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骚》英译的符号美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奇敏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诗歌是具备美学功能的符号艺术形式。以霍克思英译《离骚》为例,从符号美学视角分析了译诗对原诗美学特征的传达策略和翻译效果。《离骚》原诗语言具有能指感性美、所指含蓄美和叙述新奇美,而霍克思的译诗对原诗美学特征既有呼应也有改... 诗歌是具备美学功能的符号艺术形式。以霍克思英译《离骚》为例,从符号美学视角分析了译诗对原诗美学特征的传达策略和翻译效果。《离骚》原诗语言具有能指感性美、所指含蓄美和叙述新奇美,而霍克思的译诗对原诗美学特征既有呼应也有改换,在音韵美感、多义语符、象喻修辞和叙述方式层面均衡考量翻译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体现了中西诗学审美的和谐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美学 古诗英译 《离骚》 霍克思
下载PDF
论魏禧骚体赋《括囊》《献岁》
2
作者 周婷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0-65,共6页
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的魏禧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骚体赋有《括囊》《献岁》二赋,具有一定价值。论文以魏禧的两篇骚体赋为中心,以文本细读法对其文章内容、文体及表现手法展开具体分析。魏禧骚体赋《括囊》所蕴含的文学意蕴主... 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的魏禧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骚体赋有《括囊》《献岁》二赋,具有一定价值。论文以魏禧的两篇骚体赋为中心,以文本细读法对其文章内容、文体及表现手法展开具体分析。魏禧骚体赋《括囊》所蕴含的文学意蕴主要表现为直道难行之怨怼悲凉,《献岁》主要表现为面对世道不公的反诘发问。魏禧骚体赋在内容上继承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文体方面表现为对屈原辞赋的一脉相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魏禧骚体赋祖述屈原爱国思想及辞赋写作的同时,其精擅古文的创作经历亦对其骚体赋的创作产生直接影响,表现出与古为新的创获,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禧 骚体赋 屈原辞赋 《括囊》 《献岁》
下载PDF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诗题篇数定自何人之探讨
3
作者 杨栩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诗题的命名和篇数的形成,前人、今人多有研究。探及《古风》诗题、五十九首篇数(一并涉及《草堂集》命名)的确定出自李白自己,而非他人;“五十九”之数,自《草堂集》、乐史《李翰林集》、宋敏求《李太白文集》以来...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诗题的命名和篇数的形成,前人、今人多有研究。探及《古风》诗题、五十九首篇数(一并涉及《草堂集》命名)的确定出自李白自己,而非他人;“五十九”之数,自《草堂集》、乐史《李翰林集》、宋敏求《李太白文集》以来,直到宋蜀本、杨齐贤萧士赟注本、王琦注本,是一个传承的不可更改的定数,其源自《黄帝内经》“五十九刺”“五十九俞”针灸疗治人体病疾之方,李白《古风》以之为数,昭示其针砭时弊、刺乱救世之志,命意极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古风》 诗题 篇数
下载PDF
复古与新变:论李梦阳的骚体乐府
4
作者 万紫燕 过江丽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47-50,共4页
李梦阳作为前七子的领袖人物,在明代复古思潮的背景下继承屈骚传统,并将骚体这一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文体应用于乐府诗中,创作出琴操、楚调歌、杂调曲和古调歌四大类共30余首骚体乐府诗。骚体长于抒情,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与李... 李梦阳作为前七子的领袖人物,在明代复古思潮的背景下继承屈骚传统,并将骚体这一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文体应用于乐府诗中,创作出琴操、楚调歌、杂调曲和古调歌四大类共30余首骚体乐府诗。骚体长于抒情,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与李梦阳“真诗”“主情”的理论高度契合。李梦阳在继承屈骚传统和汉乐府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与创新,其骚体乐府不仅内容充实、情感真挚,而且艺术上别出心裁,独具特色。这类诗歌既是明代复古运动下的产物,同时又抒发了强烈的真情实感,弥合了复古与抒情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梦阳 骚体乐府 复古思潮 真情
下载PDF
