陶诗是学陶表现之一。其和陶诗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他学陶而不为陶所拘囿,更多的是注重自我情怀的抒发。
关键词 莫友芝 和陶诗 情怀
下载PDF
试论苏轼的“和陶诗”
7
作者 崔怡 《惠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6-10,共5页
和陶诗是苏轼后期的经典诗作,根据时间以及苏轼对"和陶"认识过程,可以将和陶诗分为扬州阶段、惠州阶段和儋州阶段。这三个阶段由开始的偶然为之,到后来的真正"和陶",到最后的"尽和"过程,是苏轼由对陶诗... 和陶诗是苏轼后期的经典诗作,根据时间以及苏轼对"和陶"认识过程,可以将和陶诗分为扬州阶段、惠州阶段和儋州阶段。这三个阶段由开始的偶然为之,到后来的真正"和陶",到最后的"尽和"过程,是苏轼由对陶诗的欣赏上升到学习,再到后来从中感悟生活、品味人生,并且发表与陶渊明不同的见解。从中也反映了苏轼晚年随缘自适、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和陶诗 陶渊明
下载PDF
教育的预言——从《倪焕之》看叶圣陶的教育思想
8
作者 薛珊珊 秦晓莉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20-21,35,共3页
教育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好的教育家的思想不仅可以影响时代,更可以预见未来,这种影响是具有空间性的。叶圣陶先生就是这么一位教育家。他对于教育有自己的见解,"教是为了不教"是叶老的核心教育理念。在叶老的唯一一部长篇... 教育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好的教育家的思想不仅可以影响时代,更可以预见未来,这种影响是具有空间性的。叶圣陶先生就是这么一位教育家。他对于教育有自己的见解,"教是为了不教"是叶老的核心教育理念。在叶老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中就处处彰显着叶老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对于教师修养等的感悟,还是学生应该需求于学校什么,都有其独特的见解。这些教育思想对那个年代以及现代的教育都有深刻的影响,提出的教育问题也有其预见性,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焕之》 叶圣陶 教育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