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蒂弗特小说《晚夏》中"日常生活"的诗意升华
1
作者 冯亚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42,共7页
奥地利作家施蒂弗特的长篇小说《晚夏》堪称一部“日常生活”小说。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小说平淡、近乎冗赘的日常生活描述,观察秩序、财产与经营以及房屋庭院诸多日常生活现象,探寻特定历史语境下“日常意识”的展演以及隐于其后的... 奥地利作家施蒂弗特的长篇小说《晚夏》堪称一部“日常生活”小说。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小说平淡、近乎冗赘的日常生活描述,观察秩序、财产与经营以及房屋庭院诸多日常生活现象,探寻特定历史语境下“日常意识”的展演以及隐于其后的生活观和审美旨趣。分析表明,《晚夏》构想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日常生活。在此过程之中,对形式的追求演化为对秩序的追求,宗教化的“日常”被诗意化的“日常”所替代。如果说施蒂弗特试图借助文学建构一个乌托邦的话,那么它首先是一个“日常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夏》 日常生活 诗意化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态势研究的新方向与新突破——评洪治纲《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
2
作者 王振锋 《台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7-92,共6页
洪治纲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坛搏击风浪和辛勤耕耘的优秀学者与批评家。他的新著《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不仅体现了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态势的精准把握,并且厚植于他过往在先锋文学、代际研究领域所积累的深厚学养,是其数十年... 洪治纲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坛搏击风浪和辛勤耕耘的优秀学者与批评家。他的新著《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不仅体现了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态势的精准把握,并且厚植于他过往在先锋文学、代际研究领域所积累的深厚学养,是其数十年来学术研究和思考结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该书并非停留在书斋中的冰冷学问,而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统一、温度与锋芒兼具、思想与诗意并存的文学研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洪治纲不偏执一隅,而是将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相结合,在此三个层面实现了有机统一,不失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典范。正是洪治纲这种身体力行的学术实践,让我们看到了重构中国当代文论的可能性及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治纲 《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 文学态势 当代文论
下载PDF
口头诗学与日常瑶歌——基于当代粤北瑶歌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7
3
作者 邱婧 王琴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16-22,共7页
作为口头诗学,当代粤北过山瑶体系中的日常瑶歌既保持了对底本的推崇,注重瑶族历史文化传统语境的重现,又在日趋变化的生活实践中汲取养分,呈现出新时代的新兴事物,并注入外来多元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元素。本文基于当代粤北瑶歌的变迁... 作为口头诗学,当代粤北过山瑶体系中的日常瑶歌既保持了对底本的推崇,注重瑶族历史文化传统语境的重现,又在日趋变化的生活实践中汲取养分,呈现出新时代的新兴事物,并注入外来多元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元素。本文基于当代粤北瑶歌的变迁进行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并总结当代瑶歌变迁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瑶歌 过山瑶 口头诗学 日常生活
下载PDF
日常建筑的诗性实践——兼论圣卡特纳市场改造案例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明洁 产斯友 《华中建筑》 2012年第2期81-83,共3页
简要阐述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建筑的诗性实践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圣卡特纳市场改造项目进行分析,指出日常建筑进行诗性实践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 日常建筑 诗性实践 日常生活批判 EMBT
下载PDF
无法躲避的崇高:日常生活的诗学困境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春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8,共7页
