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汪懋麟的诗学观及其诗风演变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泽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56,共6页
汪懋麟是清初康熙诗坛的重要诗人,也是宗宋诗学的代表人物。他以特有的人格精神和有力的诗学实践,构建了以重学为途径、以性情为根柢、以祧唐祢宋为宗尚的诗学思想。其诗风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宗唐;中期心境颓唐,舍唐趋宋;晚期... 汪懋麟是清初康熙诗坛的重要诗人,也是宗宋诗学的代表人物。他以特有的人格精神和有力的诗学实践,构建了以重学为途径、以性情为根柢、以祧唐祢宋为宗尚的诗学思想。其诗风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宗唐;中期心境颓唐,舍唐趋宋;晚期渐臻"熟境",诗风沉潜。他的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康熙诗坛的宗宋之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懋麟 诗学观 诗学历程 宗宋
下载PDF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朱冬梅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9期1-3,共3页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有二:第一,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可称为是一种"文化诗学",这种"文化诗学"强调历史文化语境的重建,强调文学与其语境之间的相互塑造;第二,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批评,并不是在...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有二:第一,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可称为是一种"文化诗学",这种"文化诗学"强调历史文化语境的重建,强调文学与其语境之间的相互塑造;第二,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批评,并不是在现实世界颠覆现存社会制度,而是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从历史的对抗中发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压抑的异己的不安定因素,并揭示其"意识形态遏制"过程的复杂性,进而对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做出自己新的历史价值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策略 文化诗学 意识形态遏制
下载PDF
韵外之致:一种汉语诗学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轨迹 被引量:1
3
作者 泓峻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48-53,共6页
《易传》"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经过魏晋玄学家的发挥,在唐代文论家司空图那里进一步发酵,衍生出推崇文学作品的"韵外之致"这一审美理想。唐代关于诗歌境界的理论,则与这一思想形成呼应,它们都是儒家哲学... 《易传》"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经过魏晋玄学家的发挥,在唐代文论家司空图那里进一步发酵,衍生出推崇文学作品的"韵外之致"这一审美理想。唐代关于诗歌境界的理论,则与这一思想形成呼应,它们都是儒家哲学、老庄哲学、魏晋玄学、佛教哲学杂揉整合之后的产物,经由有形的现象界而进入自由的审美世界,是其真谛所在。这是一条与《诗经》《离骚》开创的两大传统有很大区别的新的诗学传统。而且,作为重要的美学指标,它除了深刻影响到后世汉语诗歌的创作与评价之外,还延及词、曲、文乃至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成为汉语文学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外之致 诗境理论 内涵 影响
下载PDF
唐宋之际清丽诗风的传承与递变
4
作者 王小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106,共8页
晚唐五代宋初诗歌艺术渐变转型的内在轨迹由多元曲线交织而成,清丽诗风的传承与递变特为其重要一脉。唐懿宗咸通以后,众多隐逸者用澄澹精致的诗作表达出世情怀,取得了出类拔萃的创作业绩,并为此提出了"趣味澄夐"、有"韵... 晚唐五代宋初诗歌艺术渐变转型的内在轨迹由多元曲线交织而成,清丽诗风的传承与递变特为其重要一脉。唐懿宗咸通以后,众多隐逸者用澄澹精致的诗作表达出世情怀,取得了出类拔萃的创作业绩,并为此提出了"趣味澄夐"、有"韵外之致"的审美理念。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各地"不与俗接"的隐逸诗家成为清丽诗境的主要创造者。宋初林逋、潘阆等隐君又以澄澹清雅的诗篇,为整体苍白的诗坛增添了许多超逸的韵味。总之,在唐、宋诗歌艺术转型过程中,隐逸诗家唯清丽是尚的艺术探索,有着不可或缺的诗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隐逸 清丽诗风 传承轨迹
下载PDF
华文文学研究、学科理念及其诗学建构之思 被引量:1
5
作者 庄伟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6,共6页
近百年来中西遭遇的历史,决定了海外华人的生存经验具有天然的流散性和跨文化特性。因此在多元文化时代,积极地倡导华文文学研究的诗学理论建构,寻求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重新确立学科目标、学术话语和学术规则,建构一种能动适应于多元... 近百年来中西遭遇的历史,决定了海外华人的生存经验具有天然的流散性和跨文化特性。因此在多元文化时代,积极地倡导华文文学研究的诗学理论建构,寻求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重新确立学科目标、学术话语和学术规则,建构一种能动适应于多元文化时代华文文学研究需要的灵活而丰富的、带有开放性和交融性的学科理念和学术范式,显得相当迫切。有鉴于此,驱使我们有必要站在更为宏阔的视野中,探寻海外华文文学的关键性问题、整合东西与内外资源及寻求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并把海外华文文学纳入到世界移民潮和移民史视野中,即抓住作为问题的历史图景,逾越中西与文明进程,展开一番新的学术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学科理念 诗学建构 历史图景 文明进程
