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diac arrhythmias and cardiac arrest related to mushroom poisoning: A case report 被引量:5
1
作者 Shu Li Qing-Bian Ma +7 位作者 Ci Tian Hong-Xia Ge Yang Liang Zhi-Guo Guo Cheng-Duo Zhang Bei Yao Jia-Ning Geng Fran Riley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16期2330-2335,共6页
BACKGROUND Mushroom exposure is a global health issue.The manifestations of mushroom poisoning (MP) may vary.Some species have been reported as rhabdomyolytic,hallucinogenic,or gastrointestinal poisons.Critical or eve... BACKGROUND Mushroom exposure is a global health issue.The manifestations of mushroom poisoning (MP) may vary.Some species have been reported as rhabdomyolytic,hallucinogenic,or gastrointestinal poisons.Critical or even fatal MPs are mostly attributable to Amanita phalloid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e liver or renal failure.Myocardial injury and even cases mimicking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have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while cardiac arrhythmia or cardiac arrest is not commonly seen.CASE SUMMARY We report a 68-year-old woman with MP who suffered from delirium,seizure,long QT syndrome on electrocardiogram (ECG),severe cardiac arrhythmias of multiple origins,and cardiac arrest.She was intubated and put on blood perfusion.Her kidney and liver functions were intact;creatine kinase-MB was mildly elevated,and then fell within normal range during her hospital stay.We sent the mushrooms she left for 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subunit 1α,ribosomal RNA gene sequence,a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 analyses.There were four kinds of mushrooms identified,two of which were found to be toxic.CONCLUSION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we found cardiac toxicity caused by Panaeolus subbalteatus and Conocybe lactea,which were believed to be toxic to the liver,kidney,and brain.We suggest that intensive monitoring and ECG follow-up are essential to diagnose prolonged QT interval and different forms of tachycardia in MP patients,even without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e liver or renal failure.The mechanisms need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and clarified based on animal experiments and molecular signal path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hroom poisonING ARRHYTHMIA CARDIAC ARREST SEIZURE Case report
下载PDF
关于蘑菇中毒诊疗的一些思考
2
作者 李娅 郑粉双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7期564-567,共4页
毒蘑菇种类繁多,毒素复杂且未知,中毒后没有特效解毒药,且毒蘑菇种属不断更新,剧毒蘑菇中毒后病死率高,给临床诊治带来极大挑战。本文针对蘑菇中毒诊疗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及建议,以期减少蘑菇中毒发生率,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 毒蘑菇 蘑菇中毒 诊疗 毒素 心肌损伤 降钙素原 分型 防治系统
下载PDF
基于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的保山市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季节性特征分析
3
作者 刘本周 李婧 +3 位作者 彭佳艳 杨小玲 赵金燕 万琨珅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20期55-59,64,共6页
目的:分析2014—2023年云南省保山市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为制订保山市野生菌中毒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2014—2023年保山市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数据,运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进行描... 目的:分析2014—2023年云南省保山市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为制订保山市野生菌中毒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2014—2023年保山市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数据,运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4—2023年保山市共上报野生菌中毒事件304起,发病1 080人,死亡14人;集中度M值为0.827,说明保山市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保山市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高峰在7月12日,流行期为6月6日至8月17日;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结果高度一致(R^(2)=0.996 6)。结论:2014—2023年保山市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建议在流行期来临前落实野生菌中毒防控措施,保障人们身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菌中毒 流行病特征 集中度 圆形分布法
