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progress in Chinese polar upper-atmospheric physics research: review of research advances supported by the Chinese Arctic and Antarctic expeditions 被引量:6
1
作者 HE Fang HU Hongqiao +5 位作者 YANG Huigen ZHANG Beichen HUANG Dehong LIU Yonghua HU Zejun LIU Jianjun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6年第4期219-232,共14页
It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the first Chinese Antarctic Expedition took place. Polar upper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 started at this time. First began at Great Wall Station and then at Zhongshan Station in Ant... It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the first Chinese Antarctic Expedition took place. Polar upper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 started at this time. First began at Great Wall Station and then at Zhongshan Station in Antarctica, and later in the Arctic at Yellow River Station, Kjell Henriksen Observatory on Svalbard, and at the China-Iceland Joint Aurora Observatory in Iceland.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advances in polar upper atmosphere physics (UAP) based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and Antarctic research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These included newly deployed observatories and research instruments in the Arctic and Antarctic; and new research findings, from grotmd-based observations, about polar ionosphere dynamics, aurora and particle precipitation, polar plasma convection, geomagnetic pulsations and space plasma waves, space weather in the polar regions, simulations of the polar ionosphere-magnetosphere. In conclusion,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future polar upper atmosphere physics research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per-atmospheric physics research advances polar ionosphere AURORA particle precipitation plasmaconvection plasma waves space weather
下载PDF
Soliciting Contributions to a Special Issue of "Current Research on Atmospheric Aerosols and Trace Gases over the Polar Regions" in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4年第4期310-310,共1页
Dear Colleagues,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submit manuscripts to a special issue entitled "Current Research on Atmospheric Aerosols and Trace Gases over the Polar Regions" of the Journal Advances in Polar Scie... Dear Colleagues,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submit manuscripts to a special issue entitled "Current Research on Atmospheric Aerosols and Trace Gases over the Polar Regions" of the Journal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APS). APS is an international, peer-reviewed journal jointly sponsored by the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PRIC) and the Chinese Arctic and Antarctic Administration (CAA). It is a quarterly journal published in March, June, September and December by Science Press of China and circulated internationally (ISSN 1674-9928, CN 31-2050/P). Articles published in APS are free of charge with generous funding from PRIC. For more details, please visit the APS's websites. Thank you in advance for your consideration to submit manuscripts to this special issue, and we encourage you to share this announcement broadly with interested colleag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Current research on Atmospheric Aerosols and Trace Gases over the polar Regions Soliciting Contributions to a Special Issue of APS OVER
下载PDF
中国极地海洋微生物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熙颖 张玉忠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2-360,共9页
