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shu Culture and Du Fu's Poetic Space
1
作者 Zhang Zongfu Huang Ya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7年第3期50-67,共18页
Bashu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culture. Du Fu's poems on the theme of Bashu account for a considerable portion of his poems, due to his long-term stay in Bashu and the vital effects of Bashu cu... Bashu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culture. Du Fu's poems on the theme of Bashu account for a considerable portion of his poems, due to his long-term stay in Bashu and the vital effects of Bashu culture had on him. The unique Bashu culture enriched his creativity, and greatly expanded his poetic space. Du Fu's Bashu poems show the natural scenery, human geography, 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and the cultural personality of the Bashu people. In addition, Du Fu combined organically his care for the fate of his nation and the people with Bashu culture, to realize more abundant and profound space of his po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hu culture Du Fu poetic space ABUNDANCE PROFUNDITY
下载PDF
奎亚拉·阿莱格里亚·休德斯戏剧的空间诗学——以“埃利奥特三部曲”为例
2
作者 赵永健 王婷婷 《语言教育》 2024年第1期124-132,F0003,共10页
奎亚拉·阿莱格里亚·休德斯是当代美国拉美裔戏剧的领军人物,其代表作是“埃利奥特三部曲”。休德斯匠心独运地在这三部代表性剧作中借鉴赋格曲、爵士乐和拉美民谣,积极进行戏剧空间实验,分别创构出赋格曲式的复调空间、虚实... 奎亚拉·阿莱格里亚·休德斯是当代美国拉美裔戏剧的领军人物,其代表作是“埃利奥特三部曲”。休德斯匠心独运地在这三部代表性剧作中借鉴赋格曲、爵士乐和拉美民谣,积极进行戏剧空间实验,分别创构出赋格曲式的复调空间、虚实交融式的多重空间和乌托邦式的边缘文化空间。这些空间意蕴丰富,颇具表现力,生动展示了美国少数族裔底层民众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困境。埃利奥特三部曲中的戏剧空间表现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当代美国戏剧叙事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奎亚拉·阿莱格里亚·休德斯 “埃利奥特三部曲” 空间诗学 音乐叙事
下载PDF
论李煜词的造境艺术
3
作者 刘天禾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9-106,共8页
李煜词的造境艺术圆熟精妙,主要体现于对跨审美意象的适当运用及对意与境关系的合理安排。他对跨审美意象的运用具有多元性与渐变性的独到特质,多元性即将视听嗅味触等官能印象糅合于同一词境并反复渲染,以跨审美意象的复合形式扩大意... 李煜词的造境艺术圆熟精妙,主要体现于对跨审美意象的适当运用及对意与境关系的合理安排。他对跨审美意象的运用具有多元性与渐变性的独到特质,多元性即将视听嗅味触等官能印象糅合于同一词境并反复渲染,以跨审美意象的复合形式扩大意境建构的丰富性,这主要呈现于描写季节更迭变化之作与早期的享乐之作中;渐变性体现于词境中多重感知在有无之间的变化趋向和鲜明实体渐归虚无的过程,主要通过印象式直感与意识流交感的结合运用达成。李煜词中的意与境主要有分化和交融两种关系,前者表现为美好意象与现实处境间的悬殊,并以亡国为界呈现出以意象所处词境的虚实之分为标志的前后之别;后者即将无实态无形体的情感意念通过特殊方式固化,并使之与词境整体氛围自然交融,主要分为意念具象化和时空象喻情感两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 词境 跨审美意象 虚实 时空
下载PDF
《梁书》“诗事”类诗学文献考述
4
作者 彭沈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97-107,共11页
“诗事”与“史”同源,是中国古代诗学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从诗学角度来看,“诗事”类文献随着文学观念的发展逐步获得了相对于“史”的独立价值。《梁书》作为南朝梁代国史,保留了丰富的“诗事”类诗学文献,涉及诗歌功能、诗歌创... “诗事”与“史”同源,是中国古代诗学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从诗学角度来看,“诗事”类文献随着文学观念的发展逐步获得了相对于“史”的独立价值。《梁书》作为南朝梁代国史,保留了丰富的“诗事”类诗学文献,涉及诗歌功能、诗歌创作、诗歌批评、诗歌题材、诗歌形式等方面内容,为深入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学观念、构建中华民族特色诗学理论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文献 诗事 宴会赋诗 诗人交游 诗学生产空间
下载PDF
诗性地缘与诗意栖居:地理诗学视域中的个体书写与诗歌谱系——评诗人陈人杰诗集《山海间》
5
作者 颜亮 杜亦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2期1-6,共6页
