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尼娜”非典型影响下的新疆2021/2022年冬季气温 被引量:2
1
作者 陈颖 李雪洮 +3 位作者 贾孜拉·拜山 余行杰 杨智敏 刘宝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1期18-24,共7页
2021/2022年冬季新疆大部气温偏高,影响新疆冷空气活动频次少,并非拉尼娜事件对新疆冬季气温的典型影响特征。成因分析表明:2021/2022年冬季北极涛动(AO)为正位相,欧亚中高纬度500 hPa位势高度西高东低,新疆上空700 hPa南风距平优势明显... 2021/2022年冬季新疆大部气温偏高,影响新疆冷空气活动频次少,并非拉尼娜事件对新疆冬季气温的典型影响特征。成因分析表明:2021/2022年冬季北极涛动(AO)为正位相,欧亚中高纬度500 hPa位势高度西高东低,新疆上空700 hPa南风距平优势明显。2021/2022年冬季“拉尼娜”非典型影响新疆气温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东部型弱拉尼娜事件对北大西洋涛动(NAO)和亚洲极涡面积的非典型影响,而对亚洲极涡面积的非典型影响是来自东部型拉尼娜事件对冬季AO的不确定性影响,冬季AO正位相有利于新疆气温正距平。2月300 hPa区域纬向风异常偏弱,削弱了NAO正位相对新疆气温的影响;70°E以东中纬度高度场负距平是冬季气温阶段性变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尼娜事件 冬季气温 极涡面积
下载PDF
北极涡活动对我国同期及后期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40
2
作者 张恒德 陆维松 +1 位作者 高守亭 张友姝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利用NCEP/NCAR 1950—2002年500 hPa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计算出北半球及各分区的月平均极涡面积、强度,讨论了它们与我国气温的相关。结果表明:北半球500 hPa年平均和4季的极涡面积大小与我国多数站点同期气温呈负相关,尤其在年平均... 利用NCEP/NCAR 1950—2002年500 hPa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计算出北半球及各分区的月平均极涡面积、强度,讨论了它们与我国气温的相关。结果表明:北半球500 hPa年平均和4季的极涡面积大小与我国多数站点同期气温呈负相关,尤其在年平均及冬季状况下最显著,1—12月极涡面积与气温的负相关呈由减弱到增强的变化趋势;而极涡强度与我国同期气温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在秋冬季不少地区出现正相关,1—12月极涡强度与气温负相关性的变化趋势是由增强到减弱。利用奇异值分解研究极涡对后期我国气温的影响后发现,极涡指数与后期我国气温呈负相关,但不同季节差异较大。当冬季Ⅳ区极涡面积显著缩小、北半球极涡总强度明显增强时,长江中下游以北及东北地区下一年春季气温通常上升;春季Ⅰ区极涡面积、强度异常偏大,则夏季华南沿海、西南及河套地区气温比常年偏低;若春季北半球极涡强度减弱、夏季亚洲区极涡面积收缩,则其后的秋季华北气温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涡 面积和强度 中国气温
下载PDF
我国东部夏季三类雨型的诊断和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寅生 施能 刘海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27-332,共6页
采用三级逐步判别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6、7、8月)降水进行客观诊断和预测。结果表明,利用6个测站的夏季降水量即可定量诊断我国夏季雨型,利用冬季500hPa极涡面积和北半球遥相关型指数建立起来的三级判别函数只包含7... 采用三级逐步判别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6、7、8月)降水进行客观诊断和预测。结果表明,利用6个测站的夏季降水量即可定量诊断我国夏季雨型,利用冬季500hPa极涡面积和北半球遥相关型指数建立起来的三级判别函数只包含7个因子。历史拟合率为38/39,试报效果也较好,从而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型的客观预报提供了有应用价值的预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雨型 极涡面积 遥相关型 诊断 降水预报
下载PDF
300hPa北极涡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恒德 高守亭 张友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3-592,共10页
利用NCEP/NCAR 1949—2002年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Morlet小波分析等诊断方法,系统地讨论了300 hPa北半球极涡面积、强度及中心位置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北极涡的面积在2... 利用NCEP/NCAR 1949—2002年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Morlet小波分析等诊断方法,系统地讨论了300 hPa北半球极涡面积、强度及中心位置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北极涡的面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在总的上升趋势中有几次较小的波动,之后在总体下降趋势中有几次较大的起伏;Ⅰ、Ⅱ区的线性变化趋势非常小,Ⅳ区最大,夏季的年际变化相对明显一些,秋季变化最弱,各季节均有线性收缩趋势,冬季幅度最大,秋季最小。(2)年平均极涡强度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与极涡面积有相似之处,但不同年份存在显著差异;各分区的强度变化与北半球类似(特别是Ⅰ区);夏季的年际变化幅度最大,春、夏季年代际变化的特征明显,秋季最弱。(3)北极涡中心位置通常并不在北极点,各分区极涡总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有明显差异,且有月际变化,这些差异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环流的差异密切相关;极涡的主要位置有一定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极涡中心位置主要偏向亚洲大陆及太平洋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涡面积 北极涡强度 北极涡中心位置 年际及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7月南半球500hPa极涡异常的度量及其与极区增暖的联系 被引量:4
5
作者 卢楚翰 管兆勇 +1 位作者 王盘兴 秦育婧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4-179,共6页
利用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构造了500hPa7月南极极涡面积、强度指数。结果表明,定义的面积及强度指数为两个独立参数,通过分析南半球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EOF的主要模态以及典型年份的南极极涡差异,表明强度指数比面积指数更能... 利用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构造了500hPa7月南极极涡面积、强度指数。结果表明,定义的面积及强度指数为两个独立参数,通过分析南半球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EOF的主要模态以及典型年份的南极极涡差异,表明强度指数比面积指数更能代表极涡的强度变化。7月500hPa南极极涡强度指数与同期南半球高纬地表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下垫面的加热作用与南极极涡强度变化联系密切,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涡面积收缩与热带扩张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极涡 强度指数 面积指数 气候增暖
下载PDF