极地海洋环境蕴含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独特的生命特征、特殊的极端环境适应及生态效应机制,都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及应用开发前景。回顾我国近10年来在极地海洋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1)揭示了南北极海洋微生物群... 极地海洋环境蕴含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独特的生命特征、特殊的极端环境适应及生态效应机制,都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及应用开发前景。回顾我国近10年来在极地海洋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1)揭示了南北极海洋微生物群落特有的结构和功能、二甲基硫/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DMSP)循环相关基因及可培养细菌基因组的独特生物地理学特征;(2)发现了极地海洋细菌通过代谢DMSP抵御原生动物捕食的新生态功能、温度响应新机制及新的几丁质氧化降解利用通路;(3)揭示了噬菌体对极地海洋细菌种群的调控作用;(4)阐明了极地海洋细菌产生的系列新型有机质降解酶的催化机制及其应用潜力;(5)建立了极地海洋细菌胞外多糖的制备工艺,评估了其在医学及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潜力;(6)分离鉴定了系列极地海洋微生物新物种。以上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Microbiome,ISME Journal等国际知名期刊上,提升了我国极地海洋微生物研究的水平、影响力和话语权。未来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及前沿技术应用研发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极地海洋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 功能 机制 研究进展 极区
下载PDF
机载双极化气象雷达雷暴回波仿真与验证
4
作者 李海 周桉宇 陈南南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28-1737,共10页
雷暴是一种短暂而剧烈的强对流天气,常伴有闪电、冰雹、强降水等危险天气,对民航飞机的飞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机载气象雷达作为保证飞行器飞行安全必备的装备,用于探测与显示航路附近的实时气象信息,辅助机组人员规避危险气象。由于极... 雷暴是一种短暂而剧烈的强对流天气,常伴有闪电、冰雹、强降水等危险天气,对民航飞机的飞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机载气象雷达作为保证飞行器飞行安全必备的装备,用于探测与显示航路附近的实时气象信息,辅助机组人员规避危险气象。由于极化技术在气象探测方面的优势,双极化雷达成为机载气象雷达的发展方向。但是雷暴天气具有发展迅速、变化复杂,危险性高等特点,使得获取实测机载双极化气象雷达雷暴回波数据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机载双极化气象雷达提出一种雷暴回波仿真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首先利用数值预报模式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雷暴气象场景进行模拟;然后使用T-Matrix方法计算气象粒子的单个粒子散射振幅矩阵,同时结合场景内粒子的微物理特性,计算雷暴目标的反射率因子;最后应用雷达气象方程,基于机载气象雷达系统参数建立雷暴回波信号模型,实现机载双极化气象雷达雷暴回波信号仿真。最后,为检验方法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基于雷暴单体识别算法对回波仿真结果进行验证。通过仿真不同仰角下雷暴回波,实验结果表明,基于WRF模式的机载双极化气象雷暴回波仿真方法对雷暴天气具有良好的模拟能力,经单体识别算法验证,结果表明可准确体现雷暴单元的质心分布,结构属性和立体特征,对比实测数据,雷暴回波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吻合,实验结果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双极化气象雷达 WRF 雷暴回波仿真 雷暴单体识别
下载PDF
科考型自主无人潜航器在极地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驰 吴刚 +2 位作者 贾洞洞 秦琦 李源 《船舶》 2024年第1期59-69,共11页
随着极地科考朝更广范围、更深空间、更多数据的方向发展,无人装备开始高频出现在各国的极地科考队中,帮助科研人员对极地环境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知。自主无人潜航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UV)凭借其自主无人且功能全面... 随着极地科考朝更广范围、更深空间、更多数据的方向发展,无人装备开始高频出现在各国的极地科考队中,帮助科研人员对极地环境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知。自主无人潜航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UV)凭借其自主无人且功能全面的优点,在新世纪逐渐成为了极地水下科考不可或缺的装备,故有必要对应用在极地的科考型AUV进行梳理并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文中首先对AUV进行了基本的介绍;然后总结了全球范围内30次极地AUV任务,分析了AUV在极地的主要用途和优势;而后叙述了AUV在极地应用时所遇到的挑战,并结合这些挑战对适用于极地的科考型AUV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同时也对适配AUV等无人装备的新一代极地科考母船的设计提出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科考 水下科考 自主无人潜航器 无人装备
下载PDF
中国极地考察40年进展与展望
6
作者 刘顺林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7-328,共12页
极地考察在提升极地认知、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极地资源、促进极地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和南大洋调查以来,我国极地考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9年,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科... 极地考察在提升极地认知、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极地资源、促进极地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和南大洋调查以来,我国极地考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9年,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实现了两极考察发展战略,正从极地科考大国向科考强国迈进:建成“两船七站”的极地科考支撑平台,构建了“天-空-地-海”极地立体观测网,研发了极地深冰芯钻具等多套极端环境采样装备,组织实施了“‘九五’国家攻关南极计划”“南北极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估”等极地专项,在极地冰盖不稳定性、南大洋和北冰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等多个领域取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成功实施了“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PANDA)等国际合作计划,为我国极地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极地船站科考平台,增强南大洋和北冰洋长期观监测能力,牵头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推进我国极地考察站的国际化应用,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科考平台 观监测网 科学研究 进展
下载PDF
Outreach channels for polar science:an expedition to Kerguelen Islands as a case study
7
作者 Eduardo Dopico Eva Garcia-Vazquez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6年第1期31-38,共8页
