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李煜词的造境艺术
1
作者 刘天禾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9-106,共8页
李煜词的造境艺术圆熟精妙,主要体现于对跨审美意象的适当运用及对意与境关系的合理安排。他对跨审美意象的运用具有多元性与渐变性的独到特质,多元性即将视听嗅味触等官能印象糅合于同一词境并反复渲染,以跨审美意象的复合形式扩大意... 李煜词的造境艺术圆熟精妙,主要体现于对跨审美意象的适当运用及对意与境关系的合理安排。他对跨审美意象的运用具有多元性与渐变性的独到特质,多元性即将视听嗅味触等官能印象糅合于同一词境并反复渲染,以跨审美意象的复合形式扩大意境建构的丰富性,这主要呈现于描写季节更迭变化之作与早期的享乐之作中;渐变性体现于词境中多重感知在有无之间的变化趋向和鲜明实体渐归虚无的过程,主要通过印象式直感与意识流交感的结合运用达成。李煜词中的意与境主要有分化和交融两种关系,前者表现为美好意象与现实处境间的悬殊,并以亡国为界呈现出以意象所处词境的虚实之分为标志的前后之别;后者即将无实态无形体的情感意念通过特殊方式固化,并使之与词境整体氛围自然交融,主要分为意念具象化和时空象喻情感两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 词境 跨审美意象 虚实 时空
下载PDF
园与境:山水审美的园林转向与唐“诗境”说的形成
2
作者 王书艳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0-147,F0003,共9页
关于唐诗境说形成的原因,学界忽略了山水审美逐渐向园林审美过渡这一重要现象。实际上,正是山水审美的园林转向促使“境”的审美义形成并逐渐成熟,进而走进诗歌,直接影响到诗歌意境的生成以及诗境理论的形成。园林审美、境之审美义的开... 关于唐诗境说形成的原因,学界忽略了山水审美逐渐向园林审美过渡这一重要现象。实际上,正是山水审美的园林转向促使“境”的审美义形成并逐渐成熟,进而走进诗歌,直接影响到诗歌意境的生成以及诗境理论的形成。园林审美、境之审美义的开创与诗境理论的形成,三者同时在中唐并起并非巧合,而是三者长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交错发展的必然结果。“境”在唐代异军突起以及诗境说在唐代形成,除了玄学、佛学以及诗歌艺术自身发展规律所致外,山水审美的园林转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诗境”说又反向深化了园林审美,并影响到后世园林的诗情建构,乃至进一步旁涉其他艺术领域,丰富与拓展了中国古典艺术和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审美 园境 诗境说 唐诗
下载PDF
论道德教育的“审美之境” 被引量:5
3
作者 姜勇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7-40,共4页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理性的、认识论的,而且更是审美的、艺术的。审美所要重塑的是我们陷入为单纯认识论的道德精神家园,所要创造的是恬美澄明的道德理想境界,所要颂扬的是千百年来奉为圭臬的文化与道德精神。"审美之境"的...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理性的、认识论的,而且更是审美的、艺术的。审美所要重塑的是我们陷入为单纯认识论的道德精神家园,所要创造的是恬美澄明的道德理想境界,所要颂扬的是千百年来奉为圭臬的文化与道德精神。"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走向"诗性语言"的心灵唤醒的教育,通过诗化的语言扣动个体内在美好善良的心弦。"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良知坎陷"的教育,惟其"下沉"、"坎陷"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教育生活之中,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以善致善"的教育,德性教育不仅要追求"善"的目的,而且在其方法上也应是"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审美之境” 诗性语言
下载PDF
“虚静”审美心理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金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40-42,100,共4页
虚静具有两个特定的心理层面:一是虚静之心的形成,要求忘物、忘我,它指称一种倍受推崇的审美心态;一是虚静之心的外射,表现为专注性、内视性、消融性,它意指三种相连的幻化境界:主体物化—客体人化—物我为一。将这种审美心态、审美境... 虚静具有两个特定的心理层面:一是虚静之心的形成,要求忘物、忘我,它指称一种倍受推崇的审美心态;一是虚静之心的外射,表现为专注性、内视性、消融性,它意指三种相连的幻化境界:主体物化—客体人化—物我为一。将这种审美心态、审美境界扩大到整个现实人生,虚静成为中国古人安身立命的一种生存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 审美遗忘 审美心态 审美境界 生存智慧
下载PDF
诗意空间蕴藉下的生命之思——电影《云水谣》意境美学再观照
5
作者 肖文 周冬梅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20-123,共4页
电影《云水谣》在意境美学的孕育下生长出一种诗意的空间,并由这种诗意的空间蕴藉出一个标注生命充盈的坐标,引领人们进入到关乎爱情、关乎人生的生命之思的哲学之境。
关键词 诗意空间 意境美学 生命之思 观照
下载PDF
诗歌创意写作审美境界导论:心灵与大地之约 被引量:1
6
作者 陶陶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7,共7页