2011年春季北极臭氧异常低值监测和特征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维和 张艳 +3 位作者 李晓静 张兴赢 郑照军 刘瑞霞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0-317,共8页
利用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FY-3A)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TOU),连续监测全球臭氧总量分布的遥感数据,分析后发现,自2011年3月初开始,北极地区臭氧总量急剧下降,形成一个臭氧低值区,3月中旬低值区中心部分... 利用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FY-3A)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TOU),连续监测全球臭氧总量分布的遥感数据,分析后发现,自2011年3月初开始,北极地区臭氧总量急剧下降,形成一个臭氧低值区,3月中旬低值区中心部分臭氧总量日平均值只有同期的一半左右。分析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及国外卫星1979—2011年北极地区春季臭氧监测结果与北极平流层低层极涡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春季北极臭氧总量异常低值是极冷的极涡引起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极春季臭氧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北极春季臭氧总量的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北极极涡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三号卫星 北极臭氧异常低值 极涡 臭氧洞
下载PDF
1961~2005年新疆夏季低云量长期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牛晓瑞 王淑瑜 李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67,共9页
利用新疆51个观测站1961~2005年低云云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夏季低云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并对500hPa环流指数与新疆夏季低云量做奇异值分解,重点讨论了极涡对新疆夏季低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5年新疆夏季低... 利用新疆51个观测站1961~2005年低云云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夏季低云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并对500hPa环流指数与新疆夏季低云量做奇异值分解,重点讨论了极涡对新疆夏季低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5年新疆夏季低云量增加趋势显著,并在1987年发生突变;新疆夏季低云量存在2~3年、准6年和准11年的显著周期;环流分析表明新疆夏季低云量与副热带高压、极涡及青藏高原高度场指数关系密切,当极涡面积减小、强度减弱时,西亚高空急流偏弱,新疆上空高空急流偏强,而低层大气主要表现为南风增强,水汽输送辐合加强,因此新疆夏季低云量偏多,反之,低云量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低云量 小波分析 极涡指数
下载PDF
前期春季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冬季北半球极涡的关系
8
作者 张婧雯 李栋梁 柳艳菊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9,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资料,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60—2010年500 h Pa和100 h Pa等压面上北半球后冬(2月)极涡面积和前春(4月)北太平洋(20~60°N,120°E^120°W)海表温度(SST)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二者...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资料,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60—2010年500 h Pa和100 h Pa等压面上北半球后冬(2月)极涡面积和前春(4月)北太平洋(20~60°N,120°E^120°W)海表温度(SST)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二者的时空联系。结果表明:近50a来,(1)冬季北半球500 h Pa和100 h Pa极涡面积整体经历了先扩张后收缩的变化。春季北太平洋SST经历了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其突变时间与500 h Pa极涡面积的突变时间相近,均出现在1987年,且与后冬500 h Pa大西洋欧洲大陆区(Ⅳ区)极涡面积相关更好。(2)春季北太平洋SST的EOF第一模态空间型表现为PDO,第二模态表现为三极子型,突变分别出现在1980s初期和中期。(3)北太平洋SST与500 h PaⅣ区极涡面积相关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当前期春季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异常偏高(低),南部和北部海温异常偏低(高),使得下一个冬季500 h PaⅣ区极涡面积的扩大(缩小),这种空间遥相关型对应着海温的第二模态。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以第一模态空间型居多,但是对后冬北半球极涡面积影响大的却是第二模态。(4)当前春北太平洋SST呈第二模态时,对应次年冬季中高纬度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极地东风和绕极西风环流加强,极涡面积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涡面积 海温异常 EOF分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Using the physical decomposition metho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rctic factors on wintertime temperatur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China
9
作者 SUI Cuijuan ZHANG Zhanhai +1 位作者 CAI Yi WU Huiding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4年第4期213-221,共9页
The physical decomposition method separates atmospheric variables into four parts, correlating each with solar radiation, land-sea distribution, and inter-annual and seasonal internal forcing, strengthening the anomal... The physical decomposition method separates atmospheric variables into four parts, correlating each with solar radiation, land-sea distribution, and inter-annual and seasonal internal forcing, strengthening the anomaly signal and increas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ariables. Th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reanalysi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rctic factors (Arctic