下载PDF
《诗经》“经”化过程及其实现因素浅探
6
作者 金前文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8期5-10,共6页
《诗经》"经"化是从孔子开始的,中间经孟荀诸子的推动,至秦统一天下不久最终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所推行的"《诗》言是,其志"的解《诗》原则及对"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和"传"、"... 《诗经》"经"化是从孔子开始的,中间经孟荀诸子的推动,至秦统一天下不久最终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所推行的"《诗》言是,其志"的解《诗》原则及对"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和"传"、"故"、"章句"等解《诗》体式的采用,是实现《诗经》"经"化的关键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经”化 过程 实现因素
下载PDF
反观意象派诗歌意象的塑造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松年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5-37,共3页
从意象派诗论的核心范畴“意象”切入,分析了意象生成的两个过程:1.物象的意象化过程;2.意象的语言化过程,并从语言之维讨论了意象派诗歌重物象轻言传和排斥隐喻的偏向。
关键词 意象主义 意象生成过程 创作偏向
下载PDF
“建成”的思考——有关同济建筑师新作品分析
8
作者 袁烽 《时代建筑》 2004年第6期60-65,共6页
文章针对近年来同济大学建筑师设计作品,分别从“理论研究”、“教学”到“社会实践”的过程;诗意的“工程建造”;对于工程建造过程的关注以及“建成”的设计过程载体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建筑师的文化定位与社会实践。
关键词 理论实践 诗意建造 过程创作 工程设计 载体 “建成”
下载PDF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构想与创作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谢·弗洛林斯基 蓝泰凯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83-90,共8页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亦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小说展示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社会现实生活的广阔图景,塑造了具有高度概括意义的"19世纪青年"的典型形象,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亦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小说展示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社会现实生活的广阔图景,塑造了具有高度概括意义的"19世纪青年"的典型形象,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普希金怎样创作出这样一部享誉世界、对俄国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一个一向为学界所关注和探讨的课题。这篇出自作家本土、以手稿为依据的研究资料,比较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小说的结构布局、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的提炼和演变过程,对阅读、理解和研究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具有一定的导读作用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希金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构想 创作过程
下载PDF
由仙人俊逸到逐客悲叹--论杜甫前后赠怀李白诗之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震寰 于慕清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85-96,共12页
杜甫有14首赠怀李白诗,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以永王李璘事件为界,之前杜甫笔下的李白以仙人形象出现,诗歌整体风格为清新俊逸;之后杜甫笔下李白以逐客形象出现,诗中流露出信而见疑的楚骚悲叹。但早在李白的仙人形象中,就已埋藏了楚骚的悲... 杜甫有14首赠怀李白诗,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以永王李璘事件为界,之前杜甫笔下的李白以仙人形象出现,诗歌整体风格为清新俊逸;之后杜甫笔下李白以逐客形象出现,诗中流露出信而见疑的楚骚悲叹。但早在李白的仙人形象中,就已埋藏了楚骚的悲苦之叹。杜甫笔下李白形象及诗歌风格的变化,既是杜甫自伤身世的感慨,也体现了时代政治对诗人、诗歌具体风格产生的影响,暗含着时代整体的诗风发生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李白形象 诗歌风格变化 认识过程
下载PDF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词中的贵族女性
11
作者 白银银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77-79,83,共4页
