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湾水库蓄水初期底质与淡水盐分交换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高增文 郑西来 吴俊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0-175,共6页
在现场调查和钻探的基础上,采集了沐官岛水库库区3种典型底质(粉质粘土、泥质粉沙和中细砂)的原状/扰动土样和地表水样,然后分别采用静水土柱和动水水槽试验测定盐分的时-空变化规律,最后定量计算出不同底质盐分的释放通量,从而为该海... 在现场调查和钻探的基础上,采集了沐官岛水库库区3种典型底质(粉质粘土、泥质粉沙和中细砂)的原状/扰动土样和地表水样,然后分别采用静水土柱和动水水槽试验测定盐分的时-空变化规律,最后定量计算出不同底质盐分的释放通量,从而为该海湾水库蓄水初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土柱试验表明,在分子扩散作用下高盐分区主要集中在水-沉积物界面之上7.5 cm的范围内,7.5 cm之上的水体盐分较为均一,底质盐分释放通量按粉质粘土、中细砂、泥质粉沙的顺序递减,盐分释放通量符合负的幂指数形式,而且抽排界面之上高浓度水体对降低水体盐分含量效果显著。根据水槽模拟试验,风的吹拂会影响到界面之上水体盐分的分层,有利于海湾水库中盐分的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水库 沉积物-水界面 盐分交换
下载PDF
堵港蓄淡水库水体淡化预测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毛献忠 陈甫源 +1 位作者 余祈文 朱小敖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0-85,共6页
本文采用Delft3D三维分层模型研究堵港蓄淡水库水体淡化过程。用浙江省漩门二期堵港蓄淡水库长历时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参数率定,水位、盐度及其分层的计算结果和观测资料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该模型用于预测2004~2006年漩门二期... 本文采用Delft3D三维分层模型研究堵港蓄淡水库水体淡化过程。用浙江省漩门二期堵港蓄淡水库长历时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参数率定,水位、盐度及其分层的计算结果和观测资料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该模型用于预测2004~2006年漩门二期堵港蓄淡水库在设计水文条件下运行时库内水体淡化过程及其效果。计算结果表明水库表层水体受径流影响较大,盐度下降很快,致使盐度分层明显,枯水年局部表层水体会出现返咸现象;深潭底部水体淡化很慢,应采取排盐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港蓄淡水库 水体淡化 Delft3D 三维模型 预测研究
下载PDF
环境因素影响下海湾蓄淡水库底泥盐分释放试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效龙 朱鸣鹤 郑西来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5-142,共8页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沐官岛海湾水库库区典型底质(砂质粉砂)的原状/扰动土样和地表水(海水和淡水),采用土柱和水槽试验测定了3.5m/s风速或上覆水盐分浓度、pH和温度作用下底泥盐分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定量计算出底泥...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沐官岛海湾水库库区典型底质(砂质粉砂)的原状/扰动土样和地表水(海水和淡水),采用土柱和水槽试验测定了3.5m/s风速或上覆水盐分浓度、pH和温度作用下底泥盐分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定量计算出底泥盐分的释放通量。试验结果发现,底泥的盐分释放不同程度地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1)风的作用能促进底泥盐分释放。在风的作用下,上覆水中盐分浓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规律性:表层水体(水土界面之上4cm水位至水体表面)盐分浓度均匀分布,底层水体(水土界面至4cm水位水体)盐分浓度非均匀分布,且在3cm水位处盐分浓度最小。(2)上覆水中盐分的浓度抑制底泥盐分的释放。(3)pH值≤7时,底泥盐分释放几乎不受影响;pH值>7时,底泥盐分释放略有增加;(4)一定温度作用下盐分浓度在水体中非线性分布,在水-土界面至7.5cm水位处为高盐分浓度区,7.5cm水位至水体水面盐分浓度含量较低。温度的升高促进底泥盐分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水库 底泥 盐分释放 浓度 PH 温度
下载PDF
沿海堵港蓄淡水库加快水体淡化措施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毛献忠 朱小敖 +2 位作者 陈甫源 余祈文 翁葆忠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73-776,共4页
兴建堵港蓄淡水库是浙江省沿海解决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以浙江省玉环县漩门二期堵港蓄淡水库为例,针对库内深潭分布和盐度分布特点确定抽排位置和规模,并采用Delft3D三维模型计算设计水文条件下采取深水泵抽排深潭底部咸水措施后库内... 兴建堵港蓄淡水库是浙江省沿海解决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以浙江省玉环县漩门二期堵港蓄淡水库为例,针对库内深潭分布和盐度分布特点确定抽排位置和规模,并采用Delft3D三维模型计算设计水文条件下采取深水泵抽排深潭底部咸水措施后库内水体淡化过程及其效果。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深水泵抽排库内深潭底部咸水,3年后库内剩余盐分只有未采用抽排措施的40%,加快了水体淡化过程,缩短了该水库投入供水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港蓄淡水库 水体淡化措施 Delft3D三维模型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圩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 被引量:7
5
作者 徐爱兰 王鹏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0年第1期38-43,共6页