诗集《山海间》是诗人陈人杰继《西藏书》之后创作的又一部诗歌力作,其创造基于诗人十多年的援藏经验,以西藏空间为主要抒写对象,完成了从诗学空间书写到地形诗学书写再到地缘诗学书写,逻辑化创序的诗语、诗意、诗性的体认式表征。其诗... 诗集《山海间》是诗人陈人杰继《西藏书》之后创作的又一部诗歌力作,其创造基于诗人十多年的援藏经验,以西藏空间为主要抒写对象,完成了从诗学空间书写到地形诗学书写再到地缘诗学书写,逻辑化创序的诗语、诗意、诗性的体认式表征。其诗歌文本《山海间》在空间诗学维度上以诗人为主体,掘藏出了自然客体中重要的意象构素,并在地形诗学维度上以具身性情感与万物事象产生视域融合,内化输出具有审美艺术特性、隐喻象征性的诗意符号,最终通过“四度自然”的多元、差异、流动性创序,完成了其在地缘诗学构境中的生命觉悟与精神探源,表现出诗人诗意栖居之后,个体灵性质朴的诗歌谱系书写和诗性精神的超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诗学 空间诗学 地形诗学 地缘诗学 《山海间》 谱系学
下载PDF
栖居与生态栖居:生态批评的空间想象与生态思考
6
作者 赵靓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32-38,54,共8页
文学批评界关于空间和地方的思考众多,而在空间想象研究中融入生态关怀和生态意识,是生态批评区别于其他文学批评流派尤其是地理批评的鲜明标志。本文从“宜居性”理论对空间研究与生态思考的结合入手,过渡到生态批评界对“栖居”和“... 文学批评界关于空间和地方的思考众多,而在空间想象研究中融入生态关怀和生态意识,是生态批评区别于其他文学批评流派尤其是地理批评的鲜明标志。本文从“宜居性”理论对空间研究与生态思考的结合入手,过渡到生态批评界对“栖居”和“生态栖居”概念及其文学表征的思考。流动不居的“生态栖居”方式结合一种女性化的“生态主体性”观,超越了海德格尔式“诗意栖居”的传统之思,足以标志着生态批评相关思考的发展与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地方 宜居性 生态栖居 诗意栖居
下载PDF
文学旅游地的空间重构研究——以凤凰古城为例 被引量:23
7
作者 安宁 朱竑 刘晨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62-1469,共8页
文学和旅游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以文学旅游地为切入点,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凤凰古城如何通过文学和旅游的影响实现其空间重构,得到结论如下:1开发者的旅游开发行为迅速改变了凤凰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其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同权力主体(政府... 文学和旅游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以文学旅游地为切入点,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凤凰古城如何通过文学和旅游的影响实现其空间重构,得到结论如下:1开发者的旅游开发行为迅速改变了凤凰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其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同权力主体(政府、开发商、小成本经营者、旅游者等)之间的权力博弈实现了空间的"权力化"重构;2以沈从文及其作品等为代表的湘西文学作品和旅游者的地方想象共同建构了凤凰古城的地方形象,文学和旅游的"邂逅"赋予凤凰诗性的想象空间,实现了凤凰古城诗性空间的构建;3权力空间和诗性空间的建构过程是相互影响的:权力空间的构建过程中包含了权力主体对诗性空间建构过程的运用;反之,诗性空间的建构过程也包含着不同权力主体对空间的利用和争夺,并受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旅游地 空间重构 权力空间 诗性空间 凤凰
下载PDF
“八景”的传统美学思想体现及对当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被引量:9
8
作者 运迎霞 王林申 王艳玲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7-111,共5页
"八景"体现了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中和""中庸""美善""意象"等主旨。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应采用美学要素规划类型的增加、虚体空间控制体系的建立、微观空间增长的控制与虚拟现实技术的... "八景"体现了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中和""中庸""美善""意象"等主旨。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应采用美学要素规划类型的增加、虚体空间控制体系的建立、微观空间增长的控制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动态模拟和监测等方法营建城市"诗意空间";应注重人与人的尺度、遵循"物尽其用"的原则,在规划编制与管理中贴近并引领市民的生活,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发挥城市反哺乡村的作用,共同创设"朴约空间";应注重以私有公共空间与群体隐私空间为主体的"自我空间"的塑造,立足形成机制、再造途径与现代审美化开展自发空间的研究,通过城市功能多样性与向虚拟空间的涉足形成以体验性为核心的"自我实现"空间,并依靠规划师"作为市民来规划"探索城市中的"本我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景” 传统美学思想 “诗意空间” “朴约空间” “本我空间”
下载PDF
直面文学的式微——现代传播媒介与文学诗性空间萎缩的内在关系之审视 被引量:4
9
作者 张邦卫 李胜清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82-85,共4页
现代传播媒介对文学的消解直接导致了文学诗性空间的萎缩。这主要源于现代传媒从启蒙到操纵转换时所拥有的文化权力 ,具体表现为对读者、作家、语符化文本的全方位渗透与侵蚀 ,并用“新说法体系”和“霸权话语”建构了独享风流的“传媒... 现代传播媒介对文学的消解直接导致了文学诗性空间的萎缩。这主要源于现代传媒从启蒙到操纵转换时所拥有的文化权力 ,具体表现为对读者、作家、语符化文本的全方位渗透与侵蚀 ,并用“新说法体系”和“霸权话语”建构了独享风流的“传媒文本”。但作为“边缘存在”的文学的式微并非一定会导致文学的消亡 ,相反可能是一个重构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传播媒介 文学 式微 消解 文化权力 诗性空间