Polar science outreach is strongly needed, because besides promoting the utility of polar studies for society as a whole, it can generate public demand for new projects and expeditions. The dissemination of polar disc... Polar science outreach is strongly needed, because besides promoting the utility of polar studies for society as a whole, it can generate public demand for new projects and expeditions. The dissemination of polar discoveries should be reinforced in countries without polar territories and for which polar science might not be a priority. In this pilot study (N =182 participants) we have contrasted the opinions of polar scientists (French, Belgian, British, Canadian, Australian, German, Italian and Spanish researchers) with those of a potentially interested public (graduate students of pedagogy and biology), in order to assess if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employed by polar researchers to make their results public align with those used by non-polar experts for learning about polar discoverie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nd presentations were considered a priority by the researchers, and these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channels were preferentially employed. Only a minority of researchers thought that non-scientific publications might be a good communication resource. In contrast, both groups of students, which considered polar research important but not a top priority, employed the Internet as their main channel for information about polar discoveries. Students assessed the use of polar discoveries as positive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at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The information presently received by students was perceived as being too generalist and the main suggestions to improve outreach in this field, in addition to the use of Internet, were mor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new discov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 research OUTREACH ETHNOGRAPHY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channels
下载PDF
某极地科考船的管路防寒设计
8
作者 张瑞华 裴洋洋 +2 位作者 曾伟 梁博 李伟增 《广东造船》 2024年第1期46-48,共3页
本文基于自主研发的某极地科考船管路系统的防寒设计,简要介绍常用管路防寒设计的基本要求、耐低温管子、阀件材质的选用方法,以及本船主要管路系統的防寒设计经验。
关键词 极地船 管路 防寒设计
下载PDF
土家药刺老苞不同极性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验证研究
9
作者 胡贵瑶 刘春艳 +5 位作者 柴艺汇 王焕珍 晏朝操 曾凡勇 付强 牛建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3期150-153,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用于不同极性刺老苞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对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色谱条件为Agilent 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A)-0.1%磷酸(B)流动相梯度洗脱... 目的建立一种可用于不同极性刺老苞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对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色谱条件为Agilent 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A)-0.1%磷酸(B)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方法学验证显示,该HPLC指纹图谱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符合要求。结论该HPLC指纹图谱法可同时应用于刺老苞不同极性提取物的检验,可初步比较各提取物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药 刺老苞 不同极性提取物 HPLC 指纹图谱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极地建筑发展综述与思考——以南极科考站为例
10
作者 杜少紫 任飞 《世界建筑》 2024年第7期87-93,共7页
本文系统回顾了19世纪初至今南极科考站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地缘政治、科技水平和设计理念的变化对其建设目标、建筑功能、建筑结构与形式演变的影响,总结以南极科考站为代表的极地建筑在环境可持续性、极端气候适应性和室内环境宜居性3... 本文系统回顾了19世纪初至今南极科考站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地缘政治、科技水平和设计理念的变化对其建设目标、建筑功能、建筑结构与形式演变的影响,总结以南极科考站为代表的极地建筑在环境可持续性、极端气候适应性和室内环境宜居性3个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低碳化、可变化、智能化的新一代极地建筑设计原型。在人类向外拓展生存空间、向内面临能源与环境双重危机的挑战下,借鉴极地建筑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将为未来介质中的人居环境营建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建筑 南极科考站 极端环境 未来人居 技术范式
下载PDF
物理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电催化废弃PET塑料的回收利用
11
作者 赵新辉 匡成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4年第8期88-90,共3页
现有物理化学实验大多是经典的验证性实验,缺乏自主设计性、综合性。电催化氧化废弃PET塑料是电化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将其转化为设计性综合实验作为物理化学电化学课程,探讨将前沿的废弃塑料回收技术与电化学实验教学相融合。本实验... 现有物理化学实验大多是经典的验证性实验,缺乏自主设计性、综合性。电催化氧化废弃PET塑料是电化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将其转化为设计性综合实验作为物理化学电化学课程,探讨将前沿的废弃塑料回收技术与电化学实验教学相融合。本实验包括催化电极的制备、电解池的组装、电解性能的测试和产物的分析。学习本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电解池的基本原理、极化曲线的测量与分析等知识,同时掌握溶解、分离、产物提取等基本单元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塑料 电催化 极化曲线 综合设计性试验 科研能力