日常生活叙事的转变,反映了1990年代中国文化状况的复杂性。对日常生活的不同理解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这在当代文学叙事中表现为:一方面,力图借助恢复"自我"和"大众"的维度,... 日常生活叙事的转变,反映了1990年代中国文化状况的复杂性。对日常生活的不同理解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这在当代文学叙事中表现为:一方面,力图借助恢复"自我"和"大众"的维度,体现出叙事的精英性和批判性;一方面又努力迎合市场与大众趣味,使这种立足于"自我"的叙事膨胀而为欲望叙事,加快了文学的大众化趋势,这危及到文学的诗性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文化 诗学困境 中国当代文学
下载PDF
源于土地与日常生活的诗意建造 蔡宅豆腐工坊与横樟油茶工坊 被引量:4
6
作者 贺勇 《时代建筑》 2019年第1期60-69,共10页
如何赋予乡村的地方产品更高的文化与经济价值,让它们在当下能够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欢,从而让村民继续加工与生产,是乡村经济与社会复兴过程中的难点,也是突破点。在这种背景下,DnA建筑设计事务所在松阳设计的当代乡村工坊系列可谓是一种... 如何赋予乡村的地方产品更高的文化与经济价值,让它们在当下能够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欢,从而让村民继续加工与生产,是乡村经济与社会复兴过程中的难点,也是突破点。在这种背景下,DnA建筑设计事务所在松阳设计的当代乡村工坊系列可谓是一种大胆而创新的实验。文章从功能定位、空间氛围、在地建造等角度对其营建过程中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了分析。面对新时代的乡村.基于土地与日常生活的乡村工坊建设不仅是复兴乡村的有效途径.也是让建筑获得诗意,让建筑师获得力量的可能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阳 当代乡村工坊 土地 日常生活 诗意建造
下载PDF
从“穷而后工”到“隐而后工”——中国古代诗歌由古典到近世的转变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双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1-476,共6页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指出了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揭示了古典诗人与国家政治的特殊关系:古典诗人的精神依托实际上不在文学而在政治事业。元明以来,士人的价值支点不再集中在政治功业一端,他们更倾向于世俗的日常...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指出了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揭示了古典诗人与国家政治的特殊关系:古典诗人的精神依托实际上不在文学而在政治事业。元明以来,士人的价值支点不再集中在政治功业一端,他们更倾向于世俗的日常生活,并从中寻求精神寄托。"隐而后工"的诗学观便应运而生。诗人社会角色的转变导致了诗风的转变。诗歌成为人们精神存在的方式,成为安顿人们心灵的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穷而后工 隐而后工 知识分子 日常生活 诗歌史
下载PDF
俗与趣:徐渭诗歌的新视域 被引量:1
8
作者 汪沛 《殷都学刊》 2007年第3期93-98,共6页
徐渭的诗歌创作曾因袁宏道的推崇而获"明诗第一"的评价,除了公认的奇崛险怪等特征外,日常生活琐事进入诗歌、个人情感毫无遮掩地表露、童心天趣感悟生活、语言清新平白而又出人意表等特征又是其诗歌展示的俗与趣的新视域,从... 徐渭的诗歌创作曾因袁宏道的推崇而获"明诗第一"的评价,除了公认的奇崛险怪等特征外,日常生活琐事进入诗歌、个人情感毫无遮掩地表露、童心天趣感悟生活、语言清新平白而又出人意表等特征又是其诗歌展示的俗与趣的新视域,从中我们可看出明诗由雅至俗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诗化人生 俗与趣 实录
下载PDF
论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小说的日常化写作 被引量:1
9
作者 于淑静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6,共3页
自新写实小说始,作为当代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一大文学景观,日常化写作已成为文学视域中难以规避的当下经验。而“日常生活”无疑是把握日常化写作这一文学叙事和写作倾向的关键之所在,故由此切入,主要以新写实小说和晚生代小说文本... 自新写实小说始,作为当代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一大文学景观,日常化写作已成为文学视域中难以规避的当下经验。而“日常生活”无疑是把握日常化写作这一文学叙事和写作倾向的关键之所在,故由此切入,主要以新写实小说和晚生代小说文本为例,通过辨析二者日常化写作旨趣的诸多异同,从而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的日常化写作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新写实 晚生代 现代性 诗性
下载PDF
方明诗歌中的“四个四重奏”——诗集《生命是悲欢相连的铁轨》读后
10
作者 张志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0-26,161,共7页
台湾诗人方明的诗集《生命是悲欢相连的铁轨》予人以"四个四重奏"的深刻印象:巴黎街景掠影之震撼性的两极化鲜明对比;异域家乡的越战梦魇之伤惨记忆;崇拜屈原、李杜,流连古典诗歌的不二情怀;对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做出的别具... 台湾诗人方明的诗集《生命是悲欢相连的铁轨》予人以"四个四重奏"的深刻印象:巴黎街景掠影之震撼性的两极化鲜明对比;异域家乡的越战梦魇之伤惨记忆;崇拜屈原、李杜,流连古典诗歌的不二情怀;对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做出的别具情趣的诗性描写。其运思方式和意象建构深具艺术的独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明诗歌 巴黎光影 越战梦魇 古典情怀 日常生活的诗意抒写
下载PDF
生活的诗学——短信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11