oscillation (AO) and Arctic polar vortex) on wintertime temperatur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China. It was fotmd that AO effects on zonal average temperature disturbance could persist for 1 month. In the AO negative phase in wintertime, the temperatures are lower in the mid-high latitudes than in normal years, but higher in low latitudes. When the polar vortex area is bigger, the zonal average temperature is lower at 50N. Influenced mainly by meridional circulation enhancement, cold air flows from high to low latitudes; thus, the temperatures in Continental Europe and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exhibit an antiphase seesaw relationship. When the AO is in negative phase and the Arctic polar vortex larger, the temperature is lower in Siberia, but higher in Greenland and the Bering Strait. Influenced by westerly troughs and ridges, the polar air disperses mainly along the tracks of atmospheric activity centers. The AO index can be considered a predictor of wintertime temperature in China. When the AO is in negative phase or the Asian polar vortex is intensified, temperatures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nner Mongolia are lower, becaus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iberia High and northeast cold vortex, the cold air flows southw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decomposition AO index polar vortex intensity index polar vortex area index
下载PDF
极涡对北半球冬季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康彩燕 胡钰玲 +3 位作者 王式功 尚可政 张莹 乐满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7-234,共8页
利用1951-2013年的NCEP/NCAR月平均气温、4次/d的日平均气温、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指数中的10项极涡指数,统计了近60 a 100、300、500、1 000 h Pa等压面上北半球冬季气温的演变特征以及10项极涡指数与冬季气温的... 利用1951-2013年的NCEP/NCAR月平均气温、4次/d的日平均气温、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指数中的10项极涡指数,统计了近60 a 100、300、500、1 000 h Pa等压面上北半球冬季气温的演变特征以及10项极涡指数与冬季气温的相关关系,讨论了极涡面积和强度指数的变化对北半球冬季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北半球冬季气温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所关注的4个等压面上,气温年代际变化均较为明显.300、500、1 000 h Pa等压面上于70年代前中期气温开始升高,而对于100 h Pa等压面上的气温,80年代初期气温突然升高,随后下降.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和北美区极涡强度指数与300、500、1 000 h Pa等压面上的冬季气温呈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均为负值.冬季气温与极涡面积和强度指数的相关系数显著的个例在1 000h Pa等压面上分布最多,随着高度的升高,显著的个例逐渐减少.极涡对2012年冬季发生在欧亚大陆和2013年冬季发生在北美洲的极端低温事件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涡面积 极涡强度 极端低温 等压面
下载PDF
1951—2012年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及其影响因子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辑 焦敏 +5 位作者 胡春丽 李菲 张晓月 张琪 王莹 祝新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5期74-83,共10页
利用1951—2012年东北地区26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指数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及其影响因子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2012年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年代际转型前后大气环... 利用1951—2012年东北地区26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指数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及其影响因子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2012年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年代际转型前后大气环流型差异显著。极涡面积、纬向环流及东北冷涡与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具有一致的年代际突变点,这些环流因子的年代际变化可能是导致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年代际突变的原因之一。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与主要环流因子的相关关系在时空上均具有显著的年代际转变,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纬向环流及东北冷涡的相关关系表现为年代际增强,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与极涡面积的相关关系表现为年代际减弱,这些环流因子对东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影响范围和强度也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夏季气温 极涡面积 纬向环流 东北冷涡
下载PDF
2020/2021年冬季黑龙江省气温异常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玉娇 于璐 +2 位作者 冯娟 班晋 赵佳莹 《黑龙江气象》 2021年第4期9-12,共4页
