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恩绵多途径治疗慢性肾衰竭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劲秋 郭恩绵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年第9期8-11,共4页
郭恩绵教授将慢性肾衰竭命名为"虚劳水气病",认为是由外感风寒、风热,疮毒,水湿;或饮食不调,或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耗伤脾肾所致之水气病日久不复,耗伤气血,导致脏腑、气血阴阳俱虚的虚劳证。为脾肾两虚,湿毒浊邪内蕴... 郭恩绵教授将慢性肾衰竭命名为"虚劳水气病",认为是由外感风寒、风热,疮毒,水湿;或饮食不调,或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耗伤脾肾所致之水气病日久不复,耗伤气血,导致脏腑、气血阴阳俱虚的虚劳证。为脾肾两虚,湿毒浊邪内蕴,普遍存在瘀血阻络;可分为标本两端,脾肾两虚,气血阴阳皆亏为本,瘀血阻络,湿毒浊邪内蕴为标,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攻为主,祛邪为先,主张祛邪之剂不宜过度峻猛,也不宜过分柔和,补益脾肾,解毒化浊,活血通络,扶正祛邪不忘活血化瘀通络,不必有明显血瘀之证才活血化瘀,应早期长期应用;采用"口服化浊,灌肠泄浊,药浴散浊,敷脐驱浊"等多种途径治疗慢性肾衰竭,自拟肾衰饮(黄芪、白术、太子参、砂仁、白蔻、藿香、佩兰、山茱萸、大黄、车前子、泽泻、菟丝子、丹参等)内服,精选大黄、附子、红花和白头翁组成"降氮煎剂"灌肠;取麻黄、桂枝、羌活、独活、丹参、防风、艾叶、土茯苓、地肤子、白鲜皮等药浴;灸法和药物敷脐由经络循行速达病所,用于湿毒浊邪壅滞三焦,呕恶较剧,药食难入者,疏通经络、通达脏腑、扶正祛邪、调理阴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溺毒 虚劳 关格 水气病 脾肾两虚 湿毒浊邪内蕴 瘀血阻滞肾络 多途径治疗 肾衰饮 降氮煎剂 灌肠 药浴 灸法 敷脐 郭恩绵 老中医经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