作者 欧阳文风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43-48,共6页
短信文学是一种真正来源于日常琐碎生活的文学形态,它大都是由草根创作,注重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描述普通人的生活现象或本质,发掘和记录人类具体而实在的日常生活体验。通过对现当代文学发展史的考察发现,短信文学是一种最本色的对底层... 短信文学是一种真正来源于日常琐碎生活的文学形态,它大都是由草根创作,注重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描述普通人的生活现象或本质,发掘和记录人类具体而实在的日常生活体验。通过对现当代文学发展史的考察发现,短信文学是一种最本色的对底层生活的自我叙述,标志着底层文学的崛起。短信文学以日常生活为叙事主体,在对日常生活丰富感性的体味和实现其感性满足的过程中,推动着文学理论走向一种生活的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信文学 日常生活 文学史意义 底层文学 生活的诗学
下载PDF
现代旧体诗的现代性——论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的诗歌创作
12
作者 周萍 丽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119,154,共8页
中国历来是诗的国度,不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尤其在1949年以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新文学发展的历史"观念的统治下,"旧体诗"从"现代文学史"的叙事中几乎消失了。其实,20世纪在新... 中国历来是诗的国度,不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尤其在1949年以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新文学发展的历史"观念的统治下,"旧体诗"从"现代文学史"的叙事中几乎消失了。其实,20世纪在新诗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类旧体诗的创作不但始终没有停止,而且还体现出自身独特的价值,佛教领袖赵朴初的创作即其典型一例。赵朴初一生创作旧体诗、词、曲、对联多达2000首以上。他的诗不但由于坚持内容革新与形式创新,而呈现出一般意义上的"现代"风貌,更借助旧体诗的体式而体现出与新诗迥然不同的另一种"现代性",即"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和"宗教生活的审美化"。由此可以说,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艺术精神上,旧体诗也可能具备"现代性",应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不可忽视的一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朴初 中国现代文学史 旧体诗 现代性 日常生活的诗意化
下载PDF
“70后”的诗学精神——评马召平的《梦见老虎》
13
作者 荀羽琨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02-104,共3页
马召平作为陕西"70后"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鲜明的体现了"70后"的诗学精神,即对宏大叙事传统的主动疏离,从日常生活中开掘诗意诗情;诗歌中的乡土描写趋向理想化、浪漫化,成为诗人理想价值的寄托,诗歌中的平民情... 马召平作为陕西"70后"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鲜明的体现了"70后"的诗学精神,即对宏大叙事传统的主动疏离,从日常生活中开掘诗意诗情;诗歌中的乡土描写趋向理想化、浪漫化,成为诗人理想价值的寄托,诗歌中的平民情怀既是诗人乡土经验的重构,同时也是诗人自我认同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后 诗学精神 日常生活 乡土意识
下载PDF
日常生活的诗学建构与价值确认——论20世纪90年代市民小说对日常生活的书写
14
作者 王丽霞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41-44,53,共5页
20世纪90年代的市民小说对日常生活的本真书写和审美再现建构起日常生活的叙事诗学,同时,在民间立场上确立了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1.日常生活是生命个体此岸生存的意义支撑点;2.日常生活是永恒的。
关键词 市民小说 日常生活 叙事诗学 民间立场 此岸生存 价值确认
下载PDF
借丹心做诗情 燃生命成韵律——路翎晚年诗歌浅析
15
作者 邓姿 《云梦学刊》 2003年第2期69-71,共3页
对路翎晚年诗歌的悲观估价是不切实际的,他虽经历人生的磨难与挣扎,却未泯一颗赤子之心,他仍热情沤歌美好事物和新的生活,书写沉重、辛酸的人生和历史,在他的诗歌中呈现出对生命的特殊体认,对生活的独异感悟。
关键词 路翎 晚年诗歌 咏和抒怀 日常生活
下载PDF
“诗意地栖居”与逻各斯向往——试论于坚诗歌的审美追求与精神内涵
16
作者 苏葆荣 《凯里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04-106,共3页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qu...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拒绝隐喻 去蔽 诗意地栖居 逻各斯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学之禅学渊源
17
作者 汤凌云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8,共8页