下载PDF
蘑菇中毒导致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4
作者 胡聪龙 傅泽辉 +3 位作者 尹礼义 刘轶群 曹彦 韩小彤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7期572-576,共5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蘑菇中毒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与验证预测模型。方法 将2012年7月至2023年9月湖南省人民医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蘑菇中毒患者211例,根据中毒后有无心肌损伤情况分为两组,比较两组... 目的 回顾性分析蘑菇中毒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与验证预测模型。方法 将2012年7月至2023年9月湖南省人民医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蘑菇中毒患者211例,根据中毒后有无心肌损伤情况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中毒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蘑菇中毒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与验证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心肌损伤组患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Ⅰ、心电图异常均高于非心肌损伤组患者(P均<0.05),血红蛋白、血钙均低于非心肌损伤组患者(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合ROC曲线分析表明,肌红蛋白、肌钙蛋白Ⅰ水平升高,血钙水平降低,以及心电图异常是蘑菇中毒导致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的内部一致性良好,拟合优度高(P>0.05)。结论 肌红蛋白、肌钙蛋白Ⅰ、血钙、心电图异常是预测蘑菇中毒导致心肌损伤的重要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应重视高危因素的识别,监测相关指标,并及时采取干预治疗,以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中毒 心肌损伤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肌红蛋白 肌钙蛋白Ⅰ 血钙 心电图
下载PDF
毒蘑菇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高帆 谭廷鸿 +6 位作者 孙琰妮 吴春芳 吴瑶 张歌 杨红 杨传东 康公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51-61,共11页
大型真菌是地球上宝贵的生物资源,尤其是食药用价值丰富、生态功能显著的种类。毒蘑菇既是大型真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限制野生经济真菌开发利用的关键阻碍。因此,无论是真菌分类的科学研究还是毒蘑菇中毒防治的公众科普教育,系统... 大型真菌是地球上宝贵的生物资源,尤其是食药用价值丰富、生态功能显著的种类。毒蘑菇既是大型真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限制野生经济真菌开发利用的关键阻碍。因此,无论是真菌分类的科学研究还是毒蘑菇中毒防治的公众科普教育,系统开展毒蘑菇鉴别技术研究和成分安全性检测都尤为重要。本文从毒蘑菇鉴别方法、毒蘑菇中毒类型及常见种类、蘑菇毒素与中毒机制、毒素检测技术等方面对国内外近几十年,有关毒蘑菇鉴别技术的研究现状、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并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图像识别和化学反应融合发展等,对未来毒蘑菇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及应用进行了展望,旨为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科学研究及科普教育提供系统性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毒蘑菇 毒素成分 中毒症状 中毒机制 鉴别方法 检测技术
下载PDF
云南省勐腊县2020—2022年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白俊 刘春梅 +5 位作者 孙玲 奚超 罗会平 杨洪元 杨晓敏 程锦芳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4年第2期188-190,共3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勐腊县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勐腊县2020—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进行描述分析。结果勐腊县共报告野生蘑菇中毒事件18... 目的了解云南省勐腊县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勐腊县2020—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进行描述分析。结果勐腊县共报告野生蘑菇中毒事件18起,中毒人数61例,死亡0例;5—8月为报告中毒起数和人数的高峰,分别占总数的83.33%和83.61%。农村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危害更严重,事件构成比为77.78%,中毒人数占81.97%。农村家庭是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高发场所,事件报告数占总报告数的77.78%。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中只有31.15%的中毒患者采取过自救措施,中毒发病后到就医的间隔时间中位数为2小时。结论自行采摘和加工不当是野生蘑菇中毒的主要因素;高发季节前应结合新形势下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前预警,针对高发地区和场所应加强监测和科普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蘑菇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健康教育
下载PDF
腾冲市2012—2023年蘑菇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7
作者 刘光杰 王银梦 +2 位作者 番凤仙 陈正统 郭超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20期60-64,共5页
