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翰林院与科举的双向互动
1
作者 王飞阳 《中国考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10,共9页
翰林院因科举而起,也随科举而亡。在唐之时,翰林出身并无限制,扩大了科举取士范围。两宋以还,翰林多由科举出身,尤以进士为主。逮至明代,始对新科进士进行馆选考试,遂有庶吉士制度。清代沿用明制,进一步完善,而有“朝考”“大考”之制... 翰林院因科举而起,也随科举而亡。在唐之时,翰林出身并无限制,扩大了科举取士范围。两宋以还,翰林多由科举出身,尤以进士为主。逮至明代,始对新科进士进行馆选考试,遂有庶吉士制度。清代沿用明制,进一步完善,而有“朝考”“大考”之制。翰林之设,原是“天子私人”,实现科举分流。唐宋先官后选,极大地发挥了翰林的才能与效用。明清则先选后官,注重辞章习写,放大了翰林的词臣本色,枵腹之徒充斥其间,反噬了它存在的功用与价值。究之根本,翰林制度是帝王用以制衡、集权的工具,借此笼络士心,为己所用;士子则视其为青云之梯,奔竞不止。这种双向的互动,因时代不同,所产生的正负影响亦呈殊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院 科举 庶吉士 进士 诗赋
下载PDF
南宋古文评点缘起发覆——兼论古文评点的文章学意义 被引量:14
2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82,共9页
始于北宋末的科举策论、经义的程式化,是南宋评点兴起的历史契机,而诗赋程式、“江西诗派”诗文论则是评点家的参照模式和评论方法。南宋的古文评点有着重要的文章学意义,它所揭示的文章技法的精华部分,就是在今天也不过时。
关键词 南宋 古文评点 科举 程式 诗赋格法 江西诗派
下载PDF
北宋进士科考试与西昆体的兴衰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明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69-74,共6页
西昆体的兴衰,和北宋进士考试的关系极其密切。宋初完善的科举制度和进士科考试中对诗赋的重视,是西昆体产生的历史土壤。进士科考试对诗赋形式、内容上的要求,是西昆体产生和长期繁荣的原因。而当诗赋在进士科考试中变得不重要甚至被... 西昆体的兴衰,和北宋进士考试的关系极其密切。宋初完善的科举制度和进士科考试中对诗赋的重视,是西昆体产生的历史土壤。进士科考试对诗赋形式、内容上的要求,是西昆体产生和长期繁荣的原因。而当诗赋在进士科考试中变得不重要甚至被取消时,西昆体就受到致命的打击,并逐渐走向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体 兴衰 进士科 诗赋
下载PDF
唐代落第诗折射的士文化心态 被引量:6
4
作者 沈文雪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4-107,共4页
唐代落第诗在展示唐代士人的文化品格、自我价值观念、情感世界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此 着重阐述其所折射的士人文化心态:文场蹉跎、失意怀羞的心理;羁旅行役之感与怀乡念国之思;怀才不遇、感伤意 绪的流露;进取归隐、儒道意... 唐代落第诗在展示唐代士人的文化品格、自我价值观念、情感世界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此 着重阐述其所折射的士人文化心态:文场蹉跎、失意怀羞的心理;羁旅行役之感与怀乡念国之思;怀才不遇、感伤意 绪的流露;进取归隐、儒道意识的转换等。并进一步审视唐代科举之下文人特定的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科举 落第诗 士心态
下载PDF
论唐代赋得体诗的创作特征及其流变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河清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96,共9页
赋得体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脱胎于齐梁公宴诗,流行于陈隋,至唐代大放异彩。初唐赋得体诗扬弃"六朝锦色",开启了"唐三百年风雅"之盛;盛唐赋得体诗恢宏阔大,自然浑成,尽显大唐气象;中唐赋得体诗体悟精... 赋得体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脱胎于齐梁公宴诗,流行于陈隋,至唐代大放异彩。初唐赋得体诗扬弃"六朝锦色",开启了"唐三百年风雅"之盛;盛唐赋得体诗恢宏阔大,自然浑成,尽显大唐气象;中唐赋得体诗体悟精巧,细致精雅;晚唐赋得体诗在苍凉末世的余晖中徐徐落幕。起自唐代赋得体的省试诗,具有规范的制作标准并体现出特殊的心理期待。学界对于唐代赋得体的研究,目前尚停留在概念的界定与省试诗和应制诗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得体诗 省试诗 创作特征 发展流变
下载PDF
王沂孙咏物词与宋代科举诗赋
6
作者 李曙光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94-101,共8页
时代之风和个人履历使宋元之交的王沂孙必然和科举考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科举诗赋的写作方式对其咏物词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具体而言,二者存在着如下相似点:一是严守声韵;二是务求切题;三是讲究章法;四是工于赋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时代之风和个人履历使宋元之交的王沂孙必然和科举考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科举诗赋的写作方式对其咏物词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具体而言,二者存在着如下相似点:一是严守声韵;二是务求切题;三是讲究章法;四是工于赋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二者存在的差异,也不是在否定其他因素对碧山咏物词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沂孙 咏物词 科举诗赋
下载PDF
唐代科举帖经变迁下的文学现象
7
作者 彭健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26-31,92,共7页
帖经作为唐初举子试策的补救项目,课试初期多试平文。随着帖经制度的发展,帖经多于“疑似参互”处试帖,举子逐渐以帖经为厄,并引发对帖经制度的改革。帖经的发展变迁,促使赎帖诗、“檃括体”诗赋等文学现象的产生。赎帖诗在题材和主题... 帖经作为唐初举子试策的补救项目,课试初期多试平文。随着帖经制度的发展,帖经多于“疑似参互”处试帖,举子逐渐以帖经为厄,并引发对帖经制度的改革。帖经的发展变迁,促使赎帖诗、“檃括体”诗赋等文学现象的产生。赎帖诗在题材和主题上与传统应试诗类同,未出歌功颂德、写景咏物、赋物等范畴,因课试难度与评价体系的不同,赎帖诗显得自然清拔,艺术性稍高;帖经课试的需要,催生以经文注疏为改写内容的“檃括体”诗赋;以帖经黜落为主题的赠序文,兼具文学和史料价值。借之可加深对帖经文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帖经 赎帖诗 “檃括体”诗赋 赠序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