下载PDF
诗意栖居的成都杜甫草堂园林空间解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孟浩亮 谢纯 张泽岑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100,共5页
成都杜甫草堂为"诗圣"颠沛流离入蜀时之居所,毗邻浣花溪畔而筑,后经历代修葺而完善保存至今。草堂园林素朴典雅,建筑古朴无饰,集众艺术之大成于一体,诗景相融,史境相通,营造出不可复制的诗意园林空间。从诗、书、画与园林艺... 成都杜甫草堂为"诗圣"颠沛流离入蜀时之居所,毗邻浣花溪畔而筑,后经历代修葺而完善保存至今。草堂园林素朴典雅,建筑古朴无饰,集众艺术之大成于一体,诗景相融,史境相通,营造出不可复制的诗意园林空间。从诗、书、画与园林艺术的结合,以及人文意象与自然意象的融合方面探讨了成都杜甫草堂诗意园林空间的特色,并进一步对其打破传统祠堂园林的布局方式、主体建筑构造特点和造景要素的配置机理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杜甫草堂 诗意园林空间 意象
下载PDF
高天厚土水长流——论中国传统文论的诗性空间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建中 李小兰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8-15,共8页
中国传统文论在理论文体及体貌风格、思维方式及批评方法、历史流变及思想力度等方面,均有着不同于西方文论的鲜明的诗性特征:西方文论建造的是结构谨严、层次明晰的理论大厦,中国文论营构的则是高天厚土水长流的诗性空间。中国传统文... 中国传统文论在理论文体及体貌风格、思维方式及批评方法、历史流变及思想力度等方面,均有着不同于西方文论的鲜明的诗性特征:西方文论建造的是结构谨严、层次明晰的理论大厦,中国文论营构的则是高天厚土水长流的诗性空间。中国传统文论诗性空间由以下三个纬度构成:其一,由"体"(体裁之体与风格之体)所展现出来的高远的艺术境界;其二,"法"———植根于特定文化的思维方式及理论方法,揭示文化根基之深厚;其三,由前两者所铸成的传统文论诗性特征的恒久的生命力。高天厚土水长流,中国文论的诗性传统是全球化时代中西文论平等对话的本土性资源及文化本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论 诗性空间
下载PDF
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策略——以运河名城扬州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云杰 产婵 赵克理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340-344,共5页
从文化学视野将明清时期扬州园林文化空间分为原初文化空间、诗意化文化空间和审美文化空间三重结构,探讨了其结构特征和创造的内在关系,并以此为背景,提出了运河名城扬州新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规划与建设的策略,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体... 从文化学视野将明清时期扬州园林文化空间分为原初文化空间、诗意化文化空间和审美文化空间三重结构,探讨了其结构特征和创造的内在关系,并以此为背景,提出了运河名城扬州新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规划与建设的策略,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体现出历史文脉的创新性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文化空间 原初文化空间 诗意化文化空间 审美文化空间 扬州
下载PDF
艺术境界论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守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35,共10页
在中国文艺学领域,“意境”与“境界”常被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是判然有别的。“意境”强调的是主客化一,情景交融,“境界”注重的则是作家、艺术家凝铸于作品中的关于现实、人生、宇宙的主体性体悟与沉思,即诗性精神空间;“意境”是一个... 在中国文艺学领域,“意境”与“境界”常被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是判然有别的。“意境”强调的是主客化一,情景交融,“境界”注重的则是作家、艺术家凝铸于作品中的关于现实、人生、宇宙的主体性体悟与沉思,即诗性精神空间;“意境”是一个浑然整体概念,“境界”是一个深度层级概念;“意境”更适于论及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之类诗作,而“境界”则不仅可用之于分析各类诗歌,亦可用之于分析小说、散文、戏剧以及书法、绘画、音乐等各类艺术作品,以及诗人、作家、艺术家的人格层次等。文学艺术中的境界,由低到高,大致上可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宇宙四个层级,中外历史上那些一流文学名著,所达到的正是最高品级的宇宙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境界 意境 诗性精神空间
下载PDF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诗性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阐释 被引量:3
14
作者 岳好平 汪虹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09-112,共4页
诗性隐喻有别于常规隐喻,大多属于创新性隐喻。由于诗性隐喻的超常规性,它们的理解就需要借助较为复杂的多空间投射机制。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是能够解读诗性隐喻等诸多语言认知活动的重要理论模式。文章利用概念整合... 诗性隐喻有别于常规隐喻,大多属于创新性隐喻。由于诗性隐喻的超常规性,它们的理解就需要借助较为复杂的多空间投射机制。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是能够解读诗性隐喻等诸多语言认知活动的重要理论模式。文章利用概念整合网络分别解析了与文学、幽默、政治、诗歌相关联的诗性隐喻,对其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机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将其认知过程动态性地展示出来,以期论证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诗性隐喻认知阐释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整合理论 诗性隐喻 心理空间