作为文学艺术的精灵,诗歌以其特有的抒情审美形象之美感和审美意蕴,不断地震荡着读者的灵魂,影响着人的人格风范,塑造着人的精神价值,提升着人的美学境界。所以说,诗歌是美好的,诗歌是富有哲学意味的艺术美学,诗人的诗歌活动也就有了诗... 作为文学艺术的精灵,诗歌以其特有的抒情审美形象之美感和审美意蕴,不断地震荡着读者的灵魂,影响着人的人格风范,塑造着人的精神价值,提升着人的美学境界。所以说,诗歌是美好的,诗歌是富有哲学意味的艺术美学,诗人的诗歌活动也就有了诗意的生存的境界。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人的理想生存状态,正像诗人一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本文从这两个方面论述,一、诗歌创意写作之大地诗意栖居境界。即诗歌创意的神性之约,诗歌创意的心灵之约;二、诗歌创意写作的心物互动体验。即诗歌创意的感兴体验之域,诗歌创意之心灵情智体验之维,诗歌创意审美体验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意 审美境界 诗意栖居 心物体验
下载PDF
论意境的审美净化
7
作者 孙建章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87-89,共3页
这里以王国维对意境“其内足以摅己 ,其外足以感人”的著名论断为主线 ,从舒展审美主体 ;唤起审美体验 ;净化审美主体三个方面 ,结合具体诗例 ,阐述了意境具有使审美主体获得审美陶冶。
关键词 意境 美学特征 审美净化 舒展审美主体 唤起审美体验 净化审美主体
下载PDF
兴义的缠夹与敞开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庆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81-789,共9页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兴义的"缠夹"自朱自清先生提出以来,众多学者试图解开这种"缠夹",结果是越解越缠夹,从而形成了所谓"兴义缠夹问题"。而实际上,兴义的缠夹具有不可解性,缠夹...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兴义的"缠夹"自朱自清先生提出以来,众多学者试图解开这种"缠夹",结果是越解越缠夹,从而形成了所谓"兴义缠夹问题"。而实际上,兴义的缠夹具有不可解性,缠夹是兴的基本特性,正是兴的缠夹向我们敞开了兴的真实面目。兴是诗的本体或依据,是诗的基本方式。兴内在地决定着诗的创作和表达,决定着中国诗的审美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义缠夹 诗本体 审美
下载PDF
论“空灵”范畴的审美机制与艺术呈现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中栋 《江汉学术》 CSSCI 2020年第2期88-99,共12页
"空灵"在道、佛、玄哲学思想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具有部分的一致性,它作为感性生命的直觉体悟,不仅是主体虚静心境的外在显现,更是主体对隐逸自由的精神诉求。"空灵"既是一种艺术形态,又是一种审美境界。它在生成之时... "空灵"在道、佛、玄哲学思想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具有部分的一致性,它作为感性生命的直觉体悟,不仅是主体虚静心境的外在显现,更是主体对隐逸自由的精神诉求。"空灵"既是一种艺术形态,又是一种审美境界。它在生成之时,便凝结着中国古人继往开来的审美趣味和生命意识,是主体在审美观照中所获得的一种超时空的审美体验,进而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与艺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灵 空灵美 审美机制 空灵境界 诗性思维
下载PDF
飘逸灵动的美质:徐志摩诗歌的独特风格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建民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5-26,共2页
中国现代文坛诗人频现,而徐志摩的诗歌以其空灵超脱的独特美质显赫于文坛。这种独到的美质表现在:他善于选择具有空灵色彩的自然景物,营构灵动飞扬的诗境;他真诚地表现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与独特的个性,并外射于客观物象;他反对诗的直露... 中国现代文坛诗人频现,而徐志摩的诗歌以其空灵超脱的独特美质显赫于文坛。这种独到的美质表现在:他善于选择具有空灵色彩的自然景物,营构灵动飞扬的诗境;他真诚地表现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与独特的个性,并外射于客观物象;他反对诗的直露和不讲究音韵节奏,而注重营造诗歌音乐美的效果。他的诗讲究意蕴,推崇意境,崇尚空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诗歌 美学特质 飘逸 灵动 空灵
下载PDF
为意境(境界)研究热降温——中国古代文论探索札记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维梁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于1909年发表后,意境研究者形成一支庞大的学术队伍。但意境论述文章,几乎是“千篇一律”。意境的论述,尽多“套话”,“重复的空话”以至“废话”。意境这个概念或“范畴”,其意义并不复杂,其理论含金量并不丰盈,陈... 王国维《人间词话》于1909年发表后,意境研究者形成一支庞大的学术队伍。但意境论述文章,几乎是“千篇一律”。意境的论述,尽多“套话”,“重复的空话”以至“废话”。意境这个概念或“范畴”,其意义并不复杂,其理论含金量并不丰盈,陈陈相因的讲解,哪能不套话、废话、空言一堆堆、一篇篇?“意境”研究者大军压境,把“意境”压扁了!《人间词话》不值得太推崇,应把意境研究“降格”“降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词话》 意境研究热 降温
下载PDF
论王国维的“境界”“意境”说
12
作者 高国雄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10-112,共3页