目的:分析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蘑菇中毒事件提供对策。方法:根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对收集的2012—2023年蘑菇中毒事件发生的时间、场所、人群、中毒人数、中毒原因和中毒的蘑菇种类等进行描述性流行... 目的:分析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蘑菇中毒事件提供对策。方法:根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对收集的2012—2023年蘑菇中毒事件发生的时间、场所、人群、中毒人数、中毒原因和中毒的蘑菇种类等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2012—2023年,腾冲市共报告蘑菇中毒事件52起,发病221人,死亡7人,分别占同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53.06%(52/98)、31.39%(221/704)、87.50%(7/8)。2014年报告的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6—7月是中毒的高发月份;家庭是中毒的高发场所;20~59岁是中毒的高发人群;发病10人以下的事件最多;误食误用是中毒的主要原因;导致死亡的毒蘑菇主要是致命鹅膏和条盖盔孢菌。结论:蘑菇中毒是腾冲市最主要的食源性疾病和导致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应在重点时段(6—7月)、重点场所(家庭)、重点人群(农村中老年人)中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增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减少中毒事件发生,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蘑菇 中毒 流行特征 食源性疾病 腾冲市
下载PDF
血浆置换抢救重度毒蕈中毒的规范化护理分析
8
作者 郝俏俏 卢萍 《中国标准化》 2024年第14期289-292,共4页
目的:血浆置换抢救重度毒蕈中毒的规范化护理分析。方法:本研究从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2022年10月—2023年4月收入的重度毒蕈中毒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规范化护理,对... 目的:血浆置换抢救重度毒蕈中毒的规范化护理分析。方法:本研究从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2022年10月—2023年4月收入的重度毒蕈中毒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规范化护理,对比患者护理结果。结果:对比综合护理满意率发现:对照组综合满意24例(80.00%),观察组综合满意29例(96.67%),(P<0.05);对照组不满意6例(20.00%),观察组不满意1例(3.33%),观察组综合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临床指标: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化指标、体征指标差异不大,经过干预后,观察组的以上指标改善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规范化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血浆置换抢救重度毒蕈中毒患者的护理效果,综合护理满意率较高,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指标和生化指标显著改善,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重度毒蕈中毒 规范化护理分析
下载PDF
误食毒蘑菇后中毒的护理
9
作者 赵碧钗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5期182-184,188,共4页
目的 研究优化急救护理干预误食毒蘑菇后中毒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023年本院收治的40例误食毒蘑菇后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常规护理组(n=20)行普通护理,优化急救护理干预组(n=20)行优化急救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 目的 研究优化急救护理干预误食毒蘑菇后中毒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023年本院收治的40例误食毒蘑菇后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常规护理组(n=20)行普通护理,优化急救护理干预组(n=20)行优化急救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6d后,优化急救护理干预组的WHOQOL-BREF评分,对比常规护理组更高(P<0.05)。护理6d后,优化急救护理干预组的健康知识评分、配合度评分,对比常规护理组更高(P<0.05)。护理6d后,优化急救护理干预组的SAS评分,对比常规护理组更低(P<0.05)。优化急救护理干预组的病情康复相关时间,对比常规护理组更短(P<0.05)。优化急救护理干预组的临床护理满意率更高(P<0.05)。结论 优化急救护理干预误食毒蘑菇后中毒患者,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急救护理干预 误食毒蘑菇后中毒 生活质量
下载PDF
Prognostic value of decision criteria for emergency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wild mushroom 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y 被引量:1
10
作者 Youn-Jung Kim Hyung Joo Lee +5 位作者 Seung Mok Ryoo Shin Ahn Chang Hwan Sohn Dong-Woo Seo Kyoung Soo Lim Won Young Kim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10-213,共4页
Background: The reported mortality rate of mushroom-induced acute liver failure with conventionaltreatment is 1.4%–16.9%. Emergency liver transplantation may be indicated and can be the only curativetreatment option... Background: The reported mortality rate of mushroom-induced acute liver failure with conventionaltreatment is 1.4%–16.9%. Emergency liver transplantation may be indicated and can be the only curativetreatment op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criteria for emergency livertransplantation in predicting 28-day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mushroom-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y.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performed between January 2005 and December 2015. Alladult patients aged≥18 years admitted with mushroom intoxication at our emergency department wereevaluated. All patients with acute liver injury, defined as elevation of serum liver enzymes (〉5 timesthe upper limit of normal, ULN) or moderate coagulopathy (INR 〉 2.0) were included. The ability of the King’s College, Ganzert’s, and Escudié’s criteria to predict 28-day mortality was evalu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failure mushroom poison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下载PDF