下载PDF
极地微生物资源研发现状及需求分析
12
作者 廖丽 单琰焱 +2 位作者 俞勇 秦启龙 李春阳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74,共14页
极地因其极端的自然环境与相对的地理隔离,进化出了独特而多样的微生物资源。极地微生物蕴藏了生命耐受极端环境的奥秘、承载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使命,其研究可为生命科学、地学、天体生物学等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具有独特的科... 极地因其极端的自然环境与相对的地理隔离,进化出了独特而多样的微生物资源。极地微生物蕴藏了生命耐受极端环境的奥秘、承载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使命,其研究可为生命科学、地学、天体生物学等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具有独特的科学研究意义。同时,极地微生物所蕴含的新颖物种、基因与产物是极地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战略资源,对其开发利用具有现实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基于详实的科学数据、文献报道、专利与案例分析等情况,深入阐明了极地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总结了极地微生物研发趋势与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研发建议。本研究结果可为极地微生物资源相关研究、政策、项目等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资源 研发现状 开发利用 资源需求 极地
下载PDF
基于Polar WRF模拟结果估算南极泰山站近地面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期科 吴晓庆 +1 位作者 韩亚娟 青春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3-351,共9页
天文台址的选择与近地面的光学湍流强度密切相关,南极与中低纬度相比,具有极低的天空背景辐射、极低的气溶胶浓度和非常小的光污染,吸引了世界多国在此建立天文观测站。采用专门用于极地研究的极地数值天气预报模式(Polar WRF)来模拟得... 天文台址的选择与近地面的光学湍流强度密切相关,南极与中低纬度相比,具有极低的天空背景辐射、极低的气溶胶浓度和非常小的光污染,吸引了世界多国在此建立天文观测站。采用专门用于极地研究的极地数值天气预报模式(Polar WRF)来模拟得到南极泰山站的常规气象参数,对于温度和风速大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5和0.89。由模拟得到的常规气象参数根据Monin-Obukhov相似理论估算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并与位于泰山站处移动式极地大气参数测量系统的观测结果做了对比,结果表明模拟值与观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关系数达0.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选址 极地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南极泰山站 折射率结构常数
下载PDF
基于Polar WRF的南极Dome A极端低温事件分析
14
作者 王一丞 谢爱红 +1 位作者 丁明虎 效存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7-733,共7页
南极作为地球的寒极,其最高点Dome A地区于2013年8月1日气温达到-93.0℃的极低值。利用Polar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Polar WRF)3.8.1模式,对发生在南极Dome A地区的3次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与自动气象站实测... 南极作为地球的寒极,其最高点Dome A地区于2013年8月1日气温达到-93.0℃的极低值。利用Polar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Polar WRF)3.8.1模式,对发生在南极Dome A地区的3次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与自动气象站实测数据对比验证,模拟效果较为理想。结果表明:印度洋和大西洋交界区域的高压加强,其高压脊开始向南极内陆延伸,导致Dome A地区气压升高,使得该地区天气晴好,云量极低,为极端低温事件发生奠定基础;同时,南极中心冷涡加强,长时间的冷平流和稳定的逆温层为Dome A地区提供了足够的降温条件,并且加强了夜间辐射降温效应,稳定的垂直场、极低的向下长波辐射使得Dome A地区的极端低温事件得以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Dome A 极端低温 polar WRF模式
下载PDF
极地破冰科考船建造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蔡乾亚 王曙光 +1 位作者 赵振华 丁筠 《船舶》 2023年第1期98-109,共12页
为系统性解决未来中国极地船舶建造工艺瓶颈,该文总结了“雪龙2”号建造过程中“冰、寒、科考”的一系列工艺技术难题,从总装厂建造工艺出发,梳理了破冰结构建造、御寒技术设计及极地科考设备安装调试等方面的关键点,取得了极地破冰科... 为系统性解决未来中国极地船舶建造工艺瓶颈,该文总结了“雪龙2”号建造过程中“冰、寒、科考”的一系列工艺技术难题,从总装厂建造工艺出发,梳理了破冰结构建造、御寒技术设计及极地科考设备安装调试等方面的关键点,取得了极地破冰科考船建造关键技术的突破;提出了结构建造技术优化、防寒系统设计等方面要点;初步构建起面向极地破冰科考船全寿命周期的精细化建造工艺技术体系,并就重型破冰船开展了建造技术预研攻关,提出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龙2”号 极地破冰科考船 重型破冰船 御寒 建造技术
下载PDF
机载双极化气象雷达多种降水粒子回波仿真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海 冯开泓 +1 位作者 杨文恒 金明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945-2954,共10页
该文提出一种机载双极化气象雷达多种降水粒子回波仿真方法。该方法基于T-Matrix方法以及天气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首先利用WRF建模仿真气象场景;其次考虑降水粒子为球形条件下,结合T-Matrix方法和微物理特... 该文提出一种机载双极化气象雷达多种降水粒子回波仿真方法。该方法基于T-Matrix方法以及天气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首先利用WRF建模仿真气象场景;其次考虑降水粒子为球形条件下,结合T-Matrix方法和微物理特性计算6种降水粒子反射率因子;最后应用雷达气象方程获得6种类型降水粒子回波信号,实现机载极化气象雷达降水粒子回波信号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仿真结果可准确反映气象特征,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极化气象雷达 天气预报 T-MATRIX 降水粒子回波仿真
下载PDF
海洋科考装备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董胜 廖振焜 +1 位作者 于立伟 李华军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41,共9页