Painted in Oil, Composed in Ink: Late-Qing Ekphrastic Poetry and the Encounter with Western-Style Painting
5
作者 Frederik H. Gree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4期525-550,共26页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poetic responses of several Qing-dynasty poets to their encounter with Western-style oil painting. Unfamiliar with Western post-Renaissance techniques, most notably the use of perspective and o...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poetic responses of several Qing-dynasty poets to their encounter with Western-style oil painting. Unfamiliar with Western post-Renaissance techniques, most notably the use of perspective and of oil paints, these poets expressed their anxiety, distaste, curiosity and appreciation of Western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practices through their poems. By focusing on previously un-translated poems of Weng Fanggang 翁方纲 (1733-1818), Li Xialing 李遐龄 (1768-1832), Kang Youwei 康有为 (1858-1927) and others, I argue that these poems function as metaphors for the complex ways in which China's late imperial elites negotiated their country's encounter with the West, both as a tight-knit group bound by dynastic conventions and as a loose network of individual thinkers whose varied talents allowed for highly original reflections on the cultural potential of East-West encounters. I will show that--while strictly adher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prosodic conventions--these poets through their creative and nuanced poetic commentaries on Sino-Western relations achieved an unusual degree of cultural cross-fertilization. Intrigued by the "foreignness" of the art works they set their eyes on, these poets, I will illustrate, were able to expand the horizons of poetic discourse without surrendering to the lure of the foreign or abandoning indigenous formal conven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Qing ekphrastic poetry tihuashi Western-style painting WengFanggang li Xialing Kang Youwei East-West encounters
原文传递
博学鸿儒与清初京师诗坛的宗唐诗风——以庞垲、李澄中的诗学交往为中心
6
作者 代亮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30,共9页
自入京应试博学鸿儒后,庞垲与李澄中时常切磋诗学,而且不乏共鸣。孝悌友爱与狷介清高的人格取向,使他们惺惺相惜;而推举七子而又崇尚唐诗的诗学立场,以及诗坛耆宿施闰章的积极绍介,又从不同侧面促进了他们交谊的加深与巩固。由于师法典... 自入京应试博学鸿儒后,庞垲与李澄中时常切磋诗学,而且不乏共鸣。孝悌友爱与狷介清高的人格取向,使他们惺惺相惜;而推举七子而又崇尚唐诗的诗学立场,以及诗坛耆宿施闰章的积极绍介,又从不同侧面促进了他们交谊的加深与巩固。由于师法典范观念的分歧,两人对如日中天的王士禛少有附和。庞垲和李澄中标举“风人之义”与“温柔敦厚”的诗歌审美传统与创作观念,大力标举唐诗,而王士禛则对宋诗别有会心;即以双方均推崇的杜诗而论,也各有重心与偏好。庞、李二人与同年李铠、徐嘉炎、冯勖、袁佑、彭孙遹、丘象随等江南籍博学鸿儒迭相聚会,频频唱和,隐然形成了宗法唐诗的群体;在李澄中离京后,庞垲等人又与阎中宽、苏伟、黄自先、金德纯等沟通声气,从而推动了唐诗在京师诗坛的东山再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垲 李澄中 诗学交往 京师诗坛 宗唐诗风