欧阳修的雅词中描写了一些贵族女性形象,她们端庄凝重、不怒不怨,和其它词中的女性形象有着迥然的区别。欧阳修描绘此类女性如此成功的原因与欧阳修高雅的审美追求、名家影响、中国文人传统"男子作闺音"的心态以及词的诗化、... 欧阳修的雅词中描写了一些贵族女性形象,她们端庄凝重、不怒不怨,和其它词中的女性形象有着迥然的区别。欧阳修描绘此类女性如此成功的原因与欧阳修高雅的审美追求、名家影响、中国文人传统"男子作闺音"的心态以及词的诗化、雅化的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族女性 审美追求 名家影响 男子作闺音 词的诗化雅化
下载PDF
汉诗对偶英译的审美经验与美国诗学进程——以庞德与斯奈德译文为中心
12
作者 蔡正伍 杜磊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2年第2期111-124,共14页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对偶的语言形式之下蕴含着中国特有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意涵。在“新诗运动”的影响下,不少美国诗人意图借汉诗养分促进本土诗学发展,其汉诗英译因而呈现出诗学杂合的特征。本文以庞德《华夏集》与斯奈德...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对偶的语言形式之下蕴含着中国特有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意涵。在“新诗运动”的影响下,不少美国诗人意图借汉诗养分促进本土诗学发展,其汉诗英译因而呈现出诗学杂合的特征。本文以庞德《华夏集》与斯奈德《寒山诗》中的对偶诗句英译为研究对象,取阅读进程、空间想象与世界图式等三个维度,在审美经验视角下比较两人的翻译方法差异。这种差异既源于译者主体不同的诗学认知,亦体现了“新诗运动”下美国本土诗学的发展情况。基于两个译本显现出的审美经验差异,可以管窥四十余年间汉诗英译对美国现代诗学的反向推动作用,进一步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现代性因素中的世界文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偶英译 审美经验 诗学进程 庞德 斯奈德
下载PDF
“如意”的诗意化进程及其书写策略
13
作者 董秋雨 《保山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74-79,共6页
如意与诗歌的关系密切,如意从搔痒用具发展为魏晋名士的随身执物,是其进入诗歌领域的前提;庾信创造了王戎如意舞这一文学形象,杜甫等诗人引用与如意相关的典故,以此提升了如意的诗意内涵;在清代,出现了多首以“铁如意”为吟咏对象的诗歌... 如意与诗歌的关系密切,如意从搔痒用具发展为魏晋名士的随身执物,是其进入诗歌领域的前提;庾信创造了王戎如意舞这一文学形象,杜甫等诗人引用与如意相关的典故,以此提升了如意的诗意内涵;在清代,出现了多首以“铁如意”为吟咏对象的诗歌,其中明季重臣赵南星的铁如意引起了厉鹗、全祖望等人的吟咏,诗人们既梳理出如意的身世,又以诗的语言感性抒写赵南星的君子傲骨,最后回归诗言志的本质;通过“读物”来看诗,还原物的真实语境,不仅有助于理解诗意,还可以了解清代文人咏“文物”诗的书写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意 诗意化进程 清代铁如意歌
下载PDF
The Poetics of Process Repeated in the Sky
14
作者 Zewei Jiang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18年第1期141-154,共14页
关键词 EMILY DICKINSON the poeticS of process POSSIBILITY pioneering work
原文传递
论迟子建小说《炖马靴》的叙事艺术
15
作者 仲瑜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42-46,共5页
迟子建的《炖马靴》叙述风格空灵纯净,小说讲述语调轻松,在平淡书写中点化出小说文本别样的诗性意境。《炖马靴》文中叙述者"我"呈现出"第一人称叙事边缘化"的特征。"饥饿"作为一种独特的环境描写,成为... 迟子建的《炖马靴》叙述风格空灵纯净,小说讲述语调轻松,在平淡书写中点化出小说文本别样的诗性意境。《炖马靴》文中叙述者"我"呈现出"第一人称叙事边缘化"的特征。"饥饿"作为一种独特的环境描写,成为了文本的"隐性进程",它更多呈现出一种隐匿性,隐藏于情节的叙述之中,对其进行补充和说明。文学的审美属性为历史的记录提供了更具美感的叙述形式,叙事语言本身带有浪漫色彩,其富有诗意的描写,也呈现出诗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炖马靴》 第一人称 隐性进程 诗性特征
下载PDF
明中后期“学凡三变”现象及其诗史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温世亮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4-142,200,共10页
中晚明时期,“学凡三变”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词章向制举、向心学的转变则又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由词章向心学转变,与重道轻文传统、明代科举制度、心学流行等文化机制密切相关。由词章向心学的转变,并非表现为彼此间绝对的扞格不入,... 中晚明时期,“学凡三变”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词章向制举、向心学的转变则又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由词章向心学转变,与重道轻文传统、明代科举制度、心学流行等文化机制密切相关。由词章向心学的转变,并非表现为彼此间绝对的扞格不入,其实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诗学与心学的杂糅,中晚明性灵诗学的流行、诗学理性化的回归,与此均有内在关联。“学凡三变”既是观测明中期学术生态嬗变的重要基点,又是探究明中后期诗坛生态的一个重要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后期 “学凡三变” 文化机制 诗心杂糅 诗史意义
下载PDF
内心的现场:“我的爱是一根羽毛”——论罗伯特·克里利的诗歌艺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佩仑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33,共9页