2020/2021年冬季黑龙江省表现为“前冬暖、后冬冷”的气候特征。在500 hPa欧亚中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东亚大槽位置偏西、强度偏强,以经向环流为主,利于引导冷空气南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AO的负位相、北半球极涡... 2020/2021年冬季黑龙江省表现为“前冬暖、后冬冷”的气候特征。在500 hPa欧亚中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东亚大槽位置偏西、强度偏强,以经向环流为主,利于引导冷空气南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AO的负位相、北半球极涡面积偏大,均与黑龙江省冬季气温有较好的相关性。季节内东亚冬季风阶段性转换特征明显,出现明显低温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北极涛动 北半球极涡面积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近47a河北风速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素云 周顺武 +1 位作者 郭艳岭 王晓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3-99,共7页
利用河北61个气象观测站近47a(1961-2007年)的地面平均风速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北半球环流指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地面平均风速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47... 利用河北61个气象观测站近47a(1961-2007年)的地面平均风速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北半球环流指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地面平均风速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47a来河北四季地面平均风速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春季、冬季的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夏季、秋季的下降速度。(2)河北地面四季平均风速与同期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3)春季500hPa冷空气势力偏强,850hPa增暖迅速时,河北风速较大;夏季500hPa冷空气势力较强,副高西伸脊点位置偏东时,河北风速较大;秋季500hPa冷空气势力偏强,850hPa降温缓慢时,河北风速较大;冬季500hPa、850hPa冷空气势力均偏强时,河北风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风速季节变化 极涡面积指数 副高面积指数 500hPa高度场 850hPa风场
原文传递
树轮记录的华北地区过去三个世纪的干旱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雪莉 刘禹 +5 位作者 宋慧明 李强 蔡秋芳 方从羲 孙长峰 任萌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214-224,共11页
Droughts are the most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 in regions at the margins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which pose threats to agriculture,the economy,and human lives.However,the limitations of only approximat... Droughts are the most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 in regions at the margins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which pose threats to agriculture,the economy,and human lives.However,the limitations of only approximately 60 years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hamp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local hydroclimate.Trees growing in the marginal region of the EASM are usually sensitive to moisture variations and hav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past hydroclimatic reconstructions.Here,a 303-year tree-ring-width chronology of Pinus tabulaeformis from Mt.Lama,which is located in the junction of the Liaoning Province and Inner Mongolia,China,wa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May-August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in the marginal region of the EASM.The transfer function explains 48.0%(or 47.2%after adjusting for the loss of the degrees of freedom)of the variance over the calibration period from 1946 to 2012.A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our PDSI reconstruction can represent the drought variability on the northernmost margin of the EASM.The winter Asian polar vortex area index showed a delayed impact on the summer EASM precipitation in the following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ring width Mt.Lama PDSI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sian polar vortex area index
原文传递
季风与极涡的异常配置下中国夏季大尺度旱涝分布 被引量:7
15
作者 季飞 赵俊虎 +2 位作者 申茜 支蓉 龚志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6-465,共10页
从冷暖系统配置的角度,选取东亚夏季风(EASM)和7月亚洲区极涡面积(APVA),分析了二者的气候特征与中国夏季降水分布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1951—2010年EASM和APVA的异常配置分为四种类型:A:季风强、极涡大;B:季风强、极涡小;C:季风弱... 从冷暖系统配置的角度,选取东亚夏季风(EASM)和7月亚洲区极涡面积(APVA),分析了二者的气候特征与中国夏季降水分布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1951—2010年EASM和APVA的异常配置分为四种类型:A:季风强、极涡大;B:季风强、极涡小;C:季风弱、极涡大;D:季风弱、极涡小.研究发现,二者的异常配置下,中国夏季大尺度旱涝分布在季尺度上表现出多面性特征:A型年,夏季整体偏旱;B型年,夏季南涝北旱;C型年,夏季北涝南旱;D型年,夏季整体偏涝.由此可见,中国夏季旱涝总体分布除了与EASM有关外还与APVA密切相关,二者异常的不同配置下,夏季降水多寡和旱涝分布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和规律性,这对夏季降水总体趋势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此外,通过研究不同配置关系对应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并分析不同要素在夏季风和极涡关系变化中的作用,发现不同配置类型下夏季降水表现出的差异和规律性直接取决于环流场的整体配置,其中西太副高和中高纬阻塞形势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亚洲区极涡面积 旱涝分布 大气环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