王国维词论是以"境界"的创造为核心展开的,并且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他有时也用"意境"这个传统的概念。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同语视之。
关键词 王国维 词论 境界 意境 辨析
下载PDF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顺玉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26-,133,共2页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媒体教学凭借教学课件,创设诗境,培养审美情趣;创设情境,提高阅读效果;创设文境,提高写作能力。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使语文课堂充满勃勃...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媒体教学凭借教学课件,创设诗境,培养审美情趣;创设情境,提高阅读效果;创设文境,提高写作能力。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使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 诗境 审美情趣 情境 写作能力
下载PDF
飘逸豁达 明净淡雅———罗兰散文创作论
14
作者 倪金华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99-103,共5页
罗兰散文独具亲蝉鸟乐山水的审美情趣与飘逸豁达的诗性情怀。她以自由随意的艺术构思 ,表现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
关键词 审美情趣 诗性情怀 人生态度 艺术构思
下载PDF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几种审美形态
15
作者 甘志梅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8-20,共3页
审美形态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艺术表现活动。古典诗词的审美形态多种多样,最为主要的有五种,即丰富多彩的意象之美、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深沉浑厚的气韵之美、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这几种... 审美形态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艺术表现活动。古典诗词的审美形态多种多样,最为主要的有五种,即丰富多彩的意象之美、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深沉浑厚的气韵之美、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这几种形态互为补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神妙的艺术审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意境 中和 气韵 境界 审美
下载PDF
禅境与诗境的审美联系
16
作者 卫柔羽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思想的土壤上逐渐发展,并且最终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在唐朝,随着文人对佛禅的接受和拓展,诗与禅开始了相融相通。这样的结果使诗与禅各自的文化都有了新的发展,诗境中蕴含着禅理,禅境中蕴含着诗韵。于是,诗境与禅境...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思想的土壤上逐渐发展,并且最终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在唐朝,随着文人对佛禅的接受和拓展,诗与禅开始了相融相通。这样的结果使诗与禅各自的文化都有了新的发展,诗境中蕴含着禅理,禅境中蕴含着诗韵。于是,诗境与禅境在一定意义上有了审美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境 诗境 审美关系
下载PDF
谢榛诗论的美学诠解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晶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42,共10页
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诗学著作《四溟诗话》(《诗家直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美学阐释空间,对于当代的美学理论建设也有较重要的裨补意义。谢榛论诗,首重感兴,主张作诗"以兴为主",不仅将"兴"作为诗人产生创作冲动的动因... 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诗学著作《四溟诗话》(《诗家直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美学阐释空间,对于当代的美学理论建设也有较重要的裨补意义。谢榛论诗,首重感兴,主张作诗"以兴为主",不仅将"兴"作为诗人产生创作冲动的动因,而且还视为诗歌能否"化境"的直接条件。谢榛论诗之感兴,非常重视其偶然性质,谓之"天机",而且对艺术创作的审美主客体关系有着更具创造性的阐发,揭示了审美主体的建构作用。对于审美主体的修养和独特个性,谢榛有颇为全面的论述。谢榛认为好诗应该达到"浑成无迹"的状态,它并非决定于客观物色,而在于诗人的审美构形能力。谢榛还对诗中"妙悟"作了重要的发挥,认为其是养成诗人审美主体性的枢机所在。谢榛特别重视诗的整体审美境界,并认为其中应有内在的生命感和动态的神气,而这是具有幻境性质的,也是诗人之"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溟诗话》 感兴 审美主体 整体审美境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