下载PDF
弗兰克·奥哈拉城市诗学的多维空间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小玲 郑茗元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1-195,共5页
美国纽约派诗人弗兰克·奥哈拉的城市诗歌在空间表现上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使得他的城市诗学在空间研究层面上有了新的切入点。本文以奥哈拉城市诗学的多维空间为研究对象,从视觉空间、听觉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个方面观察奥哈拉诗歌的... 美国纽约派诗人弗兰克·奥哈拉的城市诗歌在空间表现上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使得他的城市诗学在空间研究层面上有了新的切入点。本文以奥哈拉城市诗学的多维空间为研究对象,从视觉空间、听觉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个方面观察奥哈拉诗歌的空间特点,探索多维空间与都市诗歌文本的互动性关系和隐喻性模,为城市诗歌的空间理论研究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哈拉 城市诗学 视觉空间 听觉空间 心理空间
下载PDF
时空并驭,造境宏深——杜诗艺谈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成武 贺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8-101,共4页
“时空并驭”是杜甫首创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指在一个押韵单元的两句诗中,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以描写山川风物或塑造抒情形象。这种手法在创造宏深诗境上取得了成功。它的生成依据是杜甫的宇宙意识和独特的时空感受。
关键词 杜甫 诗歌 时空 诗境 文学研究 表观手法 宇宙意识 唐代
下载PDF
论音乐电视画面的创作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孝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4年第4期48-49,共2页
音乐电视是以声乐作品、器乐作品为主体的形象表现媒介。音乐电视的画面创作应掌握的诗性空间及音乐电视画面造型创作的要素。
关键词 音乐电视 诗性空间 电视画面 画面造型
下载PDF
当代空间问题的凸显与传统诗意空间的衰落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书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53,共4页
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问题成了最主要的美学问题。在这种潮流中,时间和空间的二元对立消解了,时间和历史相对于空间的优先权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此,传统“诗意空间”重新引发起我们关注的兴趣。随着沉思的诗意... 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问题成了最主要的美学问题。在这种潮流中,时间和空间的二元对立消解了,时间和历史相对于空间的优先权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此,传统“诗意空间”重新引发起我们关注的兴趣。随着沉思的诗意空间在空间中被不断展示出来,传统的诗意及其人道关怀走向了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问题 诗意空间 时间
下载PDF
诗歌通感与概念隐喻理论、合成空间理论之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妮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30-33,共4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切入,运用概念隐喻理论(CMT)与合成空间理论(BT),以古今中外例证,来阐释诗歌通感现象。CMT与BT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特点,两者互补,对诗歌通感具有极强阐释力。
关键词 概念隐喻 合成空间 诗歌隐喻 诗歌通感
下载PDF
建构——诗意的空间营造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兴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3期150-151,共2页
建构不仅是一种构造过程,更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了人的情感体验,并用这种体验将建筑材料重新组合以创造诗意的空间。建筑师们不再仅仅追求建筑的外部形态,而是通过对材料的组合、对环境的重视,努力营造一个能与使用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诗意空... 建构不仅是一种构造过程,更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了人的情感体验,并用这种体验将建筑材料重新组合以创造诗意的空间。建筑师们不再仅仅追求建筑的外部形态,而是通过对材料的组合、对环境的重视,努力营造一个能与使用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诗意空间。本文将以安藤忠雄、王澍的诗意建筑来探讨建构建筑的实现方法,以指导当代的建筑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 诗意空间 安藤忠雄 王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