Diversity of Wild Mushrooms in Nagaland, India 被引量:1
11
作者 Toshinungla Ao Jichule Seb +1 位作者 T. Ajungla Chitta Ranjan Deb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16年第5期404-419,共16页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is blessed with favorable agro climatic conditions that are suitable to a varied range of fungal species. Though the occurrence of mushrooms is of diverse nature, they are not well studied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is blessed with favorable agro climatic conditions that are suitable to a varied range of fungal species. Though the occurrence of mushrooms is of diverse nature, they are not well studied and documented. Northeastern region of India is one of the biodiversity hotspots. Nagaland is one of the Northeastern states of India. The people of the state highly covet mushrooms and have been a delicacy since time immemorial. The present study documents the macro fungal diversity in various districts of the state. A total of 87 species of wild mushrooms were collected and identified. They are parasitic, saprophytic and ecto-mycorrhizal in habitat. The highest numbers of mushroom speci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May–September from the study areas. Of the collected mushrooms, 37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as edible, 21 species medicinal, 5 poisonous and 37 inedible/unclass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 Macro Fungi mushroom Diversity Nagaland poisonous Wild Edible mushroom
下载PDF
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娅 符阳山 +3 位作者 段红丹 刘林 徐军 郑粉双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9期685-689,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71例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横纹肌溶解分为横纹肌溶解组(n=33)和非横纹肌溶解组(n=38),对比分析两... 目的分析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71例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横纹肌溶解分为横纹肌溶解组(n=33)和非横纹肌溶解组(n=38),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结果①横纹肌溶解组年龄、住院时间大于非横纹肌溶解组(P<0.05)。两组性别、食用后就诊时间、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几乎所有的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患者均以胃肠道症状首发,随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状。③横纹肌溶解组入院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酸(UA)、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高于非横纹肌溶解组,淋巴细胞计数(LYM)低于非横纹肌溶解组(P<0.05)。④发生器官/系统功能损害的病例均源于横纹肌溶解组,其中肝、心肌、肾及循环系统受累最常见。⑤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死亡病例均源于横纹肌溶解组,其病死率为27.27%。结论亚稀褶红菇是横纹肌溶解型毒蕈,其中毒后潜伏期短,病死率高,应早期识别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稀褶红菇 蕈类中毒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下载PDF
儿童毒蘑菇中毒病例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13