下载PDF
论李渔近体诗中的借出韵现象
7
作者 刘芹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7-20,55,共5页
通过对李渔近体诗用韵系联分析,发现有10例首句借韵、32例出韵现象。李渔近体诗出韵24例系《笠翁诗韵》韵类分合影响而然,余8例或系时音的变化或系作者方音影响使然。
关键词 李渔 近体诗 借韵 出韵
下载PDF
李商隐诗文被称“西昆体”之解读
8
作者 张明华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8-62,共5页
自宋代开始,学者将李商隐诗文称为“西昆体”,其中蕴含着突出的感情变化。最早持此说者惠洪对李商隐诗歌深恶痛绝,不过百年之后的元好问虽然使用同样的称谓,却表现出对李商隐诗歌的由衷赞美。由明至清,随着钱谦益虞山诗派的兴起,李商隐... 自宋代开始,学者将李商隐诗文称为“西昆体”,其中蕴含着突出的感情变化。最早持此说者惠洪对李商隐诗歌深恶痛绝,不过百年之后的元好问虽然使用同样的称谓,却表现出对李商隐诗歌的由衷赞美。由明至清,随着钱谦益虞山诗派的兴起,李商隐受到更多的重视,当学者使用“西昆体”指代其诗时,常常带有褒美的意味。“西昆体”最初指北宋前期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为代表的诗歌风尚,用以指代李商隐诗文是其内涵不断演变和扩大的结果,其路径可概括为从杨刘诗到其文、从杨刘诗到李商隐诗和从李商隐诗到其文三种。李商隐诗文被称为“西昆体”,其原因不一而足,或者是因为误解,或者是因为连类而及,或者属于故意使用借代修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诗文 西昆体
下载PDF
《离骚》英译史视阈下的宇文所安译文初探 被引量:10
9
作者 郭建勋 冯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182-189,共8页
19世纪末以来,《离骚》英译本不断出现,其中以霍克斯、伯顿、宇文所安的译文影响较大。通过将宇文所安译文置于《离骚》英译史的大背景下,与霍克斯、伯顿译文的对比,来探讨其特色和成就。宇文所安的译文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对... 19世纪末以来,《离骚》英译本不断出现,其中以霍克斯、伯顿、宇文所安的译文影响较大。通过将宇文所安译文置于《离骚》英译史的大背景下,与霍克斯、伯顿译文的对比,来探讨其特色和成就。宇文所安的译文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对于独具汉民族特色的骚体,宇文所安创造性地运用"半诗体"、破折号、标点空缺以及精心选择的语词,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文体特点,同时勾联并存了东方的哀怨美与西方的悲剧美;在陌生化内涵的翻译上,宇文所安译文体现了译者对源文化中的宗教意识和悲剧精神的深刻理解,对男女两性政治隐喻手法的准确把握。宇文所安的译文是其"世界诗歌"理念的实践,考虑到了多元语言文化的差异性、意义的开放性和传播的有效性,对中国的典籍翻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英译史 宇文所安译文 不可译性的突破 陌生化的消解 世界诗歌
下载PDF
李商隐诗歌和四六文风格的多样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恕诚 鲁华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387-390,共4页
李商隐的诗歌和四六文均取得很高成就 ,其重要标志之一是风格多样。诗歌方面 ,“自开生面 ,兼擅临摹” ,有《锦瑟》那样风格表现为典丽精工的 ,有《落花》那样绚中有素的 ,有学汉魏、学六朝、学杜、学韩、学李贺而能达到很高境界的 ,甚... 李商隐的诗歌和四六文均取得很高成就 ,其重要标志之一是风格多样。诗歌方面 ,“自开生面 ,兼擅临摹” ,有《锦瑟》那样风格表现为典丽精工的 ,有《落花》那样绚中有素的 ,有学汉魏、学六朝、学杜、学韩、学李贺而能达到很高境界的 ,甚至还有些开宋派的作品。义山的四六文与诗消息相通 ,其总体特征是精丽和富有情韵 ,而围绕精丽和情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诗歌 四六文 多样性 艺术风格
下载PDF
清初李因笃诗学新论 被引量:10
11
作者 蒋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127,共7页
The study about the school of Guan Zhong"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in the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Idea, but not to the filed of literature study. Li Yindu, who lived in the region of Guan Zhong (the centra... The study about the school of Guan Zhong"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in the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Idea, but not to the filed of literature study. Li Yindu, who lived in the region of Guan Zhong (the