美国黑山派代表诗人罗伯特·克里利通过非人格化的情感记录,非主体性的即时述说,以及开放游离的散漫风格,为20世纪美国诗歌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过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克里利的诗歌既超越了抒情主义传统,又进入了现代... 美国黑山派代表诗人罗伯特·克里利通过非人格化的情感记录,非主体性的即时述说,以及开放游离的散漫风格,为20世纪美国诗歌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过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克里利的诗歌既超越了抒情主义传统,又进入了现代诗学的前沿地带,本文着眼于研究其中所体现出的典型的智性写作、过程诗学和散漫艺术质素,以期为克里利诗艺归纳乃至整个美国后现代诗歌研究提供新的诗学理念和解读视角,对21世纪新诗学的建设也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克里利 黑山派诗歌 过程诗学 散漫艺术
原文传递
迪兰·托马斯诗歌的威尔士性与过程诗学:约翰·古德比教授访谈录(英文)
18
作者 蒲海丰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20,共8页
约翰·古德比教授是英国斯旺西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教授,迪兰·托马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迪兰·托马斯研究权威专家。自2001年以来,他已出版托马斯研究著作四部,包括《迪兰·托马斯专题研究》(2001)、《拼写墙下:迪兰... 约翰·古德比教授是英国斯旺西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教授,迪兰·托马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迪兰·托马斯研究权威专家。自2001年以来,他已出版托马斯研究著作四部,包括《迪兰·托马斯专题研究》(2001)、《拼写墙下:迪兰·托马斯诗歌研究》(2013)、《迪兰·托马斯诗集》(2014)和《发现迪兰·托马斯:诗集和笔记诗指南》(2017)。受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迪兰·托马斯诗歌研究"资助,古德比教授于2017年9月2日到10月1日在天津理工大学做了托马斯诗歌和威尔士文学的系列讲座。讲学期间,笔者就托马斯在西方的文学地位、其诗歌在西方的接受、威尔士性和过程诗学等问题对古德比教授进行了访谈。他认为托马斯是20世纪30、40年代英语诗坛与奥登齐名的现代主义诗人,虽生活在威尔士,但更多地受到英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在20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评论家们甚至把托马斯诗歌列入经典诗歌的行列,但之后出现的反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潮流又将他的诗歌排除在主流诗歌之外,因此诗人诞辰百年后西方学界存在着对其地位重新认识的倾向。在谈到威尔士性问题时,古德比教授认为诗人故乡威尔士斯旺西与伦敦在地理、文化和语言上的他者关系是诗人独特诗学特征的源泉;而他在诗中所展现的"过程诗学"一方面受到泛神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吸收了怀特海、爱因斯坦、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等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兰·托马斯 威尔士性 过程诗学 吟游诗人传统
原文传递
论平列式写景诗的渊源流变及其诗学意义
19
作者 朱曙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2-118,共7页
平列式写景诗源于南朝"体物"诗学范式与景物审美独立化风潮的交融,并最终成熟于杜甫绝句之中。相对于以主观性内容和连贯性结构为主的传统诗学范式而言,平列式写景诗所特有的客观化内容属性与主题统摄式扇形结构均是极有意义... 平列式写景诗源于南朝"体物"诗学范式与景物审美独立化风潮的交融,并最终成熟于杜甫绝句之中。相对于以主观性内容和连贯性结构为主的传统诗学范式而言,平列式写景诗所特有的客观化内容属性与主题统摄式扇形结构均是极有意义的创新与突破,它的演进历程及其与主流诗学范式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中国古典诗史进程的内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列式写景诗 渊源流变 诗学范式 意义
下载PDF
进入“过程”的文学史研究——《王渔洋与康熙诗坛》导论 被引量:8
20
作者 蒋寅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50-54,共5页
“文学”是一个包括写作、传播、接受并产生影响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只涉及作品的写作、传播与批评 ,还包含文学观念的演变、作家的活动与交往、社会的文学教养和时尚。对曾经发生和存在的文学过程进行历时性的研究 ,就构成了文学史学。... “文学”是一个包括写作、传播、接受并产生影响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只涉及作品的写作、传播与批评 ,还包含文学观念的演变、作家的活动与交往、社会的文学教养和时尚。对曾经发生和存在的文学过程进行历时性的研究 ,就构成了文学史学。文学史学首先是一门研究文学过程 ,尤其是文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的学科。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学时代都为文学史的过程研究提供了可能 ,只有明清以后 ,丰富的历史记载几与档案相埒 ,而同时档案也最大限度地充实了历史记载 ,我们才得以从容揭开时间的帷幕 ,走进文学事件和文学史情境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过程研究 清代 康熙朝 诗学 文学史学 《王渔洋与康熙诗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