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蔬菜水茄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许良政 罗来辉 +2 位作者 李坤新 廖富林 李诺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5-47,共3页
测定水茄种子吸水和温度、光、暗和不同浓度GA3影响其种子发芽的结果表明:水茄种子于25℃恒温下浸种12 h后吸水达到饱和,其适宜发芽温度为30℃,萌发不受光照或黑暗影响。变温浸种的发芽率是70.0%,100、200、500、600、1 000 mg/L GA3浸... 测定水茄种子吸水和温度、光、暗和不同浓度GA3影响其种子发芽的结果表明:水茄种子于25℃恒温下浸种12 h后吸水达到饱和,其适宜发芽温度为30℃,萌发不受光照或黑暗影响。变温浸种的发芽率是70.0%,100、200、500、600、1 000 mg/L GA3浸种的发芽率分别为31.7%、32.0%、41.4%、41.9%和7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茄 种子萌发 变温浸种 赤霉素
下载PDF
香菇L808菌株自交子代在变温培养中菌丝生长速度的分化 被引量:5
2
作者 宋春艳 杨晓春 +5 位作者 张丹 奚莉萍 章炉军 于海龙 尚晓冬 谭琦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20,2,共4页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L808菌株为亲本,用多孢自交方法取得164个自交子代菌株,连同亲本分别于填充木屑培养料的大试管中进行6个梯度的变温培养E25、30、32、34、25(恢复)、25℃(生长),每个温度培养5d],考察变温处理下菌丝...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L808菌株为亲本,用多孢自交方法取得164个自交子代菌株,连同亲本分别于填充木屑培养料的大试管中进行6个梯度的变温培养E25、30、32、34、25(恢复)、25℃(生长),每个温度培养5d],考察变温处理下菌丝生长速度的变化和分化。结果表明,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受到变温的影响,30~34℃的高温对所有菌株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刺激,返回25℃后菌株的恢复和恢复后的生长等均呈现明显分化,供试群体中没有表现完全相同的个体,反应了菌丝生长速度这一性状背后复杂的基因调控体系;而且变温培养的菌丝生长速度应该和恒温培养的菌丝生长速度一样成为菌株特性评价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菌丝生长速度 分化 变温处理
下载PDF
四种变温动物松果眼的比较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典群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4-18,T001,共6页
对日本七鳃鳗、鲫鱼、黑斑蛙和丽斑麻蜥4种变温动物的松果眼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这4种变温动物具有不同发育程度的松果眼。丽斑麻蜥和日本七鳃鳗的松果眼是典型的光感觉器官。鲫鱼的松果眼具有光感觉作用,但其感光结构不及... 对日本七鳃鳗、鲫鱼、黑斑蛙和丽斑麻蜥4种变温动物的松果眼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这4种变温动物具有不同发育程度的松果眼。丽斑麻蜥和日本七鳃鳗的松果眼是典型的光感觉器官。鲫鱼的松果眼具有光感觉作用,但其感光结构不及前两者发达。黑斑蛙的松果眼缺乏光感觉的结构基础。根据日本七鳃鳗同时具有松果眼和类似松果眼的松果体的现象提示,在种系发生早期、中期,有2个松果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眼 光感觉器官 变温动物 形态学
下载PDF
白蜡种子发芽率测定技术研究
4
作者 马廷贵 周全良 +2 位作者 杨晓平 惠学东 王涛 《宁夏农林科技》 2013年第9期39-41,65,共4页
针对GB2772-1999《林木种子检验规程》中所列发芽测定技术条件,对白蜡种子发芽率测得的结果比生产中出苗率低的多的情况,进行了白蜡种子发芽率测定技术改进的研究。通过置床前对白蜡种子用不同温度的水浸种、高锰酸钾浸种、双氧水浸种... 针对GB2772-1999《林木种子检验规程》中所列发芽测定技术条件,对白蜡种子发芽率测得的结果比生产中出苗率低的多的情况,进行了白蜡种子发芽率测定技术改进的研究。通过置床前对白蜡种子用不同温度的水浸种、高锰酸钾浸种、双氧水浸种等处理,以及置床后对发芽箱温度进行高温、低温、变温等一系列试验,研究出合适的白蜡发芽率测定技术方法,使检测结果与生产实际更接近,为生产上确定科学的播种量和修订白蜡种子检测技术标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种子 试剂处理 变温处理 发芽率
下载PDF
两栖爬行动物的高海拔适应性演化: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5
作者 高伟 付婷婷 车静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5-360,共16页
高海拔极端环境具有低温、低氧、强紫外等特点,加之复杂的地质历史、独特的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为开展生物适应性演化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作为变温动物(poikilotherm)的代表类群,两栖爬行动物是高海拔生物区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知... 高海拔极端环境具有低温、低氧、强紫外等特点,加之复杂的地质历史、独特的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为开展生物适应性演化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作为变温动物(poikilotherm)的代表类群,两栖爬行动物是高海拔生物区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知物种最高海拔分布可达5300 m.前期研究显示两栖爬行动物代表物种在生理、形态及生活史等方面进化出一系列表型特征,以适应高海拔环境.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从基因组水平探讨高海拔适应的分子机制成为可能,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代表性两栖爬行动物基因组的解析,标志着两栖爬行动物适应性演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本文总结分析了目前表型研究已取得的成果,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将是发展的重点:表型组学(phenomics)的建立;表型组和基因组(genomics)的关联分析;遗传变异的功能分析及实验体系的建立.高海拔适应性研究已成为两栖爬行动物适应性演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和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高海拔适应 变温动物 表型组 基因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