central Shanxi plain), was a famous poet and an expert in poetic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His woks on poetics, which is based on the position of school of artistic style, was in response to the poetry in Song style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 Xi, and initiated a new approach of study of Chinese poetry. His study on poetic rhyme created a separate school in that time and had effect on Gu Yan wu who happened to stay in Guan Zhong. Especially, his study on Tang Poetry rhyme and Du Fu’s poems illuminated the scholars in Poetics in his time and af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因笃 格调派 汉诗评 诗歌音韵学
下载PDF
晚唐温李诗风评议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中华 韩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2期211-217,共7页
温庭筠、李商隐均为晚唐重要诗人。温、李承元和诗风之变 ,开创了诗坛的新风气。温李诗风以丽婉曲为特征 ,以遣词精工密致为手段 ,以艺术美为追求 ,代表了晚唐诗坛的流行风格。温李诗风同中有异 :温重于词藻 ,色调绚丽 ;李深于情致 ,... 温庭筠、李商隐均为晚唐重要诗人。温、李承元和诗风之变 ,开创了诗坛的新风气。温李诗风以丽婉曲为特征 ,以遣词精工密致为手段 ,以艺术美为追求 ,代表了晚唐诗坛的流行风格。温李诗风同中有异 :温重于词藻 ,色调绚丽 ;李深于情致 ,绚中有素。温李诗风对于词风的形成与繁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庭筠 李商隐 温李诗风 晚唐
下载PDF
论唐宋词的“南唐范式”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兆鹏 胡玉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7-113,共7页
"南唐范式"是唐宋词中有别于"花间范式""东坡范式""清真范式"三大创作范式的一种抒情范式,它起源于五代时期词人韦庄,定型于南唐李煜,而造极于北宋之世,对词体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是真... "南唐范式"是唐宋词中有别于"花间范式""东坡范式""清真范式"三大创作范式的一种抒情范式,它起源于五代时期词人韦庄,定型于南唐李煜,而造极于北宋之世,对词体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士大夫之词。"南唐范式"善于书写人生痛苦,善于书写自我的真情实感,常书写怀旧、离别、相思、漂泊等有关内心感受的题材,同时还具备深情美、质朴美、真切美、悲剧美等审美价值。唐宋词的"南唐范式"成就了宋词一代之文学,在词史上有着极为关键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抒情范式 南唐 李煜
下载PDF
虚词与李义山近体诗所表现的情感与心态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振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9-63,共5页
虚词的运用与李商隐近体诗歌深情绵邈、婉丽深曲的风格有重要关系。从虚词的运用中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 ,比较真切地透视李商隐身处晚唐的历史衰败时期特有的悲剧性、讽刺性情感内涵和整体上带否定色彩倾向的迷惘、空幻的心态。这一... 虚词的运用与李商隐近体诗歌深情绵邈、婉丽深曲的风格有重要关系。从虚词的运用中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 ,比较真切地透视李商隐身处晚唐的历史衰败时期特有的悲剧性、讽刺性情感内涵和整体上带否定色彩倾向的迷惘、空幻的心态。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具有多情而善感、执着而缠绵的性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词 李义山 李商隐 近体诗 情感 心态 艺术风格
下载PDF
明代台阁体诗派的消歇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坤翁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88-192,共5页
台阁体的诗歌较其散文更为逊色,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存在很大的局限。台阁体走向没落,在台阁作家周叙那里已经初见端倪。随着茶陵派的兴起,台阁体诗派终于为主流诗坛所抛弃,这是由政治巨变引起的文体变迁。
关键词 明代文学 茶陵派 李东阳 诗派 台阁体
下载PDF
舍尔其谁也——李白词真实性验证 被引量:2
16