作者 占一姗 朱友荣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第1期5-9,61,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毒蘑菇中毒的临床特征和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6月因食入毒蘑菇中毒收住院9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考虑致死性毒菇中毒的病例47例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 目的:探讨儿童毒蘑菇中毒的临床特征和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6月因食入毒蘑菇中毒收住院9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考虑致死性毒菇中毒的病例47例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死亡危险因素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其阈值。结果:(1)98例毒蘑菇中毒来自57个家庭,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最大15岁1个月,最小1岁7个月;98例中急性肝损型41例,胃肠炎型57例;死亡18例,均为肝损型,治愈80例,死亡率为18.37%,6月份死亡患儿最多(占总死亡的88.89%)。(2)根据专家指南共识评分98例毒蘑菇中毒患儿中有47例考虑致死性毒蘑菇中毒,其中存活29例,死亡18例。存活组与死亡组患儿年龄、住院天数、小儿危重症评分、脑病症状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乳酸(LA)、血浆氨、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总胆红素、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等指标的最高值与血糖的最低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比较虽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非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ALT预测食入毒菇中毒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 0.755~0.969,P<0.001),阈值为4342.500 U/L,敏感度为77.80%,特异度为86.20%。结论:食入毒蘑菇中毒患儿死亡病例均为急性肝损型,单因素分析患儿年龄、住院天数、小儿危重症评分、ALT等与患儿死亡有关,其中ALT为预测毒蘑菇中毒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蘑菇中毒 儿童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毒蘑菇中5种鹅膏肽类毒素 被引量:6
14
作者 贺丽迎 唐晓琴 +2 位作者 赵舰 杨乾展 李莉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3,共10页
鹅膏肽类毒素是毒蘑菇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致死毒素,因此研究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检测毒蘑菇中5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方法。样品经纯水提取后,以乙腈-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鹅膏肽类毒素是毒蘑菇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致死毒素,因此研究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检测毒蘑菇中5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方法。样品经纯水提取后,以乙腈-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用HSS T3色谱柱(100 mm×2.0 mm, 2.1μm)对待测组分进行色谱分离;采用可加热电喷雾电离源(HESI),全扫描/数据依赖二级质谱扫描(Full mass-ddMS^(2))模式对待测物进行定性分析;在目标离子选择性扫描(Targeted-SIM)模式下,以外标法对待测物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显示,5种鹅膏肽类毒素在1.0~20.0μg/L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检出限均为0.006 mg/kg,加标回收率为81.8%~102.4%,相对标准偏差为3.2%~8.3%。方法提供了丰富的化合物特征信息,可根据提取离子流色谱图结合同位素分布信息锁定可疑化合物,根据一级质谱和二级质谱碎片离子的精确质荷比,在没有相关标准品的情况下可对未知化合物进行结构推断和确证。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定性分析特异性强,定量测定灵敏度高,可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定性定量的检测要求,同时也为开展此类毒素中毒快速筛查及未知毒素的结构锁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鹅膏毒肽 鬼笔毒肽 毒蘑菇
下载PDF
血液灌流治疗野生菌中毒的效果分析
15
作者 李丽华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5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治疗野生菌中毒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贵州航天医院收治的36例野生菌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凝...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治疗野生菌中毒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贵州航天医院收治的36例野生菌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及肝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TNF-α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UN、C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前,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血液灌流治疗野生菌中毒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菌中毒 血液灌流 凝血功能 肝功能
下载PDF
野生菌中毒防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肖维洁 刘志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9期696-699,共4页
由于野生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逐渐走上人们餐桌。但野生菌种类丰富,食用菌与毒菌外形极其相似,导致我国每年都有误食毒菌中毒的事件发生,误食毒菌成为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本文查阅国内外关于野生菌中毒相关文献... 由于野生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逐渐走上人们餐桌。但野生菌种类丰富,食用菌与毒菌外形极其相似,导致我国每年都有误食毒菌中毒的事件发生,误食毒菌成为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本文查阅国内外关于野生菌中毒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从野生菌中毒现况及流行病学特点、野生菌相关知识知晓现况、对野生菌的态度及行为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减少野生菌中毒、科学防控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菌中毒 流行病学 认知 态度
下载PDF