中国现代诗学与禅学之间存在着深层的思想渊源关联。其一,从思维方式看,禅学讲妙悟,重视奇妙的刹那间,而灵感的触发恰是妙悟生成的基础;中国现代诗学认为,诗是心绪的传达,是天机的意外泄露,是灵感的刹那闪现。其二,从情感体验看,不立文... 中国现代诗学与禅学之间存在着深层的思想渊源关联。其一,从思维方式看,禅学讲妙悟,重视奇妙的刹那间,而灵感的触发恰是妙悟生成的基础;中国现代诗学认为,诗是心绪的传达,是天机的意外泄露,是灵感的刹那闪现。其二,从情感体验看,不立文字,推重个体的亲证,讲究个人的体验领悟,是禅学的主要特征;中国现代诗学强调,诗人或诗论家应结合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以意会的态度来与诗情相契合,玩味其中的韵味与情致,而不以分析的、逻辑的、科学的方式去肢解诗。其三,从生命境界看,在禅学中,灵感并不神秘,妙悟亦不诡异,要以平常心态,靠个人直接体验,感受活泼泼的生命意趣;中国现代诗学提倡活鲜鲜的、运动的表达效果,而活鲜鲜的审美情趣不离日常生活世界,就在平常被忽视的普通事物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学 禅学渊源 灵感 妙悟 境界
下载PDF
海德格尔论此在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18
作者 张贤根 《德国哲学》 2018年第2期122-141,247,共21页
在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既与在世生活的人相关,同时又涉及如何向存在本身的回归。海德格尔之所以对存在加以历史性追问,乃是因为人们所关注的往往都是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本身,从而导致存在成为根本性的问题。在世界之中存在,此... 在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既与在世生活的人相关,同时又涉及如何向存在本身的回归。海德格尔之所以对存在加以历史性追问,乃是因为人们所关注的往往都是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本身,从而导致存在成为根本性的问题。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不仅与他人共在,同时它又与自身发生游离,从而成为陷入日常状态的人。此在常常忙于日常生活方式而难以抽身,致使此在自身的存在本性被遮蔽。但日常性此在业已丧失于常人与他人之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必定相关于此在及其向自身的回归。审美现代性与后现代文化,无不渗透进人们的生存与日常生活里。但这又可能使日常生活及其审美化,异化在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症候里。在海德格尔那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不是感性化与情感化的过程,而是经验经由艺术文本向存在本身的通达。在晚期思想阶段,海德格尔并没有停留在对此在及其日常生活的一般把握上,而是将存在作为此在本性通达的根本指向与旨归,并将此在理解与阐释为与天、地、神发生游戏的人。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的四元游戏,其实也是对他中期世界与大地之争执的回应。尽管说,这种争执将不断成为争执并且建构出自身的意义,但在回归存在的过程中,艺术也难以彻底摆脱与日常生活的牵涉。作为对日常生活的祛蔽与理性形而上学的克服,人的诗意居住为生活审美化做出了根本性的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日常生活 审美化 诗意
下载PDF
文艺学的边界、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反思
19
作者 杜晓杰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65-69,共5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文艺学的内部问题,但它所带来的关于文艺学的讨论却涉及文艺学的一些本质问题,尤其是文艺学的边界问题和文艺学的文化转向问题。文艺学只能以文学作为自己的边界,把审美泛化这一原本属于美学、社会学的现象纳入文艺... 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文艺学的内部问题,但它所带来的关于文艺学的讨论却涉及文艺学的一些本质问题,尤其是文艺学的边界问题和文艺学的文化转向问题。文艺学只能以文学作为自己的边界,把审美泛化这一原本属于美学、社会学的现象纳入文艺学的学科视野只会导致文艺学学科建设的紊乱,而以属于广义社会学研究范围的文化研究取代文艺学更是无稽之谈。文化研究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学研究,带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文艺学的文化转向只是以文化研究为工具,探究文学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索引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因子,二者是不能混淆的。而文化诗学的出现,则是对这一论争的最佳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艺学 文化研究 文化诗学
下载PDF
为诗歌理想“弯腰拔草”的小海
20
作者 崔修建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62-67,共6页
具有乡村哲学家和都市艺术家气质的小海,致力于充满本土气息的诗歌写作,故乡海安的村庄、河流、庄稼和劳作者既是他情感宣泄的通道,也是他寄寓诗歌理想的沃土,他站在“所处的时代”,将田园作为一种“精神隐喻”,传递出城市文明与乡村文... 具有乡村哲学家和都市艺术家气质的小海,致力于充满本土气息的诗歌写作,故乡海安的村庄、河流、庄稼和劳作者既是他情感宣泄的通道,也是他寄寓诗歌理想的沃土,他站在“所处的时代”,将田园作为一种“精神隐喻”,传递出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激烈碰撞中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和发现。他认真凝视、倾听和挖掘凡俗的城市日常生活、庞杂的历史和隐秘的心灵世界,努力建构自我与民族、国家、世界的紧密联系并尝试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诗歌写作,以期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海 当代诗歌 乡村书写 城市日常生活 《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 《大秦帝国》 《影子之歌》 诗歌理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