以荻泽联圩为研究对象,应用SWAT模型模拟太湖流域典型圩区农业非点源产污规律,建立了研究区域的非点源污染基础信息库,实现了流域的空间参数化过程;将参数化过程中提取的模型参数纳入到数据库中统一管理,按照模型要求建立了数据库字段... 以荻泽联圩为研究对象,应用SWAT模型模拟太湖流域典型圩区农业非点源产污规律,建立了研究区域的非点源污染基础信息库,实现了流域的空间参数化过程;将参数化过程中提取的模型参数纳入到数据库中统一管理,按照模型要求建立了数据库字段和参数内容的对应表,解决了模型运行时众多离散单元的自动赋值问题;采用虚拟水库控制技术,解决了SWAT模型在控制出流的圩区中的应用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圩区 SWAT模型 虚拟水库
下载PDF
库底排咸沟对控制海湾水库库水咸化的效应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娟 高增文 赵全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33-35,54,共4页
河口海湾水库建成蓄水后,库底沉积物孔隙咸水影响库水的未来水质。文章选用河口海湾处典型沉积物中细沙,通过室内土柱盐分释放对比实验,从沉积物上覆水体盐分含量与沉积物-水界面盐分交换通量两方面探讨海湾水库蓄水前开挖排咸沟对抑制... 河口海湾水库建成蓄水后,库底沉积物孔隙咸水影响库水的未来水质。文章选用河口海湾处典型沉积物中细沙,通过室内土柱盐分释放对比实验,从沉积物上覆水体盐分含量与沉积物-水界面盐分交换通量两方面探讨海湾水库蓄水前开挖排咸沟对抑制水体咸化的效果。实验设有三个土柱,分别在加入淡水前分别释出0mL、30mL、60mL孔隙咸水。结果表明,蓄水前释出沉积物孔隙咸水可以有效降低上覆水体盐分浓度,实验中后期三个柱的沉积物-水界面盐分浓度分别稳定在7.4 g/L、5.9 g/L、5.4 g/L左右;三个土柱中固液界面的盐分通量依次下降,并且释水量越多效果越明显。海湾水库蓄水前开挖排咸沟将有效抑制库水的咸化程度,如果结合抽排沉积物之上的高盐水效果更显著。研究结果可以为海湾水库水质咸化防治措施的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水库 蓄水咸化 孔隙咸水 排咸沟
下载PDF
平原水库提高蓄水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马俊德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2-84,共3页
从坝体坝基应力、变形、稳定和渗流控制方面研究了提高平原水库蓄水深度的可能性 .研究证实 ,在黄河河口冲积和海相沉积的软弱地基上对坝基不作全面处理 ,而使蓄水深度大幅度提高是完全可行的 .研究成果可供平原水库规划设计参考 .
关键词 平原水库 蓄水深度 围坝 应力水平 允许沉降
下载PDF
Modeling the effects of constructed wetland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servoi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被引量:7
8
作者 Jonghwa Ham Chun G.Yoon +1 位作者 Hyung-Joong Kim Hyung-Chul Ki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6期834-839,共6页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integrated modeling approach for planning the size and the opera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maximizing retention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 loads and reservoir water-quality improvem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integrated modeling approach for planning the size and the opera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maximizing retention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 loads and reservoir water-quality improvement at a catchment scale. The experimental field-scale wetland systems (four sets, 0.88 ha each) have been in operation since 2002, where water depth was maintained at 30-50 cm and hydraulic loading rate was at 6.3-18.8 cm/day. The wetland system was found to be adequate for treating polluted stream water with stable removal efficiency even during the winter. The integrated modeling system (modified-BASINS) was applied to the Seokmoon estuarine reservoir watershed and calibrated with monitoring data from constructed wetland, stream, and reservoir. The calibrated integrated modeling system estimated that constructing wetlands on 0.5% (about 114 ha) of the watershed area at the mouth of reservoir could reduce 11.61% and 13.49% of total extern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ads, respectively. It also might improve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of the reservoir by 9.69% and 16.48%, respectively.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about 0.1%-1.0% of the watershed area should be allocated for constructed wetland to meet specified water-quality standards for the estuarine reservoir at the polder area where land use planning is relatively less complic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ed wetland estuarine reservoir integrated modeling system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polder area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