毒蕈中α-鹅膏毒肽的中毒机制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易思嘉 罗林 +4 位作者 陈子键 雷红涛 沈玉栋 王弘 徐振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29-139,共11页
α-鹅膏毒肽是毒蕈中分布广、含量高且毒性极强的蘑菇毒素,其性质十分稳定,一般的加热烹饪方式难以使之失活,误食含有该毒肽的毒蕈可引发中毒效应,具体表现为呕吐、腹泻等严重胃肠道反应甚至可导致肝肾功能衰竭,其发病迅速且目前没有特... α-鹅膏毒肽是毒蕈中分布广、含量高且毒性极强的蘑菇毒素,其性质十分稳定,一般的加热烹饪方式难以使之失活,误食含有该毒肽的毒蕈可引发中毒效应,具体表现为呕吐、腹泻等严重胃肠道反应甚至可导致肝肾功能衰竭,其发病迅速且目前没有特效药可以解毒,对食品安全和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设备不便携、成本昂贵、检测速度慢等弊端,因此,通过了解α-鹅膏毒肽的致毒机制和建立准确、高效、便捷的检测技术对于有效防范α-鹅膏毒肽中毒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本文简要综述了α-鹅膏毒肽的中毒症状、中毒机制、现有的解毒方式,着重阐述了α-鹅膏毒肽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快速免疫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治疗α-鹅膏毒肽中毒和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有效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 毒蕈 α-鹅膏毒肽 中毒机制 检测方法
下载PDF
致命鹅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嘉祺 章轶哲 +1 位作者 李海蛟 孙承业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9期689-695,共7页
致命鹅膏最早发现于我国广东,是我国蘑菇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剧毒蘑菇之一,因含有鹅膏肽类毒素,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引起相关食物中毒事件已有73起。本研究系统分析了致命鹅膏的生物学特征、毒素检测、毒素基因组学、中毒事件流行... 致命鹅膏最早发现于我国广东,是我国蘑菇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剧毒蘑菇之一,因含有鹅膏肽类毒素,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引起相关食物中毒事件已有73起。本研究系统分析了致命鹅膏的生物学特征、毒素检测、毒素基因组学、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及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历程和最新进展,以期为该种剧毒蘑菇中毒的有效防控和精准救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损害型 剧毒蘑菇 蘑菇中毒 毒理学 基因组学
下载PDF
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快速检测6种蘑菇毒素及临床应用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阳硕 普山柏 +2 位作者 郑粉双 文迪 施妍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9期673-678,共6页
目的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建立快速检测血液、尿液中6种蘑菇毒素的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际中毒案例。方法将0.1 mL血液、尿液经蛋白沉淀、氮吹复溶、超声过滤后用ACQUITY UPLC HSS T3液相色谱柱分离,质谱检测采... 目的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建立快速检测血液、尿液中6种蘑菇毒素的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际中毒案例。方法将0.1 mL血液、尿液经蛋白沉淀、氮吹复溶、超声过滤后用ACQUITY UPLC HSS T3液相色谱柱分离,质谱检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结果该分析方法经过验证,符合方法学验证要求,其定量结果准确可靠,并于9例患者血液和(或)尿液样品中检出目标毒素,血液样品中浓度为1.12~5.63 ng/mL,尿液样品中浓度为1.01~9.27 ng/mL,检出物多为γ-鹅膏毒肽(γ-AMA)。新鲜蘑菇样品中检出目标物浓度为1.48~41.54 ng/mg,两份新苦粉孢牛肝菌样品中均检出羧基二羟基鬼笔毒肽(PCD)16.51~41.54 ng/mg。结论本研究中建立的LC-MS/MS方法前处理过程简单快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同时检测多种蘑菇毒素类化合物,可为临床毒蕈中毒快速诊断提供策略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膏毒肽 鬼笔毒肽 蘑菇毒素 毒物分析 中毒案例
下载PDF
野生蕈中毒神经精神症状病情评价量表编制
20
作者 符阳山 何利平 +4 位作者 李娅 兰言馨 杜兆伦 刘林 郑粉双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9期679-684,共6页
目的编制野生蕈中毒神经精神症状病情评价量表(NSWMPES),探讨临床使用方案。方法在经典测量理论(CTT)框架的指导下,通过回顾性收集分析病历资料、查阅书籍和文献、参照现有评分系统量表、访谈等方式收集、整理形成条目池,依据德尔菲法(D... 目的编制野生蕈中毒神经精神症状病情评价量表(NSWMPES),探讨临床使用方案。方法在经典测量理论(CTT)框架的指导下,通过回顾性收集分析病历资料、查阅书籍和文献、参照现有评分系统量表、访谈等方式收集、整理形成条目池,依据德尔菲法(Delphi)原则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形成初测量表。对初测量表进行临床适用性初步评价,以临床典型病例情景模拟方式收集不同年资、不同专业背景的使用者对初测量表使用情况的访谈结果。抽样选取2023年6月至8月就诊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内科的野生蕈中毒神经精神型患者使用初测量表进行测评,并记录不同使用者测评的情况。相关测评访谈结果通过专家小组讨论,在不改变大体结构的基础上对条目进一步修订,探讨修订后量表的临床使用方案。结果通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小组讨论、临床适用性初步评价访谈后修订形成的《野生蕈中毒神经精神症状病情评价量表(V2.4.9)》包含两大部分,评价量表条目项目14个,症状描述用词48个,各条目的严重程度分为5个级别。量表目标使用对象为从事野生蕈中毒救治的急诊科医师,访谈结果显示,目标使用者对量表的接受度较好,实际使用情况及评分结果存在个人差异。初步临床使用中发现,因患者和家属配合度,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等客观因素,使用者经验等客观差异,测评结果存在一定误差。结论野生蕈中毒神经精神症状病情评价量表编制有一定临床实际使用价值,测量学检验需进一步收集临床使用数据,从而提高量表的科学性、准确性与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蕈 中毒 神经精神症状 量表编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