作者 木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36,共12页
从诗歌史、音乐史、词体发生史的演变历程,以及版本、作者背景、作品诸多方面综合考察,李白词可以确认为真实的存在。《宫中行乐词》八首、《清平调》三首、《清平乐》四首,三组作品均为李白在天宝二年于宫廷应制写作,分别写作于该年早... 从诗歌史、音乐史、词体发生史的演变历程,以及版本、作者背景、作品诸多方面综合考察,李白词可以确认为真实的存在。《宫中行乐词》八首、《清平调》三首、《清平乐》四首,三组作品均为李白在天宝二年于宫廷应制写作,分别写作于该年早春、仲春和暮春,在题材和写法上顺承而下,清晰显示了词体诞生之际的蜕变痕迹和发生历程。《菩萨蛮》《忆秦娥》在李白临别宫廷的诗作中也可以一一得到对应和验证,"玉阶空伫立",是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与"结桂空伫立"的重新组合与词体表达,玉阶专指宫廷,较早见于陆机《班婕妤》;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李白同期诗作《灞陵行送别》中字字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体起源 李白词 应制写作 宫廷文学 词体发生史
下载PDF
论废名新诗观与“温李”晚唐诗风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4-181,196,共9页
废名以晚唐李商隐、温庭筠诗词为参照建构了他独特的新诗理论话语体系。通过对温李诗词"内容"的发现,废名反思初期白话诗语言观,提炼出"诗的内容"新诗观念的基本内涵,并发掘古典诗歌含蓄深隐的一脉,引导读者接受从&... 废名以晚唐李商隐、温庭筠诗词为参照建构了他独特的新诗理论话语体系。通过对温李诗词"内容"的发现,废名反思初期白话诗语言观,提炼出"诗的内容"新诗观念的基本内涵,并发掘古典诗歌含蓄深隐的一脉,引导读者接受从"读诗求懂"向"读诗求美"方向转变。针对当时白话诗枯涩单调的问题,废名在对温庭筠词的个性解读中发现了其幻想特质、视觉化和"立体"性意境营造三个方面的特征。通过对李商隐诗歌"借典故驰骋幻想"的分析,废名又试图为新诗用典寻找可供参照的先例,建构新诗用典的理论基础。废名还从审美形态方面挑战传统"雅正"文学观,推崇晚唐诗中感伤缠绵、朦胧迷离的"美丽的悲哀"。废名对温李晚唐诗风的独特阐释,为现代新诗化用古典传统提供了一条创造性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新诗观 晚唐诗风 李商隐 温庭筠 现代派
下载PDF
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华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4-80,共7页
由于屈原、宋玉的“骚体文学”创作 ,只是就三代古乐而“更定其辞”,故不能仅就其文辞内容来判断其性质。而如果就这些作品在音乐上的源头来看 ,它们实是上古中国东西部音乐文学交融的成果。
关键词 骚体 古乐 东西部 交融
下载PDF
外儒雅而内奇崛:理学家之人格追求与元人之文风追求 被引量:2
19
作者 查洪德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在元代,理学全面影响诗文,形成了以理学为精神底蕴的一代文风,这也是元代有别于其他时代的文风。不管我们如何评价这种文风,都应该首先认识它。元代这种代表性的文风,与理学精神的内部关联在于:诗文之“平易正大”,是理学家追求的“圣... 在元代,理学全面影响诗文,形成了以理学为精神底蕴的一代文风,这也是元代有别于其他时代的文风。不管我们如何评价这种文风,都应该首先认识它。元代这种代表性的文风,与理学精神的内部关联在于:诗文之“平易正大”,是理学家追求的“圣贤气象”人格精神的体现;诗文之“自得之趣”,是理学家学问与道德修养中追求“深造自得”的表现;诗文之“气和声和”,是理学家要求“志以御气”的结果。总之,元代诗文追求的雍容平易、萧散高致、淡雅光洁,是理学家外圆内方人格追求的体现:在儒雅闲静的背后,深藏着孤介不倚、凛然难犯的君子之性。黄溍比之为:“精切整暇,如清江漫流,一碧千里,而鱼龙光怪,隐见不常,莫可得而测也。”我们概括为外儒雅而内奇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精神 元代诗文 文风追求
下载PDF
诗与词的异代交响——李贺、吴文英艺术风格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66,共6页
中唐诗人李贺,晚宋词人吴文英,皆以其戛戛独造的艺术成就卓然自立。虽然他们的时代各异、文体有别,但却在艺术表现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其一,在语言的铸造上都追求炼字炼句,必新必奇。其二,在色彩的运用上都好以浓墨重彩之笔抒写人生和悲... 中唐诗人李贺,晚宋词人吴文英,皆以其戛戛独造的艺术成就卓然自立。虽然他们的时代各异、文体有别,但却在艺术表现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其一,在语言的铸造上都追求炼字炼句,必新必奇。其二,在色彩的运用上都好以浓墨重彩之笔抒写人生和悲情。其三,在作品的意境美感方面都呈现出奇谲诞幻、哀艳冷隽的特色。对二者艺术风格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李贺诗歌的深远影响、吴文英创作的艺术渊源,以及诗与词的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诗 吴文英词 艺术风格 诗词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