海洋科考装备是发展海洋科学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科考装备接连取得突破,部分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依然存在诸多技术问题。本文以海洋科考装备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科考船、潜水器、浮标潜标、海洋传感器和海... 海洋科考装备是发展海洋科学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科考装备接连取得突破,部分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依然存在诸多技术问题。本文以海洋科考装备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科考船、潜水器、浮标潜标、海洋传感器和海洋观测系统等调研国内外海洋科考装备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海洋科考装备技术发展在关键组件、技术发展、数据管理、基础保障、需求匹配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总结面向深远海和极地的绿色化、无人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梳理总体和各分类装备发展中需要注重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从梳理短板技术重点突破、加强统筹协同提高保障能力、完善创新机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市场思维推动产业化进程、依托先进科考平台拓展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海洋科考装备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考 深海装备 极地海洋装备 海洋观测系统 智能化 装备研发
下载PDF
月球水冰资源综合开发技术研究概况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天 唐红 +3 位作者 贺怀宇 李雄耀 周传娇 刘建忠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290,共18页
水冰作为月球的重要资源,是未来月球科研站以及月球基地建设和运行的基本保障,开展月球水冰资源综合开发技术研究是目前各航天大国的关注热点之一。本文调研了有关月球水冰的探测和研究成果,阐述了月球水冰的赋存状态与分布特征,详细分... 水冰作为月球的重要资源,是未来月球科研站以及月球基地建设和运行的基本保障,开展月球水冰资源综合开发技术研究是目前各航天大国的关注热点之一。本文调研了有关月球水冰的探测和研究成果,阐述了月球水冰的赋存状态与分布特征,详细分析了月球水冰资源在开采提取、分离纯化、储存运输和分解利用等环节的技术方案,并简要评述了各个方案的优缺点。结合中国未来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规划与美国以建立月球基地为目标的阿尔忒弥斯(Artemis)计划,评价分析了适宜开展月球水冰资源综合开发的地区和可行的技术方案,为中国在月球两极地区的水冰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科研站 月球极区 月球水冰 综合开发
下载PDF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标准化建设现状与展望
19
作者 罗光富 李丙瑞 +3 位作者 高源 陈超 蓝木盛 何剑锋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4-314,共11页
极地科学考察标准对规范极地调查、观测、监测等实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全面梳理现行的与极地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极地科学考察工作的迫切需求,指出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标准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我... 极地科学考察标准对规范极地调查、观测、监测等实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全面梳理现行的与极地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极地科学考察工作的迫切需求,指出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标准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我国极地科学考察标准的统计和分析表明,现行的国家标准有6项,行业标准有10项,仅为海洋标准总数的3.4%,是自然资源标准总数的1.1%,且大多数为基础通用类标准,缺乏极地调查、观测、监测等技术类标准。根据自然资源领域标准体系的构建思路,提出了极地科学考察标准的分类方法,初步构建了极地科学考察标准体系框架,提出了应尽快开展极地科学考察技术标准化建设、优先开展极地考察安全标准制定、探索极地科学考察国际标准研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科学考察 标准体系 标准化
下载PDF
苓桂术甘汤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机制研究
20
作者 袁亚利 谢春娥 +5 位作者 毛堂友 陈慧慧 焦瑶 邢韵淇 张文基 韩海啸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2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机制。方法24只SPF级雄性SD大鼠,6~8周龄,体重180~20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苓桂术甘汤组及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易善复)组,每组6只。采用高脂饲料...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机制。方法24只SPF级雄性SD大鼠,6~8周龄,体重180~20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苓桂术甘汤组及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易善复)组,每组6只。采用高脂饲料诱导NASH大鼠模型,苓桂术甘汤组以3.465 g/(kg·d)苓桂术甘汤配方颗粒灌胃,易善复组以143.640 mg/(kg·d)易善复混悬液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灌胃等量蒸馏水,每日1次,共计4周。观察治疗后大鼠体重、肝湿重、肝脏指数、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肝脏中M1型、M2型巨噬细胞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体重、肝湿重及肝脏指数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苓桂术甘汤组体重、肝湿重及肝脏指数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肝脏颜色偏白,肝细胞气球样变性、脂肪变性及炎症细胞浸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苓桂术甘汤组肝脏颜色明显恢复,肝细胞气球样变性、脂肪变性及炎症细胞浸润降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肝脏M1型巨噬细胞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苓桂术甘汤组肝脏M1型巨噬细胞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与空白组肝脏M2型巨噬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苓桂术甘汤组与模型组肝脏M2型巨噬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可以显著缓解NASH大鼠肝细胞的脂质沉积及炎症细胞浸润,其可能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发挥治疗NASH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苓桂术甘汤 巨噬细胞极化 机制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